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性状和遗传物质》教学课例
问题提出的背景:
新一轮课改的浪潮向我们涌来。“迎接新课程,我们做什么?”这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教学生活化不失为一种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有效策略。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各种感兴趣并且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使学科教师顺从学生学习规律,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更重要的是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他们在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中,感受到生命的崇高,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生物教学在学科教学中不像语文,数学那样受学生重视,生物任课教师不想方设法让生物课的形式和内容吸引学生,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动力。新课标下的生物课传授的知识,从内容到形式都注意加强了与生活联系和实用性。
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正是由于生物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生产实践、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只要教师善于把生物课堂生活化,就可以使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参与学习、乐于探究生物学知识的。
教学设计(一)
【教学设计思路】
人体的每一个形态特征或者生理特征,叫做性状。人体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基因是遗传物质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遗传物质(DNA)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
是本课的知识主线。课本是通过由“性状的认识”到“基因对性状控制的认识”进行编排的,符合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探究竟”三个步骤的逐步研究,学生会逐步认识到“性状→染色体控制性状→染色体承载着遗传物质(DNA)→基因是DNA上的功能单位”。
然后,教师在学生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小组研究“大家谈”的问题。在学生得出“基因是遗传物质基本单位”的结论以后,教师讲解“知识链”的内容,着重把握(1)染色体、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概念;(2)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一条绳子上染上不同的颜色,每一种颜色的片段就代表一个基因,以示基因和DNA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以补充DNA和蛋白质是怎样超螺旋形成染色体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阐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对控制生物性状物质的分析,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实际用”中关于中国参加“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材料,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
【重点难点】
重点:(1)染色体、遗传物质和基因的概念;
(2)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难点:染色体、遗传物质、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难点突破:引导学生多讨论发言,通过相互补充和评价,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为“知识链”中这一问题的解决打下基础。在“知识链”中,教师结合图片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自制的PPT课件,相关图片,
【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应该多举一些关于相对性状的例子,比如:人有无耳垂、直发与卷发、拇指能否弯曲、中指长于无名指与短语无名指等等,让学生自己检查自己属于哪种类型,并请学生讲述自己那里与妈妈长得像,哪里与爸爸长得像,借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这些性状的例子引出“性状”的概念。以及“遗传”的定义。指出后代长得像妈妈或者像爸爸的现象就是遗传现象。
教师指导学生找出自己的身上的相对性状属于哪种类型。(学生积极发言)
(二)讲授新课
探究1:仔细观察“长臂猿”,“父子情深”图片。描述亲代和子代之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归纳总结:遗传的概念。【来源:21cnj*y.co*m】
指导阅读“小辞典”,根据上图举例说出几个生物的性状。
总结性状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探究2:仔细观察一组谷穗照片。分析它们的形状为什么各不相同?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因为它们体内的染色体不同。染色体导致生物的性状不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讨论:谷子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的不同,会导致谷穗的形状不同,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探究3:观察“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图。
明确:染色体的概念和染色体的组成及基因的概念。
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染色体: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DNA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图片资料分析:人的每个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玉米的体细胞内含有10对染色体,蚯蚓的体细胞内含有16对染色体,狗的体细胞内含39对染色体。分析这个资料说明了什么?
讨论:1、知道DNA指纹鉴定有哪些应用吗? 2、你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了解有多少?
(三)学以致用
讨论:为什么种瓜得瓜,种瓜不能得豆?因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瓜的种子中含有遗传物质,决定了种瓜只能长瓜,不能长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
认真完成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加深,使知识内化。
(四)知识拓展
生活在草原上的牛和羊,吃同样的草,饮同样的水,但牛肉和羊肉的味道却相差甚远,试分析原因。肉的味道是由其蛋白质的性状决定的,而不同的蛋白质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的,因为牛和羊具有不同的基因,所以牛羊肉味道相差甚远。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2-1-c-n-j-y
【小结】
基因是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基本单位,存在于DNA上。DNA包含着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所有信息。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每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目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而且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基因工程、DNA指纹鉴定等技术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知识运用】(幻灯片展示)
【当堂作业】
1、名词解释:
(1)遗传 (2)性状
(3)基因 (4)染色体
2、想一想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3、说一说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板书设计】略
课堂实录(一)
导入新课:
师:如果你留心观察你周围的同学,你就会发现他们之间有很多不同的特征,比如有的人有耳垂,有的人没有耳垂;有的人长有直发,有的人却生有一头卷发。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人和其他生物的各种特征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生物的性状和遗传物质》,并板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师:投影“长臂猿母子”和“大象父子”图片,请大家仔细的观察,描述亲代和子代之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
学生1:眼睛长得很相。
学生2:嘴长得相等等。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对照能力。
师:长臂猿母子和大象父子会有许多相似的特征?
