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平市特立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全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高平市特立中学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全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06 21:53:05

文档简介

最后的常春(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掌握小说的相关文学常识。
3、明确小说情节的发展,弄清行文思路。
4、贝尔曼的人物形象分析以及文章主旨的揭示。
5、掌握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的的欧·亨利式的结尾
【学习重点】
小说主题---贝尔曼的忘怀自身,关注他人以及生命意识。
2、了解欧·亨利式的结尾
【学习难点】
1、学生了解“善”“奉献”等抽象价值观。
2、掌握小说的相关文学常识。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作者简介:
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大部分反映了下层人物辛酸而又滑稽的生活。这些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具有“含泪的微笑”的艺术效果。
欧·亨利式结尾: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
2.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俄国 契诃夫 变色龙》、《套中人
法国 莫泊桑 《项链》、《羊脂球》
美国 欧·亨利 《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
3、小说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小 (序幕)
说 开端
三 情节 发展
要 高潮
素 结局
(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主人公评判的标准:
不应单纯看
作者笔墨的多少,
而应看
其性格在群体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
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情节的逆转,
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有关键作用
深入学习
结合本文,体会小说三要素
人物:
环境:
情节:
开端

发展
情节
高潮

结局
2小说名为《最后的常春藤叶》,围绕“最后一片叶子”,文章刻画了几个人物?他们各自的特征是什么样的呢?谁是小说主人公?
3,贝尔曼是怎样一个人?
小说的结尾有什么特点?
5、概括小说的主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
2、了解语言的魅力。
【学习重难点】
了解语言的魅力。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小说以物象为标题的作用
1.作为结构线索贯穿全文
2.概括故事情节
3.寄托作者情感,突出人物性格
4.揭示文章主题
5.隐含比喻象征意义
深入学习
1、 “欧?亨利式的小说往往采用幽默、风趣、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微笑”。从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并品味语言的魅力。
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他的杰作?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情节,作者为什么没有实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4、小说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标题,有什么妙处?
关于“圣斑”
你的身体是由大脑控制的,身体的反映和感觉,是由外部刺激通过感官传
入中枢神经,经过大脑处理后,大脑下达指令给身体,做出相应反映和感觉. 而想像呢,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大脑,使大脑误以为有刺激了,就下达了指令,所以产生了感觉和反映.我给你讲个事情,在中世纪,一个心理医生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让一个歇斯底里的病人(受暗示性强,爱幻想)按照圣经中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描述,想像自己也被钉在十字架上,然后过了几天,这个病人的手上,真的出现了类似于被钉子钉过的溃疡,当时这种溃疡被称为”圣斑”.
六国论(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按照导学提纲,自主独立完成预习内容。
2、了解本文的作者及时代背景。
3、自我完成本节课的字音。
4、能够流畅的诵读本文。
5、依照课下注解,解决文中疑难字词,并疏通文意。
【学习重难点】
重点:解决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流畅诵读文本。
难点:依照课下注解,解决文中疑难字词,并疏通文意。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解题
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
2、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小苏”(苏辙)并称“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三苏”、曾巩
3、写作背景
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和五代军人乱政,实行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将军权完全收归中央,造成了军事上的衰势。北宋建国往后一百年间,与契丹、西夏作战60余次,败多胜少,到苏洵所处的时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20万两,绢30万匹;向西夏纳银10万两,绢10万匹,茶3万斤。这样“陪邻”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作者想通过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来委婉地提醒当朝统治者。
二、探究未知
请速读课文填写以下字的读音,并通读课文。
六国互丧( ) 率赂秦耶( )小则获邑( ) 暴霜露( ) 革灭殆尽( ) 思厥祖父( )与嬴 ( ) 洎 ( )
下咽 ( ) 草芥( ) 互丧 ( ) 胜负之数( )
或未易量( )日削月割( )当与秦相较( )
识记通假字。
暴霜露( ) 暴秦之欲无厌 ( )当与秦相较( )
词类活用
不能独完 ( ) 日割月削 ( )
以地事秦( )义不赂秦 ( )小则获邑 ( )李牧连却之( )
【合作学习】
找出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并思考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述?(用原文回答)
【记录疑惑】
六国论(第三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完成第四自然段重点字词解释。
能够逐字逐句翻译第4自然段。
了解本自然段的内容。
掌握本段的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能够逐字逐句翻译第4自然段。
【学习难点】
掌握本段的论证方法。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加下划线的重点实词解释
迁灭( ) 与赢( ) 既丧( ) 始有远略( ) 义不赂秦( ) 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馋诛( )诚不得已( )向使( )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
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
2、重点句式翻译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2)赵尝五战于秦。
三、探究未知
第四自然段通过哪些事例,对整篇文章哪一分论点的论证?

