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情说明
《考试说明》对于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是:(1)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鉴赏。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纵观近几年的考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取材集中于唐宋诗词(唐5,宋6);作者以名家为主,非名家为辅;阅读量、试题模式及赋分稳定;难度国Ⅰ、国Ⅱ、国Ⅲ依次递减;诗后有注释,以降低难度;不出偏难怪题。
纵观三年来的高考,诗歌试题选材特点是名家的非名作与非名家的名作。
作品选材以唐宋名家诗词作品为主,其他时代和作家的作品为辅。选文内容有正能量,艺术上表达技巧典型,阅读难度适合高中生实际。作品正文六七十字,绝句、小令与长调不单独选入。共拟两个小题,第1题客观性复选题,主要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第2题主观题,主要考查对作品内容与表达技巧的概括与鉴赏。客观题1个,主要考查对诗歌的理解,5分;主观题1个,主要考查对诗歌的鉴赏,6分,共11分。原文下面附有注释,这些注释主要为作品难懂之处或背景简介,需要首先读好并理解。
考核的重点是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其中情感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总体上难度降低。
2018年的高考题,分值不变,还是11分。考核重点也不变。但题型有变化。一为客观双选题,一为主观题。分值估计分别为5分和6分。选择题综合性强,各考点均会涉及,相对难度会降低。主观题出题点可能性从大到小依次为情感,形象,技巧。
诗歌语言有其自身独特的地方。所有题目出题的出发点都是围绕语言来的。考生答题读懂“诗家语”也是大前提。所以准确把握诗歌语言是读 懂诗歌的关键,也是鉴赏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语言特色、把握形象情感的有效方法。真正读懂,从语言文字出发,摒弃经验主义,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
读懂,既要熟知诗歌的传统意象,更要能结合语境,分析具体作品的具体意象含义。具体语言的考察是重点;其次必会围绕典故含义、技巧出题。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其语言精练,意蕴丰富。有时诗词中蕴含的基本文学文化常识也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中。
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的必考内容,命题的最热点是思想感情的分析概括。
现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出题点多为分析概括形象的特点。
考查重点题型
一、思想情感的准确全面把握
从近几年高考考题分析,高考诗歌情感题类考题年年考,但几乎不考查单一的情感理解分析,而趋向复杂矛盾,可概括为四类常见考题形式:
1.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诗中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结合诗句分析。
3.如何理解诗人矛盾复杂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4.比较阅读,两首诗中诗人情感的异同,结合诗句分析。
年份
作品
作者
题目
2017年全国卷Ⅲ
戏赠元九、李二十
唐·白居易
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2016年高考新课标1卷
金陵望汉江
唐·李白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
内宴奉诏作
宋·曹翰
这首诗与辛齐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
2015年全国卷1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
唐·岑参
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2015年全国卷2
残春旅舍
唐·韩偓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这类题型较难,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要到准确全面,就需要同学们具备扎实的基础、巧妙的方法和相应的答题技巧。
提分关键一:读懂弦外之音,做到不偏漏。 (情感复杂时)
提分关键二:找准情感变化,做到不偏漏。(情感有变化时)
诗歌阅读中的情感题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1.分析思想情感:即理解诗歌所体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2.评价观点态度:即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如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等。
命题形式为主观题,分值一般为5~6分。
分析思想感情6角度
1.抓住诗题
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题目本身就透露出了感情基调,如李白的《送友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了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杜甫的《旅夜书怀》,诗题表明了诗人抒发的是漂泊途中的凄苦之情。
2.抓住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抒发的感情,抓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两句,由“故园情”一语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住诗歌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
4.抓住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5.抓住典型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历代诗人相沿成习,形成了表情达意的“套路”。如写送别和离愁所借之物:柳(杨柳、折柳)、梅(梅花、残梅、折梅)、草(芳草、青草)、残月、烟波、长亭、短亭、关山、玉山等;常借之事:登楼、登高、凭栏、捣衣等。再如写羁旅、愁绪之物:寒蝉、西风、夕阳、残照、斜阳、猿啸、子规(杜鹃、杜宇、蜀鸟)、鹧鸪、雁、笛、管等。此外还有所谓“伤春悲秋”“望月怀远”“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悲凉凄清”等说法。
6.抓住注释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人给你的暗示。介绍写作背景,有时是在暗示本诗的思想内容;介绍相关诗句,有时是在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有时是在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有时也能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典例一:(2017新课标3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答案】
14.C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15.“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一二句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三四句“老元”、“短李”、“偷”、“伏”都是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五六句说世上富贵人人羡慕,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
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
