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唐诗二首 》 课件(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2017部编版)第24课《唐诗二首 》 课件(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04 15:46: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49张PPT。唐诗二首导入新知唐诗,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唐代诗坛名人辈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字妇孺皆知。早在1962年,杜甫的名字就被“世界文化名人录”收录其中。李白白居易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两位大诗人的诗作。 听读感知怒号(háo) 挂罥(juàn) 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丧(sāng)乱
见此屋(xiàn)大庇(bì) 突兀(wù)
广厦(shà) 辗冰辙(niǎn)两鬓(bìn)
口称敕(chì)两骑(jì) 红绡(xiāo)
系牛头(jì)听读感知2、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4)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走近作者杜甫名讳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雅称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圣”著作“三吏” “三别” “诗史”走近作者名讳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雅称晚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魔”著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白居易写作背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作背景《卖炭翁》: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 ,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文体介绍“说”是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常常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法不拘一格,同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疏通文意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指深秋指多层江岸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形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挂高高的洼地疏通文意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忍心当面靠群童抱茅和自己的无奈。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也喝止不住,回来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独自疏通文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会儿风停阴沉昏暗雨夜屋湿,长夜难眠。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觉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接近被子睡相不好安史这乱怎么天亮疏通文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怎么都高耸表达忧民之志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同“现”更多地庇护贫寒的读书人心甘情愿疏通文意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灰白色卖炭翁南山烧炭的艰辛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疏通文意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做什么衣正单,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担心希望疏通文意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指太监被抢后的无奈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赶舍不得同“值”词类活用俄顷风定云墨色(名词活用作动词,变成黑色)
风雨不动安如山(名词活用作状语,在风雨中)
娇儿恶卧踏里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裂开)通假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晓驾炭车辗冰辙(辗:同“碾”,压。)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通“值”,指价格。)深层探究品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思考下面问题深层探究1、根据诗歌内容,给诗歌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第一层
(1-5句)第二层
(6-10句)第三层
(11-18句)第四层
(19-24句)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形。叙述群童抱茅和自己的无奈。描写雨夜屋湿,长夜难眠。抒发感慨,表达忧民之志。深层探究2、第一层使用的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写。通过对雨前狂风大作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并推动后文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层探究3、从这一层中找出描写秋风的词语,品味这个词语的好处。诗人用了“怒号”一词来写秋风,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猛烈和无情,为后文写“我”长夜无眠的凄凉和忧国忧民的思想作好了铺垫。深层探究4、仔细品读这一节诗,找出诗中描写秋风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妙处。诗人用了“卷、飞、洒、挂、飘转、沉“等词语,这些词语不仅有力度,而且很形象,既写出了秋风的无情,也描绘出了茅草飞扬的动感画面,并且渲染了一种骇人的气势。深层探究5、读第二节诗,茅草被秋风吹走,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面对肆虐的狂风以及无知小儿的欺凌,“我”的内心着急、愤怒,但又是那么的无奈。作者在这里没有一个字写他的心理活动,却又让人感受到诗人无处不在的心理活动。深层探究6、诗人写这首诗时才49岁,可他为什么要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呢?此处的“老”不是指人老,而是指心老。诗人久经战乱之苦,颠沛流离,身心已是憔悴不堪。深层探究7、诗人“归来依杖自叹息”,你认为他在“叹息”什么?首先,他可能在叹息自己命运之苦:茅屋已破,将来日子怎么过呢?其次,他也可能在叹息这战争,它给人们带来了多么大的苦难!第三,他还可能在叹息,世道艰难,像他自己这样的苦人太多!深层探究8、品读“布衾多年冷似铁……雨脚如麻末断绝”四句,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幅画面,说明诗人此时的心理感受。 破旧的床铺,都快散架似的;破旧的棉被,被睡相不好的儿子踏得都快四分五裂了。破败的茅屋,外面下着大雨,屋里下着小雨,屋里已很难找到一块干燥的地方了。
