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学案(打包15套)湘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专版)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全一册学案(打包15套)湘教版必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8-05-03 15:45:23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叫做“可见宇宙”或“已知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
2.光年是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1光年约等于9.460 8×1012 km。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
(1)概念: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的通称。
(2)类型
(3)特点:在宇宙中分布不均匀,处在不停的运动中。
2.天体系统
天体在宇宙中分布是不均匀的,在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下,共同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太阳系
①组成: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小天体等。
②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A→H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③小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其他行星际物质,其中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天体M是小行星。
(2)地月系
①组成:指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②月球的同步自转:指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公转完全一样。
[温馨提示]
(1)天体可分为自然天体(如恒星、行星等)和人造天体(如在太空中进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等)。
(2)天体之间构成天体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相互吸引,二是相互绕转。
(3)总星系不等于宇宙,它是我们目前已知的宇宙范围。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
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
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所具备的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1)充足的水分。
(2)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3)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下图为摄影爱好者拍摄到的双子座流星雨划过星空的美丽画面,请思考:
(1)双子座的流星和地面上的陨石是天体吗?为什么?
提示:①流星是天体。流星运行在太空中,存在于大气层外,因而是天体;②陨石不是天体。陨石是流星体未燃烧尽落在地球上,而不存在于大气层以外,所以陨石不是天体。
(2)双子座主星北河三及其卫星是否构成了天体系统?
提示:北河三及其卫星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了天体系统。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天体的判断
二、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
总星系
三、太阳系示意图
1.组成
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为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其他小天体等。
2.八大行星分类
地内行星
水星、金星
地外行星
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巨行星
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3.运动特征
同向性
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近圆性
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圆形
共面性
轨道面基本在同一平面上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
解析:选B 位于宇宙空间是判断物体是否是天体的重要条件。A、C、D三项中的物体都位于大气层内,不是天体。
2.河外星系、太阳系、地球三者之间的关系符合下列示意图中的(  )
解析:选D 地球属于太阳系,地球和太阳都属于银河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是同等级的天体系统。
如图为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自动交会对接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运行在太空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属于(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地月系  D.太阳系
4.对“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正确的认识是(  )
A.都属于天体
B.“神舟十号” 是天体, “天宫一号”不是天体
C.“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构成了天体系统
D.都是行星
解析:3.C 4.A 运行在太空中的“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围绕地球运动,成为地月系的一部分;“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属于人造天体,它们没有相互绕转,不能构成天体系统;它们像月球样围绕地球运动,不是行星。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太阳系“家庭会议”纪要
太阳——我是家长,我的质量占了太阳系总质量的99%以上,你们在我的引力下,都要围绕我旋转,都要听我的,八兄弟姊妹公转运动要同向,要和我的自转方向一致,运动要大致共面,轨道要近圆,否则我们的家庭就没有秩序。
金星——我是星光大道上的明星,我的最佳创意是“太阳从西边出来”。
火星——人们一直怀疑我是地球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
地球——我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我的运动和结构与七仙女姐妹有许多相同之处。
木星和土星——别看我们身形如此庞大,实际上是虚胖罢了。
天王星和海王星——天高皇帝远,我们躲在寒冷阴暗的角落里。
(1)太阳的发言中透露出地球和七仙女姐妹共同的运动特征有哪些?
提示:八颗行星共同的运动特征是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2)为什么说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提示:地球的运动特征与其他七颗行星十分相似,结构特征与水星、金星、火星有许多共同之处。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普通行星,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存在生命的行星,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自身的条件密切相关,具体如下 :
(1)宇宙环境——“安全”和“稳定”
①“安全”——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②“稳定”——稳定的太阳光照:亿万年以来,太阳光照条件没有明显的变化。
(2)自身条件——三个适中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能够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的是(  )
A.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大气条件和液态水
B.地球恰好位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
C.只有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利于生命形成、发展
D.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卫星绕转的大行星
解析:选A 地球是目前所知道的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因此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结合选项可知A项正确。
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2~3题。
行星
质量(地
球为1)
体积(地
球为1)
公转
周期
自转
周期
赤道面与轨道
面之间交角
地球
1.00
1.00
1年
23时56分
23°26′
火星
0.11
0.15
1.9年
24时37分
23°59′
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关的是(  )
①地球上昼夜交替的周期较适中
②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3.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  )
①火星和地球一样被厚厚的大气层所包围
②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且长度一样
③火星、地球自转周期的长度比较适中
④火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2.A 3.C 第2题,液态水的存在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而和地球适宜的温度有关的条件是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以及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第3题,火星与地球相比自转周期长度以及与太阳的距离都比较适中。
一、选择题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球小,地球带着月球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1~2题。
1.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恒星、行星、卫星      B.星云、恒星、行星
C.恒星、行星、小行星 D.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2.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解析:1.A 2.B 第1题,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第2题,儿歌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分别是太阳系和地月系,共有2级。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
A.银河系、太阳系 B.太阳系、地月系
C.银河系、地月系 D.太阳系、河外星系
4.图中A属于(  )
A.恒星 B.星云
C.卫星 D.行星
解析:3.B 4.A 读图可知,月球绕B运转,B应为地球,地球与月球组成地月系;B绕A运转,A应为太阳,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与地球组成太阳系。
读天体系统示意图,回答5~6题。
5.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分别是(  )
A.银河系、太阳系 B.河外星系、地月系
C.太阳系、地月系 D.总星系、太阳系
6.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
A.日地距离适中 B.昼夜交替周期不长
C.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D.存在地转偏向力
解析:5.D 6.D 第5题,图中显示出的天体系统由小到大依次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其中地月系不包括太阳,所以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的是总星系,最低一级的是太阳系。第6题,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自身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是由日地距离适中和昼夜交替周期不长来决定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由地球的质量和体积决定的;液态水的存在是由适宜的温度决定的。只有地转偏向力不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所示天体系统层次中的最低一级的是(  )
A.地月系        B.总星系
C.银河系 D.太阳系
8.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9.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7.A 8.B 9.C 第7题,结合图示与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天体系统中的最低一级的是地月系。第8题,M居于地球公转轨道内,为地内行星,很可能是水星或金星。第9题,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物质的天体,而M位于地球公转轨道内,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可能是由于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银河系的主体直径是8万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结合材料回答10~11题。
10.“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11.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  )
A.该行星上没有水     B.该行星距离恒星太近
C.该行星温度太低 D.该行星不存在大气层
解析:10.C 11.B 第10题,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距离太阳约4.5×109 km,1光年约为9.5×1012 km,说明太阳系的半径远小于1光年,而银河系的主体直径是8万光年,“水世界”类地行星距离地球仅40光年,说明该行星在银河系中。第11题,结合材料可知,该行星不存在生命是由于其距离恒星太近,温度太高造成的。
二、综合题
12.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八大行星中,B表示________,D表示________。
(2)按运动特征,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呈________时针方向运动。另外,还具有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3)若地球在 H 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炽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体积将会变小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宇宙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2)题,掌握八大行星距太阳远近的关系,其运动特征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第(3)题,地球上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如果地球在H行星轨道上运行,因距离太阳太遥远,地球会变成“冰球”。第(4)、(5)题,根据所学知识归纳总结。
答案:(1)金星 火星
(2)西 东 逆 近圆 共面 (3)A
(4)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5)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加试要求)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一、地球的自转运动和昼夜交替
1.地球自转的特点
(1)自转轴:地轴(北端永远指向北极星的方向)。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是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考点,它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是以太阳为参考点。
(4)速度
2.昼夜交替
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产生,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温馨提示]
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地方时
1.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1)原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2)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2.地方时
(1)定义: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时的时间为正午12时,将连续两个12时之间等分为24小时,这样形成的时间系统,称为地方时。
(2)特点:①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②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3.时区和区时
(1)划分: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15个经度。
(2)区时:把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又称标准时。
(3)区时换算:
①同一时区,区时相同;②不同时区,采用各自时区;③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个小时;④同一日期内,东早西晚。
4.国际日期变更线
(1)定义:一条大体沿180°经线穿行的折线。
(2)作用:
①为了消除因地球是球形而导致的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
②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温馨提示] 
180°经线与日期变更线并不完全重合,所以日期分界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而不是180°经线。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送瘟神
毛泽东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你理解“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诗的含义吗?是否有科学依据?
提示:赤道的周长约四万千米。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即使地球上的人不动,一天也会跟着地球转八万里。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地球自转速度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总结
1.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0。
2.纬度相同的两点,自转的速度相同(海拔相同的情况下)。
3.60°纬线上的线速度是赤道上线速度的一半。
4.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15°/h,卫星运行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的对应点的线速度。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变化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关系
纬度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负相关
海拔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正相关
6.航天发射基地应选择在自转线速度较大、纬度低、海拔高的地区,并且向东发射。
二、晨昏线
1.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如下图所示:
2.构成
3.特点
(1)晨昏圈平分地球,其所在平面经过地心,因而是一个大圆。
(2)晨昏圈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3)晨昏圈永远平分赤道,但不一定平分其他纬线。
(4)晨昏圈不断向西移动,西移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一致。
(5)晨昏圈只有春、秋分日与某一经线圈重合,与所有纬线圈垂直。
(6)晨昏圈上太阳高度为0°,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
(7)晨昏圈上晨线、昏线各占一半,纬度最高点为其分界点。
(8)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00,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00,该交点分别是晨线、昏线的中点。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晨线、昏线的判定方法
方法一——自转法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是昏线,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是晨线。如图一,这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图,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BC线是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线,为昏线;AB线是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线,为晨线。
方法二——时间法
图一中A、C是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它们的时间是一定的,晨线与赤道的交点如A点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如C点为18时,据此也可以判断是晨线还是昏线。
方法三——昼夜半球法
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因此在常见的侧视图中,我们可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位置判断晨线或昏线。由夜半球转向昼半球的分界线为晨线,晨线左边一定为夜半球,右边一定为昼半球,如图二左图,昏线正好相反。所以口诀是“左夜为晨,右夜为昏”。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如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解析:1.A 2.A 第1题,从图中的指向标看,该区域自南向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不断减小,这说明南为较低纬度,北为较高纬度,符合北半球的情况。根据数值大小可
确定在中纬度。第2题,自转线速度随海拔增加而增加,随地理纬度增加而减小。
3.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阴影为黑夜),处于黎明的是__________(a、b、c、d),处于黄昏的是________(a、b、c、d)。
解析:晨昏线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从昼半球到夜半球的界线为昏线,处于昏线上的点,将从白天进入黑夜,为黄昏;从夜半球到昼半球的界线为晨线,处在晨线上的点,将从黑夜进入白天,为黎明。因此,判断黎明、黄昏的方法是:先确定地球自转方向,然后判断随着地球的自转,各点将进入昼半球还是夜半球,是前者为黎明,是后者则为黄昏。
答案:a、c、d b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原因
受运动惯性的影响,物体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但由于受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影响,导致它们逐渐偏离了原来的运动方向
特点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物体的运动方向,只影响运动方向,不影响运动速度,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
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表现
河岸不对称、大气中的气流运动方向改变、大洋中洋流运动方向改变
原理
应用
(1)河流沿岸人类活动的选址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在左岸淤积。故港口、防洪堤坝一般建于右岸,聚落、挖沙场宜选在左岸,具体示意如下:
(2)炮弹的发射及物品的空投方位确定。
(3)根据天气资料图,正确判断风向及其变化。(4)根据风或水流的偏转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二、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依据
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
2.计算步骤
(1)一定时
即确定计算时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以下图为例:(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0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NA。
(2)二定向
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3)三定差
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度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4)四定值
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地方时为12:00+=15:00,F点地方时为24:00-=21:00。
三、时区的确定与区时的计算
1.时区确定
若已知某地经度,确定该地所处的时区,方法是:(已知经度+7.5°)÷15°, 所得商即为时区数 。东经度为东时区,西经度为西时区(7.5°W~7.5°E为零时区;172.5°E~172.5°W为十二时区)。
2.求时区差
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减;若两地分别属于东、西时区,则时区数相加。
3.求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
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如西三区中央经线为3×15°=45°W。
4.区时计算
(1)已知某地地方时,求该地区时:
即求该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可利用地方时计算公式求出。
(2)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
利用公式:某地区时=已知地区时±两地区时差。(注意“±”符合“东加西减”原则;两地区时差=两地时区差)
四、日期分界线与日期的变更
地球上日期变更线有两条,一条是人为规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是自然变更的0时经线。如下所示:
1.自然界线(不断变化):即0时所在的经线,由于地球不停自转,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不停自东向西交替,其速度大约每小时西移15个经度。自西向东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如上图所示)。
2.人为界线(固定不变):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如上图所示)。
从下图中可直观地看出某一时刻地球表面分属于不同日期所跨的经度范围。
3.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点时,此时,全球处于同一天;当0时经线在东经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少于一半;当0时经线在西经范围内,地球上新的一天多于一半。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如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①②③④中最终与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________。
解析:左图为北半球,河流右偏,②处侵蚀,①处沉积;右图为南半球,河流左偏,③处侵蚀,④处沉积。
答案:①④
2.如图为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地的地方时是________。
(2)②地和③地先进入新的一天的是________,其所在时区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①地位于赤道与晨线的交点处,为6时。第(2)题,据图中标注的经度及自转方向可知,②为西十二区,③为东十二区,地球上最先进入新的一天是东十二区。
答案:(1)6时 (2) ③ 东十二区
1.如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A、B两地均处在30°N。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点看到的北极星的倾角为________;连续两次在此看到北极星高度最大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日与北京日期相同的占全球__________________(超过一半/小于一半)。
(3)赤道上西半球黑夜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
(4)这天,赤道上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北极圈日落时间是________时。
(5)有一架飞机从A地飞往B地,最短路线的飞行方向是_______。
(6)若飞机沿最短路线以1 110 km/h的速度从A地飞往B地,飞机飞行了________小时(取整数)。
解析:第(1)题,由图文信息可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应为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由A点纬度为30°N,且北极星的倾角即为当地地理纬度;连续两次的间隔即地球自转360°的时间,为1个恒星日,即23时56分4秒。第(2)题,由图中的晨线30°W向东推90个经度,可找到正午12时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即60°E。与60°E相对的120°W是0时经线。可进一步推出与北京同一日的范围是120°W~0°~120°E~180°。第(3)题,赤道上黑夜范围是150°E~180°~30°W,可知赤道上西半球黑夜的范围是160°E~180°~30°W。第(4)题,此图全球昼夜平分,任何地点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第(5)题,A点和B点在同一经线圈且在北半球,根据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两点地球大圆上的劣弧可知答案。第(6)题,一个纬度差的长度约为111 km,从A到B共飞行了120个纬度,可得出答案。
答案:(1)30° 23时56分4秒 (2)超过一半
(3)160°E~180°~30°W (4)6 18
(5)先向正北飞,过北极点后再向正南飞 (6)12
2.读地球某时刻晨昏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以_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________方向,P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
(2)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3)MPN为________线,其中MP是________线,PN是________线。MPN相对于地表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时针。
(4)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5)F点昼夜交替的时间是________,全球该日新旧日期范围之比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故该图为南极点投影图,P点在N点的东南方向,P点所在经线平分夜半球,地方时为0(或24)时。第(2)题,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太阳光线应从右侧水平照过来。第(3)题,图中MPN为晨昏线,PN为昏线,MP为晨线,晨昏线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第(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0°经线为9时,则北京时间为17时。第(5)题,F点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图示中P点经度为135°W且为0时,故新的一天从135°W向东至180°跨315°,旧的一天跨45°,两者之比为7∶1。
答案:(1)南 东南 0(或24)
(2)画图略。(水平从右侧照过来)
(3)晨昏 晨 昏 逆 (4)17 (5)24小时 7∶1
3.比较下面四幅图(阴影区为黑夜),完成下列问题。
 
(1)图1、图2和图3的晨线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赤道上晨线与昏线经度差是________。
(2)假设图1中A、C处各有一河流发育,在其水文和水系特征相同的情况下,受侵蚀更严重的是________处。
(3)结合图2信息,分别计算北京的地方时是________、世界时是________,并说明新一天的范围是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结合晨昏线的概念进行判断。第(2)题,结合地球自转方向知,图1位于南半球,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左岸受侵蚀严重;纬度越高,受到的地转偏向力影响越大,在河流特征相同的情况下,C处发育的河流受侵蚀更严重。第(3)题,由图2信息知,75°E为12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世界时为中时区的区时,结合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可得出结果;新的一天范围为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之间的范围。
答案:(1)AC AO AB 180° (2)C
(3)14时44分 7时 从105°W向东到180°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美国东部时间6月18日17时32分,美国宇航局“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和“月球勘测轨道器”搭乘“阿特拉斯五号”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28.5°N,81°W)成功发射升空,这是美国宇航局重返月球计划的第一步,它将开创月球探索的新纪元。
材料二 两个探测器升空当日某时的太阳光照图。
(1)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所在的时区为________。美国东部时间是指________的区时,“月球坑观测与感知卫星” 和“月球勘测轨道器”升空时北京时间为________。
(2)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连同材料二图中的A、B、C、D四点中,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
(3)判断材料二图中的AC是________(晨、昏)线,BC是________(晨、昏)线。
(4)依据材料二光照图,计算卡纳维拉尔角的地方时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经度为81°W,应在西五区;美国东部时间是指西五区的区时,当西五区为6月18日17时32分,东八区的时间比它早13个小时,所以北京时间为6月19日6时32分。第(2)题,线速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所以线速度最大的是A、B,最小的是C点。第(3)题,顺地球自转方向,AC是由昼进入夜的界线,应为昏线,BC是晨线。第(4)题,由材料二图可知,90°W地方时为12点,可求出81°W的地方时为12:36。
答案:(1)西五区 西五区 6月19日6时32分
(2)A、B C (3)昏 晨 (4)12:36
第2课时 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的特点
1.地球公转的特点
(1)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方向: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3)周期:1恒星年约为365日6时9分,是地球公转真正周期。
(4)速度:
位置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1月初
最快
B点
远日点
7月初
最慢
2.黄赤交角
(1)定义: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
(2)角度关系:
①地轴总是与赤道面垂直,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约为66.5°,与黄赤交角二者互余。
②南北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的度数;南北极圈度数=90°-黄赤交角度数。
(3)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并且有如下规律: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一周需要的时间为365日5时48分,称为1回归年。
[温馨提示]
数字法记忆黄赤交角示意图的面和角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5°;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5°;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
指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
2.正午太阳高度
(1)概念: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2)规律:在太阳光直射的纬线最大,向南、北两侧逐渐递减。
[温馨提示] 
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达到90°的范围是南北回归线之间,其中南、北回归线上每年有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其他纬线上每年有两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90°。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
1.表示方法
晨昏线将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部分,一个地方的昼夜长短,就取决于它们所在纬线圈昼弧和夜弧的比例关系。
2.依据
(1)南、北回归线:太阳光线直射点可能达到的最南和最北的纬度位置。
(2)南北极圈:昼夜交替现象消失的最大范围的界限。
3.变化规律
(1)赤道终年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相反)。
(3)春秋分:全球昼夜等长。
[温馨提示]
(1)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的区分: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产生昼夜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长短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公转。
(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其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变短夜变长与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
(3)太阳直射的地区白昼不一定最长。
[巧学妙记]
口诀法记忆日出日落方向
太阳直射北半球,东北升起西北落。
太阳直射南半球,东南升起西南落。
太阳直射赤道时,正东升起正西落。
四、四季更替和五带的划分
1.四季的更替
(1)表现: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①夏季:一年中白昼较长,正午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
②冬季: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较小的季节。
③春秋两季:冬夏过渡季节。
(2)典型地区:地球公转使中纬度地区形成明显的四季变化。
2.五带的划分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你认为太阳什么时候离地球近?
提示:地球围绕着太阳在椭圆轨道上公转,日地距离是有变化的,1月初太阳离地球最近,7月初离地球最远,但一天中日地距离基本无变化。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其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1个回归年。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季节移动可用以下图表来表示:
位置
移动规律
3月21日至6月22日
北半球
向北移动
6月22日至9月23日
向南移动
9月23日至12月22日
南半球
12月22日至次年3月21日
向北移动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公转轨道图上二分二至日的判断方法
在高中阶段对公转轨道图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基本上左右两个被固定为夏至日和冬至日这两天;上下两个被固定为春分日和秋分日这两天。因此判断的时候可根据此特点进行判读。
(1)先确定出地球公转方向,如图1(可根据地球自转、南北极指向等来确定地球公转方向)。
(2)在左右两幅图中,过球心做地轴的垂线,即赤道,如图2。
(3)做条直线连接左右两个球心,如图3。
(4)如果直线指向北半球(北回归线),为夏至日,图3中的A;如果直线指向南半球(南回归线),为冬至日,图3中的C。
(5)再根据二至日的位置和公转方向,按春、夏、秋、冬的顺序确定D为春分日,B为秋分日。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如图为半球示意图,a为晨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日,我国的节气是________。
(2)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的箭头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地球逆时针方向自转,a为晨线,则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发生极夜,节气应为冬至。第(2)题,由图可知,a为晨线,则180°经线为12时所在经线,太阳位于地球左侧,而地球绕日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故此时向北运动,即④方向。
答案:(1)冬至 (2)④
2.如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按照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
(2)在甲图中用字母M标出直射点、用箭头表示太阳光线(光线画在甲图左侧)、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3)甲图中Q点所在晨昏线属于________(晨线或昏线)。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A为夏至日,B为秋分日,地球由A位置公转到B位置经过远日点,所以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快。第(2)题,本题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北极附近出现极夜,南极附近出现极昼。第(3)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判定Q点位于昏线上。
答案:(1)公转速度渐慢,过远日点后逐渐变快(或快→慢→快)。
(2)如图所示:
(3)昏线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家庭越来越多。某太阳能热水器厂家宣传了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设计的是黄金角度,安装后可以大大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小明的父母听了广告宣传便购买了一台,小明却说,这个太阳能热水器厂家广告有夸大宣传的嫌疑。
小明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保证太阳能的利用率,影响太阳能安装角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有道理。正午太阳高度是不断变化的,太阳能的安装角度应不断调整。当地太阳高度是影响太阳能利用的重要因素。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春秋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由上图可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6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一年有一次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一次最小值(6月22日前后)
南北回归线之间(除赤道外)
一年有两次最大(太阳直射时最大),一次最小(南半球出现在6月22日前后、北半球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
赤道地区
一年有两次最大(春分、秋分)、两次最小(夏至、冬至)
递变规律
来增去减(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5.确定楼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见右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 H。
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与受热板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太阳热水器的安装倾角=两点纬度差(当地纬度和太阳正午直射点纬度的差值)。(如图)。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说明:“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如图所示:
当太阳直射B点(10°N)时:
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
H=90°-AB纬度差=90°-(40°-10°)=60°。
C点(23.5°S)正午太阳高度:
H=90°-BC纬度差=90°-(10°+23.5°)=56.5°。
注:在南(北)极圈有极昼现象出现时,南(北)极点的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太阳高度角的大小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如图为厄瓜多尔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
描述基多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特征。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基多处于赤道地区,当直射赤道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直射回归线时,最小。根据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接近基多时变大,远离时变小。
答案:基多位于赤道地区,春分日(3月21日)、秋分日(9月23日)达到最大值(90°),夏至日(6月22日)、冬至日(12月22日)达到最小值。
2.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中学地理课题研究小组在2013年9月23日这一天,对校内10 m高的旗杆的影子进行了测量,其结果如下:
北京时间/h
11:00
11:20
11:40
12:00
12:20
12:40
13:00
影长/m
11.2
10.9
10.6
10.3
10.0
10.3
10.6
材料二 为了冬季采光,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对不同纬度带的住宅的合理间距有明确规定。(表中H是住宅的高度)
我国部分城市住宅的日照间距
城市
冬至正午太阳高度
日照间距
理论
实际采用

