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6张PPT。教材分析《矛与盾》这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难易程度也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中要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初步掌握朗读古文的方法,了解古文的内容,理解寓言中所蕴含的意思。《矛与盾》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贯穿,以诵结尾。
3、引导学生以此为戒,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知道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矛盾冲突,学习正确对待。1、本单元的主题是“冲突”,谁能用一个词替换?(板:矛盾)那么,矛盾又是什么意思呢?
2、“矛盾这个词是怎样演变而来的?”
矛和盾是古代打仗用的兵器,矛用来进攻,盾用来防守。
3、这两种古代兵器怎么就能制造冲突,挑起矛盾呢?
就让咱们跟随古代思想家韩非子一起走进古代寓言《矛与盾》去看个究竟吧!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作者介绍这则寓言选自《韩非子》一书,作者是韩非,他是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别人评论韩非学说的文章而编成《韩非子》一书。韩非善于用寓言故事来阐述观点,说明问题。在他的著作里,留下许多情节简单、含义深刻的小故事,有《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鬻(yù):卖。 誉:夸耀。
曰:说。 吾:我的。
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或:有人。 以:用。
子:您,对人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鬻誉弗(yù)(yù)(fú)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译文: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11“无不陷 ,莫能陷”。洋洋得意、骄傲…… 这个楚人是怎么夸他的盾与矛的?楚人如此称耀他的货物,他当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呢?谁愿意来读一读。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2 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楚国的这个集市里。现在,你就是那个卖矛与盾的人,我们大家都是围观的人。你能来吆喝吆喝你的盾吗?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3 观察插图,这个楚人卖出去了吗?围观的人又是什么样的反应呢?看看插图,围观的有哪些人?你觉得这句话会是谁说的?你能用他的语气来读一读吗?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楚人最后为什么回答不出来?14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如果他的矛穿透了盾,那他说他的盾“物莫能陷”就是假话;如果他的矛没有穿透他的盾,那他说他的矛“于物无不陷”就是假话。他的话前后相互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这就是——自相矛盾。 15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那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为什么可笑?从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诵读欣赏1、让我们共同来感受一下吧,分角色读。
2、学古文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背,方能学以致用。大家随着音乐一起背背吧!把这则有趣的语言珍藏在脑海里。不会背的地方再看看书,会背的和大家一起背。
3、学习语文,我们就要多读多背,付出汗水,你们一定会收获甘甜的果实。课文学到这儿,你们能用一句话写下这个故事带给你的启示吗?
4、交流。
拓展延伸1、班长说:同学们已经基本上把学生的知识全部掌握了。 2、陈放说“这一期墙报上的文章都是同学们自己写的,只有一篇是李老师写的。 3、这座山非常陡峭,从来就没有人爬上去过,爬上去的人从来就没有下来的。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借助译文、插图读懂了《矛与盾》,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它短小精悍却带我们逛了逛古代的集市,认识了一个可笑的楚人,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后说话做事可不能像这位老祖宗一样自相矛盾哟!布置作业你的生活中有哪些自相矛盾的例子,找一找,写下自己的感受。教材分析《鹬蚌相争》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鹬蚌相争学习目标1、学会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贯穿,以诵结尾。
3、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政权更迭,并逐渐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争雄的局面。那么在这在战国七雄中, 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 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 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 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 赵王为了出出心中的不平之气, 就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 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苏代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游说家苏秦的弟弟), 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巧舌如簧他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 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 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创设情景,激情导入背景资料《鹬蚌相争》出自《战国策》。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谋士们劝说君王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因为面对的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国君,所以这些谋士就不能横冲直撞地对君王提出反对意见,而是常常拐弯抹角地假托一个故事来达到说理的目的,《鹬蚌相争》就是这样被成功运用了。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鹬是一种水鸟,羽毛茶褐色,嘴、脚都很长,上体通常杂黑褐色,尾和体侧具有横斑,常在水边或田野中捕吃小鱼、贝类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蚌,生活在江、河、湖、沼里的贝类,种类很多,大部分能在体内自然形成珍珠。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方——正在
曝-----晒太阳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之-----指鹬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译文:
蚌正张开壳晒太阳,鹬一下子啄住了它的肉,蚌立刻闭壳夹住了它的嘴。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蚌说:“(我怎能放你!)你的嘴今天拔不出去,明天拔不出去,那就会有死鹬了。”双方都不肯放过对方,渔夫发现了,就乘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29 (1)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
(2)它们怎么争?
(3)结果怎样?
细读课文,感知寓理30
(1)“争”的原因:鹬啄蚌, 蚌夹鹬。(大家这时要注意在这里面,谁是进攻者)
细读课文,感知寓理31
(2)“争”的过程: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他们可都抓住了对方的弱点,好比针尖对麦芒,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毫不示弱。细读课文,感知寓理32
(3)“争”的结果:二者不肯相舍,渔翁得而并禽之。
细读课文,感知寓理对二者僵持不下,却被第三方渔翁轻而易举拣了个大便宜,对于鹬与蚌来说就叫二败俱伤啊。 鹬蚌相争告诉人们:
凡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化解矛盾冲突。否则第三方得利。
细读课文,感知寓理课堂总结乱世战国,群雄并起,风云变幻,国与国之间相互冲撞,有侵略就保卫,有进攻就有防御,有欺辱就有抗争,当双方陷入僵持状态之后就会出现二败俱伤的结果。制造事端者理应承担主要的责任。现在《鹬蚌相争》常常用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寓意也有所扩大,即鹬蚌相争》告诉我们在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二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因此要懂理权衡利弊,相互谦让这样才能有效地化解冲突。布置作业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