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专题24+文言文阅读(含上下两份)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高考语文考前快速提升专题24+文言文阅读(含上下两份)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06 16:56:06

文档简介


考情解读
《考试说明》对古诗文阅读的要求是:能够“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具体要求有11条:①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③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④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⑤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⑦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⑧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⑩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几年的高考真题表明,文言文阅读的素材一般来自《明史》《宋史》《旧唐书》,取材集中,四年高考模式基本稳定,课标一难度中高,课标二难度中,课标三难度中低。断句与古代文化知识是新题型。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在翻译中考查。
一般来说,选文取自“正史”中的传记,内容有积极意义,文言词汇丰富,信息蕴含充足,语言规范流利。600字左右,字数随其他阅读文本字数的增减而减增。题型保持稳定,稳中有变,同一材料不重复命题。共拟4题,客观题1个,主观题3个,共赋19分。断句,客观题,选文五六十字,设两处错误,分别呈现在三个选项中,3分。古代文化知识,客观题,每项40字左右,错项往往在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之中设置,3分。概括分析,每项60字左右,错项常设于对原文的错误理解,3分。翻译,两句,每句二三十字,赋5分,采分点一般为三个实词或短语每点1分,语意2分。断句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本功,全国课标卷自2015年始,专门设立一题,考查这一能力。2018年估计还会延续2017年的考查形式。
方法技巧
1.整体阅读,粗略读懂大意。借助分析综合题的四个选项,从中获得理解原文大意的有效提示。
2.精读文章,边读边画要点。要用虚线标出人物的姓名、字号,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官职的变迁情况等。要弄清楚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是几件事,几个人;是一人一件事,还是一人多件事,还是多人多件事。还要弄清楚谁是主要人物,谁是次要人物,以及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
3.不懂的词义和句子可以暂时跳过。不必过多纠缠阅读障碍,每一遍读不懂,再读一遍有可能就读懂了。
4.仔细察看语境,上下勾连,反复揣摩,从整体的角度作出翻译方案。
5.抓整体语意,落实重要实词、虚词和典型文言句式的直译,把课内知识迁移到翻译中去。
典例一:(2017新课标1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目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分)
译文: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分)
译文:
【答案】
10.D
11.B
12.B
13.(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11.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姓名字号、宗法礼仪、官职俸禄等,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B项“姻亲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属于血亲。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细节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然后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找出错论。本题设计人物与事件出错。
13.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
热点考查一: 文言文断句
高考文言文断句,一般在阅读文段中截取一个文言要素集中的五六十字的语段,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选择正确的答案。命题的具体作法是,在整段文字中预设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一个选项正确。
方法技巧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理解,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文段,搞清楚该语段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意、句末虚词、句式特点等判断各项断句的正确与否。选择好答案之后,再回读一遍,看哪个分句读起来有拗口之感,从而确认最正常的一种断句。一般说来,断句的难点往往在一两个分句或词语上,突破了这一两个关口,该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或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反问句“不亦……乎”“安……哉”,被动句“为……所……”“见……于……”,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
(2)修辞句,找特点: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以及骈文中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的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有些要求断句的语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句间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句间的转折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句间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
三原则
1.利用语境。
2.精读句子(词语含义,词语搭配,句子结构)。
3.利用选项。
四方法
1.名词断句法: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国名、朝代名等名词。往往作主语或宾语,往往可以在其之前或之后点断。再结合句意,就可以准确断句了。
2.动词断句法:动词大多作谓语,往往前有主语,后有宾语,据此可以进行断句。
3.句式断句法:
⑴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⑵整齐句式:对称句、对偶句、排比句。
⑶四字短语
4.标志断句法
⑴对话标志: 曰、云、言、道
⑵虚词标志:①句首的语气词:盖、夫、若夫……②句末语气词:也、矣、哉、乎、耳、而已……③关联词:苟、纵、是故、向使、然而、无论、然则;则、故……④表时间的词语:初、先是……?
