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周长》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根据国际学习科学领域的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做过的才能会。所以本节采用活动式教学。教师精心组织各种生动有趣并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去参与、去经历、去体验,力求体现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探究中发展的理念。
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题是“如何开展有效的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活动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重点:认识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活动难点:正确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活动方法:实践操作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图形卡片,皮尺、直尺、线绳等。
学具:尺子、图形卡片、白纸、彩色笔。
活动流程:
活动一:认识周长。目标——通过摸一摸,描一描等活动认识周长,初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看一看、摸一摸。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这是《课标》中强调指出的。上课伊始,我引用了故事的导入形式,引导小朋友观察蚂蚁爬树叶边线一周的动画演示来揭示课题——认识周长。然后找身边熟悉的物体(如:数学书面、课桌桌面、黑版面等),并自己动手绕边线摸出一周的长度(周长),要求边摸边说。
通过学生具体形象地观察、动手摸摸、发挥想象等,目的是让学生正确感知生活实际中的实物(立体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就是周长。
2、描一描。
师:拿出你们带来的图形卡片,摸一摸它一周的长度,你能把它描下来吗?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描的? (强调描的时候要注意描完一周)
“从摸实物到摸图片,再到描边线”等学生可知、可感的生活实例,紧紧的将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找到了图形周长的生活原型。旨在使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今天学习的数学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在学生对周长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找出自己身边物体的周长,并与同桌交流,通过身体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周长、认识周长。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了什么是周长。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周长有多长呢?有什么办法?(测量)
活动二:测量周长。目标——通过探究测量平面图形(直线和曲线)周长的方法,体验解决方法的多样化。
测量工具:皮尺、直尺、线绳等。
活动建议: 先动脑思考,再动手操作,最后同桌交流。
估计会有以下几种测量方法:
用直尺一段一段地量,然后加起来。[段量法]
先用线绳来测量曲线图形,再用尺来量线绳的长度。[缠绕法]
用软皮尺直接测量。[缠绕法]
小结:刚才同学们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现了这么多种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有段量法、缠绕法···你们可真行啊!
(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三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向抽象思维过度。理解数学知识主要还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来进行。探究测量物体周长的方法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突出这一环节的重点——探究测量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三:计算周长。目标——通过量算平面直线图形的周长,进一步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完成P56“练一练”第2题。(每组做1题)
量一量、算一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三角形的周长在哪里?用手在书上指一指。(长方形、梯形呢?)(配合课件演示)你指对了吗?
怎样求它的周长?(先量一个图形每条边的长,再把它们加起来。)
每人练习一题,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周长的含义,明确图形的周长就是围成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练习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选择自己喜爱的几何图形来练习。体现新课标的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活动四:比较周长。目标——通过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长短,进一步抓住周长的本质特征,发展周长的空间观念。同时体验解决策略的多样性。
完成P56“练一练”第3(1)题,两个图形的周长一样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交流时,先让认为不一样长的同学说说是怎么判断的,再请看法不同的同学发表意见。)最后统一看法。
估计判断方法大致如下:测量法、移动法等。
小结:看来要比较图形周长的长短,不能只简单看它面的大小,而应该看围成这个图形的一周的长。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发展与培养不能给予人或传播给人。谁要享有发展与培养,必须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 比较图形周长的长短,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这又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总结概括。目标——通过梳理本节学习的知识,质疑问难,进一步内化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师:这节课学习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
对于“周长”这节课,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的吗?
你能联系实际生活说说,你现在会算什么的周长?
(总结在于梳理已学的知识,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并在脑中形成经纬交织的知识网络。此环节引导学生去总结,意在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的知识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去。俗语说得好“学以致用”,同时也体现新课标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精神。)
布置作业:完成P56“练一练”第1、3(2)题。
(总而言之,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各种有效的活动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创设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就在身边。二是加强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四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