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0张PPT。2006年高考物理备考方略2006高考物理分析与展望2005.11.5 高考制度的改革正在全国大部分省市陆续实施,几种不同的高考模式并存,体现了高考制度的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可行性,也体现了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一改革的决心和慎重态度。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实施“3+x”(小综合)模式,(以下简称“小综合”)这种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将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面转化,从近几年“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组合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物理试题来看,充分体现了这种改革意图。下面我们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以后高考改革的走向。分析篇 纵观近几年高考物理考题的基本命题趋势是:重基础、查全面、验方法、考能力。
重基础是指复习重点仍是考纲中所要求的基本概念、规律、理论和技能。高考中的大多数试题都可以从课本上的例题、习题、总复习题中找到它们的“影子”。因此,高考复习不要总把眼睛盯在课外题上,要花力气吃透课本上那些有特色、概念性强、构思新颖和方法灵活的习题。 查全面是指考题覆盖面宽,近两年考察比例为:力学和电磁学约各占34%,热、光、核与实验约占32%,并增加了近代物理和物理学史的有关知识。因此,复习时要系统地把握住物理课本内容的知识整体框架。 验方法是指物理高考中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解答物理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实验法、分析法、综合法和基本解题思想,如实验证明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等等。 考能力是指重在考查考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总体把握考试要求的前提下,还要弄清考试内容的结构安排。近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就涉及的内容可分为重点知识、一般知识(即方方面面的知识点)、实用知识、学史常识(有关物理学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年代等)、量具与实验、方法与能力等六大部分。其中“重点知识”和“方法和能力”是核心。“实用知识(新技术应用)”、“学史常识”和“量具与实验”中的某些内容比较强调“识记”。而“一般知识”约含有30个知识点,是较有代表性的知识,像力矩、转动、振动、波动、声、分子运动论、热力学第一定律、静电平衡、伏特表、安培表量程的扩大、自感现象、交流电、变压器、电磁振荡、几何光学、物理光学及核物理中的大部分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强调对其“理解”和“应用”,占分比例可高达40%。一、传统经典知识向现代科技方向转化 物理学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是一代又一代物理学家不断地加固着物理理论的大厦,一辈又一辈的伯乐带出千里马,一个又一个优秀群体的智慧和灵感的汇萃。从大到天体小到原子所组成的尖端科学,到载人航天飞机、原子能的和平应用,激光精确制导导弹的在现代军事科技中的应用……,无一不凝聚着许多科学家的毕生心血,新的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及发展动态,对激励青少年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是大有裨益的。高考试卷中出现这方面的试题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在2001年“小综合”模式卷中第31题,上海模式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第26、27题,“3+2”模式卷中的第8、19题,都体现了由传统经典型向现代科技方向转化的特点。如2001年“3+2”模式卷中的第19题,还有神舟飞船类的考题。 13.(2001上海卷)图A是在高速公路上用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冲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的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被测物体的速度。