典例二:(2016新课标一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答案】B
【解析】
热点考查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科举职官、礼仪习俗、姓名称谓,以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器物用具等诸多方面。由于全国课标卷古代文化知识的考查是附着在文言文阅读之内的,而文言文阅读的对象是“正史”中的人物传记,这就基本锁定了考查重点,即人物称谓、古代官职、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议、饮食器用、音乐文娱、特定称谓等。
方法指导
1.明确范围,分类积累
⑴教材内容及注释。
⑵人教版必修5“梳理与探究”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⑶课外文言文阅读语段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
⑷可从官员选拨、学校教育、风俗礼仪、姓名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等方面,对古代文化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 尽量多积累古代文化知识,是准确解题的最重要的保障。
2.联系积累,判定正误
3.分析词语,语境推断
对于自己未曾积累到的文化知识,可分析相关词语的含义,再将其含义带入语境,看是否合理,以此判定选项表述是否有误。
做题时如果遇到上述三种手法都不能确定真假判断时,要注意从中选取面目最熟悉的作答,因为高考设错的,往往是绝大多数考生所熟悉的古代文化知识,生僻的知识只是干扰项。
典例三:(2017新课标2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答案】
11.B
热点考点三:理解与分析综合
知识要点。
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整合。这些“信息”在文中具体表现为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和句子,因此,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是一种难度加大了的句意理解能力,必须在理解选文的句意、文意的基础之上,准确把握主要意思,系统梳理、归纳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整理、筛选出与某一主题有关的文句。
考查方式。
这一考点考查的范围较广,文段中的有关词句、文段的层次结构、语言技巧,都可以成为筛选的对象。近年来,高考试题涉及提取的信息内容主要是: ①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的信息。②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特点的信息。③反映人物道德情操和聪明才智的信息。④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信息。
本考点考查的基本题型是客观题型,以文中主人公的经历或事迹、品质或情操等为依据,编为四个选项,要求选出不符合某一方面信息的选项。
陷阱设置。
高考对于筛选文中的信息题的陷阱设置主要有六种方式:
(1)对象错位。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选文为人物传记,这类选文往往涉及到几个人物、几件事情;而题干的要求多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因而命题人在设计错例时,时常采取“张冠李戴”的方法,即把次要人物所做之事“嫁接”到题干要求表现的主要人物身上,从而造成了表现对象的错位。
(2)方式误导。人物传记类文段刻画人物的方式既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作者评述,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而题干对人物刻画方式的筛选是有指定要求的。命题人有时便把虽能表现人物某种品质,但刻画方式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混编到选项之中。
(3)混淆标准。题干的要求是两项,要求考生将分别能体现题干要求的一项选出来。命题者往往故意混淆上下两项的标准,干扰考生。
(4)偷换主旨。近年来传记类文段在选取材料时始终贯穿着这样一条内在的红线,即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而真善美的内涵博大精深,选文中主人公优秀的思想品德往往也呈现出多面性。试题要求筛选的只是“某一种”传统美德,这就容易陷入“偷换主旨”的筛选误区。
(5)举例错误。人物传记类文章讲究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考生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悉心揣摩语境,洞察人物言行举止背后的“隐情”;谨防命题者故意用错例。
(6)混淆时空。在叙事类文段中,事件的进程有起因、经过和结果三个阶段,三者之间既有逻辑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序上的阶段界限。命题人有时会用“提速”的办法,将“后一阶段”的事件混杂到“前一阶段”的事件之中,导致时空混淆,以此来干扰答题思维。
文意概括分析解题方略
1.把握选项意思
拆分语意点,弄清语意点之间的关系;注意主语是否承前省略
2.找到对应原文
准确,全面。
3.精细比对辨析
4.熟悉错项类型
人物混淆、时间错误、地点错误、不同事件混淆、不同事件时间顺序混淆、同一事件不同环节杂糅、语句间逻辑关系错误、概括不当、评析不当、无中生有、遗漏关键词语、忽视语境断章取义、对语言细节(如易望文生义的词语、较为复杂的语言片段)理解不当。
典例四:(2017新课标3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答案】
12.A
方法技巧
1.复习对策。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需要注意以下五点:
(1)陈述主体是否一致。在筛选信息时,一定要看所选文句的陈述主体是否与题干一致。
(2)主体关涉的对象是否一致。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的契合不仅表现在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也表现在两处关涉对象的一致性上。
⑶明确信息的意义指向。要最终选出正确答案,还要理解表达信息的概念内涵,明确所要筛选的信息的意义指向。
⑷梳理文意句意。要对所选文句所在文段大意准确把握,对所选文句与相邻文句间语意关系要正确理解。
⑸辨明行为、品质与功绩、影响等。有些题干要求筛选的信息与所选文句透露的信息有相符相似之处,但题干要求选出的是行为、品质,而文句反映的却是结果,遇到这种情况要认真辨析。
2.应试技巧。
①审清题干,明确方向。要明确题干提出的问题,明确筛选方向。
②判明性质,识别错项。题干的要求往往是用抽象概括概念表述出来,而所列选项多为对具体事实的叙述,这就需要能够准确地判断“事实”的内涵、性质,由此判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③把握规律,辨明陷阱。要了解高考文言文筛选信息题中干扰项的常见陷阱,把握命题规律,快速准确地排除错误,筛选正确答案。
本考点的复习,除了打好基础,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之外,阅读做题时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把握整体,通观全文。
做此类试题,首先要强化“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境意识,整体把握文章,做到“胸有全局”,并能理清选文的结构层次,具体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涉及到哪些人、其间的主次关系等);事与事之间的关系(包括主要涉及哪几件事、事件的进程、其间的逻辑关系等),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包括事件反映人物何种个性品格等)。
(2)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抓住选文的关键句、中心句,如段落总起句、段末总结句、全文中心句、作者评述性语句等。内容要点有“显”“隐”之分。“显性要点”指有明显语言标志的要点,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领起的;或者是有醒目的中心句的。“隐性要点”是没有任何语言标志,而且散见于文章各处的要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必须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必须防止任意“拔高”,把文中没有的意义强加给作者,或概括不到位贬低了文章的价值。
