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07年高考研讨会物理资料[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邢台市2007年高考研讨会物理资料[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7-01-21 09:0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51张PPT。2007年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建议
黄干生
电话: 0713-3885957(小)
E-mail: hghgsh@163.com一、2004-2006年试题基本情况分析及试题特点二、2007届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建议一、2004-2006年试题基本情况分析 1. 2004年“理科综合”题量、赋分分布情况(II)2. 2005年“理科综合”题量、赋分分布情况(I)3. 2006年“理科综合”题量、赋分分布情况(I)4. 2004年“理科综合” 物理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及比例(1)物理学科试题考查主要内容及分值4. 2005年“理科综合” 物理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及比例(1)物理学科试题考查主要内容及分值(湖北卷)5. 2006年“理科综合” 物理试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及比例(1)物理学科试题考查主要内容及分值(湖北卷)2006年理综考查的6大部分内容2004年全国高考试题(理综、物理)题型、题量、分值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理综、物理)题型、题量、分值2006年全国高考试题(理综、物理)题型、题量、分值二、 2007届高三物理二轮复习建议2007年物理试题展望 总体来说,旧课程试卷的命题将继续保持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稳而不难、新而不偏、活而不怪,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实、体现课改”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试题将继续体现地域差异,较难、标准两种试卷并存。
2004年8道选择题全部是单选,2005年选择题改为混选;
2005年力、电两部分考查占比为85%,热、光、原各占5%,2006年力、电两部分考查占比为80%,热、原各占5%, I卷光学占10%、II卷光学占15%
(共17分),“稳定”表现在:“改进”表现在:2004年-2006年理综物理考查总分均为120分,题量都为12题,选择题均为8道,非选择题均为4道。高考命题的总体趋势:稳中有进 2007的高考将进入新时期,面临新形势,从模式看有全国多数省市的“3+小综合”模式,有江苏的“3+1+1”模式,有上海的模式,有广东新课标“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x”模式,有山东新课标“3+x+1”模式,有海南新课标“3+3+基础会考模式,宁夏新课标“3+文综/理综”模式,模式异彩纷呈;从命题看,继北京、上海、天津等13各省市自主命题之后,06年又有重庆、四川、安徽三省市加入,试题各有特色。2007年的高考开始由旧课程(现行教学大纲)向新课程(新课标)过渡,试题风格将既保持原有格局,但又有别于原有形式,贯彻新课标理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命题思想、思路是2007年命题的核心。因此2007年的高三备考必须“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必须认清形势,加强研究,更新观念,改革举措;那种沿用老套路,固守旧摊子的作法是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热点问题(1)主干知识:人类认识产生飞跃的知识点,如力运动的关系、几个守恒定律等。
(2)和普物联系紧密的知识点:如波、功能关系、场的概念及场的迭加等。
直流电路的题多数不是计算,而是实验。重点在对电路的分析思想,因此还有思维的价值。
(3)中学教学的薄弱环节。如交流方波问题、X射线管的问题、光滑斜面支持力做功的问题。
(4)重要的研究方法。如合成和分解的问题、理想化模型、图象法等。
(5)联系实际的问题。
(6)有价值的传统题的翻新,换一个角度设问 高考物理的难点1、基本概念、规律的应用
a.第一类是总体认识上的难点。如a、E等
b.第二类是由于一些物理概念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在日常生活 中没有被严格的区分
c.第三类是由于物理学的高度理想化的推论或严格的定义。表面上与日常生活的经验相矛盾
d.第四类是一些涉及多方面的因素的物理是其变化受多方面的制约。 2、物理情境与过程想象 a.第一类要求考生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能把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很清楚地找出来。 b.第二类题目是给出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多种不同的过程同时进行,或多种可能性 理科综合的高考命题经历的三个阶段 高考改革7年来,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经历了由理论探索、模式构思、定点试验、面上推广、调整改进到稳定成熟等阶段,慨括地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改革试验期 (2000年―2001年)第二阶段 调整改进期 (2002年―2003年)第三阶段 稳定成熟期 (2004年―2006年)二、三轮复习时间安排第二轮复习:2007年3月下旬到5月上旬,第二轮是专题复习,其任务是重组知识,训练培能,查缺补漏,完善体系。重点把握以下五点:
一是科学定位,专题突破;
二是适度综合,拓宽视野;
三是精讲精练,培养能力;
四是总结归纳,系统完善;
五是寻找规律,提升技巧。第三轮复习:2007年5月上旬到5月底,第三轮是综合复习,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能。侧重点应放在综合运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能力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即本轮复习的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
?(一)、合理制订计划,有效使用时间,任务不同,教学方式方法也应有所不同第二轮复习宜采用导、练、讲方式。指导构建知识网络,指导掌握解题方法,促使形成知识和方法体系;练运用、练技巧;讲思路、讲规律。第三轮复习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知识整合、练综合运用 ,评解题思路、评错因分析,看错点误点,看知识缺陷。(第一轮复习宜采用学、讲、练方式。强调看书、自学,看教材、看资料,靠自学达到复习目的;围绕考点,讲重、难、疑点;同步训练,梳理知识,巩固知识。) 6月1日前一周做两至三套模拟试卷,使学生对高考的题型、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得到适应性的训练,从而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对各个阶段的复习内容、学练比例、选定目标均应明确具体,有序推进,逐一到位。高考前一周应停止各种训练,让学生自由复习,回归课本,重看做过的试卷,自纠自改错题;(二)、科学定位目标,突破专题复习? 在第二轮复习中提倡专题形式为主,突出综合能力培养;要根据物理学科特点,按相近内容,相似规律、相同方法归类,定好专题,目标是构建知识框架,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完善、分类储存;通过纵横联系,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通过对应比较,实现分析问题方法科学,解答问题渠道畅通;通过专题复习,使知识得到激活、能力得到升华。2007届高三第二轮专题 总体要求:依据物理学科特点,设计二轮复习内容、体现二轮复习模式与方法,针对高考要求编写出适合二轮复习的内容,以便指导本届高三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在内容上,要突出重点
在层次上,要体现综合
在选题上,要富有典型
在方法上,要讲求规律
在时间上,要安排合理专题一 运动和力 1、力与物体平衡 2、力与直线运动3、力与曲线运动 4、动力学综合问题专题二 动量和能量 1、从动量角度分析实际问题2、从能量角度分析实际问题3、从动量和能量分析综合问题专题三 场与路 4、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1、 电路分析与计算2、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3、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专题四 电磁感应与力学综合 1、 电磁感应和电路的分析 2、电磁感应中的力和运动3、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4、电磁感应中的图像问题专题五 “热、光、原”专题 高考“热学”考什么?一、考查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估算分子大小时一般可将分子视为球模型或立方体模型。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运动,布朗运动反映了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需要注意的是,布朗运动并不是分子的运动,而是悬浮在液体中的颗粒的运动,它只是间接证明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分子无规则热运动的反映.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且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比引力变化得快.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力F=0,当r>r0即时,分子力表现为引力,当r<r0时,分子力表现为斥力,当r>10r0时,分子力可以忽略.
1.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 分子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大,但每个分子的动能不一定增大.
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一般规定分子间距离无限远时分子势能为零(相对性)。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势能最小,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势能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当分子间距离r>r0时,分子势能随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物体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与物体的温度和体积有关,还与物质的摩尔数有关.
内能与机械能是不同的.内能是由大量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量,机械能是物体做机械运动和物体形变所决定的能量.物体具有内能的同时可以具有机械能.
2.对物体的内能理解 某气体的摩尔质量为M,摩尔体积为V,密度为ρ,每个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分别为m和V-0,则阿伏加德罗常数NA可表示为( )
A、 NA=V/V0 B、NA=ρ V/m C、NA=M/m D、NA=M/ ρV0
解析:初看似乎所有选项都正确,其实不然,因为气体分子间空隙远比分子本身大的多,所以V0表示的是气体分子的活动空间,因此不能用V/V0求NA,只能是 NA=M/m= ρ V/m , 故BC正确。
点评: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宏观与微观世界的桥梁,是热学部分的热点内容,05考纲对此也有体现.这点在复习中要引起注意.在计算微观量时要注意固液与气态的区别.
