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 相关读物《原君》 课件(4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六单元 相关读物《原君》 课件(4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07 13:0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原 君
黄宗羲


纣王
秦始皇
朱元璋
崇祯帝
溥仪
你心目中的帝王是个什么样子?
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
就是黄宗羲。





相关图片





黄宗羲讲学处(宁波)
康熙七年(1668),思想家黄宗羲应万泰等人之邀,到宁波白云庄(史称"甬上证人书院")授徒讲学。开创了浙东学派的一代学风。
黄宗羲墓
黄宗羲墓
返回
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与孙奇逢、李骻并称三大儒。
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
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思想与成就
反对君主以一人私天下,作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大胆结论,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明夷待访录·原臣》)。
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工商观点,强调工商皆为本。其政治历史观,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文学方面,强调诗文必须反映现实,表达真情实感。
史学成就尤大,撰有中国第一部学术史《明儒学案》,开浙东史学研究之风气。 还有《明夷待访录》、《南雷文案》等著作。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则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思考
练习
资料
链接
艺术
赏析
内容
述评
教学
重点
教学
目的
背景
简介
作者
简介
退出
原 君
译文
背景简介
返回
返回
明朝中后期,在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到清代,这种萌芽有了缓慢发展。而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是封建社会政治上的主要特点之一。到明清时期,这一特点更为突出。一方面,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设立,标志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强对人民思想控制,竭力压制新兴的民主思想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斥西方国家的先进文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巨大障碍。不难看出,明清时期封建制度已丧失自我调节推动社会发展的机能,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了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正逐步瓦解着封建的经济基础。封建专制制度已无法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旧有制度,要求改变现状,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应运而生。在思想领域中则出现了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杰出的民主思想家。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后世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第一段:
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
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
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今异义
没有什么人
发语词
如同
所有人(古今异义)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却又得不得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1?第1段
问题:文中的“自私”、“自利”与现在所说的“自私”、“自利”意思一样吗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出发,你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第二段: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
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曾不惨然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
这样
与……比怎么样

因为
乃、竟
这样……那么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2?第2段 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第三段:
视之如寇仇
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
独私其一人一姓乎
强盗、仇敌
不可查考
偏爱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求得个人的产业,对此竟不感到凄惨,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第3段 问题: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第四段:
摄缄縢,固扃鐍
若何为生我家
不易无穷之悲
虽愚者亦明之矣
绳索