(4)有些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通过抒情或议论表达出来,而是蕴含在了所叙述的人物事件之中了。这就要求综合把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然后从事件的细节中分析提炼出隐藏信息,进一步简要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热点考点四: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标准。文言文翻译的标准是:信、达、雅。“信”,就是准确,即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随意改变、增减;“达”,即通顺,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没有语病;“雅”,即有文采,用词造句考究,文笔优美,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对中学生而言,主要是要做到“信”和“达”。
翻译原则。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所谓意译,就是“通其大意”,按原文表达的大体意思来翻译。高考对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一般要求直译,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常见失误
文言翻译题在高考中常见的失分点有七:
①误译文言实词。
②误译文言虚词。
③古今词义不对应。
④语言不合规范。
⑤不辨感彩。
⑥不懂文化常识。
⑦不懂修辞。
答题细节
1.通读全文,注意细节。文言文的阅读是整体阅读,不能将句子断章取义就拿来翻译,对于翻译的句子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职等可以不译。
2.以“本”为本,触类旁通。所谓“以‘本’为本”,就是以课本为出发点。文言文翻译考查的是古文积淀,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文言文翻译感到力不从心,其实是古文积淀不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把教材搞深搞透。
3.虚词用法,成竹在胸。文言虚词在句中占有重要份额,在翻译题中占有一定分值,掌握了这些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翻译出的句子流畅,就会减少失分的可能。
4.特殊句式,运用自如。在文言文句子翻译中,有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应该熟练地掌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等。高考对于这些句式的考查,一般是在翻译题中出现。
5.词类活用,准确翻译。在句子翻译里,经常会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如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等。高考对于词类活用的考查,主要是在翻译题中考查。
典例五:(河南省洛阳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尖子生第二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荀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爽至孝,拜郎中。对策陈便宜曰:“汉制使天下诵《孝经》,选吏举孝廉。今公卿群寮皆政教所瞻,而父母之丧不得奔赴。夫仁义之行,自上而始;敦厚之俗,以应乎下。事失宜正,过勿惮改。臣窃闻后宫采女五六千人,冬夏衣服,朝夕禀粮,耗费缣帛,空竭府藏,空赋不辜之民,以供无用之女。臣愚以为诸非礼聘未曾幸御者,一皆遣出,使成妃合。一曰省财用,实府藏。二曰修礼制,绥眉寿。三曰宽役赋,安黎民。此诚国家之弘利,天人之大福也。”奏闻,即弃官去。后遭党锢,隐于海上,又南遁汉滨。积十余年,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时人多不行妻服,虽在亲忧犹有吊问丧疾者,又私谥其君父及诸名士,爽皆引据大义,正之经典,虽不悉变,亦颇有改。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因从迁都长安。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论曰:董卓当朝,申屠蟠、郑玄竟不屈以全其高。爽已黄发矣,独至焉,未十旬而取卿相。或疑其乖趣舍,余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①也,平运则弘道以求志,陵夷②则濡迹③以匡时。观其逊言迁都之议,及后潜图董氏,几振国命,所谓“大直若屈”也。
(节选自《后汉书·荀爽传》)
注:①大致:致,思想的趋归;大致,意即重大选择。②陵夷:衰颓,衰落。③濡迹:驻足,喻出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B. 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C. 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D. 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九十五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论语》是记载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汇编,共20篇,与《孟子》《大学》《礼记》并称为“四书”。
B. 孝廉:汉代察举制科目之一。孝廉即孝顺父母、办事廉正。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形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
C.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因古代君主祭祀“社稷”,后遂用“社稷”代表国家。除“社稷”外,“宗庙”也可用来代表国家。
D.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时为长寿的象征,后常用来指老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恰然自乐”即用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苟爽勤奋好学。他十二岁时就能读懂《春秋》《论语》;遭党锢之锅后,隐居十几年,专心从事写作,终成一代大儒。
B. 荀爽倡导孝道。他认为公卿百官应该做老百姓的榜样,应该改正父母去世时不回家居丧尽孝的错误,要带头施行仁义。
C. 荀爽关心民生。他建议朝廷遣散过多的宫女,让她们结婚成家,认为这样做既可减省赋役,又能改善礼制,利国利民。
D. 荀爽忧心国事。他虽受权臣董卓重用,却不与之同流合污,而是暗中谋划迁都长安之事,可惜因病去世,没能重振国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尉杜乔见而称之,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
(2)或疑其乖趣舍,奈窃商其情,以为出处君子之大致也。
【答案】
1.B
2.A
3.D
4.(1)太尉杜乔见了称赞他,荀爽就更加深入思考研究儒家经典,喜庆丧吊活动他都不参加,朝廷有征召任命他也不就任.(2)有人怀疑他违背了(平素的) 向,我仔细斟酌荀爽当时的思想,认为出而用世、退而隐居是君子的重大决定(为人的大节)。
【解析】
1.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急”作“持之”的补语,不要断开;“平原相”是“拜”的官职,不要断开。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3.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理解错误,迁都长安的是董卓,荀爽在此事上不愿参与意见(“逊言迁都之议”),荀爽暗中图谋是要对付董卓。
4.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耽思:更加深入思考;庆吊:喜庆丧吊;征命:征召任命;乖:违背;趣舍:志向;商:斟酌;出处:出而用世、退而隐居。
文句翻译解题方略
语境理解;逐字推敲。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保持结构。
译出特殊(句式与词语)。
如何确定词语的意思?