典型考题1【2005年江苏卷第4题】
典型考题2 【2004年全国理综I卷第16题】若以μ表示水的摩尔质量,v表示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摩尔体积,ρ为在标准状态下水蒸气的密度,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m、△分别表示每个水分子的质量和体积,下面是四个关系式:
①NA= v ρ/ m   ②ρ= μ / NA △  
③m= μ / NA   ④△= v/ NA
其中(  )
A.①和②都是正确的       B.①和③都是正确的
C.②和④都是正确的       D.①和④都是正确的
点评:阿伏加德罗常数NA=摩尔质量/分子质量,水变为水蒸气质量不变,但体积增大1000倍,所以从质量角度计算是可以的,故①③正确;而④中计算出的只是水蒸气分子平均占有的空间,并非分子本身大小,②也是同样的道理,故本题答案为B.二、考查应用热力学第一、二定律解释热学现象 热力学第一定律△U=W+Q,式中外界对物体做功时W取正,物体对外界做功时W取负;物体吸热时Q取正,放热时Q取负;内能增加时△U取正,内能减少时△U取负.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两种表述: (1)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2)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把它全部用来做功,而不引起其他变化.这表明了热现象的宏观过程都具有方向性,也说明了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成.
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构成热力学知识的理论基础.热力学第一定律对自然过程没有任何限制,只指出在任何热力学过程中能量不会有任何增加或损失.热力学第二定律解决哪些过程可以发生.揭示了自然界中进行的涉及热现象的宏观过程的不可逆性,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进一步的补充.
典型考题3 【05年全国理综(Ⅲ)卷第19题】
一定质量的气体经历一缓慢的绝热膨胀过程。设气体分子间的势能可忽略,则在此过程中( )
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少
C、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D、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少
解析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E=W+Q ,据题意绝热膨胀知,Q=0,W为负值(“—”),即气体对外界做功,因此△E必为负值(“—”),气体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分子平均动能变小,选D。
典型考题4 【05全国理综(II)卷第16题】
对于定量气体,可能发生的过程是( )
A、等压压缩,温度降低 B、等温吸热,体积不变
C、放出热量,内能增加 D、绝热压缩,内能不变
解析: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E=W+Q,
对于选项A,气体被压缩,即W为正值(“+”),如果放热,△E能为负值(“—”)是可能的。
对于选项B,△E=0,只有处于绝热状态才会体积不变,与题设条件矛盾。
对于选项C,气体放热Q为负值(“—”),如果外界对系统做功,W大于放出的热量Q,内能为正值(“+”)是可能的。
对于选项D,气体绝热压缩,则Q=0,而外界对气体做功,则W为正值(“+”),因此内能只能增加,不可能不变。
综上所述,选项AC正确。
典型考题5 【05年北京理综卷第14题】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B、气体的温度升高,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任何条件下,热量都不会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D、任何热机都不可能使燃料释放的热量完全转化为机械能
解析:据热力学第一定律△E=W+Q,虽然外界对物体做功,但系统同时放热,则内能不一定增加,A错;气体的温度升高,只能是内能增加,压强不一定增大,B错;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热量可以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C错;热机不是处在绝热环境中,在热传递过程中,有能量损失,D正确。
三、考查对气体P、V、T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气体的状态参量有温度、体积和压强.温度常用热力学温标(绝对温标)和摄氏温标来表示,两者关系为T=t+273.实践表明,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气体的体积等于气体分子所充满容器的容积.
气体的压强是大量气体频繁碰撞器壁的结果,取决于温度和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
气体分子运动的速率呈现“中间多两头少”的统计规律.
压强的计算常联系到受力分析、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等知识.
典型考题6 (06全国理综I第18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 动能增大,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B.气体的体积变小时,单位体积的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打到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分子数增多,从而气体的压强一定增大
C.压缩一定量的气体,气体的内能一定增加
D.分子 a 从远处趋近固定不动的分子 b ,当 a 到达受 b 的作用力为零处时, a 的动能一定最大
典型考题7 【05全国理综(I)卷第21题】如图所示,绝热隔板K把绝热的气缸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K与气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两部分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a和b。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能可忽略。现通过电热丝对气体a加热一段时间后,a、b各自达到新的平衡,
A、a的体积增大了,压强变小了
B、b的温度升高了
C、加热后a的分子热运动比b的
分子热运动更激烈
D、a增加的内能大于b增加的内能
解析 当电热丝对气体a加热,a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推动绝热板K右移,导致气体b体积变小,由知气体b温度升高。a,b各自达到新的平衡,Pa’=Pb’ ,同时a,b 两部分气体温度都升高,因Va>Vb,b中气体分子密度大,要使绝热板K处于受力平衡状态, a中的分子热运动必然比b的分子热运动更激烈,即a中气体平均速率比b中的大,故a中气体增加的内能大于b中气体增加的内能,综上所述,选项BCD正确。 本题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绝热现象:气体与外界之间、两部分气体之间不存在热传递,此时改变气体内能只有做功一条途径.气体体积增大,气体对外做功,气体内能减小;气体体积减小,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
2.理想气体:忽略分子的大小及分子间作用力的气体,是对实际气体的抽象.分子间不存在分子力的任用,从而分子间也不存在分子势能,理想气体的内能只是所有分子动能的总和.而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大小的标志,所以温度也是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内能大小的标志,温度升高,说明理想气体内能增大;温度降低,说明理想气体内能减小.本题中的a、b气体由于忽略了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势能,可看作是理想气体,又由于本题只有做功一条途径来改变理想气体的内能,所以就有理想气体的体积减小,外界对理想气体做功,理想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理想气体体积增大,理想气体对外界做功,理想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3.气体压强:是由大量分子频繁碰撞气缸壁而产生,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气体压力大小即为气体压强的大小.从微观角度讲,一方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对气缸壁的碰撞越频繁,每次撞击力也越大,气体压强越大;另一方面,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越多,对气缸壁的碰撞越频繁,气体压强也越大.所以气体压强的大小由温度和气体分子数密度(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两个因素来决定4.热平衡状态:对于本题来说,当气体达到热平衡时,隔板处于静止状态,两边气体压强相等.其次,考查了学生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力学第一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a气体被加热前,隔板处于静止状态,两边气体体积相等、压强相等、温度相等、内能相等,a气体被加热后,温度升高,体积增大,隔板向右移动,使b气体的体积减小,外界对b气体做功,b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T=恒量可知,b气体体积减小,温度升高,压强一定增大.当a、b气体重新达到热平衡后,隔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两边气体压强再次相等,由于b气体的压强增大,所以此时a气体的压强也增大.对于a气体,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T=恒量可知,a气体体积增大,压强增大,温度一定增大,a气体的内能也一定增大.对于a、b气体温度谁高谁低,可有两种途径来判断:
其一,由于a、b气体是同种等质量气体,重新达到平衡时,压强相等,a气体的体积大于b气体的体积,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T=恒量可知,a气体的温度一定高于b气体的温度,即a气体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大于b气体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a气体的内能大于b气体的内能;
其二,由于气体的压强大小取决于温度和气体分子数密度两个因数,a、b是同种等质量气体,重新达到平衡时,a气体的体积大于b气体的体积,a气体的分子密度小于b气体的分子密度,因而只有a气体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大于b气体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即a气体的温度高于b气体的温度才能使a、b气体压强相等.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C)、(D),
典型考题8 (2006年全国理综卷II第21题)

对一定量的气体,若用N表示单位时间内与器壁单位面积碰撞的分子数,则
A. 当体积减小时,V必定增加
B. 当温度升高时,N必定增加
C . 当压强不变而体积和温度变化时,N必定变化
D. 当压强不变而体积和温度变化时,N可能不变
原子物理复习方法与技巧 高考对本章知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原子的核式结构、氢原子的能级跃迁、核反应方程、核能的计算四个方面。试题基本上为选择题,难度不大,但考查的知识面比较广泛,试题较为灵活。值得注意的是本章知识与动量守恒、电荷在磁场中运动及现代科技联系紧密,还可能出论述、计算等综合性题目。“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高科技”已成为这一章高考命题的趋势。考查中体现时代气息,如2000年考查“超重元素”;2001年考查估算地球的年龄,太阳的寿命;2002年、2006年考查中子、质子由U夸克和d夸克组成;2003年考查介子衰变等。复习中一定要注意这类新颖试题的命题思想。
对本章的复习既要突出重点,又要不丢细节。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第一以科学家的发现为主线,理清教材脉络,夯实基础知识。第二以典型例题的归类分析为突破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综合能力。(三)、深研各类试题,精心筛选信息分析研究试题可采用下列几种办法:
①历年试题整体研究——找规律
②近期试题重点研究——找趋势
③相同考点的试题比较研究——找变化
④不同模式的试题分类研究——找差别
⑤各地调考试题集中研究——找信息
⑥高中物理竞赛试题选择研究——找题根分析研究试题的根本思想 分析研究试题要防止几种倾向
1、不能仅看试题的情景
2、不能仅看试题的新旧
3、不能仅看试题的难易
4、不能仅看试题的外观
分析研究试题要突出几种思想
1、突出命题思想的研究
2、突出命题方向的研究
3、突出命题创新的研究
4、突出命题依据的研究
(1)取材与铺陈的关系
取材所及的知识点宜少不宜多,要服务于能力考查,且应属基础和基本的知识,不宜采用派生性的知识作为考查能力的依托.每题多以2或3个知识点为宜,不宜太多,否则必将降低试题的区分度.试题的铺陈、叙述与所取材料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因此要和谐相称,陈述中力求:简明、规范;符合习惯;层次清楚;用短句子,不用长句子,使人一目了然.尤其是术语和符号的运用要保证准确,绝对不使用容易误解的语言.有些词语,如果必须让考生引起警觉时,最好要加着重号,或者用黑体字排印. 选择题的设计
一道好的选择题,往往表现出短小精悍、考点明确、考查中肯和值得回味的特点.设计这种题型的试题的关键在于考查能力的目标明确、具体、集中,取材恰当、合理、有针对性,精心编制好题干与备选项.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处理好下面几个关系: (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几乎任何试题都同时考查了知识和能力.但是,由于选择题的特点,在通常情况下不宜二者并重,宜侧重一个方面.当侧重单纯性知识时,能力可以淡化一些;当侧重能力时,知识的要求不宜太难太深.
