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对第二轮高考复习的 思考 杭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金鹏
教育部有关升学 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
有利于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高考命题指导思想高考命题遵循既有利于普通高校选拨适合增减要求的优秀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指导思想。 高考试卷命题原则高考命题遵循命题范围不超过中学教学大纲,试题内容紧密结合中学统编教材这一基本原则。在规定的命题范围内,各科试题均力求在全面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考查考生灵活动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能力的考查也不会超过中学教材所能达到的程度。试题内容尽可能覆盖中学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中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项要求。 高考物理试题命题要求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科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推动科学知识的普及,引导学生破除迷信崇尚科学。
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近几年高考试题特点 ★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突出了学科的主干知识的考查
★题目比较新颖,突出了能力立意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新的科技
★突出学科特点,加强实验能力考查
高中教学复习的现实形势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教育改革深度推进
高中教育接近普及化
高等教育趋向大众化
教师们面临的具体情况
生源水平变化(教师适应当前学生)
教师队伍扩张(教师队伍重新塑造)
教学要求提升(课程大纲教材更新)
教学实践滞后(目标定位过程方法)
社会期望提高(享受优质高等教育)
学校竞争升级(重点高中名牌高校) 高考复习中存在的通病
课时不够用 —— 利用假日 挪用课时
匆忙教学 快赶进度
教材内容多 —— 局限课本 不作拓展
学生底子薄—— 靠教师讲解 无体验探究
能力要求高—— 用现成资料 搞课后操练 复习教学应试为主
教学目标定位偏低
—— 巩固知识 熟练技能
教学内容肤浅狭窄
—— 已知知识 浮于浅表
局限课本 固守单科
教学过程预设过多
—— 严密周到 强迫牵制 被动跟随
教学方式讲授演绎
—— 教师讲析 师生问答
学生活动虚浮异化
—— 有形无实 效度不高 机械练习苦恼人的日记---[钱江晚报]2月12日第16版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几乎成了木头人。
我只想对父母说“不要把考分的横竿升得那么高,儿子会让你们失望的!”
家长和老师的高期望值,使“好学生”拼命也要保住“好学生”的牌子。时间一长,身心俱惫。
我才15岁,就已经对生活厌烦了。读书考试这种无休止的轮回,简直是我眼中的魔鬼。
至于补课内容,实际上就是反复做一些无聊的练习,老师根本不管学生的心理感受。至于效果,呵呵,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当然,我们升学率高,老师脸上也光彩,加工资,评职称,都是我们学生辛苦得来的。 建立新型的高考复习模式 剖析结构 建立知识网络
精选范例 挖掘教学功能
变式训练 优化发散思维
分析错误 夯实必备基础
揭示本质 深化思想方法以能力立意考试中最常见的错误1.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很多考生看不懂试题的文字表述,无法确切理解试题中所给的事实和隐含的条件
2.由于平时缺乏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因而在判断、碰到 “生题”时,首先从心理上就感到畏惧,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3.学生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审题不清,不仔细,粗枝大叶
4.实验能力差,实验与理论知识脱节
5.对学科的综合题部分考生不会正确运用所学过的规律进行整合来思考问题。
30.(27分)有三根长度皆为l=1.00 m的不可伸长的绝缘轻线,其中两根的一端固定在天花板上的 O点,另一端分别挂有质量皆为m=1.00×10-2 kg的带电小球A和B,它们的电量分别为一q和+q,q=1.00×10-7C。A、B之间用第三根线连接起来。空间中存在大小为E=1.00×106N/C的匀强电场,场强方向沿水平向右,平衡时 A、B球的位置如图所示。现将O、B之间的线烧断,由于有空气阻力,A、B球最后会达到新的平衡位置。求最后两球的机械能与电势能的总和与烧断前相比改变了多少。(不计两带电小球间相互作用的静电力)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运用力学平衡条件及能量转化的观点解决教复杂物理题的综合能力和学生严谨、灵活的思维推理能力考生解题所存在的问题:
1、读题审题不严,将题中烧断OB绳读成烧断AB绳。
2、不会根据已知的条件,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表达。
3、解题不规范,缺少良好的解题习惯。
4、平时训练中,重结论,轻过程。导致较严重的后果。如(整体法解题)
27.(20分)电视机的显像管中,电子束的偏转是用磁偏转技术实现的。电子束经过电压为U的加速电场后,进入一圆形匀强磁场区,如图所示。磁场方向垂直于圆面。磁场区的中心为O,半径为r。当不加磁场时,电子束将通过O点而打到屏幕的中心M点。为了让电子束射到屏幕边缘P,需要加磁场,使电子束偏转一已知角度θ,此时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应为多少?命题意图:
考查应用电磁学中洛伦兹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考生解题所存在的问题:
1、没有读懂题目,不明白θ是指出射速度方向与入射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从而导致信息误差。
2、平面几何知识不熟练,字母表达不规范,R,r混在一起,导致计算出现错误。
3、由于解题时需要电子质量、电量两参数,鉴于题中未给出而不敢设定,反映出应变能力差。1、物理量符号的混淆,电子束经过半径为r的磁场的偏转半径为R。
2、找不到r、R与偏转角度的几何关系。
3、应变能力较差。由于题中未给出电子的电量与质量,导致有些考生对此题无法求解,或作出错误的假设。
4、由于数学关系推导不熟练造成的错误。
26.(20分)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g=10m/s2)
命题意图:
考查学生对物理主干知识理解程度和运用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考生解题所存在的问题:
1、不能准确建立模型,认为由于机械能受恒,人从h=3.2m下落不可能跳到h=5m高。
2、受思维定势影响,求解过程中遗漏运动员重力 ,导致力学表达式科学原则性错误;还有的学生运用动量定律解题时,对动量的方向弄不清,以至于出现错误。
“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自主总结知识系统 ---
在概念间建立联系
自主分析典型例题 ---
给思维推理搭“脚手架”
自主剖析错误原因 ---
维持对记忆的强调
自主选择课后作业 ---
给学生适当的探索时间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优秀学生
超前复习
▲良好学生
自学为主▲一般学生
课堂重点
▲有困难学生
补在前面
复习建议1、加强双基教学
2、系统梳理知识
3、关注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
4、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5、重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信息转换的能力
6、注重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培养创新能力
7、重视课题研究,加强课改新理
2006年的高考物理会进一步注重基础知识和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考查,突出学科内主干的、非主干知识中的常规知识,突出物理方法和技能的考查,所以在教学中建议要加强对重点概念、规律的考查,特别注意考查是否理解基本概念、规律,是否会在具体问题中应用它们。强化对常规物理方法、物理技能的掌握。1、加强双基教学 加强主干知识的梳理和整合,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每一章,每一部分复习完要画出网络图,归纳相关的题型和方法,培养分析同一类问题的综合能力。高三复习的第一阶段是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即按照原有的章节顺序从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出发进行复习,这是必要的,但仅这样做是不够的,第二阶段则应以能力立意为主,以提高能力为主要任务,第二阶段的复习可以把高中物理分成几个大的单元(例如6-8个单元,即:一、运动和力;二、动量与能量;三、热学;四、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五、电磁感应与电路分析;六、力电和力热的综合;七、光学和原子物理;八、物理实验。),使知识高度系统化、网络化,可以使我们站得高些,看得远些。2、系统梳理知识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和科技前沿,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的模型建立,但应走出盲目追求热点的误区。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不少见,如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能源的开发与应用问题 、航空航天 、国际空间站问题 、贫铀弹问题 、空难 、海难问题 、纳米技术 、克隆技术、国际物理年等社会热点和高科技技术问题。这类试题的难度一般不是很大,但要求考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灵活的综合运用能力。 3、关注社会热点和科技前沿 2006年的高考会进一步延续前几年高考的特点,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考查综合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试题的实践性。近几年高考不论是那一种模式的试题,都充分显示出由过去的抽象理论向实用、实际方面的转化。比如2003年自行车类、传动带类的物理问题 。
4、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建模能力2004湖北卷25题.
