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高考研讨会资料[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2006年高考研讨会资料[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7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06-04-02 18:32:00

文档简介

课件196张PPT。
湖北省黄冈中学 余楚东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复习与备考 高考模式的改革已实施了 6 年(2000年~2005年),目前全国大体上存在着三种模式。即:北京、天津和全国大部分省市选择的 3 + x 模式(小综合模式);上海、广东、辽宁的 3 + 大综合 + 相关学科模式(大综合模式);江苏模式(3 + 3模式)。
命题模式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语、数、外三科,全国大部分省市是各省市自主命题,理科综合、文科综合、文理大综合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选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命题试卷,其中理科综合国家教育部命题三套,北京、天津自主命题各一套,广东、上海、江苏三省市是单科物理,也是自主命题各一套。所以高考物理全国共八套试题。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城乡差别,观念新旧,文化教育发达与欠发达等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过去全国统一用一套考题,地域差异显现得尤为突出,这样不利于教育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和人材的培养,从而产生恶性循环,越不发达越没有人材,越没人材也就谈不上培养人材。命题模式的变革是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向教育欠发达地区的一种倾斜,命题模式的变革充分体现了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贯彻以人为本,尊重客观,实事求事的人文精神,同时包含着丰富的人性化色彩。 各省市选用那种考试模式和命题模式,由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已的教育发达程度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从而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客观,实事求事的人文精神和人性化色彩。高考模式和命题模式的改革是高考改革的核心。通过改革,力图实现由过去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几种不同的高考模式并存,体现了高考制度的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可行性,也体现了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对这一改革的决心和慎重态度。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安都相继选择“ 3 + x ”(小综合)模式(以下简称“小综合”),是因为这种模式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的培养方面获得了预期的效果,在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高考试题难度方面也是有目共睹的。 过去的“ 3 + 2 ”模式中的物理考题,题量大20~23道),形式呆板(从书本到书本,脱离现实,脱离应用),内容广(一百二十多个知识点,十九个实验),难度大(压轴题、中档题都比现行考试题难),3 + x 模式(小综合模式) 尽管考生在同一次考试过程中要实现三次以上的思维模式的转换(其实试卷在试题题序安排上相对集中,尽量减少思维模式转换的频度),但试题难度、知识点覆盖面以及题量比起单科物理考试试题的难度、知识点覆盖面以及题量要小得多、少得多(题量差不多是单科考试卷题量的一半) 。我们没有理由不认为这是减轻学生负担 、降低考试难度、改变备考观念等方面的有力举措。 由于实施素质教育,推进高中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2004年高考全国11个省市实行了自主命题,2005年我国进一步加大了高考改革的力度,全国有14个省市实行了自主命题,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和江苏所有科目均由省级考试机构命题,安徽单独命制了英语高考试题,其余9个省市(广东、重庆、辽宁、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山东、江西)的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试题由省级考试机构命题,其他科目试题则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高考命题的多样化打破了全国高考使用同一张试卷的格局,从而推进了这一牵动千家万户、关乎国计民生的中国高考的改革进程。2005年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了3套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
3套试卷使用的基本情况如下表
2005年高考试题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认真分析解读这些试题,对命题思路的把握,备考计划的制订,复习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均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3套试题是在统一的《考试大纲》指导下,由国家考试中心物理命题组研制。因此要全面准确了解2005 年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的命题理念、设计思路、组卷特点,应该对这3套试题综合分析、总体认识。下面对2005年3套全国理科综合卷物理试题进行评价2005年理科综合试题评价
与2004年高考相比,今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继续坚持了“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大学录取新生、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学、有利于大学扩大招生自主权)的命题原则,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指导思想,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卷结构与《考试大纲》中的样卷结构完全相同。理、化、生三科完全是拼盘式结构,无学科间综合试题,较好体现了理、化、生三个学科的特点。 历年全国理科综合试卷
理、化、生三科的赋分值和题量祥见下表: 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题型分数比为:选择题42%,非选择题58%
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 2005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学科分数比: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的内容比例与中学阶段课程计划规定的三个学科的总课时比例大致相当,试卷总分共300分,三科所占分数比例分别为:物理120分、占40%,化学102分、占36%,生物78分、占24%,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
试卷的题量和赋分值与去年试卷相比保持稳定。考试内容未超出《考试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和考试范围。着重考查了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试题没有刻意追求热点内容,试题趋向常规题和经典题,无偏题和怪题,试题表述科学、规范,区分度较好。 2005 年高考,甘肃省选择的是全国理科综合(Ⅲ)卷,理科综合(Ⅲ)卷是全国理综三套试卷中相对而言难度较小的一套试卷,理综(Ⅲ)中的物理部分共 十二 道题,八道单选和多选混合编排的选择题、一道实验大题、三道计量题。下面是对理综(Ⅲ)卷的综合分析。分析篇 2005高考理科综合物理试题 (全国卷Ⅲ) PT 2005 . 6 .8 第 Ⅰ 卷 (48分) 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进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O分) 14.如图 1所示,一物块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 用一大小为F 、方向如图所示的力去推它,使它以加速度a和,中右运动,若保持力的方向不变而增大力的大小,则(A) A.a 变大   B.a 不变   C.a 变小  D.因为物块 的质量未知,故不能确定 a 变化的趋势 分析:涉及知识点:2 个 ①1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矢量。 级别:Ⅱ 级。 ②17. 牛顿第二定律。 级别:Ⅱ 级。 15.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 2 所示。欲使一处于基态的氢原子释放出一个电子而变成氢离子,该氢原子需要吸收的能量至少是(A) A.13.60eV B.10.20eV C.0.54eV D.27.20eV 分析:涉及知识点:2 个 ①103、氢原子的能级结构, 光子的发射和吸收 级别:Ⅱ 级。 ②111、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2005年新增加的知识点) 级别:Ⅰ 级。 16.如图 3所示的闭合线圈上方有一竖直放置的条形磁铁,磁铁的 N 极
朝下。当磁铁向下运动时(但未插入线圈内部)(B)
A.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同,磁铁与线圈相互吸引
B.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图中箭头方向相同,磁铁与线圈相互排斥
C.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图中
箭头方向相反,磁铁与线圈相互吸引
D.线圈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图中
箭头方向相反,磁铁与线圈相互排斥
分析:涉及知识点:4 个 ①71、电流的磁场 级别:Ⅱ 级。 ②74、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安培力,左手定则 级别:Ⅱ级。 ③78、电磁感应现象,磁通量,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级别:Ⅱ 级。 ④79、导体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右手定则 级别:Ⅱ 级。 17.水平放置的平行板电容器与一电池相连,在电容器的两板间有一带正电的质点处于静止平衡状态。现将电容器两板间的距离增大,则(D) A.电容变大质点向上运动 B.电容变大质点向下运动 C.电容变小质点保持静止 D.电容变小质点向下运动 分析:涉及知识点:3 个。 ① 56、电场、电场强度,电场线、点电荷的场强,匀强电场,电场强度的叠加 级别:Ⅱ 级 ② 62、电容器的电容 级别:Ⅱ 级。 ③ 6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常用的电容器 级别:Ⅰ级。 18.二种单色光由水中射向空气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分别为 θ1 、θ2 ,已知 θ1 >θ2 。用 n 1 、n 2 分别表示水对二单色光的折射率,v1 、v2 分别表示二单色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则(B) A.n 1< n 2  v1< v2 B.n 1< n 2  v1 > v2 C.n 1 > n 2  v1 < v2 D.n 1 > n 2  v1 > v2 分析:涉及知识点:2 个 ① 89、光的直线传播,本影和半影 级别:Ⅰ 级。 ② 99、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和临界角 级别:Ⅱ 级。 19.一定质量的气体经历一缓慢的绝热膨胀过程,设气体分子间的势能可忽略,则在此过程中(D) A.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B.外界对气体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少 C.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 D.气体对外界做功,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少 分析:涉及知识点:4 个 ① 43、分子热运动的动能。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势能,物体的内能 级别:Ⅰ级 ② 44、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热量,能量守恒定律 级别:Ⅰ 级 ③ 45、热力学第一定律 级别:Ⅰ 级 ④ 51、气体的体积、温度、压强之间的关系 级别:Ⅰ 级。 20.一列简谐横波在 x 轴上传播,某时刻的波形图如图 4 所示, a b c 为三个质元, a 正向上运动。由此可知(AC) A.该波沿 x 轴正方向传播    B. c 正向上运动  C.该时刻以后, b 比 c 先到达平衡位置  D.该时刻以后, b 比 c 先到达离平衡位置最远处 分析:涉及知识点: 1 个 ① 38 、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波,横波和纵波,横波的图像 ,波长 ,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级别:Ⅱ 级。 21.最近,科学家在望远镜中看到太阳系外某一恒星有一行星,并测得它围绕该恒星运行一周所用的时间为1200年,它与该恒星的距离为地球到太阳距离的100倍,假定该行星绕恒星运行的轨道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是圆周,仅利用以上两个数据可以求出的量有(AD) A.恒星质量与太阳质量之比  B.恒星密度与太阳密度之比 C.行星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  D.行星运行速度与地球公转速度之比 分析:涉及知识点:4 个 ①10、匀速率圆周运动,线速度和角速度,周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a = v2/R 17、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 级别:Ⅱ 级。 ②12、万有引力定律,重力,重心 级别:Ⅱ 级。 ③17. 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 级别:Ⅱ 级。 ④21、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限于圆轨道) 级别:Ⅱ 级。 第 Ⅱ 卷 (72分)? 22.(1)用螺旋测微器测得圆柱体的直径时,示数如图 5 所示,此示数为_8.116 mm 。 (2)利用图 6 中给定的器材测量电压表 v 的内阻 R v 。图中B 为电源(内阻可忽略不计)。 R 为电阻箱, k 为电键。 1.将图 6 中实物连接为测量所用的电路。①测量所用的电路如图 7 所示 2.写出实验中必须记录的数据(用符号表示)并指出各符号的意义。 ② R1 、R2 ,他们是电阻箱两次的读数; U1 、U2 ,他们是相应的电压表两次的读数; 3.用2中记录的数据表示 R v 的公式。 ③ R v 的公式为 R v = ( U2R2 – U1R1)/ ( U1 – U2 )。 分析:涉及知识点:5 个
①113、长度的测量。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温度表、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等。级别: (所有实验知识点均未标等级)。
②64、电流,欧姆定律,电阻和电阻定律。
级别:Ⅱ 级。
③67、电阻的串,并联,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并联电路的分流作用。 级别:Ⅱ 级。
④69、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路端电压。 级别:Ⅱ 级。
⑤70、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测量;电流表、电压表和多用电表的使用、伏安法测电阻。 级别:Ⅱ 级。 23.图 8 中 M N 表示真空室中垂直于纸面的平板,它的一 侧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和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 B 。一带电粒子从平板上的狭缝 O
处以垂直于平板的初速 v 射入磁
场区域,最后到达平板上的 P 点。
已知 B 、v 以及 P 到 O 的距离 l ,不计重力,求此粒子的电荷 e 与质量 m 之比 。
分析与解答:粒子初速度 v 垂直于磁场,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而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其半径为 R 由洛伦兹力公式牛顿第二定律,有 qBv = mv2/R ,因粒子经 O 点时的速度垂直于 OP 是直径,l = 2R ,由此得 e / m = 2v/Bl 。 分析:涉及知识点:2 个
① 17、牛顿第二定律,质量,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 级别:Ⅱ 级。
② 76、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 级别:Ⅱ 级。
24.如图 9 所示,在倾角为θ 的光滑斜面上有两个用轻质 弹簧相连接的物块 A 、B ,它们的质量分别为 m1 、m2 ,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k ,C 为一固定的挡板,系统处于静止状态。现开始用一恒为 F 沿斜面方向拉
物块 A 使之向上运动求物块 B
刚要离开C 时物块 A 的加速
度 a 和从开始到此时物块 A 的位移 d ,重力加速度为 g .