(3)题干和选项的关系
为保证试题的完整性和紧凑性,必须精心安排好题干和备选项的分割和连接.分割要恰当,关联词要准确明白,使整题读起来通顺流畅.其次,干扰项的设置,宜围绕考生可能出现的失误情况,提取有代表性和针对性的内容,进行编制,绝对不要胡编乱凑.正确项与于扰项之间,形式上应尽量协调,力求使之具备同类性(即类型相同或相近)和匀称性(即彼此相称,防止长短悬殊太大).此外,还要从逻辑上认真审视各选项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防止由简单逻辑便能一下子把错误选项排除,而不必用到题中有关的知识. (4)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选择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一组选择题中,无须每一题都刻意求新.因为这样做,势必大大增加了整个题组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命题的工作量.然而,各题都是熟悉的传统面孔,全然没有新意,又会使整组试题的难度降低,难以保证测试的区分度,这也不可取.因此,传统与创新必须兼顾,两方面的试题各占多少比例才算合适,这得视考试的目标和考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高考选择题中的精华1、考查对平衡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概念的深刻理解【例1】 (2001年全国理综)下列是一些说法
①一质点受到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的冲量一定相同
②一质点受到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的功或者都为零,或者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③在同样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大小不一定相等,但正负号一定相反
④在同样时间内,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功大小不一定相等,正负号也不一定相反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D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例2】(2003年“理科综合” 物理试题第21题)图中虚线所示为静电场中的等势面1、2、3、4,相邻的等势面之间的电势差相等,其中等势面3的电势为0.一带正电的点电荷在静电力的作用下运动,经过a、b点时的动能分别为26eV和5eV.当这一点电荷运动到某一位置,其电势能变为-8eV时,它的动能应为( C )
A.8eV B.13eV C.20eV D.34eV
本题考查的知识内容有电势、电势差、等势面、电场力做功、电势能、带电粒子的动能、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解题时运用到的规律有能量守恒定律.2、考查运用能量守恒的观点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3、考查对物理规律的使用条件的理解。【例3】(1992年全国物理)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木块B与水平桌面间的接触是光滑的,子弹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后留在木块内,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现将子弹、木块和弹簧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则此系统在从子弹开始射入木块到弹簧压缩至最短的整个过程中( B )
(A)?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
(B)动量不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C)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D)动量不守恒、机械能守恒
【例4】2004年理科综合(Ⅱ)第14题,
现有1200个氢原子被激发到量子数为4的能级上,若这些受激氢原子最后都回到基态,则在此过程中发出的光子总数是多少?假定处在量子数为n的激发态的氢原子跃迁到各较低能级的原子数都是处在该激发态能级上的原子总数的1/(n-1) . ( A )
 A. 2200 B. 2000 C. 1200 D. 2400 【例5】2004年理科综合(Ⅱ)第18题,
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③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④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l1、l2、l3、l4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 ( D )
A.l2>l1 B.l4>l3 C.l1>l3 D.l2=l4 4、考查对弹力的理解【例6】(2005年全国理综卷I第20题) 如图,在一水平放置的平板MN的上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许多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粒子,以相同的速率v沿位于纸面内的各个方向,由小孔O射入磁场区域。不计重力,不计粒子间的相互影响。下列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带电粒子可能经过的区域,其中R=mv/qB.哪个图是正确的?( A )
5、题型设计的创新,考查应变和分析能力【例7】(2004年北京理综卷第21题) 静电透镜是利用静电场使电子束会聚或发散的一种装置,其中某部分静电场的分布如图所示。虚线表示这个静电场在xOy平面内的一簇等势线,等势线形状相对于Ox轴、Oy轴对称.等势线的电势沿x轴正向增加,且相邻两等势线的电势差相等.一个电子经过P点(其横坐标为-x0)时,速度与Ox轴平行.适当控制实验条件,使该电子通过电场区域时仅在Ox轴上方运动。在通过电场区域过程中,该电子沿y方向的分速度vy,随位置坐标x变化的示意图是( D )
【例8】(2006年全国理综I卷第21题) 如图,在匀强磁场中固定放置一根串接一电阻R的直角形金属导轨aob(在纸面内),磁场方向垂直纸面朝里,另有两根金属导轨c、d分别平行于oa、ob放置。保持导轨之间接触良好,金属导轨的电阻不计。现经历以下四个过程:①以速率v移动d,使它与ob的距离增大一倍;②再以速率v移动c,使它与oa的距离减小一半;③然后,再以速率2v移动c,使它回到原处;④最后以速率2v移动d,使它也回到原处。设上述四个过程中通过电阻R的电量的大小依次为Q1、Q2、Q3和Q4,则
A. Q1=Q2=Q3=Q4
B. Q1=Q2=2Q3=2Q4
C. 2Q1=2Q2=Q3=Q4
D. Q1≠Q2=Q3≠Q4
计算题的设计 (1)选材与立意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题材,命题也就无法展开,因此,选好试题的材料是编写试题的第一步.选材是根据一定的考查目的和中心进行的,这便是“立意”.立意与选材两者之间往往交织在一起.有时是先立意,确定试题的编写意图,明确考查目的(如考查哪几种能力?哪种能力为主?哪种能力为辅?考哪一部分的内容?等等),然后再选用合适的材料作为题材.而有时是先注意到一些好的题材,再琢磨:用它进行编题可达到哪些考查目的,并作进一步的剪裁取舍.不管谁先准后,实际上两者都必须统筹考虑,互相照顾,经过反复多次的推敲,才能趋于目标一致,进入构题的阶段,将较为朦胧的想法具体化和明朗化.在这个过程中,立意是核心,选材服务于立意. 题材的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由某些概念、规律或简单的基本问题出发(它们多数来源于教科书或相关资料),将它们与初步确定的考查要求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和思考,将有关的知识点、基本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有机组合,逐步形成计算题.由于立足于物理学科能力的考查,因此往往选出的题材或多或少总是带有综合的色彩.采用这类方法取材时,应有中心,避免生硬拼凑的做法,防止把风马牛不相及的素材堆砌在一起.