具体答题时,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鉴赏诗歌思想感情,主要包括概括作品的主旨和简析作品的意义(政治、思想、人生),对作品的表层意义、深层意义要能作出恰当的评价。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信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集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任务有三:
①分析作品语言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精确性,揭示语言所包含的具体意义。
②分析作品运用的修辞格及其作用与效果。
③分析作品语言的主体风格及其艺术特色。
常见题型
题型分类
鉴赏语言类
鉴赏手法类
命题特
点总结
1.选材特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分析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指出诗歌语言所蕴含的意义,分析诗歌语言的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2.命题形式:常见的题型有炼字题、炼句题、分析语言风格题三类,炼字题考查频率较高。设问方式主要有“请简要赏析某个字的妙处”“请指出某句或某联巧在哪里”“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等。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Ⅱ考查了炼句。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考查了诗句比较句。
1.选材特点:鉴赏表达技巧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重要考点,主要针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设题,要求考生辨识诗歌所用的手法,分析其表达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如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考查了用典,全国新课标卷Ⅱ考查了铺垫。
2.命题形式:表达方式类题中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白描等)和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的考查较为常见,修辞手法类题一般考查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等,表现手法类题中虚实结合、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的考查最为常见,结构技巧分析类题一般考查卒章显志、照应过渡、抑扬等。
例如:2016年浙江省卷(叙事特色)、山东省卷(两种修辞手法)、北京市卷(声色兼备)。
命题共
性分析
赏析诗歌是从赏析诗句开始的,通常以某一两个句子或词语为单位。如果是句子,主要是写景句或抒情句,重在赏析诗词的写景艺术或抒情艺术。切入角度主要有内容角度和艺术角度(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要点有三: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二是鉴赏古代诗歌的修辞手法,三是鉴赏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熟悉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结构技巧如过渡、伏笔、照应等;写作技巧如衬托、对比、渲染、象征、欲扬先抑、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鉴赏语言类
常考题型
常见设问
准确审题
答题要点
炼字、炼句
1.诗(词)中的某词(句)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词)中的“诗(词)眼”或“关键字(句)”是哪一个?为什么?
1.题干中有明确的“××”字或“××”句字样。
2.题干中有“诗(词)眼”或“关键”字样。
1.明观点:你认为哪个字(词)好。(直接鉴赏某字的此步省略)
2.释义明法: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它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运用了某种手法,须点出运用的手法。
3.说作用:点出该字(词)在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语言风格
1.这首诗(词)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请谈谈这首诗(词)的语言风格。
3.有人说这首诗(词)有某特点,请从语言角度分析。
题干中有“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语言特点”等字样。
1.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2.列例证: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析效果:指出这一特色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典例二:(2017新课标1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B项“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 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纪律性强,考风正,没有一点喧闹嘈杂的声音。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
鉴赏手法类题型一览表
常考题型
常见设问
准确审题
答题要点
修辞手法
1.这首诗(词)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词)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某一句的妙处。
3.诗(词)中某句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的艺术效果。
1.题干中一般有“修辞”二字。
2.题干中一般有“诗句”“某句”“一句”等字眼,修辞是针对语句而言的。
1.明技巧:明确指出诗(词)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重点关注比喻、拟人、借代和夸张)
2.释运用:结合诗(词)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是如何运用的。
3.析作用: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情感表达的作用)
表达方式
(重在描写
与抒情)
1.某诗(词)句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某诗(词)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加以赏析。
3.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词)是怎样表达作者情感的。
4.诗(词)中的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试作简要分析。
1.题干中有“表达方式”字样。
2.题干中有“描写(描绘)”“抒情”字样。
3.题干中有“写景抒情”字样。高考命题人一般在“描写方式方法”和“抒情方法”等方面设题。
1.明技巧:指出诗歌所运用的表达方式及特点。(重点关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等)
2.释运用:结合诗(词)句阐释该表达方式是如何运用的。
3.析作用:简析该表达方式在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
表现手法
1.这首诗(词)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试分析“×××××”诗(词)句运用的表现手法。
3.这首诗(词)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的?
