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以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为线索,设计了3个活动。其中活动1“混合”与活动2“分离”是两个互为可逆的变化过程。活动l的目的是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分成两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活动2重在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将不溶解或溶解于水的物体从水中分离出来。在分离混合物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懂得物体分离发生的变化与混合是可逆的,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活动3通过让学生观察汽水和汽水的生产流程图,认识气体与水混合、分离的变化现象,这种变化也是可逆的。同时帮助学学生熟悉产品加工过程,体会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喝汤、喝饮料时对“溶解”概念已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偏向于表面化,老师应指导学生深入观察,去发现实验的本质特点。在实验过程中,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使他们积极参与到整个探究活动中,而对那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积极引导他们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动手操作中养成善于争鸣,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与水混合后的结果,用自己的话说明溶解的含义,并自己制定标准对各种物质进行分类。
2.实验过程中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愿意与其他同学交流、合作。
3.能举例说明有些变化是可逆的,并用可逆变化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能描述汽水(碳酸饮料)生产的基本过程。
5.能举出生活生产中人们利用分离与混合技术的实例(如晒盐)。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做物体与水混合与分离的实验。
难点:了解汽水的生产过程。
评价任务
1.通过实验,明白溶解的定义。
2.学会设计实验分离混合在水中的物体。
教学准备
沙、铁粉、食盐、锯末、白糖、烧杯、玻璃棒、记录表、铁架台、漏斗、滤纸、纱布、磁铁、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21教育网
教学过程
一、实验导入
师:同学们,这只烧杯里装的是水,这个小纸包里装的是家中炒菜用的盐,现在我用药匙把盐放进水里,用玻璃棒搅拌,你们猜,盐会怎么样?
(学生回答)
师:大家回答得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需要将一种或几种物体与其他物体混合在一起,那么,物体混合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是不是都像盐粒这样化在水里呢?你们想研究吗?21cnjy.com
(学生回答)
师: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这节课我们学习18课——盐到哪里去了?
二、混合
1.师:将铁粉、食盐、锯末、白糖、泥土、食用油分别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2.学生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
白糖会化在水里!盐也会化在水里!泥土不会化,还会使水浑了!铁粉不会化!食用油也不会化,还会浮在水面上!放糖的水会变甜!放盐的水会变咸。
师:你们已经把猜想记录下来了吧,但是大家知道猜想不是事实,不一定正确。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说该怎么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生:做实验。
师:那么这个实验该怎么做呢??看教材 67 页中间这幅图,谁能说说图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么分工的?
(指名回答)
师:对!在小组学习中,大家必须合理分工、团结协作,才能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21·世纪*教育网
(学生读图中右下角的提示)
师:下面大家就参照图中小朋友的做法及提示自己动手做实验吧!请注意:搅拌时玻璃棒不要与烧杯壁碰得乱响。www-2-1-cnjy-com
3.学生实验,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表上。教师参与小组的活动并适当指导。
加入水中的物体
预计的现象
实际的现象
水的变化
沙
铁粉
食盐
锯末
白糖
4.汇报实验结果。
师:请各实验小组的组长汇报各组在实验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生:我们小组的实验现象是:白糖放进水中化在水里看不见了,水很清;食盐也化在水里看不见了,水也很清,看不出有什么变化;铁粉没化,水有点浑;锯末放进水中也没化,水很清;沙子放进水中没化,水比较浑。
生: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白糖水和食盐水虽然看不出有什么变化,但它们实际上也有变化了。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因为它们分别变甜了、变咸了。
师:你们观察思考得真全面!
生:我们补充一点:铁粉、沙子与水混合后都是沉在水底的,而锯末是浮在水面上的。
生:我们小组实验用的铁粉使水变浑了。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食盐和白糖是一点点地慢慢地化在水里的。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我们用玻璃棒搅拌后,沙子和铁粉分别在水底聚成一小堆,而且是在水底的中间。
师:大家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5.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白糖、食盐、锯末、铁粉、沙子这五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实验现象及水的变化情况,下面我们就根据以上这些现象给这五种物体分类,看那组的分类方法多且独特合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分类标准
分类结果
标准1
标准2
标准3
6.学生进行分类。
7.师:哪组愿意说说你们的分类情况?
