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6张PPT。教材分析《索桥的故事》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描写的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思绪万千,追忆红军当年飞夺泸定桥激烈战斗的场面,展示如今和平美好的生活,高歌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全诗共四节,感情强烈,借景抒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声情并茂的讲述。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文章结构,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阅读——感悟——探究——延伸,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间的美好心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运用生动的故事。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散文集《随想录》。解放后曾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及多家杂志主编。初读课文,扫清障碍一、给词语注音。
岷江(mǐn jiāng ) 都江堰(dū jiāng yàn)
雪冤(xuě yuān ) 挽成 (wǎn chéng )
头晕眼花( tóu yūn yǎn huā ) 逮捕 (dài bǔ ) 二、辨字组词。 澜( 波澜 ) 砂( 砂粒 ) 堤( 大堤 ) 斓( 斑斓 ) 沙( 风沙 ) 提( 提醒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缝隙 疲乏 牺牲 千真万确 百年千载
燃烧 贴近 忙碌 头晕眼花 来来往往
缝隙:裂开或自然的狭长的空处。雪冤:洗刷冤屈。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安澜桥是名播中外的古索桥,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长500米。索桥在四川西部地区起源较早。安澜索桥修建具体年代已不从所考,但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能笮”。 <水经注.江水>载“涪江有笮桥”,证明至少安澜桥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笮”意为竹索,这是川西古代索桥的主要建筑材料,故安澜索桥又被称为竹桥、绳桥、竹藤桥等。安澜桥初读课文,扫清障碍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都江堰
鱼
嘴都江堰风光初读课文,扫清障碍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李冰现在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二王庙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李冰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 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李冰初读课文,扫清障碍按游览顺序:
介绍索桥(1): 名称、桥身、桥面、桥栏、桥墩
站在索桥上(2-3): 都江堰
走下索桥(4-5): 索桥来历
感悟(6): 主旨
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写一个乡下人和两个孩子过桥有什么作用? 表现索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便利。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段作者着重写“鱼嘴”有什么作用? 交待“鱼嘴”的作用。引出下文的都江堰。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四五自然段写了什么?写了“我”走下索桥下听到的关于索桥的故事。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读第5自然段,“这个故事”的内容指的是什么内容?“那一对夫妇的心”是怎样的心?“这个故事的内容”:何公何母用心造桥为民带来便利。
“那一对夫妇的心”是指为帮助民众的心。
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从何公何母的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体会到何公何母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的无私的心。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5段最后一句话有什么含义?“摘下帽子当团扇来扇”一语双关,既是说的确走热了,也是说自己强烈地感受到“‘何公何母’的心给每一个走过索桥的人”增添了温暖。 这样就呼应了第2.3自然段关于“手和心”的议论。细读课文,整体感知第6段写了什么? 第6段揭示了文章的主题,从索桥的故事说开去,人们来到都江堰收获的不仅是故事,而是比故事更好的,是感受到古人、前人为今人送来的便利、温暖,领略到为人类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题是“索桥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索桥造福于人民,写索桥是为了歌颂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应,深化主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本文的重点是写桥么?不。重点是写与索桥有关的故事,通过写故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点,揭示全文的中心。细读课文,整体感知写法点拨《索桥的故事》的写作特点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的?这是一篇散文,作者围绕中心选取了不同材料,使之表达同样的主题,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作者围绕主题找材料的写作方法。拓展提升什么东西“比故事更美、更好”?这是全文的结束语,也是文章的文眼。作者游都江堰,走上索桥,心里充满了感动和感激,他被三百年前的人触动和感染,从而领悟到人间更美,更好的东西,就是一颗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