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教科院2006年1月高考备考复习研讨会理科综合(物理) 备考复习[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教科院2006年1月高考备考复习研讨会理科综合(物理) 备考复习[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6-04-10 08:26:00

文档简介

课件67张PPT。从第一次省统测看高考物理复习 云南师大附中
李 为
2006年3月昆明1、第一次省统测物理全省统计情况简介全省统计参考人数:76508人
平均分:49.02分 难度:0.41 及格率:16.81%
最高分:120难度适中,导向正确。难度介于05年高考我省所用试卷和中部地区所用试卷。
层次分明,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挥。
重视物理基础(含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的考查
重点突出,全面兼顾。 全省抽样:802份
平均分:54.43分 难度:0.45 及格率:21.7%,2、第一次省统测物理全省抽样情况简介 存在一定的问题:
1、教学进度与考试范围不完全吻合,相当多数的学校第一轮复习还未结束
2、综合考试训练少,时间分配、思维转换还存在困难
3、多项选择题、计算题得分偏低
考试成绩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得计算题者得理综 得理综者得天下全省抽样:802份 平均分:54.43分 难度:0.45 及格率:21.7%,全省统计人数:76508人平均分:49.02分 难度:0.41 及格率:16.81%1、第一次省统测理综全省统计情况简介全省统计参考人数:76508人
平均分:125.2分 最高分:292 及格率: 11.78 %一、第一次省统测物理试题分析14、氘和氚发生聚变反应的方程式是:
H + H He + n+17.6 MeV,若有 2 g 氘和 3 g 氚全部发生聚变反应, N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则释放出的能量是
A.NA × 17.6MeV B.2NA × 17.6 MeV
C.3NA × 17.6 MeV D.5NA × 17.6 MeV难易程度:易
抽样结果:平均得分 4.21,得分率为 70.1%.
其中错选B的118人,占14.71%15、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光电效应时,一般来说,照射光频率一定,被照射的金属不同,则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不同
B.发生光电效应时,不同频率的单色光照射同一种金属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并不相同
C.发生光电效应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的最小值等于金属的逸出功
D.用某单色光照射某金属表面时,没发生光电效应. 若用多束这样的单色光同时照射该金属表面,可能发生光电效应难易程度:中.
抽样结果:平均得分 2.15 得分率 36%
其中能完全正确作答选AB的317人,占39.53%
只选A的129人,占16.1%,只选B的236人,占29.43%实际得分情况比预计要差,多项选择题的训练有待提高。16如图所示,闭合金属导线框水平放置在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
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增加时,则
A.线框中的感应电流一定增大
B.线框中的感应电流可能减小
C.线框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从上向下看一定沿顺时针方向
D.线框中的感应电流方向从上向下看可能沿逆时针方向难易程度:难
抽样结果:平均得分 1.04,得分率 17%.
其中能完全正确作答选BC的139人,占17.33%.
选B的290人,占36.2%
选C的167人,占20.82%,
而错选D的124人,占15.46%
情况比想象要差,多项选择题的训练有待提高。17、一列简谐波沿 x 轴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关于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 a , b , c , d , e, f 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则质点此时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
B.若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再过半个周期,
质点 b 将运动到质点 e 现在的位置
C.若质点 c 此时的速度方向向下,
则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
D.若质点 f 比质点 e 先回到平衡位置,
则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难易程度:易.
抽样结果:平均得分3.38,得分率56%.(449人)
错选B的148人,占18.45%
错选C的171人,占21.4%
错选D的33人,占4.11%18、如图所示,在足够大的粗糙水平绝缘面上固定着一个带负电的点电荷 Q ,将一个质量为 m 带电量为 q 的小金属块(金属块可视为质点)在水平面上由静止释放,金属块将在水平面上沿远离 Q 的方向开始运动则在金属块运动的整个过程中.
A.金属块的加速度一直减小
B.金属块的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大
C.电场力对金属块做的功值等于金属块增加的机械能
D.电场力对金属块所做功的数值一定等于摩擦产生的热难易程度:难.
检测结果:平均得分1.44,得分率24%.
正确选D的192人,占34.91%
错选A的280人,占34.91%
错选B的203人,占25.31%
错选C的127人,占15.8%19、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赛贝克为代表的科学家已经认识到:温度差会引起电流,安培考虑到地球自转造成了太阳照射后正面与背面的温度差,从而提出如下假设:地球磁场是绕地球的环行电流引起的,则该假设中的电流方向是(磁子午线是地球磁场 N 极与 S 极在地球表面的连线)
A.由西向东垂直磁子午线 B.由东向西垂直磁子午线
C.由南向北沿磁子午线 D.由赤道向两极沿磁子午线难易程度:中.
抽样结果:平均得分2.82,得分率48.25%
正确选对B答案的为387人,占48.25%,
A的为280人,占34.91%,
对磁子午线理解错误,对地图上的方位判定错误。20、一端开口的圆筒中插入一光滑活塞,密封住一段气体,其状态参量为 P0 , V0 , T0 ,在与外界没有热交换的情况下,先压缩圆筒中的气体至 P1 , V1 , T1 状态,再让气体膨胀到 P2 , V2, T2 状态若 V1< V0< V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T0> T2
C.P1>P0> P2 D.P1抽样结果:平均得分3.6,得分率60%.
其中能完全正确作答选BC的345人,占43.02%.21、如图所示,光滑水平面上有两个大小相同的钢球 A, B ,一球的质量大于 B 球的质量??际盇球以一定的速度向右运动, B 球处于静止状态两球碰撞后均向右运动.设碰撞前一球的德布罗意波长为λ 1 ,碰撞后 A , B 两球的德布罗意波长分别为λ 2, λ 3 .已知运动物体的德布罗意波长和动量之间的关系为   .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λ1=λ2=λ3 B. λ 1= λ 2+ λ 3
C. D. 难易程度:易.
抽样结果:平均得分4.63,得分率78.05%
选对D选项的626人,占78.05%,由于学生接触较多,因此该题的起点较低,虽然德布罗意波长和动量之间的关系学生较陌生,但题目给出了关系,灵活一点的学生都容易得手。Ⅰ卷抽样得分22.26, 难度0.46,区分度0.54,标准差14.18.从整体上看,Ⅰ卷8道题主要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常用到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处理简单综合问题的能力考生是否到位,考生能否把图文结合起来,掌握好知识的迁移能力。Ⅰ卷8道题很好地检验平时教学中抓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落实情况。22、⑴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平板、小车等器材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下图是学生即将释放小车之前的装置图该图所显示实验装置有明显错误,它们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答问题中只有10.97% 考生能够完整地找出错误,大部分考生得到2-4分,作为一个基本的实验有17.6%的考生得零分,说明让考生掌握17个学生实验是最根本的要求。
该小题满分6分
