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西高2018年4月高一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 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与这一思想家同一派别的观点
A.民贵君轻????????????? B.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C.世异则备变??????????????????? ? D.非命非乐
2. 先秦时期,有一位学者将自己的学说建构成“君主任施淫威的统治工具”。这位学者最有可能倡导
A.“兼爱” B. “耕战” C.“齐物” D. “仁政”
3. 荀子说:“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_____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____而止矣。”材料中两处“____”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 “道” B. “仁” C. “礼” D. “法”
4. 有学者提出,东周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振奋和浪漫的一个阶段”。从思想角度分析,“浪漫”最可能是依据
A.道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5.学习、借鉴和传承、创新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重要特征。下列人物中吸收了道家思想的有
①荀子? ②韩非子 ?③墨子? ④王夫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 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
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天行有常 B.天人感应 C.君权神授 D.格物致知
7. 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聊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
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 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
8. 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可见,朱熹认为
A.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 B.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
C.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 D.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
9. 有位思想家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以下属于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
A. “发明本心” B. “正君心” C. “循天下之公” D. “知行合一”
10. 明清以来,一些文人学者认识到空疏的理学是于事无补之学,转而研求农政、刑名、河工、漕运、币制、战守、舆地等学。下列著作不能体现这一治学风格的是
A. 《宋论》 B. 《明夷待访录》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四书集注》
11. 明末清初时,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下列各项,属于该学者观点的是
A.“众治” B.“ 循天下之公”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2. “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以下内容表述属于材料中“新的价值理念”的是
A.主张工商皆本 B.提倡民本思想 C.提出君主立宪 D.注重知行合一
13. 下列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水力鼓风冶铁装置出现
②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
③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
④中国工匠制成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
A.①③②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④②③①
14.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 B.火药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运的发展 D.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
15. 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对人类文明影响最为深远西传路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6. 据《资治通鉴》记载:“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时穆宗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此用笔之法
A. 小篆 B. 楷书 C. 行书 D. 草书
17. 以下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字母文字”,具有记事功能
B.北宋《清明上河图》追求“得意忘形”
C.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兼具审美与实用价值
D.长篇章回小说是宋朝时期流行的主要艺术形式
18. 后人用“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来形容唐代某一书法作品。该作品最有可能的是
A. 王羲之《丧乱帖》 B.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C. 赵孟睢逗杭橱龃?? D. 文徵明《赤壁赋》
19. 鲁迅在评古代某一名著时认为:“讽刺揶揄则取当时世态,加以铺张描写,……又作者禀性,‘复善谐剧’,故虽述变幻恍忽之事,亦每杂解颐之言,使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鲁迅评论的名著是
A.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红楼梦》 D. 《西游记》
20. 古代中国的不同时期流行不同的文学形式,某种文学形式有较为灵活的句式,多具有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往往感情奔放,想象奇特,文采华美。能体现该艺术特色的作品是
A. 《离骚》 B. 《将进酒》 C. 《石壕吏》 D. 《念奴娇?赤壁怀古》
21. 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诗文理论,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其继承了
A.诗经现实的传统 B.楚辞的浪漫风格
C.汉赋夸饰的特点 D.骈体文的浮丽风格
22. 唐代是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的传播与运用也十分泛。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雕版印刷成为唐诗传播的方式之一
B.李白处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一位历尽沧桑的时代歌手
C.唐代已出现诗歌与绘画的结合
D.唐代晚期,诗文已经用于瓷器装饰
23. 中国古代一位文学家,出生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后来经历过南渡悲苦、对山河破碎有切身感受,作品中蕴涵着国家兴亡的沉痛感慨。这位文学家是
A. 柳永 B. 苏轼 C. 李清照 D. 辛弃疾
24. 唐朝窦冀在描述某书法家的作品时作诗云:“狂僧挥翰狂且逸,独任天机摧格律。龙虎惭因点画生,雷霆却避锋芒疾。”该书法家是
A. 王羲之 B. 柳公权 C. 怀素 D. 颜真卿
25. 苏轼有诗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体现此思想的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作品应属于
A. 诗经 B. 宋词 C. 唐诗 D. 文人画
26. 下列各历史人物与其思想、论著或主持编纂的图书不一致的是
人物
思想(言论)、论著或主持编撰的图书
A
林则徐
《四洲志》、《华事夷言》
B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康有为
《变法通议》
D
严复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27.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写道:“亭林建设方向近于‘科学的’,船山建
设方向近于‘哲学的’。”这里的“科学”和“哲学”分别体现在
A.《明夷待访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
B.“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和“天地之化日新”
C.“以求实证”的治学方法和“势之必然”的社会史观
D.推动清初经世致用思潮和反映明末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
