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与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沉与浮》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大象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5-06 17:2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沉与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中的第三课。它是在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教材先设计了“感知浮力”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与橡皮泥的浮沉”,由此见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引入生活实际,去关注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人类对浮力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接触实验探究比较少,但对于“沉与浮”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沉与浮”现象有着似是而非的解释,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和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浮力和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经历一个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自己的科学认识在不断更新和提升,能用感官判断物体的沉浮,并加以描述。
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浮力的存在,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实验(事物)现象应具备的猜想能力。
2.初步了解和体验物体沉浮应具备一些条件,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些条件来控制物体的沉浮。
3.继续培养敢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对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提出猜想与假设。
2.对怎样改变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与假设。
评价任务
1.做实验认识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感受浮力。
2.能够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
3.对改变物体的沉浮提出猜想与假设并进行实验验证。
教学准备
水槽、树叶、小石块、铅笔、泡沫板、钩码、测力计、乒乓球,注射器,橡皮泥每组一份、鸡蛋一个、水、盐、玻璃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可是在欣赏魔术前,我们先来一个约定,好吗?
2.魔术正式开始:老师这里有杯水,将鸡蛋放入水水中,请同学们猜一猜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3.如果在水中加入适量的盐,又会怎样?
4.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现在老师把盐加入水中,并充分搅拌,请你们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5.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能从魔术中看到鸡蛋的沉和浮,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沉与浮》吧。
6.板书课题。
二、猜想实验
师:是呀,真奇怪,前面我们认识了盐,发现盐能溶解在水中,现在又看到鸡蛋的这种现象,科学的奥秘真多啊。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材料,它们就在你们的桌上,这些材料你们都认识吗?下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像盐一样溶解呢,还是会发生其他现象?并说出猜想的根据是什么?
1.学生分组猜想并记录。
2.交流猜想。
3.实验验证,记录实验结果。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
4.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刚才的猜想正确吗?
5.大家还有什么新的发现或者问题吗?
6.学生汇报。
7.师:为什么有些物体浮在水面,而有些物体则沉在水底?谁能说出自己的猜想。
8.学生谈猜想。
这个问题曾经吸引许多科学家进行研究,大科学家阿基米德也研究过这个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像科学家那样研究研究这个问题。
三、认识浮力
(一)活动一:感知浮力
1.把泡沫板放入水中,用手轻轻往下压,压到水底后慢慢松手(教师演示)。反复多做几次,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
2.学生实验。
3.选用其它能浮在水面的物体再次实验。
4.引导学生说出:浸在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托力。
5.你们知道这种力叫什么吗?
6.总结出浮力概念,启发学生说出是浮力使泡沫塑料板等物体浮在水面。
(二)活动二:探索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导入:我们知道浸入水中的物体受到了水对它的浮力,那么沉入水底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了水的浮力呢?
1.学生猜想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并交流猜想。
2.刚才只是猜测,要想知道答案,必须怎样?
3.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沉入水中的物体有没有浮力呢?先让学生猜,想出办法,再设计实验来验证。
4.介绍实验器材:这个实验要用到的器材有测力计、钩码、水槽。
5.认识测力计。
6.实验指导:①在空气中测出钩码的重量,记下读数。②用手托一下钩码,观察测力计的变化。③将钩码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此时读数。④最后比较读数发生了什么变化。(提示:要正确使用测力计测出钩码在空气中与在水中的重力,每次测试必须待测力计平稳后记下读数,做出比较,得出结论。)
7.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学生分组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8.引导学生分析读数为什么变小?
9.换用小石块做一次,是否有同样的现象。
10.师生小结: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沉入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师板书)
(三)活动三:浮与沉的相互转化
1.引导学生讨论:我们能改变浮力的大小,让沉入水中的物体浮在水面上,让浮在水面的物体沉入水底吗?
2.学生畅谈想法。
3.实验验证,用鸡蛋、乒乓球做实验。
四、拓展应用、强化新知
1.我们能让沉入水底的鸡蛋浮上水面,你有办法让一大块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吗?
2.小组交流。
3.汇报总结。
4.你发现还有那些物体是利用沉浮的原理制成的?
五、畅谈收获
1.探究了哪些知识?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你们还想探究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沉与浮》一课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线,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的发现、思考、感悟、交流,较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从问题的提出、到猜想与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与验证等环节,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关注学生思维走向,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考。注重培养学生“操作”之前先“思考”,“操作”之后再“思考”,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我们的科学教学变得实实在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