1.就整首诗(词)而言,常考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反衬、象征等。
2.题干中一般有“表现手法”“表现方式”等字眼。
1.明技巧:明确指出诗(词)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重点关注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
2.释运用:结合诗(词)句说明诗(词)中是如何使用这种表现手法的。
3.析作用: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如对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结构章法
1.分析诗歌在结构方面的技巧。
2.这首诗(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分析。
3.这首诗(词)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作简要分析。
4.这首诗(词)结尾一句运用了什么技巧?请简要分析。
1.题干中一般有“结构”“布局”“线索”等字样。
2.题干中一般有“某句”(在结构上处于特殊位置)“运用”“技巧”等字样。
1.明技巧:指明行文构思的技巧。(铺垫、照应、以景作结、先抑后扬、卒章显志)
2.释运用:阐述内容的转换,景情的关联。
3.析作用: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效果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艺术手法题很少要求只答出一种,因此,要注意保持多角度切入答题的意识与习惯。如果是局部文字(如某句、某联、某片)赏析,则要先“修辞”后“表现”,即先从修辞手法角度考虑,后从表现手法角度考虑;如果是全诗赏析,则要先“表现”后“修辞”。手法很多时要“多中取主”,先写最主要、最明显的手法。总之,答题要严密思考,多想想是否还有其他角度。
艺术手法赏析题,固然在于判断运用了哪些技巧,更在于分析、评述作者运用这些表达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表达效果,这是得分的关键。
首先说明是如何运用这种技巧的。是比喻,指出喻体与本体;是对比,指出用什么与什么对比;是反衬,指出是什么反衬什么,等等。这种分析方法叫“二分法”。
表达效果主要有三方面:写景、造境、达情。
内容、主旨、情感角度。这是从句子内容出发,兼顾它在全诗中的表情达意作用。这是效果分析首要考虑的。
表达技巧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位置角度。“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这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看清题目要求,若题干中明确了从何角度鉴赏表达技巧,则由此入手分析诗歌相关语句。若题干中没有明确要求,要抓住一点,从一个角度进行赏析,而不要面面俱到,浅尝辄止。
典例三:(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问题。
内宴奉诏作
曹 翰①
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指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
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第三步,体会感情,全诗表达了作者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认为“弱”“昏”两字较好的作答也可分为以上三步:“弱”“昏”指体弱眼花,表达了作者虽承认自己年老体衰,但依旧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二、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主要指从整体上把握作品描绘的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理解形象的个性特征和社会意义。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就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有一定的固定性,捕捉诗歌形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了解一些经典的意象,对鉴赏古典诗歌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古诗中的形象鉴赏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文学形象鉴赏,包括寄托着诗人情感倾向的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与无生命的物象。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一般要求为: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鉴赏事物形象类题目,关键的是对典型物象的象征意义要了然于心,且要找准物的特征与人的品格之间的契合点。
答题策略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
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表达诗词中形象的意义。
常见的诗歌形象有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题型分类
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
命题特
点总结
1.选材特点: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歌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分为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两类。
2.命题特点:主要考查概括人物的特点、形象及人物的际遇。
1.选材特点:景物形象主要考查意象意境、手法和作用。