生:遗传。
师:对,是遗传。如果用我们的一句俗语说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盗洞。归纳总结:遗传的概念。我们可以在自己的身上找找与自己父母相似的特征。比如有无耳垂,有无酒窝等等。这些特征我们叫做性状。21*cnjy*com
生1:我父亲是双眼皮,我也是。
生2:我父母都是没有酒窝的,我也没有。我走在外面都说我太像我的母亲了,尤其是鼻子还有眼睛。
师:阅读“小辞典”。解释性状。为了让大家对性状了解的更清楚,请大家看下面的短片《人的遗传性状》。
师:通过对短片的观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各种不同的性状,但是我们的这些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生:可能是由遗传物质,具体的也不清楚。
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师: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23页,看教材中的探究2:仔细观察一组谷穗照片。分小组讨论:谷子细胞中所含染色体数目的不同,会导致谷穗的形状不同,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www.21-cn-jy.com
分析它们的形状为什么各不相同? 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小组讨论……)
生:我们小组的都认为是因为它们体内的染色体不同。染色体导致生物的性状不同。
生:染色体的变化导致了生物的性状不同。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师:明确:染色体的概念和染色体的组成及基因的概念。
观察“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图。利用flash解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重点讲解:染色体: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是由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是DNA分子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DNA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讨论:你认为遗传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师:投影图片资料:“人的每个体细胞内含有23对染色体,玉米的体细胞内含有10对染色体,蚯蚓的体细胞内含有16对染色体,狗的体细胞内含有39对染色体。”分析这个资料说明了什么?……
生:通过图片资料可以看到,每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目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1·cn·jy·com
师:知道DNA指纹鉴定有哪些应用吗?
生1:用于亲子鉴定。
生2:用于犯罪认定。
生3:疾病检查,遗传病诊断,血液配型……等等。
师:大家知道的不少,那么你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了解有多少?
生1:“人类基因组计划”最早是由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的。
生2: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和中国六个国家参加研究。中国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
生3:2002年中国科学家完成了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等等。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和信息的能力,关注当代生物新成果、新技术同时培养民族自豪感。
师:投影 “学以致用 ” 讨论:为什么种瓜得瓜,种瓜不能得豆?因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瓜的种子中含有遗传物质,决定了种瓜只能长瓜,不能长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生:认真完成教师提供的练习题。巩固加深,使知识内化。
师:投影 知识拓展
生活在草原上的牛和羊,吃同样的草、饮同样的水,但牛肉和羊肉的味道却相差甚远,试分析原因。肉的味道是由其蛋白质的性状决定的,而不同的蛋白质是由不同的基因决定的,因为牛和羊具有不同的基因,所以牛羊肉味道相差甚远。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2·1·c·n·j·y
师:投影“知识运用”(题略)
生:(口答)。
师:(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1:基因是控制生物体性状的基本单位,存在于DNA上。DNA包含着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所有信息。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每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目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而且这些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
生2:基因工程、DNA指纹鉴定等技术在世界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21世纪必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21*cnjy*com
……
师:布置当堂作业(做到当堂清)
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包括性状的概念、遗传和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基因和DNA之间的关系等。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获得这些知识,是摆在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分析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再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但是学生课上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有部分同学没有参与到课堂中来。
同时,这节课的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方法多限于流水帐形式,教学难点的处理方式很难突破。经过课后不断交流和反思,我也感到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何融洽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攻克重难点,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于是我决定重新设计课堂教学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展开思维,驱动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探究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构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画图笔。统计好的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
教学器材:(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示意图,做成ppt文件。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录像,受精过程录像。
(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图片资料。
(4)果蝇、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
(5)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动画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张母子合影的照片,学生观察,分别找出他们相像和不相像之处。并作出回答。
二、讲授新课:
1、各个同学出示统计好的家庭成员性状调查表,并回答。
设计问题:1)哪些属于性状?
2)你在哪些性状上像父母?
3)从生活中举出性状和遗传的例子。
2、统计性状像父母的人次。从而总结出性状和遗传的概念。
3、观察姚明和他的教练的合影,寻找他们之间的不同。
启发学生观察同一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的差异。
设计问题:父母的性状为什么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呢?是父母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孩子了吗?
4、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
设计问题:
1)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2)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出处:21教育名师】
5、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4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设计活动: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把抽象的微观的问题具体化
6、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
7、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染色体数
设计问题: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
8、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版权所有:21教育】
9、给学生介绍科学史(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今天我们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评价,有错的纠正。)
设计问题:
1)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2)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
3)这节课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延伸的过程,它并不随着下课而结束。
……
(其他环节略)
课堂实录(二)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张照片。是一张母子的合影,请同学们找找看,孩子的什么地方长得像妈妈?什么地方不像妈妈?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象同学们看到的那样,孩子有些地方像妈妈,有些地方不像。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生物的性状和遗传物质。(板书,生物的性状和遗传物质)
教师:象刚才同学们提到的双眼皮、肤色、脸型等,在生物学上被称为性状。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生物性状?
