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通过对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了解和掌握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通过总结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培养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郑和下西洋。
难点:
戚继光抗倭的背景。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
一、郑和下西洋
1.条件:
15世纪初, 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目的:
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明朝
郑和,原姓马,回族,云南人。12岁丧父,在流离中被明军掳去,送进皇宫当了太监。后来跟随燕王朱棣,屡建战功。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十分器重他,提拔他为内宫太监,并赐姓郑。1431年,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
西洋,地理概念,在不同时期含义有所不同。明初,人们把黄海、东海及其海外的海域称为“东洋”,而把今文菜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为“西洋”。
3.概况:
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 和 。
非洲东海岸
红海沿岸
在茫茫大海中,郑和的船队是通过哪些方式进行通信的?
郑和的船队为保证航行时的协调一致,采用了多种通信手段白天升旗为号,夜间悬灯为号,遇到天气恶劣视野不良时,则用吹喇叭、敲锣打鼓的方式。整支船队的进退、集合、升帆、抛泊等行动,都在统一号令下进行。
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海船。郑和的船队有严整的编队,船只分工明确,分别承担载人、载货、运粮、装淡水等任务,还有战船护航。仅首次下西洋时,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航海技术人员、财务人员、宗教人士、翻译、医生、厨师、工匠等。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够准确地測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
相关史事
4.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明朝中期, 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倭寇
倭寇(わこう),是指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从事中日走私贸易 。倭寇初时仅为九州沿海一带的名主、庄官等阶层及失业人民,14世纪初,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在长期战乱中失败的南朝封建主组织武士劫掠中国与朝鲜沿海地区。因中国古籍称日本为倭国,故称倭寇。晚清时期,在光绪皇帝的上谕中,也大量使用“倭寇”指称日军,衍生出倭军、倭兵、倭炮、倭廷等词。
2.概况:
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渐东地区的倭患;随后率军进入福建、广东消灭了两地的倭寇。
3.评价
戚继光是一位伟大的 。
戚继光
民族英雄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戚家军(又称义乌兵、浙军),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成军于浙江义乌,总兵力四千人,主力是义乌的农民和矿工。
戚家军因为戚继光从而得名,是明朝的一支很有名气的军队,戚家军赖以成名的,是严明的军纪,职业化的训练水平,东亚最先进的装备,百战百胜的战绩和高达十余万级的斩级记录。被誉为“16至17世纪东亚最强军队” 。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1553
澳门(葡语Macau、英语Macao),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地处珠江三角洲的西岸,北邻广东省珠海市,西与珠海市的湾仔和横琴对望,东与香港隔海相望,相距60公里,南临中国南海。2017年年底澳门总人口为65.31万人,住户数目为191500户。
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门的居住权,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与清朝政府签订《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正式通过外交文书的手续占领澳门并将此辟为殖民地。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经过100多年欧洲文明的洗礼,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门成为一个风貌独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澳门历史城区于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 。
郑和七次下西洋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①明朝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②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先进;③郑和等人丰富的航海经验;④郑和勇敢的精神和组织才能。
随堂演练
1.下列史实或措施,能直接促进中外交流的有( )
①张骞出使西域;②创立行省制度;③郑和七下西洋;④设立宣政院。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B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诗中的“我”是明朝抗倭英雄(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和
D.文天样
B
3.某历史教材的课文中,有“郑和下西洋”“成戚继光抗倭”两个子目。该课的课题应该是( )
A.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B.明朝君主权力的加强
C.明朝的建立和统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A
4.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关于这壮举的历史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强了明朝的综合国力
B.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往来
C.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D.打破了世界各地相互隔绝的状态
B
5.1553年,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居住权的是(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台州
B
6.(辽宁东港中考题)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炫耀明朝国力
B.开拓殖民地
C.扩大政治影响
D.发展对外贸易
C
7.(湖南长沙中考题)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他的对手。”下列事件中,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
A.郑和下西洋 B.戚继光抗倭
C.新航路的开辟辟 D.郑成功收复台湾
A
8.(湖北黄网中考题)东南沿海人民纪念戚继光,在他战斗过的地方刻石立碑。戚继光抗倭最伟大的意义在于( )
A.扫平了浙江、福建、广东的倭寇
B.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
C.使东南沿海人民得以安居乐业
D.维护了朝廷的尊严
C
9.(江西九江中考题)铁岭关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的匾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大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岳飞抗金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成继光抗倭 D.左宗棠收复新疆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