联系旧知,组词挑选,联系语境,结合情理。
注意:
避免望文生义、断章取义、弄错主语、漏字致误、误译专名(人名、地名、官职名)。
②不能出现错别字和病句。
指导思想:严谨,精细
翻译七法:语境 添字 换词 保留 删除 补充 调序

一、(山西省孝义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程瑀,字伯宇,饶州浮梁人。其姑臧氏妇,养瑀为子,姑没,始复本姓。少有声太学,试为第一。累官至校书郎,除兵部员外郎。适高丽使回,充送伴使。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瑀渡淮,见民丁挽舟如故,遂劾珣,珣反奏瑀违御笔。诏命淮南提举潘良贵核实,良贵奏珣言非是。高宗即位,召为太常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讲。权邦彦除签书枢密院,瑀言邦彦五罪,疏三上,不报。求罢,除兵部侍郎,不拜,以敷文阁待制知信州。侍御史江公跻、左司谏方公孟卿言瑀不可去,复以为给事中。久之,复命知信州。胡安国、刘一止言:“瑀忠信可以备献纳,正直可以司风宪,不宜去。”遂复留。颐浩荐席益,既得旨,以御批示后省官。瑀曰:“益为人公岂不知,何必用?”颐浩曰:“给事不见御批耶?”瑀曰:“已见矣。公不能执奏,乃先示瑀辈,欲使不敢论驳耶?然益之来,非公福也。”颐浩赧然,即劾益。未几,以言者罢,提举亳州明道宫。俄召赴行在,除兵部侍郎兼侍读。因论:“金人入侵,未尝一大衄,有轻我心,岂可保其不背盟。宜省费抑末,常赋外一毫不取于民,民日益厚,兵日益强,使金人不敢窥为长计。”帝曰:“且作十年。”瑀再拜曰:“十年之说,愿陛下早夜毋忘。”除兵部尚书。桧既主和,瑀议论不专以和为是,桧忌之,改龙图阁学士、知信州。会大水,桧见瑀奏牍,谓同列曰:“尧之洪水,不至如是。”瑀遂称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坐通书李光,降朝议大夫,卒,年六十六。
(选自《宋史·程瑀传》,有删节)
【注】衄(nǜ):损伤,挫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B. 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C. 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D. 先是/使者往返江/浙间/调挽舟夫甚扰/有诏禁止提举人船/王珣画别敕/遇风逆水涩许调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始创于汉武帝时期,经魏晋至北朝末衰落,到唐宋再度鼎盛,元明清称为国子监。
B. 高丽:又称高丽王朝,继新罗之后成为朝鲜半岛历史上又一个统一的国家,故“高丽人”也成为全球朝鲜民族的别称。
C. 提举:原意是“管理”,宋代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即以“提举”命名,其官署称“司”,元明以后也沿用。
D. 疏:古代的一种文体,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对某事的意见的一种文件,也成“奏疏”“奏议”或“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瑀是饶州人,少有学名。他曾经被姑姑收为养子,后又恢复本姓;少年时在太学读书,小有名气,考试成绩优异。
B. 程瑀为官忠信正直,深受同僚认可。他经常弹劾权贵,揭露官员不法行为;他初被外调信州时,同僚进言极力挽留了他。
C. 程瑀熟知金人本性,反对苟安政策。他向皇帝进言,金人不可信,应积极备战,建议皇上要有使金人十年不敢侵犯的计划。
D. 程瑀得罪权贵,仕途受挫。他为国家前途着想,与秦桧政见不合,为秦桧所忌恨,时常受到诋毁,不得不称病外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瑀忠信可以备献纳,正直可以司风宪,不宜去。
(2)宜省费抑末,常赋外一毫不取于民,民日益厚,兵日益强
【答案】
1.C
2.D
3.C
4.(1)程瑀忠贞诚信,可以让他献忠言以供采纳,为人正直可以让他掌管风纪法度,不应该让他离开(朝廷)。 (2)应该节省费用抑制工商业,除正常赋税外,不能向老百姓索取一毫,百姓一天比一天更富裕,军队就一天比一天更强大。
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表”和“疏”不同,“表”是用来陈述自己的请求、具有言情成分的文体。
4.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献纳:采纳;司:掌管;去:离开;宜:应该;末:工商业;常赋:正常赋税;日:一天比一天。
二、(山东省聊城市2018届高三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举谣言,滂奏刺吏、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辞官去。后牢修诬言构党,滂坐系黄门北寺狱。狱吏谓曰:“凡坐系皆祭皋陶。”滂曰:“皋陶贤者,古之直臣。知滂无罪,将理之于帝;如其有罪,祭之何益!”众人由此亦止。狱吏将加掠拷,滂以同囚多婴病,乃请先就格,遂与同郡袁忠争受楚毒。桓帝使中常侍王甫以次辨诘。滂乃慷慨仰天曰:“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身死之日,愿埋滂于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甫愍然为之改容,乃得并解桎梏。事释,遂遁还乡里。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弟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家父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①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时年三十三。