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05 17:13: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一篇散文诗。其中象征的寓意是作品的重心内容,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本文的难点。在课前可以尝试让学生搜集资料,获取相应的知识积累。另外,如何试着模仿、学习、应用散文的写法技巧也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3.掌握作者分层次描写白杨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掌握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对北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锻炼学生的发现、组织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
2.通过主题句的反复,感受文章的结构之美。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歌咏。我们欣赏过“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的柳韵,瞻仰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竹姿,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影。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看看白杨树的勃发英姿。
2.歌曲导入:
师: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个热身运动吧!有没有同学听过这首歌?播放《小白杨》,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来唱唱吧。
3.课前热身:
(1)你了解作者吗?
(2)你会读这些词语吗?
(3)你会解释这些词语吗?
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展示预习成果,养成学生的预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屏幕上出示课件。
二、目标导学,探寻事理。
1.听读课文。
用圈点勾画法细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在思考问题和回答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要求学生同桌、小组间讨论,最终形成答案。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2)画出课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的句子
(3)试着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总结作者对白杨树的情感。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2.自读课文。
环节重点是锤炼学生在听读,自己轻声读的过程中,把握住每个段落所表达的重心思想,从而能自己抓出重点语句,思考它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试着能总结出来。教师在该部分听读内容结束后,根据学生自读完成情况,出示课件导学。
根据段落关键词启发学生,白杨树的“不平凡”就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贯穿文章整体的线索。
三、导思点拨,探究真理。
教师根据课堂实际总结情况,出示课件内容,逐一以学生解答,教师引导的形式总结。总结的过程中,学生的答案有不确定性,要注意引导和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1.文章概括。
教师出示课件,要求学生根据自读理解,试着填写/同桌之间探讨的形式把文章分段,并且写在本子上,并且鼓励学生上台写在黑板上。教师根据情况出示正确答案。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关键字引导学生正确分段,第一段可以用教师示范总结的形式给出案例,学生再自主做下面段落的学习。
一(1):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二(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2.环境描写的用意。
在第二部分解读完后,教师提问:课文为何不接着写白杨树的不平凡,而荡开一笔,写黄土高原的景色?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衬托(正衬、反衬)它坚强不屈的
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暗写华北抗日战场,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衬托。
3.补充知识。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4.思维导图学衬托。
教师提示学生画出第二部分的思维导图,从而理清“环境苦,白杨树不平凡”的缘由。
三(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提问: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
学生从书本上找出关键词:笔直,绝无旁枝的干;笔直紧紧靠拢的枝;片片向上的叶子;光滑、淡青色的皮——力争上游的白杨树。
四、总结课堂,引导延伸。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读了《白杨礼赞》,又开始精读它的前三部分。在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今天的品鉴行程,老师将跟各位同学一起解开作者在写白杨树时的心灵感悟之谜。
那么,在你身边是否有一些和白杨树一样平凡的普通人,你是否也能发现他们身上的
美?在你心中,美的标准是什么?(不需要给美下定义,只要谈出你对美独到的认识)如:心灵善良是一种美。朴素是一种美。妈妈劳碌的身影是一种美。孩子纯真的笑容是一种美。
仿照以上句子写几句话。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问题导入。
复习衬托手法,请学生举例子说明。
2.补充新知。
象征: 某种抽象的事物或思想感情,常常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这往往被人们称为象征,例如——红色象征革命;太阳象征中国共产党;鸽子和橄榄枝象征和平;灯光象征光明和希望;海燕象征勇敢的革命者;慈母手中线象征伟大的母爱;……(以上可通过讨论明确)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白杨礼赞》一文,这篇文章中的白杨也是一种象征,那么,它象征什么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题的注释和全文,仔细思考这个问题。
二、合作学习,解读课文。
1.分段导读第四部分(7-8)。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找出文章中描写白杨树的句子,并且把它们按照干、枝、叶、皮的关键词总结出来。抓住白杨树“力争上游”的特点。
在这个环节里,教师课件出示时采取学生总结——教师把控——出示答案的形式进行。
2.研读象征性。
抓住树和人之间的象征关联,要求在通读之后能做出简单的导图。
教师课件出示提示导图,根据学生做的情况,逐一完善导图。
在完善的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白杨树的外在美的特点和它象征的内在精神美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来引导学生向抗战军民方向思考。这一环节也可以将学生课前预习的有关抗战时代的资料结合起来,引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欲望。
3.品鉴写法。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的象征写法,先用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但是”一转,变抑为扬,用的是拟人和对比的手法。接着四个“难道”层层推进,气势恢弘,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自然过渡。第一个“难道”为由树引向人,第二个“难道”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
4.小组合作,学着写一写。
学生尝试用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模仿作者的写法,写完之后同桌、小组之间轻声讨论,推荐出写的最好的同学上台来读。
学生读完之后,其他学生点评并尝试分析象征的含义,由作者给出点评意见。
三、疑点探究,吃透课文。
1.七嘴八舌,学生探究:联系时代背景你领会到作者的意旨了吗?
学生自由讨论,联系搜集到的有关抗战的资料和自己在日常电视、平时生活中的体验,谈谈自己认为的白杨树的性格,从而分析出作者不只是赞美树,更是赞颂北方农民,赞颂组织领导革命群众的中国共产党。
教师引导纵深:白杨树不仅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
提示: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茅盾自己也曾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把握学生的理解,从中得到下面两层意思即可:
(1)“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2)引出赞美楠木的人 ,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四、阅读迁移,拓展视野。
1.朗读文中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你会发现它们像一首现代诗,言简意赅,直抒胸臆。在理解这篇散文的基础上,试着用更简洁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题。
  提示:可以用律诗、绝句或者对联等方式(与茅盾的格律诗对比)。
1941年《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的题意,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后,觉得礼赞白杨之情意犹未尽,于是又写了一首格律诗:“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2.拓展阅读2:袁鹰的散文《白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