平均分2.81分,难度为 0.47 ,区分度为 0.7 。考生对问题的叙述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一个学生洋洋洒洒写了几十字找不到准确描述错误的关键词语,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张冠李戴,把其它实验的操作要求硬塞到这里,比如:没有依次放白纸、复写纸和导电纸;要把平板垫高,以平衡摩擦。 22、⑵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备有下列器材:
A.干电池(电动势约为 1.5 V ,内电阻小于 1.0 Ω)
B.电流表 G (满偏电流 3 ma ,内阻 Rg=10 Ω)
C.电流表一( 0 ~ 0.6 A ,内阻约为 0.1 Ω)
D.滑动变阻器 R1 ( 0 ~ 20 Ω, 1 A )
E.滑动变阻器 R2 ( 0 ~ 100 Ω, 1 A )
F.定值电阻 R3=990 Ω
G.开关、导线若干
①请画出利用本题提供的器材所设计的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电路图.
②为方便且能较准确地进行测量,应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____ (填写数字代号).
③某同学根据他所设计的实验测出了六组 I1 (电流表 G 的示数)和 I2 (电流表一的示数),并将这六组数据绘在反映 I1 和 I2 关系的坐标纸中,如图示,试作出 I1 和 I2 的关系图,并由图线求得被测电池的电动势 E=_______伏,内阻 r=_______ 欧.该小题满分11分 平均分 3.78,为难度为0.34,区分度为0.62 。 其中满分率为3.12%,零分率为4.9%。 由于试题设计的难度大,仅仅只有3.12% 学生能够得到满分,大部分学生电路图画不对,反映出测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基本电路构成不清。两个滑动变阻器二选一,按统计规律分析应该有50%的几率,真正能够弄懂为什么选择R1的考生是不多的。特别是内阻的计算直接用1.47V/0.6A得2.7Ω,这样的错误结果值得师生共同反思。实验题满分17分 难度为 0.39 ,平均分为6.59,区分度为0.53,其中满分率为1.12%,零分率为4.9%。 实验题一般是在学生实验基础之上略再有改进。要求考生能够根据已经学过的学生实验所包含的实验方法、实验原理来解决新的问题,以此来考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电路实验一直是高考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最后阶段,如果你觉得实验掌握得不是特别好,应该首先回到规定性的学生实验上来,比如说测电阻的实验,就要搞清楚电流表的内接、外接的理由是什么,如何选择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的分压与限流的接法依据是什么,这些道理上要搞清楚。然后才能谈得上对这些实验原理或理论的灵活运用。实验题满分17分 难度为 0.39 ,平均分为6.59,区分度为0.53,其中满分率为1.12%,零分率为4.9%。 实验复习要把握3个方面:
⑴.对于基本仪器、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等基本问题要切实掌握,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万用电表等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包括读数中有效数字的问题。
⑵.对于《考试大纲》所要求的17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主要实验步骤等要做到真正理解,不能满足于死记硬背实验步骤和结论。高考的实验试题,一部分就是考查这17个实验本身,另一部分则是考查运用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其他一些未做过的实验问题,这部分题目虽然难度较大,其基础仍是这17个实验。
⑶.实验数据的处理是重要问题,要真正掌握一些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例如处理打点计时器纸带的方法、用图像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都应重视。23、已知月球半径约为1800km,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 (g取10m/s2).
⑴求物体在月球表面附近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⑵天文学研究表明,月球在阳光的照射下表面温度可达127度,在这个温度,水蒸气分子的平均速率为2.0×103m/s,根据⑴的计算结果简要说明月球表面有无水的存在.23. 参考解答
⑴物体在月球表面附近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得:v = ②
v = =1.7×103m/s ③
⑵由于:v=1.7×103m/s<2.0×103m/s ④
月球表面的水蒸气分子将脱离月球表面,所以月球表面没有水。
评分标准:本题16分。⑴问12分,①、②、③式各4分;⑵问4分,④式2分,得出月球表面没有水2分。23、已知月球半径约为1800km,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 (g取10m/s2).
⑴求物体在月球表面附近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⑵天文学研究表明,月球在阳光的照射下表面温度可达127度,在这个温度,水蒸气分子的平均速率为2.0×103m/s,根据⑴的计算结果简要说明月球表面有无水的存在.抽样结果平均分为9.81 ,难度为0.82,其中满分率为62.34%,零分率为8.7%。
答卷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数学运算的错误,试卷要求保留两位有效数字,有相当多的考生就写成 ,按试题的要求答卷是教学中应该让考生明确的问题。第二问,有的考生答成:因为水被蒸发,所以月球上没有水。他们没有搞清楚由于水蒸气分子的平均速率大于物体环绕月球的最大速率,水蒸气分子将脱离月球表面,所以月球上不存在水。24、如图所示,质量M=4kg的滑板B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其右端固定一根轻质弹簧,弹簧的自由端C到滑板左端的距离L=0.5m,这段滑板与木块A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而弹簧自由端C到弹簧固定端D所对应的滑板上表面光滑.可视为质点的小木块A以速度v0 =10m/s由滑板B左端开始沿滑板B表面向右运动,已知A的质量m =1kg.g取10m/s2,求:
(1)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木块A的速度;
(2)木块A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24. 参考解答
(1)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木块A与滑板B具有相同的速度,设为V,从木块A开始沿滑板B表面向右运动至弹簧被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A、B系统的动量守恒:
mv0=(m+M)V ①
V = v0 ②
木块A的速度:V =2m/s ③
(2)木块A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由能量关系,最大弹性势能:
EP = -μmgL ④
EP =39J
评分标准:本题19分。⑴问10分,①、②式各4分,③式2分;⑵问9分,④式6分,⑤式3分。24、如图所示,质量M=4kg的滑板B静止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其右端固定一根轻质弹簧,弹簧的自由端C到滑板左端的距离L=0.5m,这段滑板与木块A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而弹簧自由端C到弹簧固定端D所对应的滑板上表面光滑.可视为质点的小木块A以速度v0 =10m/s由滑板B左端开始沿滑板B表面向右运动,已知A的质量m =1kg.g取10m/s2,求:
(1)弹簧被压缩到最短时木块A的速度;
(2)木块A压缩弹簧过程中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 第一问得满分的为31.55%,零分为20.8 %。
第二问得满分的为14.96%,零分为61.5%。
该题难度为0.36,平均分为6.88,区分度为0.82,其中满分率为14.71%,零分率为17.3%。25、如图所示,涂有特殊材料的阴极K,在灯丝加热时会逸出电子,电子的初速度可视为零,质量为m、电量为e.逸出的电子经过加速电压为U的电场加速后,与磁场垂直的方向射入半径为R的圆形匀强磁场区域.已知磁场的磁感强度为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电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轨道半径大于R .试求:
(1)电子进入磁场时的速度大小;
(2)电子运动轨迹的半径r的大小;
(3)电子从圆形磁场区边界的不同位置入射, 它在磁场区内运动的时间就不相同.求电子在磁场区内运动时间的最大值.25. 参考解答
(1)电子在电场中的加速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