第二类,对物理科研、科学—事件中选取适当的素材;或从比较高的观点出发,物色问题;也可以从现实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等实践领域中寻找素材和问题.通常说来,用这类方法选得的问题和素材,所蕴含的物理思想方法比较深刻,内容也较为丰富,其形式,要么十分抽象,要么过于具体,因而它们不能直接人卷作为高考试题,但可以作为基础,将其化解分拆,变抽象者为具体,将具体而又枝节横生者加以修剪、删繁就简,作有科学根据的概括、省略和近似处理,直至把它们变成符合构题条件的材料.用这类方法获得的题材进行命题,往往能获得形式新颖、考查功能良好、深刻的好试题. 简略地说,这两类选材方法是两种不同思路的反映,第一类方法所用的思路是: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第二类方法所用的思路是:由高到低,由繁到简,由深到浅.尽管思路不同,出发点也不同,然而,却是殊途同归,为的只有一个中心,实现在高考中的物理能力考查.单题的立意要鲜明.立意包含立足点和考查意向两个方面,立足点也就是试题的中心,考查意向也即考查目的、考查目标.
采取上述的取材和立意的方法,既可使单题的设计顺利进行,保证试题中心突出,防止散乱或堆砌的毛病,又可使整卷的搭配和调整易于操作,减少来回折腾,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2)搭架与构题
有了恰当的题材之后,便可开始搭建试题的框架.这时仍属单题编制的初级阶段,所产生的试题,其形态和结构还都比较粗糙.设计试题的框架结构时,应以所选的题材为依据,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结构架式.作为试题模胚,应力求留有余地,使之具有一定的弹性,也即题设条件要便于增加或减少,提问有多种角度可供调换,试题的难度容易调节.这样做,为的是方便下一步骤的加工和调整.在构建题胚这一环节中,往往伴随着题材的修剪和重组.这时应注意不迷失方向,不要脱离原先的立意.否则会喧宾夺主,前功尽弃.要是出现这种情况,无异于重新开始.这是在不得已时,才要面对的,还是尽量避免为佳. (3)加工与调整
有了初步成形的试题(题胚)之后,接着的工作是深加工和细琢磨.这是单题编制的中期调整阶段,必须十分认真,对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得顾及.包括试题的陈述和答案的编写,评分参考的制定,都得在这一步骤中完成.试题的加工和调整,首先要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和适纲性,其次是精心调节难度。为了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应特别注意下列几点: ①题意应具备可知性,应力求使试题的陈述简明、扼要、规范,语意要清楚。使合乎要求的考生阅读之后,能明白题意,不会出现模棱两可和令人猜疑的歧义.
②题设应具充分性,试题所给定的条件,应足以保证结论的成立或计算的顺利推演.有时在调整难度时会将条件放宽或束.
③当题设条件不止一个时,应保证各条件的独立性和它们之间的相容性,
这里,独立性指条件不应有重复现象;相容性指条件彼此不会出现矛盾。
④求证的结论或求解的目标,应保证其存在性,对于论述题,要求考生进行证明的结论应具备存在性和正确性;对于其他形式的试题,要求考生进行求解的目标,也应是确定存在.为了确保试题的适纲性,首先,要认真检查试题中出现的概念、规律、符号、术语,保证它们都是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其次,还得仔细检查解答过程中所用到的知识和方法是否超出《考试大纲》的规定.凡有出现超出规定者,都得进行修订. 至于试题难度的调节,必须以整卷的难度分布为依据.常用的调节方法有:
①改变提问方式.例如,将中间物理量隐蔽起来,可提高难度;增加中间的设问,把单向改变为分步设问,无异于给出提示,可降低难度.又如,改变提问的角度,往往也会改变试题的难度.
②改变题设条件.例如,适当增删已知条件,隐蔽条件明朗化,明显条件隐蔽化,直接条件间接化,间接条件直接化,抽象条件具体化,具体条件抽象化等,都可使试题的难度发生变化.
③改变综合程度.例如,增减知识点的组合,调整解题方法的结构,变换知识和方法的综合广度或者深度等,也都会使试题的难度有所变化.
此外,为了提高试题的质量,在加工和调整这个步骤中,还应注意加强试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安排好考查点的分布. (4)审查与复核
经过精细加工的试题,往往已经不是孤立的单个试题了,而是与其他试题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题组,对这样的一组题目,必须反复审核,细加推敲,严防疏漏和失误,尤其是要杜绝科学性的失误.复核工作通常要两人以上进行,并且要防止先人为主,要力求从新的角度考察试题,重新细写答案,尽可能把各种可行的解答都列写出来,进行比较.这个阶段有时会发现后来发掘的解答方法,与原先编题伊始的解答方法大不相同,其考查的有效性与预先的设计意图存在很大的差别,有时还可能是相去甚远.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须对原题作重大的修改.
复核的另一项主要工作是文字,要对试题的字、词、句,物理符号和附图都一一推敲和细察,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例1】2001年理综第31题(二类背景材料试题)
有三根长度皆为l=1.00 m的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其中两根的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 O点,另一端分别挂有质量皆为m=1.00×10-2 kg的带电小球A和B,它们的电量分别为一q和+q,q=1.00×10-7C。A、B之间用第三根线连接起来。空间中存在大小为E=1.00×106N/C的匀强电场,场强方向沿水平向右,平衡时 A、B球的位置如图所示。现将O、B之间的线烧断,由于有空气阻力,A、B球最后会达到新的平衡位置。求最后两球的机械能与电势能的总和与烧断前相比改变了多少。(不计两带电小球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例2】(2002年理综第30题)(一类背景资料试题)
【例3】(2000年物理试卷(全国卷)第22题)(二类背景试题)在原子核物理中,研究核子与核子之间关联的最有效途径是“双电荷交换反应”. 这类反应的前半部分过程和下述力学模型类似. 两个小球A和B用轻质弹簧相连,在光滑的水平直轨道上处于静止状态. 在它们左边有一垂直于轨道的固定挡板P,右边有一小球C沿轨道以速度v0射向B球,如图所示,C与B发生碰撞并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在他们继续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当弹簧长度变到最短时,长度突然被锁定,不再改变.然后,A球与挡板P发生碰撞,碰后A、D都静止不动,A与P接触而不粘连.过一段时间,突然解除锁定(锁定及解锁定均无机械能损失). 已知A、B、C三球的质量均为m.
(1)求弹簧长度刚被锁定后A球的速度.
(2)求在A球离开挡板P之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例4】 (2005年全国理综卷I第24题)(一类背景材料)(湖北难度为0.15) 如图1,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3)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开地时D的速度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历届高考题成为新高考题的原型【原题1】(1997年高考物理第26题)如图1所示,真空室中电极K发出的电子(初速不计)经过U0=1000 V的加速电场后,由小孔 S沿两水平金属板A、B间的中心线射入.A、B极长l—0.20 m,相距d=0.020m,加在A、B两板间电压u随时间t变化的u-t图线如图2所示.设A、B间的电场可看作是均匀的,且两板外无电场.在每个电于通过电场区域的极短时间内,电场可视作恒定的.两板右侧放一记录圆筒,圆筒左侧边缘与极板右端距离b=0.15 m,圆筒绕其竖直轴匀速转动,周期T=0.20 s,圆筒的周长s=0.20m,圆筒能接收到通过A、B板的全部电子.