【合作学习】
作者对燕赵持怎样态度,赞扬什么,批评什么?从根本上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二国灭亡的?
【记录疑惑】
六国论(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掌握1-3自然段的文言实词。
理解这部分文本的内容,并分析理解。
找出“赂秦而力亏”的具体论证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1-3自然段的文言实词。
理解这部分文本的内容,并分析理解。
【学习难点】
找出“赂秦而力亏”的具体论证方法。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补充注释
非兵不利( 兵器 ) 弊在赂秦( 贿赂秦国 ) 六国互丧(彼此灭亡 )
率赂秦耶( 都 ) 不能独完( 保全) 其实百倍( 这实际 )
思厥先祖父( 厥,相当于其;祖父,祖辈父辈 ) 暴霜露(暴露,冒着)暴秦之欲无厌( 同“餍 ”满足 ) 至于颠覆( 以致,以至于)
理固宜然( 理,按道理,名词作状语 ) 以地事亲( 侍奉 )
2、翻译下列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三、探究未知
1、找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形象地说明赂秦的危害?
2、第三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 多选
A、比喻论证 B、对比论证 C、类比论证 D、引用论证
【合作学习】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段话怎样形象说明了割地赂秦的自欺欺人的?
【疑惑记录】
六国论(第四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完成第五、六自然段重点字词解释。
能够逐字逐句翻译第5、6自然段。
了解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
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学习重点】
能够逐字逐句翻译第5、6自然段。
【学习难点】
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加下划线的重点实词解释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并力西向(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日削月割( )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2、重点句式翻译
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探究未知
六国如何做,才能避免不“为秦人 积威之所劫”?(用原文回答)
【合作学习】
结合背景,秦统一六国的历史对宋有何劝诫意义?
【记录疑惑】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时代背景。
2、分析词的上阙作者用典的特色。
3、了解本词上阙作者写作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1、分析词的上阙作者用典的特色。
2、了解本词上阙作者写作的内容。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作者简介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时辛弃疾已65岁,他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63岁的辛弃疾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宰相韩侂胄tuōzhòu起用,利用其主战派元老招牌作号召,任镇江知府。
1204年韩侂胄为巩固自己地位,草草北伐, 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重要基地。辛弃疾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虽然一心北伐,但认为时机尚不成熟,可韩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就把他调离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用典
(1) 用典:一种借助引用过去有关的人、地、事、物等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的表现手法。
(2)作用: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庄重典雅、表达生动。
(3)用典思路:
①典故本身的意义(彼时彼境彼情)
②作者用典的意图(此时此境此情)
注意:此时此境此情:既包括大的社会背景,也包括诗人个人的处境和上下文语境。
二、探究未知
1、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有何共同之处?
2、词人对这两位英雄人物的感情?