得 ②
(2)电子由所受的洛仑兹力提供向心力,有

得 ④
评分标准:本题20分。⑴问5分,①式3分,②式2分;⑵问5分,③式3分,④式2分,⑶问10分,得出⑤式4分,⑥、⑦、⑧式各2分。(3)分析可知,当电子在磁场中的轨迹弧最长时,它在磁场中运动的时间也最长。
因r>R,最大的弦长应等于2R,对应的弧最长,运动时间也最长。
画出几何关系图如右图所示。

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周期 ⑥
电子在磁场区运动的最长时间 ⑦
解得 ⑧
评分标准:本题20分。⑴问5分,①式3分,②式2分;⑵问5分,③式3分,④式2分,⑶问10分,得出⑤式4分,⑥、⑦、⑧式各2分。第一问满分率为58.35%,零分率为35.8%。
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用动能定
理列出方程求解就可以得到5分。
第二问满分率为27.93%,零分率为39.9%。
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列出洛伦兹力提供电子需要的向心力的动力学方程,求解半径又可以得到5分。该问出现错误最大的是运算结果丢失了2分。
第三问满分率为1.25%,零分率为74.4%。求带电粒子在磁场内的运动最大时间。考生不会抓住两个条件①r>R,②最大时间,进行分析、判断、作图,然后应用平面几何、三角知识就可以解决问题。此问在试卷中画图的考生少得可怜,没有图,如何解题!
该题难度为0.3,平均分为6.07,区分度为0.58,其中满分率为0.5%,零分率为29.4%。第Ⅱ卷情况分析: 平均分:32.18分, 难度:0.45,区分度:0.49,标准差:14.18,最高分:111分,最低分:0分。 第Ⅱ卷占分72分,是学生全卷最具区分度的试题,对高分段学生具有重要的区分作用,可谓第Ⅱ卷物理部分得分高,则理综得分高,高考的总分就高。试题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有深刻理解,且能够在一定的情景中灵活应用,这是对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试题的配置一般是一道实验,三道计算,其中有一道计算相对容易,大部分学生都能作答,另外两道相对复杂,但问题设置台阶逐步提高,采取分步赋分,大量的学生都能部分作答。但是,当阅卷者看到为数不少的学生答题卡上“空空如也”,或者满篇作答得分为零,不能不扼腕叹息。教学中要重视物理过程的分析,要知道过程分析图也可能得分,要尽可能把物理量间的关系写成关系式,一定会有所提高。二、2005年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 根据各省市考生水平的不同,三套试题的难度有一定的差别,其中理综[全国卷Ⅰ]的难度相对较大,理综[全国卷Ⅱ]、[全国卷Ⅲ]的难度相对较小。
全卷的抽样统计数据:
[全国卷Ⅲ]的难度为:0.53,信度为: 0.87;
[全国卷Ⅱ]的难度为: 0.57,信度为: 0.89;
[全国卷Ⅰ]的难度 为: 0.55,信度为: 0.89。
三套试卷的信度都在0.8以上,应该说,信度比较好。
二、2005年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 与2004年相比,三套试卷物理题目的难度有所下降,生物试题的难度有所增加,而化学题目的难度基本保持稳定。
按照以往的数据,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一般来说,学科题目之间的难度基本上是,物理大于化学,化学大于生物。
2005年试卷的情况有所不同,在三套试卷中,学科之间的难度排列顺序由难到易是物理、生物、化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难度排列顺序也基本上是一样。二、2005年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 三套试卷中理、化、生三科试题学科界限分明,符合中学教学实际,有利于对不同学科能力进行较为深入的考查。
物理高考试题基本上没有单纯靠记忆就能得分的,可以说,物理高考试题在考查能力方面的功能是最强的。
三套试卷物理学科均采用了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三种题型,它们在考查能力上各有所侧重。
二、2005年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1)选择题:主要考查理解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特别是考查对一些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简单应用的能力。选择题中很多都不需要计算,或只需要进行一些很简单的文字或数字计算,也没有过于复杂的推理过程。把单选题改为多选题后,选择题考查能力的功能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2)实验题,主要考查实验能力,具体形式是作图和填空,一般都不要求写出过程而只要求给出最后结果。高考中的物理实验题一般分为两个小题,分别考查较低和较高的实验能力,前者如基本仪器的读数与使用、基本实验的操作方法与步骤等;后者则包括灵活运用所学物理理论、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解决一些较为灵活、新颖的实验问题。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3)论述计算题:主要考查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包括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采用论述计算题的形式,要求不但写出结果,而且必须写出必要的解题依据和步骤,这样,既考查了考生的思维能力,又考查了表述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试卷的区分度。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而且试题所考查的都是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1、注直对物理学主干知识的考查
由于受到总题量的限制,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在适当照顾知识覆盖面的前提下,突出了考查物理学的主干知识,包括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定律、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机械波、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与偏转、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定律等。
各年高考中都是重点考查的对象。 由于这些主干知识所占分值较高,从而使得测试结果能较好地反映考生对高中物理的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2、注重对非重点部分中重要物理知识的考查
与运动和力的关系、能量和动量、电磁感应等相比,热、光、原部分显然是非重点内容,但在5份试卷中这三部分均有相应的试题,所占分值均不低于18分。对于这些非重点部分,多以较容易的题目出现,但试题避开了纯记忆型的问答,而侧重于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综合度。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从试题的选取内容看,通过这些非重点部分的内容更加注重对物理学的思想观点的考查,如热学中的分子运动理论的统计思想、微观量与宏观量的联系、能量观点等;光学中的光电效应、干涉和衍射;原子物理中的能级跃迁、衰变规律、质量亏损等,这些与普通物理联系紧密、反映物理学重要思想方法的知识内容在试题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3、突出了学科内的综合
由于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对物理部分题量的限制,不论是选择题还是计算题,都出现了突出学科内综合的特点。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除选择题以外,这5份试卷中几乎所有的计算题都涉及到学科内的综合问题,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综合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牛顿运动定律与圆周运动和万有引力定律综合,解决天体运动问题。
(2)物体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动量守恒、能量转化,与直线运动或平抛运动综合的问题。
(3)从运动和力的角度及能量观点,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申的加速与偏转的问题。
(4)从运动和力的观点出发,利用牛顿定律、圆周运动、洛仑兹力等知识,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问题。
(5)从运动和力的角度及能量观点分析电磁感应过程,并与电路计算相综合。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4、注重基本实验操作、方法和原理的考查
试题都重视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实验题的素材选取基本上是规定的学生实验的内容,其中电阻的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测量、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读数等,传统的重点学生实验内容占了主体。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实验题重点在考查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所涉及的原理和方法,试题的具体内容多是以规定的学生实验为背景加以适当的变化,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水平。这样的试题一方面可以引导在教学和复习中要重视规定的学生实验的操作和原理、方法的理解,对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也不脱离中学生的能力实际水平,使实验题能有较好的区分度。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5、试题的难度向中档题靠拢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比例的增大,客观上要求试题的难度要相对有所下降。同时,随着理科综合对物理试题数量的限制,也要求试卷中的每一个题都能在区分考生水平上起到作用。所以从整体上看理科综合中的物理试题较原来的单科物理试题的难度有所下降。特别是从05年全国卷使用了单、多选混排的选择题,为保证试题难度的稳定性,因此2005年全国卷选择题的试题内容难度明显降低。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试题难度的下降还表现在论述计算题中,每个题目的思维起点都不很高,因此几乎所有的考生都可以人手,但由于涉及到的物理过程较长,随着对物理过程研究的深入,思维难度逐步增大,因此可有效地考查出不同层次学生的物理思维水平。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6、试题的设问具有开放性
有些试题的内容背景及所涉及到的物理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熟悉的,但设问的角度新颖,特别是有些试题的设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7、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释和解决生活及生产中的有关问题。试题强调对学科内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的考查。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8. 试题并不回避成题
高考能在同一个模型(或知识点)上重复命题,说明考生在这方面有漏洞,利用这个模型(或知识点)能鉴别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可见一些主干知识、基本方法含量较高的传统的成题,在高考命题中并不回避。 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 以上几点,对中学的物理教学,都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相信今后的高考命题中,仍然会坚持这些原则。三、对高考命题思路的理解四、复习建议抓好基本物理知识的教学仍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 ,突出学科内综合
牛顿运动定律+运动学公式的典型问题
牛顿运动定律在圆周运动与天体运动
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受力与运动,以及能量的变化情况
相互作用过程中动量问题、能量的转移与转化
电磁感应过程中的能量问题重视对规定实验的原理与方法的理解
基本测量仪器的读数
基本器材的使用
基本实验方法:累积法、代替法、测量量转换法、比较法、半值法等处理数据的方法;
(2)对规定的学生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如:打点计时器、伏安法测电阻、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图像法处理数据等。
(3)灵活的应用已学过的实验原理、方法和物理理论解决新问题
3.认真分析学生情况,明确主攻方向
(1)分析学生水平,冷静面对各地模拟练习,切忌盲目追难、追新、追偏
(2)分析学生的问题所在,设计好针对性的练习
4. 少讲、精讲、讲透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时间去思考
(2)同一情景要尽量用足、用透

5.学会解传统的基本题
以基础题训练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正确、良好的解题习惯
审题能力:
文字→情景→模型→过程特征→规律→方程→数学解→物理判断
6. 对非重点部分的知识内容,排查知识死角

热、光、原的提纲式的复习
7.注重讲、练题的效益
难度适当、及时反馈、重在落实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 8.对论述题、表述能力仍要充分重视
不能完全答对的题目如何少失分
对谁的哪个过程列什么方程
论述题写什么?
尽量不例综合式, 9.使物理教学向联系实际方面倾斜
(1)以实际背景理解知识
(2)获取、处理信息,抽象出模型
(3)培养学生建模的能力
(4)训练学生的估算能力
物理知识是源于生产、生活的实际和科学实验的,但由于平时的物理教学和考试中较多见的是以物理语言给出的、以理想化的过程或者现象为研究对象的题目,即“纯物理模型题”,对于如何在生产、生活、科技中的实际问题中运用物理知识缺少经验和训练。当我们用物理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对应的理想实体模型或理想过程模型,就是把实际问题模型化。模型化之后,才能运用已有物理知识和规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解决联系实际的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生题”是相对常见的熟悉的题而言的,也称为信息题,题目先介绍一些考生不知道的知识或者资料,要求考生在读题过程中获得这些信息、学会这些知识。在高考中运用信息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类习题往往紧密联系生产或生活实际,或者联系近代物理知识,紧扣物理学前沿,使考题具有更浓厚的时代气息。信息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很新、还可能很深奥,但由于是现场学习的知识,一般不会太难、太复杂,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知识和思维上的难度一般也不会太大,“题目的立意新、思维起点高,但知识落点低”是这类题目的特点。对这类生题,可从以下几点入手:从心理上有足够的信心;认真审题,提取有用信息;与相关知识相联系,建立熟悉的模型;运用已学知识解答。10.用翻新题进行训练,以求学生真懂、克服思维定势 11. 加强对学生进行复习方法的指
(1)每天对知识、方法、技巧过“电影”
(2)具体复习定位
(3)重视改错 ,做好最后的物质准备
(4)复习后期注意调整生物钟 12.加强对学生进行应试策略指导与技巧的训练
(1)考场上三科时间的分配
(2)三遍完成试卷的答题定位210分:
第一遍:80分钟,解决150-160分
第二遍:50分钟,解决40-50分
第三遍:20分钟,解决10-20分
完课件12张PPT。高考物理复习中要把握好几个问题云南省教科院 方贵荣
0871-5178857
fgr@mail.ynedu.net.cn一、以《考试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考纲》、《大纲》、《教材》的关系《大纲》是教材编制和教学的依据;《大纲》是《考纲》制定的依据;《大纲》的范围(知识和能力)大于《考纲》;复习要以《考纲》为依据,要研究《考纲》、解读《考纲》、应用《考纲》。●高考题主要考查的是《考纲》中的Ⅱ类要求。05年的考题,只有19题(热力学第一定律)是I类要求;物理学的重点都是Ⅱ类要求,如牛顿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欧姆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且综合性的大题都落在上面,或者延伸为应用(平抛运动,万有引力定律);原子物理中10个考点有2个Ⅱ类要求被不断的考查复习要以Ⅱ类要求为重点。●考题也兼顾教材中的零星亮点04年考查:光导纤维;05年考查电离;都是新教材单列的小知识点;命题人的程序是先命重点,后“插花”来调整知识覆盖面和难度;回归教材没“商量”。决定考试成绩胜出的不是重点是枝节;二、以解题训练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选好用好一本资料教师要有多本资料;教师要掌握各本资料的特点;给学生选择题目新颖、有规律分析、有题目详细解答的资料;指导学生学习资料(特别要贯彻分层教学思想),减轻负担,提高效率。05ky3.用单色光照射一群原来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用E表示单色光子的能量,En表示氢原子处于量子数为n的能级时的能量,N表示原子受光照射发生跃迁时可能发出的不同波长的光谱线的数目,若E=En-E1,E1为n=1的能级的能量,则
(A) 当n=1时,N=1 (B) 当n=2时,N=2
(C) 当n=3时,N=3 (D) 当n=4时,N=4 ●要用新颖的题目训练学生,保护学生的兴趣05ky11. (1) 若以mm为长度的单位,则用下列几种用具测量物体长度时,各可准确读到小数点后第几位(不包括估读)?

