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学习目标
1.了解天体的概念及其类型。2.学会利用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3.能够利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4.利用重大的天文事件作为背景材料,学会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宇宙
阅读教材P4~P6“宇宙”,填写下列知识。
1.宇宙的概念
宇宙
2.天体——宇宙的物质性
(1)定义:宇宙中不同形态的物质。
(2)类型
3.天体系统
(1)形成原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2)层次性:按大小可分为总星系、星系、恒星系统、行星系统四个层次。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1-2天体系统的四个层次,据图分析:
(1)图示中四幅小图分别代表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逐层套合表达了什么内容?
(2)图中最低级别的天体系统是哪个?其组成成员有哪些?
提示 (1)表达了不同级别天体系统之间的隶属关系。
(2)地月系。地球和月球。
教材梳理2 太阳系
阅读教材P6~P7“太阳系”,填写下列知识。
1.组成:由太阳、八颗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太阳系小天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2.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以上。
3.八颗行星
(1)水星、B金星、地球、火星、木星、A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按照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进行分类:水星、B金星、地球、火星属于类地行星;木星、A土星属于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1-3太阳系示意,据图分析:
(1)八颗行星公转方向相同吗?
(2)八颗行星公转的轨道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
(3)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在运动特征方面有没有特殊的地方?
提示 (1)相同。
(2)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
(3)没有。
教材梳理3 地球
阅读教材P7~P8“地球”,填写下列知识。
1.普通的行星
就大小和质量而言,地球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并不显眼。
2.特殊的天体
(1)表现: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物,特别是存在着智慧生物的天体。
(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自身条件
【思考感悟】 为解决地球上日益恶化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们曾提出移民月球的设想,要想使“移民月球”成为现实,你认为应重点解决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提示 应使月球上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当然还应解决地球与月球间的交通问题。
[预习效果自测]
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宇宙是时间、空间和万事万物的总称,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
(2)各类天体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行星。( )
(3)所有天体彼此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了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
(4)天体系统按大小可分为四个层次。( )
答案 (1)√ (2)× (3)× (4)√
根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日前发现了一颗比太阳还要明亮1 000万倍的恒星“R136a1”,其位于第三幅图右下角最亮处。它的质量是太阳的320倍,表面温度超过4万摄氏度。据此完成2~3题。
2.恒星“R136a1”最不可能属于( )
A.总星系 B.银河系
C.河外星系 D.太阳系
3.假设用恒星“R136a1”替换太阳的位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地球两极冰川将增加 ②地球将遭受非常强烈的紫外线辐射 ③地球上将很难存在生命 ④金星将更可能具备产生生命的条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2题,恒星“R136a1”属于太阳系之外的其他恒星星系,不可能属于太阳系。第3题,若用恒星“R136a1”替换太阳的位置,该恒星辐射的能量远远超过现在太阳辐射能,所以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非常强烈,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大幅度提升,不再适合生命存在。
答案 2.D 3.B
2015年1月19日,失联11年的欧洲火星探测器“猎兔犬2号”在火星现身,其主要任务是探测火星生物存在的证据。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4~6题。
4.图中代表火星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火星探测器一旦进入火星轨道,便脱离了(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6.下列可作为火星上存在生物证据的是( )
A.坚硬的地表
B.强烈的光照
C.存在液态水
D.公转轨道与地球一致
解析 第4题,在太阳系模式图中八颗行星的位置由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此可以判读乙为火星。第5题,火星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便脱离了地月系。第6题,根据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可知,存在液态水是存在生物的证据之一。
答案 4.B 5.A 6.C
7.结合教材,完成下列连线题。
地球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答案
探究点一 天体和天体系统
【案例探究】
“嫦娥五号”探测器将于2017年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谱写探月工程新篇章。2015年5月15日,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在海口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在深入开展深空探测论证,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建成也将为中国深空探测创造条件。
结合材料探究:
(1)“嫦娥五号”所探测的天体属于哪一类型的天体?
(2)月球所属的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分别是什么?其中最低一级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什么?
提示 (1)“嫦娥五号”主要任务是探测月球,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
(2)总星系和地月系。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
【反思归纳】 宇宙中的天体及天体系统
(1)宇宙是物质的,其天体形态多种多样,且分布不均。天体类型如下图所示:
(2)宇宙除具有物质性外,还具有运动性,且运动是有规律和层次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
1.“三看法”巧断天体
一看它是不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例如,星际物质尽管用肉眼看不见,但它是天体。
二看它是不是某一天体的一部分,天体的一部分不能称为天体。例如,月球表面的岩石是月球的一部分,不是天体。
三看它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例如,宇宙飞船在太空中运行时是天体,返回到地面就不是天体。
2.“两要法”判断天体系统
天体之间要构成天体系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即“两要”:一是要相互吸引;二是要相互绕转。只吸引不绕转构不成天体系统。
易错警示 流星体、流星现象、陨星(或陨体)的区别
(1)流星体位于星际空间内,属于天体。
(2)流星现象是指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产生的划破夜空的光迹。
(3)陨星是流星体坠落到地面的残体,也叫陨体,不属于天体。
【即时巩固】
右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宇宙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蓝月亮”应属于( )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
(2)与图中包含的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
A.总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蓝月亮”绕行星旋转,应属于卫星。第(2)题,图中“蓝月亮”围绕行星旋转,构成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行星携带“蓝月亮”围绕恒星旋转,构成图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属于恒星系,与选项中太阳系的级别相同。
答案 (1)C (2)C
探究点二 太阳系
【案例探究】 2016年7月16日,美国航天局宣布,“好奇号”火星车发现火星表面存在一些不同寻常的浅色岩石,这是首次发现火星表面潜在“大陆地壳”的证据。勘测分析发现火星岩石样本非常类似于地球地壳成分。随着“好奇号”越来越多的发现,火星的神秘面纱正在被人类一点点地揭开。
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字母代表的天体中,表示火星的是________。
(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________,它为什么能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3)火星、地球及太阳系的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运动的特征有哪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提示 (1)D
(2)太阳 由于太阳的质量约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在强大的引力作用下,其他天体都围绕太阳运行,故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3)八颗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具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反思归纳】 八颗行星分类及特征
方法技巧 太阳系模式图的判读方法
(1)八颗行星位置的判定。
根据由近到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进行判定。
(2)小行星带的位置。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3)彗星彗尾指向的判定。
根据彗星的主要构成物质为冰和尘埃,可判定其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彗尾多背向太阳。
【即时巩固】 地外行星(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的行星)绕日公转运行到与地球、太阳成一条直线,且与地球位于太阳的同侧时,称为行星“冲日”,简称“冲”。2016年2月7日,发生了木星“冲日”现象。日落时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整夜可见。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行星属于地外行星的是( )
①金星 ②土星 ③天王星 ④水星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木星“冲日”的是( )
解析 第(1)题,地外行星→公转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根据太阳系示意图→土星、天王星在地球轨道之外。第(2)题,根据题目材料→“冲日”指绕日公转的行星与地球、太阳成一直线,且与地球位于太阳同侧→图B符合。
答案 (1)B (2)B
探究点三 存在生命的行星
【案例探究】
美国时间2016年10月28日NASA卡西尼号飞到了距离土卫二Enceladus北极区域仅30英里的位置。在这次近距离的飞行中,探测器拍到了更加清晰的羽状喷流,它将带领科学家揭开这颗星球是否存在生命体的神秘面纱。卡西尼号项目设计师Brent Buffington介绍称,这是他们有史以来距离土卫二羽状喷流最近的一次。
结合材料探究:
(1)土卫二若存在生命,自身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土卫二若存在生命,除自身条件外,还需具备什么样的宇宙环境?
提示 (1)①与恒星的距离适中,使其表面保持适宜的温度,使得液态水得以存在。②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其周围,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这颗行星绕转的恒星比较稳定,其行星系统中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其处于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反思归纳】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方法技巧 行星上生命存在条件题目的“四看”分析法
在分析某行星是否有生命存在时可以从“四看”入手。
一看:该行星所处的宇宙环境是否安全稳定。
二看: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从距恒星的距离远近、自转和公转周期长短、大气层等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
三看:该行星周围有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从该行星的体积、质量和大气演化等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具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四看: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从温度高低和水体运动方面分析该行星是否有液态水。
【即时巩固】 欧洲天文学家宣布,他们在太阳系外发现了50多颗行星,其中有一颗与地球形态相似,它距离地球约35光年。研究表明,它的运行轨道与它的母星橙矮星距离适宜,且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构成,而液态水可能存在于这颗行星的表面,它的大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氮的成分,极有可能存在生命。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与材料中所说的“橙矮星”属于同一类天体的是( )
A.太阳 B.地球
C.月球 D.哈雷彗星
(2)天文学家研究判断新发现的这颗行星极有可能存在生命的主要依据是( )
A.这颗行星与地球形态相似
B.这颗行星距离地球很近,只有约35光年
C.这颗行星像地球一样主要由岩石组成
D.这颗行星可能存在液态水及含有氧气的大气
解析 第(1)题,材料中表明,新发现的这颗行星绕转的母星是“橙矮星”,“橙矮星”是一颗恒星。第(2)题,判断某颗天体上是否存在生命,主要看它是否存在液态水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答案 (1)A (2)D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什么是天体,天体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天体系统?
3.如何判断天体?
4.如何判断天体系统?
5.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类和特征有哪些?
6.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哪些?
对点练一 天体和天体系统
2016年11月15日,天空上演“木星合月”美丽天象,公众欣赏到太阳系的“大个子”与“月姑娘”近距离接触的美妙场景。“木星合月”是指木星和月球正好运行到同一经度上,月球从明亮的木星边上掠过,两者距离达到最近。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此次上演“木星合月”的成员说法正确的是( )
A.月球、木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
B.月球、木星都是太阳系中的重要成员
C.月球、木星都是所在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
D.月球是地月系重要成员,但不是中心天体
2.比太阳系高一级,比总星系低一级,且不包含月球的天体系统是( )
A.地月系 B.银河系
C.恒星世界 D.河外星系
解析 第1题,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太阳系中的重要成员是太阳及木星等行星,而月球是卫星,是地月系重要成员。地月系中心天体是地球。第2题,银河系、地月系都包括月球;恒星世界并不是天体系统。
答案 1.D 2.D
对点练二 太阳系
人民网2016年4月10日报道,据NASA网站消息,第41981号小行星以日前逝去的中国新生代女歌手姚贝娜的名字命名。读图,完成3~4题。
3.姚贝娜星所在的小行星带位于图中哪两颗大行星之间( )
A.3和4 B.4和5 C.5和6 D.6和7
4.距离位置3行星的最近的一颗恒星是( )
A.太阳 B.哈雷彗星
C.织女星 D.火星
解析 第3题,图中1表示水星,2表示金星,3表示地球,4表示火星,5表示木星,6表示土星,7表示天王星,8表示海王星,9表示彗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即位于4和5之间。第4题,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答案 3.B 4.A
对点练三 存在生命的行星
“It’s not just a planet.It’s home.”这是对地球在太阳系中地位的恰如其分的评价。据此完成5~6题。
5.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并不是因为( )
A.日地距离适中
B.地球自转周期适宜,昼夜温差较小
C.各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D.日照条件稳定,不断供应地球能量
6.能够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特殊行星的是( )
A.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大气条件和液态水
B.地球恰好位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
C.只有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有利于生命形成和发展
D.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卫星绕转的大行星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就其自身条件而言,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而适宜的温度与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和稳定的光照条件有关,与各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无关,它只是保证了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答案 5.C 6.A
课后作业
基础冲A练
来自不同国家的2 500名参加世界天文学大会的代表,对四个关于确定太阳系行星身份的草案进行投票表决后决定,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被划为“矮行星”。读图,完成1~2题。
1.冥王星失去“行星”地位,是因为冥王星( )
A.发现太晚,体积比月球还小
B.直径与质量太小,受轨道上相邻天体的干扰
C.体积与密度同小行星相似
D.公转轨道离太阳太远,表面温度太低
2.冥王星“降级”后被称为“矮行星”,而不是像月球被称为卫星,是因为( )
A.质量大小不同
B.体积大小不同
C.距离太阳远近不同
D.绕转中心不同
解析 “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并且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同样具有足够质量、呈圆球形,但不能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被称为“矮行星”。冥王星与月球相比,因绕转中心不同而成为不同类型的天体,冥王星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
答案 1.B 2.D
(2017·河北石家庄高一检测)荷兰某机构计划2023年把志愿者送上火星,这个计划可行吗?专家认为技术上很难。据此完成3~4题。
3.火星位于下列哪级天体系统( )
①太阳系 ②银河系 ③地月系 ④河外星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志愿者飞往火星途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
①宇宙空间强辐射 ②火星引力强大 ③火星大气层稠密 ④环境长期失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3题,火星位于太阳系中,银河系包括太阳系;银河系与河外星系是并列的;河外星系不包括银河系;地月系的主体是地球,地球和火星等级是并列的,所以地月系不包括火星。第4题,宇宙空间具有强辐射、超真空、失重的特点,所以志愿者飞往火星途中会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宇宙空间强辐射、环境长期失重。
答案 3.A 4.D
2016年7月美国“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飞过冥王星。图1为太阳系示意图,图2为冥王星首张高清照片。读图完成5~6题。
5.据材料可知( )
A.“新视野号”已飞离太阳系
B.“新视野号”已到达河外星系
C.图1中包含二级天体系统
D.图1中包含三级天体系统
6.冥王星不存在生命的条件最可能是( )
A.没有昼夜交替现象
B.强烈的太阳辐射
C.缺少卫星环绕
D.缺少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解析 第5题,“新视野”号近距离飞过冥王星,未脱离太阳系;图中最高级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太阳系包括地月系,故为二级天体系统。第6题,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利于呼吸的大气,太阳系中只有地球具备。
答案 5.C 6.D
7.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交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解析 地球上存在大气是因为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有足够大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答案 A
8.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
(2)图中属于巨行星的是________;特征与地球较为相似的行星是________。(填字母)
(3)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地球以外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包括地球宇宙环境和自身条件。请按照因果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适当的方格中。
A.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形成原始的海洋
B.日地距离适中
C.地球体积、质量适中
D.液态水
E.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F.太阳系中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G.适宜的温度
H.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I.太阳光照稳定
解析 第(1)题,依据各行星距日远近及小行星带的位置可知,A为水星,H为金星,C为地球,G为火星,F为木星,E为土星,D为天王星,B为海王星。第(2)题,土星、木星为巨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同属类地行星,特征较为相似。第(3)题,太阳光照稳定及太阳系中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属地球的宇宙环境;日地距离适中,再加上地球昼夜更替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适宜的温度;体积和质量适中,使地球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条件。
答案 (1)水星 海王星 地球 土星
(2)E、F A、H、G
(3)第一行从左到右:F I G D H 第二行从左到右:B A
能力达标练
(2017·广东名校高一联考)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凌晨1时30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2月15日凌晨4时35分稳稳落在虹湾着陆区,月球车进入月表漫步和探测阶段,这标志着“嫦娥三号”登月成功。读图完成1~2题。
1.月球车在月球表面执行任务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包括( )
①受宇宙辐射影响大,白天太阳紫外线强烈 ②月面昼夜温差巨大,易损坏仪器 ③自转周期短,太阳能供电不足 ④月壤松软,月面凹凸不平,月球车行走容易打滑翻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若宇航员登上月球,则其可能观测不到的现象有( )
①绚丽多彩的极光 ②拖着长尾的彗星 ③一闪即逝的流星 ④轮廓模糊的星云 ⑤黑子或耀斑活动 ⑥明亮耀眼的恒星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⑤⑥
解析 第1题,月球因无大气,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月球风化作用显著,月壤松软。第2题,月球上无大气层,而极光、流星现象都与大气层有关。
答案 1.B 2.B
(2017·山东潍坊高一质检)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14年9月12日证实,太空探测器“旅行者1号”已经飞出太阳系,成为首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物体,为寻找地外文明又迈进了一步。读图完成3~4题。
3.材料中比“太阳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在天体系统层次图中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4.下列关于“太阳系中至今为止只发现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太阳系中地球有稳定的光照和安全的宇宙环境
B.地球自转周期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昼夜温差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产生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
D.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所以地球上有适宜的温度
解析 第3题,天体系统的范围由小到大是D地球或月球构成C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等构成B太阳系,比太阳系高一级是A银河系,所以根据图判断A正确。第4题,日地距离影响最大的是地球表面的温度变化,地球表面的大气层是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形成的,所以C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C。
答案 3.A 4.C
(2017·湖南湘中名校高一联考)2014年3月26日,天文学家在冥王星更外侧的太阳系边缘发现一颗太阳系的新成员,这颗“冰冻星球”的发现暗示在那个寒冷的区域很有可能还隐藏着比冥王星更大的天体。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天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天体即宇宙中一切球状的固态物质
B.材料中的“冰冻星球”为恒星
C.天体在宇宙中是静止不动的
D.天体有很多类型,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6.“冰冻星球”所在区域比较寒冷,这最可能是由于该区域( )
A.距太阳比较遥远
B.天体的体积过小
C.天体绕太阳公转的速度过快
D.被冰雪覆盖
解析 第5题,天体是宇宙中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故A错;“冰冻星球”位于太阳系中冥王星外侧,不是恒星,太阳系中只有太阳是恒星,且自身发光、发热,B错;宇宙中的物质是处于不断运动中的,C错;天体包括恒星、行星、卫星、流星、彗星、星云等,故选D项正确。第6题,“冰冻星球”位于太阳系中冥王星外侧,该天体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因距太阳远,接受太阳辐射小,温度低,所以该区域比较寒冷,A项正确。
答案 5.D 6.A
7.美国宇航局宣布,通过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项目发现了太阳系外第一颗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开普勒-22b。读开普勒-22b所在星系与太阳系行星对比图,下列天体不在宜居带内的是( )
A.开普勒-22b B.水星
C.月球 D.火星
解析 从图中可知水星不在宜居带内。
答案 B
8.“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温度条件 B.恒星质量
C.行星体积 D.大气成分
(2)适宜的温度是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重要条件。你认为地球表面有适宜温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3)月球也位于图示的“生命宜居带”中,但月球上没有生命物质存在,主要原因是什么?
解析 本题考查生命存在的条件,解题关键是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第(1)题,由图中宜居带、恒星质量、行星轨道半径三者的关系,联想地球可居住是因为适当的日地距离使得地球有适合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第(2)题,地表有适宜温度除与地球的外部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适中的日地距离有着密切的关系外,也与地球自身的大气、自转周期、水体面积等因素密切相关。第(3)题,应借助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和发展的温度、大气、水三个方面的条件来考虑,因为这些都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了这些条件,才可能有生命的存在和发展。
答案 (1)A
(2)与地球表面有适宜温度有关的因素:太阳光照在生命进化过程中较为稳定、日地距离适中、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地球自转周期较短、地球表面的水面积较广等。
(3)由于月球的体积、质量较小,月球上没有大气层,导致月面温度日较差可达300 ℃以上,同时月球也没有液态的水,缺少形成生命物质的必要条件,虽然月球也位于“生命宜居带”中,但无法形成生命物质。
课件50张PPT。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空间 时间 物质 恒星 行星 星云 恒星 相互吸引 星系 行星系统 太阳 太阳 金星 土星 金星 土星 质量 生物 智慧生物 距离 温度 液 体积 质量 √ × × √ 解析 第2题,恒星“R136a1”属于太阳系之外的其他恒星星系,不可能属于太阳系。第3题,若用恒星“R136a1”替换太阳的位置,该恒星辐射的能量远远超过现在太阳辐射能,所以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将非常强烈,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大幅度提升,不再适合生命存在。
答案 2.D 3.B解析 第4题,在太阳系模式图中八颗行星的位置由内向外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此可以判读乙为火星。第5题,火星探测器进入火星轨道后,便脱离了地月系。第6题,根据存在生命的基本条件可知,存在液态水是存在生物的证据之一。
答案 4.B 5.A 6.C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蓝月亮”绕行星旋转,应属于卫星。第(2)题,图中“蓝月亮”围绕行星旋转,构成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行星携带“蓝月亮”围绕恒星旋转,构成图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属于恒星系,与选项中太阳系的级别相同。
答案 (1)C (2)C解析 第(1)题,地外行星→公转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根据太阳系示意图→土星、天王星在地球轨道之外。第(2)题,根据题目材料→“冲日”指绕日公转的行星与地球、太阳成一直线,且与地球位于太阳同侧→图B符合。
答案 (1)B (2)B提示 (1)①与恒星的距离适中,使其表面保持适宜的温度,使得液态水得以存在。②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其周围,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2)这颗行星绕转的恒星比较稳定,其行星系统中的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其处于一个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解析 第(1)题,材料中表明,新发现的这颗行星绕转的母星是“橙矮星”,“橙矮星”是一颗恒星。第(2)题,判断某颗天体上是否存在生命,主要看它是否存在液态水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太阳系中的重要成员是太阳及木星等行星,而月球是卫星,是地月系重要成员。地月系中心天体是地球。第2题,银河系、地月系都包括月球;恒星世界并不是天体系统。
答案 1.D 2.D解析 第3题,图中1表示水星,2表示金星,3表示地球,4表示火星,5表示木星,6表示土星,7表示天王星,8表示海王星,9表示彗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即位于4和5之间。第4题,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
答案 3.B 4.A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就其自身条件而言,包括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而适宜的温度与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适宜和稳定的光照条件有关,与各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无关,它只是保证了地球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答案 5.C 6.A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课程标准
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了解太阳大气的成分及其能量来源。2.结合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掌握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及太阳辐射对人类的重要意义。3.利用太阳的外部结构示意图,了解太阳大气分层及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4.结合太阳活动的具体案例,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阅读教材P11~P1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填写下列知识。
1.太阳概况
(1)状态:巨大炽热的气体球。
(2)主要成分:氢和氦。
(3)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及其波长
(1)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释放能量,这种方式称为太阳辐射。
(2)下图中A表示紫外区,B表示可见光区,C表示红外区。其中,B光区的波长范围为0.4~0.76微米,约占太阳辐射总量的50%。
3.太阳辐射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光和热←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温度,为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的活动提供了能量,影响着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2-3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据图分析:
(1)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出现在什么纬度地区?为什么?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什么地区?为什么?
