《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学习了一些可逆的变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物体混合后会发生一些不可逆的、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设计了两个基本活动和两个拓展活动。活动1“混合后的变化”,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物体混合后有气体、混浊、变硬等现象出现,并通过分离实验证明不能将混合物再分离成原来的物质,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不可逆的。活动2“洗涤剂”,通过实验和调查,使学生了解到洗涤剂的除污效果是在与水混合后发生变化产生的,这种变化也是不可逆的。洗涤剂的使用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对环境造成污染。拓展活动“除水垢”、“设计‘减少洗涤剂污染,保护环境’的宣传画”是基本活动的向延伸,目的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设计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对物质与水的混合和分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了有些变化是可逆的。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本节课将几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了与上节课不同的变化,这样对学生的认识提出了挑战,使学生感到了兴趣。另外生活中的一些常识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如水壶中水垢的处理,洗涤剂、洗衣粉的使用等,都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学习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相互混合后的结果。
2.能设计两种以上除水垢的方法,并指出哪种方法对环境的污染最小。
3.能通过实验观察洗涤剂是怎样发挥去污作用的,了解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以“减少洗涤剂污染,保护环境”为主题设计一幅宣传画。
4.能实事求是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5.能判断某一变化是可逆还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解释发生不可逆变化的原因,并举例说明一些不可逆变化过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某些物体混合后会产生新物质,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
难点:了解更多的生活常识,保护我们的环境。
评价任务
1.学会自己动手操作物质混合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2.了解洗涤剂对生活环境的影响,设计环保宣传画。
教学准备
白醋、小苏打、带水垢的铝壶(或剥下的水垢)、粘有油渍的容器、洗涤剂、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盐溶解于水后可再分离出来,这种变化是可逆的。我们今天再来进行一些新的混合,看看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学习新课
(一)混合后的变化
1.醋和小苏打。
师:今天,我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你们观察一下,说说它们是什么样的?
学生分组观察,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白醋和小苏打的特征。
2.产生研究的问题。
师:如果我们用白醋和小苏打来继续做混合实验,你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研究的主题: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会怎么样?)
3.学生制定计划,自主解决问题。
师:有了研究的问题,接下来该干什么?
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并分析、讨论、解决共性的问题。
学生分组实验。
4.分析实验现象,产生新的问题。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讨论醋和小苏打混合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5.解决新产生的问题,认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的新物质。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混合后的物质,主要引导学生分析泡泡里的是什么。
学生用燃着的火柴分别放人装有泡泡的烧杯上方及装有空气的烧杯上方验证猜想,得出泡泡里面是一种新的物质。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通过小结整合两次研究经过,提高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盐和水的混合与醋和小苏打的混合有何不同。
小结:有的物体混合后有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可逆的变化吗?
7.除水垢。
师:我们家里烧水的壶中常常会生成一层厚厚的污垢,这就是水垢。今天我们就来帮水壶除水垢。
学生想办法,设计除水垢步骤。
交流:谈谈自己的办法、现象和心得。看看谁的办法好。
师:刚才同学们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效果好的大多是采用溶解水垢的办法。我们生活中也经常采用这样的办法,比如说每天用的洗涤剂,就是溶解污渍的好帮手。21教育网
(二)洗涤剂
1.师:课前老师布置了搜集各种洗涤荊及其产品说明书,了解各种洗涤剂的性能和使用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用他们进行除污实验。21cnjy.com
2.学生实验,比较各种洗涤剂的去污效果。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描述在去污过程中洗涤剂和污物发生的变化。
4.师:大量使用洗涤剂会给我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什么影响?如何减少不利的影响?
5.学生汇报。
6.师:洗涤剂在去污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来阅读一下科学在线,了解洗衣粉对水域的污染。
7.学生阅读。
8.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可逆的变化过程,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好处,以及产生了哪些影响或破坏?
9.学生汇报。
10.教师小结: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三)做个环保小卫士
1.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想法?
2.学生汇报。
3.师:那我们就来为环保贡献一份力量,画一幅“减少洗涤剂污染,保护环境”的宣传画。
4.学生设计,绘画。(可采用手画,电脑设计)
5.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6.展示学生宣传画,并进行评价。
三、巩固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