直尺( )
十分度的游标卡尺( )
螺旋测微器( )●要让学生“真懂”,不能假懂。电阻测量:讲懂伏安法(电流表、电压表的原理、结构),学懂分压电路,会作误差分析和减小误差尝试,表达实验过程,能选择各种仪表、器材。要看到镜中的全身像,镜子要多大?只有真懂,才能培养能力。三、以教为手段,以学为目的●教了≠学了,老师懂≠学生懂,老师认为学生懂≠学生就懂;●要把学生作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进行挖掘洞察学生心理,因势利导-交往最重要,成为学生信赖的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批改作业、考试分析是磨刀不误砍柴功;教师讲解的重点是学生不懂之处(反对一套试题、一节书按部就班讲解)。●用什么样的标准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知识是否已确实掌握了(规律是什么、规律是如何建立的、规律的各种表达方式是什么);规律中蕴含着的思想方法是否理解了;ε=ΔΦ/Δt ε=Blv 右手定则光电效应规律中的量子化思想能够独立、完整、准确的表达经过努力才得以解决问题。谢谢大家·云南省教科院2006年1月高考备考复习研讨会·
理科综合(物理) 备考复习
昆明市第十四中学
赵 坚
(0871-6781748, kmzhaojian520@126.com)
一、2005年高考全国卷理科综合(物理) 试题简析
1 总体评价(考试中心)
2005年由考试中心命题的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共三套,分别是I卷、II卷和III卷。试题分别用于不同的省市,根据各省市考生水平的不同,三套试题的难度有一定的差别,其中I卷的难度相对较大,II、III卷的相对较小。总体来说,理化生三个学科的试题在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方面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在难度方面,虽然使用同一种试卷的不同省份对其评价不一,但就整体来说,与2004年相比,三套试卷物理题目的难度有所下降,生物试题的难度有所增加,而化学题目的难度基本保持稳定。试题在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而且试题所考查的都是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内容。试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解释和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试题强调对学科内知识融会贯通能力的考查,三套试卷中理、化、生三科试题学科界限分明,符合中学教学实际,有利于对不同学科能力进行较为深入的考查。三套试题均无科学性的错误,试题语言表达严谨、准确, 参考答案科学、规范。
物理学科三套试卷均采用了选择题、实验题、计算题三种题型。试卷不仅在主观题部分注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 而且在一些难度相对较低的选择题中也是这样。试卷中有的选择题不但设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且也很有特色。计算题情景设置合理、科学,注重对物理过程的理解和分析,其中有些题目的综合性、灵活性都比较高。2005年试题的题型有所调整,选择题由2004年的单项选择改为2005年的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两种题型,而且两种题型是混合编排的,这是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首次使用多项选择题。虽然多项选择会使题目的难度有所增加,但通过调整试题内容的难度使选择题的难度基本保持了稳定。
2 试卷结构
3套理综试卷中物理学科分别各考查了12道题, 其中: 不定项选择题8题48分,非选择题4题72分,共计120分. 各套试题考查的知识块、能力要求、各题赋分情况、难易程度如下表一、表二、表三、表四、表五、表六所示.
表一: 全国卷Ⅰ
题 型
题号赋分
知识块
选择题题号
(每题6分)
非选择题题号(分)
占分比例
力 学
14,16,18
22(5),23(16), 24(19)
48.3%
电 学
19,20
22(12),25(20)
36.7%
热 学
21
15%
光 学
17
原子物理
15
表二: 全国卷Ⅰ




考查内容
能力
要求
难易程度、赋分
考查
知识块



不定项选择题
14
牛顿定律的应用
理解
6分
力学
15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电荷守恒
理解
6分
原子
物理
16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匀速圆周运动
推理
6分
力学
17
光的反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
推理
6分
光学
18
简谐横波、波长、周期和波速
理解
6分
力学
19
电磁感应、右手定则、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图像
理解
6分
电学
20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圆周运动、左手定则
推理、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
6分
电学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之间的关系、分子的热运动
理解
6分
热学
非选择题
22
(1)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实验
5分
力学
(2)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测量
12分
电学
23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分析综合
16分
力学
24
物体的平衡、胡克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关系、弹性势能
分析综合
19分
力学
25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牛顿第二定律、匀速直线运动
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
20分
电学
合计
12
33分
61分
26分
表三: 全国卷Ⅱ
题 型
题号赋分
知识块
选择题题号
(每题6分)
非选择题题号(分)
占分比例
力 学
14,18,19
22(5),23(16), 25(20)
49.17%
电 学
20,21
22(12),24(19)
35.3%
热 学
16
15%
光 学
15
原子物理
17
表四: 全国卷Ⅱ




考查内容
能力
要求
难易程度、赋分
考查
知识块



不定项选择题
14
牛顿第二定律
理解
6分
力学
15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光的色散
推理
6分
光学
16
热力学第一定律
理解
6分
热学
17
氢原子的能级跃迁、光电效应
理解
6分
原子
物理
18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匀速圆周运动
理解
6分
力学
19
简谐横波的图像
理解
6分
力学
20
电磁感应、右手定则、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I~t图像
理解
6分
电学
21
点电荷电场、场强叠加
推理
6分
电学
非选择题
22
(1)游标卡尺读数
实验
5分
力学
(2)电流表内阻的测量
12分
电学
23
功能关系(动能定理)
分析综合
16分
力学
24
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
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
19分
电学
25
平抛运动、动量守恒、功能关系、动摩擦定律
分析综合
20分
力学
合计
12
5分
76分
39分
表五: 全国卷Ⅲ
题 型
题号赋分
知识块
选择题题号
(每题6分)
非选择题题号(分)
占分比例
力 学
14,20,21
24(19),25(20)
47.5%
电 学
16,17
22(17),23(16)
37.5%
热 学
19
15%
光 学
18
原子物理
15
表六: 全国卷Ⅲ