提示 (1)全球年太阳辐射总量的最大值并不是出现在赤道地区,而是出现在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及青藏高原地区。这是由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云雨,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而回归线附近的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青藏高原则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光照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值在青藏高原,最低值在四川盆地。这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降水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而四川盆地阴天多,云量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所到达地面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明显减少。
教材梳理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阅读教材P12~P1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填写下列知识。
1.太阳的外部结构
上图中由内向外依次为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
2.太阳活动概况
(1)主要类型和产生位置
(2)强弱标志:黑子的大小和多少。
(3)周期:约为11年。
3.对地球的影响
(1)影响地球气候: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密切相关。
(2)影响地球电离层:耀斑爆发时所发射的电磁波,能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甚至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发生短时间的中断。
(3)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2-4太阳的外部结构示意,据图分析:
(1)由里向外,太阳的外部大气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2)光球层和色球层中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分别是什么?两者的活动有何关联性?
提示 (1)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黑子、耀斑 耀斑随着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
[预习效果自测]
读图,完成1~2题。
1.④地所在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横断山区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太阳年辐射总量③地小于①地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低,云量大
B.地势高,空气稀薄
C.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
D.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解析 第1题,由经纬度可知④地所在的地形区应是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第2题,③地位于四川盆地,①地位于青藏高原。③地是盆地地形且多云雾天气,所以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小的地区;而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是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答案 1.D 2.A
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喷射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高速向宇宙空间喷射,形成太阳风暴。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7日22时许,一场强烈的太阳风暴抵达地球。读某区域在某时段内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与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据图可知,太阳活动强弱与自然灾害频次( )
A.无关联 B.呈正相关
C.呈负相关 D.无法确定
4.太阳活动( )
A.主要标志是黑子和日珥
B.活动周期大约是22年
C.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而出现美丽的极光
D.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异常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自然灾害发生频次高时,太阳活动强;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低时,太阳活动弱。第4题,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是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答案 3.B 4.D
探究点一 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案例探究】
材料一 2016年3月16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下达2016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2016年,全国新增光伏电站建设规模为1 780万千瓦。根据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2 805万千瓦,同比增长60%,其中,光伏电站2 338万千瓦,分布式467万千瓦。
材料二 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影响光伏电站建设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是什么?
(2)从自然因素考虑我国哪些地区适合建设光伏电站?为什么?
(3)为什么处于同纬度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太阳能资源相差巨大?
提示 (1)太阳辐射。
(2)我国的青藏高原地区,西北地区适合光伏电站的建设,原因是这些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
(3)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能见度高;日照时间较长;空气中尘埃含量较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太阳能资源丰富。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空气中水汽含量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从而造成日照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
【反思归纳】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多少直接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和日照时间,具体的影响因素如下:
因素
影响
纬度
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纬度高,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
天气
天气晴朗,阴天少,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地势
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日照强度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大气透
明度
大气透明度高,尘埃杂质少,太阳辐射强;反之,太阳辐射弱
昼夜
长短
昼越长,日照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辐射多;反之,获得的太阳辐射少
2.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及成因
特别提醒 太阳辐射强的地区,热量不一定丰富
一般地说,太阳辐射强的地方,热量较丰富,但有些特殊区域并不通用此规律。例如青藏高原,虽处于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高值中心,但由于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少,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即时巩固】 读“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国的城市中,有“日光城”之称的是________市。
(2)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四个直辖市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是________市。
(3)图中青藏高原地区年太阳辐射总量________(高或低)原因有哪些?
(4)我国台湾岛西侧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东侧的多,原因是什么?
解析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等。在我国,气候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因天气晴朗、空气稀薄而太阳辐射强度大。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背风坡因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比迎风坡大。
答案 (1)拉萨 (2)重庆
(3)高 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少;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大气污染少,空气洁净,透明度高。
(4)西侧处在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东侧处在迎风坡,降水多,阴天多,对太阳辐射削弱多。
探究点二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案例探究】 2016年2月24日,太阳爆发了一场大规模耀斑,这也是近年来太阳最强大的爆发之一。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2月25日报道,这场大规模的X4.9级太阳耀斑是从一个名为AR1990的活跃太阳黑子处爆发的,X级太阳耀斑是威力最大的太阳风暴类型。
结合材料探究:
(1)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层中的哪一层?其活动周期是多少?
(2)耀斑发生时,会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这是为什么?
提示 (1)色球层。周期约为11年。
(2)耀斑爆发时,太阳会发射强烈的电磁波,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发生短时间的中断。
【反思归纳】
1.太阳活动的类型对比
太阳活动有多种表现,其在太阳大气结构中的位置和表现也有差异,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太阳活动的影响及成因分析
【即时巩固】 2016年8月21日,太阳动力学天文台捕捉到一个巨大的X2.2级的太阳耀斑,这个太阳耀斑来自于一个太阳黑子活跃区。综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太阳黑子和耀斑( )
A.分别出现在A层和C层
B.分别出现在A层和B层
C.分别出现在B层和A层
D.分别出现在B层和C层
(2)此次太阳耀斑爆发对地球或航天器带来的影响可能是( )
A.使天宫一号上的指令系统产生错误
B.许多地区的有线电通信中断
C.连云港地区上空出现极光现象
D.全球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A、B、C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光球层和色球层。第(2)题,太阳活动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使天宫一号上的指令系统产生错误;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此次太阳耀斑爆发并不会导致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
答案 (1)B (2)A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太阳辐射的定义是什么?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有哪些?
4.世界和我国年太阳辐射量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4.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分布在太阳大气层的什么位置?
5.黑子和耀斑分布在太阳大气层的什么位置?
6.说出黑子和耀斑活动的特点与活动周期。
7.太阳活动对地球有哪些影响?
对点练一 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地球与太阳辐射息息相关。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自然现象与太阳辐射无关的是( )
A.生物的形成 B.大气和水体的运动
C.煤、石油的形成 D.火山的喷发
2.下列人类活动中,利用的能源不是最终来自太阳辐射能的是( )
解析 第1题,地球上的生物、大气、水、煤、石油、天然气根本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火山喷发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第2题,A、B、C三个选项中所用的能源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辐射能,而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不属于太阳辐射能。
答案 1.D 2.D
对点练二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下图是太阳黑子活动和地磁场活动对应关系图,上方的曲线是历年太阳黑子活动情况,下方的曲线是地磁场变动情况。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磁场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太阳黑子活动强弱与地磁场活动强弱呈正相关
B.太阳黑子活动强弱受地磁场活动状况影响
C.太阳黑子活动发生在太阳的色球层
D.地磁场活动异常会导致飞机、轮船等导航系统故障
4.下列年份太阳黑子活动可能增强的是( )
A.2018年 B.2016年
C.2022年 D.2027年
解析 第3题,我们可以看到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磁场活动存在相关性,但这种相关不是正相关;地磁场活动受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增强时会抛射出大量高能带电粒子,被地磁场捕获的部分与地磁场相互作用而引起地磁场异常,甚至出现“磁暴”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而影响依靠指南针导航的航空、航海等部门的安全航行。第4题,太阳黑子活动发生在太阳光球层。太阳活动周期是11年,从图中可以看出,最近一次太阳活动增强的年份大约是2000年,故接下来两次太阳活动增强的年份应该分别是2011年、2022年。
答案 3.D 4.C
课后作业
基础冲A练
下图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知,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分布特点是( )
A.由南向北逐渐增加
B.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
C.整体上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D.整体分布较均衡
2.图中a区域年太阳总辐射量较b区域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 B.地形
C.植被 D.纬度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不均,整体上西多东少,北多南少。第2题,a区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b区域海拔低,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答案 1.C 2.B
(2017·河北邯郸高一检测)在交通的十字路口处,我们经常见到右图所示的交通信号灯。据此完成3~4题。
3.有人注意到在一周白天中,同一交通信号灯的亮度会出现变化,你认为影响因素主要是( )
A.海拔高度 B.电网供电
C.阴晴状况 D.交通流量
4.下列哪一城市大量设置这种交通信号灯效果会更好( )
A.拉萨 B.重庆
C.大庆 D.海口
解析 第3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以太阳能为电源的交通信号灯,因此影响其亮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阴晴状况。第4题,太阳能交通信号灯应该在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大量使用,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是青藏高原。
答案 3.C 4.A
每过一定年限天文观测人员总会发现太阳表面出现一些偏黑的斑点,宛如太阳的“大黑痣”,其中心区域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低1 500 ℃左右。据此完成5~7题。
5.这些“大黑痣”出现在太阳的( )
A.内部 B.大气层外部
C.色球层 D.光球层
6.上述现象的出现( )
A.不会导致全球气候异常
B.不会引起手机通信信号不好
C.与耀斑活动具有相似的周期性
D.导致两极地区极光频率减少
7.应注意收听太阳活动预报的部门有( )
①电信部门 ②机械制造业部门 ③商业零售部门
④航天部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5题,由材料可判断,这些“大黑痣”为太阳黑子,出现在太阳的光球层。第6题,太阳黑子数目的变化大体上以11年为一个周期,黑子数目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高峰年,此时太阳耀斑和太阳风等现象也会频繁出现,导致全球气候异常,引起手机通信信号不好,两极地区极光频率增多等。第7题,②③与太阳活动无关。
答案 5.D 6.C 7.B
8.读太阳大气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大气层A是________层,B是________层,C是________层,其中________层最亮(填名称),________层和________层只有在日食时可以看到(填字母)。D与E往往相伴出现,说明太阳活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太阳活动中的黑子和耀斑的区别。
(3)耀斑活动增强时,会引起无线电短波通信突然中断,原因是什么?
(4)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 图中主要表示了太阳的外部结构,即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三层中,光球层是我们平时用肉眼看到的明亮发光的太阳圆盘,它最亮。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它们往往相伴出现,黑子多时,耀斑亦增多。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答案 (1)光球 色球 日冕 光球 B C 整体性
(2)黑子发生在光球层上,因温度比四周低而暗;耀斑发生在色球层上,因温度比四周高而亮。
(3)耀斑爆发时,强烈射电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无线电短波会部分或全部被吸收,导致通信衰减或中断。
(4)①扰动电离层,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影响;
②扰乱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④影响降水等。
能力达标练
太阳能光热电站(如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解析 第1题,整体而言,太阳辐射在我国的分布规律大致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四个地区中,柴达木盆地由于深居内陆,全年降水少,光照时间长,且地势较高,大气稀薄,成为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因而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第2题,数以万计的反光板把太阳光聚焦,给锅炉加热,使得太阳光难以到达地表,使得地表温度降低,故A项错误,太阳活动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太阳能光热电站不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故B项错误。数以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光,途经高塔锅炉附近的飞鸟有可能被灼伤,C项符合题意。太阳能光热电站不会提高作物产量,故D项错误。
答案 1.A 2.C
下图为32°N某地区某一周的气温与太阳辐射强度变化情况。读图,完成3~4题。
3.该周最有可能属于( )
A.1月 B.5月
C.7月 D.11月
4.星期二平均气温最低的原因主要是( )
A.阴雨天气 B.尘埃杂质少
C.太阳活动 D.地震
解析 第3题,该地纬度为32°N,地处亚热带地区。因日平均气温在20 °C以下,且不断上升,所以可能在5月。第4题,星期二气温低是因为太阳辐射强度小,短时间内太阳辐射变化剧烈,应该是天气原因。
答案 3.B 4.A
(2017·吉林长春高一期末)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观测到了一颗距离太阳系不远的红矮星(恒星)的耀斑爆发,它释放的能量相当于数千次太阳耀斑释放能量的总和,会吹散行星的大气层。据此回答5~6题。
5.此恒星耀斑爆发时( )
A.是一个暗黑的斑点
B.一定会扰乱地球大气层,造成无线通信中断
C.是一个增亮的斑块
D.一定会造成地球上气候的异常
6.此次耀斑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附近行星时,行星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①大气层被吹散,表面成为不毛之地 ②行星表面温度迅速下降 ③行星上出现大潮 ④行星上出现“磁暴”现象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5题,耀斑是在恒星大气层中发生的一种局部辐射突然增加的活动,可以观察到亮度增加。此恒星在太阳系外,耀斑爆发影响到地球的可能性不大。第6题,耀斑爆发喷发出大量带电粒子,形成一股强烈的“风”,对行星大气层具有强烈的吹拂作用;高能带电粒子会干扰行星磁场,使行星产生“磁暴”现象。耀斑爆发,恒星辐射增强,行星表面温度应有所上升;大潮是海水受天体引力所致,与耀斑爆发关系不大,另外行星上也很可能没有水。
答案 5.C 6.D
(2017·河南郑州期末)传输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地球同步卫星会受到太阳影响,其空间位置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第7题。
7.关于太阳对同步卫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使卫星绕地球公转速度发生变化
B.电磁波对卫星的影响强度白天小于夜晚
C.使卫星传输到地球站的信号受干扰
D.地球位于远日点时,卫星受太阳的影响最大
解析 太阳活动会干扰卫星传输到地球站的信号;面向太阳时干扰强度大,即白天大于夜晚;地球位于远日点时,卫星受太阳的影响最小。
答案 C
8.(2017·浙江杭州高级中学期末)读“我国部分城市地理纬度与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和“我国部分地区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城市地区
年平均日照时数/时
地理纬度(北纬)
南京
2 182.4
32°04′
上海
1 986.1
31°09′
重庆
1 211.3
30°40′
杭州
1 902.1
30°20′
宁波
2 019.7
29°54′
拉萨
3 005.1
29°43′
(1)描述图中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20千卡/平方厘米的曲线的走向特点,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试绘出昆明至上海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曲线。
(3)试比较图中台湾岛东、西两侧年太阳总辐射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4)说出表中所列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并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120千卡/平方厘米年太阳总辐射量曲线的走向特点,这是由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差异,特别是地形差异及其纬度位置决定的。第(2)题,在绘图过程中不仅要把握好一级控制点,还要注意次级控制点,具体绘图过程中可参照等高线剖面图的画法进行。第(3)题,台湾岛东、西两侧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太阳辐射分布具有不同特点。第(4)题,拉萨之所以成为年平均日照时数最长的城市,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条件有关。
答案 (1)东部受纬度的影响呈东西走向,而西南地区受地形地势影响呈南北走向。
(2)图略。
(3)西侧高。西侧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东侧反之。
(4)拉萨。纬度较低,海拔高,空气稀薄,云量少,阴雨天气少。
课件40张PPT。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气体球 氢 核聚变 电磁波 太阳辐射 紫外区 可见光区 红外区 0.4~0.76 50% 光 热 温度 水循环 大气 生物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值在青藏高原,最低值在四川盆地。这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降水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而四川盆地阴天多,云量大,较多地削弱了太阳辐射,所到达地面的年太阳辐射总量明显减少。光球层 色球层 日冕层 A 耀斑 黑子 11年 太阳黑子 电离层 高能带电粒子流 磁暴 极光 提示 (1)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黑子、耀斑 耀斑随着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解析 第1题,由经纬度可知④地所在的地形区应是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第2题,③地位于四川盆地,①地位于青藏高原。③地是盆地地形且多云雾天气,所以四川盆地是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小的地区;而青藏高原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是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答案 1.D 2.A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自然灾害发生频次高时,太阳活动强;自然灾害发生频次低时,太阳活动弱。第4题,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活动周期大约是11年;对地球磁场的影响是使地球磁场出现“磁暴”现象。
答案 3.B 4.D解析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等。在我国,气候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因天气晴朗、空气稀薄而太阳辐射强度大。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背风坡因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度比迎风坡大。提示 (1)色球层。周期约为11年。
(2)耀斑爆发时,太阳会发射强烈的电磁波,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甚至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发生短时间的中断。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A、B、C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太阳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光球层和色球层。第(2)题,太阳活动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使天宫一号上的指令系统产生错误;极光出现在高纬度地区;某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此次太阳耀斑爆发并不会导致许多国家出现强烈地震。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地球上的生物、大气、水、煤、石油、天然气根本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能;火山喷发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第2题,A、B、C三个选项中所用的能源是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辐射能,而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不属于太阳辐射能。
答案 1.D 2.D解析 第3题,我们可以看到太阳黑子活动与地磁场活动存在相关性,但这种相关不是正相关;地磁场活动受太阳黑子活动影响,太阳黑子活动增强时会抛射出大量高能带电粒子,被地磁场捕获的部分与地磁场相互作用而引起地磁场异常,甚至出现“磁暴”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而影响依靠指南针导航的航空、航海等部门的安全航行。第4题,太阳黑子活动发生在太阳光球层。太阳活动周期是11年,从图中可以看出,最近一次太阳活动增强的年份大约是2000年,故接下来两次太阳活动增强的年份应该分别是2011年、2022年。
答案 3.D 4.C课时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正确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说明地球运动规律。2.利用光照图,结合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轨道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地球的自转
阅读教材P16~P17“地球的自转”,填写下列知识。
1.定义
地球始终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
自西向东
3.周期
名称
长度
角度
参考点
恒星日
23时56分4秒
360°
距地球遥远的同一
恒星
太阳日
24小时
360°59′
太阳
【思考感悟】 发射航天器为什么在低纬度比较合适?一般向哪个方向发射?为什么?
提示 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低纬度向东发射可获得一个较大的初速度,节省燃料,发射容易成功。
教材梳理2 地球的公转
阅读教材P17~P19“地球的公转”,填写下列知识。
1.定义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
2.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在图中用箭头标出。
(2)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图中A点为近日点,地球每年1月初经过该点,图中B点为远日点,地球每年7月初经过该点。
(3)周期:1恒星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
3.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
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为23°26′。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位置
日期
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B
3月21
日前后
赤道
C
6月22
日前后
北回归线
D
9月23日前后
赤道
A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据图分析,春、秋分日及冬、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的现象有何不同?
提示 春、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冬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预习效果自测]
1.判断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表述是否正确。
(1)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
(2)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恒星日。( )
(3)地球自转线速度与某地的地理纬度和地势高低都呈负相关。( )
答案 (1)× (2)× (3)×
(2017·广西南宁高一检测)读下面四幅示意图,完成2~3题。
2.图中,能正确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若黄赤交角由现状变为24°,下列现象中不会出现的是( )
A.北极圈的度数变为66°
B.地球上太阳光直射的范围增大
C.我国南方地区将出现极光现象
D.地球上温带范围减小
解析 第2题,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即图②中的角度。第3题,黄赤交角变为24°对地球的影响是明显的。将使极圈的地理纬度变为66°;太阳光的直射范围变大;地球上温带的范围缩小。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
答案 2.B 3.C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各点分别是二分二至和近、远日点。据此完成4~5题。
4.2015年的秋分在9月23日,那么秋分日时地球运动到图中的位置大约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当地球从公转轨道③处运行到①处时,其公转速度( )
A.先变慢后变快 B.逐渐变快
C.先变快后变慢 D.逐渐变慢
解析 第4题,图示⑥在近日点附近,可判断④是冬至日,⑤在远日点附近,②应是夏至日;秋分日时,地球应运行在③位置。第5题,公转轨道③处运行到①处时,地球由秋分→冬至→春分,经过近日点(⑥),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答案 4.C 5.C
探究点一 地球运动的特点
【案例探究】
晴朗的夜晚,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的某地,一天文爱好者用三脚架固定好相机,并将相机尽可能对准北极星,把焦距定在无限远,将光圈全部打开,快门定在长时间曝光,然后开始曝光,不间断曝光23小时56分,在冲出的底片上显示恒星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其方向为逆时针方向。
结合材料探究:
(1)为何北极星附近的恒星会绕北极星做圆周运动?
(2)恒星做圆周运动的方向为什么是逆时针?