分析与解答:令x1 表示未加 F 时弹簧的压缩量,由胡克定律知 mA g sinθ = k x1 -----------①
令 x2 表示 B 刚要离开 C 时弹簧的伸长量, a 表示此时 A 的加速度,由胡克定律和牛顿定律可知 kx2 = mB gsinθ ------------------②
F - mBg sinθ- kx2 = mB a --------③
由②③式可得 a = 〔 F -(mA + mB )g sinθ〕/ mA 。
由题意得 d = x1 + x2--------------⑤
由①②⑤式可得 d = (mA + mB )g sinθ〕/k
分析:涉及知识点:3 个
① 1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力是矢量。力的合成和分解。 级别:Ⅱ 级
② 13、形变和弹力,胡克定律 级别:Ⅱ 级
③17、牛顿第二定律,质量 级别:Ⅱ 级 25.如图 10 所示,一对杂技演员(都视为质点)乘秋千(秋千绳处于水平位置)从 A 点由静止出发绕 O 点下摆,当摆到最低点 B 时,女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然后自己刚好能回到高处 A 。求男演 员落地点 C 与 O 点的水平距离 s 。
已知男演员质量 m1 和女演员质量 m2
之比 m1/m2 = 2 。秋千的质量不计,
秋千的摆长为 R , C 点比 O 点低 5R 。
分析与解答:设分离前男女演员在
秋千最低点 B 的速度为 vo ,由机械能守恒定律,
(m1 + m2)Rg = (m1 + m2)vo2/2
设分离时男演员速度的大小为 v1 ,方向与vo 相同;女演员速度的大小为 v2,方向与vo 相反,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m1 + m2)vo = m1v1 + m2 v2 , 分离后,男演员做平抛运动,设男演员从被推出地点落到 C 点的所历时间为 t ,由题意和运动学规律可知, 4R = g t2 /2 s = v1 t
由题意可知,女演员刚好回到 A 点,由机械能守恒定律,
有: m2 gR = m2v22 /2
巳知 m1 = 2m2 由以上各式可解得 s = 8 R 。
分析:涉及知识点:6 个
① 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速率位移公式s = vt s-t图,v - t图线 级别:Ⅱ 级
② 9、平抛运动 级别:Ⅱ 级
③ 1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级别:Ⅱ 级
④ 28、动能、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动能定理)。
级别:Ⅱ 级
⑤ 26、动量守恒定律。 级别:Ⅱ 级
⑥ 31、机械能守恒定律。 级别:Ⅱ 级2005年全国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 (Ⅰ、Ⅱ、Ⅲ)物理试题考查知识点如下表: 以上统计充分说明2004年物理试题更注重基础,突出主干,着力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以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试题运用选择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今年高考对光学、原子物理、热学、机械波仍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4道大题仍然考力学和电磁学的主干知识,力学和电学这两大块知识在试题中所占比例合计约占85%,突出了对中学物理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考查(运动和力、动量和能量、场和路),全卷重点考查了考生运用“力与运动”、“能量观点”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005年理科综合物理试题以学科内知识综合为主,注重学科内知识的整合,来考查多种学科能力,符合中学分科教学的实际,对中学教学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由对全国理综(Ⅲ)卷的分析不难看出,全卷涉及到的知识点约 30 个(除掉重复的),十二道题中,除二个实验题未标明级别外,余下的十个题中有九个为 Ⅱ 级,一个为 Ⅰ 级。 总的来说,2005 年理综卷(Ⅲ)中物理试卷的命题坚持了三个有利于的命题原则,(有利于高中物理教学;有利于对考生综合素质和潜在能力的考查;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材。)充分体现了在“考查知识的同时侧重考查能力”的命题特点。在保持试卷整体难度的连续和稳定的前提下,对试卷的结构和试题难度分布进行了合理的调整,首次在理综卷中出现了不定选项,体现了物理学科的试题特征,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它是一份较 2004 年试题更好的体现物理学科特色的试卷。 1 、体现《考试大纲》的要求   物理部分试题的形式与结构符合《考试大纲》的规定,难易程度设计合理,试卷都没有过难或过易的试题,没有偏题、怪题。特别是试卷设计的最后一个较难试题( 25 题)的难度与去年相比有所降低,符合试卷结构的需要,符合中学教学的要求。试卷的总体和长度控制的较好,有利于不同层次的考生发挥正常水平。 2 、注重物理学科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考查 试题考查内容具有合理的知识覆盖面和比例,注重考查物理基础知识,重点考查主干知识,突出考查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与综合。 (1)物理试题都是由单学科试题,没有与其他学科综合的试题,这种形式符合中学教学实际,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学科能力,有利于中学物理教学。 (2)试卷中注重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考查,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覆盖了力、热、光、电、原子物理各部分中的主干知识,如牛顿定律、动量和机械能守恒、电场和磁场、电路和电磁感应定律等,能够较好地反映考生对物理学科的掌握程度,对于中学物理教学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3 、试题突出能力考查 (1)试卷设计注重能力立意   许多试题都是常规题,物理情景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或似曾相识的,考生都没有陌生的感觉,但试题陈中出新,通过设问方式的改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的题目虽然属于基本题,重点考查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有新意,如第 17 题、,第 22 题、第 24 题和第 25 题等。计算题 23 题、 24 题、 25 题侧重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将侧重点放在了对物理情景的分析上,没有复杂的运算,给考生留出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2)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实验试题常考常新   从 2005 年试卷来看,实验试题既体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又不脱离当前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实际。实验题分值约占物理总分的 15% 。它仅涉及课本中基本仪器的使用(千分尺读数),更重要的是高层次的设计性实验,真正体现了基本仪器反复考、电路设计、电阻测量连年考(在 1994 年、 1996 年两次考查了伏安法测电阻之后, 1997 年又考查了伏安法测电压表的内阻,接着 1998 年、 1999 年连续从不同角度考查电阻的测定,问题角度的变换,使许多能力不强、理解不深的考生无从下手, 2000 年第 15 题又以两电流表相并联来测电流表的内阻,接着一直围绕电阻、电路设计这一问题,变换角度,直到今年测量电压表的内阻)。虽然试题面目年年新,但都源于课本的加工和深化,这是一种能更好体现综合能力的高层次考核。这些试题有利于指导中学物理实验教学,重视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重 学生对于实验目的、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进而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和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 (3) “陈”题出新意 在近几年高考中,有曾经考过的较为常见的优秀“陈”题频频出现,有的甚至连续数年常考不断,在这些题的基础上稍作改动,使常规题出新意。如试卷的第 21 题关于天体运动和万有引力的考查,第 22 题关于电阻的测定,第 20 题关于波形图象的考查,第 23 题关于带电离子的圆周运动以及第 25 题关于能量和动量的考查。这些题目都源于课本而面目一新,能更好地考查出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即使是全国理综(Ⅰ)卷,不论是试题的难易程度还是知识点的覆盖面,都要比单科物理考试题显得平和,更有利于发挥考生的潜在能力。 (4)今年理科综合试卷中首次出现物理多选题,三套物理试卷难度差异较大。 今年理科综合试卷第Ⅰ卷中有8道物理选择题,其中有4道多选题。高考自实现综合科目考试以来,今年首次使用了多项选择题来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并且只有物理学科命制了4道多选题。物理多选题的出现,需要考生经过更细致的分析、判断、比较,才能作答,这无疑降低了考生猜对答案的可能性,从而增加了区分度和选拔功能。混选对考查学生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运用等方面更加深入,同时还减少了考生猜题的成分,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 当然混选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对三科之间难度的平衡是不利的。国家考试中心高考物理命题组命制的三套物理试题难度差异很大,其中第一套试题难度最大,其他两套试题难度较小。 2005年第一套试题难度如下: 按常规,试题排序由易到难,但今年第一套试卷第24题难度系数为0.15,比第25题(难度系数为0.17)还难些,这让许多同学做起题来很不适应,总觉得第25题应该比第24题难度大,而且第25题题目太长,阅读量太大,不包括图象仅题目就有七八百字,这无形之中增加了第25题的难度。第一套试卷第25题图文表述过长,阅读量太大,物理整卷难度偏大,不利于考生对理科综合试卷的作答。 由于今年高考试卷命制更加关注地区教育差异,使得三套物理试题难度差异较大,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目前大多数中学的教学实际状况。(5)关注探究,努力体现新课改理念。 《考试大纲》规定:试题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察,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全国卷第一套16题、全国卷第二套18题、全国卷第三套21题,都是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和天体运动,改变了设问方式,不是让考生计算什么结果,而是要求考生由题目给出的量,分析可以求得的物理量,考查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例如第二套试题24题:要求考生能够对带电质点在三种场中受力的特点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还要求会运用力和运动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讨论,将分析讨论的结果正确地表达出来,体现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纵观近六年各种模式的高考物理试题,改革和创新还是主流,从对近几年各种模式的高考物理试题的分析、归纳和总结,从中央到地方,仍然是坚持知识立意转向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面我们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的命题的特点和走向。一、物理、化学、生物三科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间的交汇与渗透1、科技知识信息题
所谓科技知识信息,就是指教科书中未曾出现过的,考生第一次接触到的物理概念和相应的规律。新鲜的知识信息,往往渗透在试题描述的关键的字、词、句中和醒目的图形、图线、图表中。试题提供的新知识信息都有明确的定义、原理,对解题有一定的导向暗示,考生只有通过细心审题,理解知识信息的确切含义,明确研究问题的方法,才能迎刃而解。2004、2005年高考物理试题中出现了如下科技知识信息题(没有文字冗长的信息题):
2004年
(1)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得到物质表面原子排列的图象
(2)质子、中子中的上夸克与下夸克
(3)测灯泡发光强度原理
(4)激光散斑测速
(5)雷蒙德·戴维斯研究太阳的电子中微子(ue)等等。
2005年卷:
(1)中子衍射技术(江苏卷 6.)