24°45′
2.02H
1.7H

40°28′
1.18H
1.2H

35°21′
1.41H
1.1~1.2H

26°36′
1.86H
1.6~1.7H
(1)根据材料一判断,该校的地理经度是________。
(2)根据表中信息,在北京修建两栋20 m高的住宅楼,其理论日照间距为________(取整数)。
解析:第(1)题,任何地方的物体影子最短时都是该地的正午12时,由此可知, 当地旗杆影子最短时北京时间(120°E)为12:20,由此可以计算出当地的经度。第(2)题,根据太阳高度计算公式,首先求出冬至日时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然后根据材料二中表格即可计算出楼间距。
答案:(1)115°E (2)37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如下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
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下图所示: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夜弧求昼长、夜长(昼弧、夜弧的长短反映昼夜长短):
晨昏线把所有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如果昼弧等于夜弧,则昼夜平分;如果昼弧大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如果昼弧小于夜弧,则昼短夜长。
昼长时数= 夜长时数=
(2)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长、夜长: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时-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时)×2
夜长=24时-昼长
(3)根据相关性计算:
①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
②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但纬度数相同的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如40°N的地区昼长是15小时,则40°S的地区夜长为15小时。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下图为我国北京、广州、武汉、哈尔滨四个城市的季节分配示意图,图示季节分配自上而下依次为________。
解析:纬度高低不同,夏季时间长短不同,根据夏季由长到短的顺序即为四个城市由南到北的顺序。
答案:广州、北京、哈尔滨、武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
材料二 2015年某月17日日出日落状况(北京时间)。
经纬度
日出
日落
库尔勒
(41°68′N,86°06′E)
9:36
18:46
和田
(37°12′N,79°94′E)
9:47
19:24
说出该日库尔勒、和田两地昼夜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和田纬度相对库尔勒纬度较低,日落减去日出可算昼长,和田昼较长,但小于12小时,因此为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
答案:和田昼较长,但小于12小时;此时为北半球冬半年,纬度越低昼越长。
1.下面两图中,左图是地球公转轨道上二分二至位置示意图,右图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地球运动到左图中A、B、C、D标注的位置时,我国的节气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C的天数是186天,从C到A的天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左图中地球公转运动从A到B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右图的移动过程是________;此期间海口市(约20°N)白昼长短的变化是________。
(4)右图中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左图中地球公转方向和地轴的倾斜方向可知A、B、C、D分别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第(2)题,从A到C的天数与从C到A的天数不同与地球公转速度快慢有关。第(3)题,左图中从A到B即从3月21日到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运动,即右图中d,此期间海口市白昼变长。第(4)题,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的时段即从6月22日~12月22日,即右图中ab段。
答案:(1)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2)地球公转从A到C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地球公转从C到A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
(3)d 变长 (4)ab
2.如图为某区域海上航线示意图。在一艘驶往大西洋的轮船上,船员在图中①处看到了海上日出景观,此时为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读图回答问题。
下列四幅图中,与①处当日日出时刻相符的是________,并说出判断理由。
解析: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可判断出,①处当日日出时刻及世界时可计算当地时间为7时,可判断为晨线,昼短夜长。
答案:C 理由:①处当日日出时刻说明是晨线;结合世界时(中时区区时)4时,当地时间为7时,故南半球应为昼短夜长。
3.下图是某房地产公司在大连(约38°N)开发的一梯两户式多层商品房平面示意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幢商品房阳台朝南,这样设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在该楼的南面再建一幢新楼,并要求新楼全年不能遮挡北楼底层的阳光,设计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3)当地球从A公转到C位置时,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大连所在纬度是38°N,全年太阳都从其南方照射过来,为了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照,该幢商品房阳台朝南设计。第(2)题,要保证南楼全年不遮挡北楼底层的阳光,须计算出楼影最长时即冬至日时的太阳高度,还要考虑两楼的间距。第(3)题,通过地球公转轨道图可以判断A为北半球夏至日,C为北半球冬至日,从A公转到C时,大连的正午太阳高度由最大逐渐变为最小,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由小变大。
答案:(1)获得更多的太阳光照
(2)两楼的间距、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3)由小变大
4.读北京时间某日8时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日K地的日落时间为________时,昼长为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各点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了一年中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日后的两个月内,北京的昼长变化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海口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5)图中各点,自转线速度最慢的是__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北极圈上刚好出现极夜,故太阳直射23.5°S,由北京时间为8时可推知经线180°为12时。第(2)题,由图可以看出K地昼弧跨度为90°,则昼长为6个小时,由日落=12+昼长/2得出日落时间是15时。第(3)题,此时E点正午太阳高度为0°,应是各点中最小的,因为直射点在23.5°S,故北半球所有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都达一年中最小值。第(4)题,此后两个月内,太阳直射点还是在南半球,正在往北移动,对于北半球的地区来说昼在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第(5)题,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图中各点中E点纬度最高。
答案:(1)(23.5°S,180°)
(2)15 6小时 (3)E A、B、C、D、E、F、K
昼渐长 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
(5)E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太阳辐射的能量分配
波长范围
0.15~4 μm之间
分区
A区
B区
C区
紫外区
可见光区
红外区
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波段,约占总能量的50%。
3.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1)太阳辐射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可以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
(2)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3)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
(1)概念:指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2)现象及位置:
①太阳的外部结构:A日冕层、B色球层和C光球层。
②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风(出现在A层)、耀斑和日珥(出现在B层)、黑子(出现在C层)。
(3)周期:太阳活动的强弱有周期性变化,活动周期约为11年。
2.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2)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3)高能带电粒子流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极光现象。
(4)极端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为地球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光和热。
(2)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动力和能源。
2.太阳辐射影响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将一张白纸置于阳光下,观察投到纸上的阳光,结合太阳各种辐射的波长范围图。回答1~2题。
1.投射到纸上的阳光,主要属于图中的(  )
A.①区    B.②区   C.③区   D.全部区域
2.有关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太阳辐射能量巨大,很容易被人类直接利用发电
C.太阳辐射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主要的直接和间接能量来源
D.太阳辐射能量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
解析:1.B 2.C 第1题,根据题意“观察投影到白纸上的阳光”说明肉眼能见,因此为可见光,根据光谱的划分②区为可见光。第2题,太阳辐射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由于比较分散,不易集中起来发电。自然环境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太阳辐射能只是一种形式,但是它是我们生活和生产的能量的主要来源。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汉书·五行志》中对太阳的表面状况有这样的描述:“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材料中说到的“黑气”你知道是什么吗?在太阳大气的哪一层?
提示:黑子。光球层。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大气结构
太阳活动形式
黑子:周期约为11年
耀斑:激烈的显示,周期约为11年
太阳风
活动规律
①高速旋转的气体漩涡,温度相对较低;②带电荷,能产生磁场;③存在太阳活动高峰年与低峰年的交替
①激烈的能量爆发;②以射电爆发和高能带电粒子等形式放出辐射能
带电粒子脱离太阳飞向宇宙空间
对地球
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不同纬度的年降水量与黑子多少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太阳活动高峰年极端天气现象出现的几率增加
耀斑爆发时产生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
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高能带电粒子使地球上的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有:①黑子,②耀斑,③太阳风。它们所对应的太阳外部大气层,从外到里排列分别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解析:选C 根据太阳活动与太阳大气的关系,黑子对应光球层,耀斑对应色球层,太阳风对应日冕层。分别由外到里为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太阳活动爆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阳发脾气”。2012年正值太阳活动的高峰期。据此完成2~3题。
2.如果2011~2012年是“太阳发脾气”强烈的时段,那么上一个“太阳发脾气”强烈时段约是(  )
A.2000~2001年       B.2022~2023年
C.2006~2007年 D.2087~2088年
3.本次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对地球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GPS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
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③
解析:2.A 3.D 第2题,太阳活动爆发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太阳发脾气”,它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活动,这两者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如果2011~2012年是“太阳发脾气”强烈的时段,那么上一个“太阳发脾气”强烈时段约是2000~2001年。第3题,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后,主要会造成极地地区出现极光现象,产生磁暴,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以及与自然灾害有关系。
一、选择题
1.下列能源中,形成和来源于太阳辐射的是(  )
①地热、核能 ②煤炭、石油 ③潮汐能 ④风能、水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 地热能、核能来源于地球内部;潮汐能来源于月球的引力;而煤炭、石油、风能、水能等都是太阳辐射形成。故选D。
2.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是(  )
①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③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 ④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源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选D 根据题意“太阳辐射的主要作用”,一是提供能源,二是促进地球环境的大气运动与水运动等。故选D。
如图屋顶的黑色“硅板”,就是太阳能屋顶。风和日丽的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回答3~4题。
3.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生物出现 B.水体的运动
C.风的形成 D.火山的喷发
4.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B.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上海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解析:3.D 4.A 第3题,植物的生长能量来自太阳辐射,大气和水体的运动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煤炭、石油是在地质历史时期储存下来的太阳辐射能;火山的喷发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与太阳辐射没有关系。第4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的主要原因是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所以A正确。
读太阳的外部圈层结构特征变化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太阳大气层结构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最高的是色球层 B.亮度最大的是太阳内部
C.厚度最厚的是色球层 D.温度最高的是日冕层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产生在太阳色球层上
B.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到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C.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扰乱地球大气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
D.新加坡的小朋友在晚上做作业时看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
解析:5.D 6.B 第5题,由图示可知,太阳大气层温度由内往外逐渐升高,亮度由内往外逐渐降低,厚度由内往外逐渐加厚。第6题,太阳活动中的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它们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大气的电离层,从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极光出现在两极地区,位于赤道附近的新加坡不可能看到极光。
7.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太阳活动加强将导致荒漠化日益严重
B.带电粒子流可以引发地球上的磁暴
C.耀斑的强辐射会产生极光
D.太阳黑子增多会导致地表平均气温下降
解析:选B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①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③在两极上空产生极光;④地球上地震、水旱灾害等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8~9题。
8.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成反比 D.没有相关性
9.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的降水变化,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树木生长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会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进而影响树木生长
解析:8.A 9.A 第8题,黑子数较多的年份,树木年轮较宽,黑子数较少的年份,树木年轮较窄,其成正相关的关系。第9题,年轮的宽窄与气候相关,说明黑子数目的变化引起气候的变化,进而影响树林生长。
二、综合题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早的黑子记录,但人类系统观测黑子的历史不足300年。黑子数量高峰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人类系统记录的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于2007年开始。
材料二 太阳活动周期预报图。
(1)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________层,它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________年是第24个太阳活动周期的峰年。
(3)与黑子活动同步的太阳活动还有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4)太阳活动是太阳风暴的诱发因素。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解析:第(1)题,黑子发生在太阳大气的光球层,由于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而显得较暗。第(2)题,可直接从图中读出。第(3)题,耀斑往往与太阳黑子同步发生,太阳黑子的多少、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第(4)题,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气候都有影响,同时还可能在两极地区形成极光。
答案:(1)光球 黑子的温度比周围低,所以看起来比较黑,其实黑子并不黑只是暗一些
(2)2011
(3)耀斑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
(4)耀斑爆发会发射强烈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传播到地球附近,会强烈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使各类无线电通信发生短暂的中断。此外,电离层发生强烈扰动,可能使宇航员受到辐射伤害;电磁遥感测量在磁暴期间常常发生错误;电波路径发生位移,全球定位系统(GPS)定位、导航产生误差;大磁暴使电网超载,造成输电线路中断;卫星衰老并过早陨落,星载电子仪器受到严重损害。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2)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A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B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气体
(3)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深度
波速
A波
B波
地下33 km处(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地下2 900 km处
完全消失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界面:图中C为莫霍面,D古登堡面。
(2)圈层:图中C、D之间为地幔,C以上为地壳,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温馨提示]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大气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2.水圈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分类:根据其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3)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特别是陆地水。
3.生物圈
指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层的特点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莫霍面
古登
堡面
17
(全球
平均)
2 900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熔融状态
内核
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在不同介质中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探知地球内部结构。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2题。
1.下列有关图示内容的判断,正确的是(  )
A.A表示岩石圈,由固体组成
B.B表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
C.M表示古登堡面
D.F、G表示地核,F由非固体物质组成
2.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
B.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
C.M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D.在N界面下横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纵波则完全消失
解析:1.D 2.C 第1题,根据圈层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M、N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A为地壳;B、C之间为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F、G表示地核,分别为外核和内核。第2题,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古登堡面下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地震波可以通过软流层。
3.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解析:选D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是岩浆岩,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直接来自地幔。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特点与联系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相互关系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的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如图为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读图回答1~2题。
1.受冰岛的火山喷发活动影响较小的地球圈层是(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水圈 D.地核
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1.D 2.A 第1题,岩浆来源于地幔,地核位于地幔以下,不受火山影响。第2题,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地球的大气圈,然后它们会作为凝结核随着降水进入水圈,溶于水中被植物吸收,从而进入生物圈,最后经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进入岩石圈。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回答3~4题。
3.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4.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3.C 4.B 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一、选择题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里氏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 km,震中为尼泊尔著名旅游城市博卡拉。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面时发生的变化是(  )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核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壳
解析:1.C 2.D 第1题,S波和P波的波速向上经过莫霍面时都明显下降。第2题,根据震源深度可知,其震源位于地壳中。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图中各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
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C.②是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
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  )
A.莫霍面附近 B.上、下地幔之间
C.古登堡面上部附近 D.内、外核之间
解析:3.B 4.C 第3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莫霍面以上为地壳,据此知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第4题,根据横波和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差异及其变化特点,可以判断古登堡面上部附近地震波(纵波)传播速度最快。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5~6题。
5.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
B.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
C.图中①②③④合为岩石圈
D.图中④包括软流层
6.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不同,科学家可以利用地震波(  )
A.寻找地震中的幸存者   B.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
C.准确预报地震 D.研究地核的物质组成
解析:5.D 6.B 第5题,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故A选项错;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故B选项错;岩石圈包括①②③,故C选项错;④包括软流层,故D选项正确。第6题,横波不能在液态和气态物质中通过,据此可以探寻海底石油、天然气等。
7.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解析:选A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四幅图中A图横波突然消失,可推知可能有液态的石油。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8~9题。
8.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9.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解析:8.B 9.C 第8题,结合右图判断①~④圈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外核与内核,岩浆来自上地幔中的软流层。第9题,地壳厚度海洋比陆地薄;横波自地壳向地幔传播时速度加快,自地幔向外核时突然消失,因此外核可能是液态;内核中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题。
10.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解析:选C 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12.B圈层是一个(  )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
13.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 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多米 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1.D 12.B 13.D 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结合图示A、B、C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二、综合题
14.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km),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 km。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约为_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约为_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教材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 km,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 km,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 km 30~35 km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15.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标出地壳、大气圈、水圈等圈层名称。
(2)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________,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________,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________。
(3)大气圈包围着地球,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水圈中的水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生物圈占有________圈的底部、________圈的全部和________圈的上部。这些圈层之间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4)请据图分析地壳厚度的特点。
解析:从地球圈层的分布可知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的分布。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从图中可知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答案:(1)图略。
(2)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3)氮 氧 循环运动 大气 水 岩石 渗透 影响
(4)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章末过关检测]              宇宙中的地球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号”探月车完成了多项月球探测,但并未发现有生命存在的迹象。据此完成1~2题。
1.在“嫦娥三号”探月过程中,尚未发现生物。地球上之所以存在生命现象,其主要原因是(  )
A.地球上有大量的气体   B.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C.地球上有昼夜交替现象 D.地球上四季分明
2.下列天体系统中不包括“嫦娥三号”的是(  )
A.银河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系 D.总星系
解析:1.B 2.B 日地距离适中才保证了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才有利于生命的存在。“嫦娥三号”不属于河外星系。
如图为天文学家公认的恒星周围“生命宜居带”(“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的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示意图。横坐标表示行星距离恒星的远近,纵坐标表示恒星的大小。据此回答3~4题。
3.在“生命宜居带”中,之所以可能出现生命,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液态水的存在 B.宇宙辐射的强度
C.行星的体积 D.适宜呼吸的大气
4.根据下表资料判断,火星与地球相比(  )
火星
地球
直径
4 220英里
7 926英里
自转轴的倾斜角度
25°
23°26′
公转周期
687个地球日
365.25日
自转周期
24时37分
23时56分4秒
大气组成
主要是二氧化碳及部分水蒸气
氮、氧、氩及其他
大气密度
0.07
1
A.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均比地球快
B.表面昼夜温差比地球小
C.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比地球大
D.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3.A 4.C 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生命宜居带”最大的特点是与太阳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中,水以液态形式存在。第4题,火星公转周期比地球长近一倍,公转轨道比地球略大,故公转速度慢;火星直径比地球小,但自转周期略长,因此自转速度慢;火星大气密度小,大气层薄,昼夜温差比地球大;火星自转轴的倾斜角度大,因此太阳直射纬度范围广,出现极昼、极夜的纬度范围比地球大。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月平均气温及月平均总辐射曲线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城市可能是(  )
A.重庆 B.广州
C.天津 D.哈尔滨
6.夏季,影响该城市总辐射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 B.云量多少
C.空气质量 D.昼夜长短
解析:5.C 6.B 第5题,从图中可以得出1月最低气温在0 ℃以下,故可排除重庆和广州,这两个城市是亚热带季风气候,1月均温在0 ℃以上。5月太阳辐射最强,7月气温最高,再加上1月的气温不在-10 ℃以下,故只能是天津。第6题,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有海拔和天气状况,夏季天津正处于雨季,故影响总辐射量的因素主要是云量的多少,所以B选项正确。
据中科院天文台太阳活动预报中心2013年10月28日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10月21日至10月27日,国家天文台在日面上观测到13个活动区,发生过2次X级图甲所示太阳活动,其中最大的一次为X2.1级;图乙为该太阳活动出现时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所产生的影响。据此完成7~8题。
7.有关图甲显示的太阳活动及图乙显示的影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黑子—光球层—极光 B.耀斑—日冕层—极光
C.耀斑—色球层—磁暴 D.黑子—色球层—磁暴
8.这次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GPS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
④我国北方会出现极昼现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7.C 8.B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图甲显示的太阳活动为耀斑,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上;图乙显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使地球左右两侧线条发生不同弯曲,且从极点到赤道均发生变化,故可判断该影响是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干扰了地球磁场产生的“磁暴”现象;C项正确。第8题,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在地球的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GPS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我国北部最高纬度约为54°N,不会出现极昼现象。B项正确。
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的特征
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
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最中间的一层
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
10.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
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
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
D.E圈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解析:9.D 10.C 第9题,地壳属于内部圈层,而不是外部圈层,D项错误。第10题,C圈层应是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A项错误。B为水圈,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是陆地景观,B项错误。A圈层为大气圈,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C项正确。E圈层是内核,岩浆来自地幔上部的软流层,D项错误。
11.如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是(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选C 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②进行渗透,说明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则是生物圈;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则只能是岩石圈。故选C项。
二、综合题(共56分)
12.火星是地球的近邻之一,也是人们准备太空移民的理想场所。根据地球和火星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26分)
2014年9月24日,印度的“曼加里安”号火星轨道探测器成功传回首张火星图像。近30年来人类已发射了20多个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这些探测器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样品进行检验,获得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数据。
与太阳的
平均距离
(108 km)
赤道半径
(km)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质量(地球
为1)
体积(地球
为1)
赤道面与
公转轨道
面的夹角
地球
1.496
6 378
1年
23时56
分4秒
1
1
23°26′
火星
2.279
3 395
1.9年
24时
37分
0.11
0.15
23°59′
(1)火星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是第________颗行星。(2分)
(2)在表格中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的________(填“高”或“低”)。(9分)
(3)根据你对火星的了解,结合上表数据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的原因。(15分)
解析:火星轨道与地球相邻,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与地球有许多接近之处,成为目前人类重点研究对象,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的原因时,应从生命生存所需具备的条件入手。
答案:(1)4
(2)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低
(3)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它离太阳的距离远于地球,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此外,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可能吸引住的大气也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火星上也没有水。我们认为温度、大气和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而这三个方面,火星都不具备,故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
13.[加试题]我国某城市(36.5°N)的一个集欧美建筑精华的住宅小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豪华典雅,完工后当地居民争相购买,然而一年后底层住户以采光条件差将开发商告上法庭。图1为该小区分布平面图,图2为该小区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某日旗杆杆影轨迹示意图。(O为立杆处,虚线为杆影,曲线为杆影端点轨迹,tan 30°≈0.57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30分)
(1)图2中F、G、H、I四个杆影中最接近日出时段的是__________,该日前后小区住户客厅内的正午阳光照射面积较________。(8分)
(2)该小区底层住户因采光条件差将开发商告上法庭。请你用所学知识为住户们拿出有力的证据。(12分)
(3)为保证住宅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在楼高相同的情况下,你认为该城市住宅楼群的楼房间距与上海相比有何差异?对你的结论作出合理解释。(10分)
解析:第(1)题,根据该地位于北半球和杆影端点轨迹可以判断此时为夏半年,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因杆影方位与日出方位相反,判断出最接近日出时段的应该是F;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所以南面客厅内的正午阳光照射面积较小。第(2)题,计算步骤如下: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H正午=90°-纬度差=90°-(36.5°+23.5°)=30°,楼间距=20÷tan 30°≈34.66 m。第(3)题,该城市纬度比上海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小,前楼的影长大于上海,所以楼房间距宽于上海。
答案:(1)F 小
(2)小区位于36.5°N,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30°;正午时,楼的影长达34.66 m,远大于楼间距20 m。
(3)楼房间距应比上海宽。该城市纬度比上海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小。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在生命出现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2)在生命出现以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地质历史时期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
(2)两次全球性的生物灭绝:
时期
全部灭绝
部分灭绝
古生代末期
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
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
中生代末期
恐龙
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
二、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是地理环境要素之一;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并能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
2.产业革命以来,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1)原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
(2)实例: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导致全球变暖。
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
①有利方面: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②不利方面:给自然环境带来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2)启示: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燕子石,又叫多福石,学名叫三叶虫化石。在其形成进程中,三叶虫的一部分形成化石,这一部分化石头鞍弯曲如弓,两弓刺大于身一倍,两弓如翼而融为一体,身小如雨燕而得名,石玩者又称它为“飞上天石”。
在燕子石形成的过程中,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有哪些过程?三叶虫是何时在地球上灭绝的?
提示:在燕子石形成的过程中,地球表层经历了地层的沉降和沉积过程。三叶虫在地球上灭亡的时间是古生代末期。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进化对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后对生物灭绝的影响,可以用下面的结构图表示: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从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加以记忆)。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变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根据古生物的演化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在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据此回答1~2题。
1.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在距今约(  )
A.20亿年前        B.14亿年前
C.0.7亿年前 D.6亿年前
2.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从地球上销声匿迹的地质历史时期是(  )
A.古生代末期 B.中生代末期
C.古生代寒武纪 D.新生代
解析:1.B 2.B 特殊时期的物种变化:20亿年前,原核细胞生物演化;14亿年前,从原核生物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古生代末期,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动物全部灭亡;中生代末期,恐龙全部灭亡。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3~5题。
3.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______过程(  )
A.大气演化 B.化学演化
C.物理演化 D.生物演化
4.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爬行动物 B.真核细胞生物
C.原核生物 D.无脊椎动物
5.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B 4.D 5.C 第3题,在①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第4题,在生物演化过程中,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第5题,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美国气象学会通报》中一项报告说,2012年,美国多地发生的热浪以及飓风“桑迪”、欧洲伊比利亚半岛大旱、北极海冰面积降至历史最低、澳大利亚东南部与新西兰部分地区的暴雨等气候事件,都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
你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有关吗?
提示:全球气候变暖有自然原因同时也有人为因素,如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植被破坏等。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
从统一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密切。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从对立的角度看,环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就会破坏环境,受到自然环境的惩罚。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2.阿斯旺大坝修建以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解析:1.C 2.D 第1题,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水库周围降水增多。第2题,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大坝修建之后,径流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有减少的趋势。
3.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该图显示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排放后再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 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应做到因地制宜。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尽可能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一、选择题
我国东部某校学生进行野外研究性学习时,依据地质工作者发现的不同古生物化石,绘制了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E-D-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  )
A.背斜          B.向斜
C.断层 D.断块山
2.通过考察,学生做出了如下记录,错误的是(  )
A.AB坡植被状况比BC坡要好
B.该地岩层主要是沉积岩
C.D处岩层可能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
D.B处山脉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解析:1.B 2.C 第1题,从化石可以看出该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以判断出该处为向斜。第2题,AB坡为向阳坡及东南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所以植被状况比BC坡好;该地岩层广泛分布着生物化石,可以判断为沉积岩;D处为向斜,不易储存石油;B处为背斜成山,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4.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解析:3.B 4.C 第3题,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Ⅲ对Ⅱ产生影响,且Ⅱ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Ⅱ为区域干旱化趋向、Ⅲ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第4题,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造成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回答5~7题。
5.根据图中化石,判断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6.根据化石的新老关系,属最古老的一种是(  )
A.①地地层化石 B.②地地层化石
C.③地地层化石 D.④地地层化石
7.若在甲、乙两处分别钻孔找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找到煤层 B.甲、乙都找到煤层
C.甲、乙都找不到煤层 D.乙处找到煤层
解析:5.B 6.A 7.D 首先看图,明确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如含三叶虫化石为古生代早期,含鱼类化石为古生代中期,含裸子植物化石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含恐龙化石为中生代。第5题,从动物的进化来看,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古生代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第6题,根据化石的新老关系,最古老的是①地地层化石。第7题,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所以在乙处能找到煤层。
中国古生物学者与考古学家宣称,他们在陕西省商洛市发现了两个巨大的肉食恐龙足迹,该化石标本长达57.5 cm,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大肉食恐龙足迹之一。据推断,在距今1亿年前,陕西中南部存在过大型的兽脚类恐龙。据此回答8~9题。
8.恐龙繁盛的时代是(  )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9.根据恐龙脚印推知当时的地理环境可能是(  )
A.干旱环境 B.地势低洼的河湖岸边
C.热带海域 D.森林密布
解析:8.D 9.B 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盛;恐龙脚印化石形成,首先需要潮湿的环境,其次,化石只能在沉积岩中形成、要发生沉积,最后地势要低。
10.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导致生物进化
B.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
C.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
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
解析:选B 环境变迁既会导致生物灭绝,也会导致生物进化,也就是说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上不只一次,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都出现过生物大灭绝。
11.下图所示,世华村50年前位于海岸边,但现在远离海岸线。下列哪一项人为原因最有可能加速海岸线产生此种变化(  )
A.在河流上游兴建水库
B.在河流沿岸设置砂石场采砂
C.砍伐森林,减少山坡的植被
D.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下降
解析:选C 图中显示海岸线后退,最有可能是砍伐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水携带泥沙淤积的后果。
12.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我国云南某地的大理石雕像,天长日久变得“面目残破”。这主要是因为(  )
A.酸雨淋蚀加剧 B.紫外线辐射强烈
C.沙尘暴频繁肆虐 D.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解析:选A 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酸雨中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溶于水后,容易和碳酸钙反应,腐蚀大理石雕像。
读西亚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完成13~14题。
13.该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物理风化 D.化学溶蚀
14.为避免进一步土地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
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D.鼓励人们向外迁移,减轻土地压力
解析:13.B 14.C 第13题,西亚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从图中也可看出,风蚀引起的土地退化所占的比重最大,所以选B项。第14题,造成土地退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樵采所造成的植被破坏,所以为避免土地退化,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
二、综合题
15.读玛雅社会的农业生产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处。
①建筑材料 ②燃料 ③农田 ④水土流失 ⑤文明衰落
(2)从图中可以看出,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采用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而这种方式在土地生产力下降后最少需________年地力才能恢复重新使用。
(3)从图中还可得到另一信息,在雨林地区,一旦森林被砍伐,________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这说明在热带雨林地区________(外力作用)非常严重。
(4)当前亚马孙河流域破坏雨林的主要的直接原因有哪些?
解析:第(1)题,根据框内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填写。第(2)题,通过读模式图可得出结论。第(3)题,热带雨林地区常年高温多雨,土地一旦失去植被的保护,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第(4)题,亚马孙河流域破坏雨林的主要的直接原因是人为原因。
答案:(1)从左上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①②③④⑤
(2)20 (3)水土流失 流水侵蚀
(4)①过度的迁移农业;②商业性伐木;③采矿、修路、城镇建设;④开辟大型农牧场。
第三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1.地域分异的表现
(1)地域分异: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条件的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
2.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
(2)成因:太阳辐射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3)基础因素:热量。
3.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1)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经线延伸,沿经度方向变化。
(2)成因:同一纬度地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
(3)基础因素:水分。
4.垂直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在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2)分布特点:从山麓到山顶出现由下而上随等高线延伸逐渐变化更迭。
(3)垂直自然带的划分通常以植被或土壤为主导标志。
5.地方性分异规律
(1)规律:
①有序性:在地方地形的影响下,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梯度有规律的更迭。
②重复性:有相同发育历史的自然单元在相邻的小区域内重复出现。
(2)成因:
①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
②地貌、岩性和土质的分异是小尺度地域分异的重要原因。
[温馨提示] 
在地域分异规律中,都要考虑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特别注意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
二、主要的陆地自然带与农业发展的因地制宜
1.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比较
(1)区分依据:植物群落的特征。
(2)影响因素:热量和水分条件。
(3)主要类型:
名称
分布地区
主要特点
典型类型
森林自然带
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生产量最大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冰原带等
草原自然带
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
以草本植物为主
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自然带
干旱地区
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很少,生态系统脆弱
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温馨提示]
植物是自然带的最明显标志,因此自然带多以植物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物类型+带”形式。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种现象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提示:这种现象与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有关。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水平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地理环境在水平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叫做水平地域分异。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和干湿度地带分异。二者比较如下:
分异规律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影响因素
形成基础
分布地区
图示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沿纬线方向延伸,即东西方向
纬度变化的方向,即南北方向
太阳辐射
热量
低纬和高纬地区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沿经线方向延伸,即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的方向,即东西方向
海陆位置
水分
中纬度大陆地区
二、山地垂直分异规律
项目
内容要点
显著表现地区
高山地区,尤其是低纬度的高山地区
形成原因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高度增加而变化
垂直带谱
最下面为基带,所有的垂直带有规律地排列
分布规律
共同性
某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具有从该地向高纬度地区的纬度地带性变化的类似规律
差异性
干旱地区,由于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和热量条件不同,同一山地不同坡向的垂直带谱不同
三、自然带的非地带性规律
自然带非地带性分布是指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
因素
分布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论状况)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地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呈带状东西延伸
呈长条状南北更替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西岸
东西两岸
分布纬度
大致相当
东岸向低纬度延伸,西岸向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欧洲西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向北延伸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天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我国古代的诗句中往往蕴含着某种地域分异规律。据此完成1~2题。
1.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和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别是(  )
A.水分 纬度地带分异   B.光照 干湿度地带分异
C.热量 纬度地带分异 D.地形 非地带性分异
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
A.反映了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解析:1.C 2.B 第1题,“塞北”到“江南”是南北差异,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产生的基础是热量。第2题,“春风不度玉门关”反映的是夏季风很难到达玉门关,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的自然带由森林带过渡到草原带、荒漠带,影响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海拔
4.图中植被由D到C的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的(  )
A.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3.B 4.A 第3题,图中的自然带由森林带过渡到草原带、荒漠带,是由海陆分布造成的,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变化为基础的。第4题,图中植物由D处的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过渡到C处的温带荒漠带,这种变化反映了陆地环境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主要陆地自然带的成因与分布
自然带名称
分布
成因
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大气环流
热带雨林带
赤道附近
横贯大陆
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带
低纬度地区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雨林
热带稀树草原带  
雨林带南北两侧
大陆中部、西部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稀树草原
热带荒漠带
南北回归线附近
大陆中部、西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南纬30°~40°
大陆西岸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南北纬25°~35°
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北纬35°~50°
亚欧大陆东岸
季风环流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纬40°~60°
大陆西岸
常年受西风影响
温带草原带
中纬度
大陆中部
常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带
温带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带
北纬50°~70°
横贯大陆
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
亚寒带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寒带苔原带
高纬度
横贯大陆
极地东风带、极地高气压带
寒带苔原气候
苔原
极地冰原带
寒带冰原气候
冰雪裸地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对比分析气候与自然带的内在联系(以北半球为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行程如下图所示。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
①温带草原带 ②热带雨林带 ③热带草原带 ④热带荒漠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 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等地,从俄罗斯到南非不经过热带雨林带。
2.读下面的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问题。
(1)自然景观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景观③→⑤→⑥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3)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  )
A.①→②→③→④ B.④→⑤→⑥
C.①→⑤→④ D.③→⑤→⑥
(4)珠穆朗玛峰北坡没有森林植被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呈南北变化,自赤道向两极方向,故表示纬度地带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原因:太阳辐射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第(2)题,③→⑤→⑥是东西更替,南北延伸,为干湿度地带地域分异规律。第(3)题,喜马拉雅山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山顶为积雪冰川带,类似于①②③④的纬度变化。第(4)题,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在4 000 m以上,缺乏森林生长条件。
答案:(1)热量 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
(2)水分 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距海远近不同)。
(3)A
(4)北坡的基带处于4 000 m以上的高原,热量不足以生长森林且处于背风坡,降水量较少。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1.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①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②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方法
在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要特别关注海拔高度的差异。
2.自然带的判断方法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的时间长,则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因而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同一山体的两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面甲、乙两图分别为沿经线、纬线的地形剖面和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甲图中自然带的分布特点。
(2)指出乙图中A表示的自然带名称,并分析C→B→A自然带分异现象的主要成因。
(3)试分析乙图中C地冬季降雪多的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纬度由低纬向高纬延伸可知是由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第(2)题,根据定位可知该地区位于蒙古高原,对应自然带为温带草原带。C→B→A主要为与海洋距离的变化,即水汽的递减。第(3)题,主要考虑风向和地形因素,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变得湿润,受地形抬升之后形成大量降雪。
答案:(1)大致以赤道为界南北对称分布。
(2)温带草原带。主要成因: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
(3)西北季风越过日本海带来大量水汽,在C地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降雪。
一、选择题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但这个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2题。
1.在我国东部,从济南到海南,自然带依次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带
B.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
D.热带季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2.自然带沿一定方向递变规律是: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这种分异规律(  )
A.纬度地带分异、干湿度地带分异和垂直分异均有可能
B.一定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一定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一定是垂直分异规律
解析:1.A 2.A 第1题,济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秦岭、淮河至北回归线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海南为热带季雨林带。第2题,自然带沿一定方向递变,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图甲和图乙,回答3~4题。
3.据各自然带在图甲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4.据图乙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解析:3.D  4.B 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影响因素以及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o→a的变化热量和水分均增多,A、B项表述不全面。o→b反映的是从热带到温带到寒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影响因素为纬度。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热带草原带,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右图是一座相对高度为3 000 m的山体,山体的某一侧水汽较充足,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自然带。据此回答5~6题。
5.若图中的虚线表示雪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B.a坡是向阳坡,b坡是迎风坡
C.b坡既是向阳坡,又是迎风坡
D.b坡是向阳坡,a坡是迎风坡
6.若山顶有永久性冰川,则山脚的气温T(T冬表示冬季最低气温,T夏表示夏季最高气温)应是(  )
A.T冬<0 ℃ B.T夏>18 ℃
C.T夏<18 ℃ D.T冬<18 ℃
解析:5.C 6.C 第5题,图中各自然带(积雪冰川带除外)均在b坡分布较高,说明b坡为向阳坡;雪线在b坡分布较低,说明b坡降水较丰富,应为山地的迎风坡。第6题,永久性冰川的下界即雪线处的温度应不高于0 ℃,因而其山麓的最高温度(夏季温度)不能超过18 ℃。永久性冰川是否存在不能看冬季,应当取决于气温最高的夏季。
读安第斯山西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略图,完成7~9题。
7.甲、乙、丙代表的景观分别是(  )
A.雨林 常绿硬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B.雨林 常绿硬叶林 热带草原
C.雨林 常绿阔叶林 热带草原
D.雨林 常绿阔叶林 荒漠或半荒漠
8.影响①②两段自然带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分布
C.大气环流 D.相对高度
9.有关③段及其东坡自然带情况,叙述错误的是 (  )
A.③段东坡基带为温带荒漠带
B.③段东坡和西坡自然带差异体现了纬度地域分异规律
C.影响③段东坡和西坡自然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D.③段西坡自然带数量比东坡多
解析:7.A 8.A 9.B 第7题,结合纬度位置及海陆位置可判断:甲为热带雨林,乙为常绿硬叶林,丙为荒漠或半荒漠。第8题,一般情况下,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大的山脉,垂直带谱越多;而图中②段虽然相对高度大,但垂直自然带数量却比①段要少,因此影响两地自然带数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纬度位置。第9题,③段西坡和东坡基带的差异主要是地形导致的,属于地方性分异。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中荒漠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降水少
B.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
C.其在亚洲分布面积最大
D.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主要成因
11.关于图中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形成该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B.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影响了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
C.反映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该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地区分布在大陆东部
解析:10.A 11.A 第10题,图中荒漠带生长积温达8 000 ℃、可能蒸发量达2 200 mm、年均温20 ℃,说明位于热带;而年降水量200 mm左右;据此可判断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主要是受副热带高气压或信风影响形成的;非洲热带沙漠气候区面积最大。第11题,图中显示生长积温、年均温等热量要素逐渐变化较明显,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热量。依据硬叶林带可判断可能是地中海气候区,则典型分布地区在大陆的西部。
二、综合题
12.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区域图。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四地山地自然带及植被分布图。
(1)若材料二中各山地分别属于材料一图中的A、B、C、D四座山脉,那么①应属________山脉;②应属__________山脉;③应属_________山脉;④应属________山脉。
(2)①山地中M处植被可能是________。
A.常绿阔叶林 B.高山草原
C.针阔叶混交林 D.落叶阔叶林
(3)①山地中南坡的森林植被比北坡分布广泛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①~④山地中森林分布状况与此原因相同的还有________。
(4)②山地南北坡基带存在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②→④→①基带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分异规律。④→①→③基带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三地基带变化体现了________分异规律。
解析:第(1)题,根据A、B、C、D山脉的位置可知,A为阿尔泰山,B为阴山,C为太行山,D为秦岭。第(2)题,①山地为阴山,基带为温带草原带,M带之上为针叶林带,故M处应为针阔叶混交林带。第(3)题,①③④山地两侧自然带分布不同,其主要与降水有关。第(4)题,②山地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区不同,故南北坡基带不同。第(5)题,基带大都与当地的自然带相同,故②→④→①基带变化体现了由热量引起的纬度地带分异规律,④→①→③基带变化体现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答案:(1)B D A C (2)C
(3)南坡降水丰富 ③④
(4)南北坡基带所处气候类型不同(南北坡基带热量条件不同)
(5)热量 纬度地带 水分 干湿度地带
13.[加试题]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自然带的分异体现了什么地带性规律?它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图中森林带一般属于哪类森林自然带?该自然带在南、北坡分布差异的产生原因是什么?
(3)北坡森林带上、下均有丰富的草场资源。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当地牧民一般把________带(图中自然带)做为夏季牧场。
解析:第(1)题,图中给的是北半球中纬度某山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图中自然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应该是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其产生的原因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条件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引起植被、土壤的变化。第(2)题,图中的森林带位于海拔4 000 m左右,气温较低,且位于山地草原之上,所以不可能是阔叶林,只能是针叶林。据图可知该森林带在南坡海拔高,且分布狭窄,北坡分布海拔低且较宽,说明北坡的水热条件好于南坡,可推出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第(3)题,在夏季,气温较高,海拔比较高的高山草甸区也可以作为牧场放牧,而海拔较低的山地草原牧场可以休养生息。
答案:(1)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产生原因: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明显的垂直变化,导致植被、土壤等自然环境特征发生垂直分异。
(2)针叶林带。 北坡降水比南坡降水多。
(3)高山草甸。
[章末过关检测]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1~2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解析:1.B 2.C 第1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第2题,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
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
4.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 m左右。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
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
解析:3.C 4.A 第3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雪线的分布趋势大致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第4题,从题干信息可知,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气温和降水。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雪线也相对越高;降水越多,雪线相对较低。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海拔高,气温低;同时,它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积雪量远远大于消融量,因此雪线较低。
读图,完成5~6题。
5.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
A.纬度地带分异现象
B.干湿度地带分异现象
C.垂直分异现象
D.地方性分异现象
6.自然带②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
A.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
C.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
解析:5.D 6.D 第5题,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0°~10°之间,自然带①为热带雨林带却分布在10°S~南回归线之间,主要是由于东南信风及地形(西北部为巴西高原,地势抬升多地形雨),加之巴西暖流的影响而形成,区别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带,故选D。第6题,自然带②为热带荒漠带,其南北延伸较长主要由于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导致的,故选D。
7.下图中①②③三地都位于回归线附近,有关①②③三地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是热带荒漠带,②③地都是热带雨林带
B.①②地是热带荒漠带,③地是热带雨林带
C.②③地都是热带季风气候
D.①地是热带沙漠气候,③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选D 图中①地位于北非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荒漠带;②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侧,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形成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季雨林带;③地位于中国东南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8~9题。
8.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
9.该项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8.B 9.A 第8题,此绿色长廊大体上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和地中海气候区的交界地带,因而水分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第9题,此绿色长廊基本上沿纬线方向延伸,南北有一定的宽度,因而符合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图,回答10~11题。
10.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11.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10.A 11.B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蚀地貌;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宜葡萄种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整体性。第11题,日照时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所以该地区的葡萄特别甜。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图中表示同一种陆地自然带的两个字母是________,其中位于大陆东岸的是________气候,位于大陆西岸的是________气候。(6分)
(2)图中有两个字母表示的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不同,但其成因相同,它们是________,它们都是由于____________形成的。(6分)
(3)从D→C→B→A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6分)
(4)从D→E→F的更替体现了陆地自然带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它的形成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在________地区表现较为明显。(8分)
解析:解题时应根据每一区域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联系其气压带和风带以及气候类型来分析各自然带的名称及成因;通过读图分析各自然带在空间上的联系,归纳各种地域分异规律。
答案:(1)C和H 温带季风 温带海洋性
(2)G和H 海陆热力差异
(3)纬度地带分异 热量
(4)干湿度地带分异 水分 中纬度
13.[加试题]阅读甲、乙两座山脉的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生物等地理要素,随着地理位置和地势的变化呈现出规律性的演变,从而形成纷繁复杂而又有规律的自然景观。
(1)比较甲图和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的主要差异,并判断哪幅图的山脉所处纬度位置较低。(10分)
(2)概述甲图中各自然带在山脉南、北坡出现的高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10分)
(3)乙图中,山脉在海拔4 000 m以上的南、北坡,坡度基本相同,气温大致相当,但南坡的雪线却低于北坡,说明其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从自然带的复杂程度、基带差异和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的差异三个角度分析。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对应热带气候区;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气候区,故可以判断乙图山脉纬度较低。第(2)题,甲图山脉位于北半球,同一自然带南坡海拔较高,主要因素是南坡为阳坡。第(3)题,乙图山脉在热带,故影响雪线的基本因素是降水,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可以判断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
答案: (1)差异:①乙图山脉自然带带谱更加丰富;②乙图山脉基带为热带雨林带,而甲图山脉基带为落叶阔叶林带;③相同类型的自然带,甲图山脉出现的高度比乙图山脉低。(任答两点即可) 乙图山脉。
(2)差异:同一自然带出现的高度南坡高于北坡。
原因:该山脉位于北半球,南坡是阳坡,由于阳坡热量较高,因此南坡自然带的海拔高度相对于北坡较高。
(3)该山脉位于南半球,南坡受东南信风带的影响,为迎风坡,降水量较大,因此雪线较低。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包括大气圈(图中A所示)、岩石圈(图中B所示)、水圈(图中C所示)、土壤圈、生物圈(图中D所示)、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
2.表现
(1)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4)实例:
河流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下游河道淤积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大→抬高河床→土壤盐渍化。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1.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2.气候与土壤
(1)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与土壤
(1)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2)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5.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其实就是利用自然地理系统中的某些要素,从而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2.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3.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温馨提示] 
概括法记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
(2)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蝴蝶在热带轻轻扇动一下翅膀,遥远的国家就可能造成一场飓风。这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也是“蝴蝶效应”的最初来源。该效应是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
“蝴蝶效应”同时也反映了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种表现?
提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及表现
1.整体性的含义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图所示:
2.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案例: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整体性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案例:破坏森林与绿化造林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案例:河流中、上游植被破坏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1~3题。
1.如图所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整体性
C.区域性 D.单一性
2.下列关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B.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会相互制约
C.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D.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等要素不会影响气候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的是(  )
A.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B.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外流河
C.流水作用微弱,风力作用显著
D.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小
解析:1.B 2.C 3.B 第1题,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体现了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地理环境整体性主要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发生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河流发育程度低,多内流河。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从多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可以看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成土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归纳如下表:
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影响的表现
成土母质
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的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物理性状: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细;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较粗;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石块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
化学组成: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气候
直接或间接影响
直接影响: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间接影响: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生物
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的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
地形
稳定因素,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海拔: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二、人类利用自然资源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原因及措施分析
影响
原因
措施
影响到周围的其他环境要素甚至整体环境
某种单项资源,甚至单项资源的某一部分,都与其他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系统
要有综合的考虑和对策,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影响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
各地区之间的自然资源是相互影响的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不可更新资源的利用,需要其他资源的配合,也影响其他环境要素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图示法记忆各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
1.绍兴市某地因菊花经济致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1.A 2.C 第1题,自然环境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2题,植被破坏,该地区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蒸发量和降水量减少,调节径流能力减弱而使地表径流变化增大,地下径流也因水分下渗减少而减少。
3.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
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成土母质、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以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 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1.以示意图来理解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2.要素间相互影响的描述
描述角度
描述语言
气候
位置、地形、洋流等
①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②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③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④洋流影响气温和降水
地貌
气候、水文、植被等
①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②河流、海洋、冰川对地貌造成影响;③植被覆盖率的高低也影响地貌
水文
气候、地形、植被、土壤
①气候影响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汛期、水能等;②地形影响河流的含沙量、水能等;③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和水量变化;④土壤主要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等
植被
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
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发育的植被不同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环境要素名称:
①________要素,②________要素,③________要素,④________要素,⑤________要素。
(2)这些要素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3)如果②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可知①是地形,②是生物,③是大气,④是水文,⑤是土壤。第(2)题,构成自然环境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3)题,②处植被若大量破坏会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下水位降低;使动物栖息地破坏,物种减少。
答案:(1)地形 生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2)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3)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变化增大 栖息地遭破坏,物种减少 水位降低 肥力下降
一、选择题
读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回答1~2题。
1.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此图可以说明(  )
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地理环境中碳循环,往往跨越圈层界限 ③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独立而存在 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处在不断的循环之中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1.B 2.C 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密切相关。第2题,由图可知,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不断的运动和转化。
右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5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
4.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 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 D.是地形的作用
5.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 000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土壤厚度最大的是(均位于库区)(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3.B 4.C 5.A 第3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第4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5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7.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6.B 7.B 第6题,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第7题,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图,回答8~9题。
8.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图中数码代表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是(  )
A.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O2 ④CO2
B.①动物 ②绿色植物 ③CO2 ④O2
C.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CO2 ④O2
D.①绿色植物 ②动物 ③O2 ④CO2
9.此图可以说明(  )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8.A 9.D 第8题,关键是①和②,根据图示②可以生成泥炭、煤等可判断是绿色植物。第9题,碳循环本身就说明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10~11题。
10.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
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
11.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
解析:10.C 11.A 第10题,云量和降水量在不同的环境下是不同的,裸地和森林截然不同,从漫画来看,植被的破坏影响最明显。第11题,植被与云量和降水关系密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综合题
12.如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__ ,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解析: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形成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属于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从土质、植被、降水等方面分析。
答案:(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13.[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从成土母质、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解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从成土母质的角度分析,该地位于河流的下游的平原地区,河流携带大量冲积物,土层深厚。从气候角度来分析,该区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从生物角度来看,该区域主要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归还物较多,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
答案: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存在形式
(3)分类: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
2.岩石
(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成因):
①岩浆岩(火成岩):
a.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
b.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如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
②沉积岩: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沉积岩一般有层理构造,并含有化石。
③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因此而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页岩变质形成板岩,砂岩变质成石英岩,花岗岩变质成片麻岩。
[巧学妙记]
歌诀法记忆三类岩石的形成与特点
1.岩浆岩
岩浆地下有压力,侵入喷出有裂隙。
冷却凝固速不同,玄武气泡花岗硬。
2.沉积岩
沉积岩中有层理,外力作用有顺序。
化石本是“书”中字,石灰(岩)、砂(岩)、页(岩)为典例。
3.变质岩
变质成岩真不易,高温高压不放弃。
石灰可变汉白玉,体现做人硬道理。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
(1)概念:在漫长的地质历史岁月中,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称为地质循环。
(2)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3)影响:①大地的沧桑巨变;②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
(1)参与循环的地壳物质名称:①岩浆;②岩浆岩;③变质岩。
(2)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质作用:A冷却凝固;B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C变质作用(高温高压);D重熔再生作用。
[温馨提示]
(1)岩石类型的判读:
①岩浆岩(箭头方向为“三出一进”);
②岩浆(箭头方向为“三进一出”);
③沉积岩和变质岩(箭头方向为“两进两出”)。
(2)地质作用的判读:
①指向岩浆岩的是冷却凝固;
②指向沉积岩的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是变质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是重熔再生作用。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三类岩石及其成因
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三大类。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成
特点
用途
岩浆岩
侵入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岩石圈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较大
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喷出岩
地下岩浆在内部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
矿物结晶颗粒细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形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而成的岩石
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能源
变质岩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成的岩石
片理构造
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岩石形成先后顺序的判断方法
(1)一般情况下,岩石是上覆为新。就沉积岩而言,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年龄越老;越向表层形成越晚,年龄越新。如下图中岩层①位于岩层③之上,则岩层①比岩层③后形成。
(2)侵入在后。侵入型的岩石一定形成于其他岩石之后。如图中岩层②和岩层⑤都为侵入性岩石,且都在岩层①中有分布,所以形成都晚于岩层①。岩层③与岩浆交界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形成岩层④,故岩层④形成晚于岩层②。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岩浆岩体的相互关系。读图判定图中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
A.岩浆岩1、沉积岩1、沉积岩2、岩浆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岩浆岩1、岩浆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岩浆岩1、沉积岩2、岩浆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岩浆岩1、岩浆岩2、沉积岩1
解析:选D 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上层新下层老;从图中可知,岩浆岩2比岩浆岩1更完整,形成较晚。
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岩石的物质基础。地球上已发现的矿物有3 000多种,其中组成岩石的造岩矿物约有几十种。据此回答2~3题。
2.组成花岗岩的矿物是(  )
A.长石、石英、方解石   B.长石、石英、云母
C.云母、角闪石、石英 D.长石、云母、辉石
3.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砾石、大理岩 B.页岩、石灰岩
C.砂岩、玄武岩 D.石英岩、花岗岩
解析:2.B 3.B 第2题,组成花岗岩的矿物是长石、石英和云母。第3题,石灰岩、页岩均为沉积岩,有可能找到化石。A项中大理岩为变质岩,C项中玄武岩为岩浆岩,D项中石英岩为变质岩,花岗岩为岩浆岩。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腾讯新闻2015年6月9日消息:陕西省清涧县无定河沿岸发现古植物化石,据初步推断为距今2.5亿年的芦木化石。芦木是一种古植物,属木贼纲,出现于石炭二叠纪,现已绝灭。芦木与鳞木封印木共同组成北半球热带沼泽森林。
(1)你能推断形成芦木化石的岩层属于哪类岩石吗?
提示:沉积岩。
(2)该类岩石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外力搬运后沉积下来,在沉积过程中,一些芦木被掩埋在下面,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在地质循环中,地壳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号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