柴油打桩机的重锤由气缸、活塞等若干部件组成,气缸与活塞间有柴油与空气的混合物。在重锤与桩碰撞的过程中,通过压缩使混合物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从而使桩向下运动,锤向上运动…… 高考试卷越来越重视对获取信息和信息转换的能力的考查,获取知识的能力,是考试说明中明确要考查的一种能力,一般值题目中含有没有学过的新信息,要求考生通过阅读试题,提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5、重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信息转换的能力 加强对实验能力和表述能力的训练,熟练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特别是注重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培养创新能力。
6、注重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培养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既是重要的教学的方式,又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所以几道新型的试题刻意突出了对问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要求考生对所研究的问题能进行比较、辨析、探索,从而得出结论。7、重视课题研究,加强课改新理念上海试题特点:
1、试题结构新颖,试卷中有三类要求,体现了因材拟题、分类考核、公平竞争。
2、直观信息量大,主要表现在表格、图象图形,整份试卷有24个图表。
3、保留传统试题:辨析性说理题(1999年开始)和气体性质方面的试题。
4、渗透科学探究:如18题,渗透了科学探究的课改理念。全面正确的应答策略 在形成网络的基础上检索、应答
抓住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
防止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
在时间问题上的合理安排
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参加考试预 祝 老师与同学们一起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课件9张PPT。物理高考复习中实验数据特点及处理方法 一、数字式实验数据及处理方法 二、图象式实验数据及处理方法 三、图示式实验数据及处理方法 例1.表中给出了一频率为50Hz的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上各相邻时间间隔内位移,则根据这些数据可测得纸带运动的加速度与下列哪个值最接近?( )
A 6.35m/s2 B 6.25m/2 C 6.15m/s2 D 5.98m/s2 a = [(S5 + S6+ S7 ) – (S1+ S2+ S3 )] / 12T2例2.如图所示,直径为D的圆环是粗细均匀的电阻丝制成,总电阻为R,图中A、B、C、……H为圆环上等分点,A点固定,P为滑动触头,能沿圆环滑动,并保持良好的接触,电源的内阻不计,当闭合开关S后,触头P沿圆环顺时针滑动时,图中各表的示数会发生变化。
(2)根据数据,求出下列量值?
A、金属圆环的总电阻R试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数据分析出现故障的原因。B、电源的电动势 E C、 R1 。例3.为了测量电压表的内阻,现有约1.5V的电池二节、电阻箱、待测电压表、开关各一个,连成如图所示的电路,设电源的内阻不计,U为电压表示数,RV为电压表的内阻,R为测量时电阻箱的阻值,E为电源的电动势。实验给出的数据如表所示。 请运用图线求出:
(1)电源的电动势;
(2)电压表的内阻RV。截距为b=1/E=0.324 ,直线的斜率k=1/ERV=3.33×10-4 ,
求得:E=3.09V,RV=972Ω。 例4、导体电阻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某同学研究了一只白炽灯上通过的电流与两端电压关系,得到表所示的实验数据。P=UI=2.6×0.34=0.88W如果把此灯接到电动势为6V、内阻为10Ω(阻值恒定)的电源两端(如图所示),则灯消耗的功率为多大?例5.如图所示,ΔABC为一等腰直角三棱镜。现用插针法做实验求三棱镜的折射率n。眼睛从G点的大头针看,依次确定了三个点F、E、D,DE、FG各在一条直线上,且DE//AB。试用作图法在图中准确地画出在棱镜内光路的走向。为了求折射率n,还需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在图中标出),折射率n的计算式为_________。 还需测量折射角r;n = Sin450 / Sinr例6.如图甲所示为超声波测速装置,此仪器可以向正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运动的汽车发出一束短促的超声波(图乙中振幅较大的波形)并且能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图乙中振幅较小的波形),将二种波形显示在屏幕上,相邻波形间的时间间隔如图乙所示,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V1,其发射方向与汽车运动方向相同,则这辆汽车的运动速度V0为多大?