(1)以 t=0时(见图 2,此时 u=0)电子打到圆筒记录纸上的点作为xy坐标系的原点,并取y轴竖直向上.试计算电子打到记录纸上的最高点的y坐标和x坐标.(不计重力作用)
(2)在给出的坐标纸(图3)上定量地画出电子打到记录纸上的点形成的图线.【新题1】(2005年全国理综卷I第25题)
图1中B为电源,电动势ε=27V,内阻不计.固定电阻R1=500Ω,R2为光敏电阻.C为平行板电容器,虚线到两极板距离相等,极板长l1=8.0×10-2m,两极板间的间距d=1.0×10-2m.S为屏,与极板垂直,到极板的距离l2=0.16m.P为一圆盘,由形状相同、透光率不同的三个扇形a、b和c构成,它可绕AA′轴转动.当细光束通过扇形a、b、c照射光敏电阻R2时,R2的阻值分别为1000Ω、2000Ω、4500Ω.有一细电子束沿图中虚线以速度v0=8.0×106m/s连续不断地射入C.已知电子量e=1.6×10-19C,电子质量m=9×10-31kg.忽略细光束的宽度、电容器的充电放电时间及电子所受的重力.假设照在R2上的光强发生变化时R2阻值立即有相应的改变.
(1)设圆盘不转动,细光束通过b照射到R2上,求电子到达屏S上时,它离O点的距离y.(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设转盘按图1中箭头方向匀速转动,每3秒转一圈.取光束照在a、b分界处时t=0,试在图2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电子到达屏S上时,它离O点的距离y随时间t的变化图线(0-6s间).要求在y轴上标出图线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值.(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只按画出的图线评分). 由于转盘按图1中箭头方向匀速转动,每3秒转一圈.取光束照在a、b分界处时t=0,即当光束开始照射扇形b时开始计时,而光束照到射扇形b时比光束照射到扇形c时, 电子打倒屏上的高度要高,由于匀速转动,故光束经历扇形a、b、c的时间分别为1秒,光束经历扇形a时,电子不能打倒屏上。所以在坐标纸画出的图线如图3所示. 图3【原题2】(1997年全国高考25题) 质量为m的钢板与直立轻弹簧的上端连接,弹簧的下端固定在地上 .平衡时,弹簧的压缩量为x0,如图所示,一物块从钢板正上方距离为3x0的A处自由落下,打在钢板上并立即与钢板一起向下运动,它们到达最低点后又立即向上运动 .已知物块质量亦为m时,它们恰能回到O点.若物块质量为2m,仍从A处自由落下,则物块与钢板回到O点时还具有向上的速度 .求物块向上运动到达的最高点与O点的距离 .【新题2】 (2005年全国理综卷I第24题) 如图1,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3)的物体D,仍从上述初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则这次B刚离开地时D的速度大小是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原题3】(1995年上海高考压轴题) 如图2-7所示,A、B、C三物块质量均为m,置于光滑水平台面上,B、C间夹有已完全压紧不能再压缩的弹簧,两物块用细绳相连,使弹簧不能伸展,物块A以速度v0沿B、C连线方向向B运动,相碰后,A和B、C粘合在一起,然后连接B、C的细绳因受扰动而突然断开,弹簧伸展从而使C与A、B分离,脱离弹簧后C的速度为v0.
(1)求弹簧所释放的势能△E.
(2)若更换B、C间的弹簧,当物块A以速度v向B运动,物块C在脱离弹簧后的速度为2v0,则弹簧所释放的势能△E′是多少?
(3)若情况(2)中的弹簧与情况(1)中的弹簧相同,为使物块C在脱离弹簧后的速度仍为2v0,A的初速度应为多大?
【新题3】(2000年物理试卷(全国卷)第22题)在原子核物理中,研究核子与核子之间关联的最有效途径是“双电荷交换反应”. 这类反应的前半部分过程和下述力学模型类似. 两个小球A和B用轻质弹簧相连,在光滑的水平直轨道上处于静止状态. 在它们左边有一垂直于轨道的固定挡板P,右边有一小球C沿轨道以速度v0射向B球,如图所示,C与B发生碰撞并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在他们继续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当弹簧长度变到最短时,长度突然被锁定,不再改变.然后,A球与挡板P发生碰撞,碰后A、D都静止不动,A与P接触而不粘连.过一段时间,突然解除锁定(锁定及解锁定均无机械能损失). 已知A、B、C三球的质量均为m.
(1)求弹簧长度刚被锁定后A球的速度.
(2)求在A球离开挡板P之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原题4 】(1990年全国)用轻质细线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球悬挂起来,如图左所示。今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下30°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上30°的同样大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A) 【新题4】(2002年理综第30题)有三根长度皆为l=1.00 m的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其中两根的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 O点,另一端分别挂有质量皆为m=1.00×10-2 kg的带电小球A和B,它们的电量分别为一q和+q,q=1.00×10-7C。A、B之间用第三根线连接起来。空间中存在大小为E=1.00×106N/C的匀强电场,场强方向沿水平向右,平衡时 A、B球的位置如图所示。现将O、B之间的线烧断,由于有空气阻力,A、B球最后会达到新的平衡位置。求最后两球的机械能与电势能的总和与烧断前相比改变了多少。(不计两带电小球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 高考试题的选择题和计算题可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分析研究先从纵向方面来分析对于选择题
1、纵向
2、横向对于计算题
1、纵向分析
2、横向分析先从纵向方面来分析第22届物理竞赛预赛第5题 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A沿斜坡由静止开始下滑,与一质量为km的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小滑块B发生正碰撞,如图所示.设碰撞是弹性的,且一切摩擦不计.为使二者能且只能发生两次碰撞,则k的值应满足什么条件?
物理竞赛试题的分析【思路点拨】本题涉及的运动形式和过程并不复杂,
⑴滑块A从光滑斜坡上滑下,满足机械能守恒定律,滑块A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⑵滑块A滑到水平地面上与静止在的滑块B发生弹性正碰,A、B的碰撞满足动量守恒定律和动能守恒;
⑶碰后A回到斜坡上再滑下与B碰撞;求满足A、B二者能且只能发生两次碰撞的k值条件。(四)突出知识主干、抓好复习重点?主干知识:
力、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平抛运动)、物体平衡、机械能、动量、电场、磁场和电路、电磁感应、光的反射和折射、全反射、光电效应。
重要规律:
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平行四边形定则、动能定理、动量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库仑定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热学改编题.如图所示,导热气缸开口向下,内有理想气体(不考虑分子势能),缸内活塞可自由滑动且不漏气,活塞下挂一个砂桶,砂桶装满砂子时,活塞恰好静止。现在把砂桶底部钻一个小洞,细砂慢慢漏出,并缓慢降低气缸外部环境温度,则( )
A.单位时间内气缸内气体分子与器壁碰撞次数增多
B.活塞、砂及砂桶的重力势能增加量等于气体内能的减少量
C.气体分子中速率大的分子所占比例变小
D.若把漏出的细砂重新装入砂桶中,就可以使气体回到原来的状态
○粒子在场中运动设计题1  如图1所示,在直角坐标系xOy内,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 +q的电荷从原点O沿y轴正方向以初速度v0出发,电荷重力不计。现要求该电荷能通过点P(a,-b),试设计在电荷运动的空间范围内加上某种“场”后并运用物理知识求解的一种简单、常规的方案。(1)说明电荷由O到P的运动性质并在图中绘出电荷运动轨迹。(2)用必要的运算说明你设计的方案中相关物理的表达式(用题设己知条件和有关常数)。方案1(图2)方案2(图3)方案3(图4)方案4(图5)方案5(图6)方案6(图7)方案7(图8)方案8(图9)【题2】如图在xOy平面内,第1象限中有匀强电场,场强大小为E,方向沿y轴正方向。在x轴的下方有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今有一个质量为m ,电量为e的电子(不计重力),从y轴的P点以初速度 v0 垂直于电场方向进入电场,经电场偏转后,沿与x轴正方向成450进入磁场,并能返回到原出发点P求:
(1) 作出电子运动轨迹的示意图,并说明电子的运动情况;
(2) P点离坐标原点的距离h;
(3)电子从P点出发经多长时间第一次返回到P点?
VVMN在磁场中分析电子的运动情况:在电场中类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在第1象限中专题六 物理实验 1、基本仪器的使用2、重要的学生实验3、设计性的实验 (五) 注重方法迁移,突破实验瓶颈 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和读数,实验原理、方法,实验步骤的编排,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等;设计实验的能力则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学理念、测量理念也进入考试,考试部门多次强调要“关注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进程,了解使用新课程的实际情况,吸取新课程中的新思想、新理念,使高考试题更加反映物理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突出物理教育的考查功能.
