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7张PPT。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说教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的第4课,本课通过对唐朝时期对外交往历史的介绍,突出的反映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其立足点在友好往来上。教师应该使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的繁荣对周边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以及唐文化的世界地位。同时,周边国家也将他们的文化思想,民俗民风等带到中国。学生们应该知道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世界文明,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此外,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二、说学情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知道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取经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对唐朝对外文化交往频繁的原因的理解
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五、说教法、学法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自主学习方式、对比分析法等教法学法进行教学。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六、说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中国西安市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698年—770年),朝臣姓,安倍氏,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唐左散骑长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日本奈良市设计意图: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日本教王护国寺所藏,画面描绘了
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一、遣唐使《弘法大师行词》2、遣唐使来唐朝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隋唐时期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1、什么是遣唐使? 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每次最少250人,最多五六百人。一、遣唐使二、讲授新课4、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日本派出遣唐使著名人物:
______________。阿倍仲麻吕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归纳能力。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遣唐使影响 645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日本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孝德天皇制 度日本从公元8世纪起有了自己的文字。日语的文字有些是在参照中国汉字草书和楷书偏旁的基础上创制而成的。日本文字ぁ ぃ ぅ ぇ ぉ か
ァ ィ ェ ク コ シ 安 以 宇 衣 於 加
阿 伊 江 久 己 之
中国文字文字遣唐使影响日本端午节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的贵族阶层首先引进了中国的端午节。后来,这个节日传入民间。江户时代,端午节的各项要素已经普遍存在于日本民间生活之中。 唐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遣唐使影响风俗遣唐使影响货 币 日本和同开珎——日本奈良朝初始元明天皇和铜元年(708年,唐景龙二年)铸,为日本最早铸行的官钱,由此改变了历来谷帛交易的状况。形制仿唐开元通宝。遣唐使影响建 筑 随着律令制度的完善,与唐朝的交流也日趋频繁,大和朝廷深切感受到唐朝巨大的都城可以有效地显示国威,于是着手建造自己最初的大都城。日本奈良的平城京也是仿隋唐长安城建造而成。东西约4.2km,南北约4.7km,面积大约相当于长安城的四分之一。设计意图:通过图文讲述,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遣唐使对日本社会的深远影响。鉴真:(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是日本佛教南山律宗的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是扬州大明寺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6次东渡日本,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二、鉴真东渡鉴真东渡:
时间: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次数:
6次(前5次没有成功)
用时:
12年
影响: 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点能力。
鉴真东渡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佛法,传律授戒。鉴真僧众在日十余年的活动达到了这个目的。由于天皇的重视,鉴真被授于“大僧都”的职务,成为“传戒律之始祖”。“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师相传,遍于寰宇。鉴真东渡影响佛学 鉴真熟识医方明,当年光明皇太后病危之时,唯有鉴真所进药方有效验。据日本《本草医谈》记载,鉴真只需用鼻子闻,就可以辨别药草种类和真假,他又大力传播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知识。日本平安时代由丹波康赖编纂的《医心方》中,收录有鉴真的医方。日本江户时代的药袋上曾印有鉴真像。
鉴真东渡影响医学设计意图:通过解读教材,让学生了解鉴真对中日友好往来的贡献。唐招提寺: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简称为唐招提寺 。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由唐鉴真 主持修建,于759年建成 鉴真塑像
(被日本政府定为一级国宝。)设计意图:增强教材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
.为什么鉴真在日本人民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
鉴真受日本僧人邀请6次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畏艰险,前后用时12年,历经坎坷,仍矢志不渝,信念坚定,意志顽强,受到中日人民和佛学界的尊敬。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锻炼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唐与新罗交往的背景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僧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三、唐与新罗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地图直观呈现新罗的地理位置——朝鲜半岛。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还引人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2、唐与新罗交往的表现崔致远,谥号文昌。朝鲜半岛新罗王京(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人。十二岁时,即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乘船西渡入唐。初在都城长安就读,曾游历洛阳。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进士及第,出任溧水县尉,任期届满,被淮南节度使高骈聘为幕府,后授职幕府都统巡官。其二十八岁时,即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以"国信使"身份东归新罗。设计意图:通过历史人物的简介论证唐朝与新罗友好交往的历史。四、玄奘西行设计意图:以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作为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的趣味性。天竺:唐朝时的称呼,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四、玄奘西行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展示,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增强学生地理方位能力,并展现唐朝外交范围。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四、玄奘西行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玄奘,为后面知识讲解作铺垫。人教七年级下册 他从凉州玉门关出发,经过今天的土耳其、阿富汗等地区,单独行走十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天竺—— 最初,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后来游历天竺各地,并与当地佛学家辩论,名声大震。玄奘在天竺学习了近二十年,最终拒绝了天竺的盛情挽留,回到了长安,并同时带回了657 部佛经,受到唐太宗的热情迎接 。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四、玄奘西行设计意图:历史与地理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四、玄奘西行:
时间:
贞观初年
用时:
4年
事件:
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主持译经工作。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并熟悉教材,培养学生提取历史关键信息的能力。西安大雁塔:
位于唐长安城晋昌坊(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寺塔”。玄奘西行影响:①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② 《大唐西域记》:
据玄奘口述,弟子记录成
内容:记载了游历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
评价: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西行影响:设计意图:体现证史一致,史论结合原则。大食:原为伊朗对阿拉伯一部族之称,后为中国唐、宋时期对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的专称和对阿拉伯、伊朗穆斯林的泛称。按其民族服装颜色分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绿衣大食三种。设计意图:拓展学生知识面,进一步展现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活跃。想一想:
为什么唐朝对外交往如此之活跃?
1、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领先于世界,吸引各国前来学习。
2、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交通发达设计意图:锻炼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突破本课难点。三、课堂小结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四、当堂检测一、 选择题
1、 某班同学准备表演一部反映唐朝对外关系的历史剧.下列素材可以选择的是( B ) 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东渡 C.文成公主入藏 D.戚继光抗倭
2、“友好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下列人物活动能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于( A)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一、 选择题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问题。图一图二1、图中的两位唐代文化使者分别是谁?有什么贡献?
玄奘 ,唐太宗时西游天竺,求取佛经,著有《大唐西域记》。鉴真, 唐玄宗时东渡日本,辛勤传播唐朝文化,设计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指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五、作业布置1、完成《自主测评同步》第四课
2、预习第五课内容七、说板书设计设计意图:具有空间立体感,从方位展现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