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之《匡超人》 课件(5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儒林外史》之《匡超人》 课件(55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08 22:1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第七讲
有一种冷峻的小说,它涉及的是人生现实中灰色甚至黑色的一面。这类小说深入社会,关注现实,笔调冷峻,笔法比较写实,结构较为灵活,情感表达近乎理智,可称为社会小说。
中国古代讽刺小说典型代表:
《儒林外史》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官场现形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孽海花》
《老残游记》
讽刺小说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
吴敬梓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吴敬梓纪念馆(安徽全椒)
“儒家”和“儒林”
儒家作为一种学术流派,儒士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东汉班固在他的《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中是这样说的: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己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哗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析,儒学浸衰。此辟儒之患。
吴敬梓笔下的儒林是个怎样的社会阶层 这些人物是“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之流吗 读一读《儒林外史》,理一理其中的人物关系,答案便不言自明。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全书共五十五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写清朝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的主题是复杂的,它有着无数种解读的可能:
关注制度的人,读出它对八股取士的批判;
关心历史的人,读出了民族家国兴亡的沉痛虑;
关心个体命运的人,读出了生动的灵魂解剖、焦灼的精神拷问……
于是,有人把《儒林外史》看做一幅儒林群丑图,有人视之为文运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士子心灵漂泊的悲凉。
一、别具一格的艺术结构
鲁迅:“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二、《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鲁迅说,《儒林外史》诞生以后,“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他又说,“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就可以谓之绝响。”
《儒林外史》的讽刺特征
1、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2、悲喜交加的美学风格
吴敬梓对世态的讽刺,上升到了制度的层面,作者不是把读者的憎恨引向某个个人,而是把这种憎恨引向那个社会,引向那个八股科举制度。所以,吴敬梓对人物的讽刺中是带着同情和谅解的,是一种含泪的笑。
3、“婉而多讽” 的讽刺手法
周进
蘧公孙
兄长
路遇
范进
严监生
严贡生
王惠
娄府二 公子
马二先生
资助
匡超人
选录
路遇
表叔
《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串“糖葫芦”式
……
《儒林外史》的整体结构
全书主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自第二回起至三十回止,主要描写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等人为代表,以莺ㄕ(sh)湖、西子湖、莫愁湖聚会为中心,暴露科举制度下文士的痴迷、愚昧和攀附权贵、附庸风雅,同时,展现了社会的腐败和堕落。
第二部分,自三十一回起到四十六回止,是理想文士的探求。作者着重写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自四十七回至五十五回止,描写真儒名贤理想的破灭,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以至于陈木南与汤由、汤实二公子在妓院谈论科场和名士风流了。但是,作者没有绝望,仍在探索,写了“四大奇人”,用文人化的自食其力者来展示他对未来的呼唤。
《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五回,其中作者用了五回写匡超人,要了解匡超人的故事,先要看看前几回作者所塑造的匡超人的形象……
匡超人是温州府乐清县人,他原本是一个农村少年,自小上过几年学,因家贫无力读不成了,跟一个买柴的客人到省城帮忙记帐。不料客人折本倒闭,匡超人不得不靠给人拆字混日子,这时他才二十二岁。匡超人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吴敬梓在小说中细致的描写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人格沦丧,灵魂堕落的过 程。匡超人思想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少年时期,转折时期,变质时期三个阶段。
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他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回到家中见到娘亲就“放下行李,整一整衣服,替娘作揖磕头。”父亲卧病在床,他回到家就买了一只猪蹄来家煨着,等烂熟,和饭拿到父亲面前。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他父亲夜里睡不着,要吐痰,吃茶水,一直到四更鼓,匡超人就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哥哥买了个鸡子来给他接风,叫他不要告诉父亲。他那里肯依,把鸡肉先盛了一碗送给父母,然后才肯吃。对父母真是体贴入微。晚上村里失火,累及自家,他首先背出父亲,然后扶出母亲。在他看来,这是头等重要的,其他行李家什都不在话下。可见孝顺父母是他最高的道德标准,这时的匡超人是极为淳朴可爱的。