考查内容
能力
要求
难易程度、赋分
考查
知识块



不定项选择题
14
牛顿第二定律
理解
6分
力学
15
氢原子能级跃迁、电离
理解
6分
原子
物理
16
电磁感应、楞次定律、右手螺旋定则
理解
6分
电学
17
平行板电容器电容、匀强电场、物体的平衡
理解
6分
电学
18
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
理解
6分
光学
19
热力学第一定律、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
理解
6分
热学
20
简谐横波的图像
理解
6分
力学
21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匀速圆周运动
理解
6分
力学
非选择题
22
(1)螺旋测微器读数
实验
5分
电学
(2)电压表内阻的测量
12分
23
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理解
16分
电学
24
物体的平衡、牛顿第二定律、胡克定律
分析综合
19分
力学
25
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平抛物体运动
分析综合
20分
力学
合计
12
45分
75分
0分
注:表中难易程度界定主要是与往年比较主观得出,非测试统计结果.
3 试题特点
从以上各表对比分析并结合试题可以得出, 2005年命制的3套物理试卷:
(1)严格按照2005年《考试大纲的说明》中的样卷结构进行命制,各套试卷中物理试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覆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各部分中的主干知识, 如牛顿定律、动量和机械能守恒、电场和磁场、电路和电磁感应等. 试题继续突出对力学和电磁学这两大基础知识考查, 各知识块占分比例基本符合《考试大纲》中的要求.
(2)各套试题均注重能力考查, 特别突出考查运用“力与运动观点”、“能量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题均不偏、不怪, 以常规题、传统题出现, 考生不感到陌生. 试题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强调联系实际,注重应用(如Ⅰ套中的14、15、16、23; Ⅱ套中的18; Ⅲ套中的21、25题). 同时部分试题情景和设问方式有所创新(如Ⅰ套中的19题从熟知的矩形线圈切割磁感线改为梯形线圈切割磁感线,20题从分析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改为分析许多带电粒子可能经过的区域范围).
(3)各套试题均体现《考试大纲》中提出的以中等难度题为主的命题思想,但3套试题总体难度却有差异, 其中: 全国卷Ⅰ难度最大, 全国卷Ⅱ难度次之, 全国卷Ⅲ难度相应较小, 这符合不同选用地区教育实际. 3套试题中均没有传统意义上的难题, 实验题难度总体看较之往年有所下降, 以往实验题注重考查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突出实验的设计创新能力, 今年仅突出对基本实验素质和实验能力的考查. 压轴题难度也较往年简单.
(4)各套试题都力求体现高考两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 强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以知识作为载体,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对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无疑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同时这些做法也有利于与新课标今后的有机衔接, 也正是我们教育改革的真正目的.
4 统计数据分析(考试中心)
表 1是2004和2005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卷的抽样统计数据。从数据看,2005年Ⅰ套试卷的难度为0.53,Ⅱ套的为0.57,Ⅲ套的为0.55,与试卷的最初设计难度基本相符。与2004年的难度比较,基本保持稳定。三套试卷的信度分别为0.87、0.89、0.89,数值都在0.8以上,应该说,信度比较好。2005年的试卷不再分新课程卷和旧课程卷,全部为新课程卷,2004年的试卷则有新旧之分,如全国Ⅰ卷就属于旧课程卷,本表不包括其数据。
表 1:2004和2005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卷的抽样统计数据(新课程)
年份
试卷类型
样本量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信度
2004

3267
300
174
0.58
56
0.89

3434
300
156
0.52
52
0.88

2360
300
160
0.53
53
0.88
2005

2100
300
159
0.53
51
0.87

2950
300
171
0.57
58
0.89

3607
300
165
0.55
59
0.89
表2是2004和2005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抽样统计数据。2005年的理综试卷中物理学科增加了多项选择题,并且与单项选择题混合排列,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混合排列的选择题,相对于单选题的难度要大一些,但单选题的难度与2004年的基本相同。非选择题的难度与2004年的基本相同。从整体来说,2005年非选择题的难度比选择题的难度要大。
可以说,从全卷、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的角度来分析,2005年的题目难度与2004年的基本相同。
表2:2004和2005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抽样统计数据(新课程卷)
题型
年份
试卷类型
满分
平均分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选择题
2004

126
85
0.67
22
0.89

126
86
0.68
22
0.89

126
81
0.65
23
0.89
2005

单选题
78
54
0.69
15
0.84
单、多选题
48
32
0.67
9
0.77

单选题
78
52
0.67
16
0.83
单、多选题
48
28
0.58
12
0.81

单选题
78
50
0.64
16
0.81
单、多选题
48
27
0.57
11
0.75
非选择题
2004

174
89
0.51
38
0.96

174
70
0.40
34
0.95

174
79
0.45
34
0.96
2005

174
73
0.42
33
0.96

174
91
0.52
37
0.96

174
88
0.50
39
0.96
表3是2005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分科难度。按照以往的数据,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一般来说,学科题目之间的难度基本上是,物理大于化学,化学大于生物。2005年试卷的情况有所不同,在三套试卷中,学科之间的难度排列顺序由难到易是物、生物、化学。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难度排列顺序也基本上是一样。
表3: 2005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分科难度表
试卷



