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三明市三地三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07 08:3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明市三地三校联考
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
高二历史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90分钟)
学校 班级 姓名 座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五大题,第1题33分,第2题22分,第3题15分,第4题15分,第5题15分;总分100分)
1、(33分)选拔人才和任用官吏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三载一考,三考黜陟幽明。……岁积有成,迁位一级,其有贪残非道,侵削黎庶者,虽在官甫尔,必加黜罚。 ——《魏书·高祖纪》
【注】“宪章”指效法;“黜陟幽明”指黜退昏愚的官员,晋升贤明的官员;“甫尔”是始初的意思。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整顿吏治的措施。(4分)
材料二 唐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在中国居住、任官、通婚。唐朝时做官的外国人多达三千,波斯人和伊朗人甚至官拜宰相。供职唐廷的外籍官员有波斯的阿罗憾、日本的阿布仲麻吕、新罗的崔致远、大食的李彦具,他们有的以一技之长被唐廷录用,更多的是通过 “宾贡及第”而成为唐朝的官员。
——《在唐朝做官的洋人》《唐朝对外开放述论》
【注】“宾贡”指唐朝专门为录取外国人士而设的考试。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政治现象,(2分)并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三 (范仲淹向皇帝建议)进士、诸科请罢糊名法,参考履行无阙者,以名闻。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取兼通经义者 。——《宋史·范仲淹传》
材料四 (宋神宗)熙宁四年,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以经义、策论试进士。
——《中国思想通史》
【注】“阙”为空缺之意;“经义”指以经书中的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策论”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3)指出材料三、四涉及的改革领域,(2分)归纳范仲淹和王安石二人的相同主张并简要评价。(4分)
材料五 唐代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所谓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到中央时,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在未考之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通榜是考后出榜,据社会及政府先辈的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却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但有些人便要借此制度之宽大处作弊,于是政府不免为要防弊而把制度严密化。但制度逐渐严密化,有事反而失却本义,而在防弊上着想。宋代考试制度,是远比唐代严格了,那时则糊名之制,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其实考试成绩,只是一日之短长,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而该人终于落第的。如是则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而得不到真才。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4)根据材料,指出唐代选拔人才的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的不足。(7分)
(5)根据材料,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考试制度进行了怎样的革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8分)
2、(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
材料二 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李)安世乃上疏……高祖深纳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
材料三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兴文,移风易俗,心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网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1)材料一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有何影响?(5分)
(2)材料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什么措施?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4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北魏迁都的目的是什么?(4分)
(5)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上述的两场改革有哪些共同的影响?(3分)
3、(15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中国实现了名义上的全国统一。在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有了一定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财税体制改革。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实施《海关进出口税则》,宣告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此后通过与英、美、法、日等国谈判,至1934年先后公布了四个国定进出口税则,税率实行14级,最低5%,最高达80%,平均税率为25%,改变了过去进口货物不分种类,一律值百抽五的帝国主义强加的不平等关税体制。同时还统一了海陆关关税,由于过去陆路关税比海路关税少纳1/3,因此改订新约后将增加海陆关关税。为了发展本国民族资本主义,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竞争力,还减免了部分产品的出口关税。关税改革加之进出口不断增长,1936年关税收入由1927年的10 716万元提高到34 290万元,增长达2.2倍,占中央财政收入达34.14%。
——摘编自夏国祥《中国近代税制改革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历史意义。(7分)