【合作学习】
这两位英雄人物成功地激发了词人“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那么,同样是帝王,南宋王朝的统治者又是怎样的呢?上阕用此二人的典故,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本词下阙的内容
找出下阙所用的典故及表达的内涵
感知作者写作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总结全词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难点】
1、找出下阙所用的典故及表达的内涵
2、感知作者写作心情,体会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四十三年”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兵大举入侵,占领扬州一带。辛弃疾率领起义军在这一带英勇抗击金兵,使其南侵以失败告终。次年,起义军内部出现叛徒,叛徒张国安杀害耿京挟众降金。辛弃疾遂组织五十人的队伍闯入金营,于五万军中活捉张国安,统帅起义军突骑南下,投奔南宋。其时辛弃疾年23岁,距他写这首词时(1205年)刚好四十三年。
探究未知
1、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2、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表达了什么心情?
3、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合作学习】
本词的主旨及写作特色。
赤壁怀古(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时代背景。
2、了解豪放词的相关文学常识。
3、了解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并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鉴赏语言之炼字的能力,本词上阙中“淘”“穿”“卷”三个词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豪放词的相关文学常识。
难点:
1、了解什么是意象,什么是意境,并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之炼字的能力,本词上阙中“淘”“穿”“卷”三个词的效果。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作者简介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和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及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一起,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的文艺观。
2、写作背景
这首《念奴娇》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风景优美,是文人清赏之地。
豪放词
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 代表词人为苏轼、辛弃疾等。豪放词由北宋苏轼开创经南宋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豪放词派打破婉约词派的风格,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起豁达,语言流利畅达。
二、探究未知
上片写了赤壁景色,都写了哪些意象(景)?营造了什么意境?
【合作学习】
我们没有亲眼目睹赤壁的壮观,但却能感受到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艺术。试分析“淘”“穿”“卷”。
赤壁怀古(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概括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2、体会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词人复杂的情感和旷达的情怀。
3、掌握对比手法在怀古诗的作用。
4、总结概括本词作为怀古诗的一般特点。
【学习重难点】
1、概括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2、掌握对比手法在怀古诗的作用。
3体会这首词中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词人复杂的情感和旷达的情怀。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怀古词(诗)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这类作品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探究未知
作者笔下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当时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
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
【合作学习】
苏轼在词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林黛玉进贾府(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红楼梦》。
2、了解课文中怎样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作者和《红楼梦》。
2、理解环境描写的特点。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作者简介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他出身于贵族世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辈曹颙、曹钭嫠锶??娜耍?嗉塘?谓???齑锪??曛?谩?
康熙年代,是曹家的鼎盛时期,康熙六次南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其中四次是在曹寅任内。雍正继位后,开展了一场凶残的斗争,排除异己,其父曹钜蚯A?浼洌?怀?遥?哟怂ヂ洌?苎┣壅?涤墒⒍?サ墓?蹋?晒蠊?咏滴?昂?俊薄? 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这种天壤之别的生活变化不能不引起他对过去经历的一切作一番痛苦而深刻的回忆,从而产生思想上的矛盾:一方面,少年时代贵族家庭生活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使他对本阶级怀有温情的眷念,思想上带有空幻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的腐败,统治阶级的丑恶,使他对本阶级的面目有了认识,性格上具有叛逆的特征。这些都为他写出《红楼梦》这部伟大的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知晓,只能从第一回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红楼梦》共120回,前80 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到了18世末纪,高鹗(è)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所以说《红楼梦》绝不是一般的文学创作,是曹雪芹饱含血泪写成的。
2.《红楼梦》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红楼”即朱门之意,是豪门贵族的代称,“红楼梦”意为无论多么煊赫的权势,到头来无非是南柯一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顶峰,所以有人慨叹道:“开讲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本文选自《红楼梦》故事的第三回《金陵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是全书的序幕组成部分之一。本文以林黛玉进贾府的一天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所见所闻,介绍了贾府的一大批批重要人物,展现了贾府与众不同的豪华,拉开了《红楼梦》故事的帷幕。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女娲补天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木石前盟 “木石前盟”主要交代了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说明这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了一棵“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后来遂脱去草木之态,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这顽石下世之时,她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绛珠仙草便是林黛玉的前身。正因为有这段姻缘,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至于“还泪”之说,正与节选部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2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2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第3回 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第3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第4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4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第5回 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5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红楼梦》只流传下80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二、探究未知
概述故事情节。
【合作学习】
“林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这次来了,她看到的,感受到的与别家有哪些不同?