提示 (1)北极星为地球自转轴的指向,其位置是不变的。
(2)随着地球的自转,在地球北半球高纬度的人们会看到恒星绕北极星运转。由于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地球上看北极星周围的恒星会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正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反思归纳】
1.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技巧
(1)
常规方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2)极点法:从北极上空看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
(3)经度法:东经增大的方向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如右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
(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排列也可判断地球自转方向。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及二者的关系
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速度
角速度
除南、北极点外,各地均约为15°/时(或1°/4分)
平均约1°/天
近日点快(1月初),远日点慢(7月初)
线速度
因纬度而异,自赤道(1 670千米/时)向两极(0千米/时)递减
平均约30千
米/时
关系
地球自转的平面(赤道面)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目前存在23°26′的交角(黄赤交角)
方法技巧 地球公转近日点、远日点时间反向思维记忆法
一般人似乎觉得冬季太阳离地球远些,夏季太阳离地球近些,实际上北半球1月初正是隆冬季节,地球距离太阳最近;7月初正是盛夏,地球距离太阳最远。学习时可利用反向思维记忆法加以记忆。
【即时巩固】 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线速度变化图(乙),完成下列问题。
(1)甲图M点的纬度和乙图N点的月份分别是( )
A.30°、1月份 B.60°、7月份
C.60°、1月份 D.30°、7月份
(2)当公转线速度为N时( )
A.自转线速度变快 B.自转线速度变慢
C.公转角速度较快 D.公转角速度较慢
解析 M处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为南北纬60°;N为公转线速度最慢,公转角速度也最慢,为远日点,7月初。但公转速度的变化不影响自转线速度。
答案 (1)B (2)D
探究点二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案例探究】 英国古文明研究作家葛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写道:“黄赤交角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个周期是41 000年,交角改变在22.1°到24.5°之间,准确性和可预测性不亚于瑞士钟表。”这个周期变化早在1911年巴黎国际天文历大会上就已经公布了。
结合材料探究:
(1)什么是黄道面?什么是赤道面?
(2)什么是黄赤交角?
(3)黄赤交角对太阳直射点有何影响?
(4)若黄赤交角变为24.5°,太阳直射的范围将会如何变化?
提示 (1)黄道面是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赤道面是通过地球中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3)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4)太阳直射点在24.5°N~24.5°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的范围将变大。
【反思归纳】
1.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原因和范围
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以回归年为单位做周期性的回归运动,如下图所示。
(1)原因: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的大小,在一定时期内可看做不变。
(2)范围:最北到达北纬23°26′(北回归线),最南到达南纬23°26′(南回归线),即南北回归线之间。
2.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3.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速度分析
太阳直射点大约每个月移动纬度为8°左右,每移动1°大约需要4天。
方法技巧
1.区别近日点、远日点与二至点的方法
地球公转轨道是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因而地球1月初公转至近日点,7月初公转至远日点,下图表示地球自转、公转的不同画法。
(1)注意观察地轴方向、太阳位置、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若没有特殊说明,该图一般表示从北极点俯视的地球公转图,“二分二至日”未作特殊说明,一般是指北半球而言。)
(2)注意“二至点”与近日点、远日点之间的关系,二者并不重合,但有时也作模糊处理。
2.确定春、秋分的方法
(1)在地球公转轨道上,确定春、秋分时应按地球公转方向来确定。冬至→春分→夏至→秋分。
判断时应先根据近、远日点判断出冬、夏至日,然后根据公转方向判断二分日。
(2)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来确定。若太阳直射点由南半球进入北半球,此时为春分日;若由北半球进入南半球,此时为秋分日。
【即时巩固】 农历八月十八是浙江海宁观赏钱塘潮的最佳时期。读图完成(1)~(2)题。
(1)浙江海宁观赏钱塘潮的最佳时期时,太阳直射点在图一的( )
A.A点附近 B.B点附近
C.C点附近 D.D点附近
(2)在图二中画出这一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用圆圈表示地球,同时画出地轴)。
(3)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图一中的________段。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图二中的________段。
解析 第(1)题,浙江海宁观赏钱塘潮的最佳时期(9月22日)是在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应在图一的A点附近。第(2)题,此题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确定9月22日时地球所处的位置;第二步确定地轴倾斜方向。图中左侧表示“二分二至日”的点离太阳较近,意味着左侧的②点代表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右侧的④点代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再结合地球公转方向,推断出上方的①点代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下方的③点代表春分日(3月21日前后)。9月22日处于夏至日与秋分日之间,且距秋分日较近,由此确定9月22日时地球的位置。地轴方向的确定应结合冬至日、夏至日来判断。先在冬至日与夏至日的位置处画一地球,再连接两球心,接着画地轴,使连线在冬至日处指向南半球,在夏至日处指向北半球。第(3)题,据图一可确定C点的节气应为春分日,D点为夏至日A点为秋分日,B点为冬至日。春分至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据第(2)题分析可知,图二中②点代表冬至日,③点代表春分日。
答案 (1)A
(2)
(3)CD ②③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在南北极上空俯视呈什么方向旋转。
2.说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特点和规律。
3.说出地球公转轨道和方向的特点。
4.说出黄赤交角成因、定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5.说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和时间,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特点。
对点练一 地球运动的特点
1.下面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解析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答案 C
2.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相比较,正确的叙述是( )
A.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两地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上海大于北京
D.两地的线速度相同,角速度上海小于北京
解析 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相等,线速度纬度越高越小。
答案 C
3.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其中M、O、L、F四点表示“二分二至”日。图中各点所代表的地理含义表示正确的是( )
A.F——北半球秋分
B.N——北半球夏至
C.O——北半球春分
D.L——北半球冬至
解析 从图中可知,E点为近日点,N点为远日点,结合公转方向可知,L、F、M、O分别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和秋分日。
答案 D
对点练二 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假设目前的黄赤交角变为30°,则下列地区的范围缩小的是( )
A.热带 B.南寒带 C.温带 D.北寒带
解析 黄赤交角变为30°,则回归线的度数为30°,极圈的度数为60°,所以温带范围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大。
答案 C
某载人航天飞船于2016年10月从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读图回答5~6题。
5.该飞船发射时,太阳直射点在图甲的( )
A.DA段并向北移动 B.AB段并向南移动
C.BC段并向南移动 D.CD段并向北移动
6.在该飞船发射后的四天里,关于地球在图乙中的运动,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距离③处越来越近
B.地球距离④处越来越近
C.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
D.地球公转速度先变慢后变快
解析 第5题,该飞船发射是在秋分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应在图甲的BC段并向南移动。第6题,在该飞船发射后的四天里,地球应该在图乙的③和④之间,并远离③,距离④越来越近,地球公转速度也越来越快。
答案 5.C 6.B
课后作业
基础冲A练
1.(2017·河南四地六校联考)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①图,自转方向自西向东;②图,结合经度知自转方向是自东向西,错误;③图,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自转;④图,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答案 D
2.(2017·湖北武汉高一检测)读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示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B.图中A点的地理纬度是23°26′S
C.A在B的东南方向
D.A比B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解析 图中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方向,该图是以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A点在北半球,地理纬度不可能是23°26'S。南北方向上,越靠近北极点,就越偏北,故A在B的南面;东西方向上,由B到A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故A在B的东面,综上所述A在B的东南方向;地球上各地的角速度除极点为O外,其他均为15°/时。
答案 C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序号表示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恒星M是( )
A.牛郎星 B.织女星
C.太阳 D.北极星
5.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 )
A.0° B.23°26′
C.66°34′ D.90°
解析 黄赤交角是地球赤道面与地球公转轨道面(黄道面)的夹角,黄赤交角在短期内可以看作是稳定不变的,目前采用23°26′。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66°34′。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答案 3.A 4.D 5.C
读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变化示意图,回答6~7题。
6.当太阳直射点分别位于B点和C点时,对地球公转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B点比C点快
B.B点比C点慢
C.B点和C点都是最大值
D.B点和C点都是最小值
7.太阳直射A点的时间最有可能是( )
A.5月 B.8月
C.10月 D.2月
解析 第6题,太阳直射B点时为6月22日前后,接近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慢;太阳直射C点时为12月22日前后,接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快。第7题,8月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10月、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
答案 6.B 7.A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点的节气是________,在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
(2)A、B、C、D四点中地球公转速度较快的是________点,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________点附近。
(3)2016年2月8日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地球位于图中的________之间,此时,太阳直射________半球,并向________移动。
解析 解答有关地球公转运行的这类题目时,首先应根据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出地球运行过程中四个位置的节气或时间,北半球倾向于太阳一侧的应是北半球的夏至日或远日点附近。然后根据地球公转逆时针方向推断出其余三个位置的节气或时间,在此基础上解答问题。由于地球公转速度在近日点时较快,远日点时较慢,2月8日时,地球正位于AB段之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并正向北移动。
答案 (1)冬至日 12 22 (2)A C (3)AB 南 北
能力达标练
读地球局部自转等线速度(单位:km/h)分布示意图,①②在同一纬线上。据此回答1~2题。
1.该区域所在的位置是(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高纬度 D.南半球中低纬度
2.①点地形最有可能是( )
A.河谷 B.盆地 C.平原 D.山地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地球自转线速度自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线速度接近赤道线速度(1 670 km/h),为低纬地区。第2题,①点附近等线速度线弯曲明显,线速度大于同纬度两侧,说明海拔较高,可能是山地。
答案 1.B 2.D
下图为某地天文爱好者在一天中连续拍摄的太阳视运动轨迹,拍摄日期为北半球夏至日,且M位于正南。据此,结合图完成3~4题。
3.拍摄地点可能位于( )
A.23°26′S以南 B.23°26′S以北
C.23°26′N以南 D.23°26′N以北
4.此时,地球位于下图公转轨道的( )
A.M点 B.N点 C.近日点 D.远日点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地夏至日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故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南方,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正接近远日点。
答案 3.D 4.A
5.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在地表的年运动轨迹图,图中心位置为极点,外圆为赤道。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
A.a B.b C.c D.d
解析 左图为南半球图,b→a太阳直射点由赤道移至南回归线,时间为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到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答案 B
右图中A平面为黄道面、B平面为赤道面,据此回答6~7 题。
6.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图中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7.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则( )
A.黄赤交角变为25.5°
B.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4.5°
C.太阳直射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
D.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扩大两个纬度
解析 第6题,图中①为黄赤交角,则P点位于北回归线。当太阳直射P点时,北半球的节气应是夏至。第7题,若图中②角比现在增大2°,即黄赤交角比现在减小2°,变为21.5°,则回归线的度数将变为21.5°,地球上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将缩小4个纬度。
答案 6.B 7.C
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
(2)站在C点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20: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那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次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时应为
( )
A.19时56分4秒 B.20时56分4秒
C.20时3分56秒 D.19时3分56秒
(3)B、C、D三点的角速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A、B、C、D四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理由是什么?
(5)若E为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则E围绕地球运动的速度与地表对应点的自转速度相比( )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
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
解析 第(1)题,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但在南、北极上空观察到的方向不同,在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观察,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图中箭头指向为逆时针,所以A点应为北极点。第(2)题,考查地球自转周期,即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时间为23时56分4秒,而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时间为24小时。由题意可知,站在C点的某同学观察一遥远的恒星应是1个恒星日,时间间隔为23时56分4秒,所以该同学应在今天晚上19时56分4秒观察。第(3)、(4)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其他各地均相同,大约为15°/时。而线速度除极点为零外,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第(5)题,E为地球同步卫星,因此其自转的角速度与地表相同,但由于其绕地球公转半径大于地球半径,因此线速度比地球大。
答案 (1)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
(2)A
(3)角速度相同 地球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其他各地均相同
(4)D>C>B>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南北极点的线速度为零。
(5)C
课件43张PPT。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课时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轴 西 东 逆时针 顺时针 23时56分4秒24提示 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低纬度向东发射可获得一个较大的初速度,节省燃料,发射容易成功。太阳 自西向东 椭圆 焦点 A 1月初 B 7月初 365天6时9分10秒 黄道 23°26′ B 赤道 C 6月22日 D 赤道 A 12月22日 提示 春、秋分日时,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冬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夏至日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 × 解析 第2题,黄赤交角是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即图②中的角度。第3题,黄赤交角变为24°对地球的影响是明显的。将使极圈的地理纬度变为66°;太阳光的直射范围变大;地球上温带的范围缩小。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
答案 2.B 3.C解析 第4题,图示⑥在近日点附近,可判断④是冬至日,⑤在远日点附近,②应是夏至日;秋分日时,地球应运行在③位置。第5题,公转轨道③处运行到①处时,地球由秋分→冬至→春分,经过近日点(⑥),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答案 4.C 5.C提示 (1)北极星为地球自转轴的指向,其位置是不变的。
(2)随着地球的自转,在地球北半球高纬度的人们会看到恒星绕北极星运转。由于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因此在地球上看北极星周围的恒星会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方向旋转,这正是地球自转的结果。解析 M处自转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为南北纬60°;N为公转线速度最慢,公转角速度也最慢,为远日点,7月初。但公转速度的变化不影响自转线速度。
答案 (1)B (2)D提示 (1)黄道面是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赤道面是通过地球中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3)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4)太阳直射点在24.5°N~24.5°S之间移动,太阳直射的范围将变大。解析 第(1)题,浙江海宁观赏钱塘潮的最佳时期(9月22日)是在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应在图一的A点附近。第(2)题,此题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确定9月22日时地球所处的位置;第二步确定地轴倾斜方向。图中左侧表示“二分二至日”的点离太阳较近,意味着左侧的②点代表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右侧的④点代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再结合地球公转方向,推断出上方的①点代表秋分日(9月23日前后),下方的③点代表春分日(3月21日前后)。9月22日处于夏至日与秋分日之间,且距秋分日较近,由此确定9月22日时地球的位置。地轴方向的确定应结合冬至日、夏至日来判断。先在冬至日与夏至日的位置处画一地球,再连接两球心,接着画地轴,使连线在冬至日处指向南半球,在夏至日处指向北半球。第(3)题,据图一可确定C点的节气应为春分日,D点为夏至日A点为秋分日,B点为冬至日。春分至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冬至到春分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据第(2)题分析可知,图二中②点代表冬至日,③点代表春分日。
晨背索引
1.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在南北极上空俯视呈什么方向旋转。
2.说出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特点和规律。
3.说出地球公转轨道和方向的特点。
4.说出黄赤交角成因、定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5.说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和时间,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特点。解析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答案 C解析 除极点外,各地角速度相等,线速度纬度越高越小。
答案 C解析 从图中可知,E点为近日点,N点为远日点,结合公转方向可知,L、F、M、O分别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春分日、夏至日和秋分日。
答案 D解析 黄赤交角变为30°,则回归线的度数为30°,极圈的度数为60°,所以温带范围变小,热带、寒带范围变大。
答案 C解析 第5题,该飞船发射是在秋分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应在图甲的BC段并向南移动。第6题,在该飞船发射后的四天里,地球应该在图乙的③和④之间,并远离③,距离④越来越近,地球公转速度也越来越快。
答案 5.C 6.B课时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了解昼夜现象、昼夜更替现象产生的原因。2.结合光照图理解晨昏线的特点,并学会判读。3.结合经度划分和时区划分示意图掌握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学会简单的时间计算。4.结合示意图,了解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昼夜更替
阅读教材P19“昼夜更替”,填写下列知识。
1.成因
(1)昼夜现象的产生: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
(2)昼夜交替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转。
2.周期
24小时(或一个太阳日)。
3.意义
调节地表温度,保证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3-7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据图分析:
(1)什么是晨昏线?有何特点?
(2)晨线和昏线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 (1)晨昏线是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它是一个大圆,圆心是地球的球心,由晨线和昏线两部分组成,它将地球分成完全相等的两个半球。
(2)随地球的自转,由黑夜跨越该线进入白昼,该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
教材梳理2 地方时
阅读教材P19~20“地方时”,填写下列知识。
1.产生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的地区,东面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总是比西面地点时刻早?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2.计算
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3.区时
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时区的区时。
4.北京时间
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首都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3-8地球自转使地球上产生地方时,据图分析:
(1)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2)中时区以东、以西依次分为几个时区?
(3)哪两个时区合二为一?
(4)北京是晚8时时,伦敦是几时?纽约是几时?
提示 (1)0°经线。
(2)东一区至东十二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3)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
(4)伦敦是12时,纽约是7时。
教材梳理3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阅读教材P20“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填写下列知识。
1.产生
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2.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3-9地球自转使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据图分析:
(1)物体运动方向是向左还是向右偏,是如何界定的?
(2)通常情况下,北半球自西向东流淌的河流,哪一岸侵蚀得严重些?
提示 (1)向左还是向右偏,指的是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判断。
(2)南岸。
[预习效果自测]
1.判断下列关于“地方时”的表述是否正确。
(1)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相同的地方时。( )
(2)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
(3)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30个经度。( )
(4)把某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即区时。( )
(5)180°经线即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
答案 (1)× (2)√ (3)× (4)√ (5)×
2.有关昼夜交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存在昼夜交替现象
B.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会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C.昼夜交替的周期是1个恒星日
D.昼夜交替的周期有利于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解析 昼、夜半球的出现与地球的自转无关。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即1个太阳日),有利于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存在绕日公转,地球上仍有昼夜交替现象,不过周期变为一年,这样的自转周期已经不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了。
答案 D
3.2016年3月19日,由世界自然基金会发起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展开,全球几千个城市,在当地区时20时30分依次熄灭电灯,关闭电源至21时30分恢复正常。图中五城市熄灭电灯的顺序是( )
A.旧金山——惠灵顿——上海——雅典——伦敦
B.伦敦——旧金山——惠灵顿——上海——雅典
C.旧金山——伦敦——雅典——上海——惠灵顿
D.惠灵顿——上海——雅典——伦敦——旧金山
解析 180°是全球最东的地方,按照地理位置越靠东边,时间越早的规律,根据图示中的城市经度,熄灭电灯的顺序依次是惠灵顿、上海、雅典、伦敦、旧金山。
答案 D
4.下图中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方向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
答案 C
探究点一 晨昏线的判读
【案例探究】
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夜半球,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图)。
结合材料探究:
(1)图中,弧线AC是晨线还是昏线?弧线CB呢?
(2)由图可知,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有何关系?与赤道有何关系?
(3)图中A、B两点的地方时分别为几时?为什么?
提示 (1)弧线ACB为晨昏线,据东经度数增加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知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可判断弧线AC为昏线,弧线CB为晨线。
(2)晨昏线(圈)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圈)平分赤道。
(3)A点的地方时为18时,B点为6时。因为赤道上昼夜平分,昼长、夜长分别为12小时,所以赤道上6时日出,18时日落。A点位于昏线上,正值日落,B点位于晨线上,正值日出。
【反思归纳】
1.晨昏线(圈)的主要特点
(1)晨昏线(圈)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如图1,昼半球和夜半球相等。
图1
(2)晨昏线(圈)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如图1,太阳光线垂直于弧ADF(晨线)所在的平面。
(3)晨昏线(圈)永远平分赤道。如图,赤道上昼弧和夜弧永远相等,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
(4)由于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每天地方时6时日出,18时日落,因此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时。如图1,D点是晨线,弧ADF与赤道的交点,地方时为6时。
(5)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但地方时不一定相同。如图1,A、C、D、E、F五点同在晨线上,此时的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相同。只有在同一经线上地方时才相同,上述五点不在同一经线上,因此地方时不同。
(6)晨昏线(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如图2中,图中所示晨昏线(圈)与北极圈相切,北极圈及其以北为极昼,该日是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图2
(7)晨昏线(圈)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重合。如图3、图4和图5都是表示春分日或秋分日时太阳光照图。
图3
图4 图5
(8)晨昏线(圈)自东向西移动,每小时移动15°,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晨昏线的判定方法
方法
依据
晨线
昏线
自转法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那条线
顺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那条线
时间法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6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经过赤道上地方时为18时的那条昼夜分界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或昼半球西侧的界线
夜半球西侧或昼半球东侧的界线
如下图中晨线和昏线的判断(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
【即时巩固】 下列各图中的阴影部分代表黑夜,其中代表晨线的序号是( )
A.②④⑥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解析 辨图析图:本题以四幅不同的太阳光照图为背景设题,①②所在图是侧视图,③④所在图是北极上空俯视平面图,⑤⑥所在图是矩形侧视投影图。要判断晨昏线首先要找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思路展示:
答案 B
探究点二 时间的计算
【案例探究】 美国纽约(西五区)当地时间2016年2月15日20:00,NBA全明星赛在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打响,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对其进行现场直播。
结合材料探究:
(1)全明星比赛打响时,美国匹兹堡(80°W)当地地方时是多少?
(2)中国的篮球迷要看电视直播,需要在几点准时打开电视?
