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我们的朋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单元的第二课,教材选取了头脑风暴活动,让学生亲自观测,突出“用测量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的主题;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亲历科学实践,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事实与证据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通过“头脑风暴——测量与记录——分析数据”对前一课进行延伸,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
本课教学可分为四部分内容进行:
1.头脑风暴: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激发解决问题的欲望;
2.观察与测量活动:定量观测太阳高度、影子长度、气温,培养学生连续观测的科学态度和能力;
3.汇报与交流活动:展示观测的数据,运用事实与证据进行分析和交流;
4.科学自助餐:阅读课后资料,了解日晷、圭表、二十四节气,学习古人的发明创造。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能看到千姿百态的虫鱼鸟兽,五彩缤纷的花草树木,还有更广阔的大地,无限的宇宙。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这样的井井有条、井然有序。儿童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他们乐于动手操作,探究欲望特别浓,引导他们认识世界,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就要引领他们走进自然天地。这一教与学活动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活动。学生在科学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启蒙,从大量的证据中得到启示。
学习目标
1.能用测量工具太阳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培养学生搜集事实与证据的能力和意识。
2.能用测量数据进行分析,找寻规律。
3.关注与科学有关的问题,珍视观测结果,共享活动成果。
教学重难点
学生进行观测活动,能用测量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体验用测量工具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意义及作用。
评价任务
1.能够用太阳辨别方向。
2.通过测量记录数据并分析出太阳高度、影长、温度等的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太阳高度测量仪;刻度尺、小木棍、温度计;记录纸、记录表和画笔;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同学们通过学习《认识太阳》,对太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大家有兴趣学习关于太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吗?
2.由“我们能不能利用太阳来判断时间呢?”引出“太阳高度”,“物体的影子”等问题,由此确定研究的问题。
3.情境导入,讲述“两小儿辩日”,带着问题进入探究活动。
(教师指导:在这一活动中,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为了贴近学生,教师适时讲述“两小儿辩日”。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圣人,可是他被两个小朋友提出的问题给难住了。同学们会感到很惊讶!“同学们想帮帮孔子吗?”通过这样的提问,很自然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二、活动方案
1.本课的探究活动包括测量太阳高度、测量影子长度、气温变化等活动。学生可分成三个大组,再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以4—6名学生为宜。
2.分配给大组各自的探究的课题。对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把“测量太阳高度的活动、测量影子长度和气温变化等活动”合并起来进行。
3.制定活动记录表,一式三份,供活动后交流使用。
4.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分阶段连续观测。
5.学生边观测边填好记录表。
(教师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组和课题的选择以学生意愿为主,教师作适当分配。每个小组对研究的课题可多选。使用的表格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科学探究
本活动以学生课外研究为主,有条件的同学可在一起观测。教师要提示学生根据观测,做好记录,每小组分工合作,分别负责观察、监督、检验、记录,小组内要团结合作,互相帮助。
(教师指导:活动前,指导学生学习使用太阳高度测量仪和温度计的方法,强调测量物体的影子长度时,要使用同一参照物。启发学生数据源于观测,数据必须真实,不能凭空编造,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另外,教育注意安全,保管好测量工具,戴上太阳帽。教师要把握好点拨作用,使学生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对物体进行较细致和持久的观测,并用语言或图表表达事物的发展变化。)
四、整理交流
本活动以课堂为主。学生通过一天的观测,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太阳高度、影子长度、气温、影子方向的各种数据。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活动:
1.三个大组交换观测记录表;
2.分析记录数据,填好下面的表格;
3.寻找其中规律。
太阳高度、影子长度和气温变化表
时间 8:00 10:00 12:00 14:00 16:00 18:00
太阳高度(度)
影子长度(厘米)
气温(摄氏度)
(教师指导:同学们经过一天观测,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果实得到别人的承认。但是由于观测时的误差和学生的观测差异,小组间的观测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别。只要不是操作上的错误造成的,都是允许的。教育学生不要相信他人,随意篡改观测数据。这样同学们统计整理的表格会略有差异,但是不会影响结果的导出。)
五、探究发现
从表格中发现太阳高度、影子长度和气温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生共同讨论,找出规律。
(教师指导:分析数据,先看表格中行,数据变化有什么规律?再看表格中的列,数据变化有什么规律?综合起来,你发现了什么?教师适时提问,加以引导。如:我们发现了太阳和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
六、验证应用
利用规律,解决孔子给我们留下的问题。
(教师指导:孔子可是一位古代的大学问家,可是他被两个小朋友给难住了,同学们一定要帮帮他哟!启发学生利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七、拓展学习
阅读学习《科学自助餐》,对不懂的问题可以上网査一査。
(教师指导:教育学生“日晷”和“圭表”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结晶,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有很多发明和创造,想了解更多,同学们可以上网,但是,可不要沉迷网络哟!)