S0 = (V1- V0)T / 2 S0+ V0 T0 = (V1- V0)(T + Δt) / 2
V0=V1 Δt / (2 T0+ Δt)课件168张PPT。研究物理高考 优化复习教学浙江省富阳中学 何文明三、讲究策略,提高复习效率二、解读06年高考理综(物理)考试大纲一、05年全国理综卷评析 一、05年全国理综卷评析 知识点分布表各块知识所占比例统计综合评价 体现了高考命题的原则:在稳定中求发展、求变化,在发展变化中体现改革的方向和力度。跨学科的综合已淡出理科综合,强调学科内部的综合。试题体现以考察能力为主导的命题思想 。各试卷中力、电两部分内容的试题合计有102分,为物理总分的85%,Ⅰ卷中运用“力与运动观点”、“能量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试题占73分,为总分的61%,Ⅱ卷占79分,为总分的66%,Ⅲ卷占79分,为总分的66%。选择题照顾知识的覆盖面,大题仍然考力学和电磁学的主干知识。 试卷难度设计合理,适合不同地区经济教育发展的实际三份试卷尽管题目没有重复,但考核的知识点几乎一致。二、解读06年高考理综(物理)考试大纲命题要求命题要求: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
科学的探究过程;
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试题的编排方式基本与2005年的试卷相同,仍然按照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的方式,同一种题型中仍然按照学科内容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排列,如选择题中按照生物、化学和物理的顺序排列,非选择题中按照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顺序排列。同一学科的试题基本上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的说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内容比例为约40%,36%和24%。1、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一)理解能力 能力要求解读下列哪个说法是正确的? ( )
A.体操运动员双手握住单杠吊在空中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B.蹦床运动员在空中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都处于失重状态;
C.举重运动员在举起杠铃后不动的那段时间内处于超重状态;
D.游泳运动员仰卧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处于失重状态。
2、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 计算交流电的有效值问题 3、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规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 为纪念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巨大贡献,联合国将2005年定为“国际物理年”。对于爱因斯坦提出的质能方程E=mc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E=mc2表明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质量成正比
B.根据ΔE=Δmc2可计算核反应的能量
C.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结合成一个氘核时释放能量,表明此过程出现了质量亏损
D.E=mc2中的E是发生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一个检验电荷q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为F,以及这点的电场强度为E,如图中能正确反映q、E、F三者关系的是4、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在下列各组的两个现象中都表现出光具有波动性的是
A.光的折射现象、色散现象
B.光的反射现象、干涉现象
C.光的衍射现象、偏振现象
D.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电效应现象 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二)推理能力物理定理的推导把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视为圆周。由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之比可求得
A.火星和地球的质量之比
B.火星和太阳的质量之比
C.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
D.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速度大小之比一列简谐横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图1是t = 1s时的波形图,图2是波中某振动质元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振动图线(两图用同同一时间起点),则图2可能是图1中哪个质元的振动图线?( )
A.x = 0处的质元; B.x = 1m处的质元;
C.x = 2m处的质元; D.x = 3m处的质元。 图1x/mOy/m1 2 3 4 5 6 (三)分析综合能力 1、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 如图所示,平板小车C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在A、B两个小物体(可视为质点),分别从小车C的两端同时水平地滑上小车.初速度vA=0.6 m/s,vB=0.3 m/s.A、B与C间的动摩擦因数都是μ=0.1.A、B、C的质量都相同.最后A、B恰好相遇而未碰撞.且A、B、C以共同的速度运动.g取10 m/s2.求:
(1)A、B、C共同运动的速度.
(2)B物体相对于地向左运动的最大位移.
(3)小车的长度.2、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1)大齿轮、小齿轮、自行车车轮和摩擦小轮的匀速圆周运动问题。
(2)交流的产生和有效值问题。(1)大齿轮与小齿轮的线速度相等,自行车车轮和摩擦小轮的线速度相等。
(2)角速度和电动势的关系。分解:联系:3、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体现知识和能力的统一,试题不仅要考查学生知识的
掌握程度,还要考查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联系实际题的特点:体现思维和态度的统一,试题既要能够考查学生是否有活跃、灵活的思维,同时也要考查学生是否有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体现学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试题要在学以致用,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方面起到导向作用。下图是导轨式电磁炮实验装置示意图。两根平行长直金属导轨沿水平方向固定,其间安放金属滑块(即实验用弹丸)。滑块可沿导轨无摩擦滑行,且始终与导轨保持良好接触。电源提供的强大电流从一根导轨流入,经过滑块,再从另一导轨流回电源。滑块被导轨中的电流形成的磁场推动而发射。在发射过程中,该磁场在滑块所在位置始终可以简化为匀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其强度与电流的关系为B=kI,比例常量k=2.5×10-6T/A。
已知两导轨内侧间距l=1.5cm,滑块的质量m=30g,滑块沿导轨滑行5m后获得的发射速度v=3.0km/s(此过程视为匀加速运动)。(3)若此滑块射出后随即以速度v沿水平方向击中放在水平面上的砂箱,它嵌入砂箱的深度为s'。设砂箱质量为M,滑块质量为m,不计砂箱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求滑块对砂箱平均冲击力的表达式。(1)求发射过程中电源提供的电流强度
(2)若电源输出的能量有4%转换为滑块的动能,则发射过程中电源的输出功率和输出电压各是多大?“生题”是考核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很好的载体。要有信心、勇气和兴趣重视解题方法:认真审题,建立物理模型,
再认真解答。(四)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如图所示,声源S和观察者A都沿x轴正方向运动,相对于地面的速率分别为vs和vA.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率为vp,设vs(1)若声源相继发出两个声信号.时间间隔为Δt,请根据发出的这两个声信号从声源传播到观察者的过程.确定观察者接收到这两个声信号的时间间隔Δt'.
(2)请利用(1)的结果,推导此情形下观察者接收到的声波频率与声源发出的声波频率间的关系式.2、在解决物理问题时,往往需要经过数学推导和求解,有时结果还要用图像或函数关系表达出来,必要时应对数学运算的结果得出物理上的结论或解释。某颗地球同步卫星正下方的地球表面上有一观察者,他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被太阳光照射的此卫星,试问,春分那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在日落12h内有多长时间该观察者看不见此卫星?已知地球半径为R,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地球自转周期为T,不考虑大气对光的折射。
如图所示,光滑轨道上,小车A、B用轻弹簧连接,将弹簧压缩后用细绳系在A、B上.然后使A、B以速度v0沿轨道向右运动,运动中细绳突然断开,当弹簧第一次恢复到自然长度时,A的速度刚好为0,已知A、B的质量分别为mA、mB,且mA(1)被压缩的弹簧具有的弹性势能Ep.?