变质岩、沉积岩、岩浆岩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成过程同属(  )
A.②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
A.Ⅰ——① B.Ⅱ——③
C.Ⅲ——⑤ D.Ⅰ——⑥
解析:1.D 2.A 第1题,昆仑玉和大理岩都是变质岩,都是在变质环境中形成的,即箭头⑤所示。第2题,外力搬运和沉积作用过程中,古生物容易进入,最后形成沉积岩中的各类化石。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3~5题。
3.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
A.②——外力作用 B.③——固结成岩作用
C.④——地壳下沉 D.⑤——高温熔化
5.关于岩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类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B.乙类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
C.丙类岩石具有层理结构
D.丁类岩石的典型代表是大理岩
解析:3.B 4.A 5.A 第3题,读图可知,甲和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丁为沉积岩;在岩浆岩中花岗岩侵入岩石的内部,玄武岩分布在地壳表层,所以乙为花岗岩。第4题,读图可知①、③为冷却凝固作用,②、⑦为风化、侵蚀与搬运作用,④为重熔再生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固结成岩作用。所以②为外力作用,A正确。第5题,甲为岩浆岩中的玄武岩,由于岩浆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气体,当岩浆喷出地表,温度与压力迅速降低,使岩石具有明显的气孔构造。
一、选择题
地壳中的矿物通常按照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能被称为“记录地球历史‘书页’和‘文字’”的岩石是(  )
A.玄武岩          B.花岗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
2.下列岩石中,其“前身”是页岩的是(  )
A.石英岩 B.板岩
C.大理岩 D.片麻岩
解析:1.D 2.B 第1题,一般来说,形成越早的沉积岩埋藏越深,位于下层,且沉积岩中含有化石,因此沉积岩可以反映岩层形成的时间和环境。第2题,由页岩变质而形成的是板岩,石英岩是由砂岩变质形成的,片麻岩是花岗岩变质后形成的,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后形成的。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成因,可能贮藏有不同的矿产资源。据此回答3~4题。
3.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4.正确反映三大类岩石互相转化的模式图是(  )
解析:3.C 4.C 第3题,煤的形成属于外力沉积作用而形成的矿产,存在于沉积岩之中。而侵入岩、喷出岩、变质岩均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第4题,根据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可知:①各种岩石都能形成岩浆;②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凝形成;③岩浆只能直接形成岩浆岩。由此可推知C图正确。
甲图所示的“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是用翡翠雕刻而成。翡翠是在低温、极高压的条件下岩层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形成的。乙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地质作用表现形式,字母表示物质类型,其中D中含有化石。读图完成5~6题。
5.翡翠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6.在乙图中,能反映翡翠形成过程的作用形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5.D 6.B 由图中各物质的相互关系可知: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C为岩浆、D为沉积岩,①为外力作用、②为变质作用、③为重熔再生、④为冷却凝固。第5题,由题意可知,翡翠形成于低温、极高压条件下,且岩石进行重新结晶,成分发生改变,属于变质岩。第6题,翡翠的形成需要的是变质作用(②)。
读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图中四种岩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处可能分布着玄武岩
B.③处可能分布着沉积岩
C.④处可能分布着花岗岩
D.若①为石灰岩,则①②接触面的岩石为石英岩
8.若岩层①②③④按由老到新的次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④②
解析:7.B 8.B 由图示看,②为岩浆侵入体,岩石类型为花岗岩;①③④为沉积岩层;若①为石灰岩,其与炽热的岩浆接触会变质成为大理岩。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先沉积,形成早(老);上面的岩层后沉积,形成晚(新),所以①岩层老于③。②岩层侵入到①③中,所以形成较①③晚;但②顶部被侵蚀,说明②顶部曾位于地表,④为以后沉积所致。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9~10题。
9.图中甲、乙、丙表示的物质分别是(  )
A.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B.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C.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 D.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10.图中①②③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
A.岩浆冷凝、变质作用、高温熔融
B.变质作用、高温熔融、岩浆冷凝
C.岩浆冷凝、高温熔融、变质作用
D.变质作用、岩浆冷凝、高温熔融
解析:9.B 10.A 第9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和图中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可判断甲为岩浆岩,乙为沉积岩,丙为变质岩。第10题,结合上题分析,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的原理可判断①②③分别表示岩浆冷凝、变质作用、高温熔融。
读某地地质构造简图,完成11~13题。
11.图中岩层,最晚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⑤    D.⑥
12.如果④是石灰岩,则⑤为(  )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D.板岩
13.在地表形成的①岩石具有的特征是(  )
A.含有生物化石
B.具有较多的气孔
C.由方解石组成
D.由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集合而成
解析:11.A 12.C 13.B 第11题,在沉积岩中,最上部的形成最晚,岩层①是岩浆穿越所有沉积岩层冷却形成的。第12题,石灰岩受岩浆作用形成变质岩(大理岩)。第13题,岩浆喷出地表,压力骤降,气体迅速逸出,形成气孔构造。
14.右图表示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中序号表示风化与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变质岩、岩浆岩、沉积岩和岩浆。图中有可能找到石油、天然气的岩石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解析:选D 根据题意可知,图中①是风化与侵蚀作用,②是岩浆岩,③是岩浆,④是变质岩,⑤是沉积岩,⑥是沉积作用。石油、天然气存在于沉积岩中,答案D正确。
二、综合题
15.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和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突出特征的是(多选)(  )
A.具有层理构造 B.具有气孔构造
C.常含有化石 D.坚实致密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解析:第(1)题,根据该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第(2)题,沉积岩是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的,一般具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第(3)题,①表示冷凝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第(4)题,家庭装潢用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岩属变质岩。
答案:(1)岩浆岩 变质岩 (2)AC (3)③ ②
(4)甲:花岗岩。乙:大理岩。0]
第三节 大气环境
第1课时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2)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划分依据
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垂直分层
高度分布
主要特点
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
高度因纬度而异:低纬17~18 km;中纬10~12 km,高纬8~9 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②大气下热上冷,空气上升,对流现象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
对流层顶到50~55 km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上升;
② 大气下冷上热,以平流运动为主
①天气晴朗,适合高空飞行;
②O3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高层
大气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
①在80~500 km高空,存在若干电离层;
②温度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温馨提示]
(1)对流层在不同季节厚度也不同,夏季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2)平流层的22~27 km处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表现形式:吸收、散射和反射。
(2)削弱强度: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2.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影响因素
(1)概念比较:
序号
辐射名称
辐射类型
辐射方向
作用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射向地面
地面的直接热源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射向大气和宇宙空间
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逆辐射会使地面增温