(2)土星的“光环” 问题的(天津卷 20.)
(3)电子显微镜观察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的问题 (天津卷 21.)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人体功能显像技术(天津卷 25.)
? 6.(江苏 2005年卷 )在中子衍射技术中,常利用热中子研究晶体的结构,因为热中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与晶体中原子间距相近。已知中子质量m = 1.67×10-27 kg ,普朗克常量 h = 6.63×10-34 J·s ,可以估算德布罗意波长 λ = 1.82×10-10 m 的热中子动能的数量级为( C )
A.10-11 J B.10-19 J C.10-21 J D.10-24J
25. (天津 2005年卷 )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 断层(PET)是分子水平上的人体功能显像的国 际领先技术,它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全新 的手段。 (1)PET 在心脏疾病诊疗中,需要使用放射正电子的同位素氮 13 示踪剂,氮 13 是由小型回旋加速器输出的高速质子轰击氧 16 获得的,反应中同时还产生另一个粒子,试写出该核反应方程。 (2)PET 所用回旋加速器示意如图 10 所示,其中置于高真空中的金属 D 形盒的半径为 R ,两盒间的距离为 d ,在左侧 D 形盒的圆心处放有粒子源 s ,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 B ,方向如图所示,质子质量为 m ,电荷量为 q ,设质子从粒子源 s 进入加速电场时的初速度不计,质子在加速器中运动的总时间为 t (其中已略去了质子在加速电场中的运动时间),质子在电场中的加速次数与回旋半周的次数相同,加速质子时的电压大小可视为不变,
求此加速器所需的高频
电源频率 f 和加速电压 U 。
(3)试推证当 R d 时,质子在电场中加
速的总时间相对于 D 形盒中回旋的总时间可
忽略不计(质子在电场中运动时,不考虑磁场
的影响)
2、试题中的物理情境的创新与演变
全新的物理情境题,一般也是高考中的“陌生题”,这类试题往往通过变化,把所运用的物理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知识思维链,构思巧妙,不落俗套,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均富有新意。对展现的具体物理问题,要抓住新情境中本质的,对解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信息。
例.(2005年全国卷Ⅰ.25)图9中B为电源,电动 ε = 27 v ,内阻不计。固定电阻 R1 = 500 Ω 。R2 为光敏电阻。C 为平行板电容器.虚线到两极板距离相等.极板长 l1 = 8.0 ×10-2 m 。两极板的间距d = 1.0×10-2 m 。s 为屏.与极板垂直.到极板的距离 l2 = 0.16 m 。P 为一圆盘.由形状相同 、透光率不同的三个扇形a 、b 和 c 构成,
它可绕 A A ’ 轴转动。当细光
束通过扇形 a 、b 、c 照射光
敏电阻 R2 时, R 2 的阻值
分别为 1000 Ω 、2000 Ω 、
4500 Ω 。有一细电子束沿图
中虚线以 vo= 8.O×106 m/s的
初速度连续不断地射入 C 。巳知电子电量 e = 1.6×10-19 库仑。电子质量 m = 9×10-31 kg 。忽略细光束的宽度 、电容器的充电放电时间及电子所受的重力。假设照在 R2 上的光强发生变化时R2 的阻值立即有相应的改变。试求:
(1)设圆盘不转动.细光束通过 b 照射到 R2 上。求电子到达屏 s 上时。它离 O 点的距离。(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
(2)设转盘按图 9 中箭头方向匀速转动,每3秒转一圈。取光束照在 a 、b 分界处时 t = 0 。试在图 10 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电子到达屏 s 上时。它离 O 点的距离 y 随时间 t 的变化图线(0~6s间) 。要求在 y 轴上标出图线最高点与最低点的值。(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只按画出的图线评分) 。 例(2005年上海卷23.)传感器激光器?一水平放置的圆盘绕竖直固定轴转动,在圆盘上沿半径开有一条宽度为 2 mm 的均匀狭缝,将激光器与传感器上下对准,使二者间连线与转轴平行,分别置于圆盘的上下两侧,且可以同步地沿圆盘半径方向匀速移动,激光器连续向下发射激光束。在圆盘转动过程中,当狭缝经过激光器与传感器之间时,传感器接收到一个激光信号,并将其输入计算机,经处理后画出相应图线。图 (a) 为该装置示意图,图 (b) 为所接收
的光信号随时间变化的
图线,横坐标表示时间,
纵坐标表示接收到的激
光信号强度,图中
Δt1 = 1.0 × 10-3 s , Δt2 = 0.8 × 10-3 s,
(1)利用图 (b) 中的数据求1 s 时圆盘转动的角速度;
(2)说明激光器和传感器沿半径移动的方向;
(3)求图 (b) 中第三个激光信号 Δt3 的宽度 。
二、物理、化学、生物
三科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方面的应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种以原子、电子为主流的高科技时代,生物、化学、物理学的贡献是功不可抹的。因此,学好生物、化学、物理知识,运用生物、化学、物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近几年高考不论是那一种模式的试题,都明显增加了联系实际的应用性试题,这些试题来自实际,贴近生活,高度概括,富于理想化。一般是将研究实体模型化、复杂问题解剖简单化。通过对每个环节的研究分析,明确该问题的性质,要用到哪些生物、化学、物理知识。将生物、化学、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方面的应用揉合在试题中。一方面揭示学好生物、化学、物理学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物理概念、规律来分析问题、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能力。 2004年高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物理问题有:
(1)柴油打桩机问题[湖南理综25题];
(2)新型伸缩拉杆秤[上海物理23题];
(3)静电分选器[北京理综22题];
(4)磁流体发电机[天津理综25题];
(5)人眼能察觉绿光时所接收的最小功率[天津理综20题];
(6)车上货物随车厢底板振动[天津理综16题];
(7)霓虹灯供电问题[江苏物理13题];
(8)镜前看他人像[广西物理14题];
(9)杂技演员抛球[广东物理9题];
(10)地球表面观察者看不见卫星的时间[广东物理16题];
(11)运动员的超、失重问题[浙江理综20题]等等。
2005年高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物理问题有:
(1)(2005年广东卷9.) 钳形电流表的读数问题
(2)(2005年天津卷 2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人体功能显像技术
(3)(2005年上海卷 8.) 皮带传动装置
(4)(2005年上海卷 10.)塔吊臂上物体的运动
(5)(2005全国卷 Ⅲ.25) 杂技演员荡秋千的问题 例(2005年广东卷)9.钳形电流表的外形和结构如图4(a)所示,图4 (a)中电流表的读数为1.2 A ,图4(b)中用同一电缆线绕了3匝,则 ( C )
A.这种电流表能测直流
电流,图4(b)的读数为2.4 A
B.这种电流表能测交流
电流,图4(b)的读数为0.4 A
C.这种电流表能测交流
电流,图4(b)的读数为3.6 A
D.这种电流表既能测直
流电流,又能测交流电流,图4(b)的读数为3.6 A
例 (2005年上海卷8.) 对如图所示的皮带传动装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
A.A 轮带动 B 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B.B 轮带动 A 轮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C.C 轮带动 D 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D.D 轮带动 C 轮沿顺时针方向旋转
例(2005年上海卷10.) 如图所示的塔吊臂上有一可以沿水平方向运动的小车 A ,小车下装有吊着物体 B 的吊钩。在小车 A 与物体 B 以相同的水平速度沿吊臂方向匀速运动的同时,吊钩将物体 B 向上吊起,A 、B 之间的距离以 d = H - 2t 2(SI) (SI表示国际单位制,式中 H 为吊臂离地面的高度)规律变化。则物体做(BC)
A.速度大小不变的曲线运动
B.速度大小增加的曲线运动