物理
总难度
0.45
0.50
0.52
选择题难度
0.67
0.58
0.57
非选择题难度
0.30
0.46
0.49
化学
总难度
0.67
0.64
0.59
选择题难度
0.80
0.65
0.66
非选择题难度
0.54
0.63
0.53
生物
总难度
0.47
0.58
0.54
选择题难度
0.51
0.70
0.60
非选择题难度
0.44
0.49
0.49
5 改进命题的建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共有三套,难度有所不同。考试结束后,个别省反映难度不太合适,有的偏难,有的偏易。这与试卷的分发有关,因此建议在2006年的高考试题分发过程中,要更好地考虑使用不同试题地区的考生水平。
2、个别学科应适当增加试题中新颖题目的数量,在稳定的前提下,体现考查学生解决新问题能力的思想。
3、开放性试题有利于考查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但由于开放性试题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答题时间要求较长、评分误差较难控制,等等,因此在设计开放性试题时,要通盘考虑,整份试卷中开放性试题的量不宜太多,每个题目答案的文字量应适宜,不宜太大,这样有利于考生的发挥,有利于更好地控制评卷误差,更好地实现开放性试题的功能。
二、高考命题指导思想
从近几年高考试卷看,试卷的命题是以考查能力立意,而不是以知识立意。高考内容的改革的总原则:总体上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命题范围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加大应用性和能力的考查。这一原则,是高考的指导原则,也是我们进行高中物理教学的指导原则。
以近二年高考来看, 高考命题思想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改革的方向. 试题紧扣教材和考试大纲, 无偏题、怪题, 强调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试题体现了“平稳过渡, 循序渐进, 稳中求变, 稳中求新”的命题指导思想; 体现了回归基础的原则,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三、复习教学的重点和指导思想
1、坚持注意基本知识,基本规律的教学和能力培养
教学要注重五种能力(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只有真正打好基础才能全部提高能力。注重基本知识的考查也是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高考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考查,并不是单纯考查这些概念和规律本身是什么,而是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程度,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和规律,是否知道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实质,是否理解这些概念和规律的适用范围等等。这些概念和规律覆盖了高中物理的内容,学生掌握了这些基本内容就基本具备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切实地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夯实基础。
在学生知道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后,必须通过加到实践——分析、解决物理问题来实现认识的飞跃,达到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一方面,解决总是需从认知结构中提取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解决问题将巩固、活化、深化已形成的概念、规律,并可进一步丰富认知结构的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际,思维抽象上升为具体,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
??? (1)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中,教师的讲解不宜过细,不要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一股脑儿地灌给学生,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钻研的余地,要鼓励学生独立地钻研问题和解决问题,自己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穿。
??? (2)摒弃采用“题海战术”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方法培养的学生,当遇到新的疑难问题时,往往不知所措,低能就表现出来了。教师应通过拓宽思维、多角度、一题多解使学生积极愉快地解决物理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能从容不迫,思维兴奋,解决问题的路子宽。教师必须精选习题,让学生做一定数量的习题。要引导学生,每做一道习题,都应总结一下,看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是否有新的体会,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对习题中所给的物理 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产生的原因和有关的条件是否能独立弄清楚,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是否能够把推理过程准确地表达出来;习题做完了,从物理上去想一想,答案是否合理,反映的道理过程是否合理。让学生锻炼和提高 自己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总之,学生每做一道习题,都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习题贵在独立完成,贵在精而不多。
??? (3)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学物理解题方法多种多样:隔离法、整体法、图象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教师应在习题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与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有法,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使学生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能力。
2、切实加强物理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高考物理一贯重视对实现能力的考查,实验试题的比例保持在13%左右。目前,高考物理实验考查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学生实验;第二,比较重要的演示实验;第三比较新的简单的实验情境,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实验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些内容包括了仪器的使用和读数、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步骤、实验结论和数据处理方法。对影响实验正确性的原因作定性的判断。高考试卷中实验命题的原则是通过笔试的方法来鉴别实验能力的高低,是否真正做过实验;对实验的考查已从简单的实验知识记忆转向考查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原理的理解。针对高考试卷中实验考查的转型,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切实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要重视实验知识内容的教学,更要重视实际操作技能、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原理的巩固和提高,最重要的措施是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3、加强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
??? 这几年高考物理试题的明显特点之一,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增多。这类试题的特点:试题的物理情境取材范围加大,超出教材的范围,体现了不拘泥于大纲的命题原则;但又不涉及实用的技术细节。这些问题要求考生能正确地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根本上讲,要求学生知识要广,不单是课本知识,还要有丰富的实用知识;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决新的物理情境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必须从平时基础的物理教学着手,潜移默化地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设计、挑选、搜集理论联系实际的习题,增加学生对这类习题的训练。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生产实际中涉及到可转化为物理知识的素材,多收集、整理。教师应加强指导培养学生正确地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对此类问题的正确解答予以指导示范。
四、复习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从战略层面上看
1、教师必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和开发
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既要靠聪明才智(即智力因素),但更需要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和坚强的性格与毅力(即非智力因素)。科学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由遗传决定,优化智力的关键在于为开发智慧潜能的问题,而非智力因素主要在于后天的培养。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干不能干的问题,非智力因素则决定干不干的问题,而干得怎样则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决定。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离开了学生的配合,任何好的教学方案都不可能得到落实,当然也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时机,善于在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捕捉信息的习惯,认真作业、刨根究底的习惯,及时复习,善于质疑、求新、求异的精神,善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等方面下功夫、做文章。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来,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来,发挥好主人翁的精神,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研究工作
教师一定要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工作。譬如,做做某部分内容的专题讲座,参加一些教辅用书中某部分内容的编撰工作等等,都会对自己头脑中知识系统的形成,理清各部分知识的关系,把握相关知识的关键内容以及在教学素材的积累等方面带来莫大的好处。我始终认为,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学识水平和教学机智,不一定与其生理年龄成正比,只有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和善于分析总结的教师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成为一个合格的教师。
(二)从战术层面上看
1、把握好教学的原则
教学中,要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平均用力,切实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提高学生的真实水平和主动灵活的应变能力 。
2、把功夫花在重点、难点内容上
受力分析、运动过程分析、动量与能量、能量转化分析、守恒条件分析、电场与磁场等内容是重点。在教学中,对主干知识内容的教学一定要到位.
3、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高考阅卷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常常不使用题给的符号而乱用符号又不加说明;表述能力和论述能力欠佳;方程与运算过程混乱,说理不清,逻辑性不强;简单的运算错误很多。在平时的训练中重视解题的规范化训练,即针对题意作出必要的分析说明,写出每个解题步骤的理论依据和物理规律的原始表达式,再通过公式变形得到需要的表达式,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正确的结论,有些物理问题还要对结论进行分析讨论。
附:
2005年云南省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第Ⅱ卷的分析
㈠第Ⅰ卷的情况分析:因缺测试情况统计数据,统计分析略。
题号
题目
14
如图所示,一物块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用一大小为F、方向如图所示的力去推它,使它以加速度a向右运动。若保持力的方向不变而增大力的大小,则 14.A
A.a变大 B.a不变 C.a变小 D.因为物块的质量未知,故不能确定a变化的趋势
情况分析
审题后判断是单选题。牛顿运动定律是中学物理的重点知识,试题不仅仅考核力产生加速度的瞬时关系,还要让考生理解力变化,物体加速度如何变化。这是一道容易题。
15
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欲使一处于基态的氢原子释放出一个电子而变成氢离子,该氢原子需要吸收的能量至少是 15.A
A.13.60 eV B.10.20 eV
C.0.54 eV D.27.20 eV
情况分析
该题考核氢原子跃迁这个知识点,属于简单的单选题。这种基本的推理题目,在高中教学和复习中,有必要给予落实。
16
如图,闭合线圈上方有一竖直放置的条形磁体,磁体的N极朝下。当磁铁向下运动时(但未插入线圈内部),16.B
A.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同,磁铁与线圈相互吸引
B.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同,磁铁与线圈相互排斥
C.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反,磁铁与线圈相互吸引
D.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反,磁铁与线圈相互排斥
情况分析
该题通过磁体向闭合线圈运动时,考查考生掌握、应用楞次定律的情况,既可以用“阻碍原来磁通的变化”,也可以用“阻碍相对运动”判断,是一道常规的单选题。
17
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与一电池相连,在电容器的两板间有一带正电的质点处于静止平衡状态。现将电容器两板间的距离增大,则 17.D
A.电容变大,质点向上运动 B.电容变大,质点向下运动
C.电容变小,质点保持静止 D.电容变小,质点向下运动
情况分析
审题后判断是单选题。平行板电容器的正电荷处于静止平衡状态,当电容器两板间的距离d增大,由得电容C减小;正电荷平衡时有:,而电容器与一电池相连,即U不变,d增大,电场力减小,质点由平衡态变到非平衡态,,质点向下运动。这样一道常见题目的逻辑推理思想和方法,是高中物理教学的必修课。
18
两种单色光由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分别为θ1、θ2,已知θ1>θ2。用n1、n2分别表示水对两单色光的折射率,v1、v2分别表示两单色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则18.B
A.n1< n2,v1< v2 B.n1< n2,v1> v2 C.n1> n2,v1 n2,v1> v2
情况分析
这是一道考查折射和全反射概念的推理单选题。由题设条件“两种单色光由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 “θ1>θ2”, 根据全反射定义式:,得n1< n2;又根据折射原因:,得v1> v2。
19
一定质量的气体经历一缓慢的绝热膨胀过程。设气体分子间的势能可忽略,则在此过程中19.D
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少
C.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D.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少
情况分析
审题后考生是否立即在头脑中出现热力学第一定律:ΔU=W+Q,再进一步认识“绝热过程”指气体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即Q=0,则ΔU=W;“膨胀过程”指气体对外界做功,为负(W<0),则内能减少(ΔU<0),依题意气体的内能等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得到正确答案。该题属于简单的单选题。
20
一列简谐横波在x轴上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a、b、c为三个质元,a正向上运动。由此可知 20.AC
A.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 B.c正向上运动
C.该时刻以后,b比c先到达平衡位置
D.该时刻以后,b比c先到达离平衡位置最远处
情况分析
波动图象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很大,该题属于教学中的常规的典型题。试题要求考生理解机械波的部分物理实质:①掌握波形图表示介质中各个质点在某一时刻的位移;②明确波传播时,前质点带动后质点振动,质点不发生迁移;③理解振动质元在某一时刻的振动情况及下一时刻的振动情况关系;……作出多项选择的正确判断。
21
最近,科学家在望远镜中看到太阳系外某一恒星有一行星,并测得它围绕该恒星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为1200年,它与该恒星的距离为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00倍。假定该行星绕恒星运行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是圆周,仅利用以上两个数据可以求出的量有 21.AD
A.恒星质量与太阳质量之比 B.恒星密度与太阳密度之比
C.行星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 D.行星运行速度与地球公转速度之比
情况分析
考查万有引力定律与行星运动也是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很大的题型。只要认真审题,可知这是一道多选题。分析题目提供的文字信息,建立起解决问题的物理模型,即行星绕恒星,地球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又根据题目提供的周期和轨道半径的关系,由 ,得,选A,排除C。再根据 ,r为恒星、太阳的半径,非题设条件,排除B。要求运行速度,可直接求出 ,选D。熟练掌握物理规律及其应用是迅速判断问题的关键。
Ⅰ卷情况分析
Ⅰ卷试题以易、中题为主,8道题所涉及的知识点都是高三总复习时应该强调和训练的内容。审题后,是否能够了解题设条件和考查内容,明确每一道题的切入点,下得了手。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情况常用到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处理简单综合问题的能力考生是否到位,考生能否把图文结合起来,掌握好知识的迁移能力。Ⅰ卷8道题很好地检验平时教学中抓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的落实情况。
㈡ 第Ⅱ卷测试抽样统计情况及测试情况分析
题号
试题
平均分
难度
22
(17分) (1)用螺旋测微器测圆柱体的直径时,示数如图所示,此示数为 mm。
(2)利用图中给定的器材测量电压表V的内阻RV。图中B为电源(内阻可忽略不计),R为电阻箱,k为电键。
①将图中实物连接为测量所用的电路。
②写出实验中必须记录的数据(用符号表示),井指出各符号的意义:

③用②中记录的数据表示RV的公式为RV= 。
6.02分
0.35

“长度的测量”和“将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是《考试大纲》确定的实验,试题比较完整地考核了实验能力。
第一问读出螺旋测微器的示数是高考经常考查的知识点,有近60%的考生能够读出正确答案,一个常用的基本技能的考核只得到60%的结果,说明教学还有相当的潜力可以挖掘,同志仍需努力,再上一层楼。
第二问考查测定电压表的内阻RV,这是测量电流表内阻RA的变型题。试题需要从实验原理入手,根据所给的器材设计实验,确定应该采用的数据,由全电路欧姆定律推导出电压表的内阻RV公式。能够正确设计实验的考生不到24%,完成实验的考生仅仅为8915人,占可怜的10.3%,该题的峰值分在1-5分之间,得分率明显偏低,试题击中了中学物理教学的“软肋”。
评卷中感到:⑴考生不会原理或者是不懂得设计实验必须要根据实验原理去分析、推理和判断这个根本。⑵知识学得死,知识迁移能力差,不论条件把“电压表并联”记死了,读到题目中有电压表,一定要与电阻箱并联,有高达21%的考生造成这样的错误。⑶得到10分以上的考生中有约一半的考生对实验的表述不清楚,以至丢掉了后面的8分。学习物理不仅仅会用方程表述,还需要会用语言、文字、图形和图象表述。⑷测表头内阻一定得用半偏法这一思维定势的影响限制了考生的思路,使得积极的思维活动受到了障碍。
23
(16分)图中MN表示真空室中垂直于纸面的平板,它的一侧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一带电粒子从平板上的狭缝o处以垂直于平板的初速v射入磁场区域,最后到达平板上的P点。已知B、v以及P到o的距离l,不计重力,求此粒子的电荷q与质量m之比。
平均分
难度
12.23分
0.76
试题仅仅考查了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这单一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有近8%的考生把洛仑兹力公式写为,基本公式张冠李戴,不是“物理难学”怕是“懒学”;得分在12分以下(占30%)的考生犯的错误有:①只背得或者公式,②方程写成把l当成R,直接得 ;③写对方程 ,而不再求解或者是方程变形出错;④有的考生找不到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几何关系:l=2R。该题对中档分数的考生有较好的区分度。
一个非常容易计算题,虽然满分人数达55876人,但是平均得分仅仅为12.28分,说明对全体考生仍然需要在基本题上化气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可能要研究如何将物理思想、物理方法教给学生。
24
(19分)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弹簧相连接的物块A、B,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mB,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C为一固定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开始用一恒力F沿斜面方向拉物块A且使之向上运动,求物块B刚要离开C时物块A的加速度a和从开始到此时物块A的位移d。重力加速度为g
平均分
难度
5.68分
0.30
试题考查了胡克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共点力的平衡和连接体等四个常规知识。
首先试题交代了“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的前提条件,有35%强的考生注意到条件,会运用胡克定律和共点力的平衡列出方程;在施一恒力F拉物块A,使之向上运动时,有20%的考生以A和B物体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一个动力学方程求加速度,也有的考生分别以A、B两物体为研究对象建立两个动力学方程求加速度;当物块A从开始到物块B刚要离开C时,求A的位移d,有10%的考生能够找到弹簧形变量的关系,正确地得到答案,满分人数达8568人。
这道题是第Ⅱ卷中考得最差的,有25%的考生得零分,40%得分在1-4分之间,这部分考生的答卷有的是白卷,有的答卷不画受力分析图,把物体A受到重力的下滑分力写成mgcosθ,他们掌握的基础知识相当于一张白纸,有的考生不管物理情境如何,机械搬用了动能定理或者动量定理求解,造成失分。教学中要把基本的过程与解决这个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理解清楚,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不要过分追求问题的结论,让过程和结论来个“七、三开”,将“常规”的题型思路正确地迁移到发生变化的新的题目中,提高试题的得分率,值得师生们思考。
25
(20分)如图所示,一对杂技演员(都视为质点)乘秋千(秋千绳处于水平位置)从A点由静止出发绕O点下摆,当摆到最低点B时,女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然后自己刚好能回到高处A。求男演员落地点C与O点的水平距离s。已知男演员质量m1和女演员质量m2之比m1/ m2=2,秋千的质量不计,秋千的摆长为R,C点比O点低5R。
平均分
难度
8.98分
0.45