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李、杜:指当时的贤臣李膺、杜密。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B.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7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C.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D. 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印绶指印信和系印信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常用印绶来代指官职。
B. 谣言指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汉代,朝臣为了解民风民意,而搜集民间谣、谚等返奏朝廷.谓之“举谣言”。
C. 夷齐指战国的伯夷、叔齐,兄弟二人因遵守礼义、推让王位受到后人的赞赏,后隐居于首阳山,并为周朝守节而死,被称为义士。
D. 传舍原指贵族供门客食宿的地方,按门客才能地位高低分为代舍、幸舍、传舍三种。后泛指供行人休息住宿的处所。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滂执法为公,嫉恶如仇。面对众多权豪作奸犯科,他不惜身命进行弹劾,可惜时局混乱,无奈辞官。
B. 范滂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当他被人诬陷入狱,拒绝祭拜狱神皋陶,认为皋陶正直,不会因是否祭拜而改变现状。
C. 范滂宅心仁厚,体贴他人。被关押在黄门北寺狱中时,因同牢房中的人大多患病,他便与同乡袁忠主动争先受刑,接受审问。
D. 范滂高风亮节,勇于承担。吴导奉诏抓捕他,不忍下手,他却主动投案自首,吴导劝其逃亡,被他严词拒绝。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
(2)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
【答案】
5.D
6.C
7.D
8.(1)我听说农夫除掉杂草后,好的禾苗才会茂盛;忠臣除掉奸贼后,皇上的周围才会变得干净。
(2)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也无遗憾了!已有好名声,再求长寿,可兼得吗?
7.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D项,劝范滂逃亡的是县令。
8.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去:除掉;嘉:好的;清:干净;汝:你;得:能够;恨:遗憾;令:好;复:再;考:长。
三、(四川省绵阳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宁字武子。少笃学,多所通览。简文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故终温之世,兄弟无在列位者。时以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为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日“王何叨海内之浮誉,资膏粱之傲诞,画螭魅以为巧,扇无检以为俗。郑声之乱乐,利口之覆邦,信矣哉!”宁崇儒抑俗,率皆如此。温薨之后,始解褐为余杭令,在县兴学校,养生徒,洁己修礼,志行之士莫不宗之。期年之后,风化大行。自中兴已来,崇学敦教,未有如宁者也。征拜中书侍郎。在职多所献替,有益政道。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宁指斥朝士,直言无讳。王国宝,宁之甥也,以谄媚事会稽王道子,惧为宁所不容,刀相驱扇,因被疏隔。求补豫章太守,帝曰:“豫章不宜太守,何急以身试死邪?”宁不信卜占,固请行。宁在郡又大设庠序,遣人往交州采磬石,以供学用,改革旧制,不拘常宪。远近至者千余人,资给众费,一出私禄。并取郡四姓子弟,皆充学生,课读五经。又起学台,功用弥广。江州刺史王凝之上言曰:“豫章郡居此州之半。太守臣宁入参机省,出宰名郡,而肆其奢浊,所为狼藉。郡城先有六门,宁悉改作重楼,复更开二门,合前为八。私立下舍七所……愿出臣表下太常,议之礼典。”诏曰:“汉宣云:可与共治天下者,良二千石也!若范宁果如凝之所表者,岂可复宰郡乎!”以此抵罪。子泰时为天门太守,弃官称诉。帝以宁所务惟学,事久不判。会赦,免。既免官,家于丹阳,犹勤经学,终年不辍。年六十三,卒于家。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节选自《(晋书·范宁传》,有删节)
9.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B.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C. 初/宁以春秋谷梁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D. 初/宁以春秋谷粱氏未有善释/遂沈思/积年为之集解其义/精审为世所重/既而徐邈复为之注/世亦称之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 “解褐”,义与“释褐”相同,指开始担任官职,“褐”是指粗布或粗布衣服。
B. “庠”“序”二者皆为古时候学校的名称,后来“庠”“序”连用,泛指学校。
C. “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部经典,加《论语》为“六经”。
D. “太常”,官名,秦称“奉常”,掌宗庙礼仪,汉取“尊大”意,改名为“太常”。
11.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范宁崇尚儒学。范宁认为王弼、何晏二人的玄理之说导致儒学衰微、其罪孽超过了桀纣,于是专门写文章斥责他们。