图B中p1、、p2是测速仪发出的超声波信号,n1、n2是p1、p2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p1、p2之间的时间间隔Δt=1.0 s,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v=340m/s,若汽车是匀速行驶的,则根据图B可知,汽车在接收到p1、p2两个信号之间的时间内前进的距离是 ,汽车的速度是 m/s。 21.(2004北京卷)静电透镜是利用静电场中使电子束会聚或发散的一种装置,其中某部分静电场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虚线表示这个静电场在xoy平面内的一簇等势线,等势线形状相对于o x轴、oy 轴对称. 等势线的电势沿x 轴正向增加,且相邻两等势线的电势差相等. 一个电子经过P点(其横坐标为-x o)时,速度与ox轴平行. 适当控制实验条件,使该电子通过电场区域时仅在O上
方运动. 在通过电场区域过程中,该电子沿y方向的分速度υy 随位置坐标x 变化的示意图是( ) D B 24.(2003全国卷)中子星是恒星演化过程的一种可能结果,它的密度很大。现有一中子星,观测到它的自转周期为 T = s 。问该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应是多少才能维持该星体的稳定,不致因自转而瓦解。计算时星体可视为均匀球体。( 引力常数G =6.67×10—11m3 / kg·s2 )
?二、抽象理论向实用实际方面转化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以原子、电子为主流的高科技时代,物理学的贡献是功不可抹的。因此,学好物理知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近几年高考不论是那一种模式的试题,都充分显示出由过去的抽象理论向实用、实际方面的转化。例如2001年 “小综合”模式中的第16题、第24题、第30题,还有2001年上海模式卷中的第6、8、13题,“3+2”模式卷中的第八题,读者可运用有关物理知识去一一求解作答。还有2003年自行车类、传动带类的物理问题 。 27.(2002全国卷)电视机的显像管中,电子束的偏转是用磁偏转技术实现的。电子束经过电压为U的加速电场后,进入一圆形匀强磁场区,如图所示。磁场方向垂直于圆面。磁场区的中心为O,半径为r。当不加磁场时,电子束将通过O点而打到屏幕的
中心M点。为了让电子束射
到屏幕边缘P,需要加磁场,
使电子束偏转一已知角度θ,
此时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应为多少? 25.(2003全国卷)曾经流行过一种向自行车车头灯供电的小型交流发电机,图9为其结构示意图。图中N 、S 是一对固定的磁极,abcd 为固定在转轴上的矩形线框,转轴过bc边中点、与ab边平行,它的一端有一半径ro=1.0cm的摩擦小轮,小轮与自行车车轮的边缘相接触,如图10所示。当车轮转动时,因摩擦而带动小轮转动,从而使线框在磁极间转动。设线框由N=800匝的导线圈组成,每匝线圈的面积s=20cm2,磁极间的磁场可视作匀强磁场,磁感强度B=0.010T,自行车车轮的半径R1=35cm,小齿轮的半径R2=4.0cm,大齿轮的半径R3=10.0cm( 见图2 )。
现从静止开始使大齿轮加
速转动,问大齿轮的角速
度为多大才能使发电机输
出电压的有效值U=3.2v ?
( 假定摩擦小轮与自行车
轮之间无相对滑动) 34.(2003全国卷)一传送带装置示意如图 11所示,其中传送带经过 AB 区域时是水平的,经过 BC 区域时变为圆弧形( 圆弧由光滑模板形成,末画出 ),经过 CD 区域时是倾斜的,AB 和 CD 都与BC相切。现将大量的质量均为 m 的小货箱一个一个在 A 处放到传送带上,放置时初速为零,经传送带运送到D 处,D和A 的高度差为h 。稳定工作时传送带速度不变, CD 段上各箱等距排列,相邻两箱的距离为 L 。每个箱子在 A 处投放后,在到达 B之前已经相对于传送带静止,且以后也不再滑动( 忽略经 BC段时的微小滑动)。已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T 内,共运送小货箱的数目为 N 。这装置由电 动机带动,传送带与轮子间无相对滑动,不计轮轴处的摩擦。求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 P 。 23、(2003上海卷)为研究静电除尘,有人设计了一个盒状容器,容器是绝缘的透明有机玻璃,它的上下底面是面积A = 0.04m2的金属板,间距L = 0.05m,当连接到U = 2500V的高压电源正负两极时,能在两金属板间产生一个匀强电场,如图所示,现把一定量均匀分布的烟尘颗粒密闭在容器内,每内立米有烟尘颗粒带电量为q = +1.0×10-17 C,质量为m = 2.0×10-15 kg,不考虑烟尘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气阻力,并忽略烟尘颗粒所受重力,求合上电键后:
(1)经过多长时间烟尘颗粒可
以被全部吸附?
(2)除尘过程中电场对烟尘颗
粒共做了多少功?