大气逆辐射
射向地面
(2)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
大气逆辐射都会增强
(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
同样性质的地表,纬度越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路程越短,地表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就越大,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下垫面因素
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不同,新雪反射率最大
气象因素
同纬度地区,降水量越多,年日照时数越少,得到的太阳辐射就越少;反之则多
[巧学妙记]
数字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个根本原因:太阳辐射。
两种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三个环节: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齐民要术》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煴:无烟的微火]
“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烟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参与的物质
表现形式
典例
吸收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有选择性)
平流层中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地面生物免遭过多紫外线的侵害
反射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云层愈厚,反射作用愈强(无选择性)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
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
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过程可归纳如下表:
保温过程
具体过程
热量来源
过程Ⅰ
太阳暖大地
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太阳辐射
过程Ⅱ
大地暖大气
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
地面辐射
过程Ⅲ
大气还大地
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
大气辐射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1.图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
2.图示法记忆地面辐射的影响因素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面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太阳辐射       B.②地面辐射
C.③大气逆辐射 D.④削弱作用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沙漠地区白天气温高主要因为(  )
A.①增强 B.②较强
C.③减弱 D.④不变
解析:1.A 2.C 3.B 第1题,图示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过程,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会被大气削弱,则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则发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之后大气发出大气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部分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第2题,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不强,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第3题,沙漠地区云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3.我国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A.气温在-50 ℃到20 ℃之间
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 ℃
D.最高气温约为40 ℃
解析:1.B 2.D 3.C 第1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第2题,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一电离层(海拔大约85 km处)。第3题,“神舟十号”的轨道在高层大气层,依据图所示阅读出相关数据即可。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 km/h。据此完成4~5题。
4.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5.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4.D 5.B 第4题,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大气越不稳定。图中甲、乙、丙三地由地面距离高空2 500 m高空范围内,垂直温差最小的是丙地,故丙地大气最稳定。第5题,图中信息显示,8时甲地附近地面和高空温差最大,故冷气团到达甲地附近上空。正午时,甲地上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下降;从8时开始,一直到午后,由于乙地气流不断对流上升,在高空形成厚厚的对流雨云,加上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正午前后到达乙地上空,乙地上冷下热,使对流更加旺盛,加上水汽充足,乙地可能会形成对流雨,因此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B正确;乙地为低压,甲、丙两地为高压,因此丙地刮起东南风,甲地出现西北风,答案C、D都不正确。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7.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解析:6.B 7.C 第6题,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b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阴天时,c辐射增强。第7题,燃烧柴草可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及烟尘,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少受霜冻影响。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8~9题。
8.图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的数码代号按顺序依次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④③②① D.②③④①
9.一般说来,阴天比晴天的气温日较差小,原因是(  )
A.阴天云量多,大气对流旺盛,把大部分热量传给大气
B.阴天云量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C.阴天大气水汽含量多,水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
D.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解析:8.C 9.D 第8题,读图可知,④为太阳辐射,大气吸收的是地面辐射,所以③为地面辐射,②为大气辐射,①为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即大气逆辐射。所以C正确。第9题,阴天云量多,白天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夜间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故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10.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
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C.空气中水汽少,地表降温慢
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解析:选D “露重见晴天”,说明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幅度大,水汽因降温快而大量凝结成露,预示着第二天白天为晴天。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1.关于图中甲、乙、丙三地多年平均年有效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甲地向乙地急剧增加
B.由乙地向丙地急剧增加
C.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
D.由丙地向乙地逐渐减少
12.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解析:11.C 12.B 第11题,由图示不难读出,甲、乙两地的有效辐射均介于2 600和2 700之间,丙地小于2 000。从图示有效辐射的变化看,由甲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乙地向丙地逐渐减少,从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第12题,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组成下垫面物质的比热容、下垫面的海拔高低等都影响其温度的高低,进而影响地面辐射的强弱。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天空云量越多,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读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结构图,回答13~14题。
13.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后,下图中大气受热过程明显增强的是(  )
A.A1和B1 B.A2和B1
C.B1和C2 D.A2和C2
14.材料中显示林业排放的温室气体接近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20%。以下国家林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较大的是(  )
A.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
B.加拿大、法国等亚寒带国家
C.巴西、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发展中国家
D.美国、日本等经济最发达国家
解析:13.C 14.C 第13题,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C2)的能力增强;同时,大气逆辐射(B1)的能力增强。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森林破坏越严重的国家,其林业的CO2排放量越大,巴西、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发展中国家的热带雨林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二、综合题
15.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含义分别是:
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G__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____。
(2)从数量上看,A>D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图中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比较晴天与阴天的气温日较差的大小:________。原因是什么?
(4)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用浓烟笼罩大白菜地,可以防止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  )
A.浓烟散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B.浓烟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浓烟可阻挡冷空气入侵,防止大面积作物冻害
D.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5)如果夜晚多云,人们制造烟雾所起到的作用将变________(大或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和粗细即可判断出A→J的含义。第(2)题,A>D的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大气上界的要小;图中Ⅰ是大气逆辐射,其作用是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第(3)题,就气温的日较差而言,晴天时大,阴天时小,这主要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及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有关。第(4)题,浓烟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和尘埃,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第(5)题,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降温慢,温度不会太低。
答案:(1)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反射、散射的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2)大气的削弱作用 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晴天大,阴天小 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温差大;阴天: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强,温度不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温度不低,故温差较小。
(4)D
(5)小 因为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会太低
第2课时 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原理:太阳辐射的分布差异→不同地表气温不同→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地表和高空存在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
[温馨提示]
高低气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上两个地区而言的,如图中A地的近地面与B地的近地面比,A处气压低,B处气压高。两地的高空相比,A地高空气压高于B地高空气压。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符号
F1
F2
F3
类型
水平气压梯度力
摩擦力
地转偏向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指向低压
与风向相反
总是垂直于风向
对风的影响
影响风的方向和速度
影响风的速度和方向
只影响风的方向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海风你轻轻地吹
海浪你轻轻地摇
远航的水兵多么辛劳……”
——《军港之夜》
歌词中“军港的夜……海风轻轻地吹”,你认为合理吗?
提示:不合理。在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形成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热力环流的形成
1.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2.常见的热力环流
(1)海陆风示意图

白天,在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气温高,形成低气压;海洋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形成海风(如图1)。
晚上,在同一水平面上,陆地气温低,形成高气压;海洋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在水平方向上存在气压梯度力,使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形成陆风(如图2)。
(2)山谷风示意图
白天,山坡附近的气温比山谷上空同一水平面处的气温高,因此在山坡附近形成低气压,在山谷上空形成高气压,大气从山谷中心向山坡运动,形成谷风(如图3)。
夜晚,山坡附近的气温比山谷上空同一水平面处的气温要低,因此在山坡附近形成高气压。山谷上空形成低气压,大气从山坡向山谷运动,形成山风(如图4)。
(3)城市风
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城市上空的气温比郊区同一水平面处的气温高,因此城市上空形成低气压,郊区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大气会从郊区向城市运动,高空大气从城市向郊区运动(如图5)。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线。等压面图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
(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PA>PE。
(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如图PA(3)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
(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图,回答1~3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b>c>d>a
B.气压:a>c>b>d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市风环流侧视图,①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温、减湿
3.若该图为海滨地区海陆风模式示意图,且b表示海洋,a表示陆地,则此图所示情形①为(  )
A.白天的海风 B.夜晚的海风
C.白天的陆风 D.夜晚的陆风
解析:1.C 2.B 3.D 第1题,热力环流是近地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由图中气流的运动可判断温度:b>a>c>d。气压:a>b>c>d。第2题,若此图是城市风环流侧视图,①处为绿地,则经过①处的风为从郊区吹向城市的风,经过绿地则会对城市空气起到净化和增湿的作用。第3题,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图中的气流运动方向,可判断①为夜晚的陆风。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
大风从坡上刮过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黄土高坡》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风向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提示:风向与风在形成过程中的受力有关。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风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受力不同,风的表现也不同,具体如下图所示:
类型
受力状况
风向
风压规律
图示
理想状态的风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
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垂直
高空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在南半球背风而立,左边为高压,右边为低压;北半球反之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有一个夹角
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前方为低压,右后方为高压;南半球反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如图为北半球某气压场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的代表字母依次是(  )
A.abcd         B.abdc
C.badc D.cbad
2.图中决定风力大小的力主要是(  )
A.a、d B.c、d
C.a、c D.b、d
解析:1.B 2.A 第1题,根据图中a、b、c、d的位置可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第2题,决定风力大小的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
3.图中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选D 北半球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向右偏转。
一、选择题
1.下图中abcd四点间存在热力环流,根据四点气压数值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气压/hPa
a
601
b
612
c
1 015
d
1 000
A.由于a处气压低于c处,所以a处气温比c处高
B.由于c处气压高于a处,所以气流由c处流向a处
C.由于b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所以气流由b处流向d处
D.由于c处为高压,d处为低压,所以c处为晴朗天气,d处为阴雨天气
解析:选D a处气温始终低于c处,A项错误。由于c处的气压高于d处,故c处形成高压,盛行下沉气流,B项错误;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始终为高空的低于近地面,C项错误。
2.下图为某地海岸附近热力环流示意图。如果该地气压场比较稳定,且等压线分布均匀,则(  )
A.风由b吹向c,b地风力大于c地
B.风由b吹向c,b地风力小于c地
C.风由c吹向b,c地风力大于b地
D.风由c吹向b,c地风力小于b地
解析:选C 白天陆地增温快,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面摩擦力小于陆地,所以海面风力较大。
图1为某沿海地区海陆风形成的热力环流剖面图,图2为该地区近地面与600 m高空垂直气压差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3~4题。
3.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的风向为东南风       B.b为上升气流
C.c的风向为西南风 D.d为上升气流
解析:3.B 4.D 第3题,结合图1和图2,据“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可知,近地面的甲处等压面向高处凸,说明近地面的气压甲处(①)气压比乙处(②)要高。高空相反,即高空③处的气压高于④处。B符合题意。第4题,根据上题的气压分析,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a处吹偏西风,c处吹偏东风,b处气流下沉,d处气流上升,即选D。
5.读图,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
A.图中四点气压:C>B>A>D
B.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
C.近地面A处温度高于C处
D.A、B、C、D之间不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解析:选C 根据图示高空等压面的分布: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B处气压较D处高,故水平气流由B流向D;由此可完成热力环流,故近地面气压C高于A,说明近地面A处盛行上升气流,C处盛行下沉气流,故C项正确。
读下图,回答6~8题。
6.若图示为热力环流形势,则a地与b地的气压(P)和气温(T)(  )
A.Pa>Pb;Ta>Tb B.PaC.PaTb D.Pa>Pb;Ta7.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理论上,a与b、c与d之间的稳定水平气流方向(风向)分别为(  )
A.西南风、东风 B.东北风、东风
C.东北风、南风 D.西南风、南风
8.下列关于a、b两地气温日较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大于b B.a小于b
C.相等 D.不能确定
解析:6.D 7.A 8.A 第6题,根据气流运动的方向可知,Pa>Pb;根据温压关系可知,Ta下图示意北京市不同季节热岛强度逐时分布,读图完成9~10题。
9.北京市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表明(  )
A.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
B.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
C.1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
D.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
10.影响北京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的原因有(  )
A.春季丰富的降水降低了城市热岛强度
B.夏季太阳辐射较强,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最大
C.秋季多大风,城市热岛强度较小
D.冬季低温,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强度最强
解析:9.D 10.D 第9题,热岛强度应该是反映城郊之间的温度差异,图中热岛强度数值越大,表明城郊之间的温度差异越大,城市热岛环流最强。仔细读图可以发现,22时~次日7时,热岛强度数值较大,说明城市热岛环流最强。故选D。第10题,根据上题分析,观察图中曲线变化,北京市热岛强度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强,秋季其次,春夏较弱。北京春季降水较少,夏季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不大,秋季城市热岛强度较大,冬季低温,市区供暖条件好,人为释放热造成热岛强度最强。故选D。
下图实线为等压线,虚线为近地面风向轨迹图,④是稳定风向,读图回答11~12题。
11.试比较②、③两地的风力大小(  )
A.②>③ B.②<③
C.②=③ D.不能确定
12.有关④地风向,正确的是(  )
A.西风 B.东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解析:11.A 12.A 第11题,要比较风力的大小主要是看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密集则风力大,稀疏则风力小。从图中可看出②处等压线比③处要密集,所以风力②处大于③处。选项A正确。第12题,据图可知④处是近地面的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再根据指向标的方向可判定为西风。所以A正确。
13.下列四幅等压线分布图中(比例尺相同),①、②、③、④四地风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②>①
C.①>②>④>③ D.①>③>④>②
解析:选C 四图比例尺相同,图上等压线疏密相同,则相邻等压线数值之差越大,则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14.下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
解析:选A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B、D两项错误。C项近地面风向由低压指向高压,表述错误。
二、综合题
15.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冷却的是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4)若该热力环流发生于城区与郊区之间,则A、B中代表城区的是________,说明判断依据。
(5)若图中A处为海洋,B处为陆地,则该热力环流出现在________(白天或夜间)。
解析:第(1)题,越向高处气压越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故①~⑤气压大小为④>③=②=①>⑤。第(2)题,A高空为低压,则近地面为高压,故为收缩下沉;B高空为高压,故近地面为低压,即为膨胀上升。第(3)、(4)题,A、B间热力环流为逆时针,B地为城区,A地为郊区。第(5)题,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此时为海风,故为白天。
答案:(1)④ ⑤
(2)B 膨胀上升 A 收缩下沉
(3)图略。(其热力环流的画法应是近地面A→B,高空B→A,垂直方向A地下沉,B地上升)
(4)B B地受热,空气上升,为市区。
(5)白天
第3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及对气候的影响
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
1.主要因素
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
2.气压带、风带和三圈环流
(1)三圈环流:①低纬环流;②中纬环流;③高纬环流。
(2)七个气压带:
动力因素:C-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和E-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热力因素:A-赤道低气压带(1个)和G-极地高气压带(2个)。
(3)六个风带:
B-东北信风带;D-盛行西风带;F-极地东风带。以上风带南北半球各一个。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原因:太阳直射点每年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移动规律:
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相反。
[温馨提示]
(1)全球气压带、风带相间分布,且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幅度大致是5~10个纬度。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气流运动
对气候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
0°附近
热力原因
上升
湿热
副热带高气压带
南北纬30°附近
动力原因
下沉
干热
副极地低气压带
南北纬60°附近
动力原因
上升
温湿
极地高气压带
南北纬90°附近
热力原因
下沉
冷干
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风带
分布
风向
对气候的影响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温湿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冷干
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分布:
①北半球
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3)影响:冬夏两季节的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重大影响。
4.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1)季风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2)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典型地区:亚洲东部和南部。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二战后期,日本投入大量心血研制了一种秘密武器——“定高可控漂流式气球炸弹”,日本前前后后向美国本土方向送出的气球炸弹超过了9 000只。这些直径达33英尺,每只可以携带至少136 kg重武器的氢气球从空中穿越太平洋,自日本海滨一路向美国本土飞去,导致美国本土的西部森林里接连不断地出现神秘大火。
你知道这些氢气球炸弹是怎样穿越太平洋飞到美国本土的吗?
提示:借助于高空的盛行西风飘到美国的西部地区。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季节移动
地球高低纬之间的冷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形成了三圈环流,从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气压带和风带,突破该知识点应注意“四抓”:
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
2.抓“偏转”——突破风带风向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
3.抓“分布”——突破位置判断
(1)记忆——看纬度位置:纬线0°、30°、60°、90°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的中心纬线。
(2)辨别——看相间特点:气压带是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是相间分布。
(3)判断——看图形特点:气压带和风带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常涉及局部图和变式图大都离不开以下三种类型:
4.抓“移动”——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M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2.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解析:1.C 2.C 由各图中的纬度和风向可以判断,①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②为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③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④为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回答3~4题。
3.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4.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解析:3.B 4.B 第3题,从图中气压带分布的大致位置看该气压带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4题,P地为北半球的西风带,应为西南风,故选B。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公元208年农历11月,曹操率83万大军攻打东吴,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准备以区区数万之众与曹军在赤壁决战。周瑜与诸葛亮定下火攻之计,准备大破曹军。施苦肉、献连环、借雕翎、杀蔡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为什么会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说法?
提示:赤壁位于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应盛行西北季风。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北半球冬、夏季风气压活动中心的形成与分布
1.北半球7月份的气压中心
2.北半球1月份的气压中心
二、季风环流
1.东亚、南亚季风环流的形成
受海陆热力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形成了季风环流,如下图所示:
(1)冬季:
(2)夏季: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季风区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
地区
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
东亚季风区
海陆热力差异
西伯
利亚、
蒙古
西北

寒冷
干燥
副热
带太
平洋
东南

温暖
湿润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南亚季风区
①海陆
热力差
异;②气
压带、风
带的季
节移动
西伯
利亚、
蒙古
东北