B. 范宁热心教育。范宁崇尚儒学、重视教化,任地方官职时都积极兴办学校,甚至还拿出自己的俸禄来资助求学之人。
C. 范宁正直无私。范宁敢于直言指斥朝臣的不端行为,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
D. 范宁勤于治学。范宁在少年时期就专心于学问,博览群书,即使晚年免官闲居于丹阳,也仍然勤于经学,毫不松懈。
12.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简丈帝为相,将辟之,为桓温所讽,遂寝不行。
(2)孝武帝雅好文学,甚被亲爱,朝廷疑议,辄谘访之。
【答案】
9.B
10.C
11.C
12.(1)简文帝做丞相时,想要征辟范宁做属官,被桓温劝阻,于是这件事就被搁置不办了。
(2)孝武帝非常喜欢文学,(范宁)很被孝武帝亲近喜爱,朝廷有疑难事情的时候,(孝武帝)就向范宁咨询。
10.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加《论语》为‘六经’”说法错误,“六经”应为“《易》《书》《诗》《礼》《春秋》《乐》”。故选C。
11.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C项,“对巴结会稽王司马道子的亲外甥王国宝也毫不留情地予以指斥”属于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到范宁指斥王国宝。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句中:“为”,做;“辟”征辟;“为……所”,表被动;“讽”,劝阻;“寝”,搁置,这里指被搁置。(2)句中:“雅”,非常;“甚”,很,非常;“亲爱”,亲近喜爱;“疑议”,有疑难事情的时候;“辄”,就;“谘访”,咨询。
四、(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三炎德英才大联考高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景丹字孙卿,冯翊栎阳人也。少学长安。王莽时举四科,丹以言语为固德侯相,有干事称,迁朔调连率副贰。更始立,遣使者徇上谷,丹与连率耿况降,复为上谷长史。王郎起,丹与况共谋拒之。况使丹与子弇及寇恂等将兵南归世祖,世祖引见丹等,笑曰:“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卿应言然,何意二郡良为吾来!方与士大夫共此功名耳。”
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追奔十余里,死伤者从横。丹还,世祖谓曰:“吾闻突骑天下精兵,今乃见其战,乐可言邪?”遂从征河北。世祖即位,以谶文用平狄将军孙咸行大司马,众威不悦。诏举可为大司马者,群臣所推惟吴汉及丹。帝曰:“景将军北州大将,是其人也。然吴将军有建大策之勋,又诛苗幽州、谢尚书,其功大。旧制骠骑将军官与大司马相兼也。”乃以吴汉为大司马,而拜丹为骠骑大将军。
建武二年,定封丹栎阳侯。帝谓丹曰:“今关东故王国,虽数县,不过栎阳万户邑。夫‘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故以封卿耳。”丹顿首谢。秋,与吴汉、建威大将军耿弇、建义大将军朱佑、执金吾贾复、偏将军冯异、强弩将军陈俊、左曹王常、骑都尉臧宫等从击破五校于羛阳,降其众五万人。会陕贼苏况攻破弘农,生获郡守。丹时病,帝以其旧将,欲令强起领郡事,乃夜召入,谓曰:“贼迫近京师,但得将军威重,卧以镇之足矣。”丹不敢辞,乃力疾拜命,将营到郡,十余日薨。子尚嗣,徙封余吾侯。尚卒,子苞嗣。苞卒,子临嗣,无子,国绝。永初七年,邓太后绍封苞弟遽为监亭侯。
13.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
B. 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
C. 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
D. 拜丹为偏将/军号奉义侯/从击王郎将皃宏等于南麓/郎兵迎战汉军/退却丹等/纵突骑击大破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四科,指科举考试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考试科目,文中“丹以言语为固德侯相”中“言语”即其中一种。
B. 世祖,庙号名,一般是王朝的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文中的世祖指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
C. 大司马,古代统管全国军事的行政长官的称呼。汉武帝罢太尉置大司马,为三公之一,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D. 古代对不同阶层的人之死有特定说法,如天子,大夫、土之死分别叫崩、卒、不绿,“薨”则指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之死。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最丹审时度势,景丹同连率耿况投奔了来上谷巡视的更始皇帝,后来又同耿况的儿子耿弇以及寇恂率兵南归世祖。
B. 景丹骁勇善。景丹率精兵出击,大破王郎军队,获世租赞并随之征讨河北,后来又与吴汉等在羛阳打五校,降敌五万。
C. 景丹备受推崇。世祖皇帝下诏命群臣推举大司马的人选,景丹与吴汉一起受到群臣推举,后景丹被拜为与大司马官阶相同的骠骑将军。
D. 景丹恩荫子孙。景丹去世后,他的子孙后代均受其荫蔽,他的儿子景尚被封为余吾候;景苞的儿子景临断绝封国后,景苞的弟弟被续封为监亭侯。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邯郸将帅数言我发渔阳、上谷兵,吾卿应言然,何意二郡良为吾来!