(3)经过多长时间容器中烟
尘颗粒的总动能达到最大? 25.(2004湖北卷)柴油打桩机的重锤由气缸、活塞等若干部件组成,气缸与活塞间有柴油与空气的混合物。在重锤与桩碰撞的过程中,通过压缩使混合物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从而使桩向下运动,锤向上运动。现把柴油打桩机和打桩过程简化如下:柴油打桩机重锤的质量为m,锤在桩帽以上高度为 h 处(如图1)从静止开始沿竖直轨道自由落下,打在质量为M(包括桩帽)的钢筋混凝土桩子上。同时,柴油燃烧,产生猛烈推力,锤和桩分离,这一过程的时间极短。随后,桩在泥土中向下移动一距离 l 。已知锤反跳后到达最高点时,锤与已停下的桩帽之间的距离也为h (如图 13)已知
m =1.0×103 kg,
M =2.0×103 kg,
h =2.0 m ,
l =0.20 m,
重力加速度 g =10 m/s2,
混合物的质量不计。
设桩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泥土对桩的作用力 F 是恒力,求此力的大小。 25.(2004河南卷)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3—18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 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 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25.(2004北京卷)下图是某种静电分选器的原理示意图. 两个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带有等量异号电荷,形成匀强电场. 分选器漏斗的出口与两板上端处于同一高度,到两板距离相等. 混合在一起的a、b两种颗粒从漏斗出口下落时,a种颗粒带上正电,b种颗粒带上负电. 经分选电场后,a、b两种颗粒分别落到水平传送带A 、B 上,已知两板间距d = 0.1m,板的长度l = 0.5m,电场仅局限在平行板之间;各颗粒所带电量大小与其质量之比均为1×10-5C/kg. 设颗粒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为零,分选过程中颗粒大小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计. 要求两种颗粒离开电场区域时,不接触到极板但有最大偏转量. 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1)左右两板各带何种电荷?两极板间的电压多大?
(2)若两带电平行板的下端距传送带A、B的高度H = 0.3m,颗粒落至传送带时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3)设颗粒每次与传送带碰撞反弹时,沿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为碰撞前竖直方向速度大小的一半. 写出颗粒第n次碰撞反弹高度的表达式. 并求出经过多少次碰撞,颗粒反弹的高度小于0.01m. 23.(2004上海卷)有人设计了一种新型伸缩拉杆秤,结构如图,秤杆的一端固定一配重物并悬一挂钩,秤杆外面套有内外两个套筒,套筒左端开槽使其可以不受秤纽阻碍而移动到挂钩所在位置(设开槽后套筒的重心仍在其长度中点位置),秤杆与内层套筒上刻有质量刻度,空载(挂钩上不挂物体,且套筒未拉出)时,用手提起秤纽,杆秤恰好平衡.当物体挂在挂钩上时,往外移动内外套筒可使杆秤平衡,从内外套筒左端的位置可以读得两个读数,将这两个读数相加,即可得到待测物体的质量.已知秤杆和两个套筒的长度均为 16 cm ,套筒可移出的最大距离 15 cm ,秤纽到挂钩的距离为 2 cm ,两个套筒的质量均为0.1 kg ,取重力加速度g = 10 m/s2,求: (1)当杆秤空载平衡时,秤杆、配重物及挂钩所受重力相对秤纽的合力矩;
(2)当在秤钩在一物体时,将内套筒向左移动 5 cm ,外套筒相对内套筒向左移动8 cm ,杆秤达到平衡,物体的质量多大?