2.命题特点:主要考查诗歌的景象、特点和情感,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1.选材特点:主要针对那些具有特定内涵的事物,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探求象征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进而分析并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命题特点:概括事物的特点,简要分析事物意象的内涵,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找到所写之物与所言之志的“契合点”。
命题共
性解读
无论鉴赏的是人物形象还是景物形象、事物形象,都需先把握诗句的内容、含义及感情基调,注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意义,特别是常见意象的含义,要关注作者描写形象的方法,把握作者寄寓在物象身上的特殊情感,本考点在全国新课标卷中属轮考点,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考查了此考点,题型为主观题。2017年新课标2卷考查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赏析
试题中考查的人物形象,既有诗人在特定诗境中精心塑造出的客体人物典型,又有隐约可见作者思想影子与志趣抱负的抒情主人公。前者如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着意刻画的不幸艺人琵琶女形象,后者如苏拭《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中倾情摹画的任天而动、泰然自若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题策略
1.这首诗(词)生动形象地塑造了一个(群)××的形象。诗(词)中××句写了××,表现了××;××句写了××,表现了××。诗(词)人通过塑造××,抒发(表现)了××的情感(态度、情操等)。
2.这首诗(词)塑造了××(名词或形容词)形象,通过描写××(体现形象特征的词),抒发了××之情。
典例四:(2017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答案】
14.BD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15.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鉴赏诗歌中的事物形象
诗歌中的事物形象主要是指咏物诗中描绘的物象。这些物象是被诗人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诗人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往往采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手法。
做题步骤
抓住诗中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准确理解形象的深刻内涵。
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征。概括形象的特征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表述时要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联系作品,分析形象特点。
鉴赏事物形象要抓物象的特点,分析其丰富、独特的内涵;要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尤其要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答题表述时要使用拟人的手法。
典例五:(2016新课标二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牵来赤墀下③,迥立闾阖生长风④。
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
斯须九重真龙出⑤,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①曹将军霸:即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闾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8. 如何理解曹霸画的马“一洗万古凡马空”?曹霸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8.第一问:曹霸所画玉花骢神奇雄俊,如飞龙跃出,其他人画的“凡马”在此马前都不免相形失色。
第二问:曹霸先凝神构思,苦心布局,然后落笔挥洒,顷刻间一气呵成。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诗歌中塑造的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被称作“意象”。所以要真正理解诗歌的意象,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形象特点。
此类题目,答题格式: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部分,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还要注意把握意境的不同方式,如: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等。第三部分,根据情境氛围的特点剖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鉴赏景物形象要注意以下三点:
联系情感。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诗人的形象或情感。这两者是一致的。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把握景物类型。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环境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等。仔细区别这些类型,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景物形象。