因为匡超人事亲孝顺,而且勤学上进,被知县李本瑛发现,感其嘉行,提携他中了秀才,岂料李知县被人诬告,可能累及匡超人。于是他来到杭州躲避风头。匡超人到了杭州,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的转折时期。这些名士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取得功名进入仕途,于是就想找一条“终南捷径”:刻诗集,结诗社,写斗方,诗酒风流,充当名士。这些人表面上潇洒风流,但骨子里忘不了功名富贵。他们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清高,意图侥幸能够名利双收。而匡超人初到杭州后,就卷进了这帮“名士”之中。受到他们的影响与熏陶,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污染,思想开始蜕变。于是匡超人主动地加入到这群名士中,参加了“西湖诗会”,也想从中获取些好处。可见此时的匡超人已是被名士群所同化。
匡超人思想质变时期是在认识了潘三以后。潘三是一个把持官府,包揽词讼,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市井恶棍。他看中匡超人知书识字,能写会算,而且聪明伶俐,他要利用匡超人为自己服务。如勾结差人黄球,拐卖乐清县大户人家逃出来的一个使女给姓胡的财主,伪造的朱签就是匡超人所拟,而潘三也很豪爽的给了他二十两银子。匡超人从中尝到甜头,为非作歹的胆子也就越发大了起来。接下来在潘三的安排下,他又顶替金跃上考场,并中了秀才,又赚了二百两银子。潘三不但帮他在城里买了房子,还给他取了亲。而此时匡超人也暴露出他那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 。
识音认字
肄业(yì ) 掼(guàn)了下来
藩(fān)司 诰(gào)命夫人
契(qì) 补了廪(lǐn)
摽(piǎo)梅之候 装殓(liàn)
厝 (cuò) 淌(cháng) 板床
匡超人发迹(1)
潘三遭祸(2、3)
停妻再娶(4、5、6)
回乡取结(7)
拒看潘三(8)
路遇牛布衣(9)
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情节?
结合课文节选部分,思考: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主要依据是什么?
自私蛮横--逼妻下乡(第4段)
厚颜无耻--吹嘘自己(第9段)
虚伪无情--拒看潘三(第8段)
虚荣无耻--停妻再娶(第5-6段)
小结
结合课文说明匡超人是如何为自己的无耻行为开脱辩解的?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为自己开脱辩解
对待家人的态度 执意送夫人下乡 如:“我如今贡了……有甚么不快活?”
隐瞒婚史,再结夫妻 如: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
又转一念道:“…蔡状元招赘牛相府…”
置办丧事 如:“…凡事立起体统来…”
对待儒林旧友的态度 潘三入狱,恕不探望 如:“…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他拿的。…”
怕承担赏罚不明之玷 如:“如今倒反走进监狱去看他,…”
恬不知耻自夸 误用“先儒”,酿成笑话,不以为耻 如: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
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伪狡诈、迂腐辛辣的士林丑恶之人,他的言行举止与儒林众生相比,有过之无不及。他的语言、心理活动已使儒林众生丑相毕现,他的行为结果是如此令人生厌与不屑。然而,作者笔下的匡超人最初却并不是这样一个丑 态百出之人,而是一位心地善良纯净,讲孝道、重友情的青年。
第15回:匡超人头一年跟着一个卖柴的客人来省城杭州,在柴行里记账,不想客人消折了本钱,不得回家,于是流落在此。遇到马二先生,受到夸奖:“又勤学,又敏捷,可敬可敬!”并且得到他十两银子的资助。马二先生让他回乡读书,“图个日后宦途相见”;并且告诉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从马二先生这里,匡超人第一次知道能够求取功名富贵,“显亲扬名”“才是大孝”。这是马二先生给他上的第一课。
16回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恭,念书至四更鼓。作品中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顶极孝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达礼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相公。
安徽金寨敖运泉
17回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躲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众人道:“是为名。”景又说道:“可知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总结
经过这一番见识之后,匡超人的思想与精神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小说在第18、19回里写到他与潘三的相遇,则使他彻底陷入了腐化堕落的儒林大染缸。在潘三眼里,“这一班人(西湖诗会诸友)是有名的呆子。”景兰江因为做诗把头巾店的本钱做得精光,并且告诫匡二相公,“在客边要做些有想头的事,这样人同他混缠做甚么?”   
在潘三的招待之下,匡超人先是做起了赌场的抽头,接着为潘老爷弄回批、假文书,经过潘三的出谋划策,成为考场枪手,干起了替考的勾当。在潘三看来,“像这都是有些想头的事,也不枉费一番精神,和那些呆瘟缠甚么!”匡超人果然听了潘三的话,和那边的名士来往稀少。后来,在潘三的一手策划之下,娶巡抚衙差郑老爹的三女儿为妻。从此,匡超人便彻底堕落为一个无耻可笑可鄙之徒。
匡超人的人生阶段
打工失败
求学受阻
附庸失望
偏门捞财(赌场的抽头,考场枪手)
时来运转,官运亨通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
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回浙江来。
匡超人听见了这些话,止不住落下几点泪来;便问:“后事是怎样办的?”