(3)若外层套筒不丢失,在称某一物体时,内层套筒的左端在读数为1 kg 处杆秤恰好平衡,则该物体实际质量多大?三、物理实验向设计、开放、多元型方面转化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物理学中的许多定理、定律、法则等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所以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对学好物理显得尤其重要,尽管中学物理课本上编排了不少学生实验,但这对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多做演示实验外,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由完成一些设计性、创造性的有关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对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很有好处的。 近几年高考试卷不论是哪种模式,对实验的考查刻意创新,追求完美,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考核。例如“小综合”卷中的第29题;还有上海模式卷中的第18题,“3 + 2”模式卷中的第16题都充分体现了中学物理实验向设计、创新、开放、多元方向改革的倾向。 22.(2004北京卷)为了测定电流表A1的内阻,
采用如图1所示的电路。其中:
A1 是待测定表,量程为300μA,内阻约为100Ω;
A2 是标准电流表,量程是200μA;
R1 是电阻箱,阻值范围0~999.9Ω;
R2 是滑动变阻器;
R3 是保护电阻;
E 是电池组,电动势为4v,内阻不计;
S1 是单刀单掷开关,S 2 是单刀双掷开关. (1)根据电路图1,请在图2中画出连线,将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2)连接好电路,将开关S2接到接点a处,接通开关S1,调整滑动变阻器R2,使电流表A2的读数是150μA;然后将开关S2扳到接点b处. 保持R2不变,调节电阻箱R3,使A2 的读数仍为150μA. 若此时电阻箱各旋钮的位置如图3 所示,电阻箱R 的阻值是 Ω,则待测电流表A1 的内阻R1 = Ω. (3)上述实验中,无论怎样调整滑动变阴器R2的滑动箱位置,都要保证两块电流表的安全. 下面提供的四个电阻中,保护电阻R1,应选用: (填写阻值相应的字母).
(4)下面提供最大阻值不同的四个滑动变阻器供选用,既要满足上述实验要求,又要调整方便,滑动变阻器 (填写阻值相应的字母)是最佳选择。
A.1kΩ B.5kΩ
C.10kΩ D.25kΩ 15.(2004上海卷)在测定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约为 1.5 V ,内阻约为2Ω)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变阻器和电压表各有两个供选: A 电压表量程为 15 V ,A变阻器为( 20 Ω ,3 A ),B变阻器为( 500 Ω ,0.2 A ).
电压表应该选 (填 A 或 B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变阻器应该选 (填 A 或 B ),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04上海卷)小灯泡灯丝的电阻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大.某同学为研究这一现象,用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l 和 U 分别表示小灯泡上的电流与电压): (1)在左下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可用的器材有:电压表、电流表、滑线变阻器(变化范围 0—10Ω) 、电源 、小灯泡 、电键、导线若干.
(3)如果第15题实验中测得电池的电动势是1.5 V ,内阻是2.0 Ω .问:将本题中的小灯泡接在该电池两端,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是多少?[简要写出求解过程:若需作图,可直接画在第(2)小题的方格图中.] 22.(2004湖北卷)用以下器材测量一待测电阻Rx 的阻值(900-1000Ω):
电源E,具有一定内阻,电动势约为9.0 v;
电压表 v1 ,量程为1.5 v ,内阻r1 =750 Ω;
电压表 v2 ,量程为 5 v ,内阻r2 = 2500 Ω;
滑线变阻器 R ,最大阻值约为100 Ω;
单刀单掷开关K,导线若干。如图 6 所示 (1)测量中要求电压表的读数不小于其量程的 1/3,试画出测量电阻 Rx 的一种实验电路原理图(原理图中的元件要用题图中相应的英文字母标注)。(实验电路原理图如图 7、8 所示) (2)根据你所画的电路原理图在题给的实物图上画出连线。
(3)若电压表 v1 的读数用U1 表示,电压表 v2 的读数用U2 表示,则由已知量和测得量表示 Rx 的公式为 Rx = 。 22.(2004天津卷)现有一块59C2型的小量程电流表G(表头),满偏电流为5 0μA,内阻约为800~850 Ω,把它改装成1mA、10mA的两量程电流表。可供选择的器材有;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20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100 kΩ;电阻箱Rˊ,最大值9999Ω;定值电阻R0,阻值1 kΩ;电动势1.5 V;电池E2,电动势3.0V;电池E3,电动势4.5V;(所有电池内阻均不计)标准电流表A,满偏电流1.5mA;单刀单掷开关S1和S2,单刀双掷开关S3,电阻丝及导线若干。 (1)采用如图1所示电路测量表头的内阻,为提高的测量精确度,选用的滑动变阻器为 ;选用的电池是 。
(2)将 G 改装成两量程电流表。现有两种备选电路,示于图2和图3图 为合理电路,另一电路不合理的理由是 。
(3)将改装后的电流表与标准电流表逐格进行核对(仅核对1mA量程),画出所有电路图,图中待核对的电流表符号用A来表示。四、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热点话题