对于高中生来说,思维的灵活性的实质就是“迁移”,能够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灵活性越大,学生的迁移能力越强,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就越强,解决问题就越多,解决问题的类型就越完整、学习质量就越高.例如,当在遇到新问题时,如果不能运用自己熟悉的或常规的方法去解决,就要充分调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迁移”能力来解决问题.高考的实验考查主要突出“迁移”能力实验设计 1.运用学过的原理设计实验
运用所学的原理设计实验,是指要明确整个实验
解决什么问题,采用怎样的方案去解决问题,实现
方案的途径是什么,目的是使实验中的每一个步骤
都有预定的目标。具体地包括要弄清为了达到实验
目的,需要证明什么问题,测量什么物理量,依据
哪些已知的知识进行证明或测量,对测量结果和计
算所依据的公式或理论是什么。根据题目提供的材
料和信息,选择上述问题作为思考的起点,能有效
地解决问题,
原理是实验设计的灵魂。 2.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
运用所学的实验方法设计实验,主要是指在设计实验中灵活运用实验方法去解决有关的实验问题,包括测量的方法,安排实验步骤及考虑实验的变量及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正确地处理数据的方法,测量结果整理的方法及知道表述结果的一般方法(表格、图像、文字等)。针对不同的实验设计,选择不同的方法,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
方法是设计实验的核心。 3.运用学过的仪器设计实验
运用已学过的仪器设计实验,即将平时学过和用过
的实验仪器灵活地运用有关别的实验(区别于教材中
的实验)中,包括仪器结构的原理、仪器的规格,仪
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仪器的读数及精度,在实
验中如何选择仪器,如何布局,如何连线等。既要考
虑到仪器的安全性,又要考虑测量的精确和方便。
仪器是完成实验设计的关键。电路实验的特征和考查功能1、设计性 设计性物理实验,是让考生根据掌握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设计和完成新的实验,它包括着新内容、新方案、新视角等诸多侧面。电路实验中,除伏安法、多用电表法以外,还有电桥法、双电阻法、单电阻法、等效法、替代法和半偏法等,各种方法均具有相应的科学性、简捷性、精确性和便利性。例如2003年全国高考理综试卷的实验题(题略),第1小题属于电路的设计,涉及伏安法电路(外接法和内接法)和滑动变阻器电路(分压器和限流器);第2小题属于数据处理的方案设计,涉及实验误差、数据的取舍、描点作图和图像的物理意义。2、探究性 这是更高的思维活动层次,主要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实验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创新能力。电路实验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电表(量程)的选择、电表的调节和校准、伏安法电路的“外接法”“内接法”和“试接法”;滑动变阻器电路的分压和限流接法、电表的改装、电路的组合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在实验方法上又涉及类比法、逆向思维法、综合法等,这为探究性实验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厚的素材。例如1998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题(题略)第2小题中设定电流表每个分度表示的电流值未知,但指针偏转的角度与通过的电流成正比,求测求知电阻Rx的值。这种情境给人的初步感觉是“电路中的电流无法测量”,但据题设令I=ka,代入第1小题的结果(表达式),即可得到未在电阻Rx的值;再如2000年全国高考物理试卷的实验题(题略),要求测量电流表A1的内电阻r1,要求方法简捷,有尽可能高的精确度,并能测出多组数据。本题涉及实验器材的选择(量程选择)和电路的组装(电路图),还要求写出待测电阻r1的表达式(分析和计算)。而实验电路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电路实验的探究性。
3、灵活性 在以上的叙述中我们知道,电路实验具备的考点非常多,包含的物理学思想和实验方法也十分丰富,无论是考查实验操作、数据处理,还是考电路设计、误差分析,甚至是考综合、探究和创新的能力,都可以在电路实验中找到最佳的落脚点,设计出富有新意的、符合新课程理念和时代特征的开放性试题。近几年的全国统一高考和各地市单独考试的物理实验试题,几乎都是以电路实验为主要考查点,考查的内容、形式和要求各具特色、精彩纷呈。 4、思想性 这是高考试题的灵魂所在。物理学的思想方法是辩证的思维方法、,具有直观的、逻辑的、想象的特质。电路实验彰显了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实验特征,能够最优化地实现高考实验的考查功能。例如2004年全国理综卷II用两只电压表测一未知电阻值,考查了电表使用的变通性;2005年全国理综卷I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其中电源的电动势高于电压表的量程),考查了保护电阻在电路中的作用和连接;2006年全国理综卷I在没有滑动变阻器的条件下用电流表测电压表的内阻,考查了用定值电阻与电压表并联的作用与电路的连接;以上实验都综合地考查了如上丰厚的物理学思想。 2004年理科综合物理实验试题一览表横向2005年理科综合物理实验试题一览表 2006年理科综合物理实验试题一览表以测量电表的内阻为例:纵向:伏安法及变式(1)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可以测量它们的内阻 (2)两只同种电表,若知道一只的内阻,就可以测 另一只的内阻 (3)两只同种电表内阻都未知,则需要一只电阻箱 才能测定电表的内阻 实验试题的命题规律1、题型特点 (1)一小:命题立足课本,侧重考查完成实验的能力。涉及基本
仪器的使用(含读数)、实验原理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实验条件
的控制、实验步骤的编排、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
(2)一大:命题立足迁移,侧重考查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
突出实验原理的迁移、测量方法的迁移(如力学实验中的转化法、
放大法、留迹法;电学实验中的伏安法、替代法、半偏法等)、数
据处理方法的迁移(图象法和平均值法)等。(1)器材选取和电路选取
(2)实验原理方法的理解和实验方案的设计
(3)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2、难点设置【例1】(06年·全国理综Ⅰ)现要测量某一电压表V的内阻.给定的器材有:待测电压表V(量程2V,内阻约4kΩ)电流表mA(量程1.2mA,内阻约500Ω);直流电源E(电动势约2.4V,电阻不计);固定电阻3个:R1=4000Ω,R2=10000Ω,R3=15000Ω;电键S及导线若干.
要求测量时两电表指针偏转均超过其量程的一半.
(1)试从3个固定电阻中选用1个,与其它器材一起组成测量电路,并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要求电路中各器材用题中给定的符号标出)
(2)电路接通后,若电压表读数为U,电流表读数为I,则电压表内阻RV=___________.3、试题分析3、试题分析【分析】(1)①从配置看,由题给参数估算允许通过待测电压表的
最大电流 ,且电压表分得的电压
超过量程。要满足实验要求应在待测电压表上并联一个分流电阻,
如图所示.
②实验测量中,当待测电压表示数接近2V时,通
过电流表的电流应接近1.2mA,所以,并联的分
流电阻R应满足 , 解得 。
③若并联的分流电阻过大,其分流作用太小,两表配置不好,读数
引起的偶然误差较大,且电压表读数可能超量程,所以,应选择阻
值接近6kΩ的固定电阻,即选择R1较合理.3、试题分析(2)由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
解得: 【点评】本题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延伸,通过电阻测量考查器材选取和电路设计等知识,测试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能力.把难点设置在器材选取和电路设计上,是高考实验试题最典型的一种命题方式.解答这类问题时,应根据实验条件和实验要求,确定测量原理和方法,并从电表量程配置应合理、减小电表读数引起的偶然误差的角度来选择器材(如06年·北京理综).【例2】 (2005年·全国理综Ⅰ)测量电源B的电动势E及内阻r(E约为4.5V,r约为1.5Ω)。
器材: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V,量程0.5A的电流表A(具有一定内阻),固定电阻R=4Ω,滑线变阻器R′,开关S,导线若干。(1)画出实验电路原理图。图中各元件需用题目中给出的符号或字母标出。
(2)实验中,当电流表读数为I1时,电压表读数为U1;当电流表读数为I2时,电压表读数为U2。则可以求出E=____________.
r =__________。(用I1,I2,U1,U2及R表示)【解析】本题提供的器材比较规范,电压表量程为3V ,是理想电表,意味着电表的内阻很大,在电路中的分流作用很小;电流表量程为0.5A ,加上滑动变阻器R′、定值电阻R .要求用以上器材,设计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电路原理图,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的接入阻值,能得到电压表、电流表的测量读数,一般有两组数据便可算出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题目设计的关键是电压表的量程小于电源的电动势。
①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
② 由电路图和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可得,E=U1+I1R ① E=U2+I2R ② 由①②得
E=(U2-U1)/(I1-I2)-R r =(I1U2-I2U1)/(I1-I2) 评析: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需要知道路端电压和电路中的总电流,以建立E、r的方程从而求解。在设计电路原理图时,要把握准确性和安全性原则,要充分注意各电表的量程。
本题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基本上还是教材上学生实验所采用的原理和方法,在器材选择、思维创新和转换方面作了小的变动,使本题显得灵活。因此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是解决设计性实验的关键。?