不同之处
文中相关内容
特点
作用
外观
布局
陈设
服饰
礼节
林黛玉进贾府(第三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在文章中找出描写林黛玉、贾宝玉的句子。
2、分析塑造林黛玉、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方法。
3、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分析塑造林黛玉、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方法。(重)
2、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特点。(难)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识记:
朝代
发展阶段
小说体裁特点
魏晋南北朝以前
起源
神话传说
魏晋南北朝
发展
志怪 志人

成熟
唐传奇
宋元
继续发展
话本演义小说
明清
顶峰
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合作学习】
一、分析林黛玉人物形象
林黛玉为什么会“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反映她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在文中找出依据。
2、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二、分析贾宝玉人物形象
林黛玉进贾府(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在文章中找出有关王熙凤人物描写的句子。
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概括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概括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2、学习古代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人物
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角度: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也说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人物出场: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②侧面描写,充分铺垫
二、探究未知
文章写人,主次、详略、虚实结合,集体与单独介绍相结合
写法
人物
主要
次要
详写
略写
实写
虚写
单独写
集体写
【合作学习】
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
描写方面
具体表现
性格总结
祝福(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掌握小说的相关文学常识。
3、把握小说情节的发展,弄清行文思路。
4、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运用。
【学习难点】
1、把握小说情节的发展,弄清行文思路。
2、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运用。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呐喊》《彷徨》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也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孔乙己等。
关于“祝福”
“祝福”也叫“谢年”,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3、小说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典型的艺术形象
小 (序幕)
说 开端
三 情节 发展
要 高潮
素 结局
(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情节概括之法:
理论:特定人物在特定地点特定的时间所做的特定行为。
方法:特定地点(或特定时间)+ 特定人物(主人公)+特定的行为
深入学习
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祝福(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分析本文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2、分析自然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探究祥林嫂一生没有春天。
【学习难点】
1、分析本文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及其作用。
2、探究祥林嫂一生没有春天。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自然环境及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
③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为刻画人物做铺垫;
④展开、推动情节
⑤深化主旨;
⑥象征和暗示。
探究未知
找出文章关于四次雪景的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三、合作学习
探究: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祝福(第三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如:肖像、语言、动作、细节等。
找出祥林嫂两次露出笑容的描写,并分析其用意。
找出12次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并分析所表示的情感。
【学习难点】
1、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如:肖像、语言、动作、细节等。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分析概括人物形象:“五从”
“五从”
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方面来入手。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从情节入手。
从分析环境入手(社会环境)
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者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入手。
探究未知
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以“”祥林嫂再到鲁镇”为例)
细节描写:
三、合作学习
1、找出祥林嫂两次露出笑容的描写,并分析其用意。
2、找出12次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并分析所表示的情感。

祝福(第四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形象—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
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学习重难点】
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形象—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等。
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祥林嫂死了,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二、探究未知
结合文本,分析次要人物的形象并分析其作用。
祝福(第五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分析本文的社会环境的描写。
2、找出社会环境描写的句子。
3、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含义。
【学习难点】
1、分析本文的社会环境的描写。
2、分析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导学流程】
一、基础感知
社会环境的作用:
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突出文章主题
二、探究未知
找出文章关于社会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合作学习
小说中有5处提到钱,找出来并分析
具体的句子
小说3次描写祝福的景象,并分析其作用。
次数
作用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注意读音。
2、概括第4自然段的内容。
3、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学习重难点】
1、概括第4自然段的内容。
2、学习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 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煤屑 ( ) 斑驳( ) 峭楞楞( )
倩影 ( ) 媛女( ) 梵婀玲( )
鹢首 ( ) 木櫂( ) 纤腰 ( )
敛裾 ( ) 幽僻( ) 蓊蓊郁郁( )
踱步( ) 袅娜( ) 羞涩( )
渺茫( ) 酣眠( )
二、探究未知
本文的主要写作对象是什么?