(2)会陕贼苏况攻破弘农,生获郡守。丹时病,帝以其旧将,欲令强起领郡事。
【答案】
13.C
14.A
15.A
16.(1)邯郸的将帅几次说我征发渔阳、上谷的部队,我姑且回答他们说是,没想到二郡部队的确为我来的!
(2)适逢陕县贼人苏况攻破弘农,活捉郡守。景丹当时生病,光武因为他是老将,想命令他勉强起床兼任弘农郡守。
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 四科,指科举考试中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种考试科目,文中“丹以言语为固德侯相”中“言语”即其中一种。选项中说“科举考试中的科目”理解有误,汉代没有科举考试制度,汉代主要以察举。
五、(河北省石家庄市2018届高三下学期一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存,字诚之,冀州人。举进士,为安肃军判官。天禧中,诏铨司以身言书判取士,才得二人,存预其选。知大名府朝城县,寇准为守,异待之。御史中丞王曙,屡荐为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仁宗初亲政,罢百官转对,存请复之。又言:“前者曹修古辈同忤旨废黜,布衣林献可因上封事窜恶地,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因引周昌、辛毗事,以开帝意。西边动兵,以天章阁待制为陕西都转运使。黄德和之诬刘平也,存奏言:“平与敌接战,自旦至暮,杀伤相当,因德和引却,以致溃败。方贼势甚张,非平搏战,其势必不沮;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身既陷没,而不幸又为谗狡所困,边臣自此无复死节矣。”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直,而德和诛。元昊求款附,议者犹执攻讨之策。存建言:“兵役不息,生民疲弊。敌既有悛心,虽名号未正,颇羁縻之。”迁龙图阁直学士,知延州。以母老惮行,徙泽州,还为待制。契丹与元昊结昏,阴谋相首尾,聚兵塞上而求关南。存言:“河北城久不治,宜留意。”乃以为都运使,尽城诸州。入知开封府,复使河北。王则反,坐失察,降知汀州。久之,以吏部待郎致仕。存性孝友,尝为蜀郡,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与宾友燕接,垂足危坐终日,未尝倾倚。枣强河决,势逼冀城,或劝使他徙,曰:“吾家,众所望也,苟轻举动,使一州吏民何以自安?”讫不徙。卒,年八十八,谥恭安。
(《宋史·列传第七十九》)
【注】身言书判:吏部选官的一关,其内容,先试书判,书楷法道美,判文理优长为合格;再察其身言,身必体貌丰伟,苦须言辞辩正。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B. 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C. 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D. 得奇缯文锦以归/悉布之/堂上恣兄弟择取/收恤宗属/嫁聘穷嫠/不使一人失所家居/子孙非正衣冠不见/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冀州,几州之一。古代九州代指中国,指扬、荆、豫、青、究、雍、幽、冀、并等几个区域。
B. 转对,是指唐宋时期,大臣们轮流到皇帝面前接受皇帝的询问,并指陈时政得失。
C. 待制,官职名,唐诏京官五品之上值守中书、门下两省,宋因其制,扩至殿、阁。
D. 吏部,是古代掌管文武官员任免升降的官署,与“户、礼、兵、刑、工”并称六部。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存很受赏识。他担任大名府朝城县令后,受到太守寇准的厚待;后来,御史中丞王曙又多次推荐他,让他担任殿中侍御史。
B. 张存善于进谏。他请求恢复转对制度时,指出了拒受忠直之言的危害,同时还引用古代正直大臣进谏的事例,开悟了皇帝之心。
C. 张存秉性正直。黄德和诬陷刘平时,张存为之申辩,认为没有刘平,一定挡不住敌人,一定打不下延州,从而使其冤情被昭雪。
D. 张存有胆有识。契丹和元吴结盟后,他察知危险,建议注意河北城防;枣强河决口,洪水逼近冀城时,他不肯迁走,以此来安定百姓。
2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自今忠直之言,与夫理乱安危之机,蔽而不达。
(2)朝廷采其说,始遣文彦博按治,由是平得商,而德和诛。
【答案】
17.C
18.D
19.C
20.(1)我担心从今以后,忠诚正直的言论,与那些关于治乱安危的策略,就会隐藏起来无法传到陛下耳中。(2)朝廷采纳了他的意见,这才派遣文彦博查办,因此刘平得到(被)昭雪,而黄德和被处死。
18.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项,错在“文武”,吏部只管文官。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C项,本项错在“一定打不下延州”,原文说的是“延州孤垒,非平解围,其城必不守”,说明延州是宋军守卫,敌人攻城。
20.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恐”,担心;“之”,结构助词,的;“理乱安危之机”,治乱安危的策略;“蔽”,隐藏起来。第二句得分点:“其说”,他的意见;“始”,副词,才;“按治”,查办;“由是”,因此;“得直”,得到(被)昭雪。