鉴赏画面。鉴赏景物形象首先要看画面形、色、动、静等特征,即概括意境描摹的图景。欣赏古代诗歌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的色彩,三是画面的动态,四是画面的静态。
典例六:(2016新课标一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一、(吉林省延边州2018年高考仿真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情 诗
曹植
微阴翳阳景, 清风吹我衣。
游鱼潜渌水, 翔鸟薄天飞。
眇眇客行士, 徭役不得归。
始出严霜结, 今来白露晞。
游子叹黍离①,处者歌式微②。
慷慨对嘉宾, 凄怆内伤悲。
注释:①黍离:出自《诗经》,是东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之意。②处者:指役夫的家人。式微:出自《诗经》,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意为家人期盼役夫早归。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诗属于古体诗,开篇两句写景,色彩鲜明,境界开阔,意象飞动,景中含情。
B. 诗中三、四句,鱼“潜”鸟“薄”,静动映衬,“潜”、“薄”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充分显示出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及其精湛准确的艺术表现力,堪称“诗眼”。
C. 三、四句与五、六句,自由的鱼鸟与身不由己的役夫形成对比,突出了役夫深受徭役之苦的悲惨命运。
D. “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两句,平仄声律和谐妥贴,文字对仗工整自然。
E. 诗的最后两句“慷慨对嘉宾, 凄怆内伤悲”,与曹操《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所抒发的感情有相似之处。
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找出三种,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答案】
1.AE
2.①对偶诗中八、九句对仗工整,“始出”对“今来”,“严霜结”对“白露晞”,突现了时间的变化,表现役夫的离愁。
②反衬诗中第三、四句用游鱼和翔鸟的自由,反衬了五、六句役夫的不得归,突出了役夫被迫离家服徭役的凄苦境遇,同时也反映了诗人身处政治逆境内心备受压抑的痛苦。
③白描诗的的前四句直接描绘了天气微阴,清风吹衣,鱼潜鸟飞的情景,未加雕琢而自然真实。
④用典九、十句用《诗经》中典故,描绘了战乱年代人们内心的感伤和期盼,将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时间的厚重增添了情感的厚重,历史深沉感油然而生。
⑤直抒胸臆结尾两句“慷慨对嘉宾, 凄怆内伤悲”直接抒发了自己内心凄怆的伤悲心情,为百姓的凄苦生活,也为自己内心的压抑。这种伤悲便面对嘉宾也难以抑制,语势雄浑,情感鲜明而厚重。
⑦乐景衬哀情诗中以“游潜鸟飞”自由自在的乐景衬托了徭役不得归的哀情,突出了役夫被迫离家服徭役的凄苦境遇,以乐衬哀,更见其哀。
2.题干“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找出三种,结合诗句简要赏析”,这是考查诗歌艺术手法。答题时要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释,最后分析艺术效果。诗中“游鱼潜渌水,翔鸟薄天飞”两句,色彩鲜明,境界开阔,诗人用鱼鸟的自由自在的乐景衬托了徭役不得归的哀情,反衬出身不由己的役夫的可悲命运,同时也是作者处在动辄得咎的政治逆境身心备受压抑中对自由、解放的热切憧憬。三、四句与五、六句,自由的鱼鸟与身不由己的役夫形成对比,衬托出役夫深受徭役之苦的悲惨命运。“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晞”两句,平仄声律和谐妥贴,文字对仗工整自然,“始出”对“今来”,“严霜结”对“白露晞”,表现役夫的离愁。诗中“游者”、“处者”两句,运用典故,映照出时代的动荡,男女之怨旷。游者,指役夫。《黍离》,指《诗经·王风·黍离》篇,是一首哀伤宗周覆灭诗。这里取其感伤乱离、行役不已的意思。处者,指役夫家中的亲人。《式微》,指《诗经·邶风·式微》篇。旧说是黎国诸侯被狄人所逐,寄居卫国,臣子劝归之作。这里取其劝归之意。通过典故的运用,将历史与现实交织在一起,深化了人民在封建徭役制度重压下痛苦不安的悲剧意蕴。
二、(河北省2018届高三衡水金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①公实②《雷雨》
【宋】洪炎
惊雷势欲拔三山,急雨声如倒百川。
但作奇寒侵客梦,若为③一震静胡烟?
田园荆棘漫流水,河洛腥膻今几年?
拟叩九关④笺帝所,人非大手⑤笔非椽。
【注】①次韵:按原诗的韵进行和诗。②公实:郑公实,洪炎的朋友,作有《雷雨》一诗。③若为:怎能。④九关:天门九重,代指朝廷。⑤大手:大手笔。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雷雨发出轰鸣声,有如百川崩泻,仿佛具有拔走蓬莱三山的威势。
B. 颔联作者通过写雷雨不能扫清“胡烟”,表达了对不能驱除侵略者的憾恨。
C. 颈联中的田园荒芜、洪水弥漫、河洛被金人占领,意在写出百姓生活艰难。
D. 结尾两句表达出作者忧国忧时的心志,希望能亲自带兵出征,北定中原。
E. 作者虽有意向皇帝陈情,但认识到自己并非大手笔,担心倾诉有所不尽。
4.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写景的作用。
【答案】
3.CD
4.①渲染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②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③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4.本题考查写景的作用。开头两句扣题,以“惊雷”发端,用“拔三山”、“倒百川”形容雷声的威力和暴雨的势,渲染了紧张险恶的环境气氛;同时也暗示当时动乱的时局,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悲慨感受蓄势。
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的一般作用:
