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04 15:35: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新课导入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点击图片播放
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海拔五千四百米的冰雪世界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学习目标
马丽华 ,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作者简介
字词积累
棱 角 léng 虔诚 qián 蠕动 rú
豁然 huò 懈 怠 xiè dài
蜿 蜒 wān yán 敦实 dūn 腈纶jīng
骤然 zhòu 恭顺 gōng 凄凉 qī
字词积累
消长 zhǎng 衰竭 jié 漫 溢 yì
演绎 yì 安营扎寨 zhài 风云变化
历历在目 接踵而至 zhǒng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黧黑】形容黑。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
断地到来。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皱褶】皱纹,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腈纶】合成纤维的一种,用来纺成毛线、布料等。
一、(1-3)交待时间,介绍概况。
二、(4-6)介绍冰塔林景色。
三、(7-13)“我”受伤后的经历。
四、(14-15)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梳理课文结构
研读共品
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所见所感。
2、作者是如何描写冰塔林的?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
材料的? 理清文章脉络,复述所见所感。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山脚下安营扎寨,看见各拉丹冬主峰像“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云遮雾障”,难得一见。我对 他是“虔诚”和“恭顺”的。
草坝子上,搭起牛毛帐篷。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身体种种不适。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冰河中砾石堆上远望塔林、冰谷“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冰的庄园冰的院落”“巨大的冰谷”“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冰河中,风“川流不息”“雪粒纷纷扬扬”“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冰河光滑难行,我在上面“挪动”“爬行”“半卧”,听“坚冰之下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作者是如何描写冰塔林的?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课文中,“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3、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的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叹之情。
“眩晕”的意思是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卖弄”是故意展现。这里传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叹,极大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4、联系上下文,品味句子,思考问题,说说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眩晕”“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出作者怎么的感受?)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词语,全句表达效果会有怎样变化?)
删去后,不能表达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用了联想和想象描写裂纹、皱褶,能引发人们思考大自然的形成之道,引发人们思考生存的存在和意义。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如何描写裂纹、皱褶?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赏析句子的妙处,感受语言的魅力。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以下句子,通过反复利朗读引发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语言特点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 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人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由雪山奇伟之景,联想到造物主无所不能创造力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赞美自然的伟力
长江及 雪山久远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由这冰山波纹联想到年轮
流水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故事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课堂小结
语文学科陈老师得知李欣然同学最近常在课堂上看《男生贾里全传》后,打算找她谈话,以达到既保护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又能引导她重视课堂学习的目的。如果你是陈老师,你怎么说才能使李欣然同学乐于接受你的意见呢?
随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