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共60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
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
2.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犁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3.以下传说反映了我国古代( )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
4.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不断进步,以下我国陶瓷品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是( )
①珐琅彩 ②五彩瓷 ③青花瓷 ④白瓷 ⑤青瓷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⑤③④①② D.⑤②③④①
5.《国语·齐语》:“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这则材料反映的我国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是( )
A.官营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民营手工业 D.官营和民营合并的手工业
6.《北齐书·方伎》载:“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钢)……斩甲过三十札。”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春秋 B.战国 C.汉代 D.南北朝
7.综观古代都城演变,宋都汴京与唐都长安相比,在城市格局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
①市民文化的逐渐兴起 ②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日益频繁的对外交往 ④学术思想的交流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下列各项叙述符合汉朝商业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
①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②“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③“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④城市中的“市”已突破了时空限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 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 D.重农轻商
10.“朝奉”本为官名,后来有些徽商由仕而贾,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称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了( )
A.徽商文化上的谦虚 B.明清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走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虚伪的反映
11.“闭关”的含义原指关闭城门,如《易·复》:“先王以至日(冬至日或夏至日)闭关,商旅不行。”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是指( )
禁止对外贸易 B.关起国门
C.禁止对外交流 D.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
12.江西南昌,农家世世代代生产一种簆布,但“光绪中岁以后,簆布之业寝微,妇女愁叹坐食,机杼不闻;间有织者,以洋纱为经,棉纱为纬,或经纬皆用洋纱,求昔之簆布无有矣”。这则材料说明( )
①外国经济势力已经侵入中国内地 ②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
③传统手工生产难以与机器生产相抗衡 ④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A.①③ B.①②③ C.③ D.③④
13.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
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B.使中国走上了富强独立的道路
C.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D.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14.下表是1915~1919年中国纱厂盈利指数,造成这种状况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
年份
1915
1916
1917
1918
1919
盈利指数
-4.38
7.61
36.93
21.43
70.56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的推动
C.“实业救国”新思潮的推动 D.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5.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A.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B.直接推动力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16.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 )
①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提倡国货”运动 ②国民政府实行的“币制改革” ③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④官僚资本的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③④ D.③④
17.据《中国近代经济研究》统计,1912~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在各省分布比例如下:
直隶(含天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其余省份
58%
19.82%
5.37%
4.22%
3.96%
2.56%
2.43%
2.43%
1.02%
该组统计数据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当时的中国( )
A.封建自然经济仍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
B.民族工业在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平衡
C.民族工业已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而快速发展
D.民族工业的发展只是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18.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19.1954年,同仁堂实行公私合营后,工人们干劲十足。他们的感受是:“以前再怎么样也是给东家干活儿,公私合营后,我们就是给自己干活儿了。”这是因为公私合营( )
A.变私有制为公有制 B.排除资本家的管理
C.提高了生产效率 D.变资本家所有为工人所有
20.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的是( )
A.“大跃进”在全国范围迅速展开 B.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D.“一五”计划即将完成
21.国家主席刘少奇曾到濉溪县卧龙湖视察工作,听到当地干部汇报水稻亩产为28000斤时,他皱起了眉头,连连说:“怎么可能?怎么可能?……”导致刘少奇“皱起眉头”的主要原因是该汇报( )
①不符合当时总路线的精神 ②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④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2.下图是1949年到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情况,根据所学史实判断下列对1952年粮食产量上升和1960年粮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1952: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1960:自然灾害
B.1952: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1960:“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1952:互助合作运动开展;1960:八字方针的提出
D.195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60: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自然灾害
23.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l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24.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l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l93个,l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25.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 )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
26.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7.“文革”中我国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1973年却出现复苏局面,这是因为( )
A.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
B.“四人帮”的倒行逆施遭到毛泽东批评
c.“文革”动乱接近尾声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28.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29.邓小平曾将一张飞乐音响公司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范尔霖。依据下图中的信息判断,当时的中国( )
①已经出现了股份制企业 ②开始建立股票交易市场
③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 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0.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数据来源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 )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31.1978年、l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上表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32.到1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这反映我国当时( )
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33.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
①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②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并发展
③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
④西学传人,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制度、旧观念受冲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34.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 ( )
传统的道德观念被抛弃
B.西方道德观念占据主导地位
C.新旧社会风俗并行于世
D.出现了男女平等的发展趋向
35.《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l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由于陈独秀不仅是该报的创办人,还是该报的主编兼主笔,他的思想无疑会对该报的宗旨和宣传内容产生重大影响。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 (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启迪民众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6.民国时期,皖南徽州地区“书报之传递不易也,而新闻绝少……货物之输运不便也,出者停滞,入者价贵”。江南铁路通车后,“一般民众往日之穿土布者,今日多改为洋布;往日之用自制器具者,今日多改为舶来品……徽州,已变成了都市,徽州人一向守旧的思想,也因而起了划时代的变化。”上述材料说明铁路使徽州( )
①商品价格日渐下降 ②市场上洋货流行
③思想观念逐步解放 ④生活习惯日趋文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7.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的名义公布了《令内务部通知革除前清官厅称呼文》,指出:“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义无取焉。……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这项变革倡导了( )