画实验原理图:
在审题时,要充分注意到本实验题与教材中的学生分组实验相比,多出了一个固定值电阻R,还要充分利用题目中给出的条件:E约为4.5V,r约为1.5Ω和量程3V的理想电压表V,量程为0.5A的电流表A(具有一定内阻);要明确理想电压表V不分流,有一定内电阻的电流表A要分压。
本实验的基本原理是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其中U为电源两端的电压,I为流过电源的电流,U和I可以直接测量也可以间接测量。
在设计实验电路原理图时,既要考虑测量的准确性又要考虑电路的安全性。准确性要求U和I符合实验原理的要求,即不论是直接测量或者是间接测量U和I必须是电源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源的电流;安全性要求在测量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不能超过其量程。
依照本题所给出的器材,可能的电路原理图有如下几种形式,现逐一分析。 对于图3,从准确性方面考虑,电压表的读数等于电源两端的电压;由于电压表是理想电压表,无分流作用,所以电流表的读数等于流过电源的电流。但是还要考虑安全性,电流表的量程是0.5A,电源两端的电压最小值为U=E-Ir=(4.5-0.5×1.5)V=3.75V,显然在实验过程中电源两端的电压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3V,所以图3的电路图也不可采用。
对于图4,由于电压表没有分流作用,所以电流表的读数就等于流过电源的电流;电源两端的电压可以间接计算出,它等于电压表的读数减去固定值电阻上的电压,或者也可以将固定值电阻R可看成电源内电阻的一部分,通过控制滑线变阻器R′阻值的大小,电流表的读数和电压表的读数都不会超过量程,满足安全性的需要。所以,正确的电路原理图应该是图4。 对于图1和图2,电流表的读数等于流过电源的电流,但是电流表的内电阻有分压作用,所以电压表的读数不等于电源两端的电压,由于电流表内阻阻值未知,所以也无法求出电流表分得的电压,那么电源两端的电压既不能直接测量又不能间接测量,所以图1和图2的电路图不能采用。【变式】 (2005年·黄冈中学适应性考试题)有一种特殊电池,其电动势约9V,内阻约为50Ω,已知该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50mA。为了测定这个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室备有以下器材:
电压表V(量程15V,内阻很大)
电阻箱R(阻值范围0~999.9Ω)
定值电阻R0(作保护电阻用)
单刀单掷开关S,导线若干
(1)为使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调整电阻箱R的阻值,都能保证电源的安全,在下面提供的四个电阻中,起保护作用的定值电阻R0应选用___________(填写阻值相应的字母)
A.2kΩ B.200Ω C.100Ω D.20Ω
(2)为满足(1)中的实验要求,又要在实验中测量多组数据,从而减小实验误差,在图甲、图乙两个备选电路中应选择图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公式为E=________,r=__________。【分析】(1)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结合实验要求可得,定值电阻最小阻值为 若选择2kΩ的定值电阻,电路中电流过小,实验测量中偶然误差太大,故应选用200Ω的定值电阻,B选项正确.
(2)若选择用乙进行实验,调节电阻箱阻值时,电压表读数变化范围约为 即7.2V~8.9V,显然,其变化范围过小,不便于测量多组数据,故应选择图甲。
(3)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当电阻箱阻值为R1时,电压表读数为U1,则当电阻箱阻值为R2时,电压表读数为U2,则
解得?????
这样做一是为了降低实验试题的难度,二是有利于增加知识点的覆盖面。近两年高考理综物理实验题发展为一分为二,第(1)小题一般比较简单,常常是有关测量仪器的读数或力学中的简单实验题。第(2)小题则是电学实验题,2004和2005两年的理综物理实验试题都是如此,并且常考常新,其原因不仅仅是电学实验在《考试大纲》的“知识内容表”列出的实验题中所占的比重为较大(近37%),更在于它能全面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理论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考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
2007年高考实验题仍为两个小题3.第一小题可能在电学部分基本仪器的使用方面命题:主要是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的正确使用及读数。
第二小题可能在力学部分的“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等重要实验中设置带有设计性试题。实验试题几种组合形式:1.第一小题突出在力学部分的基本仪器的使用方面命题:主要是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测力计等的正确使用及读数。第二小题突出在电学分组实验的完成和设计方面命题。如“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 ”,“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测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测电阻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等,其中既有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也有简单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2.第一小题突出在力学部分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命题,如测定性实验中的“长度的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测量”(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使用及纸带的分析和处理)、光学部分的“测介质的折射率”“测光波波长”。(第二小题突出在“测电阻”方面命制设计性试题1、转变观念,构建和谐氛围 (1)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强调,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 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教师主观意识支配下,通过师生双方的相互 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从而分享彼此的思考和发现,交流彼此的知识和经 验;融化彼此的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和学的内容和方法,只有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才能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使教的方式和学的方式得到真正的改革。(六)、克服传统习惯,改进教学方法 (2)教学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观使教学重结论轻过程,现代教学观认为要使学生真正牢固地掌握知识,必须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认知活动,经过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获得的结论不仅真实,而且牢固。? (3)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这种教学观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包含: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关注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只有教师的知识、经验、智慧、情感、价值观等因素能够真实地进入课程,进入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才会真实地感受到教学过程是自己的人生过程,教学才可能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全发展,才能真正展现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高三教师更要把自己的工作融人到这一过程中去 。  教师应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处于课堂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实现本身多种渠道的知识、情感等信息的共享和互动,共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彼此促进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学习上。讨论、交流是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深化,思维清晰化、条理化。讨论的问题要有思维深度,讨论的过程需要及时地加以点拨,老师的组织与引导必不可少。只顾自己抓紧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而满堂灌的教法不是好方法。(4)教学方式:共同参与、互相合作  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在平等的条件下共同学习,相互探讨。没有绝对权威,没有现成的结论,只有智慧、思想撞击的火花。
  宽松的人文精神:课堂除了具有学科的特征,还有并不是着意追求的人文内涵、科学精神、艺术情趣甚至时代气息。?
  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思维活跃,老师的点拔及时;此呼彼应,达到共鸣。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师生间的交流、配合,没有一丝做作、造假之感。?