C.加速度大小方向均不变的
曲线运动
D.加速度大小方向均变化的
曲线运动
例(2005年全国卷 Ⅲ.25)如图 10 所示,一对杂技演员(都视为质点)乘秋千(秋千绳处于水平位置)从 A 点由静止出发绕O点下摆,当摆到最低点 B 时,女演员在极短时间内将男演员沿水平方向推出,然后自己刚好能回到高处 A 。
求男演员落地点 C 与 O 点
的水平距离s 。已知男演员
质量 m1 和女演员质量 m2
之比 m1/ m2 = 2 。秋千
的质量不计,秋千的摆长
为 R , C 点比 O 点低 5R 。
例10.(湖南理综25题)柴油打桩机的重锤由气缸、活塞等若干部件组成,气缸与活塞间充有柴油与空气的混合物。在重锤与桩碰撞的过程中,通过压缩使混合物燃烧,产生高温高压气体,从而使桩
向下运动,锤向上运动。现把柴油
打桩机和打桩过程简化如下: 柴油打桩机重锤的质量为m,
锤在桩帽以上高度为h处(如图6)
从静止开始沿竖直轨道自由落下,
打在质量为M
(包括桩帽)的钢筋混凝土桩子上。同时,柴油燃烧,产生猛烈推力,锤和桩分离,这一过程的时间极短。随后,桩在泥土中向下移动一距离l。已知锤反跳后到达最高点时,锤与已停下的桩帽之间的距离也为h(如图7),已知m=1.0×103Kg,M=2.0×103kg,h=2.0m,l=0.20m,重力加速度g=10m/s2,混合物的质量不计。设桩向下移动的过程中泥土对桩的作用力F是恒力,求此力的大小。 试题特点:打大桥墩子、夯大厦桩基等建设工程中经常用到打桩机,但作为力学知识的实验应用,编拟成高考试题,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思想情感和报效祖国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启发。 分析与解答: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多过程问题,当隔离锤、桩时,分别应用机械能守恒和功能关系,而将锤桩作为整体时,应用动量守恒定律。 锤自由下落,碰桩前速度v1向下, ① 碰后,已知锤上升高度为(h - l),故刚碰后向上的速度为 ② 设碰后桩的速度为V,方向向下,由动量守恒, mv1 = MV - mv2 ③ 桩下降的过程中,根据功能关系, ④ 由①、②、③、④式得 ⑤ 代入数值,得F = 2.1×105 N ⑥
例11.(2002全国卷)电视机的显像管中,电子束的偏转是用磁偏转技术实现的。电子束经过电压为U的加速电场后,进入一圆形匀强磁场区,如图所示。磁场方向垂直于圆面。磁场区的中心为O,
半径为r。当不加磁场时,电子
束将通过O点而打到屏幕的中心
M点。为了让电子束射到屏幕边缘P,需要加磁场,使电子束偏转一已知角度θ,此时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应为多少? 例12.(2003全国卷)曾经流行过一种向自行车车头灯供电的小型交流发电机,图9为其结构示意图。图中N 、S 是一对固定的磁极, abcd 为固定在转轴上的矩形线框,转轴过bc 边中点、与ab 边平行,它的一端有一半径ro=1.0cm的摩擦小轮,小轮与自行车车轮的边缘相接触,如图10所示。当车轮转动时,因摩擦而带动小轮转动,从而使线框在磁极间转动。设线框由 N =800匝的导线圈组成,每匝线圈的面积 s=20cm2,磁极间的磁场可视作匀强磁场,磁感强度 B =0.010T,自行车车轮的半径 R1 =35cm,小齿轮的半径 R2 =4.0cm,大齿轮的半径 R3 =10.0cm( 见图2 )。现从静止开始使
大齿轮加速转动,问
大齿轮的角速度为多
大才能使发电机输出
电压的有效值 U =3.2 v ?( 假定摩擦小轮与自行车轮之间无相对滑动) 例14.(2003全国卷)一传送带装置示意如图 11所示,其中传送带经过 AB 区域时是水平的,经过 BC 区域时变为圆弧形( 圆弧由光滑模板形成,末画出 ),经过 CD 区域时是倾斜的,AB 和 CD 都与BC相切。现将大量的质量均为 m 的小货箱一个一个在 A 处放到传送带上,放置时初速为零,经传送带运送到D 处,D和A 的高度差为h 。稳定工作时传送带速度不变, CD 段上各箱等距排列,相邻两箱的距离为 L 。每个箱子在 A 处投放后,在到达 B 之前已经相对于传送带静止,且以后也不再滑动( 忽略经 BC段时的微小滑动)。
已知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 T 内,
共运送小货箱的数目为 N 。这
装置由电 动机带动,传送带与轮子间无相对滑动,不计轮轴处的摩擦。求电动机的平均输出功率 P 。 例15、(2003上海卷)为研究静
电除尘,有人设计了一个盒状容器,
容器侧面是绝缘的透明有机玻璃,它
的上下底面是面积A = 0.04m2的金属
板,间距L = 0.05m,当连接到U = 2500V的高压电源正负两极时,能在两金属板间产生一个匀强电场,如图所示,现把一定量均匀分布的烟尘颗粒密闭在容器内,每内立米有烟尘颗粒带电量为q = +1.0×10-17 C,质量为m = 2.0×10-15 kg,不考虑烟尘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空气阻力,并忽略烟尘颗粒所受重力,求合上电键后: (1)经过多长时间烟尘颗粒可以被全部吸附? (2)除尘过程中电场对烟尘颗粒共做了多少功? (3)经过多长时间容器中烟尘颗粒 的总动能达到最大?
例16.(2004河南卷)一小圆盘静止在桌布上,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边重合,如图3—18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盘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现突然以恒定的加速度 a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平的且垂直于AB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 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以g表示重力加速度)
例17.(2004北京卷)下图是某种静电分选器的原理示意图. 两个竖直放置的平行金属板带有等量异号电荷,形成匀强电场. 分选器漏斗的出口与两板上端处于同一高度,到两板距离相等. 混合在一起的a、b两种颗粒从漏斗出口下落时,a种颗粒带上正电,b种颗粒带上负电. 经分选电场后,a、b两种颗粒分别落到水平传送带A 、B 上,已知两板间距d = 0.1m,板的长度l = 0.5m,电场仅局限在平行板之间;各颗粒所带电量大小与其质量之比均为1×10-5C/kg. 设颗粒进入电场时的初速度为零,分选过程中颗粒大小及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计. 要求两种颗粒离开电场区域时,不接触到极板但有最大偏转量. 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1)左右两板各带何种电荷?两极板 间的电压多大? (2)若两带电平行板的下端距传送带 A、B的高度H = 0.3m,颗粒落至传送带时 的速度大小是多少? (3)设颗粒每次与传送带碰撞反弹时, 沿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为碰撞前竖直方向速 度大小的一半. 写出颗粒第n次碰撞反弹高度 的表达式. 并求出经过多少次碰撞,颗粒反 弹的高度小于0.01m.
例18.(2004上海卷)有人设计了一种新型伸缩拉杆秤,结构如图,秤杆的一端固定一配重物并悬一挂钩,秤杆外面套有内外两个套筒,套筒左端开槽使其可以不受秤纽阻碍而移动到挂钩所在位置(设开槽后套筒的重心仍在其长度中点位置),秤杆与内层套筒上刻有质量刻度,空载(挂钩上不挂物体,且套筒未拉出)时,用手提起秤纽,杆秤恰好平衡.当物体挂在挂钩上时,往外移动内外套筒可使杆秤平衡,从内外套筒左端的位置可以读得两个读数,将这两个读数相加,即可得到待测物体的质量.已知秤杆和两个套筒的长度均为 16 cm ,套筒可移出的最大距离 15 cm ,秤纽到挂钩的距离为 2 cm ,两个套筒的质量均为0.1 kg ,取重力加速度g = 10 m/s2,求:(1)当杆秤空载平衡时,秤杆、配重物及挂钩所受重力相对秤纽的合力矩;(2)当在秤钩在一物体时,将内套筒向左移动 5 cm ,外套筒相对内套筒向左移动8 cm ,杆秤达到平衡,物体的质量多大?(3)若外层套筒不丢失,在称某一物体时,内层套筒的左端在读数为1 kg 处杆秤恰好平衡,则该物体实际质量多大? 分析与解答:存在如下几种情况: 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知识主干主要是力矩平衡问题,可把拉杆秤等实际问题转换为常规力学模型(杆力矩平衡模型). 从题中设问角度看,具体思路可从三个方面考虑: (1)空载平衡时,秤杆、配重物及挂码所受重力对秤纽的合力矩直接处理无思路,但其等于此时两套筒的重力相对秤纽的力矩,则迎刃而解. (2)挂一重物平衡时,此题解题技巧在于变化力矩平衡(△M顺 = △M逆) (3)若外层套筒不慎丢失,如何间接计算出物体的实际质量,基本原理仍是矩平衡. ①其突破口在于求出读数为1 kg处时,内层套筒左端离杆组距离. ②第二点是过程转换,当 E 常称1 kg 重物时,内外两个套筒一起向外接出距离应等于其两套筒重心水平移动距离,从而求出内层套筒左端离杆组距离. ③第三点由外层筒丢失后的力矩平衡得,其难点在于必须考虑空载平衡时秤杆配重物及挂钩受重力合力矩及空载平衡时,内层筒的原有力矩,估计多数考生对此问题往往忽略.