作为2005年的“压轴题”,从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基本没有太大的降低,整个过程则选择了考生和中学教学熟悉的物理情境,试题的难度小了许多。
分析试题的物理情境,将其分解成四个较简单过程:⑴男女演员由A点(状态)摆到B点(状态)为第一过程——机械能守恒,取B位置为零重力势能位置;⑵女演员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为第二过程——选男女演员为研究对象,动量守恒;⑶女演员刚好能回到A处为第三过程——选女演员为研究对象,机械能守恒,取B位置为零重力势能位置;⑷男演员平抛落至C点(状态)为第四过程——选男演员为研究对象,应用平抛运动规律。
这道题有近五分之一的考生得零分,1-8分这个低分段的比例接近30%。许多考生了解试题中的某几个过程(平抛运动),也能够写出几个公式,得了6分左右。有不少考生在由A点摆到B点的第一过程中,错写式子,用了单摆周期公式,将摆动时间与平抛运动时间生硬地拉在一起。得分在5-10分的考生,极容易对过程分析不十分清楚,乱用公式,因为v0=0,所以得。至于研究对象不分,状态不清,脚标混乱的情况比比皆是,掌握知识的层次相当低,解题不规范。得分在10分以上的考生,问题主要出现在动量守恒的表达式千奇百怪,矢量式中的正、负号问题多多。一部分考生不愿意还是不会交代女演员从B刚好能回到A处的速度v2,“大方”地丢掉3分。高分段的考生需要认真审题、精心分析、扣死得分点,细致计算,满分人数达12627人。
Ⅱ卷
情况分析
批阅第Ⅱ卷四道题感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根基不够扎实,遇到问题有相当多的考生靠死记硬背;对概念的理解认识没有到位,对规律的应用能力还缺火候,本来跨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一道坎就是艳阳天,可偏偏就被挡在了这一道坎上;解决问题的规范培养和训练不落实,随意性较强,失去了许多得分点,“大江大海都过来了,偏偏在阴沟洞里翻船”;建立物理情境和分析问题不熟练,张冠李戴现象比比皆是,迁移知识的能力极需要提高。
㈢ 第Ⅱ卷统计分析
2005年第Ⅱ卷统计数据如下(括号内依次为04年、03年数据):
平均分:33.2分(19.34分、16.89分),
峰值分:30-39分(10-19分之间、同04年),
难度:0.46(0.27、0.23),
及格率:31.3%(6.5%、2.13%),
最高分(满分):72分(72分、70分),最低分:0分(0分、0分)。
课件20张PPT。 高考物理复习策略
曲靖一中李昆华
一、对高考的认识和备考对策
二、高考复习的安排
三、学生的情况
四、复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 一、对高考的认识和备考对策
1、夯实基础知识
2.建构科学有序的知识结构体系
3.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化训练、规范解题程序
5、了解学生心理,稳中求胜
二、高考复习的安排
第一轮复习是基础复习阶段,时间从去年10月到第一次省统测前,在这个阶段,以课本为基础,全面阅读教材,完成单元过关练习,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 第二轮复习安排在两次省统测之间,复习要侧重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综合的物理方法训练;
第三轮的强化训练阶段有三个要求。全面提高应考能力、查漏补缺 、熟能生巧 三、通过对学生的一次练习情况分析学生复习的效果
综合考试中三科相互影响,学生时间分配不当,关键点没有找到,难点没有突破。进行必要的专题能力训练,培养认真细致的作风,提高应试能力。 选择题答案 选择题完成情况 学生考试情况分析22题至25题得分情况 学生考试情况分析四、复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指导
1、有复习计划
2、复习讲究方法
3、良好的心理素质
4、勤练
5、总结谢谢2005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及命题思路解读
及2006年高考复习建议
提 纲
―――――――――黄干生
高考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是指命题时首先确定试题在能力方面的考查目的,然后根据能力考查的要求,选择适宜的内容,设计恰当的方式,最后以某种问题呈现出来.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拓宽了命题思路,开阔了选材视野,摆脱了学科知识的束缚,体现了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3+x”高考模式改革以来,高考命题思想发生了明显变化,即完成了由知识立意向为以能力立意的转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命制的高考试题具有鲜明的能力要求特点,以下就近年来高考试题特点和命题的思想淡淡本人的一些看法,供参考.
一、2005年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及命题思路解读
(一)、紧扣考纲,着力基础,突出能力
物理作为一门科学课程,在考试中既要发挥其基础学科的作用,又要有较好的甄别功能——选拨作用。因此在命题时,既重视考查中学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又注重考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试题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为主,通过对试题解答的速度和正确率来区分不同层次的考生.试题在考查“三基”时既全面又突出重点,不刻意追求知识点覆盖率,不过分强调公式的机械记忆,降低繁杂的运算要求,体现“多想,少算”的思维特点仍将保持.
试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同时,突出能力的考查,在知识点连接上求综合,在物理知识、规律的掌握上求运用,在思维能力发展上求创新,在解题方法上求灵活,在思维品质层次上求深刻。综合性试题仍将以运用物理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设计的起点、考查的着力点,从而达到全面考查物理基础和物理素质的目的.
【例1】(2005年全国理科综合试卷III的第14题)
【例2】(2005年全国理综卷(II)第14题)
【例3】(2005年全国理综卷(I)第14题)
例1、例2、例3是2005年全国理综I、II、III三套试卷的第14题,即物理的第一题,以上三题,考查的知识范围相同(运动和力)、求解方法相同、功能目标相同(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都是通过对物体受力大小的改变,让考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判断物体加速度大小的变化以及由加速度大小的变化判断物体手里的大小。但试题设置的情景不尽相同,考查对象分别为水平光滑平面、光滑斜面、竖直平面上的物体,通过设置不同情景来考查不同地区考生水平和能力.
【例4】(2005年全国理综卷I第16题)
【例5】 (2005年全国理综卷Ⅱ第18题)
【例6】 (2005年全国理综卷III第21题)
例4、例5、例6都是突出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这一考点,都是多选选项试题。例4设置的情景是火星和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考查考生是否能由火星和地球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的周期之比的条件求出火星和地球的质量之比;火星和太阳的质量之比;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 ;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速度大小之比。例5设置的情景是月球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考查考生是否能由引力常量G、月球中心到地球中心的距离R和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的条件求出月球的质量;地球的质量;地球的半径;月球绕地球运行速度的大小。例6设置的情景是行星绕恒星做圆周运动,考查考生是否能由行星绕恒星运行的周期、行星到恒星之间的距离求出恒星质量与太阳质量之比;恒星密度与太阳密度之比;行星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行星运行速度与地球公转速度之比。
(二)、运用图像反映规律,突出处理问题的方法
用图像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物理学常用的工具,充分利用图像给予的信息,认清物理情景、掌握题设条件;充分利用图像的功能,解读题意、寻找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求解较复杂的物理问题的答案,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高考物理试题常常命制用图像反映的物理规律问题.如:2005年全国理综卷I第19、20、25题都涉及到图像.
【例7】(2005年全国理综卷I第19题)线可能是( )
【例8】(2005年全国理综II卷第20题)
例7、例8分别是卷I、II中的两道考题,试题的设计思想为考查考生对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突出了对“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右手定则”考点的考查.两题的情景相当,感应电流正方向的规定相同,计时时刻都为t=0时开始,都是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而产生感应电流,题目的最终要求的都是判断产生的感应电流I随时间t的变化图线.所不同的是:例8为梯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平动,例9为矩形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转动,因而产生的感应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也不一样.例10中产生的感应电流I随时间按正弦或余弦规律变化,例8中产生的感应电流I随时间t的变化是均匀增加、均匀减小或有突变.只要紧紧扣住楞次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起始时刻产生的感应电流的方向与规定的电流正方向之间的关系,便可找出正确答案.
【例9】(2005年全国理综卷I第20题)
本题是一道由常规题改造而成的试题,常规题的设问方式为求解个别能打在平板MN上最远点的带电粒子的荷质比及该点到入射点的距离,而改造后的试题设问思想是将求解个别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特征转换为寻找大量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规律,使试题既突出考查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特征,有体现了物理学的统计规律思想,使试题变得新颖灵活.
(三)、 重视学科思维方法,突出学习潜能考查
体现学科思想方法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高中阶段设计较多的思维方法有:等效、类比、转化、整体隔离、科学假设、物理建模、控制变量、数学归纳、概率统计等.
【例10】(2004年北京理综卷第21题)
对考生来说这是一道新题,也是一道生题,静电透镜在高中教材中是没有的,因而题设情景是全新的.试题以“静电透镜”为背景材料,综合考查了静电场的等势线与电场线之间的关系、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等知识,主要测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题目设置的物理情景和电子的运动过程都较复杂,分析时应抓住电子运动的空间的对称性和时间的不对称性.
(四)、关注科技热点,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改革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近几年来,高考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加大了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的份量,在题型创新等方面作了不少的努力,每年都有一些背景新颖、内涵深刻、联系生活、科技、社会实际的试题。特别是逐步推出了应用问题、探索问题、阅读理解问题、研究性学习问题、动手操作等问题,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形成了高考试题的一大靓点.
【例11】(2005年全国理综卷Ⅲ第25题)
这是一道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试题,巧妙的把高中物理中的重点知识――动能、动量、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结合在一起综合考查。考查的重点是综合分析能力.演员从A点摆下与上摆到A点的两个过程,机械能均守恒,由此挖掘出两位演员作用前与作用后的速度,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求男演员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由平抛运动规律可求男演员落地点C 与O 点的水平距离s.
【例12】(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第22题(2))
(五)、强调物理过程分析,突出建模能力考查
以实际问题为背景材料命题,通过叙述物理情景并设问,要求考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从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包括对象模型、过程模型和介质模型),再从物理模型中分析其中的物理规律,各物理量的变化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最后建立数学关系式进行求解.
【例13】 (2005年全国高考理综卷(I)第23题)
一种事物经常具有多样性,物理问题也一样,很多高考物理试题都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答案.“发现多种可能性’’的能力主要是反映考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能否通过分析试题所给的情境和条件,发现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
【例14】 (2005年全国理综卷I第24题)
本题突出考查对物理过程的分析,如果考生对所发生物理事件的过程没有一幅清晰画面,便不会理出不同阶段的不同过程,过程不清,也就无法列出物理方程,求解此题便是一句空话.
(六)、注重方法的迁移,突出创新能力考查
1、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迁移的能力考查
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包括实验器材的使用和读数,实验原理、方法,实验步骤的编排,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实验误差的分析等;设计实验的能力则要求灵活运用已学过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仪器,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实验问题.
【例15】(2005年全国理综卷I第22题(2))
本题较好地体现对“设计和完成实验能力”的考查.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电阻r” 实验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要求考生由给定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原理图, 并导出测量E和r的计算式.
2.“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
分析综合能力是一种相对较高的能力要求,遇到一个问题,能否独立地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与问题有关的各种因素,分清各种因素所处的地位与作用,发现并提出应该解决的问题;能否根据问题的分析,从自己的“知识库”中找出可用于解决此问题的知识;能否利用这些知识,调动各种手段包括必要的数学工具使问题得到解决是分析综合能力高低的反映.高考的性质决定了高考中关于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试题必定占有较大的比例.
【例17】(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试题――江苏卷第18题)
【例18】(2005年全国理综卷II第25题)
二、2006年高考复习建议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的高考改革必须站在治国安邦、强国富民、持续发展的高度上进行思考,在这一前提下,高考总的趋向是整体稳定、局部微调、稳中有改、稳中有变、稳中有进
●深入研究大纲,掌握考查宗旨
●认真分析考题,明确命题意头
●全面布局复习,突出重要考点
●咬紧力电两块,兼顾“实热光原”
●坚持精讲精练,强化自学指导
1、明确目标,扎实教学,夯紧夯实知识基础
(1)周密计划,科学安排?
2006届高三备考的 “三·三”方案:
实行三轮复习,
进行三次调考,
搞好三类训练,
三轮复习第一轮复习:2005年9月到2006年3月中旬左右,第一轮是基础复习,系统知识,夯实双基,形成网络。要全面阅读材料,查漏补缺,扫除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之上,对各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这轮复习的主要对象就是基础知识,主要强调“全面”、“系统”两点。第二轮复习:2006年3月下旬到5月上旬,第二轮是专题复习,其任务是重组知识,训练培能,查缺补漏,完善体系。重点把握以下五点:
一是科学定位,专题突破;
二是适度综合,拓宽视野;
三是精讲精练,培养能力;
四是总结归纳,系统完善;
五是寻找规律,提升技巧。
第三轮复习:2006年5月上旬到5月底,第三轮是综合复习,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能。侧重点应放在综合运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能力来解决新遇到的问题,即本轮复习的目的是提高应用能力。
?(2)立足基础,着眼能力?
(3)突出学科、抓好重点
(4)调整标高、控制深度?
(5)重视实验、勤于探究?
2、完善网络,突出能力,强化优化综合训练
(1)科学定位,专题突破
(2)增压减负,限量优练
(3)循序渐进,分级升标
(4)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3、转变观念,创新备考,拓展拓宽教学思路
(1)树立适应课改的教学理念
(2)构建与时俱进的教研体制
(3)改进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
(4)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