低温
干燥
赤道
附近
的印
度洋
西南

温暖
湿润
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 
三、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同一种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多对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的交替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中纬度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暖湿润
2.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
气候类型
成因
特点
地中海
气候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草
原气候
干季受信风带控制,湿季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热带季
风气候
旱季受东北季风的控制,雨季受西南季风的控制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风向随季节明显转变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高、低气压中心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较外围低,为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较外围高,为高压中心。
(2)根据季节判断
夏季,陆地上有热低压中心,海洋上相对有冷高压中心。冬季,陆地上有冷高压中心,海洋上相对有热低压中心。
(3)根据风向判断
风总是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这是判断高、低气压中心的依据。风由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海洋上为高压,陆地上为低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示意某大陆多年平均1月、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导致该大陆1月、7月气压状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C.地形起伏 D.洋流分布
2.1月份甲地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3.与该大陆西北地区夏季风向成因相同的是(  )
A.东亚西北季风 B.东亚东南季风
C.南亚西南季风 D.南亚东北季风
解析:1.A 2.A 3.C 第1题,由图可知该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1月份是当地夏季且陆地气压低,7月份是当地冬季且陆地气压高,所以造成气压高低的主要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第2题,1月份甲地东部海洋上气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东南风。第3题,澳大利亚大陆西北部夏季吹西北风,其成因是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发生偏转而形成,所以与南亚西南季风的成因相同,都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造成的。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温度带
名称
形成原因
气候特点
分布规律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全年高温多雨
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
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
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地中海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多雨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
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
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
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是两大洲气候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成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③、④两地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同,但气候不同,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⑤⑥两地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大小不同。试从大气环流、地形两方面作简要解释。
解析:根据轮廓特点可判断两个大洲分别为大洋洲和南美洲。①地位于25°S~35°S的大陆东岸,应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②地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应为地中海气候,③④两地同位于西风带,但由于地形的阻挡,差别较大,③是温带海洋性气候,④是温带大陆性气候。⑤⑥虽然同属热带雨林气候,但面积相差悬殊,从大气环流上看,⑤地受东南信风影响,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从地形上看,⑤地位于大分水岭迎风坡,平地小,⑥地位于亚马孙平原上,面积广阔。
答案:(1)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地中海气候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2)地形的阻挡
(3)⑤地常年受东南信风影响;处于大分水岭的迎风坡,平地狭小;⑥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处于亚马孙平原,面积广阔。
一、选择题
读以某极点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阴影部分为气压带,箭头为风向。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所处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2.图中乙地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解析:1.B 2.D 第1题,根据全球气压带分布结合甲气压带所处的纬度即可判断其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2题,乙地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且风向右偏,可判断乙地地处北半球的西风带,其风向为西南风。
戴维的居住地与工作地为英国西部沿海的两个不同城市。夏季,由于受够了堵车,戴维采用在海面上依靠顺风冲浪的方式上班,这比他乘车快10分钟左右,但下班只能乘车回家。据此回答3~4题。
3.戴维冲浪所借助的风最有可能是上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在该风带和与其相邻的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3.D 4.D 英国地处北半球中纬西风带,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北移;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读图,回答5~6题。
5.如果此图表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为极地高气压带
B.常年受丙控制的地区往往形成干燥的气候
C.在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下会形成地中海气候
D.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与极地高气压带相同
6.如果此图表示东亚冬季的季风环流,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丁两地中,丁地是陆地
B.丙、丁两地中,丙地气温高于丁地
C.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①气流温暖湿润
解析:5.B 6.C 第5题,在低纬环流中,盛行上升气流的丁为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的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成因为动力原因,极地高气压带为热力原因;①为低纬信风带。常年受高压控制的地区气候干燥,气压带丁和风带①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第6题,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东亚季风环流冬季盛行干燥的西北风。
读图,回答7~8题。
7.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环流
B.b气压带的成因为热力因素
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干燥
D.Q地位于信风带
8.若图示地区在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 B.Q地盛行东北风
C.a为副热带高压带 D.该环流属于高纬环流
解析:7.A 8.C 第7题,低纬环流圈位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从b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可知其为赤道低压带,则可以判断图示环流位于南半球。第8题,根据图中各气压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相对方位可以判断该图为北半球的中纬环流,所以可以判断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湿润,Q地盛行西南风。
右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完成9~11题。
9.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10.若甲、乙分别为南半球的陆地和海洋,则此季节(  )
A.全球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B.亚洲高压处于强盛时期
C.亚热带大陆西岸干热少雨
D.我国山区泥石流、滑坡频发
11.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9.C 10.D 11.D 第9题,甲地纬度较乙地低,且甲地气流下沉,形成高气压区,故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第10题, 由图可知,陆地近地面气流下沉,气温低,海洋近地面气流上升,气温高,则此季节应为南半球的冬季,北半球的夏季。此季节,全球海洋等温线向南凸出;印度低压处于强盛时期,北半球亚热带大陆西岸正值干热少雨,而南半球亚热带大陆西岸却温和多雨;我国夏季降水多,山区泥石流、滑坡频发。第11题,由图中气流运动分析,甲处气流下沉,可能为极地高气压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又因甲在大陆西岸,则其气候类型可能为极地气候或地中海气候或热带沙漠气候。
二、综合题
12.下图为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气压中心的名称:A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地盛行________风,D地盛行________风,我国的天气以________为主要特征。
(4)D地7月盛行________风,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
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亚欧大陆出现高压中心,说明是北半球的冬季,太平洋上强大的是阿留申低压。第(2)题,由于冬季大陆温度低,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它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使之保留在海洋上。第(3)题,在北半球冬季,东亚地区盛行西北风,南亚地区盛行东北风。受亚洲高压的影响我国冬季寒冷干燥。第(4)题,7月份,D地盛行西南风,其形成原因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成西南季风。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及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答案:(1)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2)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3)西北 东北 寒冷干燥
(4)西南 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
13.[加试题]图甲为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图乙为世界海陆分布的局部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气压带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及受其控制地区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说明图甲中1~2两阶段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成因。
(4)简述图乙中C海沿岸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A为赤道低气压带,在其控制下气候特征为终年高温多雨。第(2)题,图中B处为东北信风带。第(3)题,图甲中1~2两个阶段气压带位置的不同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第(4)题,图乙中C为地中海,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
答案:(1)赤道低气压带 终年高温多雨
(2)画图略(提示: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
(3)1阶段气压带位置比2阶段偏北,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回归运动)。
(4)C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原因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第4课时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
(1)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属性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
(2)类型:暖气团和冷气团。
2.认识锋面
(1)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又称锋区。
(2)冷暖气团的位置:②冷气团在锋面之下,①暖气团在锋面以上。
(3)天气特征: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3.冷锋及其天气
(1)概念:冷气团推动暖气团移动形成的锋。
(2)天气状况:
①过境前: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②过境时:出现阴天、大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
③过境后:天气转好,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4.暖锋及其天气
(1)概念:暖气团推动冷气团移动形成的锋。
(2)天气状况:
①过境前: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②过境时: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③过境后:天气转暖,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5.准静止锋及其天气
(1)概念:冷、暖气团势力相当,锋面呈准静止状态的锋。
(2)天气状况:多形成连续性多云与降水天气。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气旋与反气旋
气流状况
气旋(低压系统)
反气旋(高压系统)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气压值低,四周气压值高
气压中心气压值高,四周气压值低


水平方向
自外围流向中心
自中心流向外围
垂直方向
辐合上升
下沉辐散
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天气
2.锋面气旋系统与天气
(1)概念:指气旋与锋面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天气系统。
(2)天气:
①原因:气旋是辐合上升系统,且锋面附近气流上升更强烈。
②天气现象:云、雨、雪,甚至雷雨、暴雨、暴雪、大风降温等。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冷、暖锋与天气
锋面类型
冷锋
暖锋
天气特征
过境前
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高,气压较低
单一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低,气压较高
过境时
出现阴天、刮风、降温、降雨、降雪等天气
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冷气团替代了暖气团的位置,天气转晴,气温下降,气压升高
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天气转晴,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图示
天气图
符号图
气温气
压变化
我国典型的锋
面天气
北方冬春季节的大风或沙尘暴天气;北方夏季的暴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冬季的寒潮
华南地区:春暖多晴,春寒雨起;“一场春雨一场暖”
——————— 方法技巧很重要 ———————
冷锋、暖锋的判断方法
1.看符号
利用符号还可以确定锋面运动方向:符号所指方向为锋面前进的方向。
2.看冷气团运动方向
若冷气团的运动只有暖气团一个方向,说明冷气团势力强,应为冷锋;若冷气团遇到暖气团时有回转运动,则说明暖气团势力强,为暖锋。
3.看锋面坡度
冷气团运动速度快,冷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冷锋锋面坡度较大;而暖气团运动速度慢,暖气团势力强大时,形成的暖锋锋面坡度较小。
4.看雨区范围及位置
不论冷锋还是暖锋,降水都主要在冷气团控制范围内。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中A、B、C为不同时期出现于我国的三条锋面,其中B、C为准静止锋。读图完成1~2题。
1.从出现的时间看,冬半年常出现的天气系统是(  )
A.A、B         B.B、C
C.A、C D.都可能
2.当B锋面出现时,下列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一场春雨一场暖,田间农夫忙种田
解析:1.C 2.B 图中A为冷锋,C为昆明准静止锋,主要出现在冬季;B为江淮准静止锋,主要出现在6、7月份,天气为连续性阴雨。
下表是某气象观测点测到的一次天气变化过程资料,完成3~5题。
1月1日
1月2日
1月3日
平均气温/℃
12
0
-2
气压/hPa
1 002.5
1 005.0
1 007.5
天气现象
晴,1~2级偏北风
中雪,6~8级偏北风
阴转晴,2~3级偏北风
3.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气象观测点在1月1日时的天气形势的是(  )
4.这次天气系统可能带来的灾害是(  )
A.沙尘暴 B.干旱
C.泥石流 D.寒潮
5.下列我国哪一地区一般不受这种天气系统的影响(  )
A.山东半岛 B.塔里木盆地
C.台湾岛 D.青藏高原
解析:3.A 4.D 5.D 第3题,由表可知,该次天气变化过程中,该气象站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出现雨雪天气,应是冷锋过境;1月1日时气象站位于冷锋锋前。第4题,寒潮是由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雨雪等现象,和冷锋天气系统有关。了解各灾害与天气系统的关系,沙尘暴也是冷空气南下造成的,多发生在春季,泥石流多发生于夏季。第5题,青藏高原地势高,冷空气难以到达。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于8日夜间22时10分前后以台风级登陆福建莆田,之后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不断减弱,9日下午15时以热带风暴级进入江西。
材料中提到的台风属于哪类天气系统?对天气有何影响?
提示:台风属于低气压(气旋),常带来狂风、暴雨天气。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1.低气压(气旋)、高气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以北半球为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
低气压(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高气压(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运动
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
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
垂直运动
上升
下沉
天气
多阴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举例
台风
长江流域的伏旱,北方“秋高气爽”天气
2.用“左右手定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
(1)北半球气旋、反气旋用右手表示
右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
(2)南半球的气旋、反气旋用左手表示
左手半握,大拇指向上,表示气旋中心气流上升,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北风,西部吹偏南风。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其他四指表示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东部吹偏南风,西部吹偏北风。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如图为气旋和反气旋图。读图完成1~3题。
1.表示北半球气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形成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3.下列四幅图,与丙图特征对应的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D 2.A 3.D 第1题,北半球气旋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丁符合。第2题,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由北半球的反气旋控制形成的,北半球反气旋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散,甲符合。第3题,丙为南半球反气旋,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过境时气压高,②④符合。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5年11月23日19时,菏泽市迎来今冬首场降雪。截至24日8点,菏泽城区降雪量达到29.2 mm,雪深23 cm。据了解,在菏泽市气象台近30年来的降雪记录中,本次降雪雪深为最高,之前的最高记录为2009年的19 cm。
(1)你能说出上述天气现象是由哪种天气系统引起的吗?
提示:是冷锋天气系统引起的。
(2)你能推测这次降雪前后菏泽的天气变化情况吗?
提示:降雪前为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降雪后为冷气团控制,气温低,气压高,天气转晴。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1.主要锋面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典型天气
时间
地区
成因
天气特点
春旱
春季
华北
春季雨带在南方,华北降水少;而气温回升,蒸发旺盛
干旱少雨
沙尘暴
春季
我国北方
快行冷锋
梅雨
夏初
江淮流域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阴雨连绵
伏旱
盛夏
长江中下游
反气旋(副热带高压或夏威夷高压)
炎热干燥
台风
夏秋
东南沿海
强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
寒潮
冬季
全国大部分
快行冷锋
大幅降温
昆明春城
冬季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昆明位于暖气团一侧,冬季温和;贵阳位于冷气团一侧,冬季阴冷(东北冷气流受云贵高原阻挡,形成准静止锋)。
夏季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上,海拔高,气温较低,夏季凉爽
2.低压、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与风向
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低压气流都从四周流向中心,高压气流都从中心流向四周;无论低压还是高压,南、北半球气流的运动方向都相反
垂直气流与天气
气流形成
天气状况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天气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天气;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读我国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A地处于________(天气系统)控制下,其中心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____________流动,A地此时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
(2)B、C两地在未来几天都将有锋面过境,分析两地即将过境的锋面类型,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状况,并完成下表。
地点
即将过境的锋面类型
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
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和天气变化
B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C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如果该天气形势出现在春季,那么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有可能出现________和________等灾害性天气。
解析:第(1)题,由气压值可知,A处为反气旋,故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第(2)题,根据锋面的移动方向可知,B地将有暖锋过境,C地将有冷锋过境。第(3)题,春季时,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有可能出现寒潮和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
答案:(1)反气旋 顺时针方向辐散 晴朗
(2)
地点
即将过境的锋面类型
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
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和天气变化
B
暖锋
云层加厚且有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C
冷锋
降温、雨雪、大风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寒潮 沙尘暴
2.下图示意2015年4月某日我国的地面天气(单位:hPa)形式,图中AB天气系统48小时后进入山东境内。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明未来48小时前后石家庄市的天气变化过程。
(2)比较图中甲、乙两地风力大小,并说明理由。
(3)说出图中C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后一般的移动方向以及所影响地区的天气特征。
(4)在下图中分别画出C天气系统气流的水平运动方向和垂直运动方向。
解析:第(1)题,AB为冷锋。未来48小时前后石家庄市会经历一个冷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变化过程。第(2)题,风力大小主要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第(3)题,C天气系统强烈发展后会形成台风,多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由于激烈旋转上升,会给沿途带来狂风、暴雨天气。第(4)题,北半球台风为气流逆时针强烈辐合上升的强气旋天气系统。
答案:(1)冷锋到来之前,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过境时,有大风、降温、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2)甲地风力大于乙地。甲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3)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天气。
(4)
一、选择题
2015年11月24日,青岛市迎来了一场雨夹雪天气,并伴有大幅度降温,给市民出行带来不便。据此回答1~2题。
1.带来本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图中的(  )
2.俗话说“瑞雪兆丰年”,从地理的角度看是因为瑞雪能(  )
①保证土壤有良好的墒情 ②带来纯洁和吉祥 ③能够净化空气 ④能够减少病虫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1.C 2.D 第1题,结合材料,雨夹雪并伴有大幅度降温,应为冷锋。图中A为气旋,B为反气旋,C为冷锋,D为暖锋。第2题,冬季积雪融化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湿度,使土壤有良好的墒情,气温下降能够减少病虫害。
用实验模拟某一天气系统:在塑料盒中间插一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水(代表暖空气)与蓝色冷盐水(代表冷空气)。根据题意完成3~4题。
3.在向上抽出隔板后的数秒内,冷暖水之间(  )
A.出现水平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B.出现水平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C.出现倾斜交界面,蓝色水在上
D.出现倾斜交界面,红色水在上
4.该实验模拟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锋面
C.高气压 D.低气压
解析:3.D 4.B 冷暖水相当于冷暖空气,冷水的密度较大,在下方,暖水的密度较小,在上方,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倾斜的交界面。该实验模拟出锋面的形成过程。
锋面性质不同,产生天气现象也不同。据此回答5~6题。
5.甲、乙两图中,受锋面影响可能产生的天气现象是(  )
A.甲图中暖空气主动抬升,形成降雨天气
B.甲图中锋过境后出现升温、降压、晴朗天气
C.乙图中暖空气主动爬升,形成连续性降水
D.乙图中锋过境后狂风大作,出现短时雷暴天气
6.我国东部受甲图中锋面影响时,会出现的天气现象是(  )
A.长江下游伏旱 B.华北平原春旱
C.北方寒潮 D.江淮梅雨
解析:5.C 6.C 第5题,甲图为冷锋系统,当冷锋过境,锋前暖气团被抬升,会产生大风、雨、雪等天气现象;乙图为暖锋系统,暖锋过境,移动速度慢,会产生连续性的降水。第6题,我国北方出现的寒潮天气现象,是由于冷空气势力强形成快行冷锋而引起的。
7.我国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两季有时出现较长时间的连续降水。与此直接相关的天气系统是(  )
A.快行冷锋 B.准静止锋
C.暖锋 D.反气旋
解析:选B 准噶尔盆地的西侧山地有一些山口,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相对湿润气流可以由山口地带进入盆地,在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形成一定量的降水,此降水的形成是由湿润气流行进中遇地形阻挡而较长时间在当地徘徊所致。
读图,回答8~9题。
8.从所处半球和气压场分布状况看,近地面属于(  )
A.北半球、高气压      B.北半球、低气压
C.南半球、高气压 D.南半球、低气压
9.该气压系统控制下的天气特征是(  )
A.阴冷潮湿 B.晴朗干燥
C.高温多雨 D.阴雨绵绵
解析:8.A 9.B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为下沉气流,近地面应为高压,从近地面风向可以看出该地区向右偏,故应为北半球。第9题,下沉气流,温度逐渐升高,多晴朗干燥天气。
下图为近地面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在垂直方向上,中心气流呈上升运动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7月,控制澳大利亚中南部的气压系统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0.A 11.D 第10题,气旋在垂直方向上,中心气流呈上升运动,①是北半球气旋,②是南半球气旋。第11题,7月,澳大利亚处于冬季,因此控制中南部的气压系统属于高压系统,南半球的反气旋呈逆时针方向辐散。
二、综合题
12.读下图所示的天气系统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锋是________锋,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B两处属于暖气团的是________。
(2)下面的示意图中,接近丙→乙天气实际状况的是(  )
(3)锋面若以30 km/h的速度移动,那么24小时后,甲、乙、丙三地的天气会怎样?
解析:第(1)题,A侧冷气团主动移动,B侧暖气团抬升,可判断为冷锋。第(2)题,丙地为暖气团,乙地为冷气团,故由丙到乙气温降低、气压升高;锋面处气压梯度力最大,风速应最大;云量在锋面处应是最多。第(3)题,据冷锋前进的特点可判断锋面系统由东向西移动,24小时后,甲地仍在冷气团控制下,乙地冷锋已完全过境,而丙地正处于冷锋控制下。
答案:(1)冷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B
(2)B
(3)甲地气温较低,气压较高;乙地冷锋过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丙地锋面过境,出现雨、雪天气。
13.[加试题]以下两图分别为2016年9月9日06时和2016年9月10日06时澳大利亚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澳大利亚西南海域低气压的变化及C点风向的变化。
(2)说出城市A经历的天气系统名称,并简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城市A的天气现象。
(3)说明9月10日06时城市B附近的气压数值范围及控制该市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特征。
解析:第(1)题,由等压线图可以判断澳大利亚西南海域的低压系统不断运动的方向及变化;风向的变化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来确定。第(2)题,由天气系统图及气流运动的方向可以判断是冷锋的影响,过境时的天气现象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3)题,9月10日06时城市B附近的气压数值范围由闭合区域等值线规律来判读,B城市附近是高压中心,即反气旋,在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中心盛行下沉气流。
答案:(1)低气压向东移动,低气压中心增强(或中心气压值降低)。C点风向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
(2)天气系统:冷锋。 天气现象:风力增大,云量增加,出现降雨。
(3)气压数值范围:1 012~1 020 hPa。
气流运动特征:水平方向:逆时针方向辐散(或由中心向四周逆时针方向流动);垂直方向:气流下沉。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1.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2.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
表现
影响
内力作用
地球内部的热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震等
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
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地球重力能等
对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
使地表趋于平坦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关系:
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褶皱:
①从地质构造上看,A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B为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②从岩层新老关系上看,A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B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
③从地形上看,A常形成山地,B常形成谷地;但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A会被侵蚀成谷地,B则成为山岭。(地形倒置)
(2)断层: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其中,A部分叫地垒,常发育成山峰;B部分叫地堑,常形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1)岩浆喷出地表即为火山喷发,其熔岩物质的堆积常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多种火山地貌。
(2)大地由于构造运动而快速震动称为地震,其结果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温馨提示]
地质构造是单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仅依据地表形态判断地质构造是不准确的。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
生长边界
海岭、大陆裂谷
东非大裂谷、红海
消亡边界
碰撞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高大山脉、高原
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洋中岛弧、海沟
马里亚纳群岛及海沟
俯冲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
俯冲角小
海岸山脉、海沟
安第斯山脉,秘鲁、智利海沟
俯冲角大
陆缘岛弧、海沟
太平洋西部的海沟、岛弧链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1~3题。
1.上图中板块共有(  )
A.1块     B.2块   C.3块   D.4块
2.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  )
A.冰岛 B.非洲东部
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
3.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  )
A.喜马拉雅山 B.马里亚纳海沟
C.日本岛弧 D.安第斯山脉
解析:1.C 2.C 3.A 第1题,从上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判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第2题,上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情况。第3题,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人们常说:“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人们还说:“恒山如行,华山如立,泰山如坐,衡山如飞,嵩山如卧”。
(1)你知道雄伟的泰山,“险”、“立”的华山是怎么形成的吗?按成因它们属于哪一类山地呢?
提示:泰山、华山都属于断层一侧岩块上升而形成的;属于断块山。
(2)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是怎么形成的?按成因它属于哪一类山地呢?
提示:喜马拉雅山脉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发生弯曲变形而形成的;属于褶皱山。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褶皱和断层的成因、特征和地貌比较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褶皱是地下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但岩层还是连在一起的
判断方法
从形态上
背斜
向斜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二、地质构造规律的现实指导意义
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研究地质构造有利于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构造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为“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利于排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采石容易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找矿
因为背斜顶部易被侵蚀,其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搬运了,所以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及其地下同一沉积岩层埋藏深度示意图。岩层的埋藏深度(岩层距离地面的垂直距离)可以用来帮助恢复岩层的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属于背斜谷的地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⑤处发生的地壳运动是(  )
A.褶曲隆起 B.褶曲凹陷 C.断裂下降 D.断裂上升
解析:1.D 2.C 第1题,由题意可知,根据岩层的埋藏深度就可以在地形剖面图上恢复出岩层的位置,然后根据岩层的形态判断地质构造,再结合对应的地形即可选出正确答案。那么,如何计算某地岩层的海拔呢?地形剖面图上某地岩层的海拔就是该地对应的地面海拔(即剖面线的点对应的海拔,可读取)与埋藏深度(即岩层埋藏深度线上的点对应的深度,可读取)之差,如图中水平距离4 km处的岩层在剖面图上的海拔,就是该地的地面海拔(约610 m)与该地的埋藏深度(约180 m)之差(约430 m)。如此,选取几个地点计算出它们的岩层海拔后连接成线,就恢复出了岩层在地下的位置,如下图所示:
很明显,恢复后的岩层在①④处向上拱起,属于背斜构造,且①④处地表为谷地,故①④为背斜谷。②处岩层向下弯曲,属于向斜谷,③处岩层发生断层,为断层谷,故②③错误。第2题,⑤处地层发生明显的断裂和位移,岩层相对下降。
3.下图是某地的地质剖面图,试试当一位地质工程师,对下列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图示地质构造类型有:甲________,乙________,a、b________。
(2)该地地壳受到了________方向上力的作用,属于________(拉张或挤压)力。当时的地壳运动表现为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运动,起主导作用的是________运动。
(3)在地貌上,甲构造顶部岩层缺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褶皱构造上覆岩石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据此,可推断这一地区的地壳运动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这里修建一条东西向地下隧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若想打一眼深水井,应选择在________地;钻探石油应该选择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的岩层的弯曲判断,甲处中间岩层向上拱起,故判断为背斜;乙处中间岩层向下凹,故判断为向斜。a、b处岩层断裂、错位,故判断为断层。第(2)题,地壳受到来自南北方向的水平挤压力的作用,导致岩层发生南北方向的水平移动,形成东西方向的弯曲变形。地壳运动表现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第(3)题,甲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被外力侵蚀;褶皱构造上又形成新岩层,说明该地地壳后来下降。第(4)题,背斜为储油构造,向斜为储水构造。
答案:(1)背斜 向斜 断层
(2)南北 挤压 水平 升降 水平
(3)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 外力沉积 先是地壳运动受挤压,发生弯曲,接受外力侵蚀,以后地壳下沉,接受外力沉积
(4)甲 上拱的岩层具有良好的支撑作用,且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有利于保持隧道的干燥 乙 甲 岩层上拱,容易形成储油构造,且其中的隔水层能防止石油、天然气挥发,有利于其富集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及谷地
垂直
运动
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
岩层隆起和凹陷;地势的起伏和海陆变迁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质变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某大学科考队暑假期间对图示地区进行了地质、地貌等野外考察。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出发前老师提示:“此次考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A区域常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请你帮助解释其中的原因。
(2)考察中,同学们发现庐山地质构造与图中C地非常相似,简述其成因。
解析:第(1)题,图示地区地质灾害频繁,与所处的板块交界处有关。从图中的海沟进行判断,A处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第(2)题,C处上升,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答案:(1)位于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边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位于断层相对上升的一侧。
一、选择题
1.关于地质作用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质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
B.地壳始终在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和变化
C.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和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D.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占优势
解析:选A 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其次是重力能。
读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2~3题。
2.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位于(  )
A.亚欧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印度洋板块
3.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A.陆地区域边界 B.板块生长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 D.板块消亡边界
解析:2.D 3.B 第2题,结合板块划分,亚欧大陆南部的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第3题,红海属于东非裂谷带的一部分,处于板块的张裂地带,属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读我国某局部地区地层剖面图,回答4~5题。
4.图示地区出露地表的各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
A.自西向东由老到新 B.自东向西由老到新
C.自中心向两侧由老到新 D.自A向B由老到新
5.图中长腰山是(  )
A.沿顶部裂隙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B.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C.因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的背斜山
D.沿槽部裂隙侵蚀而成的向斜山
解析:4.D 5.B 第4题,图中出露地表的各岩层中,A处岩层最老,故自A向B,岩层越来越新。第5题,由长腰山所处的地层剖面可以看出其岩层是向下凹陷的,应为向斜构造,此处地形是向斜成山,故B项正确。
读图,回答6~7题。
6.图示地质构造为(  )
A.背斜构造        B.断层构造
C.岩浆侵入构造 D.褶皱构造
7.若图中范围内有丰富的资源,则(  )
A.Q地地下可能贮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B.Q地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分布
C.在P地向下钻探可找到岩层④所含资源
D.P地地下水丰富
解析:6.D 7.B 第6题,图中Q地岩层向下弯曲且中间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故Q地的地质构造为向斜;P地岩层向上拱起,且中间部分岩层较老、两翼部分岩层较新,故 P 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图中岩层无明显的断裂。因而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构造。第7题,P地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但不利于地下水的汇集;由图可知,P地顶部岩石被侵蚀,岩层④缺失,故在P地钻探不可能找到岩层④所含的资源。Q地为向斜,不利于油、气的贮藏。但在其地下有岩浆岩的侵入,使靠近岩浆岩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故其地下可能有大理岩矿的分布。
读图,根据要求完成8~9题。
8.对于图中解释合理的是(  )
A.图中山地的成因可能是火山喷发
B.该地地下一定有石油蕴藏
C.通常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
D.庐山的形成符合图中示意
9.若京沪高铁从上述地区穿过,工程人员必须考虑(  )
A.高速铁路施工过程防止诱发地震
B.保护植被,避免引发山洪或泥石流
C.为降低成本,一定要修穿山隧道
D.修高架桥以降低冻土的不良影响
解析:8.C 9.B 由图可知该地为褶皱构造,是岩层受水平挤压形成;庐山是断层上升岩块形成;该地无断层,地质较稳定,但以山地地形为主,工程建设应注意保护植被。
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10~11题。
10.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11.下列有关图示地质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丙地貌均为地壳运动形成  B.乙处为背斜成谷
C.丙处为地垒成山 D.丁处为地堑成谷
解析:10.A 11.B 第10题,根据岩层的弯曲方向及新老关系可知,乙处为背斜,丙处为向斜,背斜顶部适宜储气,故在a处易发生瓦斯爆炸;b处为向斜,利于储水,在此地开采易发生透水事故。第11题,乙、丙地貌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乙处为背斜成谷,丙处为向斜成山;丁处为断层线附近,岩石破碎,易被风化和侵蚀,形成沟谷与河流。
二、综合题
12.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多选)(  )
A.渭河平原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处(填数码)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什么?
解析: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背斜和向斜在形成初期侵蚀不明显,往往表现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而形成年代久远的背斜和向斜,由于差异侵蚀的缘故则往往表现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图中④处两侧岩层相对上升,中间岩层相对下降,形成地堑。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答案:(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易受侵蚀 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块状 (2)绘图略。  (3)AC
(4)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向斜构造利于两翼的水往中间汇集。所以,此处地下水丰富。
13.[加试题]下图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
解析:考查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由图可知该岛屿是由背斜成山,出露海面而成。
答案: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过程:

(2)常见的地表形态:
类型
侵蚀地貌
沉积地貌
风力作用
风蚀柱、风蚀蘑菇
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
流水作用
冲蚀作用: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的“水拍云崖”、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溶蚀作用:喀斯特地貌
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波浪作用
海蚀崖
海滩
冰川作用
冰斗、角峰、“U”形谷
冰碛丘陵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1.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明显的。
2.人类对地表的改变,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
3.在山区坡地进行耕作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在内力作用造就的地表形态的骨架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骨架进行再塑造。以下通过流水、风、冰川、波浪外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
1.流水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1)河流上游,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如图中A。
(2)河流中游,以流水搬运作用为主,如图中B。
(3)河流下游,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如图中C。
2.风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3.冰川塑造的地表形态主要分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4.海浪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上海高考)流水地貌是由流水塑造而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在图所示河流的②处,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  )
A.搬运          B.堆积
C.侵蚀 D.风化
2.如果在图示的①②③④四处进行码头选址,比较适合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1.B 2.C 第1题,②处为凸岸,水流速度慢,以堆积作用为主。第2题,河流的凸岸水流慢,泥沙沉积,河道较浅,不适宜建码头,②③错。凹岸水流以侵蚀为主,水流较深,河岸较陡,适宜船只停靠,所以①④适宜建设码头。
3.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河流在A、B、C三处对应的剖面图(甲、乙、丙)以及流水外力作用方式:A:________,以________作用为主,B:________,以________作用为主,C:________,以________作用为主。
(2)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________深,________大,多________,水能资源________;C处河段特征:________慢,泥沙________,江面宽广,利于________。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下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解析:第(1)、(2)题,河流的上游靠近发源地,该处因落差大、水流急,故侵蚀作用为溯源侵蚀、下蚀。而下游河段因落差小、水流缓,故侵蚀作用为侧蚀。第(3)题,A河段因岩石的质地不同而发生了差异性侵蚀,容易形成瀑布景观。
答案:(1)乙 流水侵蚀、下切 丙 流水侧蚀 甲 流水沉积
(2)下切 落差 峡谷 丰富 流速 沉积 航行 (3)C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赣州市崇义县上堡梯田群因其景色壮观美丽而闻名遐迩。这里梯田依山势开垦,连绵数百亩,又有零星村落点缀其间,其场面蔚为壮观。
梯田的开发有何意义?
提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地势平坦,利于耕作;扩大了耕地面积。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福建高考)下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
解析:读图可知,该地区地面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其人为原因从城市化及生产生活需水量大等方面分析。
答案:特点: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人为原因: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该诗中描述的是何种地貌?主要由哪种地质作用的影响?
提示:描述的是峡谷地貌。一般为流水下切侵蚀而成,主要由外力作用而成。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分析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外力成因
地貌类型
原因分析
流水作用
河谷沟谷
河流在流动中对地面侵蚀而形成的
冲积扇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出山口,由于地形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沉积在山麓地带形成冲积扇
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水流变慢,再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堆积,在河口形成三角洲(如长江三角洲、尼罗河三角洲)
风力作用
风蚀蘑菇等风力侵蚀地貌
由于近地面风力大,风携带大量沙石对近地面岩石产生摩擦作用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沙丘
风力携带大量沙质物,在风速降低时,携带的沙质物沉降在地面堆积形成沙丘(沙垄)等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解析:解题关键一是抓住题干设问为“自然原因”;二是了解沙洲形成的相关因素;河流的流速、流量、含沙量和海水的顶托作用。河口多沙洲与河流含沙量大、流速慢有关,河流流速慢又与地势低平、海水顶托作用有关。
答案: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一、选择题
读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的相关示意图,回答1~2题。
1.表示搬运作用的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2.表示形成新月形沙丘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解析:1.B 2.C 第1题,根据图示①②为风化、侵蚀两种作用,两种作用可相互促进。③为搬运作用,④为堆积作用,⑤为固结成岩作用。第2题,新月形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读下面的两幅自然景观照片,完成3~4题。
3.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4.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解析:3.C 4.A 第3题,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内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第4题,由乙图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该景观受海水影响较大,是海水长期侵蚀形成的。该景观是海岸风光,但不属于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风光在夏季观赏效果更好。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据图回答5~6题。
5.上图中丙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
A.变质岩 B.花岗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6.关于上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图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B.乙图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丙图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
D.丁图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
解析:5.D 6.D 第5题,丙图地貌景观主要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主要的岩石类型为石灰岩。第6题,风力侵蚀作用主要发生在干旱和沙漠地区。
近年来,台湾省已成为大陆游客的旅游热点地区。到野柳地质公园游览的游客,多去欣赏海边奇岩怪石的自然景观,最著名的有女王头、烛台石、龙头石等。据此回答7~8题。
7.形成这些奇岩怪石的主要作用是(  )
A.流水堆积 B.风力堆积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8.造成开罗附近“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河流侵蚀作用 B.海浪侵蚀作用
C.冰川侵蚀作用 D.风化和风蚀作用
解析:7.D 8.D 第7题,海边奇形怪状的岩石主要是由海浪侵蚀造成的,故D项正确。第8题,开罗地处热带,不可能出现冰川;“狮身人面像”所在地点并不临海,不可能受到海浪侵蚀作用影响;“狮身人面像”是雕塑,河流不可能侵蚀其面部;该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少,以风化和风蚀作用为主。
蛇曲之美,既有温婉轻柔,也有恢宏磅礴。下图表示绕旋在内蒙古草原间的河流弯曲景象,我们称之为“蛇曲”。读图完成下题。
9.造成图中河流形态的主要因素是(  )
A.向斜成谷 B.断裂下陷
C.流水侵蚀 D.风力侵蚀
解析:选C 内蒙古高原上地势平坦,水流缓慢,没有山谷、断层地形的影响,A、B错。河流的河曲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对。风力侵蚀形成的是风蚀城堡,雅丹地貌,不是河曲,D错。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11.梯田的修筑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解析:10.B 11.A 第10题,梯田田埂是水平田地的护坝,应与等高线平行。第11题,修筑梯田主要是改变山坡的形态,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扩大了耕地面积。
二、综合题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地区,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2)图中B为流动沙丘,则该地盛行________风,沙丘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图中断层左侧地壳垂直运动的情况是________。
(4)如果C处为石灰岩,C岩石在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能形成________地貌。南方此地貌区降水量大,为何地表易缺水?
(5)按岩石的成因分,花岗岩属于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根据图示可判断该地区发生的地质作用中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等。
解析:读图可知A是风力侵蚀作用的产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其形态类似蘑菇,故称风蚀蘑菇。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由岩浆经过冷凝作用形成,与其接触处是变质岩,其上覆岩石是沉积岩,由图中不难分析发生的内力作用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答案:(1)西北  风力侵蚀
(2)东北 风力搬运沉积
(3)上升
(4)喀斯特(岩溶) 南方喀斯特地貌区溶蚀裂隙发育,多地下溶洞和暗河,地表水易下渗、下漏,造成地表缺水。
(5)岩浆(火成)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任答两项)
13.[加试题]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下列新疆的景观图片,回答问题。
(1)按照内、外力作用把图中地貌景观进行分类。
(2)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南侧,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盆地,简述其形成原因。
(3)结合图中信息,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解析:第(1)题,吐鲁番盆地是断裂下陷形成的,天山山脉绵延数千千米,为褶皱山,是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形成的,都与内力作用有关;雅丹地貌也叫沙蚀丘或风蚀丘,是一种典型的风力侵蚀地貌,而沙丘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典型地貌。第(2)题,吐鲁番盆地为典型的地堑盆地,由岩层断裂下陷而成。第(3)题,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都位于西北地区,这两种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
答案:(1)吐鲁番盆地、天山山脉是内力作用形成的,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
(2)岩层断裂下陷而成。
(3)相同点: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形成都与风力有关。不同点:雅丹地貌是风力侵蚀的结果,沙丘地貌是风力堆积的结果。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1.概念
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
图中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G植物蒸腾。
3.类型
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可分为乙海陆间水循环、丙海上内循环、甲陆地内循环。
4.能量:太阳能及地球重力的作用。
5.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6.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人工增雨及跨流域引水。
[温馨提示]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上,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此外,对地下径流、降水、蒸发环节也有影响。
二、洋流
1.概念
是指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又称为海流。
2.分类
(1)按性质,洋流分寒流和暖流。
(2)按成因,洋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3.分布规律
洋流名称
分布规律
副热带环流
中心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赤道洋流
赤道附近
赤道逆流
赤道暖流之间
西风漂流
35°N~45°N和30°S~60°S之间
副极地环流
60°附近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长歌行(节选)
李白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你认为诗词中百川复西归的现象会出现吗?
提示:海陆间的水体可以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进行循环。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发生领域
海洋与陆地之间
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
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最重要的类型,又被称为大循环,使陆地水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的近十倍
典例
长江流域的水循环
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循环
未登陆的台风参与的水循环
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市路面
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减少
修建水库
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以下河流含沙量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下图,回答1~2题。
1.下列实现着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
A.滚滚长江向东流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2.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的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
A.② B.③
C.④ D.⑤
解析:1.C 2.D 第1题,①为水汽输送,我国的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符合。第2题,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周而复始连续运动的过程。下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箭头②表示的是(  )
A.海水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地表径流
4.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主要影响下列哪个环节(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B 4.D 第3题,图中箭头①~④依次表示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和地表径流。第4题,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主要改变了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二战时,德国潜艇需要从地中海进入到大西洋。盟军在直布罗陀海峡封锁严密,为突破封锁,德潜艇关闭发动机,顺着洋流“漂”过了海峡,进入了大西洋。
你知道德国的潜艇是如何“漂”过海峡的吗?
提示: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海洋密度差别很大,深层海水中形成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的洋流,德国潜艇顺着洋流“漂”过了海峡。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名称
副热带大洋环流
副极地大洋环流
分布海区
中低纬海区或热带、副热带海区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
太平洋
北太平洋
南太平洋
大西洋
北大西洋
南大西洋
印度洋
北印度洋
南印度洋
二、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的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南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图甲)。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乙)。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图中T1、T2为甲洋流流经区域等温线的分布状况。读图回答1~2题。
1.若甲洋流所处纬度是30°,那么下列洋流中,能与其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  )
①本格拉寒流 ②千岛寒流 ③秘鲁寒流 ④西风漂流 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
A.甲→②→⑤→①      B.④→①→⑤→甲
C.③→甲→⑥→② D.⑥→④→甲→⑤
2.若甲洋流的性质属于暖流,则甲洋流的地理位置可能在(  )
A.(10°W,61°N)       B.(150°W,4°S)
C.(157°E,28°S) D.(143°E,32°N)
解析:1.D 2.A 第1题,由图示可知,该区域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图中洋流属于寒流,在南太平洋环流中甲为秘鲁寒流,与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构成一个完整的洋流系统;在南印度洋环流中甲为西澳大利亚寒流,与南赤道暖流、莫桑比克暖流、西风漂流构成一个完整的洋流系统;在南大西洋上,甲为本格拉寒流,与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构成一个完整的洋流系统。D项正确。第2题,若甲为暖流,则应处于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且位于大陆西岸,故A项正确。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类型
影响
实例
气候
水热平衡
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热量输送与交换,对全球热量和水分平衡有重要意义
低纬度海区海水温度不会持续上升
大陆沿岸气候
暖流对大陆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给流经地区带来温暖、湿润的天气
日本暖流给日本南部带来温和多雨的天气
寒流对大陆沿岸有降温减湿的作用,给流经地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秘鲁及澳大利亚西海岸等荒漠环境的形成与沿岸寒流有很大的关系
海洋生物
寒暖流交汇处
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等渔场
上升流
秘鲁渔场
海洋污染
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水污染范围
南极海洋动物体内发现农药残留
海洋航运
顺洋流航行速度快,逆洋流航行速度慢
最佳航线的选择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洋流①②的名称。
(2)结合图中洋流,说明洋流对甲、乙两地气候的影响。
(3)一艘轮船自城市A航行至城市B,当航行至丁海峡,其航行速度会________,请说明原因。
(4)分析图中丙处能形成大规模渔场的原因。
解析:第(1)、(2)题,由图可知,①为秘鲁寒流,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促使沿岸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②为巴西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促使沿岸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形成。第(3)题,丁处洋流为西风漂流,与航行方向相反,将减慢其航行速度。第(4)题,丙处为秘鲁渔场,是在东南信风影响下,冷海水上泛带来大量饵料形成的。
答案:(1)①为秘鲁寒流,②为巴西暖流。
(2)洋流①促使了甲处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洋流②促使了乙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形成。
(3)减慢 因为丁海峡处的洋流为西风漂流,洋流流向与航行方向相反。
(4)在东南信风的影响下,丙处形成了上升补偿流,使得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泛,鱼类的饵料丰富,因而形成了大型渔场。
一、选择题
读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由于人类某种活动,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该区域(  )
A.降水增加        B.地下径流增加
C.水汽输送量增加 D.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2.若要增加该区域的年降水量,则下列措施中目前可行性较差的是(  )
A.增加水汽输送量 B.退耕还林
C.封山育林 D.修建小型水库
解析:1.D 2.A 第1题,蒸腾作用显著减弱,说明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的下渗量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变化增大。第2题,若要增加该区域的年降水量,就必须要增加大气中水汽的数量;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修建小型水库可增加水汽的蒸发或蒸腾,有利于降水的增加;而目前人类还很难影响水汽的输送。
读图,完成3~4题。
3.该海域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南半球中低纬度
C.北半球中高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渔场的形成与寒暖流交汇有关
B.②处洋流的形成受东北信风的影响
C.③处洋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D.④处洋流与另一半球同纬度海区的洋流性质相同
解析:3.B 4.C 第3题,图示为以回归线所在海区为中心的中低纬度的大洋环流;该洋流系统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位于南半球。第4题,①处渔场的形成是受上升补偿流影响的结果;②处洋流是受东南信风吹拂形成的;③处洋流为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④处洋流为受西风吹拂形成的西风漂流,属于寒流,而另一半球同纬度海区的洋流属于暖流。
读某区域洋流图,分析回答5~7题。
5.该大洋环流所处的海域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北半球中高纬度
C.南半球中低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
6.图中A、B、C、D四支洋流中,其成因与西风密切相关的(  )
A.A B.B
C.C D.D
7.若此海域为北印度洋,那么下列现象有可能出现的是(  )
A.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B.我国江南一带多伏旱天气
C.地球的公转速度较快
D.我国塔里木河处于枯水
解析:5.A 6.B 7.B 第5题,图示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低纬洋流环流,低纬环流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第6题,西风所在的纬度为中纬度,只有B符合条件。第7题, 北印度洋大洋环流“冬逆夏顺”,图示为顺时针大洋环流,是北半球的夏季,地中海地区是高温少雨,我国江南一带多伏旱天气,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我国塔里木河处于丰水期。
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发生漏油事件,造成严重海洋污染,有关专家担心浮油可能“侵入”大西洋,甚至漂向欧洲沿海。读墨西哥海域示意图,回答8~9题。
8.可能使浮油“侵入”大西洋,漂向欧洲沿海的洋流是(  )
①墨西哥湾暖流 ②阿拉斯加暖流 ③加利福尼亚寒流
④北大西洋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石油污染对墨西哥湾沿岸产生的影响有(  )
①引发赤潮 ②旅游业遭受打击 ③降水增多
④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8.B 9.D 第8题,结合浮油“侵入”大西洋的路线和大西洋洋流的分布得知,墨西哥湾暖流和北大西洋暖流参与其中,使污染范围扩至欧洲沿海。第9题,石油污染主要会产生破坏海洋生态系统,使墨西哥旅游业遭受打击等危害。
读世界洋流分布局部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B.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C.大陆东岸为寒流 D.大洋西岸为寒流
11.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洋流①对欧洲西部气候降温减湿作用明显
B.洋流②对南美洲西岸气候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C.P处因寒暖流交汇形成世界性大渔场
D.美国东岸海域污染物不会影响欧洲西岸海域
解析:10.A 11.C 第10题,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第11题,洋流①为北大西洋暖流、洋流②为秘鲁寒流,P处位于寒暖流交汇处,美国东岸海域的污染物可通过北大西洋暖流带到欧洲西岸海域。
二、综合题
12.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⑨____________。
(2)上面的各个环节中,能够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的两个重要环节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填写数字序号),其中,人类活动主要影响的是________环节(填写数字序号)。
(3)水在常温和常压条件下的________变化是水循环的内因,________和水的________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是水循环的外因。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形成过程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等知识。只要对水循环的概念和形成过程准确理解便可轻松作答。
答案:(1)降水 蒸发 地表径流 蒸腾 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蒸发 下渗 降水 (2)③ ⑤ ③
(3)三态 太阳辐射 重力
13.[加试题]洋流是大规模流动的海洋水体,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读图回答问题。
(1)读图1判断,该海域位于________半球;该洋流(虚线所示)流经海区水温比同纬度附近海区水温______。按照寒、暖流的分类,该洋流是________流,它对沿岸气候能够起到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2)图1虚线所示的洋流朝________(方向)流动。在图2所示的①②③④四海区中,图1表示的海域可能出现在________海区。
(3)解释北印度洋西南季风形成的原因,并按时针方向说明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流动的方向。
(4)为什么在有些大陆沿岸海区会发生涌升流现象?在图2所示①②③④四海区中,最可能出现涌升流的是哪一海区?
解析:第(1)题,图1中等温线分布特点是越向南温度越低,因此位于南半球。虚线处等温线向高纬方向凸出,显然水温较同纬度地区高。第(2)题,从流向上看,暖流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在南半球向南流。①~④四个海区,只有①位于南半球且洋流向南流动,因此图1海域只能位于①海区。第(3)题,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在西南季风的作用下,海水大规模向东流动,形成顺时针方向的环流。第(4)题,图2中②海区盛行以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即离岸风,表层海水偏离,下层海水上涌。
答案:(1)南 高 暖 增温 增湿
(2)南 ①
(3)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造成印度洋与亚洲大陆之间的气压差异,形成西南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着风带的北移越过赤道向右偏转,加强了西南风。 顺时针方向流动。
(4)有些沿岸海区劲吹从陆地向海洋的风,导致沿海表层海水随风流走,海平面降低,此时附近的海区海水就会从深层流过来补充,在沿岸形成涌升流;有时密度差异也会造成某一海区与邻近海区海面高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涌升流。 ②处。
[章末过关检测]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江苏三大名石图及相关材料,据此回答1~2题。
雨花石
昆石
太湖石
出自江苏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雨花台砾石层
产于江苏昆山,由地下深处的二氧化硅热熔液,侵入到断层破碎带内,冷却后形成网络状白色石英
因盛产于太湖地区而古今闻名,主要成分是石灰岩
1.关于“江苏三大名石”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都是外力作用的产物  
B.都是内力作用的产物
C.形态都和流水作用有关
D.雨花石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
2.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下列转化可能实现的是(  )
A.太湖石→昆石 B.雨花石→砾岩
C.雨花石→昆石 D.砾岩→昆石
解析:1.D 2.B 第1题,雨花石具有很好的磨圆度,说明经过了长途搬运,它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昆石是内力作用的产物;石灰岩是沉积岩,是外力作用形成的。第2题,雨花石存在于砾石层,因此,从地壳物质循环角度来看,雨花石→砾岩的转化可能实现。
下图是美国宇航局网站公布的一张火星北极新月形沙丘的照片。读图回答3~4题。
3.图示地区盛行的火星风风向为(  )
A.甲吹向丙 B.乙吹向丁
C.丙吹向甲 D.丁吹向乙
4.下列地区易形成图示地貌的是(  )
A.沙质海滩 B.塔里木盆地
C.黄土高原 D.云贵高原
解析:3.C 4.B 第3题,新月形沙丘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背风坡较陡,迎风坡较缓,所以C项正确。第4题,塔里木盆地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是世界流动沙漠面积最大的地区。
5.读某地质剖面图,其中③表示石灰岩,图中岩石按照由老到新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⑤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⑤ D.③⑤①②④
解析:选C 图中岩石的形成顺序是先沉积,后侵入,再变质。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7.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该地岩层应为(  )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解析:6.D 7.C 第6题,从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越地区的岩层弯曲状况可以看出,岩层向上隆起,为背斜成山,所以选D项。第7题,石芽、溶洞等地形形成于喀斯特地貌区,岩石多为石灰岩。
下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读图回答8~9题。
8.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  )
A.5时、20时大气较稳定
B.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
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
9.当地该日(  )
A.日落时间为17时 B.与海口相比白昼较长
C.正午地物影子年内最长 D.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解析:8.A 9.B 第8题,本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显然选项C错误。如图中曲线关系所示,越接近地面,日较差越大,越往高处,日较差越小,选项D错误。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变化规律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而图中12时、15时的气温垂直变化规律是递减,显然此两个时间段内不会发生逆温现象,选项B错误。第9题,由题干可知,当日该地是5时日出,该地的昼长为14小时,说明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北半球纬度位置越高,昼越长,因此此时当地的昼长与20°N左右的海口市相对要长一些,选项B正确。
读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活用水量增加 B.植被覆盖率增加
C.降水下渗量减少 D.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11.城市建设将会导致(  )
A.城市地下水位上升
B.城市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
C.城市蒸发量增加
D.城市洪水增加,内涝频率增多
解析:10.C 11.D 城市建设后,地表径流由10%增加至43%,地下径流由50%减少至32%,说明地面结构的改变使下渗减少,由此可知,城市建设使得城市容易积水成涝。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某地天气系统图,完成下列问题。(26分)
(1)写出气压场名称:G________,D________。(4分)
(2)该天气系统在________(南或北)半球,A点风向为________,B点风向为________。(6分)
(3)C点风速较B点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4)为什么锋面常存在于低气压系统中?(8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G和D处等压线都闭合,但G处越往中心处气压值越高,D处越往中心处气压值越低,因而G处为高气压中心,D处为低气压中心;G为高气压区,D处为低气压区。第(2)题,从气流状况看应为气旋,从图中的锋面可以看出,气流为逆时针方向,故该图为北半球;A处位于北半球反气旋的东部,风向为西北风,B处位于北半球气旋南部,风向为西南风。第(3)题,风速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由于C处等压线比B处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因而C地风速较B地大。第(4)题,由于低气压区是气流辐合区,冷暖气流在此相遇会形成锋面,而高气压区是气流辐散区,不会有锋面产生,因而锋面常存在于低气压系统中。
答案:(1)高气压 低气压
(2)北 西北风 西南风
(3)大 C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因为低气压是气流辐合区,冷暖气流可以在此相遇形成锋面;而高气压是气流辐散区,不会产生锋面。
13.[加试题]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因其重要的海运交通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闻名。结合下图,回答问题。(30分)
(1)海雾由海面低层大气中水汽凝结所致,通常呈乳白色,产生时常使海面能见度降到1 km以下,给海上交通和作业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有人将其称为“无声的杀手”。图中Q区域(阴影部分)是世界海雾的多发区之一,试分析该海区多雾的原因。(12分)
(2)南非不仅有“黄金宝石之国”的美誉,而且其渔业资源也比较丰富。试分析图中M附近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以及M海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18分)
解析:第(1)题,从海雾的形成条件入手联系该区域的寒流进行分析即可。第(2)题,从沿岸的上升流考虑其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从渔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角度思考该海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
答案:(1)本格拉寒流经过该海域,对海域有降温作用,气流经过冷海面时,受寒流影响温度降低,水汽凝结而形成海雾。
(2)沿岸有上升补偿流,大量营养盐类上泛,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给鱼类带来了丰富的饵料,因此渔业资源丰富。石油运输过程中可能导致石油污染(海洋污染)、过度捕捞可能造成海洋生态破坏等。
第一节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聚落
(1)概念: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2)分类:按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
2.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区域
聚落规模
分布
聚居人口
北方平原地区
一般较大
相对集中,呈团聚型、棋盘式格局
较多
南方丘陵山区
一般较小
相对分散
较少
3.典型案例
(1)半坡村落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上。
(2)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大多分布在盆地边缘,且大多位于山前冲积扇、洪积扇的中下部。
[温馨提示] 
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聚落,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发育在平原上。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1.影响交通线布局的因素
(1)自然因素:地形(影响深刻)、气候、水文。
(2)社会经济因素:人口、资源、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水平、科学技术。
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1)线路密度:我国东部交通线路分布稠密,西部交通线路分布稀疏。
(2)交通线路的布局和形态: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较少
较多
线路形态
呈网状分布
呈“之”字形,线路曲折
工程造价
较低
较高
(3)交通线路走向:在山区交通线路一般沿山谷或河流延伸。
(4)科技因素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限制不断降低。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兰州,地处黄河上游,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具有带状盆地城市的特征。
兰州的城市形态为什么呈带状?
提示:兰州处于黄河谷地中,受南北山地的限制,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不同地形区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对聚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高原、山区和平原等地形使聚落的分布产生明显差异,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
聚落分布
原因分析
聚落形态
高原地区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的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呈狭长的条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沃土壤,适宜聚落发展
明显的条带状或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展
平原地区
聚落分布最密集区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更适宜聚落发展
①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②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1~3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解析:1.C 2.A 3.B 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②位于河流沿岸,沿河发展,一般形成带状聚落。
某同学利用手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乡土地理观察,他乘车到某一村落,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水田分布。读下图,回答4~5题。
4.图中由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连线所围成的区域属于哪种河流地貌(  )
A.三角洲       B.冲积平原
C.“V”字形河谷 D.冲积扇
5.该同学所观察的村落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
A.甲 B.丙
C.庚 D.乙
解析:4.D 5.C 第4题,根据图中的等高线、河流的分布特点,可以得出该地貌是河流流出山口之后,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的冲积扇。第5题,根据图中同学观察的情况,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水田分布,沟渠纵横,因此该同学可以推断甲、乙、丙东面均为山体,故庚符合。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修路难,修重庆的路更难!”重庆是有名的山城,重峦叠嶂,江河纵横,山地和丘陵占面积的90%。过去人们提到重庆,常说一句话,叫做“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在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下,交通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影响重庆交通建设中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由于重庆山区面积广大,崎岖不平,在交通建设中,地形是主要影响因素。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
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
线路走向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最近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受灾害的影响
线网密度
山地、丘陵地区密度较小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高
平原地区密度较大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交通运输点的区位
飞机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稍有坡度的地方,地质条件要好
利于飞机的升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
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近岸海水较深的地区
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交通线,便于船舶的进出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如图是某地交通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丁地地形最有可能是(  )
A.山顶         B.陡崖
C.山谷 D.鞍部
2.图中公路最可能位于(  )
A.东北平原 B.内蒙古高原
C.塔里木盆地 D.云贵高原
解析:1.D 2.D 第1题,从公路2在丁处有隧道可以看出此处有山岭;从公路1线路相对稀疏可以看出此处海拔较低,坡度略缓,因此丁处为鞍部。第2题,根据图中公路呈“之”字形分布的状况可以看出,该类公路位于山区,最有可能是云贵高原地区。
读某地区等高线图(单位:m),回答3~4题。
3.影响图中居民点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交通
C.河流 D.自然资源
4.图中铁路未修成直线,影响其选址的主要区位条件是(  )
①地形起伏 ②河流流向 ③资源分布 ④居民点的分布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3.A 4.D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山麓地区。第4题,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线路布局起决定性作用。图中铁路的选址首先考虑居民点的分布,将主要城镇和村落连接起来;其次考虑地形的影响,尽量避开不利地形。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分析影响聚落分布因素的方法
1.主导因素分析法
在影响聚落分布的诸因素中,总有一个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因素,在分析时要紧紧抓住它。例如武汉位于河流交汇处,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就是河流。
2.综合因素分析法
即对聚落分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力求全面彻底。分析时一般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再把这两方面细化为各种因素。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如图所示:
二、分析影响交通分布因素的方法
1.如何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
(1)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
(2)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具体如下图所示。
2.交通线区位条件的规范答题语言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自然因素
地形
平原地区(山区沿等高线修建或沿河谷分布),地形相对平坦,施工难度小,工程量小(看是否占用耕地)
水文
避开沼泽地,少跨越河流,工程最小
地质
地质稳定,避开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
气候
暴雨、大风出现次数少;多冻土、受风雪影响大等
社会经济因素
人口
联系较多的居民点,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适用于地方性道路);经过居民点较少,人口搬迁少
经济
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里程
距离短,工程量小,节省运营时间
社会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加强沿线地区人员、物质、文化交流;带动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环境
少穿过自然保护区(重要文物古迹)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技术
解决冻土(高架桥)等技术难题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如图为东南亚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2)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对照图例分析城市、乡镇分布与河流、地形和海岸线之间的关系,可得出答案。第(2)题,主要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对铁路施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答案:(1)特点: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和沿海地区。
主要原因: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有利影响:地形平坦。不利影响: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
一、选择题
如图为我国东南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图示村落按形态而言属于(  )
A.多边形聚落       B.带状聚落
C.环状聚落 D.团状聚落
2.图中a、b、c、d四城市沿河分布,在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是(  )
A.a B.b
C.c D.d
解析:1.B 2.D 第1题,从图中可知村落沿河流分布,呈带状。第2题,d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形比较平坦,交通便利,利于城市的发展。
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其外部形态和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的聚落分布反映的地理环境最有可能位于(  )
A.滨海地区 B.丘陵地区
C.盆地地区 D.河谷地区
4.下列关于图中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聚落都是从集市发展起来的城市
B.都属于热带地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
C.聚落的区位类型是河流发源地
D.聚落里的人多从事第一产业
解析:3.D 4.D 第3题,图中聚落形态呈条带状分布,最有可能分布在山区的河谷地区。第4题,图中聚落众多,沿河谷分布,应为乡村,居民多从事第一产业。
浙江宁波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读图完成5~6题。
5.在四明山地区,公路常建造成“之”字形,主要原因是 (  )
A.为了降低线路坡度
B.增加线路长度,发展旅游
C.为了通过更多的山村
D.为了增加山区线路密度
6.唐朝时宁波的行政中心从四明山麓的小溪(今鄞州鄞江镇)搬迁到了现在的三江口,主要考虑的因素有 (  )
①河道运输 ②废水排放 ③水产加工 ④地形地势 ⑤水源丰富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④⑤
解析:5.A 6.D 第5题,山区公路呈“之”字形是为了降低坡度。第6题,三江口与小溪相比,地势更平坦,水源更充足,水运便利。
读图,完成7~8题。
7.该岛铁路形状为“环形”,说明其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河流 B.气候
C.山地 D.冻土
8.甲和乙之间的铁路没有按图中虚线修建,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
A.虚线处是鞍部 B.虚线处是河谷
C.虚线处等高线稀疏 D.虚线处等高线密集
解析:7.C 8.D 第7题,由经纬度可知题图为日本的本州岛,以山地为主的地形成为其交通运输线建设的主要障碍,铁路主要在地形平坦的沿海地区。第8题,虚线处虽然是直线,距离近,却没有建铁路,最有可能是因为其地势陡(等高线密集),不适宜铁路选线。
下图显示我国某段高速铁路景观。据此完成9~10题。
9.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设计线路时首先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植被
10.在平原地区,建设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  )
A.减少噪音扰民 B.较少占用耕地
C.缩短运营里程 D.保护野生动物
解析:9.A 10.B 第9题,为了保持列车高速运行,高速铁路设计线路时首先要考虑的自然因素是地形地质条件。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第10题,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区,是我国主要的耕地分布区,所以在平原地区,建设高速铁路时多采用高架的方式。主要是为了较少占用耕地。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11.下列四图中,甲为火车站,乙为县城,丙、丁为乡镇。如果要在车站与县城之间规划一条公路干道,你认为下面哪幅图的布局最合理(  )
解析:选C C图中公路连接的居民点多,占农田少。
二、综合题
12.下图是某山区交通线与居民点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公路AH段线路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其目的是为避开________。
(2)公路AQB段线路大体上是沿________分布,它与APB方案相比,具有的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般来说,在山岳地区修建铁路或公路时,人们通常优先修建________,在线路选址时,通常会把线路地址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山区修建交通运输线应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山坡上修建应沿等高线,呈“之”字形, 这样坡度小,工程量小,行驶安全。
答案:(1)呈“之”字形分布 陡坡
(2)等高线 坡度小, 工程量小
(3)公路 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13.[加试题]某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题为“古聚落和古建筑”的研究性学习,以下为该小组收集的材料。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古代聚落选址及建筑常考虑一些原则,如“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坐北朝南”等,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正确认识。
材料二 我国古代聚落区位选址示意图及相关因素。
(1)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试从聚落安全、农业生产两方面分析古代聚落通常选择在“汭位”布局的原因。
(2)利用气候有关知识解释我国东部地区房屋为什么坐北朝南?
(3)凹岸在我国古代聚落选址中是不适合辟为住宅用地的,但现在我们发现伦敦、上海等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试分析原因。
解析:在流水作用下“凹岸侵蚀,凸岸堆积”,读题干和插图可知“汭位”是河流凸岸。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深厚,地基稳定;水面围绕,有利于古代军事防御。凹岸受侵蚀水域比较深,利于修建港口,因此一些港口城市布局在凹岸。我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季盛行寒冷的偏北风,且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天空,“坐北朝南”的房屋既有利于采光又有利于防御寒冷的冬季风。
答案:(1)安全:凸岸天然水面围绕,有利于军事防御;农业:凸岸河水流速较慢,有利于泥沙沉积形成土壤。
(2)我国多数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天空,利于采光(光照条件好);冬季盛行偏北风,利于避寒。
(3)凹岸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烈,水域较深,利于修建港口。
第三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一、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自然资源的概述
(1)概念:指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2)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等。
(3)分类:
按自我再生性质
按自然属性
关系
可再生资源
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
是相对的,当对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时,它们可能转化为非可再生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
矿产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利用——以煤炭为例
(1)不同时期能源结构的变化:
时期
主要能源
煤炭地位
前煤炭时期(木柴时代)
木柴(居首位)、水力
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煤炭时期(煤炭时代)
煤炭
煤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建立了煤炭工业和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
后煤炭时期(石油时代)
石油和天然气
煤炭优势地位逐渐被取代
(2)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巧学妙记]
“五五”数字法记忆自然资源的属性和分类
“五”大属性:有限性、整体性、地域性、多用性和社会性。
“五”种分类: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
2.不同阶段的特征
人类文明
主要影响
农业社会阶段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
工业社会阶段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决定性影响
后工业化阶段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迅速提升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自然资源的属性
不同的自然资源具有的属性不同,其开发利用的要求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
属性
含义
举例
开发利用要求
有限性
相对人类需求不足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各种矿产资源
珍惜、节约、合理利用
资源的再生、更新、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
整体性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再生资源之间表现突出
热带雨林地区由于水热资源充足,因此动植物资源丰富
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地域性
空间分布不均衡
数量或质量上的地域差异
北方平原多、热量少、水分少;南方山地多、热量多、水分多
因地制宜
可再生资源分布具有地域分异规律
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分布具有地域规律
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在岩浆岩地区,煤、石油等外生矿多在沉积岩地区
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河流既有发电、灌溉功能,又有航运、旅游的用途
综合利用
社会性
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把自然资源加工成有价值的物质财富
所有自然资源
充分利用
二、自然资源的利用——以煤炭为例
能源时期
前煤炭时期
煤炭时期
后煤炭时期
时间
18世纪中期以前
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初
20世纪60年代初到现代
发展背景
生产力不发达,对能源需求量少,人们一直以地球上分布广泛而容易获取的木柴、水力等作为基本能源
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产业革命,促进了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使用
随着内燃机的问世,汽车、飞机、船舶制造业兴起,各工业部门和运输业相继采用石油产品作为燃料,石油消费量增加
煤炭地位
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其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煤炭在能源中,居优势地位,其开发利用对当时世界工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地位逐渐被石油和天然气所取代
主要能源
木柴、水力
煤炭
石油、天然气
三、能源资源及其分类
1.概念:可以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自然资源称为能源资源。
2.分类:能源资源的种类很多,对能源进行分类的方法也很多,同一种能源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属于不同的类型。
分类标准
分类
举例
按形成来源分类
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
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水能
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
地热、核能、由于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按使用状况分类
常规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新能源
太阳能、风能、地热、核能、海洋能、沼气
按性质分类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海洋能、生物能
非可再生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核能
按转换分类
一次能源
以上所列能源,除沼气外均为一次能源
二次能源
电能、焦炭、煤气、蒸汽、汽油、沼气……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有4万亿立方米,主要分布于陆上的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及南海南部等气源区。根据材料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天然气资源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
A.属于可再生资源     B.属于生物资源
C.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D.属于气候资源
2.根据材料,天然气在我国的分布说明了(  )
A.具有区域差异性 B.具有数量的有限性
C.具有利用的多用性 D.具有资源的整体性
3.我们在进行开发利用天然气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其主要依据是(  )
A.目前我国天然气资源数量太少
B.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在空间上不平衡
C.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还不够
D.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解析:1.C 2.A 3.D 第1题,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第2题,我国天然气的分布不均衡,这说明天然气资源具有区域差异性。第3题,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因此在对其开发利用时,要注意合理规划,适度开发。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不同历史阶段自然资源对人类的影响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如下表所示:
历史阶段
农业社会阶段
工业社会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
对自然资源依赖度