答案:(1)套筒不拉出时杆秤恰好平衡,此时两套筒的重力相对秤组的力矩与所求的合力矩相等,设套筒长度为 L ,合力矩M = 2 mg(L/2 -d ) = 2×0.1×10×(0.08-0.02)N·m = 0.12N·m (2)力矩平衡m1gd = mgx1 + mg(x1 + x2) (3)正常称量1 kg重物时,内外两个套筒可一起向外拉出xˊ 力矩平衡 m2ˊgd = 2mgxˊ 外层套筒丢失后称物,此时内套筒左端离秤纽距离为xˊ-d = 0.08 m 力矩平衡 m2ˊgd + M = mg (xˊ-d + L/2) 多数考生对此题物理情景建立可能要有些困难.尤其第(3)问难度较大,要求较高,对物理过程变化的应变能力要求较高,对物理过程变化的应变难力要求较高,尤其是在过程转换和每个状态和各物理参量关系上提出很高要求. 三、生物、化学、物理 三科实验灵活多变 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 生物、化学、物理都是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如物理学中的许多定理、定律、法则等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的,所以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对学好生物、化学、物理显得尤其重要,尽管中学生物、化学、物理课本上编排了不少学生实验,但这对他们以后的继续学习和工作还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力度,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多做演示实验外,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由完成一些设计性、创造性的有关实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对生物、化学、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很有好处的。
近几年高考试卷不论是哪种模式,对实验的考查刻意创新,追求完美,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考核。
例如2004“小综合”卷中的第22题;还有上海模式卷中的第18题,“3 + 2”模式卷中的第16题都充分体现了中学物理实验向设计、创新、开放、多元方向改革的倾向。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题的特点是:题量多,这完全得益于全国11省市的单独命题;涵盖广,高中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实验内容都有,见下表: 2004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一览表(1) 2004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一览表(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电学实验题在高考试题中唱主角,就具体的实验题而言,力学、热学实验题均为常规题,属基本技能考核要求。而电学和光学实验题可称得上题题为立意新颖的好题。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题的特点是:灵活多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涵盖了高中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实验中的大部分重点主干内容,详细分类见下表: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一览表(1) 2005年全国高考物理实验一览表(2) 三、近六年高考实验题的特点:
认真分析上表不难发现,无论是3 + 2高考还是3 + x高考,近五年的实验试题总结起来有如下一些特点:
1、近六年实验题的分数都在17到20分之间变化,相对比例占11% ~ 14% 左右。
2、注重实验仪器的考查:
①游标卡尺的读数。(2005年全国理综Ⅱ22(1)题);
②千分尺的读数。如用千分尺测圆柱体的直径,(全国理综Ⅲ 22(1)题,天津理综 22题)。 ③刻度尺的读数。
④弹簧测力计(2003年上海卷)
⑤示波器的调节与使用(2003年上海卷)
⑥电流表(包括灵敏电流表)、电压表、多用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的等仪器的规格和量程的选择和使用(近几年年年都考)等。2005年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物理电学实验题如下表所示。 3、注重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查。2005年高考实验题考查实验操作步骤的有:
①天津理综 22题:用双缝干涉仪测光波波长。
②北京理综22题:用多用表测量黑盒子两接线柱的电阻判别有关元件。
③全国理综Ⅲ 22(2)题:用电阻箱测伏特表的内电阻。
④广东物理12题:用伏安法研究热敏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
4、注重实验方法的考查。2005高考实验题考查实验方法的有:
①全国理综Ⅰ22(1)题:力的合成。
②江苏卷 11题:研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③上海物理15题:用气体的性质、等温变化规律测量大气压强。
④广东物理11(1)题:用双缝干涉仪测光波波长。
⑤上海物理14题:用手指缝宽观察可见光的衍射现象。 5、2005高考实验题考查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误差分析的有:
①全国理综Ⅰ22(2)题:用电压表,电流表测电源电动势ε 和内阻r 。
②全国理综Ⅱ22(2)题:用已知电阻测毫安表的内阻RA 。
③全国理综Ⅲ22(2)题:用电阻箱测伏特表的内电阻 Rv 。
④天津理综 22题:用双缝干涉仪测光波波长。
⑤上海物理15题:用气体的性质、等温变化规律测量大气压强。
⑥上海物理16题:用分压电路和串、并联电路结合欧姆定律测量电阻丝的长度。
⑦上海物理17题:判别电路故障和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确定电流强度。
⑧上海卷物理18题:用s-t 图线和 v – t 图线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
⑨江苏卷 12题:测电流表的内阻,并将电流表改装成电压表,然后校准。 6、电学实验考查的比例和出题的几率相对较大。2004年有 9 道电学实验题,2005年有 8道电学实验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是实物连线,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进行创新,多为设计性实验,而且占的比分较大。
7、高考实验题形式灵活多变,陈题出新意,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①2005年的8道电学实验题,
②江苏卷 11题:研究打点记时器打出的纸带,测量速度、加速度
③广东卷 11(2)题:用s-t 图线和 v – t 图线确定物体的运动规律
④上海卷物理18题:用气体的性质、等温变化规律测量大气压强
8、在实验试题体现研究性学习,如:
①2005年上海高考物理试卷第15、17、18题。
②2005年北京理综22题:用多用表测量黑盒子两接线柱的电阻判别有关元件。
③2005年江苏卷 11题:研究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四、关注国际、国内社会热点话题 国际 、国内热点话题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生活关系密切,这些人们关注的焦点融入高考试题中,以便考查考生关注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别和解决相关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能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从而显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建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发展观,同时具有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并不少见,如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问题,能源的开发与应用问题 、航空航天 、国际空间站问题 、贫铀弹问题 、空难 、海难问题 、非典与禽流感问题、美国“9.11”恐怖活动与反恐问题 、纳米技术 、克隆技术、朝核伊核等高科技技术问题。这类试题的难度一般不是很大,但要求考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灵活的综合运用能力。 如生物试卷中涉及到的生命科学、遗传与变异,生态环境,胰岛素等问题(不排除非典与禽流感类问题)这类问题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好经济与自然、社会发展的关系,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这是包括每个考生在内的所有人必须具有的观念。
如化学试卷中涉及到的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1999年欧洲二恶英食品污染问题、今年的苏丹红一号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污染等重大社会问题,都在高考化学试题中有所体现,并且多以信息迁移题形式给出。
  这类题的特点是将社会重大事件中的化学知识以信息迁移题形式给出,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用所学基础知识或基本原理解答生产、生活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因而同学们在复习备考时要关注社会重大事件中跟化学有关的知识,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比如今年的苏丹红事件和江苏淮阴氯气泄露事件),积累相关知识,以备高考。
如物理试卷中涉及到的航空航天、能源、环保类问题。
例24.(2004全国春季招生试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绕地球飞行的第5圈进行变轨,由原来的椭圆轨道变为距地面高度 h =342 km的圆形轨道。已知地球半径 R =6.37×103 km,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g =10 m/s2,试导出飞船在上述圆轨道上运行的周期T的公式(用 h 、R 、g 表示),然后计算周期 T 的数值(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例.(2001上海卷)“和平号”空间站已于今年3月23日成功地坠落在南太平洋海域,坠落过程可简化为从一个近圆轨道(可看作圆轨道)开始,经过与大气摩擦,空间站的绝大部分经过升温、熔化,最后气化而销毁,剩下的残片坠入大海,此过程中,空间站原来的机械能中,除一部分用于销毁和一部分被残片带走外,还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其它方式散失(不考虑坠落过程中化学反应的能量)。
(1)试导出用下列各物理量的符号表示的散失能量E,的公式。
(2)算出E ,的数值(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坠落开始时空间站的质量M = 1.17×105 kg ;
轨道离地面的高度为h = 146 km ;
地球半径 R = 6.4×106 m;
坠落空间范围内的重力加速度可看作g = 10m/s2;
入海残片的质量m = 1.2×104kg;
入海残片的温度升高△T = 3000 k;
入海残片的入海速度为声速 v = 340m/s;
空间站材料每1千克升温1k平均所需能量 c = 1.0×103 J;
每消毁1千克材料平均所需能量 μ = 1.0×107 J;
本题是一道反映现代航空航天技术成果的综合性习题,题干中提供的信息量比较大,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多,如何运用这些信息答题,与考生的基本功厚实程度和综合突破能力的大小相关,因此是一个难得的好题。 例25 .(2004天津卷25题)磁流体发电是一种新型发电方式,图1和图2是其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中的长方体是发电导管,其中空部分的长、高、宽分别为 l 、 a 、b ,前后两个侧面是绝缘体,上下两个侧面是电阻可略的导体电极,这两个电极与负载电阻RL相连。整个发电导管处于图2中磁场线圈产生的匀强磁场里,磁感应强度为B ,方向如图所示。发电导管内有电阻率为 ρ 的高温、高速电离气体沿导管向右流动,并通过专用管道导出。由于运动的电离气体受到磁场作用,产生了电动势。
发电导管内电离气体流速随磁场有无而不同。设发电管内的电离气体流速处处相同,且不存在磁场时电离气体流速为ν0,电离气体所受摩擦阻力总与流速成正比,发电导管两端的电离气体压强差△p维持恒定,求: (1)不存在磁场时电离气体所受的摩擦阻力 F 多大; (2)磁流体发电机的电动势 E 的大小; (3)磁流体发电机发电导管的输入功率P 。 试题特点:与以往的磁流体发电机考题相比,更加具体形象化,既有原理图,又有示意图,通过解题,使学生更了解磁流体发电是一种新型发电方式。 分析与解答:(1)不存在磁场时, 由力的平衡得F = ab△P (2)设磁场存在时的气体流速为v,则磁流体发电机的电动势E = Bav 回路中的电流I = Bav/(RL + ) 电流 I 受到的安培力F安 = B2a2v/(RL + ) 设F ‘ 为存在磁场时的摩擦阻力,依题意F ‘/F = v/vo 存在磁场时,由力的平衡得 ab△P = F安 + F ′ 根据上述各式解得 (3)磁流体发机发电导管的输入功率P = a b v △p 由能量守恒定律得 P = EI + F v 故 例26 .(2001湖北卷)(28分)太阳现正处于主序星演化阶段。它主要是由电子和 、 等原子核组成。维持太阳辐射的是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核反应方程是 2e + 4 → 释放的核能,这些核能最后转化为辐射能。根据目前关于恒生演化的理论,若由于聚变反应而使太阳中的核数目从现有数减少10%,太阳将离开主序星阶段而转入红巨星的演化阶段。为了简化,假定目前太阳全部由电子和 核组成。   (1)为了研究太阳演化进程,需知道目前太阳的质量M。已知地球半径 R = 6.4×106 m ,地球质量m = 6.0×1024kg,日地中心的距离 r = 1.5×1011 m,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 g = 10 m/s2,1年约为3 .2×107秒。试估算目前太阳的质量 M 。   (2)已知质子质量mP = 1.6726×10-27 kg, 质量mα = 6.6458×10-27 kg,电子质量 me = 0.9×10-30 kg,光速 c = 3×108 m/s。求每发生一次题中所述的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核能。 (3)又知地球上与太阳光垂直的每平方米截面上,每秒通过的太阳辐射能w = 1.35×103 w /m2。试估算太阳继续保存在主序星阶段还有多少年的寿命。(估算结果只要求一位有效数字。) 近六年高考试题的分析与评述难免挂一漏万,高考模式的变革值得我们去思索,去回味。我们这样一个幅源辽阔、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大国,各省市单独命题能否调动各地区教育教学积极性,有效地挖掘底蕴不同的区域文化资源,通过信息交流做到优势互补,这是大家共同探讨的课题。 单科卷物理试题与理综卷物理试题,在题量和信易度上还是有明显差异。能否做到既符合一纲多本的教学模式,又要坚持“两个有利”的命题思想,发挥考试客观公正、平等的测试功能,也是考试改革中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考试科目改革在某种意上的初衷是为了推行素质教育,纠正严重的教学偏科现象,促使高中学生全面发展,但各地普遍出现的物理化学班、物理生物班、物理地理班等等,过多的分班组合,是属成功的经验否?也有待于广大同仁们与时俱进的探索。应对篇沉着应对 迎接挑战?