  浓厚的探究氛围:问题有思维深度,发言有智慧的灵光;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合作精神强。
因此,教学决不是教师个人的行为(5)先进理念下的课堂要素2、轻搬重研,改革教学陋习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诸环节的前提,一定要把主要精力花在备课研究上,要深备,精备。要禁止无备而讲,克服粗备而讲。要通过个人备课打基础,集体备课求优化,回头再备讲完善。备课的重点是:考纲要求、知能目标、重点难点、方法途径。教育科研的不断发展,教学单干、人人自卫、组组(备课组与教研组)分割的教研体制越来越显示其较多弊端,在高考改革的新形势下,要加强备课组与教研组、教科室的联系,变“一 分为三”为“合三为一”的教研管理模式,三个年级通力合作,发挥集体智慧,整合全体教师力量。由教科室或教研处牵头,请上届老师谈备考得失,本届老师联系实情谈教学问题 ,每会突出一个中心教研课题,解决一个备考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充分利用上届高三的备考经验,增强本届高三的备考实力,又可强化高一、高二教师的备考意识。备课组教师之间要通力合作,经常讨论甚至争论,从而达到思想统一、目标明确、方法科学,只有个人才气融入集体智慧之中,效果才会更明显,辐射面才会更广扩。
那种照搬资料、照本宣科的复习是难以收到好效果的3、优化体制,增强备课效果1、统一原则:教学进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训练习题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标高统一。2、目标原则:一章的复习目标,一节或一个专题的复习目标,一个考点的复习目标,一节课的讲授目标,一次训练要达到的目标,都要通过研究讨论达成共识,形成决议,不是一个人说了算。(达到每一次课该怎样讲的目标?)3、策略原则:面向全体的策略,面向中层的策略,面向优生的策略;
突出解题方法的策略,突出规律条件运用策略,突出思维品质培养的策略,突出专题突破的策略,突出应试能力提高的策略。 3、减肥瘦身,突出考查重点(1)详备精讲,减时增效。  要把讲课所占用的时间减下来,让讲、练、学(自学)的时间比例各占三分之一,要讲的内容要通盘考虑,作好规划,在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要对学生的一轮复习来个大盘点,然后对知识形成的重点、对概念理解的难点、对复习的疑点、对高考的能力点进行精讲,画龙点睛。只有作好充分准备、详细准备,才能做到精讲,精讲才能增效。(落实好3015工程)1、易混易错
2、形同质异
3、形异质同
4、一题多解
5、多解归一研究内容: 如: 物理“形同质异”试题 3、减肥瘦身,突出考查重点(2)创新教法,改进“两课”  复习课、评讲课是两个基本课型,改进“两课”方法,是减时增效的关键。复习课要启发思维,点拨思路,传授方法,指导自学,讲其所需,注重迁移,前后街接,滚动推进。 3、减肥瘦身,突出考查重点(3)优选精炼,跳出题海  那种希望通过大量解题来包围考试题,这只是一种高消耗、低效率的办法。花费非常大的精力,可能碰上的考题即使不要说完全没有,也是极少。实际上许多同学由于过于沉迷在解题之中而跳不出来,结果反而被过多的考题弄糊涂了,或者因为过分地拼体力而伤及身体,造成过分的紧张和思维灵敏度的下降,得不偿失。?4、精讲细评,实现答题规范A、物理规范答题的总原则 说理要充分,层次要清楚,逻辑要严密,语言要规范且具有学科特色,文字要简洁,字母符号要规范且符合学科习惯。答题时表述的详略原则是物理方面要祥,数学方面要略。书写方面,字迹要清楚,能单独辨认。题解要分行写出,方程要单列一行。绝不能连续写下去,将方程、答案淹没在文字之中。B、物理规范答题的基本要素(1)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是指每列出一个方程式之前一定要写出所根据的物理概念及规律,或是指综合题前后段之间的联系语言。“必要的文字说明”一定要简练而有逻辑性。“简练”就是要把“分析”性语言去掉。具体来讲可以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说明研究的对象(个体或系统,尤其是整体和隔离相结合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研究对象的转移或转化问题)。
②说明研究的过程或状态。
③说明所列方程的依据及名称,这是展示考生思维逻辑严密性的重要方面。
④说明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临界条件。
⑤说明非题设字母、符号的物理意义。
⑥说明规定的正方向、零势点及所建立的坐标系。
⑦说明所求结果的物理意义(有时还需要讨论分析),对题目所求或(2)要有必要的方程式 物理方程是表达的主体,如何写出,重点要注意好以下几点:
①写出的方程式(这是评分依据)必须是最基本的,不能以变形的结果式代替方程式,如不能用代替(这是相当多考生所忽视的)。
②要用字母表达方程,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③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内容。
④方程式有多个的,应分式布列(分步得分),不要合写一式,以免一错而致全错,对各方程式要编号(3)要有必要的演算过程及明确的结果①演算时一般先进行文字运算,从列出的一系列方程,推导出结果的计算式,最后代入数据并写出结果。这样既有利于减轻运算负担,又有利于一般规律的发现,同时也能改变每列一个方程就代入数值计算的不良习惯。
②数据的书写要用科学记数法。
③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根据题意确定,一般应与题目中开列的数据相近,取两位或三位即可。如有特殊要求,应按要求选定。
④计算结果是数据的要带单位,且不得以无理数或分数做计算结果(文字式的系数可以),如“πkg”、“m/s”、“m”均是不允许的;是字母符号的不用带单位(4)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有讲究
①“代入数据”,解方程的具体过程可以不写出。
②所涉及的几何关系只需说出判断结果而不必证明。
③重要的中间结论的文字表达式要写出来。
④所求的方程若有多个解,都要写出来。然后通过讨论,该舍去的舍去。
⑤数字相乘的,数字之间不要用“·”而用“×”进行连接(5)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①字母符号要写清楚、写规范,忌字迹潦草。阅卷时因为“υ、r、ν、”不分,“G”的草体像“a”,希腊字母“ρ、μ、β、η”笔顺或形状不对而被扣分已屡见不鲜了。
②尊重题目所给的符号,题目给了符号的一定不要再另立符号。如题目给出半径是r,你若写成R就算错。
③一个字母在一个题目中只能用来表示一个物理量,忌一字多用。一个物理量在同一题中不能有多个符号,以免混淆。
④尊重习惯用法。如拉力用F,摩擦力用f表示,阅卷人一看便明白,如果用反了就会带来误解。
⑤角标要讲究。角标的位置应当在右下角,比字母本身小许多。角标的选用亦应讲究,如通过A点的速度用,就比用或好。通过某同一点的速度,按时间顺序第一次用,第二次用就很清楚。如果倒置,必然带来误解。
⑥物理量的符号不论大写还是小写,均采用斜体。如功率P、压强p、电容C、光速c等。
⑦物理量单位符号不论大写还是小写,均采用正体。其中源于人名的单位应大写,如库仑C,亨利H。由两个字母组成的单位,一般前面字母用大写,后面字母用小写,如Hz、Wb。单位中大于的,词头应采用大写正体,小于的,词头应采用小写正体表示。如兆赫MHZ,不能写成mHz,千克kg不能写成Kg,皮法pF不能写成PF。
⑧其他符号中如三角函数符号、对数符号采用小写正体。如正弦sin;对数lg;代表点、线、面及序号的字母不论大写还是小写,均采用斜体。 (6)学科语言要规范,有学科特色①学科术语要规范,如“定律”、“定理”、“公式”、“关系”、“定则”等词要用准确,阅卷时“由牛顿运动定理”、“动能定律”、“四边形公式”、“油标卡尺”等错误说法时有发生。
②语言要富有学科特色。如一些考生把“以保证气体质量不变”说成“防止漏气、进气”,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将电场的方向说成“西南方向”、“南偏西45°”、“向左下方”等均是不规范的,应说成“与轴正方向夹角为-135°”或“如图所示”。?(7)绘制图形图象要清晰、准确①绘制必须用铅笔(便于修改)、圆规、直尺、三角板,反对随心所欲徒手画。
②画出的示意图(受力图、电路图、光路图、运动过程图等)应大致能反映有关量的关系,图文要对应。
③画函数图象,要画好坐标原点,坐标轴上的箭头,标好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及坐标轴的数据。
④图形图线应清晰、准确,线段的虚实要分明,有区别。5、创新方法,养成良好习贯(1)优化听课方式,提倡聆听和粗听相结合。(2)坚持“问题——碰壁——体会——巩固”的学习模式。(3)变换角度观察问题,如将条件当结论,由结论求条件;将已知作未知,由未知找思路,正向分析,逆向探讨,从而锻炼分析和思维能力。(4)发现问题,纠正错误, 5、创新方法,养成良好习贯(5)训练可从易到难,也可从难到易,适当颠倒难易,把一些难度较大的试题置于容易题的前头,使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提早遇到障碍或挫折,借以测量其应变能力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力等非智力因素和处理问题的一般能力‘这样做的结果,也就在学科考试中拓展了试卷的度量范围,可视之为在试卷设计中应用度量性原则的一种体现.可见这条原则的实行,有助于某些传统思想的打破,有助于设计技术的(6)发挥潜能,突破极限,要能承受困难和痛苦,突破心理极限;坚持勤勉好学,挑战自我,突破学习极限;适当锻炼,注意营养,突破身体极限。
(七)、讲求艺术,提高教学效率 物理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体现了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指导性。贤熟运用几种教学艺术,既可以增添课堂色彩,又能提高教学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