国际、国内热点话题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关系密切,这些人们关注的焦点融入高考试题中,以便考查考生关注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别和解决相关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能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而显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具有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好经济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这是包括每个考生在内的所有人必须具有的观念。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不少见,如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能源的开发与应用问题 、航空航天 、国际空间站问题 、贫铀弹问题 、空难 、海难问题 、美国“9.11”恐怖活动问题 、纳米技术 、克隆技术等高科技技术问题。这类试题的难度一般不是很大,但要求考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灵活的综合运用能力。 24.(2004全国春季招生试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的第5圈进行变轨,由原来的椭圆轨道变为距地面高度h=342km的圆形轨道。已知地球半径R =6.37×103km,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10 m/s2,试导出飞船在上述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T的公式(用h 、R 、g 表示),然后计算周期 T 的数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25.(2004天津卷)磁流体发电是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图1和图2是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中的长方体是发电导管,其中空部分的长、高、宽分别为 l 、a 、b ,前后两个侧面是绝缘体,上下两个侧面是电阻可略的导体电极,这两个电极与负载电阻RL相连。整个发电导管处于图2中磁场线圈产生的匀强磁场里,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如图所示。发电导管内有电阻率为ρ的高温、高速电离气体沿导管向右流动,并通过专用管道导出。由于运动的电离气体受到磁场作用,产生了电动势。发电导管内电离气体流速随磁场有无而不同。设发电管内的电离气体流速处处相同,且不存在磁场时电离气体流速为ν0,电离气体所受摩擦阻力总与流速成正比,发电导管两端的电离气体压强差△p维持恒定,求: (1)不存在磁场时电离气体所受的摩擦阻力 F 多大;
(2)磁流体发电机的电动势 E 的大小;
(3)磁流体发电机发电导管的输入功率P 。 31.(2001湖北卷)(28分)太阳现正处于主序星演化阶段。它主要是由电子和 、 等原子核组成。维持太阳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核反应方程是 2e + 4 → 释放的核能,这些核能最后转化为辐射能。根据目前关于恒生演化的理论,若由于聚变反应而使太阳中的核数目从现有数减少10%,太阳将离开主序星阶段而转入红巨星的演化阶段。为了简化,假定目前太阳全部由电子和 核组成。 (1)为了研究太阳演化进程,需知道目前太阳的质量M。已知地球半径R=6.4×106m,地球质量m= 6.0×1024kg,日地中心的距离r=1.5×1011m,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g=10m/s2,1年约为3.2×107秒。试估算目前太阳的质量M。 (2)已知质子质量mP = 1.6726×10-27kg,质量mα = 6.6458×10-27kg,电子质量 me = 0.9×10-30kg,光速c = 3×108 m/s。求每发生一次题中所述的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 (3)又知地球上与太阳光垂直的每平方米截面上,每秒通过的太阳辐射能w = 1.35×103 w /m2。试估算太阳继续保存在主序星阶段还有多少年的寿命。(估算结果只要求一位有效数字。) 19.(2001上海卷)1791年,米被定义为:在经过巴黎的子午线上,取从赤道到北极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请由此估算地求的半径R。(答案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2)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为1.5×1011 m,太阳光以平行光束入射到地面。地球表面2/3的面积被水面所覆盖,太阳在一年中辐射到地球表面水面部分的总能量 w 约为1.87×1024 J。设水面对太阳辐射的平均反射率为 7% ,而且将吸收到的 35% 能量重新辐射出去。太阳辐射可将水面的水蒸发(设在常温 、常压下蒸发1kg水需要2.2×106 J 的能量),而后凝结成雨滴降落到地面。
(a)估算整个地球表面的年平均降雨量(以毫米表示,球面积为4πR2)。
(b)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中只有约 50% 到达地面,w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太阳辐射到地球的能量没能全部到达地面,这是为什么?请说明二个理由。 19 .(2001上海卷)“和平号”空间站已于今年3月23日成功地坠落在南太平洋海域,坠落过程可简化为从一个近圆轨道(可看作圆轨道)开始,经过与大气摩擦,空间站的绝大部分经过升温、熔化,最后气化而销毁,剩下的残片坠入大海,此过程中,空间站原来的机械能中,除一部分用于销毁和一部分被残片带走外,还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其它方式散失(不考虑坠落过程中化学反应的能量)。
(1)试导出用下列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的散失能量E的公式。