理科综合测试的适度综合,首先是学科内综合这一特点在原分科考试中早有体现,其次才是跨学科综合,且以拼盘式综合为主,交融性综合较少。生物、化学的跨学科综合相对较多,而化学又是介于物理和生物之间的学科,且更易与生物构成学科综合,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的获取不是一下子突发的,而是在知识的学习中逐步形成的,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是当前高中理科教学的当务之急。当然这些知识应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是大学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对那些陈旧的知识应摒弃,并更应强调对所学知识的组织、存储、提取、理解和应用。在复习过程中应抓住基础,不为难题所困,这既是“减负”的需要,更是高考功能由选拔“尖子”向淘汰“弱者”转化的必然,复习时应抓住全面,不受热点所限。综合考试考查知识点,每年都有不同的侧重,不要将当年理科综合卷上的所考知识点看作重点而精心准备,而忽视当年末考的知识点,形成某些知识的盲点,理科综合还主要是以本学科综合为主,只有把各门功课认真地学好了,综合才能考得好。总体来说,学科能力较强的,综合能力也强。复习过程中,需明确本学科的能力目标,同时也需明确本学科哪些知识点能与自然、社会现象发生紧密联系,并逐步提高自己捕捉实际问题中抽象模型的能力。 高三复习的第一阶段以单科复习教学为主,单科作业和单科归纳总结,是主要的复习形式。第二阶段再适当综合,合卷练习、合卷评析也是一种重要的复习方式。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谈谈物理本学科的综合复习与演练。
一、系统梳理知识
1、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明确物理高考的内容和要求,准确把握复习方向。
《教学大纲》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考试大纲》是指导高考命题的大纲,它也是指导高考复习的大纲,因而我们的一切复习教学活动都应在“两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对“知识内容表”及其要求掌握的程度进行透彻的研究,以防遗漏,帮助学生熟练、全面掌握高考物理的内容。 3、对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考试大纲》中的题型示例和样卷进行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高考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安排组织好单元训练和适应性训练。 4、对高考评分标准细致研究,使学生明确解题过程中那些是得分点,并且准确表达得分点,从而养成规范解题的习惯,提高得分率。 5、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主导地位不能改变虽然说现在高考突出考查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但是,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仍是高考的重头戏,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考查也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只有理解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掌握了物理学的基本技能,才可能谈综合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夯实“双基”依然是复习备考的主要内容。 全面复习,夯实单科基础,降低难度,以不变应万变。出于“理综”注重以问题立意命题,已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重点,2005年高考的《考试说明》知识内容表有17个部分。 2005年高考试题考查了其中的15个部分,占88% 。高三复习的第一阶段是以知识立意为主的,即按照原有的章节顺序从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出发进行复习,这是必要的,但仅这样做是不够的,第二阶段则应以能力立意为主,以提高能力为主要任务,第二阶段的复习可以把高中物理分成几个大的单元(例如6-8个单元,即:一、运动和力;二、动量与能量;三、热学;四、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五、电磁感应与电路分析;六、力电和力热的综合;七、光学和原子物理;八、物理实验。),使知识高度系统化、网络化,可以使我们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系统梳理知识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清理知识死角。高中物理中除了那些主干与核心知识以外,《考试说明》要求的 Ⅰ 类知识点,这些内容,要求都不高,考查这类知识的题目大多属于低层次的题,只要复习到位,对它有一定的了解,就能正确地解答;而如果遗漏了该知识点,就根本无法做它,在高考物理总题量减为12个题的今天,由于存在知识死角而造成的失误可能是致命的,因此第二阶段必须清理一次知识死角,也就是“查漏补缺”。 6、认真落实阶段复习目标,努力提高复习效率。第一阶段复习,全面系统复习学科知识,做到逐章过关,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落实,注重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的提高,注重基本物理思想方法的培养,从而构建知识体系,切忌复习过长、过深、过细、过难。 第二阶段复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专题内容,加强对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的复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和方法结构体系。 第三阶段复习,通过物理科综合合复习与理科综合模拟训练,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建模能力、实验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同时兼顾查漏补缺关注信息,并加强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规范答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着力提升学生的应试技能。 二、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高考物理试题知识内容的难度降低了,但是对能力的要求却提高了。因此,能力的培养是备考的最终目的,历年的《考试说明》和《考试大纲》中特别强调考生的五种能力: 1.理解能力 2.推理能力 3.分析综合能力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5.实验动手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尊重客观,尊重现实,下面谈谈几种能力的培养: 1. 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就是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能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题干、题设条件及科普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即能够准确把握题中关键词语、限制条件,并善于挖掘隐含条件的能力;二是识图看表能力,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物理学科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能从文字、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从中找出规律,是高考对考生能力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要求。 2. 独立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 这主要表现在考生独立审题能力差、独立分析推理信心不足、得出结论作出判断犹豫不决等,因此,在高三复习备考期间,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和试卷时集中精力,不商量、不交流,养成独立做题和思考的习惯,有意识让其在挫折中提高独立推理判断能力,是使考生在高考期间具有良好的注意力、自信心和判断力的有效手段。 3. 观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析是研究的关键。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与近代物理学家伽利略之间似乎有解不开的结,作为高中生对这一点都深有体会,大多数中学生往往对亚里士多德表现出不屑。我们且不说亚里士多德的其他成就,单就他的“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快”、“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这两个结论的获得,就能说明他的不平凡之处,因为他首先是一个善于观察、总结的人,虽然,由于受整个社会认识水平所限,这些结论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伽利略当然更伟大,因为他既善于观察、更注重分析,因而能掌握事物的本质。这一方面的考查,此前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有些高考试题,如上海市2000年高考第9题“闪光照片”的研究。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要求根据照片判断两木块速度相等的时刻。所有信息都须观察获取,然后分析求解。有效地考查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A . 在时刻 t2 以及时刻 t3 两木块速度相同
B . 在时刻 t3 两木块速度相同
C . 在时刻 t3 和时刻 t4 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
D . 在时刻 t4 和时刻 t5 之间某瞬时两木块速度相同
C 选项正确。
分析与解答:设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为 t ,记录木块位置的直尺最小刻度间隔长为 l ,由图可以看出下面木块间隔均为4l ,故下面木块匀速直线运动,速度 v = 4l/t .上面木块相邻时间间隔的时间内木块的间隔分别为2l、3l、4l、5 l、6l、7l,相邻相等时间间隔 t 内的位移之差为 △l = l = 恒量.所以上面木块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故 t2、 t3、 t4 、 t5 时刻的瞬时速度分别为:

可见速度介于 v = 4l/t 介于v1 、v1 之间。所以C 选项正确。
4. 提升学科内、学科间思维综合 与切换的能力与想像、发散思维能力 前者是指同一学科的不同知识结构和知识块之间,诸如物理学中的力学、电学、光学,后者是指理、化、生三门学科之间的综合与切换能力。新课程下的理科综合试题具有知识界限(包括学科内的和学科间的)模糊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能从已建构的知识体系中提取知识,并结合新信息,来重新组合、转换、迁移到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这一点,从近年高考理科综合相关试题的得分率上看,考生还不很适应。 一道试题,如果条件叙述严谨,解答推理严密,结论惟一,不利于激发学生想像力与创造性。逐渐出现的开放性试题条件宽松,答案多样,学生对同一问题可沿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即有助于培养发散思维,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性。如2000年上海高考第15题。 例 31 .(2000年上海高考第15题)右图为一名宇航员“漂浮”在地球外层空间的照片。根据照片展现的情景提出两个与物理知识有关的问题(所提的问题可以涉及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各个部分。只需提出问题,不必作出回答和解释): 例 32 .这名“漂浮”在空中的 宇航员相对地球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这样的试题,学生可根据自己 对照片的观察和理解,展开想像的 翅膀,作出有个性的提问。 上述几种能力的考查,不仅对中学生,而且对中学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教和学都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有所改变,因为这些能力是不可能通过题海战术获取的,而必须在教和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养成。 5.应用、创新能力
