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学习目标
掌握明朝建立和加强皇权的基本史实;认识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出现的新特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明朝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能够分析明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废除丞相制度;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
难点:
理解废除丞相制度能够加强皇权的原因。
朱元璋灭亡元朝、建立明朝后,逐步统一全国。为巩固统治,他推行一系列强化皇权的措施。朱元璋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 与前代相比,明朝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
一、明朝的建立
年,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1368
朱元璋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 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 。
2.措施:
(1)在地方,取消 ,设立“三司”;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
巩固统治
行中书省
(2)在中央,废除 和中书省,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3)设立锦衣卫,这个机构与明成祖设立的东合称“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3.结果:皇权高度集中。
丞相制度
厂卫
锦衣卫是明朝专有军政搜集情报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锦衣卫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东厂,官署名。即东缉事厂,中国明代的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设立的国家特务情报机关,其分支机构远达朝鲜半岛。 地点位于京师(今北京)东安门之北(一说东华门旁)。 明中叶后期锦衣卫与东西厂并列,活动加强,常合称为“厂卫”。 东厂权力在锦衣卫之上,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从而开明朝宦官干政之端。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 》标准;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称为“ ”。
四书集注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八股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内容必须用古人的语气,绝对不允许自由发挥,而句子的长短、字的繁简、声调高低等也都要相对成文,字数也有限制。
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旧时科举,八股文要用孔子、孟子的口气说话,四副对子平仄对仗,不能用风花雪月的典故亵渎圣人,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马铃薯、花生、 、 向日葵等。
2. 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
玉米
甘薯
苏州
3. 和 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名的商帮是 和 。
北京
南京
晋商
徽商
随堂演练
1.据史书记载,明初朱元璋为解决君相之争,对丞相胡惟庸抄家灭族,并对行政制度作了重大改组。“重大改组”体现在( )
①设立锦衣卫;②设立军机处;③设设立驻藏大臣;④废除丞相制度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
D
2.某历史教材课文中,有“废丞相”“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三个子目。该课的课题应该是( )
A.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B.明朝君主权力的加强
C.清朝中央集权的强化
D.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
3.加强思想控制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措施明朝时,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是( )
A.“四书”“五经”
B.唐诗
C.《资治通鉴》
D.宋词
A
4.明清时期,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下列属于明朝统治者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控制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大兴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5.明朝中期,广东人陈益去安南,当地酋长用甘薯招待他。陈陈益觉得它味道甘美,便想方设法得到薯种并带回家乡种植。甘薯原产于( )
A.欧洲 B.亚洲
C.南美洲 D.非洲
C
6.(山西太原中考题)明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鉴于“人君不能恭览庶政,大臣专权自恣(放纵)”的状况,采取的措施是( )
A.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管理朝政
B.实行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C.废除丞相,强化君主专制
D.大兴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
C
7.(广东佛山中考题)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章》书中写道:“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这一现象说明( )
A.张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B.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C.设立了锦衣卫、东厂
D.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8.(湖南岳阳中考题)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丞相制度的改革
D.地方权力的增大
B
9.(福建龙岩中考题)“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叫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
A.魏晋以来权贵子弟把持高官 B.隋朝时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C.唐朝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D.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D
10.(内蒙古赤峰中考题)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吃到的玉米、甘薯最早应出现在( )
A.明朝 B.唐朝
C.隋朝 D.清朝
A
阅读下列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一番辛苦打造,由王室、宗亲建立诸侯国对周王室的向心力大大加强,同时建立起种类似后来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西周史》
(1)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在政治上推行什么制度 这种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分封制。 作用:拱卫王室,现固了周王对周边的统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材料二
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又因循而不革,明简简易,随时宜也。
----《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
中国君主专制就本质而言非常原始,却与一个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文官)并存。
----费尔南·布罗代尔《文明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的“百官之职”中负责监察的官职名称。材料中“受过教育的现代”官僚队伍”是通过考试而产生的,这种考试开始于何时
御史大夫隋 隋炀帝时。
材料三 秦汉时期,丞相地位极为崇高。拜相时,皇帝要施大礼,因此才有“拜相”一说。然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竟把丞相给废除了,从此丞相在中国就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古老中国的发展传奇》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元璋璋废除丞相的主要目的。
加强君权,防止丞相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