提示 (1)美国纽约当地时间是西五区中央经线75°W的地方时,区兹堡与75°W的经度差为5°,时间差为20分钟,并且匹兹堡位于75°W的西边,所以其地方时为2月15日19:40。
(2)北京时间是东八区区时,比美国纽约(西五区)区时早13小时,2月15日20:00,比赛开始时,北京时间为2月16日9:00。
【反思归纳】
1.地方时
(1)早晚判断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偏东的位置时刻要早。如图1中同纬度的甲、乙两地相比,乙地相对位置偏东,乙地时刻较早(甲地地方时为2时,乙地地方时则为10时);图2中同纬度A、B两地相比,B地位置偏东,B地时刻较早(A地地方时为18时,B地地方时则为24时。)
(2)同一经线等时
图1中,甲、丙位于同一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3)计算方法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1°×两地经度差
①时间差:东加西减(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所求地点在已知地点的西边用减。)
②经度差:同减异加(同为东经或西经相减;一个东经一个西经相加)。
(4)例析
要计算上面图2中E、F两地的地方时,思路如下:
第一步定时:即确定计算可作为条件用的已知经度的地方时,光照图中特殊经线的地方时的确定。
①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如ND。
②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时或新的一天0时,如NB。
③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如NC。
④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如NA。
第二步定向:即确定所求地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相对东西方向,如图中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第三步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以确定时差,如E点所在经线与D点所在经线相差45°,时差为3小时。
第四步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如E点的地方时为12+45°/15°=15时,F点的地方时为24-45°/15°=21时。
2.区时计算
(1)原理:区时计算的基本原理是相邻两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两地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个小时。东边的时刻比西边的时刻早,即“东早西晚”。
(2)计算公式
(3)计算步骤
①根据时区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关系,东侧的地点时刻早。
若两地均为东时区,时区数大的在东侧,其时间早;若两地均为西时区,时区数小的在东侧,其时间早。若一地为东时区,另一地为西时区,则东时区的时刻比西时区的时刻早。
②计算两地的时区差。
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区数相减;一个在东时区一个在西时区,时区数相加,即“同减异加。”
③按公式算出结果。
若结果大于0小于24时,说明所求地和已知地是同一天,那么日期不变,钟点取计算结果;
若结果大于24时,说明所求地比已知地早一天,那么日期增加1日,钟点取计算结果减24;
若结果是负数,说明所求地比已知地晚一天,那么日期减1日,钟点取计算结果加24。
特别提示 (1)采用过日界线的计算方法,不但要注意日期的变更,而且计算两地相隔的时区也较复杂。须分别以12减两地的区时编号数,然后相加。例如在东八区与西八区之间,按包括东、西十二区在内来计算其相隔的时区数,则为:(12区-8区)+(12区-8区)=8区,即相隔8个时区。一般采用不过日界线而过中时区的计算方法较为简便,不易出错。其运算结果是相同的。
(2)利用数轴原理计算:原点为0°经线,+1到+12对应东一区到东十二区中央经线位置,-1到-12对应西一区到西十二区中央经线位置。如下图所示:
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时区的位置,东时区在正方向,西时区在负方向,算出两时区在数轴上的距离(用β表示);在两个时区之间画一箭头,方向由已知时间时区指向未知时间的时区,如果箭头指向负方向,就用已知时间减去β,如果箭头指向正方向,就用已知时间加β。
【即时巩固】 由中国承办的第2届青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北京时间2014年8月28日20时在南京完美闭幕。结合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第2届青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之时,64°W的地方时为( )
A.27日8时16分 B.28日16时16分
C.28日7时44分 D.29日7时44分
(2)下列城市能收听、收看到现场直播的时间是( )
A.伦敦——8月27日清晨
B.纽约——8月28日上午
C.新加坡——8月28日中午
D.巴西利亚——8月28日下午
解析 第(1)题,64°W位于120°E的西侧184°,因而其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84×4分钟,由此可计算出第2届青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闭幕时,64°W的地方时。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纽约、新加坡、伦敦、巴西利亚的经度分别约为:74°W、104°E、0°、48°W,进而可以分别计算出它们所处的区时。当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2014年8月28日20时时,位于中时区的伦敦区时为8月28日12时,位于西五区的纽约区时为8月28日7时,位于东七区的新加坡区时为8月28日19时,位于西三区的巴西利亚区时为8月28日9时。
答案 (1)C (2)B
探究点三 日期的判断
【案例探究】 某年,有一艘客轮从西太平洋向东航行。航行途中海上起了大风,船体剧烈摇晃。这时,一位孕妇耐不住轮船的颠簸而临产。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后出生的妹妹却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
结全材料思考:为什么后出生的妹妹反而比先出生的姐姐大一天?
提示 这对孪生姐妹出生时,客轮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假设姐姐出生时日期是8月1日,妹妹在日界线东侧出生,日期为7月31日,妹妹反而比姐姐大一天。
【反思归纳】
1.日界线
(1)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
①自然界线:即0时(或24时)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时(或24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时(或24时)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②人为界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并把这条分界线叫做“国际日界线”。自西向东过国际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国际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2)日期变更
2.日期范围
若地球上新一天开始与零时经线与180°经线重合时,之后随零时经线西移,“今天”的范围逐渐扩大,“昨天”的范围逐渐缩小。零时经线和日界线(180°经线)把全球分为两个日期(如下图所示)。
方法技巧 如何确定地球上新旧一天的范围大小
因为国际日界线是新的一天的开始,所以180°经线的地方时就等于新一天的时间长度,也就是说180°经线向西到0时经线之间的范围是新的一天,其余的是旧的一天。因此,180°经线是几时,就有几个15°的范围进入新的一天,其余的则在旧一天。如180°经线是6时,全球进入新一天的经度范围是90°(90°E180°),旧一天的经度范围是270°(90°E0°180°),则新旧一天的范围之比为90°∶270°=1∶3。
【即时巩固】 北京时间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在尼泊尔(北纬28.2度,东经84.7度)发生里氏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地震发生时,当地区时为( )
A.4月25日12时11分 B.4月24日12时11分
C.4月25日16时11分 D.4月24日16时11分
(2)地震发生时,地球上处于4月25日的范围约占( )
A.1/2 B.3/4 C.1/4 D.2/3
解析 第(1)题,尼泊尔位于东经84.7°,属于东六区,比北京晚2个小时,因此地震发生时,当地区时为4月25日12时11分。第(2)题,东十二区为几时就有多少个时区位于新的一天(4月25日),东十二区为4月25日18时11分,因此4月25日的范围约占全球的3/4。
答案 (1)A (2)B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的成因是什么?
2.说出如何判断晨昏线以及晨昏线的特点和应用。
3.说出地方时的成因、特点和经度的关系,以及计算方法。
4.说出时区是如何划分的,区时是如何定义的,时区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计算方法。
5.说出两条日界线的特点和日期范围判断的方法。
6.说出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的规律。
对点练一 晨昏线的判读
1.关于晨昏线(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B.晨线与昏线理论上等长
C.晨昏线(圈)在任何时候都等分赤道
D.晨昏线(圈)在任何时候都与经线圈重合
解析 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垂直,只有春分日、秋分日两天,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线(圈)和经线圈重合,其他时刻都不与经线圈重合。
答案 D
2.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解析 由晨昏线的判定方法可知,如A图所示随地球自转过a由昼进入夜为昏线、b为晨线,与题干不符;同理判断C图b为晨线,D图a为昏线,均与题干不符。
答案 B
对点练二 时间的计算
3.上海某同学准备在双节期间去美国自助游, 下图为他在“去哪儿网”预定机票的信息(起降时间为当地时间)。根据机票显示的信息,上海(东八区)至纽约(西五区)所需的飞行时间是( )
A.24小时50分
B.15小时55分
C.14小时55分
D.13小时55分
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上海飞往纽约,是北京时间11:30起飞,纽约区时14:25到达,两地相差13个时区,即相差13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当西五区是9月20日14:25,东八区为9月21日3:25,由上海飞往纽约需要15个小时55分钟。
答案 B
对点练三 日期的判断
4.下图中虚线表示国际日界线,D地此时是2015年12月21日的正午时刻,此时一艘轮船从A地出发,航行6天后到达B地,然后又继续航行10天,到达目的地C地(32°N)。轮船到达C地时,该地的时间为( )
A.2016年1月6日18时
B.2016年1月5日8时
C.2016年1月5日16时
D.2016年1月6日8时
解析 C地位于120°W,轮船到达B地用时6天,因跨越了国际日界线,日期应减一天,故到达B地的时间为2015年12月26日12时;C地在B地以东,地方时相差4个小时,到达B地时C地时间是2015年12月26日16时,期间轮船由B地航行到C地用时10天,到达 C地的时间为2016年1月5日16时。
答案 C
课后作业
基础冲A练
1.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 B图所示地球顺时针方向自转,b点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黄昏。
答案 B
读右面的日照图,完成2~3题。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D点即将进入白昼
B.C点地方时为2时
C.AB线是晨线
D.D、E两点的地方时相同
3.此时国际标准时间为( )
A.20时 B.8时 C.16时 D.4时
解析 第2题,D、E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不同。第3题,此时,180°经线地方时为8时,国际标准时间(0°经线的地方时)为20时。
答案 2.D 3.A
一艘轮船于当地时间2015年9月8日15时10分(区时)航行在图示海区内。读图回答4~6题。
4.该船5分钟后通过了国际日期变更线,下列日期和区时在图示范围内不可能的是( )
A.9日14时15分 B.9日15时15分
C.8日15时15分 D.7日16时15分
5.东十一区与东十二区的分界线是( )
A.172.5°E B.170°E
C.165°E D.172.5°W
6.若此刻轮船处于东十一区内,则下列与西十一区处于同一日期的时区是( )
A.东八区 B.西一区 C.东二区 D.西五区
解析 本题以示意图形式考查通过日界线的两种形式及其应用。从图中可知东十二区与东十一区的分界线是位于180°经线西侧的东经172.5°,西十一区与西十二区分界线则为西经172.5°,并且国际日期变更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题干也没有表明航行方向、航行时穿越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位置,所以其存在四种可能:
航行方向
过国际日期变更线
跨越时区
不跨越时区
向东
7日16时15分
7日15时15分
向西
9日14时15分
9日15时15分
当东十一区时间为8日15时10分时,则0时所在的时区为西四区,则从西四区向东到东十二区的范围内,日期都相同,剩余时区日期相同。
答案 4.C 5.A 6.D
7.右图中的圆圈表示地球的赤道,圆心表示极点,圆圈外的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当从甲地向极点方向发射导弹时,导弹前进的方向最有可能是( )
A.①方向 B.②方向
C.③方向 D.以上三个都不是
解析 依据自转方向判断为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平运动的物体向右偏转。
答案 A
8.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2)图中位于昼半球的点是________。
(3)图中自转线速度相同的点是_______________。
(4)H点的时间为________。
解析 地球自西向东转,由图即可判断出位于昼半球的点。同一纬线上的点自转线速度相同。由图可知,ABC为晨线,所以B点时间为6:00,从而得出H点时间为4:00。
答案 (1)标注略。
(2)D、E
(3)A=C,D=E=F,B=H
(4)4:00
能力达标练
1.5月23日,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103°W)时,北京时间是( )
A.24日2时52分 B.24日2时08分
C.23日3时08分 D.22日2时52分
解析 当太阳直射墨西哥某城市(103°W)时,即103°W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北京时间为120°E的地方时,120°E位于该市东侧经度相差223°,通过计算得到时间相差14时52分,该市为5月23日12时,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需加上14时52分,则北京时间为5月23日26时52分,即为24日2时52分,A项正确。
答案 A
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10年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下图示意M国的位置。据此完成第2题。
2.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地时间的( )
A.8:00~9:00 B.11:00~12:00
C.14:00~15:00 D.17:00~18:00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M国大部分领土位于西1区,总部位于中国,为东8区,两地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因此时间都要换成北京时间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 A
3.Eric在离开夏威夷的飞机上看到如下图所示的中文信息。若出发地为西10区,则到达地是( )
A.西9区 B.西5区 C.东8区 D.东11区
解析 若出发地为西10区,当其区时为15:44时,到达地区时是9:44,可以计算出是比到达地早6小时,即相差6个时区,向西6个时区是东8区,C项正确。
答案 C
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礼于当地时间12月10日16时30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东一区)音乐厅隆重举行。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此完成4~5题。
4.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开始时,北京时间是( )
A.12月10日9时30分 B.12月10日23时30分
C.12月9日9时30分 D.12月9日23时30分
5.颁奖典礼开始时,和斯德哥尔摩处于同一日期的城市是( )
A.纽约 B.东京 C.悉尼 D.惠灵顿
解析 第4题,北京时间(东八区)比斯德哥尔摩(东一区)时间早7个小时,所以颁奖典礼开始时北京时间应该是12月10日23时30分。第5题,颁奖典礼时0:00经线为127.5°E,与斯德哥尔摩处于同一日期的范围是127.5°E0°180°,纽约在此范围内。
答案 4.B 5.A
6.下图中的阴影表示北京时间12时40分阳光透过位于40°N的我国甲、乙两地南窗照射的室内区域(窗户形状和大小及高度相同,采光情况相同),则对甲、乙两室所处的位置的正确判断是( )
①甲、乙两地一定在同一条经线上 ②甲地地方时早于乙地 ③甲地位置比乙地偏西 ④乙地可能位于110°E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若在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甲、乙两室应同时正午。从影子形状看,北京时间12时40分,甲地为上午某时,乙地为正午,甲、乙两地地方时不同,不可能在同一经线上。根据乙地与120°E的地方时差可推算出其经度大约为110°E,甲地地方时晚些,位置比乙地偏西。
答案 D
7.(2017·四川成都高一联考)读“某地景观图”,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假如该河流在北半球,则a处易受侵蚀
B.假若该河流在南半球,则b处易受侵蚀
C.假若该河流在北半球,河流中有沙金,淘金处应在b处
D.假若该河流在南半球,河流中有沙金,淘金处应在b处
解析 由图可知,图中a位于左岸,b位于右岸,如果河流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易受侵蚀的为b处,淤积的是a处,河流有沙金的是a处。如果河流在南半球,易受侵蚀的是a处,淤积的是b处,河流有沙金的是b处。
答案 D
8.读右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示信息判断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
(2)图示中的晨线是__________,昏线是________。
(3)判断A、D、E三点的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
(4)假设有一发炮弹从D点射向乙点方向,说出炮弹在运行过程中的偏转方向及相对D、乙所在经线的落地位置。
(5)图示时刻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国际标准时间是________时;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时。
(6)此时全球与E点属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的范围是( )
A.等于1/2 B.等于1/3
C.小于1/2 D.大于1/2
解析 第(1)题,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由此可知为南半球。第(2)题,为晨线,为昏线。第(3)题,A、D、E角速度相等,线速度为A>D>E。第(4)题,从D点向乙点发射的炮弹,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向左偏,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东边。第(5)题,从图中可知,E点地方时为12时,国际标准时(即C点地方时)为18时,120°E地方时为2时。第(6)题,由90°E为0时可知与E处于同一天的地区所占范围大于1/2。
答案 (1)南半球。 (2)
(3)线速度:A>D>E;角速度都相等。
(4)向左偏;落在D、乙所在经线的东边。
(5)2 18 12 (6)D
课件59张PPT。课时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不发光 不透明 不停地自转 24小时 太阳 地表温度 提示 (1)晨昏线是昼夜两半球的分界线。它是一个大圆,圆心是地球的球心,由晨线和昏线两部分组成,它将地球分成完全相等的两个半球。
(2)随地球的自转,由黑夜跨越该线进入白昼,该线为晨线;反之,为昏线。先 早 经度 1小时 24 中央经线 八 提示 (1)0°经线。
(2)东一区至东十二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3)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
(4)伦敦是12时,纽约是7时。右 左 无 提示 (1)向左还是向右偏,指的是顺着物体运动的方向判断。
(2)南岸。× √ × √ × 解析 昼、夜半球的出现与地球的自转无关。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即1个太阳日),有利于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存在绕日公转,地球上仍有昼夜交替现象,不过周期变为一年,这样的自转周期已经不利于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了。
答案 D解析 180°是全球最东的地方,按照地理位置越靠东边,时间越早的规律,根据图示中的城市经度,熄灭电灯的顺序依次是惠灵顿、上海、雅典、伦敦、旧金山。
答案 D解析 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无偏转。
答案 C提示 (1)美国纽约当地时间是西五区中央经线75°W的地方时,区兹堡与75°W的经度差为5°,时间差为20分钟,并且匹兹堡位于75°W的西边,所以其地方时为2月15日19:40。
(2)北京时间是东八区区时,比美国纽约(西五区)区时早13小时,2月15日20:00,比赛开始时,北京时间为2月16日9:00。解析 第(1)题,64°W位于120°E的西侧184°,因而其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184×4分钟,由此可计算出第2届青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闭幕时,64°W的地方时。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纽约、新加坡、伦敦、巴西利亚的经度分别约为:74°W、104°E、0°、48°W,进而可以分别计算出它们所处的区时。当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为2014年8月28日20时时,位于中时区的伦敦区时为8月28日12时,位于西五区的纽约区时为8月28日7时,位于东七区的新加坡区时为8月28日19时,位于西三区的巴西利亚区时为8月28日9时。
答案 (1)C (2)B提示 这对孪生姐妹出生时,客轮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假设姐姐出生时日期是8月1日,妹妹在日界线东侧出生,日期为7月31日,妹妹反而比姐姐大一天。解析 第(1)题,尼泊尔位于东经84.7°,属于东六区,比北京晚2个小时,因此地震发生时,当地区时为4月25日12时11分。第(2)题,东十二区为几时就有多少个时区位于新的一天(4月25日),东十二区为4月25日18时11分,因此4月25日的范围约占全球的3/4。
答案 (1)A (2)B
晨背索引
1.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的成因是什么?
2.说出如何判断晨昏线以及晨昏线的特点和应用。
3.说出地方时的成因、特点和经度的关系,以及计算方法。
4.说出时区是如何划分的,区时是如何定义的,时区和时间的关系以及计算方法。
5.说出两条日界线的特点和日期范围判断的方法。
6.说出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转的规律。解析 晨昏线(圈)与太阳光线垂直,只有春分日、秋分日两天,太阳直射赤道时,晨昏线(圈)和经线圈重合,其他时刻都不与经线圈重合。
答案 D解析 由晨昏线的判定方法可知,如A图所示随地球自转过a由昼进入夜为昏线、b为晨线,与题干不符;同理判断C图b为晨线,D图a为昏线,均与题干不符。
答案 B解析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上海飞往纽约,是北京时间11:30起飞,纽约区时14:25到达,两地相差13个时区,即相差13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当西五区是9月20日14:25,东八区为9月21日3:25,由上海飞往纽约需要15个小时55分钟。
答案 B解析 C地位于120°W,轮船到达B地用时6天,因跨越了国际日界线,日期应减一天,故到达B地的时间为2015年12月26日12时;C地在B地以东,地方时相差4个小时,到达B地时C地时间是2015年12月26日16时,期间轮船由B地航行到C地用时10天,到达 C地的时间为2016年1月5日16时。
答案 C课时3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课程标准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说出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归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分布规律。2.结合示意图,说出昼弧、夜弧所占的比例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归纳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3.学会联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4.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解释四季的形成原因。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阅读教材P2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填写下列知识。
1.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
2.空间分布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距直射点所在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3.规律
日期
直射点位置
变化规律
一年中达最大值的地区
一年中达最小值的地区
春分日和秋分日
赤道
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
续表
夏至日
23°26′N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南半球
冬至日
23°26′S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北半球
【思考感悟】 你所在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在一年中何时最大?何时最小?
提示 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地区作答,若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最大,冬至最小;若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最大,冬至最小(南半球相反)。
教材梳理2 昼夜长短的变化
阅读教材P21~P22“昼夜长短的变化”,填写下列知识。
1.昼弧和夜弧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昼弧代表昼长,夜弧代表夜长。如图所示:
昼弧与夜弧示意图
2.变化规律
(1)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2)北半球:
(3)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相反。
(4)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均为12小时。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3-11二分二至日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据图分析:
(1)右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全球昼夜长短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2)中间的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全球昼夜长短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和极夜分别出现在哪些地区?
(3)左图中,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全球昼夜长短有什么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什么分布规律?
(4)赤道上昼夜长短有何变化?
提示 (1)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
(2)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
(3)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角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4)赤道上全年昼弧、夜弧等长,即全年昼夜等长。
教材梳理3 季节更替
阅读教材P22~P23“季节更替”,填写下列知识。
1.原因
从天文现象上看,季节变化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取决于太阳直射点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
2.不同纬度的季节变化
(1)低纬度地区全年皆夏,季节更替现象不明显。
(2)高纬度地区全年皆冬。
(3)中纬度地区四季更替明显。
3.季节划分
(1)天文四季: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季节;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角最小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的过渡季节。我国传统上以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3)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划分为秋季,12、1、2月划分为冬季。
【思考感悟】 高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差异最大,为什么四季更替不明显?