【合作学习】
品读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表格。

特点
修辞
荷塘月色(第三课时)
班级 姓名 小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坛。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写作背景
本文写与1927年7月,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南方的这一变乱,使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又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超然”,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理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本文正是作者想“超然”而又无法超脱的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开篇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是作者矛盾心情的写照,也是本文的“文眼”。
二、探究未知
1、开头一句“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有何用意?
2、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画出揭示情绪变化的词语,看看作者的情绪经过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
【合作学习】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拓展延伸:
l???????? 不满现实向往光明
这篇散文以“我”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从“带上门出去”写起,到“推门进去”收尾。在夜游荷塘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缓步前行,时而停立凝想,一路上把荷塘周围环境、荷塘、荷叶和荷花、月光以及远远近近的树木、山色,陆续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路去观赏、领略“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 ——李国平《 <荷塘月色>讲解》
??2????? 苦闷彷徨与寂寞
朱自清在这篇散文中,一方面表现诗人在形势剧变与政治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情绪,另一个主要的方面,又抒写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不肯与之妥协的态度,以及对于未来美好前景的幻想与追求。因此月下“荷塘”,映照着诗人心灵种种复杂情感的光影,使我们依稀看到诗人在痛苦中无力挣扎、在幻灭中茫然追求的形象。——吴周文 《谈<荷>》
3 内心矛盾与冲突
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他们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
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钱理群 《 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彷徨苦闷却无不满
《荷塘月色》的主题是:表现了二十年代末,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朱自清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而产生的彷徨、苦闷的思想感情。
他对当时的社会缺乏深刻的认识,想去认识却不能认清形成的矛盾。二三十年代的知识分子都曾在漫漫的长夜中摸索过,探求过,苦闷过,即使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也一度彷徨而不知路在何方。因此,朱自清先生的苦闷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不能因为他对国民党抱有幻想而责备他,也不能因他没有参加无产阶级队伍而认为他缺乏勇气,那就不是历史唯物主义了。当然,我们也没有必要硬说朱自清对蒋介石不满才写《荷塘月色》的,有人说本文表现了作者向往光明,追求进步,则更是牵强附会了。
——程翔《<荷>主题探》
有浓浓的哀愁
我们只要想一想文章的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出作者有许多无法排遣的烦闷,他在那夜深人静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妻儿,来到这 “日日走过的”,在“没有月光的晚上”,显得“阴森森的,有些怕人”的荷塘,完全不是有闲阶级的寻欢作乐,也完全不是骚人墨客的吟风弄月,这里面没有“幻想超脱现实”者的雅兴,也没有一般学者、教授“难得偷来片刻逍遥”的闲情。
我们应该努力去体会作者郁结的烦闷和满怀愁绪无处诉说的苦衷,把偶然写到的闲情看作是苦情的反衬,才符合文章的实际,才能真正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姚效先 《<荷>有浓浓的哀愁》
不消沉 无哀愁
这里流露了爱国知识分子热爱祖国山河的热烈情怀,……这种感情流露在“独裁代替民主”的逆转时代,更使人觉得诗人对未来充满希望,并不消沉,并无什么“哀愁”。同时,也流露了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如果说诗人心中真有维系着时代命运的“哀愁”,哪会有心去欣赏多情、缠绵的采莲歌呢?哪会去“惦着江南”的采莲歌呢?哪会引起广及大江南北的美好想象呢?
《荷塘月色》的灵魂,不是诗人的“淡淡的喜悦当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而是诗人的热爱祖国山水的爱国情思和诗人洁身自好、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吴海发《荷》中有哀愁吗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品读文章的5、6自然段。
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赏析一些优美的佳句。
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
【学习重难点】
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赏析一些优美的佳句。
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
【导学流程】
基础感知
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加以赏析。
辨析: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探究未知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合作学习】
有人认为,第6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