(2)算出E,的数值(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应对篇 理科综合测试的适度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综合这一特点在原分科考试中早有体现,其次才是跨学科综合,且以拼盘式综合为主,交融性综合较少。生物、化学的跨学科综合相对较多,而化学又是介于物理和生物之间的学科,且更易与生物构成学科综合,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的获取不是一下子突发的,而是在知识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的,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是当前高中理科教学的当务之急。当然这些知识应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是大学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对那些陈旧的知识应摒弃,并更应强调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和应用。在复.习过程中应抓住基础,不为难题所困,这既是“减负”的需要,更是高考功能由选拔“尖子”向淘汰“弱者”转化的必然,复习时应抓住全面,不受热点所限。综合考试考查知识点,每年都有不同的侧重,不要将当年理科综合卷上的所考知识点看作重点而精心准备,而忽视当年末考的知识点,形成某些知识的盲点,理科综合还主要是以本学科综合为主,只有把各门功课认真地学好了,综合才能考得好。总体来说,学科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也强。复习过程中,需明确本学科的能力目标,同时也需明确本学科哪些知识点能与自然、社会现象发生紧密联系,并逐步提高自己捕捉实际问题中抽象模型的能力。高三复习的第一阶段以单科复习教学为主,单科作业和单科归纳总结,是主要的复习形式。第二阶段再适当综合,合卷练习、合卷评析也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式。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谈谈物理本学科的综合复习与演练。 一、系统梳理知识 全面复习,夯实单科基础,降低难度,以不变应万变。出于“理综”注重以问题立意命题,已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重点,2003年高考的《考试说明》知识内容表有17个部分。2003年高考试题考查了其中的15个部分,占88% 。高三复习的第一阶段是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即按照原有的章节顺序从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出发进行复习,这是必要的,但仅这样做是不够的,第二阶段则应以能力立意为主,以提高能力为主要任务,第二阶段的复习可以把高中物理分成几个大的单元(例如6-8个单元,即:一、运动和力;二、动量与能量;三、热学;四、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五、电磁感应与电路分析;六、力电和力热的综合;七、光学和原子物理;八、物理实验。),使知识高度系统化、网络化,可以使我们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系统梳理知识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清理知识死角。高中物理中除了那些主干与核心知识以外,《考试说明》要求的Ⅰ类知识点,这些内容,要求都不高,考查这类知识的题目大多属于低层次的题,只要复习到位,对它有一定的了解,就能正确地解答;而如果遗漏了该知识点,就根本无法做它,在高考物理总题量减为12个题的今天,由于存在知识死角而造成的失误可能是致命的,因此第二阶段必须清理一次知识死角,也就是“查漏补缺”。 解题都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过程是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看不懂题,另一种是看错题。两者相比较,后者的危害性更大,看不懂题当然就无法去解答它,但不做这题倒可以省下时间去做其他题,而看错了题,还要动手去做,不但做不对,还占用了考场上宝贵的时间,看错题表面上看是“粗心、马虎”,实质上还是审题能力不高的表现。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而且包含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考强调要增加应用性试题,这类联系实际的试题往往阅读量较大,对审题能力的要求更高。二、提高审题能力 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主要靠自己,一方面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关键词语的理解 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那些叙述性语言中有些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如:“恰好”、“可能”、“一定”、“正在”、“最大、最小”等等。忽略了关键词语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理不出头绪,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如何正确理解有关关键词语的内涵呢?“恰好”往往与临界情形相联系,“最大、最小”往往与边界或极限情形有关,“一定”是唯一不二的情形,“可能”揭示了可供选择和考虑的范围较广,哪怕是唯一的也应作考虑之列,而且还包括了其它可供选择的选项都应考虑在内。C2.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很大一部分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稳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对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藏的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多种情况、发生突变的拐点等,要认真地审题,在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状态过程、选择适用规律等各个过程中,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3.干扰因素的排除 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准确地得到解答。