(2)试定量分析、讨论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小车B有无速度为0的时刻?v0AB3、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图中两条平行虚线之间存在匀强磁场,虚线间的距离为l ,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abcd 是位于纸面内的梯形线圈,ad 与bc 间的距离也为l 。t =0 时刻,bc边与磁场区域边界重合(如图)。现令线圈以恒定的速度v沿垂直于磁场区域边界的方向穿过磁场区域。取沿a→b→c→d→a 的感应电流为正,则在线圈穿越磁场区域的过程中,感应电流I 随时间t 变化的图线可能是 (五) 实验能力1、独立完成“知识内容表”中所列实验的能力。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2、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04年表述:能根据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自然科学理论、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实验试题的命题原则:是力图通过笔试的方法,来鉴别考生实验能力的高低,以及是否真正做过实验。” 拓展题成为高考中实验题的重点约5.45Ω——12Ω约3.5Ω——11ΩE=U1+(I1+ U1/R)r
E=U2+(I2+ U2/R)rE=U1+I1(r+R)
E=U2+I2(r+R)I.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要求的说明例:弹性势能与重力势能虽然Ⅰ用标记的知识一般限于定性介绍,考查要求比较低。但认为只能通过简单或容易题来考查这些知识,而不会在计算题中考查它们的看法是不全面的,也是过于绝对的。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超重和失重在原子核物理中,研究核子与核关联的最有效途径是“双电荷交换反应”。这类反应的前半部分过程和下述力学模型类似。两个小球A和B用轻质弹簧相连,在光滑的水平直轨道上处于静止状态。在它们左边有一垂直于轨道的固定挡板P,右边有一小球C沿轨道以速度射向B球,如图所示。C与B发生碰撞并立即结成一个整体D。在它们继续向左运动的过程中,当弹簧长度变到最短时,长度突然被锁定,不再改变。然后,A球与挡板P发生碰撞,碰后A、D都静止不动,A与P接触而不粘连。过一段时间,突然解除锁定(锁定及解除锁定均无机械能损失)。已知A、B、C三球的质量均为m。
(1)求弹簧长度刚被锁定后A球的速度。
(2)求在A球离开挡板P之后的运动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车B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车的左端固定着一根弹簧,小车上O点以左部分光滑,O点以右部分粗糙,O点到小车右端长度为L 。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A(可视为质点),以速度v0从小车右端向左滑动,与弹簧相碰,最后刚好未从小车右端滑出。求:
(1)小车的动摩擦因数μ。
(2)碰撞时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个别地方做了文字方面的修订,对能力要求、内容范围和说明部分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修订。知识及要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v-t图像一般是与其它物理问题结合在一起高考热点圆周运动问题瞬时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 对于两物体碰撞前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且无机械能损失的碰撞过程,可以简化为如下模型:A、B两物体位于光滑水平面上,仅限于沿同一直线运动。若它们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某一定值d时.相互作用力为零:当它们之间的距离小于d时,存在大小恒为F的斥力。
设A物休质量m1=1.0kg,开始时静止在直线上某点;B物体质量m2=3.0kg,以速度v0从远处沿该直线向A运动,如图所示。若d=0.10m, F=0.60N,v0=0.20m/s,求:
(1)相互作用过程中A、B加速度的大小;
(2)从开始相互作用到A、B间的距离最小时,系统(物体组)动能的减少量;
(3)A、B间的最小距离。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的概念、弹簧的弹力高考热点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处理有关力学问题牛顿第二定律与运动学结合的实际问题物体的平衡(力学中,带电粒子,磁场中金属杆等)高考热点万有引力定律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如图所示,表面粗糙的固定斜面顶端安有滑轮,两物块P、Q用轻绳连接并跨过滑轮(不计滑轮的质量和摩擦),P悬于空中,Q放在斜面上,均处于静止状态。当用水平向左的恒力推Q时, PQ仍静止不动,则
A、Q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小
B、Q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变大
C、轻绳上的拉力一定变小
D、轻绳上的拉力一定不变高考热点动量、冲量的矢量性动量定理的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的综合应用 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大小相同的A、B两球在同一直线上运动。两球质量关系为mB=2mA,规定向右为正方向,A、B两球的动量均为6kg·m/s,运动中两球发生碰撞,碰撞后A球的动量增量为-4kg·m/s ,则
A.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
B.左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
C.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2:5
D.右方是A球,碰撞后A、B两球速度大小之比为1:10高考热点简谐振动的振幅、周期、频率、图象等基本问题机械波的波长、频率、波速、图象等基本问题波速、波长、周期的多解性问题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的关系一列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a 、b 、c为三个质元,a 正向上运动。由此可知A.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
B . c 正向上运动
C.该时刻以后,b比c先到达平衡位置
D.该时刻以后,b比c先到达离平衡位置最远处一列简谐机械横波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波源的平衡位置坐标为x=0。当波源质点处于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时,介质中平衡位置坐标x=2m的质点所处位置及运动情况是A.在其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上运动
B.在其平衡位置下方且向下运动
C.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上运动
D.在其平衡位置上方且向下运动已知:一简谐横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图中位于a、b两处的质元经过四分之一周期后分别运动到 、处。某人据此做出如下判断:①可知波的周期,②可知波的传播速度,③可知的波的传播方向,④可知波的波长。其中正确的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③和④ D.②和③ 一列简谐波沿一直线向左运动,当直线上某质点a向上运动到达最大位移时,a点右方相距0.15m的b点刚好向下运动到最大位移处,则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
A.0.6m B.0.3m C.0.2m D.0. 1m 一简谐横波在图中x轴上传播,实线和虚线分别是t1和t2时刻的波形图,已知t2-t1=1.0s.由图判断下列哪一个波速是不可能的
A.1m/s B.3m/s
C.5m/s D.10m/s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之间的关系高考热点气体压强之间的微观解释如图所示,绝热隔板K把绝热的气缸分隔成体积相等的两部分,K与气缸壁的接触是光滑的。两部分中分别盛有相同质量、相同温度的同种气体a和b 。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势能可忽略。现通过电热丝对气体a 加热一段时间后,a 、b 各自达到新的平衡,则
A. a 的体积增大了,压强变小了
B.b的温度升高了
C.加热后a 的分子热运动比b 的分子热运动更激烈
D.a 增加的内能大于b 增加的内能
知识点综合
研究对象有两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机械能全部变成内能是不可能的
B.第二类永动机不可能制造成功的原因是因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C.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热量不可能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D.从单一热源吸收的热量全部变成功是可能的
高考热点库仑定律、电场力做功问题电场线的性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电容器、电容式传感器图中a、b是两个点电荷,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1、Q2,MN是ab连线的中垂线,P是中垂线上的一点。下列哪中情况能使P点场强方向指向MN的左侧?