①渲染气氛
②烘托人物形象、心情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交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
⑤揭示或深化作品主题。
三、(新疆乌鲁木齐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注】①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容量一斗。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②公主琵琶:汉武帝时以汪都王刘建女细君公主嫁与乌孙国王昆莫,恐其途中烦闷,故令人弹琵琶以娱之。蒲桃:今作“葡萄”。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歌前三句先描写辛劳又单调的从军生活,又着意描写了边陲的恶劣环境,冷落凄凉。
B. 三、四句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征夫与远嫁公主进行对比,突出了他们同样的幽怨之情。
C. 诗歌七、八句中,两个“胡”字有意重复,“夜夜”“双双”又有意使用叠字,强化了情感。
D. 九、十两句写玉门犹被遮断,行人追随将军拼命向前,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
E. 诗中写征夫之苦,不采用客观叙述角度,而采用第一人称,场景如在眼前,真切感人。
6.本诗画线句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加以比较。
【答案】
5.BD
6.相同点:都表达了厌战情绪。
不同点:本诗侧重于抒发对统治者 穷兵黩武的讽刺与不满。连年战争,将士弃尸荒野,仅换得西域葡萄归种中原,讽刺和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视生命如草芥的行为。
范词侧重于抒发思归与报国之情。将士们白发苍苍,思乡而夜不能寐,但仍不畏环境艰苦,承担着戍边重任,表达了深沉真挚的忧国报国之情。
6.这是一道比较阅读的题目,要求比较“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最后两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抒之情有何异同,从“年年战骨埋荒外”和“将军白发征夫泪”可以看出二者均反映“厌战的情绪”,从“空见蒲桃入汉家”看出此诗反映年年战争,将士弃尸荒野,仅换得西域葡萄归种中原,讽刺和批判统治者穷兵黩武,视生命如草芥的行为;而范词“人不寐”反映的则是深沉真挚的忧国报国之情。
四、(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次韵裴仲谋同年
黄庭坚
交盖春风汝水边,客床相对卧僧毡。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
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
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
【注释】①裴仲谋:名纶,黄庭坚友人,时为舞阳(今河南舞阳)县尉。②叶(shè):县名,黄庭坚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被任命为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叶县)县尉。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从题目可以看出,与诗人同岁的好友裴仲谋先寄赠他一首诗,他又依照原韵、原字相和了这一首诗。
B. 首句诗人回忆了过去与朋友在春天的汝水河畔相会的情景,运用“交盖”的典故,不露痕迹,意蕴丰厚。
C. 第二句写诗人曾经与朋友在僧舍中对榻而卧,倾心交谈,与上一句一气贯通,表现了二人的深情厚谊。
D. 颔联写出了二人居官之地相距很近,又同样年轻,可以时常通问。“贱子”与“公”一谦一敬,更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看重。
E. 颈联宕开一笔,抒发了自己白发已生,倦于宦情,只能坐赏青山,却无钱辞官回乡的无奈心情。
8.尾联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7.AE
8.(1)尾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江南竹林茂密的水岸,鸬鹚安详地休息,勾勒出一幅自然静谧的画面,寄寓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向往之情。
(2)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自己还不如水鸟鸬鹚,能在江南的烟沙簧竹中悠闲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郁闷不乐,想弃官归隐的心情。
8.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是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江南竹林茂密的水岸,鸬鹚安详地休息,勾勒出一幅自然静谧的画面,寄寓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向往之情。“输”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自己还不如水鸟鸬鹚,能在江南的烟沙簧竹中悠闲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郁闷不乐,想弃官归隐的心情。
五、(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炎德英才大联考高考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早兴①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本诗作于杭州任上的第二年。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街鼓咚咚的敲起,衬托出诗人,开心愉悦的心情。
B. 小狗眠于台阶,已知大地的潮湿,侧面表现出春天到来,大地潮湿难耐。
C. 诗中对活泼的小鸟儿在窗前不停欢校的传神刻画,紧扣了诗题“早”字。
