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4张PPT。新课导入钱锺书《围城》学习目标1.初识报告文学这一文体,领会报告文学的三大特点:真实性、文学性、政论性。
2.分析小标题,学习课文形散神不散的写法,体会文章内容的层次感。
3.学习名人循序务实的学风、一心创造文化精神财富的忘我品格和百折不挠的坚韧意志。整体感知 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报导和文学作品之间的文学样式,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叙写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的先进人物,反映多彩多姿的生活,揭露为人们嗤之以鼻的丑恶事物。了解报告文学整体感知(1)真实性:题材,必须选择具有新闻性的真人真事,能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社会生活;
(2)文学性:表达方法,形象生动、具有文学性,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鲜明的人物形象;
(3)政论性:是非分明,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明确地告诉读者。报告文学的特点课文朗读一个青年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陈祖芬整体感知说说一个摄影师和四个文化名人各是谁?摄影师:邓伟石 鲁钱锺书李可染朱光潜四个文化名人整体感知 石鲁(1919—1982),原名冯玉珩,因崇拜石涛和鲁迅,遂改名石鲁。他15岁开始学画,20岁到陕北参加抗日宣传活动,曾编导过电影。一到陕北,他就被当地人民的淳朴、憨厚、勤劳、刻苦的性格迷住,从民间艺术中吸收了大量营养。解放后担任美术领导工作,画了传世作品《古长城外》。他组织成立了“国画研究室”,对国画创新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被称为“长安画派”。整体感知 朱光潜(1897—1986),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1918年考入香港大学教育系,1925年冬赴欧洲留学,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冬起,到1986年逝世以前,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和西方文学。学术成就主要在美学领域。整体感知 钱锺书(1910—1998),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钱锺书深入研读过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曾间断过对西方新旧文学、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览和研究,著有多部享有声誉的学术著作。他的散文和小说也很出色,特别是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整体感知 李可染(1907—1989),中国现代画家。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曾任教于徐州艺术专科学校。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李可染善书法,他的书法得益于黄道周,亦得益于他的绘画修养。重结体的建筑性与神韵,态静而多姿致,刚劲、苍秀又温绚朴厚。合作探究探究第一部分1.“谁感动了谁”?石鲁感动了邓伟;邓伟感动了石鲁。2.石鲁为什么会感动邓伟?文中有何具体表现?①石鲁气势磅礴的作品和为人感动了邓伟。
②具体表现:把西洋画的表现方法融进国画,染天染地,雄健浑厚;画展引起轰动;才气磅礴;为人谦恭。”3.邓伟为什么会感动石鲁?文中有何具体表现?①邓伟执着的事业心感动了石鲁。
②具体表现:为了见石鲁,为了把石鲁的精神气质留下来,自费到西安,在住院处楼梯口等了四天,终于见到了石鲁并摄下了老人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合作探究 两位人物之所以会被对方感动,是因为他们都具有令对方感动佩服的品质。PK合作探究①细节描写:
A.第6节中邓伟“下意识地从病房的小玻璃窗上先看一眼石鲁”,“把脸贴在玻璃窗上”,这些动作细节,把邓伟仰慕石鲁的内心激动传递给了读者。
B.“情绪中断”“开关拔了”,用比喻的手法刻画了邓伟思绪突变的心理细节。②对比手法:
A.不让见石鲁到终于被打动允许见石鲁;
B.邓伟被石鲁的精神征服,石鲁对邓伟的感激;
C.气势磅礴的石鲁与“已经抽缩成只有一米多点儿长的人体”的石鲁;
D.“一米多点儿长的”老人与他头像的苍劲深沉、气势不凡。这组组对比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写出了邓伟为一代画家石鲁拍照留影的先见之明。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能为文章增添文学趣味(即文学性)。合作探究 邓伟凭着执著的精神和为名人摄影立传的高洁理想打动了人,为垂死的国画大师石鲁留下了一张苍劲深沉、气势不凡的头像。合作探究探究第二部分1.找出环境描写和肖像描写的语句,谈谈其作用。环境描写:寒冷的假期,空荡荡的阅览室——突出朱光潜的勤奋。