28.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段经历可以作为个案反映
A.当时“文学革命”的影响还不大
B.新青年追求“德先生”和“赛先生”
C.当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并不重理轻文
D.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29. 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云:“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
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材料中“道咸以降一变”的主要推动者是
A.陆九渊、王阳明 B. 黄宗羲、顾炎武
C.林则徐、魏源 D. 康有为、梁启超
30. 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中评价某历史人物:“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该历史人物是
A. 谭嗣同 B.康有为 C. 严复 D.胡适
31. 有人提出: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把人从专制的桎梏之下解放出来。其本质含义是新文化运动
A.引进了西方政治 B.实现了人的自由
C.推翻了君主制度 D.推动了思想启蒙
32.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此后马克思主义开始了中国化进程。以下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经历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的过程
B. 梁启超作《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做相应介绍
C.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
D. 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33. 下图是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3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曾指出,近代中国经历了从忠君爱国到抑君爱国再到叛君爱国的过程。最能体现这一过程的是
A.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 太平天国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
35. 下列为该手抄报设计的主题,恰当的是
图1魏源《海国图志》 图2严复《天演论》 图3陈独秀《新青年》
A.师夷长技、尊孔复古 B.优胜劣汰、民主科学
C.思想解放、救国图强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36. 思想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指出,“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古之人君,本资讳言财也。……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财源塞而必损与民。”他还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高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摘编自《日知录》《亭林诗文集》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1)《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的作者是谁?请您根据材料二提炼其主要思想主张,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8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6分)
37. 材料一 东汉以前,需要使用丝帛、竹简等作为文书载体,文字越简洁越好,文言文正适合。……使得书写和印刷更加方便,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
——郑非凡《白话文发展史》
材料二 “西学东渐”期间,一批外文著作被有识之士翻译为白话文……当时的中国人通过白话文这一工具吸取西方的先进思想,开阔自身视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胡适、陈独秀等激进派纷纷撰文,阐明对“文学革命”的观点,使得白话文运动势如猛虎……
——韩昊洋《白话文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宋两代“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的人物及其贡献。(6分)
(2)列举材料二中阐明“文学革命”观点的代表作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角度概述“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意义。(10分)
杭西高2018年4月高一历史答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
36. 思想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指出,“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古之人君,本资讳言财也。……民得其利,则财源通而有益于官;官专其利,则财源塞而必损与民。”他还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高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强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摘编自《日知录》《亭林诗文集》
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1)《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的作者是谁?请您根据材料二提炼其主要思想主张,井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评价。(8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史实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方面、制度方面、精神方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6分)
37. 材料一 东汉以前,需要使用丝帛、竹简等作为文书载体,文字越简洁越好,文言文正适合。……使得书写和印刷更加方便,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
——郑非凡《白话文发展史》
材料二 “西学东渐”期间,一批外文著作被有识之士翻译为白话文……当时的中国人通过白话文这一工具吸取西方的先进思想,开阔自身视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最终取代文言文,成为主要的书面表达方式。“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胡适、陈独秀等激进派纷纷撰文,阐明对“文学革命”的观点,使得白话文运动势如猛虎……
——韩昊洋《白话文的前世今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宋两代“为白话文体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的人物及其贡献。(6分)
(2)列举材料二中阐明“文学革命”观点的代表作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思想、文化角度概述“白话文运动”的历史意义。(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C
A
D
B
A
A
D
D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A
A
C
A
B
C
B
D
A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A
B
C
C
D
C
C
B
C
B
31
32
33
34
35
D
A
D
B
C
36. (1)作者:顾炎武。(1分)主张:关注民生,不讳言利,主张民得其利;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提出“众治”。(4分)评价:其主张是明朝末年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具有进步性;尚未具备近代“民权”意识。(3分)
(2) 物质层面: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分)
制度层面: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2分)
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2分)
37. 人物和贡献:蔡伦,改进造纸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人物2分,发明2分,共6分)
(2)作品:《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4分)
历史意义:促进西方进步思想传入中国和各种新思想的涌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促使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