对比手法 细节描写
又过了几时,给谏问匡超人可曾婚娶,匡超人暗想,老师是位大人,在他面前说出丈人是抚院的差,恐惹他看轻了笑,只得答道:“还不曾。”
匡超人听见这话,吓了一跳,思量要回他说已经娶过的,前日却说过不曾;但要允他,又恐理上有碍;又转一念道:“戏文上说的蔡状元招赘牛相府,传为佳话,这有何妨!”即便应允了。
心理描写
匡超人道:“不瞒二位先生说,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牛布衣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乎 ”匡超人红着脸道:“不然!所谓‘先儒’者,乃先生之谓也!”
语言描写
作者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吴敬梓塑造匡超人这个人物形象,目的是揭示其蜕变的社会原因,他笔锋所指是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制度,它将封建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发展到了极致。这种认识,使作者对匡超人的描写并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人物的本质。这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八股取士 的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
《儒林外史》以此为直接的抨击目标充分揭露了它对知识分子的腐蚀和摧残。吴敬梓把罪恶和堕落的责任主要归结于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
其次,揭露势利 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从讥讽势利起始,到谴责势利为结,对势利的描写可以说是贯穿于全书,具有长久的历时性”。整个社会都被势利之风所浸染。如此描写与作者的实际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吴敬梓出生并生活于他的家族由盛而衰之际,他由此而饱尝人间的冷暖、世态的炎凉,产生了对势利社会的无穷愤慨。
总的来说,在小说所展示的匡超人的历程中,我们清楚的看到他从纯朴善良到人格沦丧,一步一步地走向堕落。作者通过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恶浊势利的社会、牢笼士子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
全本小说总共五十五回,却用了五回多来塑造匡超人的形象,说明作者所处时代的儒林已经是一个大染缸,匡超人的变质堕落的过程正是儒林熏染的结果。这充分说明了匡超人这个人物在《儒林外史》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
观点一:责任在于儒林众生,是他们的熏染、腐蚀导致匡超人的变质。
观点二:责任全在于他自己,如果他坚守住自己的善良,就不会变质。
匡超人由善良变丑恶、由勤勉变迂腐 ,责任在谁?
你同意哪个观点?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延伸拓展
一 写实
—作者退居幕后,不作评价
例子一:严贡生道:“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 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所以历来的父母官都蒙相爱。"这时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走了进来,望着他道:"老爷,家里请你回去!"   严贡生道:"回去做甚么?"   小厮道:"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严贡生道:"他要猪,拿钱来!"   小厮道:"他说猪是他的。" 例子二:"方先生,你收到我的信没有?"一般人撒谎,嘴跟眼睛不能合作,嘴尽管雄纠纠地胡说,眼睛懦怯不敢平视对方。高松年老于世故,直盯着对方。   方鸿渐惶遽地说:"没有呀!我真没有收到呀!重要不重要?高先生什么时候发的?"   "咦!怎么没收到?"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惟妙惟肖,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他没演话剧,是话剧的不幸而是演员们的大幸。
例子三: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指头。大侄子赶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溜圆,把头又狠狠地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拖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着眼泪,走上前道:"老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
二 细节—刻画形象,画龙点睛
三 夸张—成倍夸大,强化形象
例子四: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起来又走了里把多路。望着湖沿上接连着几个酒店,挂着透肥的羊肉,马二先生没有钱买了吃,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吃完了出来,从桥上走过去,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山门旁边一个小门,马二先生走了进去,前前后后跑了一交,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吃了一碗茶。柜上摆着许多碟子:桔饼、芝麻糖、粽子等。马二先生每样买了几个钱的,不论好歹,吃了一饱。马二先生也倦了,直着脚跑到了下处,关门睡了。因为走多了路,在下处睡了一天。
四 对比—不经意中,强化讽刺
例子五: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瓷碗、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这部书是一种讽刺小说,颇带一点写实主义的技术,既没有神怪的话,又很少英雄儿女的话。况且书里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谈什么举业、选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说之中,《儒林外史》的流行最不广。
-----胡适
《儒林外史》的影响意义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是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儒林外史》对清朝时期的小说,有很大影响,后来的晚清谴责小说,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孽海花》以及《海上花列传》,都是继承《儒林外史》的余绪。
“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
---鲁迅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世界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
《儒林外史》批判的是科举制度,现在吃人的科举制度早已不复存在,那么我们还有必要去研读《儒林外史》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