生:我们小组的分类标准有两个:一个是按在水中“化与不化”分类,化的有食盐和白糖,不化的有铁粉、沙子、锯末;还有一个是按沉浮分类,浮的有锯末,沉的有铁粉、沙子。21·cn·jy·com
生:我们小组除了这两种分法以外,还有一种按“水是清是浑”分类,水清的有白糖、食盐、锯末,水浑的有沙子、铁粉。www.21-cn-jy.com
生:我们小组还有一类是按“看见和看不见”分类,盐、糖化在水中看不见,铁粉、锯末、沙子看得见。
师:通过以上的实验和分类,我们知道了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不会化在水里还能看见,而有些物体与水混合后,就会化在水里看不见。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们:糖粒和盐粒到哪里去了?2·1·c·n·j·y
生l:盐粒、糖粒化在水里了。
生2:在水中分解了。
师:对了,真聪明!可是我们实验室的物品没有经过消毒是不允许随便尝的。那么,为什么化在水里就看不见了呢?21*cnjy*com
生1:因为它们化在水里,化得看不见了。
生2:我想他们肯定是化得非常非常小了,所以看不见了。
师:同意他们看法的请举手!
师:大家都同意,老师也同意!糖粒、盐粒在水中化得非常非常小了,以至于我们用眼睛都看不见了,那么,我们就说它们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教师板书:极小的微粒)同学们再想:我们喝糖水时是不是每一口都是甜的?
师:我们喝的每一口都是甜的,说明这些极小的微粒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板书:均匀分散到水中)。我们把像白糖、食盐这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叫做溶解。【出处:21教育名师】
8.师:盐和白糖溶解到水中了,那么盐和白糖是不是变没有了?我们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
三、分离
(一)不溶于水的物质与水分离
1.师:盐和糖可以溶解在水中,但是泥土、沙子、杂质等物体是不溶解在水中的。它们在水中还会影响水质,那么我们要想将不溶解于水的物体与水分离,该怎么办呢?想想办法,选择工具自己动手试一试吧!【版权所有:21教育】
(学生交流)
2.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二)溶解于水的物质与水分离
1.师:溶解在水中的食盐或白糖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课后查找资料设计分离方案。
2.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确定溶解于水的物质怎样分离的方法。
3.学生用加热的方法进行实验。
4.汇报观察结果。
5.讨论:夏天人出汗后,为什么会在衣服上留下一些白色的东西?
6.教师小结:像前面实验中的物体(如沙、锯末、铁粉、盐等)那样,与水混合后又能从水中分离出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种变化过程是可逆的。
四、汽水
1.师:气体能否像食盐那样溶解在水中,又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2.师:打开汽水瓶盖,观察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
3.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溶解在水中,并能从水中分离出来。
5.教师讲解汽水的生产过程。
(1)汽水其实只是一瓶二氧化碳的水溶液,把大约2-3个大气压的二氧化碳密封在糖水里,就会有部分的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水中,二氧化碳在水中就形成碳酸,汽水给人的那种刺激味道就是因为碳酸的缘故。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原料
色素:赋予饮料美丽的颜色。
可乐香精:添加香味以增加口感。
柠檬酸:抗氧化剂,糖果的酸味剂,也可用作清洗剂。
三偏磷酸钠:硼砂的代替品,用来增加食品的口感。
小苏打粉:用来产生汽水的气泡。
糖:有些厂商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用比较便宜的糖精(也是化学原料)来代替。
(3)工业制作汽水过程:配置混合溶液、溶解二氧化碳、装瓶、封盖。
(4)自制汽水:取干净的塑料汽水瓶一个,依次加入适量的白糖(或食盐)、果汁、1.5 克苏打粉、冷开水、色素(不要将瓶子装得太满)和1.5 克柠檬酸后,立即将瓶盖旋上,以防汽水冲出。轻轻摇动汽水瓶。发现瓶中产生大量气泡,约经15分钟,自制的汽水即可饮用。【来源:21cnj*y.co*m】
五、巩固练习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让学生通过本课的探究活动学习物体在水中会有所不同的分类方法训练学生运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我设计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的多个实验,给学生准备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材料。并不是让学生把所有的物体都要在实验中完成,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物体的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不同,从而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是所有的物体都是能溶解在水中的,有些物体是不能溶解在水里的。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在实验中的对比,找到物体的分类方法。2-1-c-n-j-y
从本课的学习过程来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预测—制定计划—实验—分析交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得以提高。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探索,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21*cnjy*com
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比如学生在实验中,对物品的在水中情况的了解时,学生完成了很多的实验,但没能很好的把实验结果保留下来,而是做完就倒掉了。在汇报时只有实验报告单上记录的内容,没有了实际的实验品。有的同学只是为了做实验而实验,没有在实验中动脑去想,没能够在实验中发现什么有价值的问题,热热闹闹的做了实验,但是也没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