六、(百校联盟2018届TOP20四月联考全国一卷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皇帝,讳高炽,成祖长子也。幼端重沉静,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
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太祖尝命与秦、晋、周三世子分阅卫士,还独后。问之。对曰:“旦寒甚,俟朝食而后阅,故后。”又尝问:“尧、汤时水旱,百姓奚恃?”对曰:“恃圣人有恤民之政。”太祖喜曰:“孙有君人之识矣。”
成祖举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先是,郡王高煦、高燧俱以慧黠有宠于成祖。高煦从军有功,宦寺黄俨等复党高燧,阴谋夺嫡,谮世子。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数北征,命之监国,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而高煦、高燧与其党日伺隙谗构。或问太子:“亦知有谗人乎?”曰:“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十年,北征还,黄俨等谋立高燧,事觉伏诛,高燧以太子力解得免,自是太子始安。
二十二年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汰冗官。官吏谪隶军籍者放还乡,诏文臣年七十致仕,河溢开封,免税粮。戊戌,赐吏部尚书蹇义及杨士奇、杨荣、金幼孜银章各一,曰“绳愆纠缪”,谕以协心赞务,凡有阙失当言者,用印密封以闻。
洪熙元年春正月壬申朔,御奉天门受朝,不举乐。夏四月,帝闻山东及淮、徐民乏食,有司徵夏税方急,乃诏大学士杨士奇草诏,免今年夏税及科粮之半。士奇言:“上恩至矣,但须户、工二部预闻。”帝曰:“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趣命中官具楮笔,令士奇就门楼书诏。庚辰,帝不豫,辛巳,大渐,崩于饮安殿,年四十有八。
赞曰:“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选自《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2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B.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C.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D. 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2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子,指古化帝王、诸侯的妻妾妃子中所生的长子,后来泛指王侯的嫡长子。
B. 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常指皇帝外出时,由太子或重臣留守宫廷处理国事。
C. 大赦,中国古代皇帝在登基、换年号、立后、立太子等情况下,对已判罪犯减刑或免刑。
D. 冗官,冗,指闲散、多余无用的,冗官是指闲散官员,或无专取而备执行临时使命的官吏。
2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仁宗体恤士卒。仁宗受命检阅卫士时,因为体恤士兵寒冷让其吃饭后再检阅,说明他有体恤百姓之心,因此受到太祖的称赞。
B. 仁宗宽厚本分。朱高煦、朱高燧一直图谋夺嫡,仁宗表示对此不知,只专注于本职;谋立朱高燧事件败露后,仁宗尽力为其开脱,使其免罪。
C. 仁宗广施恩泽。他登基以后,罢宝船、市马及采办,汰冗官,放官吏还乡,诏文臣致仕免税粮等一系列行为,可以称得上是惠政不断。
D. 仁宗行事果断。洪熙元年夏,山东等地出现饥荒,面对紧急情况,他当机立断命令杨士奇拟诏减免粮税,没有预先通知户、工二部。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万人拒李景隆五十万众,城赖以全。
(2)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
【答案】
21.C
22.A
23.A
24.(1)世子守卫北平,善于抚慰土卒,凭借一万人抵抗李景隆五十万部队,城池依靠他得以保全。
(2)救济百姓的穷困应当如同救火灾救水淹一样,不能犹豫,有关官员顾虑国家财用不够,必然拿不定主意。
22.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A项“古代帝王、诸侯的妻妾妃子中所生的长子”错,应为“古代帝王、诸侯的正妻所生的长子”。
2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A项“因此受到太祖的称赞”错,太祖称赞他是因为他在回答太祖提问时表现出了“人君之识”。
24.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拊”,抚慰;“以”,凭借;“拒”,抵抗。第二句关键点:“有司”,有关官员;“国用”,国家财用;不决之意”,拿不定主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