A.Q1、Q2都是正电荷,且Q1 B.Q1是正电荷,Q2是负电荷,且Q1>|Q2|
C.Q1是负电荷,Q2是正电荷,且|Q1| D.Q1、Q2都是负电荷,且|Q1|>|Q2|
(天津)一带电油滴在匀强电场E中的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电场方向竖直向下。若不计空气阻力,则此带电油滴从a运动到b的过程中,能量变化情况为
A、动能减小
B、电势能增加
C、动能和电势能之和减少
D、重力势能和电势能之和增加高考热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动态变化电路、含电容器电路)电流表、电压表、多用表的原理实验设计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E=6.00V,其内阻可忽略不计.电阻的阻值分别为R1=2.4kΩ、R2=4.8kΩ,电容器的电容C=4.7μF.闭合开关S,待电流稳定后,用电压表测R1两端的电压,其稳定值为1.50V.
(1)该电压表的内阻为多大?
(2)由于电压表的接入,电容器的带电量变化了多少?高考热点安培力、洛仑兹力的性质与电场结合的综合题地磁场、回旋加速器、质谱仪等 在同时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的空间中取正交坐标系Oxyz(z轴正方向竖直向上),如图所示。已知电场方向沿z轴正方向,场强大小为E;磁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重力加速度为g。问: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从原点出发的质点能否在坐标轴(x,y,z)上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若能,m、q、E、B、v及g应满足怎样的关系?若不能,说明理由。
高考热点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图象问题现将电池组、滑线变阻器、带铁芯的线圈A、线圈B、电流计及开关如下图连接,在开关闭合、线圈A放在线圈B中的情况下,某同学发现当他将滑线变阻器的滑动端P向左加速滑动时,电流计指针和右偏转。由此可以判断B.线圈A中铁芯和上拔出或断开开关,都能引起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
C.滑动变阻器的滑动端P匀速向左或匀速向右滑动,都能使电流计指针静止在中央
D.因为线圈A、线圈B的绕线方向未知,故无法判断电流计指针偏转的方向A.线圈A向上移动或滑动变阻器滑动端P向右加速滑动,都能引起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将硬导线中间一段折成不封闭的正方形,每边长为l,它在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如图的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转速为n,导线在ab两处通过电刷与外电路连接,外电路接有额定功率P的小灯泡并正常发光,电路中除灯泡外,其余部分的电阻不计,灯泡的电阻应为 B、C、D、A、高考热点交流电的产生及其变化规律变压器的原理,远距离输送电中的线路损耗问题图2正弦交流电源与电阻R、交流电压表按图1所示的方式连接,R=10Ω,交流表的示数是10V。图2是交变电源输出电压u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则
A.通过R的电流i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iR=cos100πt (A)
B.通过R的电流i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iR=cos50πt (A)
C.R两端的电压u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uR=5cos100πt (V)
D.R两端的电压uR随时间t变化的规律是uR=5cos50πt (V)电磁波的周期、频率、波长和波速电磁波的实际应用高考热点折射定律全反射及应用光的色散高考热点与光的波粒二象性相关的实验及现象光电效应方程高考热点核反应方程电子能级及跃迁质能方程与电磁场的综合策略一、认真研究考纲能力要求:内涵和外延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程度Ⅰ或Ⅱ的理解典型例题示范:价值取向历史演变:保留与变化三、讲究复习策略,提高教学效率研究那些体现主干知识、典型的物理过程、基本方法、能力要求含量较高的传统的陈题。策略二、重视对高考陈题的研究 某一物理原型题变更提问物理量变更对象的结构变更对象的环境变换题给物理量研究问题的变化与拓展案例1:导体切割磁感线原型题:如下图所示,已知AB杆长为L,磁感强度为B,电流计和导线电阻为R,杆电阻为r,杆为速度v向右作匀速直线运动,请画出等效电路图。
E=BLvI=E/R七.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情景:受力:运动:方法:带电粒子垂直匀强电场以v速度射入电场受到与初速度v方向垂直的恒定电场力作用做匀变速曲线运动(类似平抛运动运动)把带电粒子的运动分解为垂直电场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x方向)和沿电场方向(y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案例2例1:板间的距离d ,板长为l的平行金属板,两板间电压为U,一个带电荷量为+q、质量为m的带电粒子,以初速υ0沿垂直场强方向射入两平行金属板中间的匀强电场中,如图所示,若粒子能射出两板间,求:
⑴粒子未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⑵粒子离开电场的偏转量y .变化:若离金属板为L处有一竖直的屏,求粒子到达屏上的位置离O点的距离.应用---示波器例2.请分析下列情况中,示波器荧光屏上观察到的现象。1.偏转电极上加稳定的电压,荧光屏上出现什么现象?问:图中滑片P向左滑动时,光点如何移动?2.在YY′电极上不加电压,在XX′电极上加如图所示Ux从-U均匀变化到U的电压,荧光屏上出现什么现象? 若这个电压周期性地反复变化呢? 3.在XX′电极上不加电压,在YY′电极上加如图所示的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压Uy,荧光屏上出现什么现象?4.在YY′电极上加上如图1所示的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压,在XX′电极上加如图2所示从-U到U均匀变化的电压,两电压同时开始,周期相同,在荧光屏上出现什么现象?5.在XX′和 YY′电极上都加上如图所示的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压,在荧光屏上出现什么现象?6.在YY′电极上加上如图1所示的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压,在XX′电极上加如图2所示的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压,两电压同时开始,周期相同,在荧光屏上出现什么现象?图1例3.如图所示,真空室中电极K发出的电子(初速不计)经过U0=2000V的加速电场后,由小孔S沿两水平金属板A、B间的中心线射入,板长l=0.2m,相距d=0.02m,加在A、B两板间的电压u随时间t变化的u—t图像如图所示。设A、B间的电场可看作是均匀的。在每个电子通过电场区域的极短时间内,电场可视作恒定。两板右侧放一记录圆筒,筒的左侧边缘与极板右端距离b=0.15m,筒绕其竖直轴匀速转动,周期T=0.20s,筒的周长s=0.20m,令筒能接收到通过A、B板的全部电子。u/Vt/s⑴以t=0时电子打到圆筒记录纸上的点作为xy坐标系的原点,并取y轴竖直向上。试计算电子打到记录纸上的最高点的y坐标和x坐标(不计重力作用)。u/Vt/sU0=2000V, l=0.2m, d=0.02m,