学生:观察性状调查表,回答问题。
教师:(老师出示投影片,是与学生一样的调查表)通过你的调查表,看看你都是在哪些性状上像爸爸或妈妈?我们简单地来统计一下,只要你像任何一个家长的就可以举手。眼皮像爸爸或妈妈的举手,耳垂像的举手…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举手。
教师:(老师把统计的人次写在投影片上)从这些数据中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孩子像父母是一种普遍现象,也就是遗传是普遍的。其他生物有没有遗传现象?
学生:有,比如说狗的后代还是狗,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都是遗传。
教师:说得很好,生物都具有遗传的特性。亲子代之间相似主要就是性状上相似,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生物的一些性状。放映投影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比较不同的性状。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性状,那谁能给性状下个定义呢?
(板书,一、生物的性状)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归纳出来,可以多个同学补充。
学生: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教师: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差异?
(出示姚明和他的教练的照片)请同学们找找姚明和他的教练长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认真观察,找出两人的差异。如高矮、胖瘦、黑白等。
教师:同学们对性状都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为什么父母的性状会在我们身上出现?父母是把眼睛鼻子这样具体的性状传给了孩子,还是把别的什么东西传了下来?
学生:学生作出各种猜测。
教师:我们刚刚学过遗传的知识,现在来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
学生:看着像
教师: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
学生:眼睛、鼻子、脸型都像。
教师: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
学生:不是。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教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师: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学生: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在什么地方?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
教师: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是不是得先找一找亲子代之间有什么联系?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教师:放受精过程的录像。
学生: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
教师: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学生:生殖细胞。
教师: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4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学生:蛋白质和DNA
教师: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展示: 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教师: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画出来。
教师: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21·世纪*教育网
学生:是的。
教师:基因是DNA中能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单位。但是在生活中你听说过吗基因技术吗?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目前,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展示:各种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教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安全吗?你有没有怀疑过?
教师与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转基因引起的社会争议,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以便对转基因问题有个深刻的认识。21教育网
教师:那我们先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让学生找出特点。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教师: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
学生: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教师:(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数一数人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这些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46条23对。
教师: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所以我们准确的表述应该是23对。那么基因是怎样的?
学生:也应该成对。
教师:(通过演示小课件进一步加深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从刚才的表格上你还看出了什么?
学生: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不一样。
教师: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
(出示图片)这是正常男性的染色体,数数多少对?再来看看这个男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他就多一条染色体性状就变了。染色体少一条行不行?这是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再来看看这个女孩正常吗?不正常了,什么原因呢?少一条染色体性状也发生改变了。
教师: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又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学生: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
教师: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出示课件,让学生做练习。(板书,二、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教师:刚才是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其实人的染色体有很多,研究起来不方便,谁知道哪一种小动物经常被用来研究遗传的问题?
(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别看它个小,它在遗传学的研究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Morgen就是研究果蝇而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也来做科学,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4对,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状一样。
教师:雄果蝇产生精子,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果蝇有4对染色体,其后代也应如此,那么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组合以后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中的染色体也是84对呢?
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学生:学生画图,自己分配组合。
教师:学生汇报做的结果,然后教师再补充归纳:从每一对中拿出一个就组成了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
学生: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教师: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教师:说得很好。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
……
教学反思(二)
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本节课教学的最大亮点就是“教学生活化”,这也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从而使教学在创新潜能开发的理想性和创造性活动的现实性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使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永远敞开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广阔的空间。 21cnjy.com
生物学是贴近生活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使探究教学生活化,能够使探究活动更具趣味、更加深入,更受学生欢迎。讲授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小组在与父母间观察到的现象,生成新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又设置一定的知识梯度,再提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探究,如让学生找自己身上与自己与父母相似的性状,学生兴致很高,从而使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向更高层次升华。www-2-1-cnjy-com
研究结论:
课后同组教师给与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我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无论从知识、能力,还是情感价值观方面都达到了应有的教学目标。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并结合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也深刻的意识到“教学生活化才是真正的教育”。 结合我本节课的教学,决定今后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一是教师在备课时依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生活经验积累实际情况,寻求利于教学的生活案例,找到学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的结合点,并把生活案例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提示给学生,要求课前带着问题预习教材中的内容。在教学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问题,“体验”教材内容。
二是组织课堂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课前引入的生活案例体验与感受,教师合理地寻求学生对生活现实的体验与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对教材知识的学习,并将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
三是课后拓展延伸工作,课前以生活事例引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思考,课内寻求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教材的结合点,让学生由直接经验迁移到教材知识的学习,课后整合学生直接经验和从教材中学到的间接经验再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教师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学习的有用、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
教学生活化,构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在这样的过程中,生活的质量会因学生对生活的认识,知识的学习提高而提高。学习能力会因对生活经验(直接的间接的)的积累而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