4、(15分)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张是在汉密尔顿的大力鼓吹和实际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逐步完善的。1789年政府颁布的关税法案,对81种物品征收进口税,其中有30种征收特别关税,其余的征收7.5%—15%的计价税……1812年美英战争结束后,英美互惠贸易原则确立,大量英国廉价工业品潮水般的涌入美国市场……1861年国会经过激烈斗争,通过了美国第一个保护性关税法案,对一般进口货物平均征收20%的关税,而对于某些需要特别保护的工业品征收特别进口税。1828年,又提出一个税率更高的关税法案,将羊毛进口税提高到50%,毛织品进口税提高到45%,这个法案被称为“可憎的关税法案”。……此后,贸易保护的强度也因为北方利益集团实力的强弱变化而变化,时而温和时而强烈。19世纪20年代日益激烈,30年代又趋于缓和,并通过了关税减让方案。四五十年代是政策多变的年代,1846-1856年还一度出现了自由贸易的趋势,但是1857年经济不景气,又有人提出了保护关税的主张……在欧洲逐步实现自由贸易的时候,美国却走向了反面……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贸易保护政策都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高德步、王钰《世界经济史》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的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贸易保护政策实施的特点,并简要归纳其影响(7分)
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2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危机日趋严重,众多知识分子、实业家、爱国人士都纷纷呼吁“救济乡村”,“复兴农村”。南京国民政府也意识到“若不设法救济,国家前途,危险将不堪设想”,开始重视农业问题,农村复兴问题,着手于农业科技的改良和推广工作,发动了一场农村复兴运动。自1927—1937年间先后成立了中央农业试验所、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全国稻麦改进所……在当时的“农村复兴运动”中,来自民间各种自发的行为可谓为农地改革之中坚。当时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北平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大学、济南齐鲁大学、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等为主的民间团体以及大中职院校,在各地,或与政府合作、或独立建立实验区,从事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乡村建设。
——摘编自:杨柳《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复兴运动》
(1)依据材料概括19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复兴运动的特点。(8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场农村复兴运动。(7分)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三明市三地三校联考期中考试联考协作卷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五大题,第1题33分,第2题22分,第3题15分,第4题15分,第5题15分;总分100分)
1、(33分)
(1)措施:实行俸禄制;(2分)建立考核和奖惩制度。(“考核”“奖惩”答出其中一个即给2分)
(2)现象:唐朝任用外国人为官。(2分)
原因:外国人有一技之长;唐科举制提供途径;对外开放的态度;统治者的人才观等;(以上四点答出其中三点即给6分。)
(3)领域:改革科举制(或答取士制度,2分)。
相同:重实用,考策论;(2分)(答反对以诗赋为首要标准,给1分)。
评价:有利于培养实用的人才;(或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2分)
(4)依据:既有平时成绩,也有考试成绩,还有社会以及先辈的评价。(3分)
不足:考核不严密,易出现作弊的现象。(4分)
(5)革新:考试更加严格、严密;强化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4分)
影响:增强了考试的公平和公正性,但仅凭考试成绩录取人才,不利于全面地选拔人才。(4分)
2、(22分)
(1)思想:重农抑商。(2分)
影响:成为中国封建政府的基本经济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繁荣,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3分)
(2)措施:均田制。(2分)
原因:百姓贫困,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每点2分,共4分)
(3) 原因:要与汉族“同文轨”,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要把都城设在“文治”即先进的地方;要有利于“移风易俗”即改革;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每点2分,答到其中2点即给4分)
(4)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每点2分,4分)
(5)共同影响:都增强了国力,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3分)
3、 (15分)
(1)原因:国家完成形式上的统一,国民政府亟待巩固;国内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谋求关税自主,树立国家独立形象的需要;改革关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驱动。(每点2分,共8分)
(2)意义:国民政府的关税收入有了大幅度增加;(2分)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关税对本国经济应有的保护和促进作用。(3分)
4、(15分)
(1)背景:美国刚获得独立,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工业化水平较低;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英美之间的经济贸易竞争;南北矛盾。(任意四点即可)(8分)
(2)特点:连续性和长期性;阶段性的强弱变化;受国内政治势力斗争的直接影响(3分)
影响:推动了美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利益的维护;有利于反英斗争和政权巩固;促进了工业化和工业革命的进程;对于国家统一和整合产生了积极作用;与世界潮流逐渐不相适应。(4分,任意二点即可)
5、(15分)
(1)特点:引起各界关注(或商界学界政界积极参与);救济与复兴结合;政府重视;民间力量是中坚;采取改良手段;内容涉及农村经济、教育、卫生、风俗等各方面(或内容广泛)。(任答4点8分)
(2)评价:试图探索与解决近代中国农村问题具有进步意义;(2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落后状况;(2分)但运动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生产关系的问题,(或不涉及农村危机的本质问题),因而并不能有效地抑制中国农业的衰退之势,化解中国农村的危机。(3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