提示 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全年都很小,热量条件差,全年皆冬,四季不分明。
[预习效果自测]
读图(阴影为树的影子),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地区,此时的太阳高度角约为( )
A.0° B.30° C.60° D.90°
2.图中所示地区,肯定位于( )
A.赤道地区
B.低纬度地区
C.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的地区
D.热带气候地区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日影垂直向下,可知图示地区的太阳高度角约为90°。第2题,从全球来看,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的地区才有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 1.D 2.C
下图为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个城市昼夜长短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3~4题。
3.四城市位于南半球的是( )
A.甲城市 B.乙城市
C.丙城市 D.丁城市
4.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最大的地区是( )
A.赤道地区
B.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
C.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
D.南北极圈以内的地区
解析 第3题,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丙城市位于南半球。第4题,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答案 3.C 4.D
青岛地处约36°N,四季分明。读四季更替成因示意图,回答5~6题。
5.关于图中甲、乙含义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表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B.甲表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C.乙表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D.乙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6.青岛四季分明的原因是( )
①地处中纬度 ②正午太阳高度终年不变 ③昼夜长短季节变化较大 ④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同时达到最大值或最小值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第5题,图中表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各地出现季节变化。第6题,中纬度地区因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变化大,且两者变化一致,因此四季分明。
答案 5.C 6.D
探究点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案例探究】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速度加快,住宅建设用地供应紧张,加之一些城市在对新建住宅楼规划审批环节中存在漏洞,有些开发商违规施工,超规划建设,导致新建住宅楼层数过多,密度过大,影响相邻建筑的通风、采光,使基于“阳光权”引发的纠纷日益增多。我国(物权法)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
结合材料探究:
(1)材料中影响建筑物采光和日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上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哪一日期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其中,决定济南楼间距大小的是哪一个?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3)从图中可以看出,济南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有何规律?
提示 (1)正午太阳高度角。
(2)①表示夏至日,②表示春、秋分日,③表示冬至日。其中,③决定济南楼间距的大小。冬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3)济南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
【反思归纳】
1.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含义
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就是当地地方时为12时(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如下图所示: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
①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②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③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2)季节变化规律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
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极值变化如下图所示:
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两次直射,直射时达最大值。
方法技巧 判断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变化特点
1.分布看“远近”——远小近大
距离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反之则越小。
2.变化看“移动”——来增去减
太阳直射点向某地移来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移去时,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3.位置看“数值”——90°的出现
易错易误 易错点:太阳直射点向南、北半球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不一定增大。
辨析:例如,5°N上的某点,当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到直射5°N的时间段内,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当太阳直射点由5°N继续向北移动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减小,因而太阳直射点向该点(而不是该点所在的半球)移动,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该点,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减小。
3.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分析思路
(1)判断正午太阳方位:依据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位置在该地以南,则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相反位于正北方向。直射点所在地正午太阳位于正上方。
(2)确定房屋的朝向:依据正午太阳方位判断,房屋朝向正午太阳所在的位置(正南或正北)。
(3)判断正午日影方向及长短变化:方向依据正午太阳方位判断,影子朝向与正午太阳方位相反(正南或正北)。长短依据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判断,直射点移向该地,正午日影变短,相反变长。
(4)判断全球各地日出日落方位:
太阳直射赤道时,全球各地太阳是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全球各地太阳是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全球各地太阳是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正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北半球正北升起,正北落下;南半球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5)某天日影的方向和长短变化:
方向:依据日出、日落和正午太阳方位判断。
长短:一天中日影的长短变化规律是日出最长→变短→正午最短→变长→日落最长(理论上晨昏线处影子无限长)。
4.与正午太阳高度相关的计算方法
(1)运用直观图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公式:H=90°-直射点与所求地点纬度差(Δφ)。
法则:求纬度差遵循“同减异加”法则。
A点(40°N)正午太阳高度是:H=90°-纬度差=90°-(40°-23°26′)=73°26′。
B点(35°S)正午太阳高度是:H=90°-纬度差=90°-(35°+23°26′)=31°34′
(2)计算楼间距、楼高: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以我国为例,见下图,南楼高度为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最小楼间距L为:L=hcotH。
(3)计算太阳能热水器的角度: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线与受热板成直角。其倾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为α+h=90°(如下图)。
【即时巩固】 我国西部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地上利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测算正午太阳高度角H,如甲图。乙图为该地一年内正午竿影长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乙图中的数码代号分别表示二分二至日的竿影长度。其中反映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正午竿影长度的数码代号是________。
(2)该地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正午竿影长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_,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变化是________。
(3)如果一年中测得的正午竿影均朝向北方,那么该学校位于( )
A.南回归线以南
B.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C.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
D.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4)如果出现正午竿影长度等于竿长,则表明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是( )
A.0° B.25° C.45° D.90°
解析 第(1)题,从乙图纵坐标二分二至日时影长,推出②影子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即为夏至日;④影子最长,为冬至日。根据时间推理,①为春分日,③为秋分日。第(2)题,影子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呈负相关关系。第(3)题,一年中正午竿影均朝向北方,说明直射点的移动在此地的南方,即此地在北回归线以北。第(4)题,根据甲图示意,若正午竿影长度等于竿长,正午太阳高度角H=45°。
答案 (1)②
(2)先逐日变短,夏至日最短,后逐日变长 先逐日变大,夏至日最大,后逐日变小
(3)C (4)C
探究点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案例探究】 在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漠河位于祖国的最北端,每年的夏至日,便会出现“白夜”。在“白夜”出现时,23时,天仍然亮,人们可以坐在白夜里看书、写字。当夜幕降临到午夜后的1~2时,天稍黑一会儿又开始放亮。此时,晚霞与朝晖在北方的天宇上交相辉映,其白夜之景十分壮观。因此游人多称漠河为“不夜城”。
结合材料探究:
(1)漠河在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分别是怎样的?
(2)漠河为什么会出现“白夜”奇观?
提示 (1)春、秋分日昼夜平分,夏至日昼长夜短,冬至日昼短夜长。
(2)漠河由于纬度高,每年夏至日昼长夜短且相差极大,出现黄昏与黎明相连的“白夜”奇观。
【反思归纳】
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长夜短。如图所示: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如图所示:
(2)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3.“昼夜等长”的两种情况
(1)“无论时间怎么变,地方不变”——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无论地方怎么变,时间不变”——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4.昼夜长短的计算——看特点
(1)昼弧、夜弧计算法。
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如图所示:若A点所在纬线圈的昼弧为270°,昼长=270°÷15°/时=18小时。
(2)
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法。
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如下图所示)。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2=(24-日落时间)×2。
(3)
根据对称规律计算。
①同一纬线上的地区,昼长相同,夜长相同;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长、夜长相反,如30°N的昼长等于30°S的夜长,30°N的夜长等于30°S的昼长,如右图所示。
②同一地区以夏至日(或冬至日)对称的两个日期,昼长相同,夜长相同。以北京为例,5月22日和7月22日是以夏至日(6月22日)对称,这两天的昼夜长短状况相同,若已知5月22日的昼长,就可知道7月22日的昼长。
方法技巧 确定极昼、极夜的方法和规律
1.若某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δ,则该日发生极昼极夜的最低纬是φ=90°-δ。如太阳直射10°N,则这一天发生极昼的范围为80°N及其以北地区,发生极夜的范围为80°S及其以南地区。
2.极圈内的极昼、极夜变化规律
(1)从空间分布来看,极圈内纬度越高,极昼和极夜的天数越多;极点上,半年极昼、半年极夜,极圈上一天极昼、一天极夜。
(2)从时间变化来看,越靠近春分日和秋分日,极昼和极夜的范围越小;越靠近夏至日和冬至日,极昼和极夜的范围越大。
【即时巩固】 下图是一位驴友在别德马(40°30′S,64°W)拍摄的景观图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片拍摄日期最有可能是( )
A.1月1日 B.4月1日
C.7月1日 D.10月1日
(2)这一天,北京的昼长大约是( )
A.10小时 B.11小时 C.13小时 D.14小时
解析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①掌握北京时间就是120°E的地方时,北京纬度约为40°N;②会进行时间计算;③40°S的最大昼长约为14小时,最短夜长约为10小时;日出地方时应在12时之前,而日落地方时应在12时以后;④明确同一日期,南、北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之和等于24小时。
答案 (1)C (2)D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说出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联系和区别。
2.说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3.说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常见的应用。
4.说出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5.说出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对点练一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天津的王强善于观察,一年中,他在不同时期观察并记录了当地正午时刻教室内的光照情况(如图所示)。读图,完成1~2题。
1.四幅图中有一幅是冬至日的记录图,该图是( )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2.图示光照现象( )
①是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 ②是由地球公转运动引起的 ③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 ④与太阳的东升西落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天津冬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时间,故室内光照面积最大。第2题,图示光照现象反映了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此现象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答案 1.D 2.C
对点练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读下图,回答3~5题。
3.图中C点的昼长为( )
A.24小时 B.12小时
C.20小时 D.10小时
4.图中所示日期,下列各地白昼最长的是( )
A.太原 B.长春
C.南昌 D.昆明
5.图中C点在半年后的夜长为( )
A.4小时 B.10小时 C.20小时 D.24小时
解析 第3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C点所在的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是5∶1,昼夜之和是24小时,所以其昼长约是20小时。第4题,图中所示日期为夏至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且位置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第5题,半年后,时间为冬至日,C点的夜长等于其在夏至日时的昼长。
答案 3.C 4.B 5.C
课后作业
基础冲A练
(2017·江苏南京高一检测)上海市(约31°N)业主李某在发现所购商品房居室日照时间极短,且达不到满窗而向法院起诉退房,法院依据《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居室,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1小时”的有关规定,责令房产公司退还其各类费用。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日满窗日照的有效时间不少于连续1小时”的指标,你认为以哪一日来确定较为合理(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2.为了达到上述要求,房产公司在建楼时,应使南北楼房有一定距离。理论上,楼高相同的情况下,楼间距北京比上海应宽些。原因是( )
A.北京比上海地形复杂
B.北京比上海正午太阳高度小
C.北京比上海每年太阳辐射总量少
D.北京比上海天气干燥
解析 第1题,楼间距应考虑一年中前楼的影子达到最大时的影长,故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即物体影子达一年中最长。第2题,由于北京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较上海小,故相同楼高的影长较长,楼间距较上海大。
答案 1.D 2.B
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可调节。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应保持正午太阳光与集热板垂直,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H,则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应为90°-H,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3~4题。
3.郑州一年中集热板和地面夹角最大的月份是( )
A.3月 B.6月 C.9月 D.12月
4.同一时间,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集热板和地面夹角最大的城市是( )
A.哈尔滨 B.北京 C.郑州 D.上海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郑州一年中集热板和地面夹角最大的月份是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小时,即冬至日前后,D项正确。第4题,同一时间,为使集热效率达到最高,集热板和地面夹角最大的城市说明该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即纬度最高的地区,结合选项可知,哈尔滨纬度最高,A项正确。
答案 3.D 4.A
(2017·陕西西安高一检测)下图为某日我国部分城市日出、日落时间数据图。读图,完成5~6题。
甲
乙
5.比较图甲中六个城市白昼的长短,其中昼长时间最长和最短的两个城市是( )
A.上海和哈尔滨 B.成都和西安
C.西安和北京 D.拉萨和哈尔滨
6.此日地球所处的位置,可能是在图乙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5题,用各城市的日落时间减去日出时间,即为各城市的白昼长度,可知拉萨白昼最长,哈尔滨白昼最短。第6题,从图甲中各城市的日出、日落时间(都是北京时间)可以看出,白昼都短于12小时,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从图乙中可知,地球在③处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
答案 5.D 6.C
7.下图是某城市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和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正午旗杆的影子及朝向示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城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B.该城市正午杆影长度为0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C.该城市正午旗杆影子最长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D.该城市正午杆影长度为0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
解析 该城市冬至日旗杆影子长于夏至日,且夏至日影子朝南,因此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该城市正午杆影长度为0,说明太阳直射该地,正午太阳高度由该城市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由于该城市正午杆影长度为0时太阳并未直射北回归线,因此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并未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当该城市杆影最长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故选C。
答案 C
8.(2017·滕州期末考试)读地球光照示意图(图1)和我国部分区域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1中画出晨昏线,并用阴影表示出夜半球。所画晨昏线为________(晨或昏)线。
(2)图1表示的日期是________,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该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
(3)图1中A、B、C三地昼夜长短相同的两地是________,A、B两地中________地先见到日出。
(4)该日(双选)( )
A.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
B.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
D.距太阳直射点越远的地方,日出时间越晚
(5)该日图2所示的四个城市中线速度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_;白昼最长的是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是________。
(6)
实地观测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实验。
内容:济南某中学地理课外学习小组在秋分日测定所在学校的地理坐标。
观测工具:支架、量角器、重锤(系有细绳)、手表(北京时间)。
安装方式:如图所示。
测量日期:2015年9月23日。
提示 当地正午太阳高度H=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
以下实地观测步骤的排序是错误的。正确的步骤排序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将安装好的观测仪器放到操场上(空阔位置),随时调节AC的角度和方向,使之始终指向太阳的中心。
②算出正午太阳高度(与β互余),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计算当地纬度;根据正午时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的时差计算当地经度。
③当量角器β的角度最小时,纪录β的数值和此时的时间。
答案 (1)画图略。 昏
(2)12月22日 23.5°S(或南回归线) 北
(3)A、B B (4)BC
(5)海口 海口 哈尔滨 (6)①③②
能力达标练
2016年8月21~25日,第3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在北京举办,往届大会曾在华盛顿、首尔等地举办。读下图,回答第1题。
1.本届大会期间,北京( )
A.适逢中国农历处暑节气 B.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
C.比首尔正午太阳高度大 D.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晚
解析 每年8月23日前后是中国处暑节气,A项正确;八达岭长城漫山红叶在秋季,10月份左右,B项错误;北京和首尔均在北回归线以北且北京纬度比首尔高,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比首尔小,C项错误;北京比华盛顿纬度高,8月白昼时间长,所以北京比华盛顿日出时间早,D项错误。
答案 A
2011年7月17日,我国南极中山站(69°22′S,76°22′E)越冬科考队的队员们迎来了极夜后的第一次日出。据材料回答2~3题。
2.当中山站“第一次日出”时,若在天津观测太阳,太阳位于观察者的(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3.中山站极夜持续的时间是( )
A.30天左右 B.50天左右
C.70天左右 D.90天左右
解析 第2题,当中山站“第一次日出”时,即76°22′E地方时为12点(东五区区时接近12点),天津的地方时(按东八区计算)应为15点左右,故在天津观测太阳,太阳应位于观察者西南方向。第3题,根据时间的对称性规律,中山站出现极夜的时间应该为5月27日→6月22日→7月17日,故为50天左右。
答案 2.D 3.B
我国某中学建了一座太阳历广场,广场中间是6米高的雕像柱(如右图所示)。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雕像柱正午影子朝向丙方向,且正午影长从不超过6米。北京时间12:40是一天中雕像柱影子最短的时刻。读图,完成第4~5题。
4.该中学可能位于( )
A.黑龙江 B.湖南 C.云南 D.广东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雕像柱附近可观测到北极星在丙柱方向
B.二分日时太阳从丙、丁之间升起
C.夏至日,正午雕像柱影子朝向丙柱一侧
D.一天中雕像柱的影长不会超过6米
解析 第4题,由于该中学雕像柱正午影长从不超过6米,则该地冬至日时,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应大于45°,因此该中学应位于21°34′N以南;北京时间12:40是一天中雕像柱影子最短的时刻,则该地经度为110°E,该地最有可能位于广东。第5题,北极星位于北半球各地正北,而丙柱位于雕像柱的正北方向,则在雕像柱附近可观测到北极星在丙柱方向;二分日时太阳从该地正东方向升起,即从乙柱方向升起;夏至日,正午雕像柱的影子朝向甲柱一侧,因为此时太阳直射点在雕像柱以北;一天中雕像柱的影子会超过6米,因为距日出、日落时刻越近,太阳高度越小,影子越长。
答案 4.D 5.A
我国东北某城市(46°N,127.5°E)公司高层办公楼周围有四处露天停车位。读图,完成6~7题。
6.在6月份,该城市晴天较多,图中四处停车位中,蔽荫条件最好的是( )
A.a B.b C.c D.d
7.6月某日天气晴好,公司员工在北京时间8时上班、17时下班,员工上班时停到d车位时刚好不被太阳晒,下班回家时,该员工的车被阳光暴晒的时间约为( )
A.1小时 B.1.5小时
C.2小时 D.2.5小时
解析 第6题,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向,阳光照射办公室产生的阴影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大,蔽荫条件好的车位,说明其被太阳暴晒的时间短,在日出后、日落前太阳光照不是很强,对车影响不大,中午前后不被太阳晒到最好,所以位于办公楼北侧d车位蔽荫条件最好。第7题,结合材料,北京时间8时时,办公楼所在的127.5°E经线的地方时是8:30,这里办公楼刚好挡住了d车位的阳光,由于d车位为办公楼北侧的中间位置,根据阳光上午、下午关于正午(当地时间12时)阳光对称规律,该员工的车在当地时间15:30开始被阳光暴晒,而此时北京时间是15时,员工17时下班,所以车被阳光暴晒的时长最可能是2小时。
答案 6.D 7.C
8.读某时刻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得到的光照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__,此时D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D点的日落时间是________。
(2)图甲中AB弧是晨昏线中的________(“晨线”或“昏线”)。此时,北京的昼夜状况是____________。
(3)图乙中a、b两地的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________。该日a、b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关系为________。
(4)请在下图画出北回归线上M点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用折线表示)。
解析 第(1)题,图甲所示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根据0°经线的位置可知太阳直射60°W。D点位于昏线上,此时正值日落,地方时为20:00,利用计算昼长公式:昼长=2×(日落时间-12:00),可以计算D点昼长为16小时。第(2)题,AB即将进入黑夜,为昏线;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北京昼短夜长。第(3)题,a地比b地的纬度高,故b地的自转线速度较大;该日,b地离太阳直射的纬度更近,正午太阳高度大于a地。第(4)题,北回归线于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90°,冬至日最小43°08′,春秋分为66°34′,然后用折线连接。
答案 (1)(23°26′S,60°W) 16 20:00
(2)昏线 昼短夜长
(3)b a(4)如下图:
课件55张PPT。课时3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
产生的地理意义地平面 正午 90° 大 小 两极北回归线 北回归线 南半球 23°26′S 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北半球 提示 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地区作答,若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最大,冬至最小;若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最大,冬至最小(南半球相反)。纬线圈 赤道 大 相反 昼夜平分 昼夜长短 正午太阳高度角 太阳直射点 夏 冬 明显 最长 最大 过渡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春季 夏季 提示 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全年都很小,热量条件差,全年皆冬,四季不分明。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日影垂直向下,可知图示地区的太阳高度角约为90°。第2题,从全球来看,南、北回归线及其之间的地区才有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 1.D 2.C解析 第3题,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丙城市位于南半球。第4题,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
答案 3.C 4.D解析 第5题,图中表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而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因此各地出现季节变化。第6题,中纬度地区因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变化大,且两者变化一致,因此四季分明。
答案 5.C 6.D解析 第(1)题,从乙图纵坐标二分二至日时影长,推出②影子最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即为夏至日;④影子最长,为冬至日。根据时间推理,①为春分日,③为秋分日。第(2)题,影子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角呈负相关关系。第(3)题,一年中正午竿影均朝向北方,说明直射点的移动在此地的南方,即此地在北回归线以北。第(4)题,根据甲图示意,若正午竿影长度等于竿长,正午太阳高度角H=45°。
答案 (1)②
(2)先逐日变短,夏至日最短,后逐日变长 先逐日变大,夏至日最大,后逐日变小
(3)C (4)C提示 (1)春、秋分日昼夜平分,夏至日昼长夜短,冬至日昼短夜长。
(2)漠河由于纬度高,每年夏至日昼长夜短且相差极大,出现黄昏与黎明相连的“白夜”奇观。(2)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①掌握北京时间就是120°E的地方时,北京纬度约为40°N;②会进行时间计算;③40°S的最大昼长约为14小时,最短夜长约为10小时;日出地方时应在12时之前,而日落地方时应在12时以后;④明确同一日期,南、北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长(夜长)之和等于24小时。
答案 (1)C (2)D
晨背索引
1.说出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联系和区别。
2.说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3.说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常见的应用。
4.说出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5.说出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解析 第1题,天津冬至日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时间,故室内光照面积最大。第2题,图示光照现象反映了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此现象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答案 1.D 2.C解析 第3题,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图中C点所在的纬线上昼弧与夜弧的比例是5∶1,昼夜之和是24小时,所以其昼长约是20小时。第4题,图中所示日期为夏至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达到一年中最大值,且位置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第5题,半年后,时间为冬至日,C点的夜长等于其在夏至日时的昼长。
答案 3.C 4.B 5.C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学习目标
1.根据地震波(横波和纵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示意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并掌握地球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征。2.结合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掌握大气圈的概念、组成与结构。3.了解水圈、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教材P24~P25“地球的内部圈层”,填写下列知识。
1.圈层划分依据
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主要圈层
(1)图中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M是莫霍面,N是古登堡面。
(2)A层为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3)B层为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岩石圈。
(4)C层为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其中外地核可能呈熔融状态。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4-1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据图分析:
(1)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2)推测地幔和外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提示 (1)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两侧物质或物质的性质差异很大。
(2)地幔中横波可以通过,由此推知地幔的物质状态为固态。外地核中横波不能通过,由此可推知外地核可能是熔融状态。
教材梳理2 地球的外部圈层
阅读教材P25~P28“地球的外部圈层”,填写下列知识。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
含量
作用
干洁空气
氮和氧
二者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
任何有机体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元素
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很少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臭氧
很少
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水汽
很少
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固体杂质
(2)大气的垂直分层。
①填出大气层的名称:A对流层,B平流层,C为高层大气。
②各个大气层的特点和作用:
A层
B层
C层
2.水圈
(1)组成
(2)作用: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
(1)组成: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圈层。它非常活跃,是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理圈层。
(2)特征:生物圈分别存在于整个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上层,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1-4-5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纬度地区),据图分析:
(1)地球外层大气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各有何主要特点?