肖像描写:身高、白发、闪烁着哲人光彩的眼睛、朴素的布鞋布衣、走路的姿态(拐杖、烟斗、烟缸)——让人看到他追求知识的身影(“充实而有光辉之谓美”)。合作探究探究第二部分2.谈谈朱光潜是如何“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 朱光潜几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以淡泊名利的献身精神去搏击;他在对物质追求超越对知识学问追求的今天,甘受清贫,有充实的内心生活支撑自己去“溯流而进”;八十多岁的老人在追求知识的途中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年迈体衰。文章最后一节正是这个垂暮老人“朝抵抗力最大的方面努力”的具体写照,“在鞋上绑了些草绳增加摩擦系数”正是朱老战胜“抵抗力”的“努力”。合作探究探究第二部分3.总结第二部分 记叙了邓伟与朱光潜四年中的多次交往,介绍了一位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的美学大师,显现了朱光潜博大精深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力,也折射出邓伟拍摄文化人肖像过程中知难而进的精神。合作探究探究第二部分 邓伟,知难而进;朱光潜,勇于迎战困难,负重爬越知识高山。PK合作探究探究第三部分1.第一句“终于坐在钱锺书的家里了”中的“终于”一词作何理解? 写出了邓伟寻找钱锺书家费尽了周折,因为钱锺书夫妇“很愿意被人忘掉”,这从钱锺书夫人“野草野菜,开一朵小花报答阳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的话中可见。合作探究探究第三部分2.钱锺书为何从一连三句“不能拍”,“朝他直摆手”到“你看,在哪拍?写字台前?书柜前?”这么大的转变? 转变的契机在于邓伟没有功利思想,他没有介绍信,没有资历,是业余的,自费的,有的只是为文化事业添砖加瓦的真诚和执着。同时一个真诚的学者的纯真感情也油然流露。合作探究探究第三部分3. “尽心极力的塑造不一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用谈话和举动为自己制造出来的公开形象往往是一位成功作家的最失败的创作,当然也许是一位坏作家的最好的创作。”这句话蕴含着什么哲理? 学术的成功来自追求者自甘寂寞的默默坚持,不哗众取宠反倒能求得真知,为名利而包装出来的只是廉价的产品,这就是“尽心极力的塑造不一定保证作品的成功和效果”的意义。文学无需包装,学术无需包装,一位求得真知的学者或作家无须哗众取宠,那些哗众取宠的包装产生的轰动效应,只会败坏真正学者、作家的声誉。如果把此效应当作最高的收获和追求,反证出他只是一位低品位的作家或欺世盗名的学者。合作探究探究第三部分4.总结第三部分 记述了邓伟凭自己的真诚和执着,赢得了钱锺书的理解和信任,融化了钱锺书的执著,终于拍到了钱锺书的肖像,留下一个“甘于寂寞”做学问的人的风采。合作探究PK探究第三部分 邓伟,真诚、执着;钱锺书,“甘于寂寞”做学问。合作探究探究第四部分1.找找邓伟结识李可染的几处细节。①李可染在病床上的动作。李可染不告诉邓伟自己的名字,只撕下一小纸条,写上一个地址,说愿意找的话就找来。这正是李可染这个“实者”的纯真处,他不愿意以自己的名字声望来影响他人,他要收的只是一种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愚”人。
② 邓伟立在雪地里的肖像,写出了邓伟的“愚”:为学艺术而拜师,不为名望而拜师;有体察写字者“静心”的心理而“程门立雪”的精神。
③ 李可染的几句话语,可见李老师的谆谆善诱、和蔼可亲。合作探究探究第四部分2. “世上的大愚人便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贵在天真。”此语含有怎样的哲理? 愚人和聪明人的区分是辩证的,世人认为执着追求知识、真正得到知识并能传帮后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愚笨”,文艺界却认为这是聪明人;“人不能太精”,是指不要成天盘算付出和获得;“贵在天真”,是说求知中的真诚,要有为知识献身的毫不利己的品质。合作探究探究第四部分3.说说李老师“急得又脸红,又结巴”这一神态描写的作用。 再现了“愚人”形象。李可染留学生吃饭,纯粹只从学习者方面考虑,一心只想以蜡烛精神去点燃他人,不要让别人的希望落空,这正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愚人”品格。合作探究探究第四部分4.总结第四部分 这部分写邓伟与李可染画家结成忘年交的经过,处处以赞赏的语气展现这位名人和蔼可亲,诲人不倦,追求纯真的形象。合作探究探究第四部分PK 邓伟,“愚”:为学艺术而拜师;李可染,谆谆善诱、和蔼可亲。课文归纳1.谈谈邓伟具有怎样的性格品质?百折不挠、忘我工作、真诚执着(动作、神态描写)。课文归纳2.讨论:报告文学的特点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真实性:确切的时间、地点及直接引用。
文学性: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
政论性:名人的哲理性言论和作者深刻的议论。主题归纳 这是一篇颇具知识性和哲理性的报告文学。作者用文艺笔调报道了青年摄影师邓伟为当代文化名人摄像立传的事,一个个画家、作家、学者的音容笑貌、道德专长,奔涌于笔端,犹如色彩缤纷的文化大千世界,使读者对一个个当代文化名人有了种种真切的感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色归纳(1)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主旨。名人给予邓伟的不同影响有层进的逻辑关系。
(2)五个人物形象鲜明,抓住哲理性的一两句话写出思想境界。
(3)动作肖像个性鲜明,形神统一。
(4)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5)语言精练,耐人寻味,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哲理性。课后作业1.摘录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句作为积累。
2.完成本课的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