A.自由的观念 B.平等的观念 C.博爱的观念 D.互助的观念
38.19世纪八十年代,在上海等城市出现了街灯通明的新现象,有人写诗赞叹道:“一枝火树高烛云,照灼不用妩膏焚。近风不摇雨不灭,有气直欲通氤氲。”诗中提到的“一枝火树”应是 ( )
A.蜡烛 B.电灯 C.灯笼 D.太阳能灯
39.上海街市在1882年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清朝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了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市政应用近代科技
40.19世纪30年代美国流传的一首民谣说:“梅隆拉起警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朝地狱里冲。”该民谣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
经济危机给美国敲响了警钟
B.美国总统的威信在迅速下降
C.美国经济政策引起民众不满
D.危机给美国带来灾难性破坏
41.20世纪三十年代危机发生后,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
一致提高关税,共度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42.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使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这印证了 ( )
A.“发展经济的最佳方法是自由放任,听之任之,不加干涉”
B.“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自由经济是最可怕的事情”
C.“要达到充分就业,其唯一办法就是全部由国家投资”
D.“政府应该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市场进行直接干预”
43.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l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 )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44.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此“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
A.调整工业生产 B.实行“以工代赈”
C.调节农业生产 D.整顿财政金融
45.为迅速摆脱经济大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采取了一系列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中农业领域的调控措施是 ( )
①减少种植面积,调控农产品产量 ②调整农产品结构,鼓励农产品进出口
③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④努力降低农产品价格,解决民生困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6.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节目主持人在“解读北欧福利国家的利弊”的谈话中,曾这样描述北欧福利国家的状况:“最穷的和最富的,在交税之前,可以相差l7倍,但是纳完税之后,可以小到3倍。就是说我这富人,比你就多3倍的钱。”其意在说明实行高福利政策 ( )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能够建立和谐的理想社会
C是解决贫富悬殊的根本措施
D.会挫伤一部分人的积极性
47.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
据表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 )
A.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反映
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
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
48.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 )
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
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49.19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建立了英国史上第一个国家银行;l946年政府将800家公司收归国有;l947年政府在电力、航空、电讯、航运等企业部门推行国有化。这表明( )
英国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B.英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英国病”
C.英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社会主义制度在西方建立起来
50.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 ( )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②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51.十月革命后,列宁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下列哪一选项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新经济政策 ???
C.《四月提纲》???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2.当苏俄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这里“退一步”、“进两步”是指( )
A.实行工业国有化,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放弃计划经济,实行市场经济???????????????
D.放弃余粮收集制,实行粮食税
53.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斯大林模式”。下列对其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是苏联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B.它消除了苏联社会的专制与不公平现象
C.它开辟了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创新
D.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并且存在着弊端
54.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
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55.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
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性
56.斯大林去世后,后继的苏联领导人都不同程度的进行了改革,但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其中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 )
A.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
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
57.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①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②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③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④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
A.①②③④?????????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8.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文中的“安全网”应理解为( )
A.社会保障政策 ?? B.强大的国防体系??
C.劳动安全保护法 D.发展农业生产
59.下表是《1977年发达国家国有经济比重(%)表》
?? 行业
国家
邮政
电话
铁路
航空
英
100
100
100
75
法
100
100
100
75
日
100
私有
75
25
美
100
25
25
私有
该表反映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方式是( )
扩大政府开支??? B.发展基础工业???
C.改善交通条件? ?D.建立国营经济
60.二战后,英国建立“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制度;法国“为大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联邦德国社会保障制度耗资几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社会福利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刺激社会消费? ?B.缓和社会矛盾??
?C.改善劳资关系??? D.美化政府形象
二、非选择题(40分)
61.一个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统治者坚持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为此,对工商业实行重税政策,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关津有过路之税”。
——白寿彝《中国通史》
新航路开辟后,西欧许多国家,纷纷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增加出口额而给予手工工场以扶植,包括政府津贴、授予特权、国家订货以及提供修路、疏河、建港等方便商业流通的条件等等。
——摘自则宗绪《世界近代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和西欧不同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12分)
材料二 l9世纪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是古典政治经济学。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认为,所有的人都为追求本身利益而生产产品。由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使所生产的商品满足了人们彼此的需求。他认为,这种自然秩序比人为秩序优越的多。
一一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首先是解决银行危机,此举速战速决,极大地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连出台了l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
一一摘自钱满素《工业文明》
(2)据材料二,从l9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做出了怎样的调整? (4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在调整中做出的历史贡献。(9分)
(3)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的特点。(3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新举措分析这种特点的成因。(6分)
(4)结合对以上材料的理解,你认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6分)
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答案(文)
1—5 CDBBA 6—10 DAABB 11—15 DAADA 16—20 BBAAA
21—25 CBDBD 26—30 BADBB 31—35 DCBCD 36—40 CBBCD
41—45 BDABA 46—50 DCCCA 51—55 ABBBC 56—60 CCADB
61.(40分)
(1)中国:重农抑商政策。强化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成为中国落伍的重要因素。 (6分)
西欧:鼓励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政策。增加了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开辟。 (6分)
(2)调整:从自由竞争到国家干预。 (4分)
贡献:使美国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实现了经济复苏;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维护了美国的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9分)
(3)特点:经济发展速度不断提升。 (3分)
成因:逐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在深化内部开放的同时,逐渐“走出去”,加入国际性和区域性经济组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APEC等),融入全球化的大潮;确立科技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推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答出其中2点即可】 (6分)
(4)遵循经济规律;立足国际国内形势,适应时代需要,及时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借一鉴先进经验,善于学习和创新。【答出其中2点即可】(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