(2)对流层厚度随季节和纬度如何变化?
(3)平流层内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增的原因是什么?对航空飞行非常有利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1)由下往上可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三个层次。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②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②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
高层大气的特点:①大气的密度非常小;②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2)夏季对流层增厚,冬季变薄;低纬度地区厚,高纬度地区薄。
(3)平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上部臭氧对紫外线吸收较多。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平流层内的空气大多作水平运动。同时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天气晴朗,对航空飞行非常有利。
[预习效果自测]
若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有一集想设计喜羊羊“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他从家中钻入地下,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据此完成1~2题。
1.在他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 )
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面—古登堡面
B.地壳—古登堡面—地幔—莫霍面—地核
C.地幔—莫霍面—地核—古登堡面—地壳
D.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地核
2.如果喜羊羊希望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题,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可知,从地表到地心依次是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和地核。第2题,若海底储有石油,因横波不能穿过液体,故横波到达一定深度后会消失,故选A项。
答案 1.D 2.A
读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 ℃
4.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解析 第3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大气层,其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 km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20。第4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答案 3.D 4.C
读下图,完成5~6题。
5.B圈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 )
A.液态水、固态水、气态水
B.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生物水
C.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D.海洋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6.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和土壤 D.生物
解析 第5题,据图可知,B圈为广布于陆地、海洋、大气、生物体内的水圈。第6题,生物是组成生物圈的主体部分,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5.B 6.D
探究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案例探究】 探索地球内部圈层一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探索地球内部圈层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进入地球内部观察,然而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是不可行的。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
结合材料探究:
(1)地震波分为哪几类?其传播速度有何特点?
(2)地球内部可分为哪几个圈层?它们分别是哪种物质形态?
提示 (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幔也可再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成外地核和内地核。地壳、地幔、内地核为固体。外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可能呈熔融状态。
【反思归纳】
1.圈层的划分
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2.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
地壳、上地幔、岩石圈、软流层示意图
地壳与岩石圈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它们都是由岩石组成的,都呈固体状态。地壳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最外层,以莫霍面与地幔为界。岩石圈不属于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划分,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的范围比地壳大,以软流层与地球内部的其他部分为界。
3.各圈层特点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
不连续界面(圈层界线)
平均深度(千米)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主要组成物质
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壳
莫霍面
古登堡
面
17
1 000
2 900
岩石
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地幔
上地幔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铁、镁的硅酸盐类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下地幔
地核
外地核
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
以铁、镍为主
可能呈熔融状态
内地核
呈固态,压力极大
误区警示 易错点:当地震发生时,地面只左右晃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辨析:地震发生时,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从震源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的震动。地震波分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的速度较快,最先到达地面,引起地面上下跳动;横波传播的速度较慢,随纵波之后到达地面,引起地面左右晃动。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然后左右晃动。
【即时巩固】 读地震波速度和地球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④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的传播只能通过液体
B.④传到②,波速突然下降
C.④和③在①中波速明显减小
D.①②均为液体,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
(2) ①上下两侧名称分别为( )
A.地壳和地幔
B.岩石圈和地壳
C.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和地幔
解析 第(1)题,图中①为莫霍面,②为古登堡面,③为横波,④为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纵波传播到莫霍面时波速迅速升高,传播到古登堡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迅速降低。第(2)题,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答案 (1)B (2)A
探究点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案例探究】
一架飞机在万米高空从北京飞往北极,沿途高度始终保持一致。
结合材料探究:
(1)在北京上空,飞机飞行在大气层的哪一层?该层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2)飞机到达北极上空时,飞机飞行在大气层的哪一层?该层的气温分布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3)为什么飞机在北京上空和北极上空所在的大气层不同?
提示 (1)对流层。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2)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迅速上升,是因为:该层的气温基本不受地面影响,热量不是来自地面,而是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
(3)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变薄。低纬地区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厚度大;高纬地区气温低,对流较弱,所以厚度薄。
【反思归纳】 大气的垂直分层
分
层
高度范围
主要特点
特点成因
与人类的关系
对
流
层
低纬:17~18千米
中纬:10~12千米
高纬:8~9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C)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显著,易成云致雨
平
流
层
从对流层顶至50千米
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
该层大气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利于航空飞行
以水平运动为主
该层大气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
天气晴朗
水汽、杂质含量极少,大气平稳
高
层
大
气
从平流层顶到
3 000千米
大气密度非常小
距地面远,受到的引力小
电离层有大量离子和自由电子,能反射电磁波
误区警示 易错点:对流层的厚度是一样厚的。
辨析:对流层内大气温度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和在垂直方向上的递减,是造成对流运动的两个主要原因。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大;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以对流层的厚度小。同一地区,对流层高度夏季大于冬季。
【即时巩固】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温度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3)2013年6月,我国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大气层( )
A.温度在-50°C~20°C
B.温度随高度增加平衡下降
C.最低温度约为-80°C
D.最高温度约为40°C
解析 由下往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因此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而导致其升温;高层大气变化稍微复杂一点,随高度上升,温度先是下降,然后再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图中曲线相似的情况下,要从其温度值加以判别。电离层位于70~500千米的高空,主要原因是高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能够反射电磁波。2013年6月,我国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运动轨道是在高层大气中。由图可知,高层大气最低温度约为-80°C,温度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上升。
答案 (1)B (2)D (3)C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怎样根据地震波判断地球的内部圈层?
2.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是什么?
3.地球内部各圈层有什么特点?
4.地球外部圈层有几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5.对流层的分布范围、特点及成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平流层的分布范围、特点及成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7.高层大气的分布范围、特点及成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对点练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完成1~2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认为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比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解析 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特点并结合图示,可知圈层①为地壳,其中海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圈层②为地幔,其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圈层③和④是地核,其中③为外地核,可能由液态物质组成,④为内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答案 1.B 2.C
对点练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3~5题。
3.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
A.减—增
B.增—减
C.减—增—减—增
D.增—减—增—减
4.人类排放的氟氯烃,会破坏图中哪层中的臭氧(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③层以上大气层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解析 第3题,结合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可知,先减再增,再减再增,故选C。第4题,人类排放的氟氯烃,能破坏臭氧层,而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图中②层即为平流层。第5题,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而云层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对应图中①层。
答案 3.C 4.B 5.A
课后作业
基础冲A练
1.下列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地球内部由里向外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②地壳的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③地幔以古登堡面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④地核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温度最高的一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地球的内部由里向外依次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圈层;古登堡面是划分地幔和地核的界线;受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能的影响,总体来说,地球内部的温度向里是增高的。
答案 D
(2017·浙江杭州高一检测)2015年2月27日,台湾东部海域发生里氏5.2级地震,深度有100千米。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序号表示地球内部圈层),完成2~3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主要发生在④圈层
B.火山喷发出现在③圈层
C.①圈层表示岩石圈
D.②圈层表示地幔
3.造成台湾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活动 B.人类活动
C.火山喷发 D.地壳运动
解析 第2题,根据图中古登堡界面可知,④为内地核,地震主要发生在岩石圈;图中③为外地核,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图中②为地幔;根据图中莫霍面可知①为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第3题,地震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是地壳运动引起的。
答案 2.D 3.D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完成4~5题。
4.有关图中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软流层存在于①层的上部
B.④分界面为莫霍面
C.②层在海洋下缺失
D.⑤分界面为古登堡面
5.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解析 第4题,图中①②两层为地壳,地壳与地幔(图中③层)的分界面为莫霍面(图中④)。硅镁层在地壳中的分布是连续的;软流层存在于地幔(图中③层)的上部。第5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是生物圈。
答案 4.B 5.A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 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7.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包括地壳和地幔 ②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 ③位于软流层以上 ④厚度不一,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甚至缺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第6题,图中A是大气圈、B是生物圈、C是水圈、D是地壳、E和F为地幔、G是地核。A、B、C为地球外部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由D、E、F、G四部分组成。横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第7题,岩石圈主要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位于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答案 6.C 7.B
8.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___。
(2)A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________,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3)请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图中C层下部气温随高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推测气流运动形式是________。
(5)C层中有若干________层,____________强烈时,__________________信号会受影响。
(6)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
解析 第(1)题,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为17~18千米,高纬为8~9千米。据图示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可以判定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第(2)题,对流层的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其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有二:一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二是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第(3)题,B层为平流层,因臭氧的存在,该层大量地吸收紫外线,一方面使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增高;另一方面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第(4)题,在50~85千米的高度范围内,气温的变化跟对流层的气温变化相似,都是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据此可以推测该层的空气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第(5)题,C层为高层大气,该层有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太阳活动能对电离层产生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被部分或全部中断。第(6)题,由于大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受地球的吸引力越小,故大气密度越来越小。
答案 (1)中 该地对流层高度为12千米,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为17~18千米,在高纬为8~9千米
(2)地面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
(3) 如右图所示:
臭氧
(4)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 对流
(5)电离 太阳活动 无线电短波
(6)逐渐变小
能力达标练
(2016·四川成都期末检测)浅层地能主要指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的土壤砂石和地下水所蕴藏的低温热能。据此回答1~2题。
1.浅层地能存在的内部圈层是(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2.浅层地能的主要能量来源最可能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地球内部
解析 第1题,地壳平均厚度大约是17千米,浅层地能蕴藏在地球浅层地表数百米内,所以属于地壳圈层。第2题,浅层地表主要是靠外来的能量提供给地表然后下传给浅层地壳,故浅层地壳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能量的供应。
答案 1.A 2.A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4.上图中的X处即为(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外核交界
解析 第3题,根据深度和波速的大小、变化可知,①为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为内核;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为横波,在地幔中也可通过。第4题,X为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即古登堡面。
答案 3.B 4.B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5~6题。
5.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大 B.由北向南逐渐增大
C.由东向西逐渐增大 D.由南向北逐渐增大
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面 D.软流层中部
解析 结合地壳等厚度线分布可知,数值由东向西逐渐增大。由地球内部圈层知识可知,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是地壳厚度的起始点。
答案 5.C 6.C
7.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图中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 蔓延的火山灰物质首先位于大气圈中,再经过沉降到达水圈、生物圈中,最后经过一系列的地质过程,最终会回到岩石圈中。
答案 A
8.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图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3)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
(4)自己设计图例,并在图中画出岩石圈的范围。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解析 第(1)题,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能量,并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由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可知,陆地上的人先感受到纵波,后感受到横波。第(2)、(3)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第(4)题,岩石圈包含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第(5)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
答案 (1)A
(2)莫霍面 古登堡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地壳 地幔 地核
(4)画图略(提示:软流层以上部分)。
(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由此可以判断: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
课件46张PPT。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传播速度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壳 较厚 较薄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软流层 岩石圈 地核 铁 镍 外地核 内地核 外地核 提示 (1)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两侧物质或物质的性质差异很大。
(2)地幔中横波可以通过,由此推知地幔的物质状态为固态。外地核中横波不能通过,由此可推知外地核可能是熔融状态。氮光合作用 保温 紫外线 水汽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高度 对流运动 天气 高度 递增 水平运动 臭氧 航空飞行 无线电波 海洋 湖泊 沼泽水 冰川 南、北两极 生存环境 水圈 大气圈 地壳 活跃 解析 第1题,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可知,从地表到地心依次是地壳、莫霍面、地幔、古登堡面和地核。第2题,若海底储有石油,因横波不能穿过液体,故横波到达一定深度后会消失,故选A项。
答案 1.D 2.A解析 第3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随高度的变化;不同大气层,其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 km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20。第4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答案 3.D 4.C解析 第5题,据图可知,B圈为广布于陆地、海洋、大气、生物体内的水圈。第6题,生物是组成生物圈的主体部分,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是其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 5.B 6.D提示 (1)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幔也可再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又分成外地核和内地核。地壳、地幔、内地核为固体。外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可能呈熔融状态。地壳与岩石圈既有相同点也有区别。它们都是由岩石组成的,都呈固体状态。地壳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最外层,以莫霍面与地幔为界。岩石圈不属于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划分,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的范围比地壳大,以软流层与地球内部的其他部分为界。解析 第(1)题,图中①为莫霍面,②为古登堡面,③为横波,④为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纵波传播到莫霍面时波速迅速升高,传播到古登堡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迅速降低。第(2)题,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答案 (1)B (2)A提示 (1)对流层。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2)平流层。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迅速上升,是因为:该层的气温基本不受地面影响,热量不是来自地面,而是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
(3)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变薄。低纬地区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厚度大;高纬地区气温低,对流较弱,所以厚度薄。解析 由下往上,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温度垂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对流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因此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而导致其升温;高层大气变化稍微复杂一点,随高度上升,温度先是下降,然后再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在图中曲线相似的情况下,要从其温度值加以判别。电离层位于70~500千米的高空,主要原因是高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它能够反射电磁波。2013年6月,我国发射的“神舟十号”飞船运动轨道是在高层大气中。由图可知,高层大气最低温度约为-80°C,温度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后上升。
答案 (1)B (2)D (3)C
晨背索引
1.怎样根据地震波判断地球的内部圈层?
2.岩石圈与地壳的区别是什么?
3.地球内部各圈层有什么特点?
4.地球外部圈层有几层?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5.对流层的分布范围、特点及成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6.平流层的分布范围、特点及成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7.高层大气的分布范围、特点及成因、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解析 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特点并结合图示,可知圈层①为地壳,其中海洋部分较薄,大陆部分较厚;圈层②为地幔,其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圈层③和④是地核,其中③为外地核,可能由液态物质组成,④为内地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答案 1.B 2.C解析 第3题,结合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可知,先减再增,再减再增,故选C。第4题,人类排放的氟氯烃,能破坏臭氧层,而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图中②层即为平流层。第5题,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而云层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对应图中①层。
答案 3.C 4.B 5.A第一节 地球在宇宙中
学习目标 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一、宇宙
1.定义:①______、②______和万事万物的总称。
2.组成:由不同形态的天体组成。
3.天体类型:主要包括星云、恒星、③__________、卫星、彗星、④________和星际物质等,其中⑤____________是宇宙中的基本天体。
4.天体系统
(1)成因:邻近的天体彼此相互吸引和绕转。
(2)层次
⑥________
二、太阳系
1.组成:由太阳、八颗行星及其卫星、⑩________、太阳系小天体及行星际物质组成。
三、地球
1.普通的行星:地球在太阳系八颗行星中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而言,并不显眼。
2.特殊的天体: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________,特别是存在着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
3.存在生命的条件
(1)自身条件
(2)安全的宇宙环境:太阳系中的大小行星几乎都在?____________上沿各自椭圆形公转轨道和相同的?________绕日运行,互不干扰。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宇宙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间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物体中,属于天体的有( )
①太阳、月球、北斗七星 ②恒星、行星、卫星、彗星 ③火车、轮船、巨大岩石
④待发射的火箭、待发射的宇宙飞船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图中若S表示太阳,则右图表示的天体系统有( )
A.四级B.三级C.二级D.一级
考查点2 太阳系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不再将传统九大行星之一的冥王星视为行星,而将其列入“矮行星”。结合“太阳系模式图”,回答3~4题。
3.①、②、③、④名称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火星、水星、海王星、冥王星
B.水星、海王星、火星、冥王星
C.火星、海王星、水星、冥王星
D.水星、火星、海王星、冥王星
4.冥王星被排除在大行星之外,降为矮行星的原因之一是( )
A.距离太阳系中心太远
B.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
C.冥王星表面的温度很低
D.冥王星的公转轨道近似正圆
考查点3 地球
5.与地球上出现生命无关的条件是( )
A.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C.地球只有一颗卫星
D.太阳的光照条件比较稳定
方法技巧练
方法 歌诀法巧记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1~3题。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行星,其特殊性表现在( )
A.质量在八大行星中最小
B.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C.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不同
D.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2.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3.若地球在②行星的轨道上运动,则最可能发生的现象有( )
A.变为寒冷的“冰球”
B.变为炎热的“火球”
C.大气层将会消失
D.公转方向将发生变化
方法技巧
宇宙天体数不清,唯有地球有生命。自身条件是关键,宇宙环境很安全。
日地距离正合适,温度条件相适宜。自转周期不太长,白天增温夜晚降。
体积质量也适中,吸引保存大气层。行星公转方向同,轨道倾角接近零。
互不干扰各自行,生命演化永不停。
一、选择题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原定于2009年10月搭载俄罗斯运载火箭,与俄罗斯的“福布斯-格朗特”火星探测器“结伴”奔向火星,但由于种种非技术原因推迟发射。由于火星每两年才靠近地球一次,“萤火一号”须到2011年发射。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萤火一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离开地球大气层、奔向火星途中属于天体
B.在地球上发射前属于天体
C.奔向火星过程中空气密度越来越小
D.如果在2011年10月发射,则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2.与“萤火一号”将在火星上着陆时所属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同级别的是( )
A.总星系B.银河系C.太阳系D.地月系
读“太阳系局部图”,C为小行星带,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共有________级天体系统( )
A.1B.2C.3D.4
4.行星A是( )
A.金星B.地球C.火星D.木星
5.下列各组行星中,都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
A.金星和火星B.水星和木星
C.木星和土星D.火星和木星
6.北京时间2010年3月24日凌晨,直径34千米的226号小行星遮掩了一颗巨蟹座恒星,此小行星主要分布在( )
A.河外星系 B.地月系
C.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D.巨行星之间
2010年元旦过后,美国科幻大片《阿凡达》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影片讲述地球人类试图从遥远的潘多拉星球(离太阳大约4.4亿光年)开采矿产资源以解决地球的能源危机而与“纳美人”(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人类)发生一系列矛盾冲突的故事。据此完成7~8题。
7.假如影片中“潘多拉”星球在宇宙中是存在的,那么它可能属于( )
①总星系 ②银河系 ③河外星系 ④太阳系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
8.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的存在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与地球大气有密切关系的是( )
A.地球的质量与体积适中
B.地球的昼夜更替周期适中
C.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
D.地球自转周期适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中国将于2011年底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分别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材料二 国际空间站(如右图)
(1)“天宫一号”进入太空后,属于( )
A.天体系统B.天体
C.地球的一部分D.河外星系
(2)以下事物中,与材料二图中国际空间站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太空中的人造卫星
B.“天宫一号”中的科学家不小心丢在太空中的牙刷
C.飞行中的航天飞机
D.太空中飞行的哈雷彗星
(3)流星体、陨星、流星现象中属于天体的有哪些?为什么?