这段描写,短短28字,写出了诗人家境的贫困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道凄苦之情。深层探究9、“何由彻”三字写出了诗人长夜难眠的痛苦,你能体会到诗人这种痛苦吗? 此夜诗人是注定难眠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让他心潮如涌,于国:这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国家何时才能得以安宁?于民:百姓什么时候才能安居乐业,过上美满的生活?于己: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除了饱经战乱的诗人自己,这种痛苦是一般人难以感受到的。
当然,诗人还一定会产生一种美好的愿望:“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深层探究10、从诗歌的结尾,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所破,都快无家可归了,可诗人此时想到的却是天下寒士的安居与乐业,足可看出诗人品格的高尚,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深层探究 品读《卖炭翁》,思考下面问题深层探究1、诗歌内容可分几个层次?并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层意。第一层
(1-4句)第二层
(5-8句)第三层
(9-12句)第四层
(13-16句)卖炭翁南山烧炭衣正单,愿天寒市南门卖炭太监抢炭第五层
(17-20句)被抢后的无奈深层探究2、在第一层中,诗人写了两个内容,一是交待烧炭的地点,二是对烧炭老人进行外貌描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首先,对地点的交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这里山高路滑,雪天难行,说明了烧炭和卖炭的艰难。其次,写烧炭老人的外貌,写出了老人年纪大,且烧炭很辛苦。诗人这样写为后文写太监抢炭作好的铺垫,突出了诗的主题:苦宫市!深层探究3、“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两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作者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老为烧炭仅为了自己的吃和穿,为后文对太监的谴责埋下了伏笔。深层探究4、“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两句写出了老人什么样的心理?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两句写出了老人天寒衣薄,但又担心炭价太低的矛盾心理,深刻地揭示了烧炭老人的悲惨处境。深层探究5、第三层中“辗冰辙”和“泥中歇”六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辗冰辙”写出了天寒地冻的天气,表现了老人卖炭的艰难;“泥中歇”写出了老人卖炭时悲惨境况,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悲惨。深层探究6、“翩翩”一词写出了宫使什么情态?有什么表达作用?“翩翩”一词写出了宫使轻快而又趾高气扬的神态。这与卖炭老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所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深层探究7、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车炭,千余斤”? 这是为了与后文宫使所给的炭的价值形成鲜明对比:这么多的炭仅换来“半匹红绡一丈绫”。这是对当时的宫市制度的最有力的讽刺。深层探究8、“卖炭翁”和“黄衣使者”这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社会意义?“卖炭翁”贫苦、悲惨,这是当时千万下层劳动人民的代表;“黄衣使者”轻闲,蛮横无理,这是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代表。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到了晚唐社会的腐朽与不公。深层探究9、这首诗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思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 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 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写法探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词生
动准确“怒”“卷”“飞”“渡”“洒”“挂罥”“飘转”,动态描写,拨动心弦。逐层蓄势转笔陡然先以铺陈叙述蓄足势,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写法探究《卖炭翁》巧设诗眼总领全诗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陪衬反衬相得益彰两鬓苍苍烟火色衣正单一尺雪可怜牛困人饥翩翩 两骑地位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纱一丈绫“宫市”掠夺的残酷拓展延伸杜甫和白居易是我国唐代著句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的诗殾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为内容。同学们课后阅读杜甫的诗《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诗《琵琶行》,体会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成分。巩固提升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布衾多年冷似铁(qīn)
B. 八月秋高风怒号(hào)
C. 晓驾炭车辗冰辙(niǎn)
D. 手把文书口称敕(chì)B巩固提升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B.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C.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D.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A巩固提升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
高者挂罥长林梢。(罥:挂)
归来倚杖自叹息。(倚:靠)
卖炭得钱何所营。(营:营生)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值)巩固提升4、《卖炭翁》一诗的副标题为“苦宫市也”,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宫市给百姓带来的痛苦?(“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句,写出了宫市对百姓的巧取豪夺,揭露了宫市交易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课堂小结 杜甫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一个朝代的由盛转衰过程,也因此杜甫于1962年被列入的世界文化名人录;白居易被称为“诗魔”,传说他写了诗,先念给坊间大娘听,如果大娘听不懂,他必会撕掉重写,至到坊间大娘能听懂为止。同学们,多读古诗吧,它可以荡涤我们的灵魂,升华我们的品德!课后板书课后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