较大
减弱
起主要作用的资源
气候、水、土壤、生物
矿产资源
后天性资源
自然资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
自然条件比较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农业文明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矿产资源的储存状况、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是影响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因素
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性资源的地位上升,产业布局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减小,自然资源对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影响日趋弱化
举例
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都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以大庆等为代表的石油工业城市,以鞍山等为代表的钢铁工业城市,以金昌等为代表的有色金属工业城市,都靠近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
以美国“硅谷”为代表的新兴电子工业主要分布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
二、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途径
要求
适度开发
对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利益兼顾
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环境保护
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
公众参与
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完成1~2题。
1.近百年来,人类所定的铜矿石最低含铜量标准不断降低,使铜矿可采储量不断增加,这反映了(   )
A.自然资源的整体性特征
B.自然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性特征
C.铜矿资源具有可再生性
D.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利用,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逐步扩大
2.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图中括号内所表现内容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环境污染严重
解析:1.D 2.A 第1题,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使用量;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技术的进步,加大了对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第2题,此图体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线箭头体现人类如果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就会为人类持续提供物质、能量;图示外围方框(虚线箭头)体现如果人类无节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就会受到破坏或发生短缺。
3.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不平衡,开发与利用形式多样。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中石油生产与消费总量缺口最大的3个国家是________、________和中国。
(2)图中的甲、乙、丙三地,开发太阳能的自然条件最优越的是________,说明理由。
(3)荷兰利用风能的历史悠久。分析荷兰风力资源丰富的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美国、中国、日本的石油消费量远远大于生产量。第(2)题,丙地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太阳辐射时间长。另外,南回归线穿过本区,相对于甲、乙两地来说,其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第(3)题,风力资源是否丰富与风速大小、地形是否阻挡等自然因素有关。
答案:(1)美国 日本
(2)丙地 理由:①太阳高度大(太阳总辐射量大);②云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多);③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3)原因:①地处西风带;②地势低平;③位于大陆西岸。
一、选择题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某种自然资源的全球分布情况,读图,回答1~3题。
1.该自然资源是指(  )
A.湿地           B.油田
C.冰川 D.煤田
2.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  )
A.盆地和湖泊周围 B.沿海与大陆架上
C.大陆边缘与岛屿 D.高纬区和高山区
3.近几十年,该自然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气温升高 B.大气的臭氧层变薄
C.人类的需求量加大 D.地壳不稳定多地震
解析:1.C 2.D 3.A 第1、2题,由图示知,该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在南极洲等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据此推断该自然资源为冰川。第3题,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是冰川加速融化的主要原因。
4.根据下图判断:A、B、C、D四幅图中能够正确表示自然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三者的关系是(  )
解析:选C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在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概念中,二者的区别是:(1)能源和自然资源的概念外延是交叉关系,即有一些自然资源不属于能源,如,铁矿石、铝土等;而有一些自然资源本身也属于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另外有一些能源就不属于自然资源,如,核电、水电、火电等。(2)自然资源必须直接来源于自然界,而且具有自然属性;而能源则不同,它既可以直接来源于自然界,也可以间接来源于自然界,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经济属性。
下图示意三种主要能源在世界主要国家的重要度。读图完成5~6题。
5.①②③分别代表的能源是(  )
A.石油、煤炭、核能 B.煤炭、石油、核能
C.核能、石油、煤炭 D.石油、核能、煤炭
6.能源③在法国、日本等国家的重要度较高,是因为这些国家(  )
A.该能源分布广且易开采 B.常规矿物能源贫乏
C.多海港,进口该能源便利 D.经济实力强且科技发达
解析:5.A 6.D 第5题,中国的主要能源是煤炭,沙特以石油为主,法国核能占很大比重。第6题,核电在法国、日本等国家的重要度较高,是因为核电的开发利用对技术和资金的要求较高,而这些国家经济实力强且科技发达。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影响d曲线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技术
8.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解析:7.D 8.D 第7题,在工业文明阶段,对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因素为技术因素。第8题,区位即位置,是在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影响。
读我国能源保障区分布示意图,完成9~11题。
9.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
A.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
B.西部高,东部低,北部低,南部高
C.西部低,东部高,北部高,南部低
D.西部低,东部高,北部低,南部高
10.影响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能源生产总量
B.能源消费总量
C.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对比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1.M地区能源保障水平高主要原因是(  )
①天然气资源丰富 ②水能资源丰富
③核能资源丰富 ④太阳能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9.A 10.C 11.A 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高保障区主要位于中西部省区,能源低保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第10题,能源产量越大,消费量越小,能源的保障水平就越高。第11题,M地区为四川盆地,水能资源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核能发展较慢,太阳能资源较少。
二、综合题
12.分析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生产、生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很________,在暖温带和亚热带相对湿润地区,尤其是河流________和________地区,形成了古代城市。
(2)在工业社会阶段,影响生产力布局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的储存状况,以及________的便利程度。
(3)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而各种________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4)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日益________,利用深度逐步________。
解析:农业社会时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受到地形、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在一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文明得以形成和发展,并形成古代城市。在工业社会阶段,矿产资源对资源性产业和工业布局有着决定性影响。后工业化阶段,自然资源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相对下降,后天资源的地位则迅速上升。
答案:(1)大 冲积平原 三角洲
(2)矿产资源 交通运输
(3)后天性
(4)广泛 拓展
1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图。
(1)根据材料判断,关于我国石油消费、生产和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量和消费量同步增长
B.我国消费的石油以进口为主
C.1995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D.20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自给有余
(2)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的原因是什么?
(3)为了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你认为可以从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方面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石油消费量增长大于生产量的增长,但石油消费仍以国内生产为主;1996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大于生产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第(2)题,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原因一是国内石油增产困难,二是消费增长加快,供需缺口越来越大。第(3)题,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主要从使用石油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和进行能源的跨区域调配入手。
答案:(1)D
(2)受石油资源条件限制,增产困难;国内石油消费增长加快,供需缺口越来越大。
(3)合理有效利用,使用液化煤代替石油;加大开发与利用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水能等能源的力度,提高电能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进程。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1)含义: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
(2)衡量指标: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期
时间尺度
图示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距今1万年以前
①波动变化;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历史时期
近1万年以来
两次较大波动:①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②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
近现代
近一二百年来
①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②降水量变化显著;③温带、热带增加,亚热带减少
[温馨提示] 
气候变化不等于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指的是近现代(最近一二百年)的气温升高。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具体领域
具体影响
自然环境变化
自然资源
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自然灾害
加剧暴雨、干旱、热浪等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生态系统
导致原有生态系统改变,导致大量物种灭绝
生产、生活变化
农业
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工业
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社会经济变化
社会系统经济系统
两大系统发生紊乱,造成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影响人类社会
人居环境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使人类的居住空间减小
人体健康
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该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该漫画反映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大量融化,企鹅将会失去生存的家园。主要原因是人类大量的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猛犸象和披毛犀均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环境的大型古脊椎动物(现已灭绝)。古生物学者在下图的台湾海峡发现了生活在两万年前猛犸象和披毛犀化石。读图完成1~2题。
1.最有可能造成猛犸象、披毛犀等大型古脊椎动物灭绝的原因是(  )
A.火山喷发        B.气候变暖
C.森林火灾 D.气候变冷
2.两万年前,猛犸象、披毛犀等动物在上图所示虚线区域生存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候处于寒冷期,该区域为陆地,多湖泊
B.气候处于寒冷期,该区域为海洋,多食物
C.气候处于温暖期,该区域为陆地,多湖泊
D.气候处于温暖期,该区域为海洋,多食物
解析:1.B 2.A 第1题,根据题意“猛犸象和披毛犀均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环境的大型古脊椎动物(现已灭绝)。”环境变暖导致环境变迁无法适应而死亡。故选B。第2题,根据图示位置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结合“猛犸象和披毛犀均是适应于寒冷气候环境”,说明气候变暖,并且生活在陆地上,现为海洋。故选A。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反映了该地近百年气候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4.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的是 (  )
A.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5.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  )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解析:3.B 4.C 5.C 第3题,树木的生长与气温和降水有关,而树木生长的快慢通过树的年轮就能体现出来。由图中可以看出,M时期树生长缓慢,可能这一时期气候寒冷或降水稀少,而其前后气候却温暖或降水丰富。第4题,气候变化的原因有人为原因,也有自然原因,若是人类的影响, 即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但由于人类的排放是逐渐增加的,温度应一直升高,这不符合题意,故应为自然原因,自然原因中太阳活动是其中原因之一。第5题,M所指时期,气候寒冷,冰川面积增大,海平面可能下降。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候鸟有迁徙的习性,但是欧洲国家立陶宛的一些候鸟不再在冬季来临之前向温暖的地区迁徙,而是干脆留下来过冬。
一些候鸟竟然改变了习性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提示:全球气候变暖,冬天温度升高,暖冬现象“诱骗”了候鸟。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气候变化引起的资源条件变化
(2)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是1992年和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对比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  )
A.地壳活动加剧      B.日地距离缩短
C.黄赤交角增大 D.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  )
A.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
B.冰川融水增多,全球水量增加
C.海洋面积增大,海岸线长度增加
D.热量消耗增多,全球温度下降
解析:1.D 2.A 第1题,1992年至2003年格陵兰冰原面积不断缩小,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正确答案选D。第2题,全球冰川大量融化和退缩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剧。正确答案选A。
下图是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公布的1880年~2009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图,读图完成3~4题。
3.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特点是(  )
A.波动上升 B.逐年上升
C.先降后升 D.直线上升
4.图示气温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海岸线变短 B.低纬度地区农作物减产
C.改变区域降水分布格局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3.A 4.D 第3题,由图示可以看出,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体现了全球变暖的趋势。第4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由于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变短;低纬度地区温度与降水发生变化,会导致作物减产;全球变暖,蒸发加大,会改变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自然生态系统不能适应变化的环境,导致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1.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对农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不同纬度的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最终后果如下图所示。
(2)对工业的影响: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因此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到工业结构调整,具体如下图所示。