答案
知识清单
①时间 ②空间 ③行星 ④流星体 ⑤星云和恒星⑥总星系 ⑦银河系 ⑧太阳系 ⑨地月系 ⑩矮行星?金星 ?火星 ?海王星 ?大小 ?质量 ?生物?温度 ?大气 ?同一个平面 ?方向
基础达标练
1.A [火车、轮船、巨大岩石、待发射的火箭、待发射的宇宙飞船等属于地球的附属物。]
2.C [由图可知,有太阳系和行星系二级天体系统。]
3.D [八颗行星距离太阳按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最远的④为被降级的冥王星。]
4.B [冥王星之所以被降为矮行星,是因为其质量、体积太小。]
5.C [地球上有生命存在,是因为地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产生了适宜的温度;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吸引住大气层;具有液态水;光照稳定;宇宙环境安全。]
方法技巧练
1.D 2.A 3.B [本题组以示意图形式考查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解决该题的关键是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并将其运用到示意图上,具体分析如下:]
综合提升
1.B 2.D [本题组考查天体运动及天体系统。第1题,“萤火一号”在离开地球大气层、奔向火星途中是处在太空中的运动航天器,属于天体;在地球上发射前不属于天体;地球大气层由内往外密度逐渐变小,奔向火星过程中空气密度越来越小;如果在2011年10月发射,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第2题,火星着陆时组成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由卫星与行星组成的,相当于地月系。]
3.B 4.C [图中A为火星、B为木星、C为小行星带。图中包括太阳系和类似地月系的木卫系、火卫系两级天体系统。]
5.A [八颗行星中的水星、金星、火星、地球为类地行星。]
6.C [宇宙中的天体类型多种多样,在太阳系中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个天体统称为小行星。]
7.B 8.A [第7题,潘多拉星球离太阳的距离为4.4亿光年,不属于太阳系和银河系。第8题,地球作为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与其存在大气、液态水、适宜的温度有关,其中的大气是因为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吸引大量气体包围在地球表面而形成的,日地距离、自转周期适中主要影响温度。]
9.(1)B (2)D
(3)流星体是天体,流星体处于大气层之外的宇宙空间,流星现象是流星体进入大气层与其摩擦生热发光的现象,陨星则是坠落到地球表面的未燃烧尽的流星体,所以只有流星体是天体,而陨星是地球天体的一部分。
解析 本题通过时事材料考查天体的内涵和判定标准。处于宇宙空间的任何物质都是天体,地球的组成包括地球本身和其吸引在其大气层内的任何物质,若这些物质到达宇宙空间,它们就会成为新的天体,如太空中的自然天体(流星体、彗星、太阳、月球、织女星等)、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升入太空的航天飞机、太空垃圾等)。
教材P4 探索
1.太阳辐射是太阳系中各行星光和热的源泉,太阳系的八颗行星距离太阳越近,得到的太阳辐射能越多,表面温度越高。从表中可以看出,太阳系八颗行星中,从水星到海王星距离太阳越来越远,其表面温度越来越低。
2.适宜的温度是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之一。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为22℃,适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这与它在太阳系中距太阳远近适中有直接关系。
教材P7 读表
分类
成员
质量
体积
密度
温度
说明
类地
行星
水、金地、火
小
小
大
高
体积、质量最大的是木星,最小的是水星;平均密度最大的是地球,最小的是土星;距太阳越近的行星,公转周期越短,平均公转速度越快;自转周期最长的是金星,最短的是木星
巨行星
木、土
大
大
小
低
远日
行星
天、海
较大
较大
中
最低
教材P8 思考
金星离太阳近,接受的太阳光热比地球多,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高。火星轨道在地球轨道以外,离太阳远,接受的太阳热比地球少,表面平均温度比地球低。若地球处在金星或火星的位置,其表面温度就会升高或降低,将变得不再适合生物生存。
教材P10 复习题
1.天体是指宇宙空间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有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星云等。天体系统是指宇宙中的邻近的天体彼此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天体“集团”。从高到低主要有四个级别,依次是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2.可以比较八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分析地球的大小和质量在太阳系各大行星中的特点,但并不特殊,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通过分析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说明地球是目前所知宇宙中唯一有生物,特别是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3.形式可自由选择,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可借助天体系统的不同级别来描述。
第1课时 地球的自转 地球的公转
学习目标 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特征。
一、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本身围绕其①________的旋转运动。
2.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
(2)周期
参照物
自转角度
时间
内涵
恒星日
某一④____(除太阳外)
⑤______
⑥__________
真正周期
太阳日
⑦______
⑧______
⑨________
昼夜交替周期
二、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围绕⑩______的运动。
2.特征
(1)方向:自西向东。
(2)轨道:近似正圆的?______形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3)周期
(4)速度
公转位置
时间
公转速度
A点
近日点
1月初
最?____
B点
远日点
7月初
最?____
3.黄赤交角:?________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目前为?__________。
4.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定义:太阳直射点在?____________之间的周期性往返运动。
(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如下图所示)
图中地球的位置
二分二至日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此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A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向北
B
春分日
?__________前后
赤道
向北
C
夏至日
?__________前后
北回归线
向南
D
秋分日
_________前后
赤道
向南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地球的自转
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2.某天文台于3月21日20时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某恒星,若望远镜不作任何变动,则3月22日再次观测到该恒星的时间是( )
A.19时3分56秒B.19时56分4秒
C.20时D.20时3分6秒
3.下图中表示太阳日的是( )
A.aB.bC.a+bD.a-b
考查点2 地球的公转
2009年7月22日上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3~6分钟不等的“白天突变黑夜”天象奇观。据此完成4~6题。
4.该“白天突变黑夜”的天象奇观是指( )
A.月全食B.日全食C.日偏食D.日环食
5.日、地、月三者共同处在( )
①地月系 ②太阳系 ③银河系 ④河外星系 ⑤总星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③⑤
6.人们在地球上(极点除外)看太阳,太阳总是________运动( )
A.顺时针方向B.逆时针方向C.自东向西D.自西向东
方法技巧练
方法 地球自转方向的确定方法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方法技巧
(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极点法: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反之,看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南极上空。如图所示:
(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如图所示:
(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排列也可判断地球自转方向。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四幅图中不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2.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的是( )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读“黄赤交角图”,回答3~4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回归线的度数等于黄赤交角的度数
4.假如黄赤交角变大,那么( )
A.热带范围变大B.温带范围变大
C.寒带范围变小D.五带范围不变
5.从教师节到国庆节这段时间,有关太阳直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直射北半球,向南移动
B.先直射北半球后直射南半球,一直向南移动
C.直射南半球,向南移动
D.直射南半球,先向南后向北移动
读右图,回答6~8题。
6.若图中的大圆是地球,则甲、乙、丙、丁四人看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7.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 )
A.逐渐减少B.逐渐增大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
8.当地球在甲位置时( )
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B.南极昆仑站正值极夜
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D.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位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公转轨道上标出地球公转方向
(2)写出A、B、C、D代表的北半球的节气。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3)图中四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A点到C点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转到D位置时,南半球正值________季。
(6)地球从A位置开始公转,沿B、C、D又回到A所用的时间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知识清单
①自转轴 ②逆时针 ③顺时针 ④恒星 ⑤360° ⑥23时56分4秒 ⑦太阳 ⑧360°59′ ⑨24时 ⑩太阳 ?椭圆 ?365天6时9分10秒 ?365天5时48分46秒 ?快 ?慢 ?黄道面 ?23°26′ ?南北回归线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基础达标练
1.C [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观察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观察为顺时针,故A、B图示不正确。C、D两图北极在上,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故C正确。]
2.B [望远镜两次对准该恒星的时间间隔应是1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故3月22日再次观测到该恒星的时间应是3月21日20时加上23时56分4秒。]
3.C [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一个太阳日,地球自转360°59′,所以时间上就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4.B [白天突然变黑,说明看不到太阳,发生了日全食。]
5.D [日、月、地都处在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又属于总星系。]
6.C [极点上没有线速度,也没有角速度,但由于地球的自转方向始终自西向东,导致太阳的视运动自东向西。]
方法技巧练
D [A、B两图提供的是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方向的信息;C、D两图提供的是依据经度排列的信息,据此判断东西方向,从而推断自转方向。地球自转方向从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从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A、B两图均错;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应该是和西经度数变小的方向相同,故C图错,D图对。]
综合提升
1.B [A图从侧面看地球自转,北极在上,因而方向是自西向东;C图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是正确的;D图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是正确的;只有B图方向颠倒了。]
2.D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运动的特点。图①与图②地球位于近日点,太阳应直射南半球,故图①错误,图②正确。图③与图④地球位于远日点,太阳应直射北半球,故图③错误,图④正确。]
3.D [从图中可知β角为黄赤交角,目前为23°26′,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
4.A [热带、寒带的范围变化与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一致,而温带范围的变化与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相反。]
5.B [教师节为9月10日,国庆节为10月1日,该时间段处于6月22日(夏至日)~12月22日(冬至日)之间,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先直射北半球后直射南半球。]
6.C [地球自转线速度在赤道上最大,从赤道向两极减小,南、北极点为零。]
7.B [根据图中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首先确定甲、乙位置所代表的节气,是进行解题的前提。从图中看出,甲处日地距离较小,乙处地球还未公转到远日点附近,根据轨道划分状况可知,甲为近日点附近,刚过冬至日,乙有向远日点靠近的运动趋势且已过春分日。由于重庆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近日点处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故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8.C [图中甲为近日点附近,时值1月初,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黄河流域进入汛期应为北半球夏季;南极昆仑站极夜应为南半球冬季;潘帕斯草原处于枯黄期应为南半球冬季。故只有C选项是正确的。]
9.(1)画逆时针方向 (2)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3)C C点最接近近日点 (4)先变慢后变快 (5)秋 (6)365日5时48分46秒
解析 第(1)题,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相同。第(2)题,根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从而确定节气的名称。第(3)、(4)题,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速度较快;到远日点时,速度较慢。第(5)题,要注意题目是南半球的季节。第(6)题,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为一个回归年。
教材P16 探索
地球上的方向是根据经线和纬线确定的。在同一条经线上是正南、正北方向,在同一条纬线上是正东、正西方向。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地球上经纬线的方向时刻不停地变化着,即地球上的空间方向处于变化之中,但人们觉察不到,而地球上作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作用,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这样就会与经纬线指示的方向产生偏离,人们便认为水平运动物体的方向产生了偏转,其中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只有赤道上不偏转。地球仪上混合物流动的方向在地球仪转动前和转动后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教材P18 思考
我们可以从地球运动的绕转中心、运动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异同。如下表所示:
运动
平面
方向
周期
速度
侧视
北极俯视
南极俯视
真正周期
日常生活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赤道
平面
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恒星日
太阳日
除两极点外,
全球均为15°/时
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黄道平面
自西向东
逆时针
顺时针
恒星年
回归年
近日点较大,
远日点较小
近日点较大,远日点较小
教材P19 读图
日期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
春分日 3月21日前后
赤道
向北
夏至日 6月22日前后
北回归线
向南
秋分日 9月23日前后
赤道
向南
冬至日 12月22日前后
南回归线
向北
第2课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一、昼夜更替
1.成因
2.周期:24小时(即一个④________)。
3.意义:调节⑤__________,保证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二、地方时和区时
1.地方时
(1)产生
???
(2)规律
2.区时:为了避免时间使用的混乱,国际上采取了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⑧__________的方案。区时就是每个时区⑨__________的地方时。
3.北京时间:我国统一使用的时间,首都北京所在的⑩________的区时,即?______________(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
三、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1.产生
??
2.规律
四、地球的形状
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赤道?______,两极?______。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昼夜更替
1.有关昼夜更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存在昼夜更替现象
B.如果地球不自转,地球上就不会有昼半球和夜半球之分
C.昼夜更替的周期是1恒星日
D.昼夜更替的周期有利于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如果用a表示晨线,b表示昏线,下列图中表示正确的是( )
考查点2 地方时和区时
我们在观看中央电视台直播美国NBA篮球赛的时候经常是在上午,而美国当地时间却是晚上。据此回答3~4题。
3.造成中美两国时间差异的原因是( )
A.地球的公转B.地球的自转
C.地转偏向力的存在D.纬度的不同
4.2008~2009赛季,CCTV—5于11月16日上午9时直播休斯敦火箭队主场迎战黄蜂队的比赛。则比赛开始于当地的(休斯敦使用美国中部时间——西六区区时)( )
A.11月16日19时B.11月16日23时
C.11月15日19时D.11月15日18时
考查点3 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
5.下图是“某条河流的剖面图”。一般面对河流下游,左手方视为左岸,右手方视为右岸。据些判断该河流位于( )
A.北半球B.赤道上C.南半球D.回归线上
6.下图中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⑥
方法技巧练
方法一 晨线、昏线的判断方法
1.下图中阴影部分为夜,中心点为北极点,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弧AM为晨线B.弧MB为晨线
C.弧AMB为昏线D.弧AMB为晨线
方法技巧
方法二 地方时的计算方法
2.我国最东端约在135°10′E,最西端在73°E,当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时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 )
A.12时8分40秒B.3时8分40秒
C.12时51分20秒D.3时51分20秒
方法技巧
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东加西减)
(1)统一时间标准:两地的时间必须都是地方时。
(2)东加西减的确定:两地经度均为东经,大者在东,小者在西;两地经度均为西经,大者在西,小者在东;两地经度一为东经,一为西经,则东经在东,西经在西,两地经度和为经度差。
(3)若计算结果大于24小时,则日期加一日,结果减去24小时;若计算结果小于0,则日期减一日,结果加上24小时。
一、选择题
1.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北京的地方时早于伦敦的地方时 ②太阳将西升东落 ③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向右偏 ④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有关图中a、b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位于昏线上
B.若a点经度为20°,则b点经度为160°E
C.a、b两点地方时相同
D.若a点地方时为10时,则b点地方时为22时
3.下列日照图中(图中,箭头表示太阳光线),能正确反映春分日日照状况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根据下图(图中数字表示经纬度,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4~5题。
4.A点的区时是( )
A.某日8时B.某日6时C.某日10时D.某日16时
5.“北京时间”是( )
A.某日16时B.某日18时C.某日14时D.某日12时
6.已知北京比兰州的地方时约早50分钟,北京的地理经度约是东经116°,兰州的经度约是( )
A.东经120°B.东经115°C.东经91°27′D.东经103°30′
7.2010年9月28日15:30某男子篮球决赛在山东济南奥体中心体育场举行,远在美国休斯敦(西六区)的姚明也观看了此场比赛。姚明应在当地的什么时间打开电视观看电视节目( )
A.20:00B.8:30C.5:30D.1:30
8.下图中的圆圈表示地球的赤道,圆心表示极点,圆圈外的箭头表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当从甲地向极点方向发射导弹时,导弹前进的方向最有可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都不是
9.从地转偏向力考虑,理想状态下,下列示意图中(图中,空心箭头表示水流初始运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水流实际运动方向),能正确表示北半球水流流向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二、综合题
10.读“地球某时刻光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的一部分,该图为西半球,完成下列问题。
(1)A的经度是________。
(2)NMS是晨昏线中的________线。
(3)此时,太阳直射点为P、Q两点中的________点,其经纬度为____________。
(4)此时,晨昏线与某一经线圈相重合,其中晨线的经度是______________,昏线的经度是________。
(5)一物体由P点向Q点运动,其方向应为________。
答案
知识清单
①不发光 ②不透明 ③不停地自转 ④太阳日 ⑤地表温度 ⑥1 ⑦4 ⑧分区计时 ⑨中央经线 ⑩东8区 ?东8区中央经线 ?右 ?左 ?无 ?略凸 ?稍扁
基础达标练
1.D [昼、夜半球的出现与地球的自转无关。昼夜更替的周期为24小时(即1个太阳日),有利于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存在绕日公转,地球上仍有昼夜更替现象,不过周期变为一年,这样的自转周期不利于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2.B [由晨昏线的判断方法可知,如A图所示随地球自转过a进入夜为昏线、b为晨线,与题干不符;C图同理判断b为晨线,D图a为昏线均与题干不符。]
3.B [由于地球的自转,使得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不同,中美两国经度相差很多,所以时间相差很大。]
4.C [CCTV—5直播时间采用东八区时间,即“北京时间”,与西六区相差14小时,且西六区时间晚。]
5.A [由图可知,该河左岸主要发生沉积,而右岸主要是流水侵蚀,说明河水流动中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故此河位于北半球。]
6.A [较为平直的河流,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弯曲度较大的河流,一般遵循“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则。]
方法技巧练
1.B [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过MB线地球由黑夜进入白昼,故为晨线。]
2.D [①东西两侧经度差为:135°10′-73°=62°10′。
②东西两端的地方时相差:+=248分40秒=4小时8分40秒(因为经度相差1°,时刻相差4分钟;经度相差1′,时刻相差4秒钟)。
③当最东端地方时是8时时,最西端的地方时为:8小时-4小时8分40秒=3时51分20秒(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综合提升
1.B [在正常情况下,地方时东早西晚;太阳东升西落;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但是假如地球自转自东向西,上述的现象将会完全相反。]
2.D [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a点位于昏线以东;若a点经度为20°,因未明确是东经度,还是西经度,故不能确定b点经度为160°E;因a、b两点不在同一经线上,故两点地方时不相同;a、b两点经度相差180°,故地方时相差12时,选项D正确。]
3.D [春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此时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
4.B 5.C [图中昼夜分界线为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为地方时6时,该点与A点位于同一经线上,因此,A点为某日6时,A点的经度为0°,0°经线上为6时,则“北京时间”120°E经线上的地方时为14时。]
6.D [北京位于兰州的东边,根据两地地方时相差约50分钟可知,两地经度差为12°30′,由此可推出兰州的经度为116°E减去12°30′,为东经103°30′。]
7.D [本题考查时间计算和日期分界线。中国采用东八区区时,休斯敦采用西六区区时,两地相差14小时,所以男篮决赛时休斯敦时间为15:30-14小时=1:30。]
8.A [从图中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中所示极点为北极点,所示半球为北半球,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会向右偏,所以从甲向北极点运动的导弹将会向右偏。]
9.A
10.(1)160°E (2)昏 (3)P 170°W,0° (4)100°E 80°W(5)正东
解析 该图为西半球,范围是160°E以东,20°W以西。A的经度为160°E;顺着地球自转方向,NMS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为昏线。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的经线NMS地方时为18时,所以P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时,即170°W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由于晨昏线与某一经线圈重合,故此时应为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0°纬线)。昏线NMS为80°W,所以晨线应为100°E,水平运动的物体在赤道上无偏转,所以由P点到Q点为正东方。
教材P20 读图
1.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
中时区以东、以西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2区、西1区至西12区。
2.东、西12区合为一个时区,以180°经线为共同的中央经线,两者时刻相同,日期相差一天,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
3.北京是晚8时时,伦敦是正午12时,纽约是早上7时。
第3课时 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分析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①______。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②______。
2.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③______。
3.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节气
最大值地区
最小值地区
夏至日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④____________
冬至日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半球各纬度
二分日
⑥______
极点
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昼弧和夜弧:晨昏线把所经过的⑦________分割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某点所处的纬线上,昼弧长,夜弧短,则该点⑧__________;反之则⑨__________。
2.变化规律
(1)赤道地区:全年⑩__________;其他地区随纬度的增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加大;极圈内出现?______、?______现象。
(2)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
(3)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与北半球?______。
(4)二分日前后:全球各地?__________,均为?______小时。
三、季节更替
1.原因:?____________在纬度上的周年变化。
2.不同纬度地区的季节变化
(1)低纬度地区?__________,季节更替现象?________。
(2)高纬度地区?__________。
(3)中纬度地区?______更替明显。
3.季节划分
(1)中国传统四季划分: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起点来划分。
(2)气候统计工作中(北半球)的划分
北半球春季:________月,每三个月一季。夏、秋、冬依次类推。
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______。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11月10日上午乘专机离开北京,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据此完成1~2题。
1.胡锦涛主席出访期间,地球的位置最接近上图中的( )
A.A处B.B处C.C处D.D处
2.出访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正( )
A.越来越大B.越来越小C.没有变化D.先大后小
考查点2 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过程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是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据此回答3~4题。
3.元旦这一天,下列各地中白昼最长的是( )
A.北京B.上海C.厦门D.海口
4.厦门市在下列日期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是( )
A.5月1日B.8月1日C.11月1日D.3月1日
考查点3 季节更替
读“我国某城市政府机关作息时间表”(表中均为北京时间),完成5~6题。
夏季(5~9月底)
冬季(10月至次年4月底)
上午
9:30~13:30
上午
10:00~14:00
午休
午休
下午
16:00~20:00
下午
15:30~19:30
5.根据表中信息判断,该城市最可能是( )
A.沈阳B.西安C.乌鲁木齐D.武汉
6.该城市不同季节调整作息时间,主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B.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日地距离的变化
方法技巧练
方法一 地球上各地正午日影偏向的规律
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把世界上四地年内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绘成简图。据此回答1~2题。
1.可能反映该学校所在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及方向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当②地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时( )
A.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
B.其他三地正午太阳所在方向不同
C.该学校所在地天气炎热
D.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
方法技巧
(1)赤道上:半年正午日影偏南,半年正午日影偏北。
(2)北回归线上:除夏至日太阳直射外,一年中其余时间正午日影都偏北,南回归线上与之相反。
(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一年中正午日影都偏北,南回归线以南地区与之相反(极夜除外)。
方法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3.下图是一幅“以极地为中心的光照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的光照情况。
(2)此时A点是________时,A、B、C三点中白昼最短的是________点,昼长是________小时。
(3)此日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
(4)C点的夜长是______小时,D点的夜长是______小时。
方法技巧
(1)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如下所示:
3月21日9月23日
(2)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南半球反之。
(3)南北半球相同纬度的昼长与夜长正好相反。
(4)同一纬度地区,以6月22日(或12月22日)对称的两个日期,昼夜长短相同。
一、选择题
下图表示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状况,圆圈为等太阳高度线,自里向外依次为60°、30°、0°,据此完成1~3题。
1.甲、乙、丙、丁四地比较( )
A.此时,与乙地同一条纬线上的地区太阳高度相等
B.这一天乙地比甲地晚见到日出
C.这一天四地同时位于晨线上
D.一年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是丁地
2.6月22日,甲、乙、丙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顺序是( )
A.乙>丙>甲B.甲>乙>丙
C.乙>甲>丙D.甲>丙>丁
3.从A地到B地的最短航线是( )
A.自西向东
B.先向北,再向南
C.先向东南,再向东北
D.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下图所示的是位于120°E经线上不同纬度三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读图回答4~5题。
4.三地的纬度从高到低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5.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③①②
2010年,常州地区(约31°N,东八区)的小明在当地时间2月13日上午10时收看在加拿大温哥华(约49°N,西八区)举行的冬季奥运会直播。下图为“地球公转示意图”,图中字母代表“二分二至”四个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根据以上材料,完成6~8题。
6.在A、B、C、D四个位置中,地球公转速度最快和距离2月13日最近的分别是( )
A.A和CB.A和DC.C和DD.B和C
7.当小明从电视中看到冬奥会开幕时,温哥华所在时区的区时是( )
A.2月13日18时B.2月12日18时
C.2月13日17时D.2月12日17时
8.下列关于“2010年2月13日”常州和温哥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常州昼长比温哥华短
B.常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比温哥华小
C.两地昼长都逐渐变短
D.常州昼长比温哥华长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图(阴影部分为黑夜),完成下列各题。
(1)该图是以_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________方向,时间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
(2)为______线,其中是______线,为______线。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经纬度是________________,北半球的节气是________,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4)M点昼长________小时,P点夜长________小时。
(5)M、N、P、Q四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关系是__________。
答案
知识清单
①正午 ②90° ③递减 ④南半球各纬度 ⑤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⑥赤道 ⑦纬线圈 ⑧昼长夜短 ⑨昼短夜长 ⑩昼夜平分 ?极昼 ?极夜 ?相反 ?昼夜平分 ?12 ?太阳直射点 ?全年皆夏 ?不明显?全年皆冬 ?四季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3、4、5 相反
基础达标练
1.A [11月份,地球正向冬至点靠近。]
2.B [由于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方向移动,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
3.D [元旦为1月1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在地球上越靠南,白昼越长。四地中,海口位置最靠南,所以其白昼最长。]
4.B [厦门市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一天应为距离二至日最近的一天,所给的四个选项中,B项8月1日距夏至日最近。]
5.C [根据表格中的时间可知,当地时间和北京时间大约相差两个小时,因此当地经度约为90°E,据此可知应为乌鲁木齐。]
6.A [季节不同,昼夜长短就不一样,乌鲁木齐不同季节调整作息时间,主要考虑的是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方法技巧练
1.C 2.D [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依据四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方向准确判断四地所在的纬度。第1题,由图中可知①地的正午太阳方向半年在北方,半年在南方,且有太阳直射,应为赤道地区;②地正午太阳方向一直在北方,且有太阳直射,说明②地在南回归线上;同理③地在北回归线上;④地的最小正午太阳高度为0°,正午太阳方向一直在南方,故④地在北极圈上。只有③地可能反映我国的情况,故选C。第2题,由第1题可知,②地在南回归线上,当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将北返。故选D。]
3.(1)6 22 (2)15 C 12 (3)昼最长、夜最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4)12 0
解析 从地球的自转方向可知,此图所示的范围为北半球,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说明此图表示的是6月22日前后的光照情况。此日太阳直射23°26′N,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据E点所在经线为18时,可推算A点的时间为15时,C点位于赤道上,昼夜平分,故夜长为12小时,D点位于北极圈上,故夜长为0小时。
综合提升
1.D [此时太阳直射15°S,甲、乙、丙、丁四地纬度高低排列为丁>甲>丙>乙。所以丙地的线速度比甲地小,丁地年昼夜长短相差最大,乙地昼长大于甲地,先看到日出,这一天四地不会同时位于晨线上。]
2.C [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结合第1题可知,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顺序是乙>甲>丙。]
3.C [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指通过这两点的大圆劣弧的长度。]
4.A 5.C [据图可以看出,夏至日正午,太阳均从所在地的南方,说明三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所以三地纬度由高到低为①②③;结合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即可得出此日昼长时间从短到长的排序为③②①。]
6.C [根据图示的极昼极夜和地球公转方向即可判断。]
7.B [东八区的区时是2月13日10时减去16小时等于2月12日18时。]
8.D [2月13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正午太阳高度角离太阳直射点越近越大,越远越小。]
9.(1)南 东南 12 22 (2)晨昏 晨 昏 (3)23°26′S,45°E 冬至 17 (4)12 0 (5)Q>M=N>P
解析 第(1)、(2)题,由图中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可知中心为南极点,为晨昏线,据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为晨线,为昏线,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南极为极昼可知为12月22日前后,根据自转方向可知P点在N点东南方向。第(3)题,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可推出北京时间是17时,此时为北半球冬至日。第(4)题,M点在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昼长为12小时,P点位于南极圈上,此时处于极昼期,夜长为0小时。第(5)题,该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距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从图中四点位置,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关系为Q>M=N>P。
教材P21 思考
我国绝大部分地区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我们所在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最大,冬至日最小。若你处在北回归线以南,则太阳直射点位于你所在纬度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最小时仍是冬至日。
教材P23 思考
地球的自转形成日,公转形成年。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
由于不同历法中的年和月采用不同的标准来协调年和月之间的相应关系,历法中年和月的时间长度有所不同。
历法
年
月
古埃及历法
365天
1年12个月,每月30天,多余5天不属于任何一个月
罗马历法(公历)
365天
1年12个月,其中11个月有30天或31天,还有1个月只有28天或29天(闰年)
中国农历
360天
1年12个月或13个月(闰月),每月29天或30天
教材P23 复习题
1.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即地球自转360°所用的时间。而太阳日则是某地经线连续两次与日地中心连线相交的时间间隔,自转了360°59′,所以恒星日比太阳日少3分56秒。
2.