“致用”是学的目的。学生往往习惯由知识演绎结论,而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则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如2001年“理科综合”考试第24题。
电磁流量计广泛应用于测量可导电流体(如污水)在管中的流量(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管内横截面的流体的体积)。为了简化,假设流量计是如图所示的横截面为长方形的一段管道,其中空部分的长、宽、高分别为图中的a、b、c。流量计的两端与输送流体的管道相连接(图中虚线)。图中流量计的上下两面是金属材料,前后两面是绝缘材料。现于流量计所在处加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前后
两面。当导电流体稳定地流经流量计时,在管外将
流量计上、下两表面分别与一串接了电阻R的电流表
的两端连接,I表示测得的电流值。已知液体的电阻
率为ρ,不计电流表的内阻,确定流量的表达式( A )。
A.I(bR + ρc/a)/B B. I(bR + ρa/b)/B
C. I(bR + ρB/A)/B D. I(R + ρbc/a)/B
为了求得流量,需要测量污水流速。因此,流 经电流表的电流值 I 与污水流速 v 应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污水以速度 v 通过流量计时,切割磁场线的有效长度为 c ,产生感应电动势ε= Bcv ;流经流量计的污水的阻值相当于截面积为 ab 、长为 c 的导体,由欧姆定律可得 I = ε/r = Bcv/ (ρc/ ab ),从而可用 B 、a 、b 、c 、ρ 表述污水的流速 v ,故可得流量表达式。这是一个逆向思维过程,如果给定污水流速 v ,推导电流表示数的表达式,考生会感到此题容易得多。因此,备考复习过程中,对一个物理问题的求解,可以经常首先由题中要求求解的问题反推必须具备的条件,然后求解,逐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6.抽象、归纳、建模能力
能从纷繁复杂的生产、生活现象或社会需要中抽象出其物理本质,通过归纳、总结形成理论乃至建立一个物理模型是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考核的又一重要目标,以前,这一方面的考查也较弱,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对这一方面的考查将逐步加强。如2000年上海市高考第24题。
阅读如下资料并回答问题:
自然界中的物体由于具有一定的温度,会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这种辐射因与温度有关,称为热辐射,热辐射具有如下特点:①辐射的能量中包含各种波长的电磁波;②物体温度越高,单位时间从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辐射能量越大;③在辐射的总能量中,各种波长所占的百分比不同。 处于一定温度的物体在向外辐射电磁能量的同时,也要吸收由其他物体辐射的电磁能量,如果它处在平衡状态,则能量保持不变,若不考虑物体表面性质对辐射与吸收的影响,我们定义一种理想的物体,它能100%地吸收入射到其表面的电磁辐射,这样的物体称为黑体。单位时间内从黑体表面单位面积辐射的电磁波的总能量与黑体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在下面的问题中,把研究对象都简单地看作黑体。
有关数据及数学公式:太阳半径R?S=696000km,太阳表面温度T=5770k,火星半径r=3395km,球面积计算公式。
(1)太阳热辐射能量的绝大多数集中在波长为2乘以10的负7次方米至1乘以10的负5次方米范围内,求相应的频率范围。
(2)每小时从太阳表面辐射的总能量为多少?
(3)火星受到来自太阳的辐射可认为垂直射到面积为π乘以r的平方(r为火星半径)的圆盘上,已知太阳到火星的距离约为太阳半径的400倍,忽略其他天体及宇宙空间的辐射,试估算火星的平均温度。
这一题的难点突出地表现在问题(3),考生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经提炼后应建立两个物理模型:(1)因为天文观察表明火星表面温度处于稳定状态,因此,火星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能量与火星单位时间吸收的太阳的能量是平衡的;(2)太阳向空间各方向辐射能量是各向同性的,火星位于以太阳为中心,以太阳到火星的距离d为半径的球面上,因此,火星单位时间内吸收的能量是太阳单位时间内辐射能量的(π乘以r的平方/4π乘以d的平方)倍。众多考生感到无法动手,首先是不能建立火星吸收、
辐射能量的平衡态模型,其次是不知如何计算火星单位时间内吸收的能量。事实上,这两个模型的建立难度并不太大。
“科学的基本活动就是探索和制定模型”物理学的学习、研究离不开物理模型,如质点、光子、匀变速运动、简谐波、原子的核式结构等等,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这样物理模型的建立历程,对学生的抽象、归纳、建模能力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7. 审题、解题能力 解题都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过程是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看不懂题,另一种是看错题。两者相比较,后者的危害性更大,看不懂题当然就无法去解答它,但不做这题倒可以省下时间去做其他题,而看错了题,还要动手去做,不但做不对,还占用了考场上宝贵的时间,看错题表面上看是“粗心、马虎”,实质上还是审题能力不高的表现。 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而且包含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应试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考强调要增加应用性试题,这类联系实际的试题往往阅读量较大,对审题能力的要求更高。 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主要靠自己,一方面要注意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在具体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关键词语的理解
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那些叙述性语言中有些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如:“恰好”、“可能”、“一定”、“正在”、“最大、最小”等等。忽略了关键词语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理不出头绪,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如何正确理解有关关键词语的内涵呢?“恰好”往往与临界情形相联系,“最大、最小”往往与边界或极限情形有关,“一定”是唯一不二的情形,“可能”揭示了可供选择和考虑的范围较广,哪怕是唯一的也应作考虑之列,而且还包括了其它可供选择的选项都应考虑在内。 ? 17.如图12所示,两个水平放置的带电平行金属板的匀强电场中,一长为 L 的绝缘细线一端固定在 O 点,另端栓着一个质量为 m ,带有一定电量的小球,
小球原来静止,当给小球某一冲量后,
它可绕 O 点在竖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
运动。若两板间电压增大为原来的 4
倍时,求:
(1)要使小球从 C 点开始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开始至少要给小球多大冲量?
(2)在运动过程中细线所受的最大拉力。
分析与解答:(1)设原来两极板间电压为 U ,间距为 d ,小球电量为 q ,因小球开始能在电场中作匀速圆周运动,故小球所受电场力向上,并且和重力相等,所以小球带正电,且满足 qU/d = mg ,当两板间电压增到 4U 时,设需在 C 点给小球的冲量为 I 才能使其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并且 C 点就是小球做圆周运动的等效最高点,(即临界点)在等效最高点处小球的线速度最小,小球所受新的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恰好满足在该处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此时细线对小球的拉力为零(这是等效最高点的特点),即: (4Uq/d)- mg = mv2/l = 3mg ,
∴ v = √3gl ∴ I = m √3gl
(2)小球在最高点 D 时就是小球做圆周运动的等效最低点,小球在等效最低点处的线速度最大,所以细线 L 所受拉力最大,设拉力为T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T + mg - (4Uq/d)= mvD2/l ------------①
小球由 C 点运动到 D 点过程中,重力和电场力做功,根据动能定理,有:
(4Uq/d)×2l - mg 2l = mvD2/2 - mv2/2---②
由②式得小球在等效最低点处的线速度
vD = √15gl -----------③
将③式代入①式,得 T = 18 mg
2.隐含条件的挖掘
有很大一部分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对题目稳含条件的挖掘,需要与对物理情境、物理过程的分析结合起来,因为题目的隐含条件是多种多样的,被隐藏的可能是研究对象,也可能是变化方向、初始条件、变化过程中多种情况、发生突变的拐点等,要认真地审题,在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状态过程、选择适用规律等各个过程中,都要仔细思考除了明确给出的条件以外,是否还隐含着更多的条件,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题意。
例、两平行金属板间有一匀强电场,板长为 l ,板间距离为 d ,在板右端 l
处有一竖直放置的光屏 M,
一带电量为 q ,质量为 m
的质点从两板中央射入板间,
最后垂直打在 M 屏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C)
A .板间电场强度大小为 mg/q
B .板间电场强度大小为 2mg/q
C .质点在板间的运动时间跟它从板的右端运动到光屏的时间相等
D .质点在板间的运动时间大于它从板的右端运动到光屏的时间
分析与解答:质点在匀强电场中仅受重力和电场力的作用,若质点所受重力和电场力同向,则质点飞离平行板后只受重力作用,质点的速度方向与重力方向间的夹角θ<90?,故质点将作斜下抛运动,由斜抛运动特
点可知,质点无论如何也不
可能垂直打有光屏 M 上,
所以质点在匀强电场中的是
向上偏转,质点所受电场力
大于重力 质点飞离平行板后作斜上抛运动,当运动到最高点处时,恰好打到光屏 M 上,质点在最高点处只有水平速度,所以质点就以这一水平速度垂直打在 M 屏上,故垂直二字隐含着质点的受力情况和运动状态,破译这一隐含关系是解答本问题的关键,垂直二字不仅确定了质点是作斜上抛运动,还决定了质点在电场中所受电场力的大小和方向。
由运动的合或与分解可知,斜上抛运动是竖直方向上的竖直上抛运动和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由运动规律可知:
在 x 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 vx = vo
在 y 方向上:在电场中 vy = at
离开电场作斜上抛后 vy = gt
∴ a = g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Eq - mg = ma = mg
∴ E = 2mg /q
t 电 = l / vo = t 斜
∴ 质点在板间的运动时间跟它从板的右端运动到光屏的时间相等。 ∴ BC 选项正确。
3.干扰因素的排除
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正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准确地得到解答。准确地发现哪些是与解题有关的条件,哪些是干扰因素,需要对物理概念、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因此,设置干扰因素是考查理解能力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近来经常被高考命题专家们采用,从而排除干扰因素的能力也就成为审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1.(1)在用电流场模拟电场等势线的实验中,在下列所给出的器材中,应该选用的是 (用器材前的字母表示)
A.6V的交流电源
B.6V的直流电源
C.100V的直流电源
D.量程为0~300μA,零刻度在刻度盘中央的电流表
E.量程0~0.5V, 零刻度在刻度盘中央的电压表
(2)在实验中,要把复写纸、导电纸、白纸铺放在木板上,它们的顺序(自下而上)应是 ① ②复写纸 ③ 。
(3)在实验中,按下电键,接通电路,若一个探针与基准点O 接触,另一个探针已分别在基准点 O 的两侧找到实验所需要的两点 a 、b 如图所示,则当此探针与 a 点接触时,电表的指针应____(左偏 、指零 、右偏);当此探针与 b 点接触时,电表的指针应 (左偏 、指零 、右偏)。
