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最后一次讲演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3最后一次讲演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05 19:4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授课:花丛中学 杜洪光 七子之歌·澳门
闻一多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
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导入新课 读过这首感人泪下的《七子之歌·澳门》吧?这是著名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为我们当时受尽苦难的祖国所作的悲愤之声。面对列强,他高声疾呼,只为唤醒国人。而面对反动派,他也同样无所畏惧、大义凛然,用满腔热忱、用鲜血和生命继续谱写着自己的爱国战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共同学习他的铮铮不屈的爱国精神吧。 学习目标
一、了解“最后一次讲演”的内容,把握演讲者的观点。  
二、注意演讲者的语气语调,感受演讲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三、揣摩演讲者的语言,理解即兴讲演的特点。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省浠水县人。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这种倒行逆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及,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写作背景 一二一惨案
1945年11月25日晚,昆明几所大学的学生自治会在西南联合大学举行时事晚会,包围会场的国民党军队突然用冲锋枪、机关枪、小钢炮对会场上空射击,进行恐吓。次日,昆明3万学生为反对内战和抗议军警暴行宣布总罢课,提出立即停止内战、撤退驻华美军、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等口号。12月1日,大批国民党特务和军人分途围攻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等校,毒打学生和教师,并向学生集中的地方投掷手榴弹,炸死西南联大学生潘琰、李鲁连,昆华工校学生张华昌,南菁中学青年教师于再等4人,重伤29人,轻伤30多人,造成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 李公朴 李公朴,江苏人。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1月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杀害。 讲演词,也叫演讲词、 演说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
演讲词的特点
1.针对性
撰写演讲词,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
2.鲜明性
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文体知识讲演词明确,不能含糊。
3.条理性
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通俗性
演讲的语言,总体说来应该通俗易懂,明白畅晓。要做到这一步,关键是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
讲演词一般都是事先写好稿或是拟有提纲。当然在特定的情况下,需要当即讲演,没有事先的准备,这种叫即兴讲演,闻一多先生的这次讲演就是一次即兴讲演,但是言出于心,因而顺理成章。
给下列画横线的字注音:
卑劣(liè) 诬蔑(miè)
卑鄙( bǐ) 离间(jiàn)
蛮横(hèng)赋予(yǔ)字词积累 héng (多读)
hèng 凶暴,不讲理:蛮~。强~。
意外的,不寻常的:~财。~祸。~死。
横朗读课文1.听读课文,把握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整体感知2.整篇讲演可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请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第一部分(第1—3段):
第二部分(第4—5段):
?第三部分(第6—13段): 痛斥国民党反动派不仅暗杀而且诬陷的卑劣行径,歌颂李先生为争取民主而献身的无上光荣。?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明反人民的势力必然灭亡,人民的力量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群众的斗志。 号召昆明青年发扬光荣传统,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表达自己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3.这篇演讲词有什么特色? 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 阅读第1—3段:
1.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品读课文 从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①李先生只不过“说出和写出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就“竟遭此毒手”可见敌人的卑劣无耻。②“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更见敌人的卑劣无耻。③“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嫁祸于共产党以推其罪责,最是卑劣无耻。 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 偷偷摸摸地暗杀 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
痛斥敌人
卑劣无耻 2. 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为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3. 面对反动派的卑劣无耻的行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讲到李先生和昆明人的光荣时,又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再次朗读课文第1—3段,注意语气语调。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配合情景,鼓掌、热烈的鼓掌。 阅读第4、5段:4.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①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
②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③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5.第5段中讲到希特勒、墨索里尼,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6.再次朗读课文第4、5段,注意语气语调。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配合情景,热烈的鼓掌。7.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阅读第6—12段: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8.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齐读6—11段表达——自己的决心: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 齐读12段9.这篇演讲词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国民党特务又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篇讲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他们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高度评价他们的斗争精神。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质问、痛斥,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性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下场。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0.从闻一多先生激烈的言辞中,你感受到了讲演者怎样的形象?爱憎分明 坚持正义 不畏强暴11. 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这篇演讲语言充满激情,极富号召力和感染力。哪些语句给你的感受最深?请举出几例,运用以前学过的语言知识,如词语的感彩、句式(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 、人称变化、修辞手法,分析一下它们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示例:“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运用感叹句,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愤怒的控诉及无比的激愤。探究语言富有感彩的词语 : 感彩指词义中所反映的主体对客观对象的情感倾向、态度、评价等内容。词语的感彩有褒义、贬义和中性。褒义词是指附加在某些词语上的表扬、喜爱、肯定、尊敬等感情的词语,贬义词是指带有贬斥、厌恶、否定、鄙视等感情的词语。汉语中大量的词是不带褒贬感彩的,它们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这种词称为中性词,如“发动”“保护”“结果”“害怕”等。富有感彩的词语 : 褒义贬义光荣、宝贵、骄傲、光明无耻、卑劣、卑鄙、疯狂、挑拨离间褒贬色彩的词语形成强烈对比,表达讲演者的强烈的爱憎句式多样:设问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共鸣。? 反问句:加强了语气,感情更强烈,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 感叹句: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人称多变:我们你、你们他们表现了演讲者与人民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面对面毫无畏惧向敌人挑战,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流露出对敌人极端愤怒和轻蔑的情绪人称代词不断变换,有利于配合讲演者表达思想感情。对敌人用“你们”,对人民用“我们”,表达了作者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爱憎分明。修辞手法:(1)对比(2)排比(3)反复加强语气
增强效果课堂练习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1)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
(2)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吗?( )
(3)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 )
(4)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A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B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你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1)文中“你们”指的是 ,“我们”指的是 。不断变化人称,表达了什么感情?
? 国民党反动派及帮凶 演讲者和广大人民 揭露敌人的罪行和虚弱本质用“你们”,表达出愤怒和蔑视的感情;歌颂人民的力量用“我们”,表示演讲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
(2)“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的含义是什么?
? 说明一个爱国人士被杀害,会有更多的人站起来斗争,表达对反动派杀害爱国人士的蔑视。 (3)画横线的句子属于什么问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
? A.设问句 B.反问句 设问句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反问句用来揭露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表达的语气更坚决,态度更鲜明,批判更有力量。
?
?
(4)“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将此句改为陈述句,并说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希特勒,墨索里尼,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 反问句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