(3)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缓解气候变暖的对策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含预测)图,回答问题。
(1)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2)北冰洋冰面这种变化趋势却有利于缩减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北冰洋2030年冰面预测范围比1972~1990年平均范围大幅度缩小,显示了全球变暖现象还会持续,据此分析气候变暖对沿海地区的危害。第(2)题,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辟北冰洋航线,从而缩短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的航运时间。
答案:(1)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渍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会受到影响。
(2)开拓北冰洋航线,缩短北美和亚欧大陆东西岸航程。
一、选择题
下面两图是不同时期美国航天局地球观测站在同一处拍摄到的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据此回答1~2题。
1.上面两图景观的变化主要反映的环境问题是(  )
A.火山喷发        B.臭氧层变薄
C.全球变暖 D.酸雨
2.治理上题所指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是(  )
A.加强预报
B.减少氟氯烃的排放
C.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D.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
解析:1.C 2.C 第1题,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使乞力马扎罗山上的冰川面积变小。第2题,治理全球变暖的根本措施是倡导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方案》提出,安徽省应对气候变化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图表示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变化。读图完成3~4题。
3.1962年~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的总体趋势是(  )
A.降幅超过升幅       B.逐年上升
C.升高约2.1 ℃ D.波动上升
4.气候变化对安徽省地理环境的影响有(  )
A.各地的生长期缩短 B.低温冻害损失减小
C.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D.天然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3.D 4.C 第3题,读图可知,从1962年到2007年,安徽省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呈现出波动上升的状态。第4题,气候变暖使各地的生长期延长,蒸发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读北半球近百年来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的水平变迁图,完成5~6题。
5.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高度的变化 B.距海远近的变化
C.气温的变化 D.降水量的变化
6.近年来,与图示信息有关的地理现象有(  )
①华北地区春季旱情加重 ②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
③大气层频发强磁暴 ④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5.C 6.C 由图可知,北半球甲、乙两个天然物种生存地域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反映了全球变暖这一背景;由于气温升高,高纬度区域内冰雪融化,中纬度地区干旱加剧,而大气频发强磁暴和黄河三角洲向海洋推进与之关系不大。
7.下图反映的环境问题将给我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带来的影响是(  )
A.我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南移
B.农牧交错带将北移
C.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肥力下降
D.该问题不会对全球乃至中国的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解析:选C 全球气候变暖,我国种植冬小麦的北界将向北移;农牧交错地带将南扩;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的出现增多,已经影响到粮食安全;气温升高使微生物的分解加快,使土壤有机质减少,肥力下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部分地区的自然环境出现了一系列反常现象。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现象中,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①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下降 ②东海出现南海的鱼种
③华北地区树枝提前抽芽 ④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繁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9.自然界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一系列因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高度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8.A 9.D 第8题,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天山博格达峰雪线上升,①错;东海水温以及华北的气温都会上升,②③正确;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将会增加,④正确,选A。第9题,羊八井地热温度取决于地球内能的释放,其高低与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无关;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升高。
下图为我国鄂尔多斯(中部某地)地区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自然带摆动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关于该地区气候变化与自然带摆动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润期来自西部的水汽增加,使自然带向西部摆动
B.湿润期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可以大规模进行开发
C.干燥期沙地面积有扩大趋势,应注意营造防护林体系
D.短时期内发生湿润期和干燥期转变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
1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若我国大陆地区气候由湿润期向干燥期过渡,则我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昆仑山南坡的雪线将逐渐降低
B.柑橘的生长北界逐渐北移
C.温带落叶阔叶林林地面积扩大
D.我国气候年内变化显著
解析:10.C 11.D 第10题,该地区水汽主要来自于太平洋,湿润期水汽增加,自然带数目增多,森林草原农牧业带扩大,但要注意合理开发;干燥期应积极营造防护林,避免沙漠扩张。第11题,气候湿润,降水增多,雪线降低,反之升高;柑橘的生长、森林面积与热量关系密切;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来自东部的海洋,受夏季风影响显著,夏季风强劲时,湿度大,降水多,气候湿润,冬季风强劲时,湿度小,降水少,气候干燥。
二、综合题
12.读自然界碳元素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碳元素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物质,它不但参与地球上的物质循环,而且参与能量流动。上图中各数字所表示的作用或结果分别是: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据图说出大气中CO2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
(3)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知各数字的作用或结果。第(2)题,大气中CO2的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大量使用煤炭和石油等矿物燃料,释放大量CO2;另一方面是由于毁林造成吸收CO2的能力减弱。第(3)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可从减少矿物燃料使用,提高新能源利用比重,加强国际合作和提高人们保护大气的意识等措施来回答。
答案:(1)光合作用 沉积作用 全球生态系统破坏 气象灾害增加
(2)大量燃烧矿物燃料;毁林。
(3)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和调整;加强全球合作;提高人类保护大气的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等。
13.[加试题]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3)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解析:第(1)题,直接从统计图中提取信息,从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平均气温两方面叙述。第(2)题,河西走廊的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而近50年西部降水增多,热量更加充分,所以粮食会增产。第(3)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会上升,沿海低地被淹,土地盐碱化加剧,风暴潮加剧,另外,还会影响到沿海港口的航运等。
答案:(1)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生产。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自然灾害及危害
1.概念
是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分类
按其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划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3.特征
4.危害
(1)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带来各种间接损失。
(3)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温馨提示] 
判断某个事件是否成为自然灾害必须具备两大条件:一是该事件必须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危害;二是致灾因素必须属于自然过程。
二、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类型
(1)洪水: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2)雨涝: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3)二者关系:二者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常统称为洪涝灾害。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原因:
自然
气候
季节性的区域强降水
地貌
流域地貌特征
水文
江河的洪枯流量变化大
植被
植被分布
人为
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相互作用
(2)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
(3)我国暴雨的特点:季节性、频发性和高强度。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2016年7月4日,德惠市的段某家的太阳能板遭到了雷击,结果导致电闸、电视和一部分墙体都发生了损坏。先前段某购买了农村家庭综合保险当中有自然灾害险这一项,他向财产保险公司提出了索赔,但保险公司拒赔,理由是现在雷击不属于自然灾害。
上述材料中的雷击事件属于自然灾害吗?
提示:材料中的雷击事件发生在地球的表层系统,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也造成了财产损失,应当属于自然灾害。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
分类
种类
备注
地质地貌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
在各种地质灾害中,地震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
气象灾害
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干旱造成的受灾面积最大
生物灾害
虫灾、鼠灾
海洋灾害
海啸、风暴潮
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
特征
含义
潜在性
灾害发生之前都有长短不一的孕育期,用来积累或转换能量,以打破原有平衡和稳定性
突发性
灾害出现之前常常没有可直接感受到的前兆或严格的规律可循,通常不易被人们察觉和分辨
周期性
相同事件间隔一定的周期后反复发生
群发性
一些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灾害常常接踵而至或者是相伴发生
复杂性
灾害的周期性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时间尺度上;某种灾害常常与其他灾害组成灾害链
多因性
一种原因可能引起多种灾害,同一事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自然异常变化)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极大威胁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①2011年3月18日广东省云浮发生1.9级地震;
②2007年3月4日强风暴潮袭击渤海湾;
③“……飞蝗蔽日,食禾至尽,民饥相食……”;
④2006年11月23日波兰南部的哈伦姆巴煤矿因操作不当引起爆炸,23名矿工全部遇难。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事件③描述的“民饥相食”的现象,说明自然灾害具有的特性是(  )
A.复杂性 B.群发性
C.潜在性 D.突发性
解析:1.B 2.B 明确“自然”事件“只有对人类活动造成损失”才能成为自然灾害是解题的关键;正确理解“飞蝗蔽日,食禾至尽”就是发生蝗灾,导致粮食绝产是解题的关键。
读我国某类自然灾害出现频次(单位时间出现的次数)图,完成3~4题。
3.此图反映的自然灾害是(  )
A.干旱 B.台风
C.洪涝 D.寒潮
4.对图中甲、乙两区域灾害多发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7、8月 B.甲-3、4、5月
C.乙-5、6月 D.乙-12、1、2月
解析:3.A 4.B 第3题,该类自然灾害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高值中心位于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等地,应该为干旱。第4题,甲为华北地区,主要是春旱,时间为3、4、5月;乙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应为伏旱,时间为7、8月。
——————— 情景导入先思考 ———————
传说在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
形把阻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于后世。
过去治理洪水,鲧采用了“堤工障水”的方法,禹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试问,“疏顺导滞”是不是一定比“堤工障水”的方法有效呢?
提示:治理洪水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相结合。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一、我国洪涝灾害与夏季风的关系
1.夏季风的进退与降水
时间
强降水集中地区
原因
示意图
4、5月份
A华南一带
夏季风开始盛行,锋面雨带控制本区,多暴雨天气
6、7月份
B江淮地区
准静止锋影响,锋面雨带徘徊,形成梅雨
7、8月份
C华北、D东北地区
锋面雨带移来并控制本地,出现盛夏暴雨
西南地区
受西南季风影响,暴雨时有发生
8、9月份
A东南沿海
热带气旋和台风影响,多狂风暴雨
2.夏季风的强弱与降水
二、我国洪水形成的主要因素
洪水的成因比较复杂,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见下表:
因素
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髙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大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
状况
支流多少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髙,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1.如果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华北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北皆涝 D.南涝北旱
解析:选D 每年4月开始,雨带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月后由北向南撤退;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推进迟缓,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迅速,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如果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则说明雨带推进迟缓,会造成南涝北旱的局面。
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图,回答2~4题。
2.该图所反映的时间是(  )
A.3、4月份 B.5、6月份
C.7、8月份 D.9、10月份
3.此时造成长江中下游受灾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台风
C.纬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4.此时造成长江中下游农作物生长受到威胁的原因是(  )
A.洪涝 B.春旱
C.伏旱 D.寒潮
解析:2.C 3.D 4.C 第2题,图中显示东部季风区内,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处于雨带内,而东部大部分地区均处于雨带内,判断应处于伏旱期,发生在7、8月份。第3题,伏旱主要是夏季,西北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西进北移”,控制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形成的。第4题,由于7、8月正值水稻生长季节,对农业造成影响的是伏旱。
——————— 核心要点掌握好 ———————
1.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其防御分析
(1)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自然灾害成因一般从“天、地、人”三方面分析,“天”主要指气象、气候、常见天气系统,“地”主要包括地形、地质、地貌、植被等,“人”多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陡坡垦荒、过度放牧、樵采等。
(2)自然灾害防御措施的分析模型
自然灾害防御措施主要包括组织管理措施(法律法规、意识宣传、应急预警机制等)+工程措施(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灾种要因地制宜)+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等)。
2.以洪涝灾害为例分析其成因、危害和防御措施
(1)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是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水流漫溢或堤坝溃决,使洪水入境而造成的灾害。根据洪涝灾害的定义,洪涝灾害的形成可分为三大部分:短时间大量“来水”,无足够空间“容水”,无法及时“去水”。其中“来水”多与自然因素有关,而“容水”“去水”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①短时间大量“来水”的原因:
如长江流域面积广,支流多,汛期长,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上中游干支流同时大量汇水。淮河流域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②无足够空间“容水”的原因:
流域中下游无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如湖泊数量少、容积小)。长江中下游的围湖造田、上游的滥伐森林等造成下游泥沙淤积,进而导致湖泊萎缩。淮河下游湖泊少、围湖造田等,使洪水无处容纳,进而造成洪水漫溢或溃堤。
③无法及时“去水”的原因:
如长江中游荆江段河道弯曲造成水流不畅;黄河夺淮后淤塞淮河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淮河下游地势低平;长江、淮河上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河道淤塞,排水不畅,泄洪能力降低,所以两流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2)洪涝灾害的危害
①直接危害: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淹没农田、村镇和工矿,造成工农业生产破坏、居民财产损失,以及人畜伤亡,有时会引起传染病的暴发。
②间接危害:水、电力、交通、通信等被阻断,城乡商业活动停止,生活秩序紊乱,等等。
(3)洪涝灾害的防治
①结合造成洪涝灾害的原因,对洪涝灾害的防治主要针对“容水”和“去水”过程,采取如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立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订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
②应对“来水”的措施: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修建水库,拦蓄洪水;等等。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夏季风的强弱、推进位置及停留时间,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和水旱灾害, 夏季风的前沿就是影响我国的锋面雨带的位置。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图中材料,指出1986年江淮地区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说明判断理由。
(2)针对该种自然灾害应采取什么工程性的措施加以防御?
解析:第(1)题,江淮地区即指长江与淮河之间的范围,大致纬度在30°N至35°N之间;图中显示从6月16日至8月1日期间,夏季风前沿纬度位置基本在江淮地区,说明雨带位于此位置,则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第(2)题,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是工程性措施,按此范围回答即可。
答案:(1)洪涝灾害。锋面雨带从6月16日到8月1日始终徘徊在江淮地区,且8月上旬之后,雨带又迅速退回到江淮地区,雨带影响时间长,降水多。
(2)修筑堤防,疏浚河道;修建水库,削减洪峰;在重点保护地区附近修建分洪工程(或滞洪、蓄洪工程)。
一、选择题
1.关于洪水和洪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洪水必然造成洪灾
B.洪灾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损失
C.洪水是河流水位超过河滩地面出现的溢流现象的统称
D.洪水发生在任何地区都会形成洪灾
解析:选C 洪水发生在无人区不一定形成洪灾,洪灾不仅指物质、人员方面的直接损失,还包括电力中断、社会秩序紊乱等间接损失。
2013年春季,我国西南地区遭遇60年最严重干旱,1 371万人饮水困难,春耕生产形势严峻。 读图,完成2~3题。
2.此次旱灾 (  )
A.重旱区主要位于云、桂两省区
B.主要由于夏季风登陆晚造成
C.将对云南花卉、油菜产量造成严重影响
D.属突发性灾害,给监测预报带来困难
3.为防范旱灾,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兴建蓄水工程 ②推广人工增雨技术 ③改进灌溉技术 ④实施跨流域调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2.C 3.B 第2题,此次旱灾将对云南花卉、油菜产量造成严重影响。由图中得出重旱区主要位于云、黔两省,由于受西南干热风的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盛。旱灾属渐发性灾害。第3题,兴建蓄水工程、改进灌溉技术为该地区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人工增雨要看天气条件;实施跨流域调水是缓解旱灾的有效措施,而不是防范旱灾的主要措施。
4.在下图所示的山区自然灾害链中,①②③④依次是(  )
A.滑坡、泥石流、地震、崩塌
B.泥石流、地震、崩塌、滑坡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震
解析:选C 图中所示以地质灾害为主。地震会导致山体崩塌或滑坡,产生大量的碎屑物质,再加上暴雨冲刷,会形成泥石流,这些灾害产生的碎屑物堵塞河道就会形成堰塞湖,故①②③④应分别对应地震、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②③可互换。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回答5~7题。
5.有人说该河段“富”,也有人说该河段“险”,“富”和“险”分别是指(  )
A.九省通衢 地上悬河 B.洞庭湖畔 赤壁战场
C.鱼米之乡 九曲回肠 D.黄金水道 险滩密布
6.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 (  )
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 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
7.现在该段河道已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修建了荆江大堤 ②大量采挖河沙 ③进行河道的裁弯取直 ④减少农业灌溉用水 ⑤建设防护林工程
⑥建设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解析:5.C 6.B 7.D 第5题,该河段是长江的荆江段。荆江段有两大特征,一是该段为地上河,二是该段河道弯曲。荆江段位于长江中游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网稠密,是鱼米之乡;该河段河道弯曲,有九曲回肠之险。第6题,地上河易决口是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原因,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第7题,大量采挖河沙易使河道堤防崩塌;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会使得河道水量增大,同时会影响该地的农业生产。
读图,完成8~9题。
8.上海地区出现图中的天气系统时,会有(  )
A.狂风暴雨天气 B.阴雨连绵天气
C.伏旱天气 D.连续性降水天气
9.该天气系统的位置和强弱异常时(  )
A.该天气系统位置偏南时,我国北方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
B.该天气系统位置偏北时,我国北方地区易发生干旱灾害
C.当该天气系统北跃时间提前,我国南方会发生洪涝灾害
D.当该天气系统姗姗来迟时,雨带就会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
解析:8.C 9.D 由图中可以看出,此时上海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天气晴朗,出现伏旱。当该天气系统即副热带高气压越过25°N时,北方易发生洪涝,南方易发生干旱灾害;当该天气系统姗姗来迟时,雨带会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南方易发生洪涝,北方易发生干旱。
据水利部权威人士披露,我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69.8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的46.52%。据此回答10~11题。
10.我国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由于(  )
①地处东亚季风区 ②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独有的地貌特征 ③人口与水土资源矛盾突出 ④干旱区面积广大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我国山洪灾害以暴雨型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其主要分布区为(  )
A.西北内陆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流域
解析:10.C 11.D 第10题,山洪灾害严重与气候、地形及人类活动有关。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植被破坏严重,加上夏季多暴雨,容易发生山洪灾害。第11题,长江流域降水量大,多山地丘陵,易发生暴雨型山洪灾害。
二、综合题
12.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年的自然灾害都会导致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读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是________。
(2)我国华南地区虽然纬度较低但有时也会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我国华北地区的旱情以________季最为突出,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台风是我国夏半年主要的气象灾害,但它在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利的影响,其主要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六大地区都有暴雨灾害。第(2)题,我国华南地区由于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农事安排较早,而一旦北方冷空气较强,也会使得我国华南地区的农作物受到影响。第(3)题,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春季为农耕季节,需水量大,所以华北地区春旱严重。第(4)题,在夏秋季节,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常受到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容易形成高温少雨的天气,造成高温和干旱。而台风可以带来丰沛的降水,同时又可以降低温度,消除夏季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温天气。因此台风不仅给我国带来灾害,同时还可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
答案:(1)暴雨
(2)冷空气势力强(或春季阴雨多) 农事活动早
(3)春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而降水少;春季是农作物播种和生长时期,需水量大
(4)带来丰沛降水,缓解旱情;有助于降温解暑
13.[加试题] 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示意洪泽湖及相关水系的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以及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淮河流域面积大,河流含沙量大;河水入湖后因水面变宽而流速变慢,泥沙淤积,湖底逐渐升高,形成“悬湖”,进一步使得淮河排洪不畅,加重灾情。
答案:成因: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的泥沙量大;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流速极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
关系:(淮河干流直接进入洪泽湖,)“悬湖”抬高上游河流水位,使上游河流排水不畅,加重上游流域的洪涝灾害。
[章末过关检测]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 读我国局部地区地形分布图,“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意指古代的四川交通落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          B.植被
C.河流 D.地形
解析:选D 该处地势起伏大,是影响古代四川交通落后的主要因素。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会议于2013年11月22日在波兰的首都华沙落下帷幕。大会就全球气候变暖的援助基金等问题进行了谈判。据此回答2~3题。
2.下列现象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的是(  )
A.我国种植水稻的界限向南推移
B.内蒙古草原将会变成亚寒带针叶林
C.海南岛的面积将会变大
D.黄河三角洲的土地盐碱化会加剧
3.防治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是(  )
A.将石油和煤炭转化为气态燃料
B.全面禁止使用氟氯烃类制冷物质
C.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D.开发新能源,禁止化石能源的使用
解析:2.D 3.C 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北半球农作物种植界线北移;内蒙古草原更加干旱,不会变成林地;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岛屿面积缩小;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剧,有可能使土地盐碱化更严重。第3题,防治全球气候变暖应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通过植树造林来吸收空气中已存在的二氧化碳,从而达到减少二氧化碳的目的。
水资源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合理开发的上限是水资源利用率为40%。读我国部分地区及世界平均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比较示意图,完成4~5题。
4.图中所示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上的共同问题是(  )
A.水资源更新速度快 B.利用率过低
C.水污染严重 D.土壤盐碱化
5.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河流径流量较小 B.城市密集,生活用水量小
C.灌溉用水量小 D.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
解析:4.D 5.D 第4题,读图可知,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率偏高,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是图中所示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上的共同问题。第5题,灌溉用水量大、水资源统筹管理程度低是河西走廊水资源缺乏的主要人为原因。
读我国两省 (区)全年风速大于3 m/s小时数等值线图,完成6~7题。
6.随着温室效应和能源紧缺的状况越来越突出,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图中①②③④地最适宜兴建风力发电站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有关甲、乙两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影响两省(区)环境承载力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土地资源数量的多少
B.两省(区)风能资源都很丰富,但风力较大的季节不同
C.N河流量的季节变化大于M河,年际变化小于M河
D.甲、乙两省(区)均有丰富的太阳能和天然气资源
解析:6.B 7.B 第6题,②地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能源紧缺状况突出,而且②地地处沿海,风速大,最适宜兴建风力发电站。第7题,两省(区)风能资源都很丰富,新疆冬季风力较大,江苏夏季风力较大。
读我国重点缺水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8~9题。
8.对各地区缺水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地降水量小,农业用水量大
B.②地生产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C.③地降水量小,近海养殖用水量大
D.④地降水变率大,生产用水量大
9.解决③地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增加人工降雨 B.修建梯田
C.大力开采地下水 D.跨流域调水
解析:8.C 9.D 第8题,结合四地所处的位置及其自然和人文特点可知③位于华北地区,地处东部季风区,春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加上经济发达,需水量大,造成该地区水资源缺乏。第9题,解决我国华北地区供水紧张的最有效措施是跨流域调水。
2013年10月7日台风“菲特”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登陆,给浙闽两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其中宁波余姚市全城70%被淹五天。读图,回答10~11题。
10.当“菲特”中心到达沙埕镇时,处于“菲特”影响范围内的台州市的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11.图Ⅱ的四条曲线,最能反映“菲特”登陆前后沙埕镇气压变化过程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0.C 11.A 第10题,当“菲特”中心到达沙埕镇时,台风中心位于台州市南侧,根据台风在北半球的水平气流的运动可判断:此时台州市的风向为东北风。第11题,台风是低压(气旋)影响下形成的天气现象,台风中心气压最低,所以在台风经过沙埕镇时,当地气压最低,所以A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分析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福建省略图。
材料二 福建省各种海拔高度范围所占面积的比重表。
海 拔
200 m以下
200 m~500 m
500 m以上
比重/%
12%
52%
36%
(1)福建省位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地形类型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主,营造地表形态的外力以________作用为主。 (6分)
(2)福建省铁路运输路线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貌类型)上,选择这种地貌类型建设铁路线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据图说明福建省主要城市聚落的地理位置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试从河流地貌对城市聚落发展的有利条件方面加以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分析,福建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因降水丰富,外力以流水作用为主。第(2)题,材料一显示图中铁路主要分布于河谷地形中。河谷地势相对和缓,工程的造价低,难度小。第(3)题,观察图中城市分布,城市多沿河及沿海分布。这些地区地形相对平坦开阔,河运及海运条件优越。
答案:(1)丘陵 山地 流水
(2)河谷 (福建地形复杂坡度大)河谷地势相对和缓,工程的造价低,难度小
(3)沿河和沿海分布  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冲积平原上(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水运交通条件便利
13.[加试题]读下面两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近50年来,世界气候明显变________,造成这种现象的人为原因是什么?(6分)
(2)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气候变暖有明显的__________。其中,中纬度地区______________,低纬度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气候变暖对江苏省可能带来哪些影响。(至少列举三点)(12分)
(4)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6分)
解析:从近50年来的气候变化看,气温总体上波动上升。从我国近百年来气温上升幅度的分布图中看,我国西北地区上升幅度最大,由此可判定气候变暖的地域差异。气候变暖对江苏省的影响从海平面上升、产业结构调整、旱涝灾害等方面分析。“节能减排”的意义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
答案:(1)暖 过度砍伐森林、燃烧矿物燃料等。
(2)地域差异(或区域性) 明显变暖 变暖不明显
(3)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降水变率增大,易形成旱涝灾害等。(任答三点即可)
(4)节约能源,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