14.在做研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实验中,有下列实 验器材供选择:A.复写纸、B.白纸、C. 天平、D.打点 计时器、E.刻度尺、F.游标卡尺、F.碰撞实验器、G.秒表、H.圆规等。实验中没有必要选用
的仪器是:___(填写字母),
实验中对入射球 A 和
被碰球 B 的要求是_______
由于碰撞前后球都是从 ____
水平抛出的,所以可用__________代替它们刚抛出时的速度。如下图 M 、N 、P 为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小球的落点,则两球碰前的动量为:_____________ 碰后的动量为:_______________(用线段表示,mA , mB 为两球的质量,rA ,rB 为两球的半径)。
8. 加强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今年第一套高考试题加强了对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应注意这个显著的变化。另外,我们还需排除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高考作为一种选择功能的测试,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的一次全方位的检测。与单科相比,理科综合测试对考生心理素质的考查有了更高的要求。理科综合试题采取分卷形式,通常是第Ⅰ卷的难度小于第Ⅱ卷;试题的编排采取同一学科试题尽量集中的形式,再加上在同一卷内的同一学科试题通常是按由易到难排列,因此使得整卷试题难度呈现为混合螺旋式分布,而非简单的由易到难排列。 因此,综合考试中要求考生能始终以良好的心态面对难易程度随时变化的试题,能在答卷过程中思维清晰、敏捷,及时转换、应变,并能分别按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思考,规范答题。当然,这一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通过高三阶段做一定量的模拟试题来进行训练养成。高考是激烈的智与勇的竞争,那些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娴熟的应试技巧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考生将会取得高考的成功。 三、规范解题过程
第二阶段复习的时间有限,再做一些新的习题,以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千万不可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收集和做大量新题。除了梳理知识以外,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是有效措施之一。对于过去做过的、典型的“熟题”或过去曾经做错过的题目,拿来重新复习,一方面“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寻求对本题的多种解法,以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并把更多的知识和方法都联系起来,从而使自己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对以计算为主的题,一般应分步骤将过程写清楚(包括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及准确的最终结果)。注意不要采用列一个大式子,一步得出最终结果的写法。这种写法,即使得出了正确结果,但因中间过程不规范,遗漏了某些重要环节,或缺少必要的说明,可能不能获得满分,如果最终结果出现错误,这种列一个大式子的写法很可能一分不得,而如果分步写来,即使最终结果出现错误,按照分步给分的评卷办法,也可得到一定的分数。 四、物理实验与综合能力
认真研究、分析当年的《高考大纲》(考试说明)中关于物理实验的具体要求和变化,结合近几年全国各种模式的考卷中已考查过的物理实验以及试题的形式、深度和广度,从而制定物理实验复习方案我们应该弄清考试说明对实验考查的具体要求,并把这些要求分解、落实到每一个具体实验的复习之中。以下几点建议是我校实验复习实施方案,仅供大家参考。

1.实验复习与理论复习同步进行。即在复习完每一部分理论的同时复习该部分的演示实验,复习完该部分理论后复习该部分的学生实验。对每个学生实验的复习要求明确:
①实验目的
②实验原理
③实验仪器的使用与读数,
④操作步骤(特别是容易遗漏和出错的重要步骤)
⑤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包括平均值法和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是否合理和误差分析。 ⑥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⑦实验后的思考、体会等。注意该实验原理和方法的迁移,即教师引导学生研究用该实验的仪器、原理、方法还可完成哪些测量和验证哪些规律,如何进行,要求写出方案,指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2. 在进行理论复习同时,注重用学过的物理知识、物理规律作理论依据进行实验设计。即每复习完一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看可用哪些物理知识作原理设计实验来测定哪些物理量,验证哪些规律。如
①用共点力的平衡知识设计实验测定木块与斜面或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素 ②用运动学规律和牛顿定律设计实验测定斜面的动摩擦因素,
③用全电路欧姆定律设计实验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④用串联电路知识设计?2006年与2005年物理科考试大纲变化对照表(理科综合)
2006年考试大纲
2005年考试大纲








物理要考查的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 、热学 、电磁学 、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五部分。
命题要求
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
物理要考查的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 、热学 、电磁学 、光学和原子物理五部分。
命题指导思想
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要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10.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a = v2/r
35.单摆,在小振幅条件下单摆做简谐运动。单摆周期公式。
4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阿伏加德罗常数.
68.电阻的串联、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
82.交流发电机及其产生正弦式电流的原理,正弦式电流的图像和三角函数表达式.
10.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 a = v2/R
35.单摆,在小振幅条件下单摆做简谐运动。周期公式。
4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阿伏加德罗常量.
68.电阻的串 、并联电路的功率分配.
82.交流发电机及其产生正弦式电流的原理,正弦式电流的图像和三角函数表达




十七 、实验:1 弹簧秤
实验:126、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十七 、实验:1 弹簧测力计
实验:126、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如何进行后两轮复习

高考复习是一门学问,复习中如何把握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科综合能力?进入高三下学期以后,以全面阅读教材,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为主要目的的第一轮复习已基本结束,在新的《考试大纲》正式发布以后,如何结合《考试大纲》做好以综合能力突破和应用能力提高为主的二 、三轮复习就更为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与大家谈谈高三物理第二 、三轮的复习方略。
一 、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 、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战能力。主干知识是物理知识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学好主干知识是学好物理的关键,也是提高能力的基点。每个考生在复习备考过程中,尤其在进入第二轮复习以后,一定要在主干知识上狠下工夫.不仅要记住这些知识的内容,还要加深理解 、熟练运用,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另外,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不难发现,由于高考物理试题的题量较小,所以突出学科内综合已成为高考物理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要特别注意基础知识 、主干知识之间的综合运用.如:
(1)牛顿运动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综合(主要是在力学 、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运动 、电磁感应过程中导体的运动等形式中出现)
(2)动量和能量的综合
(3)以带电粒子在电场 、磁场中为模型的电学与力学的综合,主要有三种具体的综合形式:
①用牛顿定律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运动。
②用牛顿定律与圆周运动向心力公式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③用能量观点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4)电磁感应现象与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综合
(5)串 、并联电路规律与实验的综合,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①通过粗略的计算选择实验器材和电表的量程。
②确定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法。
③确定电流表的内外接法。
二 、第三轮复习
临近5月,高考该进入冲刺复习阶段,这时候,大家都做了很多各类练习题,可还是有不少考生觉得自己的物理成绩仍不是很理想,不知道这一阶段怎么复习才可以把成绩提高得更多,有的考生还产生了畏惧情绪,心理压力很重。其实,只要在最后的复习中调整好心态,做到下面几点,就一定可以在考试中发挥自己的水平。
(1)回归课本,梳理基础知识.高考题目年年都有变化,但考查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一直都没有变化。学过的知识究竟有哪些?这就需要大家按照《考试大纲》中的知识体系把散落在课本中的知识的框架整理清楚。
(2)看纠错本。检视自己曾经出现过的失误,找到自己知识的漏洞,思维方式的偏差,解题规范的疏漏,错误集中的点作为训练重点,有目的地精选一些材料进行训练,不让同样的错误在高考中重现。
(3)浏览重点 、热点问题。高考一直都与社会实际联系紧密,尤其是社会的重点 、热点问题。
(4)注意答题技巧与规范。做选择题时要在审题的同时找出关键词和题目材料的主旨,选出表述正确的选项比较 、对照,找出正确并符合题意的答案。
(5)选做真题。在冲刺阶段,大家一定要正确处理研究高考试卷与选做模拟卷的关系,两类卷相比,前者由专家命题,答案紧扣题意,应用“双基”分析问题,既全面又突出重点,逻辑性强;后者科学性较差,如客观题,前者难度适中,规范性强,后者或过难或过易,不一定都非常规范,主观题:前者设问角度巧妙 、设问间联系密切,后者有的设问常常过于直白,有的过于庞杂 、主次不分,有的扣题不紧且有疏漏。这一阶段,大家应慎选或不再做新的模拟题,但应该选做一些近3年的高考真题,以便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也可以检测一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 、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方便最后的复习巩固。
(6)调整状态,进入考试时间,建议大家在复习时要看练结合。可以把做真题的时间放在与高考理科综合或者物理科同步的时间去做,这样除了可以保持高考复习所需要的训练量,还可以调节自己的生物钟,保证高考时良好的精神状态。看纠错本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仅是用眼去看,必须随时记录一些感想 、体会,思考自己当初出现问题的原因,必要的时候还要回归课本,澄清一些概念。
高考虽然迫在眉睫,但复习仍需贴近考纲 、教材和自己的实际。只要扎实灵活,科学得法,冲刺就能事半功倍,取得理想的效果。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