准确地发现哪些是与解题有关的条件,哪些是干扰因素,需要对物理概念、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因此,设置干扰因素是考查理解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近来经常被高考命题专家们采用,从而排除干扰因素的能力也就成为审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规范解题过程 第二阶段复习的时间有限,再做一些新的习题,以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千万不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收集和做大量新题。除了梳理知识以外,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是有效措施之一。对于过去做过的、典型的“熟题”或过去曾经做错过的题目,拿来重新复习,一方面“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寻求对本题的多种解法,以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把更多的知识和方法都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近几年的高考,要求写出解题过程的“论述、计算题”所占的分数在逐年增加,现已占试题总量的50%,这就要求我们解题过程严格规范,认真审题,减少失分。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均有本学科的各种规范要求,强调三学科共同的规范化要求。例如计量单位规范、实验操作规范、学科用语规范和解题格式规范。理科综合“题少分多”的特点不仅仅表现在选择题上,在试题没有了大题量、高难度特点的背景下,非选择题同样体现出高分值的特点,(如2003年理综试题第24、25、34题共57分)从而使得解题的规范性与过去相比显得更为突出,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大量失分。目前比较注重推演题、证明题的解答,要求学生能清晰地理解物理概念并准确表达,叙述应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条理性,注意理解公式定律中各符号的含义。 论述题是从1999年物理高考开始增加的题型,其主要目的是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和表述能力,论述题题型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证明题,1999年和2000年春季高考物理试题都有证明题,但并不是每次高考一定要有证明题或其他专门的论述题。“论述、计算题”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出现的,其含义是每一个题都要求“论述”(即要求写出解题的主要根据及必要的说明等),也要求作必要的计算(包括必要的数字计算或文字计算),解答论述计算题一般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于题目没有明确给出而要使用的物理量符号,要有说明,或用“设……为……”的形式。
2.应写明解题过程的根据,或作必要的文字说明,如“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3.必须得出正确的结果,可以是数字(必须有单位),也可以是用字母表示的形式。
4.对于表示最后结果的式子常常要加必要的文字说明,说明它与题目要求的关系以及作必要的讨论。 对以计算为主的题,一般应分步骤将过程写清楚(包括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及准确的最终结果)。注意不要采用列一个大式子,一步得出最终结果的写法。这种写法,即使得出了正确结果,但因中间过程不规范,遗漏了某些重要环节,或缺少必要的说明,可能不能获得满分,如果最终结果出现错误,这种列一个大式子的写法很可能一分不得,而如果分步写来,即使最终结果出现错误,按照分步给分的评卷办法,也可得到一定的分数。 四、动手复习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高考历来重视考查实验。近年来,为了克服教学中较普遍存在的以“纸面实验”代替实际实验的倾向,高考试题中适当增加了形式上脱离《考试说明》中明确规定的17个学生实验的较灵活的实验试题,以考查对所学过、用过的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原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总复习的第二阶段,必须专门用一定的时间复习实验,而且应自己动手重做一部分重要的实验,至少要重做力学中的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电学中的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实验以及热学和光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实验复习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基本仪器的使用、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等基本问题要切实掌握,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和读数方法,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万用电表等测量工具的使用和读数,包括读数中有效数字的问题。
2.对于《考试说明》所要求的19个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主要实验步骤等要做到真正理解,不能满足于死记硬背实验步骤和结论。高考的实验试题,一部分就是考查这19个实验本身,另一部分则是考查运用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其他一些未做过的实验问题,这部分题目虽然难度较大,其基础仍是这19个实验。