D. 因为乡梦撩人愁思,于是诗人只好借酒浇愁,一夜昏睡暂时忘记了乡愁。
E.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流畅、欢快,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10.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本诗颈联。
【答案】
9.BE
10.① “半销宿酒头仍重” 说明昨日因心情愉快开怀畅饮,以致有头重脚轻之感。②“新脱冬衣” 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③叙述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10.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的要求,所以考生只要选取从细微处写的诗句即可,根据理解本诗中“半销宿酒头仍重” 说明昨日因心情愉快开怀畅饮,以致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 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
六、(广东省佛山市普通高中2018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偶书①
王安石
需然②甘泽洗尘襄,南亩东郊共慰颜。
地望岁功③还物外,天将生意与人间。
霁分星斗风雷静,凉入轩窗枕罩④闲。
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震雨便归山。
【注释】①熙宁七年(1074年),大旱。此时新法功效业已呈现,王安石仍六次上书,自请罢相,以礼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进京为相。本篇系他回到江宁后得雨而作。②常然:雨量充足貌。③岁功:一年的收成。④:竹席。
1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甘”“洗”“共”三字生动地写出雨降临及时,雨势酣畅,人们欢欣鼓舞的反应。
B. 颔联写出了这场雨带来的好处:不仅使得农业丰收指日可待,也促进了商业生意的繁荣。
C. 第五句“分”字准确写出雨后云雾散去,星斗渐现,且以“风雷静”突出了雨后的宁静。
D. 第六句写出雨后凉意怡人,而室内枕簟却被闲置一边,诗人借此表现了自己心境的落寞
E. 这首诗,诗人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摹雨态、雨势及其影响,表达了自己的志向。
12.诗的尾联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答案】
11.BD
12.尾联诗句字面上是写浮云明白进退之趣,用霖雨解除旱情后就回归深山。“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
12.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考核尾联的情感,尾联“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震雨便归山”中“谁似浮云”表面上是疑问谁是浮云,其实是暗指诗人自己。诗人肯定浮云,做官就要有为民为国造福的思想。“谁似浮云”也是反问,表达自己不会像浮云一样,稍有小成就功成身退,而是会继续努力进取,为国为民造福。
七、(甘肃省张掖市2018届高三备考质量诊断第三次考试)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渔父
岑参
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
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
朝从①滩上饭,暮向芦中宿。
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竿头钓丝长文馀,鼓枻②乘流无定居。
世人那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注】①从:向,就。②鼓枻:划动船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人宦海沉浮,早有倦怠之心,想通过渔父形象来表达不慕功名但求安适的愿望。
B. 诗歌开头两句,把沧浪叟和沧浪水进行了比较,突出了沧浪叟内心的澄澈与干净。
C. “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写出了渔父的落魄,即使生活落魄但内心自由幸福。
D. 此诗的语言风格不同于岑参边塞诗的“生动夸张、慷慨激昂、奇竣壮阔”的特点。
E. “此翁取适非取鱼”运用典故,表明渔父像姜太公一样,希望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
14.诗中的渔父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13.CE
14.①寄情山水,品质高洁;②隐姓埋名,居无定所;③放浪形骸,享受脱离尘世的舒适。
14.题干问的是“诗中的渔父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人物的行为进行直接的描写,也可以借助环境进行侧面衬托。考生应先圈出直接写渔父行为的诗句,然后再借助环境分析人物特点。“扁舟沧浪叟,心与沧浪清”,一个“清”字借沧浪水的清澈来表现人物品质的高洁,突出了沧浪叟内心的澄澈与干净;“不自道乡里,无人知姓名”,没有人知道渔父的姓名,说明他隐姓埋名;“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生活自由自在,
八、(2018年新课标高三模拟押题卷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黄徐州①
陈师道
姓名曾落荐书中,刻画无盐②自不工。
一日虛声满天下,十年从事得途穷。
白头未觉功名晚,青眼③常蒙今昔同。
衰疾又为今日别,数行老泪洒西风。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四十三岁,前一年他在颍州州学因党事牵连而被罢职之后,家居徐州,后为生活所迫,寄食曹州知州郭概处。诗人离徐州时,写了此诗向朋友黄徐州告别。②刻画无盐:《晋书·周觊传》中“庾亮谓觊曰:‘诸人咸以君方乐广。’觊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意即他自惭不如乐广,别人称誉太过,犹如刻画无盐,而以西施的形貌相加,就显得唐突了。③青眼:晋代阮籍能为青白眼,常以青眼对他所器重的人。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在首句说自己的姓名曾落在当时名流的荐书之中,第二句运用典故表明自己的诗作还不错,与所得称誉是相符合的。