交易
即使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人物 行为 直接原因 根本原因
许由、务光 去而不入 勤千万倍
不享其利
非人情所欲居 明乎为君之职分
尧、舜、 入而又去
禹 入而不得去
汉高祖 利“产业”沾沾自喜
以天下为莫大之产业 不明为君之职分
明太祖 保“产业”丧心病狂
崇祯帝 失“产业”栖栖遑遑
桀纣 享“产业”残暴荒淫
小儒 妄传言为虎作伥
举例论证
拓展:现在人民当家作主,早已废除了君主,这篇文章 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怎样的 启示?
古今异义
自私
古义:自己的私事
今义:只顾自己的利益
公害
古义:公共的祸害
今义:比喻对公共有害的事物
判断下列句式,并翻译句子
(1)视天下为莫大产业,传之子孙
(省略句,介词“于”)
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
传给子孙
(2)某业所就,孰与仲多
(固定句式,孰与:与……相比
哪一个更 …… )
我所成就的家业,跟二哥相比谁多
通假字
雠 通 “仇”
例如:视之如寇雠
作业:1.总结重点字词、句式。
    2. 根据课堂拓展的内容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写300字左右的一段议论。
一、引经据典,以史明理。
全文几乎通篇都从历史的角度探讨国君的职能,审视国君对国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为了论证“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的观点,文章列举许由、务光、尧、舜、禹的例子;在阐明“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的道理时,文章又援引汉高帝“某业所就,孰与仲多”之言语,并直接批评“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而当论证是否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为治国前提时,文章则列举桀、纣的暴政,从反面阐述道理。
二、对比鲜明。
如:三代君与“后为人君者”对比,批判了后者的专制统治,得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结论;将国君“爱其民”与国君“不爱其民”的不同结果做对比,表明“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今之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的态度。通过对比,加深了对“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民贵君轻”的深沉呼唤。
返回
思考与练习
一、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这在当时有何进步意义?
二、 文中运用的对比方法,对凸显主旨有什么作用?
返回
反对封建帝王 “家天下”思想;认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作者敢于反对专制、挑战君权,表达变革
独裁的改良愿望,这标志着当时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向现
代民主意识的转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通过对比使人们清楚地看到封建帝王“家天下”思想的
弊端,加深对“以君为主,天下为客”的封建专制制度的批
判,从而使文章的主旨牢固地树立起来。
相关评论
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返回
黄宗羲(公元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州先生,余姚黄竹浦(今明伟)人。黄宗羲是明清之际伟大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与自然科学家。
黄宗羲生长于书香小康之家。父亲黄尊素为明万历四十四年进士(1616),明熹宗时的御史,东林名士,因弹劾阉党魏忠贤被削职归籍,不久又下狱,受酷刑而死。年仅十九岁的黄宗羲,袖藏铁锥,孤身赴京为父讼冤。当时,崇祯即位,阉党失势,黄宗羲在刑部大堂当场锥刺魏忠贤死党许显纯等,明思宗叹称其为“忠臣孤子”,其事轰动海内外 。
作者介绍
黄宗羲一生长期坚持自然科学研究,撰写了二十余种科技类著作,在天算、地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著有《授时历故》、《春秋日食历》、《回回历假如》、《气运算法》等。他倡导走出书斋进行实地考察的科学研究方法,与顾炎武同开一代新学风。
甲午之变后,黄宗羲高扬民族气节,投身于武装抗清的斗争,并表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康熙三年,五十四岁的黄宗羲完成了一部启蒙主义杰作《明夷待访录》。这本书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提出“工商皆本”的先进思想,批判了传统的农本工商末的观点,全书闪耀着民主主义的光芒。黄宗羲一直隐居乡间,清廷诏征博学鸿儒,聘他预修《明史》,他三次坚辞不就,致力于探讨经国济世的实学,整理和研究祖国文化遗产。
作者介绍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在哲学的本体观上,致力于阳明心学的总结、修正和改造,明确提出了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气一元论”,这是他最可贵的贡献。在他七十五岁时完成的学术巨著《明儒学案》中对明朝三百年间各个学派的学术思想作了系统的、完整的介绍和评述,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学术思想史的大作。黄宗羲八十四岁那年,《明文海》问世,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部著作,共四百八十二卷,参考明朝各家文集二千多种,费时二十六年。
黄宗羲著作极为宏富,据统计,他一生的著作有六十余种,一千三百余卷,数千万字。黄宗羲努力著述同时,还在宁波、绍兴、海昌等地讲学、培养学生,是浙东学派的创始人。清朝著名学者万斯同、万斯大、阎若璩等,都是他的学生。
作者介绍
返回
主要作品
《南雷文》
《南雷诗历》
《明夷待访录》
《明儒学案》
《宋元学案》
《匡庐游录》
《思旧录》
《明文海》
返回
补充注释
《明夷待访录》一书计十三篇。“明夷”本为卦名,为六十四卦中第三十六卦,卦象为“离下坤上”。“明”即是太阳(离),“夷”是损伤之意。从卦象上看,太阳处“坤”即大地之下,是光明消失,黑暗来临的情况。这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也是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希盼。“待访”是等待贤者来访,让此书成为后人之师的意思。另外,“明”就是太阳,亦称为“大明”,暗合“大明朝”;“夷”有“诛锄”之解,又有“视之不见”之解,暗含作者的亡国之痛。该书通过抨击“家天下”的专制君主制度,向世人传递了光芒四射的“民主”精神,这在当时黑暗无比社会环境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原君》是《明夷待访录》的首篇。
返回
扩展阅读
从制度设计看黄宗羲的民本思想(李伟《船山学刊》2006年02期)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辨析 (赵瑛 《华夏文化》2006年第2期 )
黄宗羲民主思想成因初探(程志华 中国儒学网)
《君道》(荀子)
《君道》(邓牧)
返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