教学反思
一、依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精心安排,学生经过“头脑风暴—测量与记录—分析数据—探究发现”这一基本活动,以事实为依据,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找寻证据,亲历获得事实与证据的过程,掌握获得事实与证据的方法。边观察、边记录、边研究、边交流、边发现、边总结,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二、探究活动不是一节课能够完成的,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参与他们的课外观测活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也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探究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活动的空间,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探究任务,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真正的课堂主角。自主学习的特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亲自参与中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
三、现在的科学研究活动往往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一个课题的研究多个人或多个小组进行多年的研究才能完成。本课教学吧探究的问题分割成三小块,分给不同的小组去观测,降低了课题的难度,符合现代科学研究发展的方向。整理交流时,各小组交换各自的研究成果,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积极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整理和交流是本节课的落脚点,同学们的观测结果到此要有一个定性的评价。在这个活动中,同学们展示和交流了他们的观测结果,学生略有差异观测结果,也恰恰体现了原始数据的真实性,教师要给予肯定,尊重他们的活动成果,教育他们要尊重事实,尊重自己和他人观测结果,使他们感觉到“我们都是对的”,体验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喜悦。教育他们,尊重事实,是一个科学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个教学活动力求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围绕“我们能不能利用太阳来判断时间呢”等问题展开,引人有趣的故事情境“两小儿辩日”,留下悬念,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在活动中多了一份探究问题的源动力,激发了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欲望,问题的解决所产生的成就感不是一两句鼓励的话能达到的效果,极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的来说,整个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获得“事实与证据”展开,引导学生探究与太阳光有关的现象,调动和唤起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探究课题,达成二级目标“能用测量工具太阳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的实现,受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共15张PPT)
太阳,我们的朋友
头脑风暴:用太阳辨方向
测量太阳的高度
观测影长和气温
头脑风暴:用太阳辨方向
假如一觉醒来,太阳刚刚升起,发现自己在广阔的草原上迷失了方向。我们该怎么办?
头脑风暴:用太阳辨方向
看树叶辨别方向
看树桩辨别方向
年轮较密的方向为北方,
年轮较疏的方向为南方。
枝叶较密的方向为南方,
枝叶较疏的方向为北方。
头脑风暴:用太阳辨方向
看太阳辨别方向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
前面是东,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能不能利用太阳
来判断时间呢?
测量太阳的高度
太阳高度是指人看太阳的视线与人的水平视线之间的夹角。
测量太阳的高度
太阳高度测量仪的使用方法
1.把太阳高度测量仪放在地面上,调节
底座的调水平螺丝,使仪器水平。
2.转动观察架,使太阳光线从通光孔射
入,让太阳光线的亮斑和投影屏上的
圆完全重合。
3.观察架上箭头所指刻度盘上的角度,
即是太阳高度。
测量太阳的高度
测量并记录不同时刻太阳的高度,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太阳高度观测记录表
时间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18时 ……
太阳高度
我的发现:
从太阳升起到中午,太阳高度角渐渐变得最大,然后慢慢变小,至最小。
影子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呢?
测量阳光下不同时刻物体的影长和太阳高度,记录下来,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观测影长和气温
观测影长和气温
物体影子的长度和太阳的高度记录表
时间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18时 ……
太阳高度
影子长度
我的发现:
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从早上到正午影子逐渐变短,正午影子最短,然后慢慢变长。
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
一天中的气温一样高吗?你能准确地说出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吗?
怎样才能准确测量一天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观测影长和气温
使用温度计测量得最准确。
我们把温度计放在通风和不
被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这
样测量的结果才准确。
测量并记录一天中不同时刻的太阳高度、物体影长和气温的变化。
观测影长和气温
太阳高度、物体影子长短和气温变化记录表
时间 8时 10时 12时 14时 16时 18时 ……
太阳高度
影子长度
气温
使用柱形图能够让我们更清晰的看出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
观测影长和气温
通过对以上测量结果的分析,说说你的发现。
观测影长和气温
一天之中,气温的变化规律是先 ,后 ;最高气
温一般出现在 左右。
太阳高度角大,物体的影子 ,气温较 ;
太阳高度角小,物体的影子 ,气温较 。
上升
下降
下午14时
短
高
长
低
阅读科学自助餐,了解古人是如何利用太阳来计时的。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