3.实验数据的处理是重要问题,要真正掌握一些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例如处理打点计时器纸带的方法、用图像方法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等都应重视。 4.创新、质疑,强调联系实际,强化实验。建议在高三复习阶段重做高中阶段已做过的重要实验,开放实验室,但不要简单重复。要求学生用新视角重新观察已做过的实验,要有新的发现和收获,同时要求在实验中做到“一个了解、五个会”。即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会控制条件(控制变量)、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会根据原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以实验带复习,设计新的实验。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明确认识结论、过程和质疑三要素,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打下基础。学会正确、简练地表述实验现象、实验过程和结论,特别是书面的表述。在日常生活中多视角地观察、思考、理解生活、生产、科技和社会问题,学会知识的应用,积极开展课外的研究性课题实践活动。如条件许可要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新教材)的研究性课程。
预测篇一、整体预测 物理试卷的题型、难度将保持相对稳定,试卷的长度将会缩短,Ⅰ卷按生物(5个选择题)、化学(8个选择题)、物理(8个选择题)的顺序组合试卷,Ⅱ卷将按物理(4个大题)、化学(4个大题)、生物(2个大题)的顺序组合试卷。Ⅰ卷的分值在126左右,Ⅱ卷的分值在174左右,物理、化学、生物的分值分别在120分、110分、70分左右。
试题将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的要求,会适当增加信息题,通过提供材料、设置情景、发现问题、处理问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考生要注意,信息量大一些但难度不大。 实验题将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来解决新情景下的实验问题。考虑到全国各地区之间实验条件的不平衡,近期内实验题只会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变化而来。
物理试题数量有限,不可能覆盖高中全面内容,但会考查重点内容、主干知识。如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理、功和能的关系、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力的平衡、振动和波等;电学中的静电场的场强与电势、带电粒子在电场或磁场中的运动、电磁感应与交流电等。另外,对重点概念、规律的考查,特别强调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二、典型问题预测 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是物理学中的骨干知识,可以考查的内容特别多,也容易通过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的能力,题目是灵活多变,深浅多变,近几年的考题中涉及这两个基本关系的问题约占80%.是年年重点考查的内容。
1、两个关系的学科地位 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问题在人类认识史上产生过重大的飞跃,它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宏观物质运动的基本看法。力和运动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途径和转化规律。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是物理学中的基础性知识、是骨干知识,是高中阶段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立足点,因此必然成为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功和能量变化的关系是两类物理量(矢量与标量)遵从不同运算规则的深刻体现。由两个关系所形成的观点可以说贯穿物理学的始终。深刻理解这两个基本关系对提高物理学科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是学习和复习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2、两个关系的基本内涵 力和运动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力决定的是物体的加速度,力和速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这是牛顿定律所揭露的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看似简单的关系,但是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能自觉的运用这个关系,需要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涵义。 做功和能量变化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做功过程是不同形式能量的转化过程,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保守力做功等于相应的势能的减少量,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做功的代数和等于系统的动能与其它形式能量的转化量。这两个关系一个是从矢量的角度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一个是从标量的角度分析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不同模式的分析,我们又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应对方略,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模式的设置是高考改革的产物,也是一种大胆的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套用,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的摸索和探讨,才能不断地完善教学体系,以适新形式下的教育教学要求,高三物理复习与备考既不能脱离原有的教学思路,又不能缺少创新开拓精神,开拓创新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发展与挑战,新世纪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造就必然诞生在这种能力的发展与挑战之中。 复习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