b=0.15m, T=0.20s, s=0.20m⑵在给出的坐标纸上定量地画出电子打到记录纸上的点形成的图像。策略三、落实“双基” (1)知识的理解与整合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物理成就之一,牛顿通过下述步骤完成了万有引力的数学推导。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牛顿证明了“行星和太阳之间的引力跟行星的质量成正比,与行星到太阳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牛顿提出:既然这个引力与行星的质量成正比,当然也应该和太阳的质量成正比。
在此基础上,牛顿进一步完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推导。
请你根据上述思路完成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的推导。速度选择器(2)方法的灵活运用策略四、进行专题复习平衡问题
物体的运动问题
动量与能量
振动和波的问题
带电粒子的运动
导轨类问题
基本实验
拓展性实验
图像问题
论述题
估算问题
实际应用题如:测定电阻实验的拓展复习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大小(常规法)例1、已知电阻丝的电阻约为10Ω ,现备有下列器材供测量该电阻丝的电阻时选用,应选用的器材有 (只填代号)。画出用伏安法测上述电阻丝电阻的电路图。
A、量程是0.6A,内阻是0.5Ω的电流表;
B、量程是3A,内阻是0.1Ω电流表;
C、量程是3V,内阻是6kΩ电压表;
D、量程是15V,内阻是30kΩ电压表
E、阻值为0~1kΩ,额定电流为0.5A的滑动变阻器;
F、阻值为0~10Ω,额定电流为2A的滑动变阻器;
G、蓄电池(6V);
H、开关一个,导线若干;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的大小(非常规法)磁电式电表的表头,的内部结构和基本原理 例2、实验室内有一电压表mV ,量程为150mV,要比较精确地测量其内阻(约为150Ω)。实验室提供如下器材:干电池E(电动势为1.5V),滑动变阻器R(0—50Ω),电流表A (有1.5mA,15mA与150mA三个量程)及开关S。画出测量电压表内阻的电路图,电流表A 应选用的量程应该选多大?例3、从下表中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一电路来测量电流表A1的内阻r1.要求方法简捷,有尽可能高的测量精度,并能测得多组数据。
(1)画出电路图,标明所用器材的代号;用电流表、电阻箱(定值电阻)测电阻大小若没有电压表,但有二只电流表和电阻箱(定值电阻),则可用一只电流表和电阻箱(定值电阻)串联替代电压表,设计电路如图所示。半偏法 例4、利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电流表的内阻(图中电源的电动势E=4V):先闭合S1,调节R,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满偏电流Ig=300μA);再闭合S2,保持R不变,调节R/,使电流表指针偏转到满刻度的2/3,读出此时R/的阻值为200Ω,则电流表内阻的测量值Rg为多大?并联分流法 例5、如图为测量电阻的电路,Rx为待测电阻,R的阻值已知。R′为保护电阻,阻值未知。电源E的电动势未知,S1、S2均为单刀双掷开关,A为电流表,其内阻不计。试写出测量Rx的步骤和计算公式。完全替代法 例6、某同学用以下器材测量电阻:①电流计,②电阻箱,③单刀双掷开关,④待测电阻,⑤电源,⑥滑动变阻器(起调节回路的电流和保护作用),测量电路如图4所示。实验方法是利用单刀双掷开关分别将电阻箱和待测电阻接入电路,用电阻箱替代待测电阻的方法来测定待测电阻的阻值。则本实验中开关应先接通的是含有_______(填“待测电阻”或“电阻箱”)的电路。用开关变换电路,调节电阻箱时,应使两次测量的______大小相同,这时待测电阻的值可以从______上读出。用电压表、电阻箱(或定值电阻)测电阻大小若没有电流表,但有二只电压表和电阻箱(定值电阻),则可用一只电压表V1和电阻箱(定值电阻)并联替代电流表,设计电路如图所示。半偏法 例7、现有一量程为3V的电压表,内阻约3kΩ。为了较准确地测量其内阻,在没有电流表的情况下,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电路,按此电路可以测出电压表的内电阻。(1)他的主要操作步骤如下:
A、按图所示连接电路图,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滑到_______端。
B、闭合开关S2和开关S1,调节使电压表指针指到_________。
C、保持的滑片不动,断开开关S2,调节R,使电压表的指针指到______________,记下此时R的值,则所测电压表的内电阻RV为此时的R值。(2)本实验中,若提供以下器材:
A、电池组(电动势4V)
B、电阻箱(0~999Ω)
C、电阻箱(0~9999Ω)
D、滑动变阻器(0~20Ω,1A)
E、滑动变阻器(0~1kΩ,0.5A)
为完成上述实验,电阻箱R应选________,滑动变阻器R0应选________。(填代号)
(3)用上述方法测出的电压表内阻的测量值RV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电压表内阻的真实值. 串联分压法 例8.一只电压表,量程已知,内阻为RV。另有一电源(电动势未知,但不超过电压表的量程,内阻可忽略)。请用这只电压表、电源、一只开关和若干导线,设计测量某一高值电阻 实验方法。(已知 的值与RV相差不大)
完全替代法 专题:图象问题总结高中物理图象 认识物理图象1.图象中的横轴与纵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2.图象的特征 3.截距的物理意义 4.斜率的物理意义 5.图象中极限的物理意义6.图象中图线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例1、一列横波在t=0时刻的波形如图实线所示,在t=1s时刻的波形图所图中虚线所示,由此可得到此波的:物理图象的应用1、从图象中获取信息 例2、如图所示,直线OAC为某一直流电源的总功率P总随电流I的变化图线;抛物线OBC为同一电源内部的发热功率Pr随电流I的变化图线。若线段AB对应的横坐标为2A,那么AB的长度所表示的功率及电流I=2A时所对应的外电阻分别为多大? 例3、一小型发电机内的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以恒定的角速度ω绕垂直于磁场方向固定轴转动。线圈匝数n=100匝,穿过每匝线圈的磁通量Ф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如图所示,发电机内阻r=5Ω,外电阻R= 95Ω。已知感应电动势的最大值Em=nω Фm,其中Фm为穿过每匝线圈磁通量的最大值。求串联在外电路中的交流电流表(内阻不计)的读数。例4、将一个力电传感器接到计算机上,可以测量快速变化的力。用这种方法测得的某单摆摆动过程中悬线上拉力大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由此图线提供的信息做出下列判断:①t=0.2s时刻摆球正经过最低点;②t=1.1s时摆球正处于最高点;③摆球摆动过程中机械能时而增大时而减小;④摆球摆动的周期约是T=0.6s。0 0.4 0.8 1.2 1.6 2.0 2.4t/s上述判断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例5、质点所受的力F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力的方向始终在一直线上。已知t=0时质点的速度为零。在图示的t1、t2、t3和t4各时刻中,哪一时刻质点的动能最大?2、根据图象展现物理情境 例6、AB连线是某电场中的一条电场线,一正电荷从A点处自由释放,电荷仅在电场力作用下沿电场线从A点到B点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比较A、B两点电势φ的高低和场强E的大小。 例7、一行星探测器从所探测的行星表面垂直升空。假设探测器质量为1500kg,发动机推力为恒力,探测器升空途中某时刻发动机突然关闭,右图是探测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全过程图示,假设行星表面没有空气,问:
(1)探测器在行星表面达到的最大高度是多少?
