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08 19:22:57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明朝的对外关系学习目标
1、自主合作学习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概况以及戚继光抗倭的背景、过程;
2、学会通过史料分析探究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影响和戚继光抗倭的性质、胜利的原因;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激发爱国热情。海之荣:友好大使目 录 一任务:请阅读书70-72页,完成右侧思维导图。 时间:
3分钟
要求:
准确,简 洁,快速根据上述材料,思考郑和成功航行西洋7次的条件是什么?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 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 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 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 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1)明朝前期国力强盛(2)明成祖的鼓励与支持(3)先进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和指南针的应用史料分析一材料一材料二榜葛剌进麒麟图史料分析二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小组探讨一下,说说郑和下西洋的地位、有什么影响?(关键词:时间 规模 交往 )时间早、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材料三 结合图片材料三,小组探讨一下,说说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影响?(关键词:路线)
积极影响:
(1)时间长,规模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2)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3)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并做出了伟大贡献。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梁启超海之荣:友好大使海之危:倭寇来犯目 录 二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 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有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阅读教材72-74页,仿照“郑和下西洋思维导图” ,先自读课本3分钟后,小组探讨一下完成“戚继光抗倭的思维导图” ,小组比一比哦!
时间:5分钟
要求:准确,简洁,快速戚继光(提示:描述一个历史事件需要讲清哪些方面?)材料二: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明)戚继光《凯歌》
材料一: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倭寇袭击浙东的宁波、台州,“攻掠诸郡邑无算,官民廨舍焚毁至百千区”。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任浙江,招募军队抗倭。嘉靖四十年,戚继光九战九捷,大败倭寇于台州。嘉靖四十四年,他与俞大猷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最后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史料分析三根据材料一,找出戚继光抗倭的主要战绩、据此评价一下戚继光?
根据材料二,戚继光所作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1)他的斗争具有反侵略性质,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2)誓死捍卫国家安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封侯非我意, 但愿海波平。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一片丹心风浪里,心怀击楫敢忘忧。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
通过诵读以上诗句,感悟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家国情怀澳门的眼泪新时代、新梦想—海之荣:友好大使—海之危:倭寇来犯
—海之梦:合作共赢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中期(国力衰落)步入新时代本 课 小 结强行攫取小试身手谢谢!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过程】 ——师生互动
郑和下西洋。 1、思维导图填空。(见上图)
2、.“郑和下西洋”史料分析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 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门不 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好转,眼光始移向海外,要求扩大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健全朝贡体系。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 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 步,航海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郑和成功航行西洋7次的条件有哪些?
二、戚继光抗倭。
3、对于“戚继光抗倭”这一部分内容,参考之前的思维导图,小组议一议,再写出你们小组的思维导图设计方案。
4、“戚继光抗倭”史料分析题。
材料一: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倭寇袭击浙东的宁波、台州,“攻掠诸郡邑无算,官民廨舍焚毁至百千区”。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调任浙江,招募军队抗倭。嘉靖四十年,戚继光九战九捷,大败倭寇于台州。嘉靖四十四年,他与俞大猷配合,击灭盘踞在广东南澳的倭寇,最后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
材料二: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明)戚继光《凯歌》
根据材料一,在材料中圈画出戚继光抗倭的主要战绩、据此评价一下戚继光?
根据材料二,戚继光所作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
——巩固练习
1、郑和率领的船队,就其性质而言,并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他七下西洋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换取海外的奇珍
C.开拓海外贸易 D.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
2、郑和下西洋距今已经六百多年了,人们之所以缅怀他,依据是( )
A.民族团结,永载史册 B.航海壮举,促进交流
C.祖国统一,丰功伟绩 D.抵抗外辱,扬我国威
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荡平倭寇,实现“海波平”的英雄人物是( )
A、岳飞 B、郑成功 C、戚继光 D、邓世昌
4、“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歌谣描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康熙帝抗俄
5、在古代对外交往的事例中,与“丝绸之路”属于同一类的是( )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郑和下西洋 D.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