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7课《孟子》两章同步练习(北京课改版八年级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8-11 10: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孟子》两章同步练习
一、判断正误。正确的在括 号内画“√”,错误的画“×”。
  1.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春秋末期人。他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大师。          ( )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等的书,共七篇。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叫《孔子》。
 ( )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 公孙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 告子》。
  ( )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议论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
  二、指出下面各句中黑体的字相当于哪个字。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三、作者是用什么来证明“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点的?请默写出原文。   
  四、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① ② ③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 ⑤ ⑥
   1.依次解释下面标有序号的词。
    ①城: ②池: ③兵革:
    ④委: ⑤去: ⑥是:
   2.这一段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3.哪一句能表明这一段的论点?在句下画“ ”。
  五、作者说:“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那么,作者正面的观点是什么?写出原文(从其他段找),并译成现代汉语。   
  六、“天”在“降大任于是人”之前,首先怎样作,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七、将下面两句话译为现代汉语。
   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这两篇小议论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不同?   
  九、选做题。
不死之药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1)者,谒者(2)操之以入。中射之士(3)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韩非子。说林上》)
  注:①荆王:指楚顷襄王。荆,楚国别称。 ②谒者:为国君掌管传达的近侍。 ③中射之士:即中射士,君王的侍御近臣。
  (一)用“‖”将此文分为四段。
  (二)
   1.解释文中黑体的词。
    ①以: ②说:
    ③夫: ④释:
    ⑤乃:
   2.判断正误:
    ①“谒者操之以入”和“因夺而食之”句中的“之”都指代“不死之药”。( )
    ②“是臣无罪”译为:这样我并没有罪。( )
    ③“是死药也”译为:是一种死约。( )
    ④“是客欺王也”译为:这(是)客人欺骗了君王。( )
  (三)
   1.中射之士认为自己不该杀,讲了几条什么样的理由?用现代汉语回答。 
   2.荆王最终没有杀中射之士,你认为是因为中射之士讲的哪一点? 
   3.这个故事使我们联想到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这个故事中的荆王与《皇帝的新 装》中的那位皇帝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
  一、1.× 2.× 3.√ 4.√
  二、1.叛 2.增 3.横 4.弼
  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四、1.①城墙 ②护城河 ③泛指武器装备 ④放弃 ⑤离开 ⑥这 2.排比 3.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六、“必先苦其心志”,到“曾益其所不能”。
  七、1.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家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要战就一定会胜利。2.(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忧患,这个国家往往会导致灭亡。
  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得出“得道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断语。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先列举同类事例,而后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中心论点。逻辑性强,说服力强。
  九、(一)……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不如释臣。”‖王乃不杀。(二)1.①以:相当于“而”。②说:shuì,劝说。③夫:句首语气词(或称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④释:放。⑤乃:于是。2.①√②√③×④√(三)1.两条理由:其一:我问过传达官,他说可以吃,我才吃的,所以我没罪,罪在传达官身上。其二:客人献的是不死之药,我吃了这药而国君把我杀死,那就证明所谓“不死之药”是假的,说明客人欺骗了君王。2.第二点。3.共同点:一、他们都极端贪图享乐。二、他们都非常愚蠢,很容易受骗上当。三、他们都特别好面子,虚荣心特别强。因此,在误入别人设计好的圈套后,即使认识到吃亏上当了,也不戳穿骗局,揭露事情真相。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