B. 诗的三、四句,回忆自己自得来名声发迹以来,一晃间有了十年,而现在却落得个因党事牵连被罢职的下场,令人感慨。
C. “白头未觉功名晚”一句通过想象手法,表明他此时虽生白发,年过不惑,但还是不觉得自己获得功名有什么晚来之感。
D. “青眼常蒙今昔同”一句是写自己顾念过去,深蒙黄徐州以青眼相加,而现在更寄希望朋友黄徐州的引荐恢复自己的功名。
E. 全诗写诗人进退之间,难以由人,受到政治上的牵连被罢职,生活在贫 穷中,不由得悲叹,做到了情感真挚,尽情倾吐。
16.本诗最后一联情感深沉,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请分析。
【答案】
15.AC
16.结尾前句直抒胸臆,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事渐衰,而又多病,所以临行告别,泪洒西风,令人感伤;后句以景结情,最后一句用西风表示季节已是秋天,而人们在秋天多悲,作者在秋天之中遇到境遇困穷,于是就有老泪难禁之叹。这两句从诗人的境况落笔,点明诗为告别而作。
16.这是一道考核诗歌额抒情方式的题目,要求回答尾联是如何抒情的,注意结合“衰疾又为今日别”,直抒胸臆,感叹时光不肯饶人,自己年事渐衰,而又多病,所以临行告别,泪洒西风,令人感伤;“数行老泪洒西风”以景结情,用西风表示季节已是秋天,而人们在秋天多悲,作者在秋天之中遇到境遇困穷,于是就有老泪难禁之叹。
九、(广东省深圳市2018年高三第二次4月调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扬州偶会前洛阳卢耿主簿
韦应物
楚塞故人稀,相逢本不期。
犹存袖里字,忽怪鬓中丝。
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
更能连骑出,还似洛桥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故人稀”点出诗人的处境,暗寓人事的变迁,以淡淡的悲伤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B. 诗人的衣袖里仍保存着友人写的文字,这一细节流露出诗人对友人情意的珍惜重视。
C. 第四句将眼前人与昔日印象相比照,由此引起内心的波动,反映诗人对友人的关爱。
D. 颈联用两个典型的画面,表现诗人与友人客舍对饮的畅快淋漓,江行唱和的兴致盎然。
E. 整首诗意象绚丽丰富,风格飘逸豪放,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
2.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
【答案】
1.AE
2.①结句不结情,诗情更深化(推进喜悦之情)。“更”句表示两人除偶遇之外,还能并辔同游,这是更大的快乐;“还”句表示仍然能像以前在洛桥一样,将愉悦之情又推进了一层。②打通时(今昔)空(扬州、洛桥),巧妙拓展意境。(也可答“虚实结合”)现在的连骑共行让人想起当年在洛桥并辔同游的情景,现在与过去的场景相重叠,写出作者与故友相聚的喜悦。③留白式结尾,拓展诗的想象空间。还跟当年在洛桥时一样,当年的经历给人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2.韦应物这首抒与老友意外重逢的五律诗,恰如多级台阶的渐进登高,一层层提升,尾联虽为收结,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却并没有收束。这首诗的“起承转合”上都不同于寻常所见。关于这一特点,在E项的选择内容后半句“在多个场景的切换中表现了情感的起伏变化”有所涉及,可为考生阅读时的提醒。本题题干“这首诗的尾联笔法灵活,意蕴丰富,请你对此加以赏析”可以有四层指令,一是定位尾联,二是笔法灵活,三是意蕴丰富,四是赏析。“尾联”就要考虑诗的结构,“笔法”就要考虑这一联的写法,“意蕴”就是要考虑这一联的表情达意之处,“赏析”是考查角度,是审美鉴赏。“更能连骑出”中的“更”字,前引上面两联中的“存袖里字”“怪鬓中丝”“客舍盈樽酒”“江行满箧诗”,预示着老友相遇后存出、诗酒之
十、(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炎德英才大联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①,却疑身得旧山川。
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
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
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辛夷:香木名,开白花者名玉兰,又称望春、迎春。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身在北首之燕地,春天与旧日国中无异,但心中的熟悉感和温暖感却不同于以前。
B. 颔联着一“浮”字,写出了春风、江水、树木、阳光的融合,赋予动态景象以静态美感。
C. 颈联写柳色嫩黄,阳光染就,田间新绿雨水催成,生动地裁就一幅田园图画,奇丽壮阔。
D. 全诗描写了北国风光和作者感触,写景细腻感情真挚,字字句句洋溢着对祖国的热爱。
E. 作者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风格含蓄凝练,本诗经作者精心锤炼,构思新奇,感情深沉。
4.请结合全诗,对尾联进行赏析。
【答案】
3.BC
4.①尾联写回头却不见辛夷开放,才始觉看花是在去年,借此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懑和收复国土的理想。②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同开篇的疑身于“旧山川”相呼应,再次将心中的情绪抒发,饶有新意。③尾联自然精巧,语言含蓄,平实的笔触中蕴含着深沉蕴藉的情思。
【解析】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赏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B项,应是“赋予静态景象以动态美感”。C项,“奇丽壮阔”应是“清新明丽”。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