(2)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多大?
(3)探测器的发动机的推力是多大? 例8、如图所示,abcd为一边长l,具有质量的刚导线框,位于水平面内,bc边串接有电阻R,导线的电阻不计。虚线表示一匀强磁场区域的边界,它与线框ab边平行,磁场区域的宽度为2l,磁场磁感应强度为B,方向竖直向下,线框在一垂直于ab边的小平恒定拉力作用下,沿光滑水平面运动,直到通过磁场区域,已知ab边刚进入磁场时,线框便变为匀速运动,此时通过电阻R的电流的大小为i0,试在图中的i-x坐标上定性画出,从导线框刚进入磁场到完全离开磁场的过程中,流过电阻R的电流i的大小,随ab边的位置坐标x变化的图线。3、从提供的物理情境画出相对应的图象 例9、利用打点计时器研究一个约1.4m高的商店卷帘窗的运动,将纸带粘在卷帘底部,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随帘在竖直面内向上运动。打出后的纸带如图所示,数据如表格所示。纸带中AB、BC、CD……每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1s,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可近似地作为该间距中间时该的瞬时速度。(1)请根据所提供的纸带和数据,给出卷帘窗运动的图线;
(2)AD段的加速度为多大?AK段的平均速度为多大?例10、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某同学为研究这一现象,用实验得到如下数据(I和U分别表示小灯泡上的电流和电压):
⑴画出小灯泡的U—I曲线。
⑵如右上图所示,将此灯泡接在电动势是1.5V,内阻是2.0Ω的电池两端,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 4、利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策略五、关注可能的命题领域或方法
1.科学方法理解方面的命题 理想实验有时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规律。伽利略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其中有一个是经验事实,其余是推论
①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小球在这斜面
上仍然要达到原来的高度
②两个对接的斜面,让静止的小球沿一个
斜面滚下,小球将滚上另一个斜面
③如果没有摩擦,小球将上升到原来释放
时的高度
④继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作持续的匀速运动
请将上述理想实验的设想步骤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只要写序号即可)在上述的设想步骤中,有的属于可靠的事实,有的则是理想化的推论。下列关于事实和推论的分类正确的是 有质量的物体周围存在着引力场。万在引力和库仑力有类似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用定义静电场场强的方法来定义引力场的场强。由此可得,与质量为M的质点相距r处的引力场场强的表达式为EG=???????????? (万有引力恒量用G表示)。爱因斯坦由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猜测光具有粒子性,从而提出光子说,从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说,这属于
A? 等效替代?? ? B? 控制变量???
C? 科学假说?? ? D? 数学归纳以下是力学中的三个实验装置,由图中可
知,这三个实验共同的物理思想方法是(A)控制变量的方法 (B)放大的思想方法
(C)比较的思想方法 (D)猜想的思想方法2.评价能力的考核“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相距10cm.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大小为9×10-4N.当它们合在一起时,成为一个带电量为3×10-8C的点电荷.问原来两电荷的带电量各为多少?某同学求解如下:
根据电荷守恒定律:根据库仑定律:代入(1)式得: 根号中的数值小于0,经检查,运算无误.试指出求解过程
中的问题并给出正确的解答.(1)以解得如图所示,带正电小球质量为m=1×10-2kg,带电量为q=l×10-6C,置于光滑绝缘水平面上的A点.当空间存在着斜向上的匀强电场时,该小球从静止开始始终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运动到B点时,测得其速度vB =1.5m/s,此时小球的位移为S =0.15m.求此匀强电场场强E的取值范围.(g=10m/s。)
某同学求解如下:设电场方向与水平面之间夹角为θ,由动能定理
qEScosθ=-0得=由题意可知θ>0,所以当E >7.5×104V/m时小球将始终沿水平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经检查,计算无误.该同学所得结论是否有不完善之处?若有请予以补充.V/m已知万有引力常量G,地球半径R,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r,同步卫星距地面的高度h,月球绕地球的运转周期T1,地球的自转周期T2,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某同学根据以上条件,提出一种估算地球质量M的方法:
同步卫星绕地球作圆周运动,由得⑴请判断上面的结果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的解法和结果。⑵请根据已知条件再提出两种估算地球质量的方法并解得结果。3.开放性设问和解开放性问题的考核洛埃镜实验 把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视为圆周。由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之比可求得
A.火星和地球的质量之比
B.火星和太阳的质量之比
C.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
D.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速度大小之比 Ⅱ卷第24题
在同时存在匀强电场和匀强磁场的空间中取正交坐标系Oxyz(z轴正方向竖直向上),如图所示。已知电场方向沿z轴正方向,场强大小为E;磁场方向沿y轴正方向,磁感应强度的大小为B;重力加速度为g。问:一质量为m、带电量为+q的从原点出发的质点能否在坐标轴(x,y,z)上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若能,m、q、E、B、v及g应满足怎样的关系?若不能,说明理由。
(1)字母使用和书写的规范
尽量与书本一致,同一题目中一个字母只能代表一个物理量,若在同一题中出现时,应用同类字母的加上、下标来进行区别。策略六、重视学科规范的养成,避免低级错误(2)物理公式书写的规范
如:牛顿第二定律,动能定理等的书写(3)物理过程的展开,分步列式(6)数学运算的规范(4)语言叙述的规范
在计算时,都要对某一物理过程或物理状态及其变化规律作简明的语言叙述,然后再列式求解。(5)作图的规范
标度, 实、虚线,箭头,平滑的曲线与折线例:子弹打在光滑木块并留在其中的共同速度;
解释“海市蜃楼”产生的原因。教师可通过示范解题、作业面批、发给学生重要考试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等,让学生研究表达步骤,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在后一阶段的复习中,应进行适当的综合训练,使学生适应由三个学科拼盘而成的理综试卷。策略七、重视综合的应试训练心理准备
解题顺序
检查方法策略八、减少无用功,提高复习效率试题的分布题目的选择再
见电话:0571-63316770
63348805
邮箱: hewm@zj.com网址:fyms.net课件26张PPT。欢迎远道而来的朋友们!高考力学综合题解题策略湖州中学物理教研组
肖旭东本课框架1、一模问题
2、解题策略
3、历届高考精典题型解析
02全国26 05全国24 05广西23 00全国20
05四川25 05全国23 04全国25
4、模拟小测
5、历届高考力学综合题统计分析
6、共同预测
想想还认识它吗?如图所示,物体A和B系在跨过定滑轮的细绳两端,物体A的质量为mA,物体B的质量为mB且mA>mB,开始时把A托住,使B刚好与地面接触,此时物体A离地高度h。放手让A从静止开始下落,求:
(1)当A着地时,B的速度?
