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47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47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07 10:5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 第五单元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幽州:郡名,唐属河北道,治蓟,故城在今北京市西南。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 不 见 古 人,
后 不 见 来 者。
念 天 地 之 悠 悠,
独 怆 然 而 涕 下!//////////这首诗的后两句为什么会各多一个字?“之”和“而”在这里表示音节的停顿,是虚词,用处是使诗的音节舒缓流畅,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长叹的情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不被赏识、无人理解的孤独和悲愤。《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他的内心满怀悲愤。这首诗,句式有何特点?有什么用?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词,每句六字,四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诗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此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望 岳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创作了《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24岁时曾参加进士考试而落第,但他对自己的前途依旧充满信心。25岁时,他背起行囊再次漫游,来到齐、赵。看到泰山,杜甫心胸豁然开朗,豪情迸发,吟诵出《望岳》这首千古名篇,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背 景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小组研讨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首联赏析
——远望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颔联赏析
——近望能否通过对这两句的品读,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赏析
——细望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尾联赏析 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感受到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感悟情感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写作艺术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哲理美。
3.虚实相生 。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眼光,只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品味全诗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质疑活动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30岁时。这是他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小 结游山西村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山西村”在什么地方? “游山西村” 是什么意思?课题理解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来的客人呢?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品悟诗句你从哪个关键词中体会到了山民的热情?足农家人会尽其所有、想尽办法的去招待客人,唯恐自己不够周到。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热情、好客,而诗人对待山民又是怎样一份情感呢?你能继续抓住关键词来谈谈你的体会吗?莫笑不要笑这里的酒菜没有大酒店里的精致。陆游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他看到了哪些景物?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复好像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己亥杂诗《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己亥”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315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首。解 题龚自珍,号定盦,清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作者简介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浩荡离愁白日斜???理解诗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诗的前两句写景。作者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理解赏析诗的后两句抒情。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小 结学完这五首诗歌,要能准确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并能准确、流利地背诵。??课堂小结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