(2)物体A落地后(落地后不反弹),
B还能升高多少高度?第一种错解:第二种错解:正确的解法(一):(1)(2)用牛顿第二定律解: 解题策略:1、动量和能量的观点
动量的观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能量的观点: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
特点:考虑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
注意事项:
(1)动量方面的矢量性。
(2)能量方面的做功的正负性。
(3)定律的守恒条件。
适用范围:恒力、变力作用下的运动。2、运动和力的观点
正确受力分析;特别注意别漏力。
加速度的矢量性、独立性、瞬时性、同体性。
对物体的运动过程要加以全程细致分析。
适用范围:恒力作用下的运动。(02全国26.)(20分)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g=10m/s2)动量方向运动和力方向动量定理的解题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选取研究过程。
2、受力分析。
3、选定正方向,确定初、末状态的动量。
4、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求解。解析:选取研究对象: 把运动员看作质点。
选取研究过程:运动员与网作用过程。对运动员进行受力分析。末状态:根据动量定理得:代入数据解得:网对人的作用力为:初状态:以向上运动为正方向.应用运动和力解题的基本步骤是:(1)依题意,正确选取并隔离研究对象.
(2)对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进行分析,画出受力分析图.
(3)选取适当坐标系,一般以加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建立方程.
(4)统一单位,求解方程组.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将运动员看作质量为m的质点,从h1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的大小
v1= (向下) ①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h2,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
v2= (向上) ②
速度的改变量
Δv=v1-v2(向上) ③
Δv=aΔt ④
由牛顿第二定律,
F-mg=ma ⑤
由以上五式解得,
F=mg+m ⑥
代入数据得:
F=1.5×103N ⑦Fmg(05理综24题)(19分)如图,质量为m1的物体A经一轻质弹簧与下方地面上的质量为m2的物体B相连,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A、B都处于静止状态。一条不可伸长的轻绳绕过轻滑轮,一端连物体A,另一端连一轻挂钩。开始时各段绳都处于伸直状态,A上方的一段绳沿竖直方向。现在挂钩上挂一质量为m3的物体C并从静止状态释放,已知它恰
好能使B离开地面但不继续上升。若
将C换成另一个质量为(m1+m3)的物体D,
仍从上述初始位置由静止状态释放,
则这次B刚离地时,D的速度的大小是
多少?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解题策略研究过程机械能守恒的解题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系统)。
2、受力分析检验守恒条件。
3、确定研究过程。
4、确定零势能面。
5、列出方程。
6、求解未知量。
第一过程:
开始时,A、B静止,设弹簧压缩量为x1,有 kx1=m1g
x1=m1g/k解析:此题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弹簧被压缩,
所具有的弹性势能设为Ep1. x1CABX1 X2第二过程:挂C并释放后,C向下运动,A向上运动,B恰好离地不继续上升时,系统受力平衡,此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2,有
kx2=m2g x2=m2g/k
B不再上升,表示此时A和C的速度为零,C已降到其最低点。此时弹簧升长了X2,
弹簧所具有的弹性势能为Ep2.与初始状态相比,弹簧性势能的增加量为 Ep2-Ep1=△E由机械能守恒,可知:
△E=m3g(x1+x2)-m1g(x1+x2)ABX1 X2DVV第三个过程:
C换成D后,当B刚离地时,B的速度为0,弹簧的伸长量也为X2,则弹簧势能的增量与前一次相同,即为ΔE。根据机械能守恒得代入各量得:此时能量的变化有:A、D的重力势能的减少量有:模拟演练(06江苏南京一模) 18.(16分)如图所示,劲度系数为k=200N/m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连接一质量为M=8kg的小车a,开始时小车静止,其左端位于O点,弹簧没有发生形变,质量为m=1kg的小物块b静止于小车的左侧,距O点s=3m.小车与水平面间的摩擦不计,小物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取g=10m/s2.今对小物块施加大小为F=8N的水平恒力使之向右运动,并在与小车发生碰撞前的瞬间撤去该力,碰撞后小车做振幅为A=0.2m的简谐运动.已知小车做简谐运动周期公式为 ,弹簧的弹性势能公式为 (x为弹簧的形变量),则:
(1)小物块与小车碰撞前瞬间的速度是多大?
(2)小车做简谐运动过程中弹簧最大弹性势能是多少?小车的最大速度为多大?
(3)小物块最终停在距O点多远处?当小物块刚停下时小车左端运动到O点的哪一侧?题目(1)设碰撞前瞬间,小物块b的速度为v1,根据动能定理可知(2)由于小车简谐振动的振幅是0.2m,所以弹簧的最大形变量为x=A=0.2m, 根据弹性势能的表达式可知最大弹性势能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小车的最大动能应等于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3)小物块b与小车a碰撞后,小车a的速度为vm,设此时小物块b的速度为v2,设向右为正方向,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v1=mv2+Mvm 解得v2=-2m/s接着小物块b向左做匀减速运动一直到停止,设位移是s1,根据动能定理可知 物块作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为a=-?mg/m=-?g=-2m/s2 小车a振动的周期T>t1>3T/4小车a在小物块停止时在O点的左侧,并向右运动.O历届高考力学综合题统计1、以考查运动和力、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知识为主。
2、侧重力学知识的综合。
3、以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为主。
4、分值占综合分析题的60%以上。
5、与电学、光学、原子等知识结合的综合。力学是高中物理的基础!回家作业请同学们根据力学综合题的特点,为力学综合复习制定一个计划。谢 谢!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