3.解释昼夜更替形成的过程,首先要明确昼夜现象和昼夜更替的不同含义。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发光、不透明这一特点决定的,在此基础上,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昼夜更替现象。昼夜长短的变化则是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运动中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从而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应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入手,分析其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及变化趋势。
4.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角直接影响太阳辐射强度,二者共同影响地面的热量状况,因而成为季节更替的主要因素。
第1课时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目标 简述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概况
2.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⑤________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的方式。
(2)波长分布
(3)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
A.氧和氢B.氢和氮C.氢和氦D.氧和氮
全景网2011年4月19日讯:据美国能源部发布的一篇报告称,美国政府提供了21亿美元贷款帮助美国太阳能信托公司建立位于南加利福尼亚的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据此完成2~4题。
2.太阳能量巨大,是因为( )
A.内部有核聚变反应B.内部有核裂变反应
C.内部有岩浆活动D.内部有放射性元素
3.与建设核电站相比,建太阳能电站的优势是( )
A.投资少,建设快B.技术要求低
C.工期短,收效快D.没有污染
4.目前工业所使用能源的大部分归根结底是来自( )
A.太阳能B.地球内部能量
C.核能D.潮汐能
方法技巧练
方法一 框图法理解太阳辐射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1.下列现象与太阳辐射有关的是( )
A.两极地区的极光
B.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
C.地热能发电
D.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形成
方法技巧
方法二 图示法记忆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2.有关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地太阳辐射总量的差别不大
B.南部沿海地区纬度低,热量充足,太阳辐射能量最丰富
C.东北三省和新疆纬度高,气温较低,太阳辐射能量最少
D.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能量丰富
方法技巧
一、选择题
读图,回答1~2题。
1.A地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可能是( )
A.155 3300B.170 3550
C.190 2900D.210 2800
2.造成该大洲年太阳总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高低B.海拔高低
C.植被好坏D.云量多少
太阳直接辐射是指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下图是“北京太阳直接辐射的年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北京冬季太阳直接辐射比夏季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冬季太阳高度较小,且白昼较短
B.冬季多阴雨天气
C.夏季可受到太阳直射
D.冬季冰雪反射率高
4.北京4、5月份的直接辐射高于6、7月份,原因是( )
A.4、5月份太阳高度最大
B.4、5月份降水较少
C.4、5月份白昼最长
D.4、5月份多沙尘天气
5.关于太阳的正确叙述是( )
①巨大炽热的气体球 ②主要成分是氢和氧 ③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 ④地球形成发展关系最密切的天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6.下列有关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辐射每年向地球输送的能量,约相当于4亿吨煤的能量
B.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C.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煤和石油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
7.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导致了地面上( )
A.不同纬度获得热量的差异
B.不同经度获得热量的差异
C.不同海拔高度获得热量的差异
D.不同海陆位置获得热量的差异
8.某同学将太阳能热水器支架改造成可以升降的活动方式(如图)。下列地区中,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效果最好的应该是( )
A.海南岛B.四川盆地C.青藏高原D.东北平原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根据有关地理知识,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D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总量和年日照时数最少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主要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C、E、F、G四地中,年均气温最高的是________地。其中,年均降水量最少的是________地,据此判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是________地。(填写字母)
(3)在A、B、C、D、E、F、G七地中,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地,主要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太阳能热水器正在许多城市得到推广使用。请你从能源利用的角度,说明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理由及其局限性。
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知识清单
①气体球 ②氢 ③氦 ④核聚变 ⑤电磁波 ⑥红外区 ⑦0.4~0.76 ⑧50% ⑨光和热 ⑩地表温度 ?大气运动
基础达标练
1.C [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其主要成分为氢和氦。]
2.A [在太阳的中心,温度高达1 500万摄氏度,气压达到3 000多亿个大气压,在这样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释放出大量能量。]
3.D [相对于核能,太阳能具有无污染、可再生等优点。]
4.A [矿物燃料是目前工业使用的主要能源,它们属于地质史上沉积起来的太阳能。]
方法技巧练
1.D [极光是太阳活动的结果。地球内部温度的升高和地热均与太阳辐射无关。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是生物在地质时期储存的太阳能。]
2.D [我国东部季风区从南向北由于气候的变化导致天气状况不同,太阳辐射总量的差别较大。南部沿海地区由于多阴雨天气,太阳辐射能并不是最多的。新疆地区气候干旱,多晴天,太阳辐射量较多。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辐射量最丰富的地区。]
综合提升
1.C 2.D
3.A 4.B [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了解北京的气候特征,夏季多阴雨天气,冬春气候干旱,以及决定太阳辐射多少的主导因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状况即可得出答案。]
5.C [太阳的主要成分为氢和氦,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
6.C [太阳辐射每分钟向地球输送的能量大约相当于4亿吨烟煤产生的热量。太阳能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对地球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煤、石油的能量不是来源于地球内部,而是来源于太阳辐射能。]
7.A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了光和热,但是存在着较大的纬度差异,而这种纬度差异会导致高低纬度之间接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不同,是引起全球性的大气运动的一个根本原因。]
8.C [考查太阳能在我国的分布情况,最多的区域是青藏高原,最少的区域是四川盆地,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应该是青藏高原,故选C项。]
9.(1)B B地位于四川盆地,多阴、雨、云、雾天气,晴天少 (2)E G G (3)A A地处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 (4)太阳能可再生、无污染 易受天气影响,能量不稳定
解析 第(1)题,一地获得太阳辐射多少与该地的纬度位置、地势起伏、天气状况有关。B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势低,云、雾、雨天气多,晴天少,所以年太阳辐射量和年日照时数均少。第(2)题,结合我国气温和降水特点可判断出:E地年均温较高,G地年均降水量最少,即可推出G地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故在四地中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第(3)题,年太阳辐射量多,说明太阳能资源丰富。A地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第(4)题,太阳能资源的优点是可再生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能量分散,并且受天气影响大,能量不稳定。
教材P11 探索
此图中有两条曲线,蓝色的是三个不同纬度地区实测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红色的是三个不同纬度地区实测的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从图中至少可以得出三个结论:一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有相关性;二是两者的变化周期大体为11年;三是三个地区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如图的最上部所示地区两者全部为正相关,图的中部所示地区两者全部为负相关,图的下部所示地区若干时段内是负相关,若干时段内是正相关。采用图示的方法,一方面对教材内容的说明性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P12 读图
太阳辐射随着地理纬度的增高而递减,这是许多自然景观随纬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如地球上的五带、气压带和风带、降水量、植被、自然带等,都因纬度的不同而不同。低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植物生长旺盛,高大茂密,生物量大;高纬度地区太阳辐射量相对较小,植物生长相对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小。由此可知,太阳辐射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植被的生长状况,植被又是不同地理环境的反映。
第2课时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目标 简述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由内向外依次为A①________、B②________、C③________。
2.太阳活动的概况
类型
位置
现象
周期
意义
黑子
④______层
暗黑色斑点
太阳活动强弱变化的周期为11年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耀斑
⑤______层
增亮的斑块
3.对地球的影响
(1)地球上的⑥______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2)耀斑爆发发射的电磁波会强烈地干扰地球高空的⑦________,影响无线电通信,甚至使其短时间中断。
(3)高能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的磁场:a.产生“⑧______”现象,使磁针剧烈震动而不能正确指示方向;b.出现美丽的“⑨______”现象。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由外向里分别是( )
A.光球层—日冕层—色球层
B.色球层—光球层—日冕层
C.日冕层—色球层—光球层
D.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科学家预测2012年地球将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届时将给地球带来“多米诺骨牌式”的影响,其影响力将渗透到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据此完成2~4题。
2.根据材料推测上一次强大太阳风暴可能发生在( )
A.1965年B.1985年C.2001年D.2008年
3.下列现象与强大太阳风暴没有关系的是( )
A.极光B.无线电短波通信暂时中断
C.台风D.磁暴
4.有关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活动周期
B.释放的能量很小,对地球没有影响
C.太阳风暴与太阳黑子没有任何关系
D.耀斑的寿命一般有300秒到几分钟,其间面积、亮度增到极大,然后减弱、消失
5.在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分别出现的主要太阳活动是( )
A.黑子和耀斑B.耀斑和日珥C.黑子和日珥D.耀斑和黑子
6.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地球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呼机、移动电话等会失灵 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方法技巧练
方法 图示法理解太阳活动的特征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据报道,2009年10月23日~11月5日,亚洲、欧洲、美洲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例如,日本的“儿玉”通信卫星信号中断。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儿玉”通信卫星所在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
A.太阳系B.银河系C.地月系D.河外星系
(2)试分析日本“儿玉”通信卫星信号中断的原因。
(3)在上述期间内,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有(双选)( )
A.小明在野外定向活动时发现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B.东京的天文台发布紫外线指数很高,请人们外出时加强防护
C.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科学家看到美丽的极光现象
D.我国新疆塔里木河流域遭遇洪涝灾害
方法技巧
一、选择题
公元前28年,史书记载“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1~3题。
1.上述现象中“黑气”指的是( )
A.黑子B.耀斑C.太阳风D.日珥
2.上述现象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太阳大气的最外层
3.“黑气”活动的周期约为( )
A.24小时B.11年C.一个回归年D.76年
读“太阳及其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4~5题。
4.日全食时,人们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太阳大气层是( )
A.①和②B.①和③C.②和③D.只能看到③
5.太阳黑子和耀斑( )
A.都发生在①层B.分别发生在①层和②层
C.都发生在②层D.分别发生在②层和③层
美国国家科学院称2012年地球将遭遇强太阳风暴袭击,其破坏力将远远超过“卡特里娜”飓风,而且地球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将难逃其灾难性的影响。读下图,回答6~7题。
6.读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图中的( )
A.A处B.B处C.C处D.A处和C处
7.到那时,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英国、墨西哥B.挪威、芬兰
C.意大利、西班牙D.印度、巴基斯坦
8.太阳活动对地球造成的影响有( )
①引起潮汐现象 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③产生“磁暴”现象 ④诱发地质灾害
A.①③B.②③C.①②D.③④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根据“太阳黑子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70°N~80°N测站测得的降水量变化与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在60°N~70°N测站观测到降水量变化与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从图中反映出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变化周期约为________年。
(3)三个地区降水量最丰富的是________。能否根据图中三个地区降水量与太阳黑子之间的关系,说明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黑子?
答案
知识清单
①光球层 ②色球层 ③日冕层 ④光球 ⑤色球 ⑥气候 ⑦电离层 ⑧磁暴⑨极光
基础达标练
1.C
2.C [太阳活动周期大约为11年。]
3.C [台风现象与太阳活动关系不大。]
4.D [耀斑是色球层某些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时间较短,其活动具有周期性,与黑子关系密切。]
5.A [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各层都有太阳活动,光球层上有黑子,色球层上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有太阳风。其中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
6.D [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引起“磁暴”现象,使地球上的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方法技巧练
(1)C (2)太阳风暴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电离层,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干扰甚至中断。(3)A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通讯卫星只是在离地球几百千米的高空,所以属地月系范围。该时段内,太阳黑子、耀斑强烈爆发,形成太阳风暴,干扰电离层,而无线电短波通讯信号靠电离层反射传播,所以受其影响大。太阳活动还会引起“磁暴”,使地球磁场受扰动,罗盘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同时太阳活动释放出巨大能量,增加了紫外线强度,而极光则主要由太阳风引起,太阳活动不强时不能看到,并且极光只有在夜间才能看到;太阳活动与降水之间是一个长时段的互动关系,并不一定是正相关,塔里木河流域又是干旱地区,所以正确答案为A、B。
综合提升
1.A 2.A 3.B [本题以历史记载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分布和周期。日出前后太阳光线较弱,黑子就可以明显地被观测到了。黑子发生于太阳大气层中的光球层,其活动周期约为11年。]
4.C 5.B [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分别是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第4题,光球层就是人们平时能够观察到的太阳表面,日冕层和色球层人们平时用肉眼是无法看到的,只有在日全食时或用特制的仪器才能观察到。第5题,太阳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光球层和色球层上。]
6.C 7.B [本题组考查了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分布。太阳抛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来自于太阳大气层中的日冕层(图中C),它们被称为太阳风,太阳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会被磁性较强的地球两极附近的磁场捕获,当它们和地球磁场碰撞时会形成美丽的极光,所以极光多发生于极地附近的地区,如挪威、芬兰等。]
8.B
9.(1)正相关(降水量随黑子的增多而增加) 负相关(降水量随黑子的增多而减少)
(2)太阳黑子活动周期 11
(3)36测站 不能
解析 年降水量随太阳黑子的增加而增加,黑子减少,年降水量也相应减少,即呈正相关。在60°N~70°N、166°W~41°E的地区(22测站),年降水量与太阳黑子呈负相关,即年降水量随太阳黑子数的增加而减少。从三个测站的平均降水量分析可知36测站降水量最多。该图显示的北半球三个地区年降水量的变化与太阳黑子活动之间的关系,并不代表影响大气降水的因素主要是太阳黑子。
教材P15 思考
1.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与太阳活动存在着相关性。地球上的旱涝灾害与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基本一致。但太阳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相当复杂的。即使在同一地区或同一流域,有时太阳活动强的年份雨水多,太阳活动弱的年份雨水少,有时则相反。同一时期,太阳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也不相同。同样是峰年,有的地区出现干旱,有的地区却发生洪涝。这种差别的原因可能在于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别。
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是太阳辐射能。如果太阳总辐射发生变化,就能引起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某些地区发生干旱或洪涝。但人们在一直研究并试图揭示太阳活动与大气、气候的关系,也提出了不同的学说,可是至今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
2.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明确太阳活动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对于发布准确的天气预报,防御旱涝灾害,提高减灾、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P15 复习题
1.太阳的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即在太阳内部高温和高压的状态下,4个氢原子核经过一系列的核聚变反应变成一个氦原子核,并释放大量的能量。由于太阳温度极高,太阳辐射主要范围为短波辐射。
2.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它的温度比周围低,它反映了太阳活动的强弱。耀斑发生在色球层上,与黑子相反,它是突然爆发,出现增亮的斑块,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3.可将自己日常见到和生活感知到的地理现象与太阳活动联系起来考虑。如旱涝的发生、极光现象等。
第1课时 地球的内部圈层
学习目标 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圈层划分依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①__________不同,其中A为②______,B为③______,其特点列表对比如下:
项目
内容
概念
地震的能量以④______的方式向外传播
分
类
B(P波)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⑤______
A(S波)
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⑥______
传
播
共性
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
界面时会发生反射或折射现象
特性
B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A传播速度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地质学家利用这一规律进行
油气资源的勘探
2.分界面:D为⑦__________,F为⑧__________。
3.内部结构:C为⑨________,E为⑩________,G为?__________,H为?________。
4.圈层特点
(1)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不一,大陆部分?________,大洋部分?________。
(2)地幔: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其中上地幔上部的?________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地核:由?____和?____组成。
(4)岩石圈:由地壳和?____________(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组成。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46,日本本洲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导致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露危机。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向日本伸出援助之手。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发生时,地面上人们的感觉是(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只有上下颠簸
D.只有左右摇晃
2.这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中的( )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
3.为了探测莫霍面的情况,在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面传来地震波的地点是( )
4.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A.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B.温度的垂直变化
C.内部压力的变化
D.物质温度的变化
5.下图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 )
A.岩石圈、地幔、地壳
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C.岩石圈、地幔、地核
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
方法技巧练
方法 图示分析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
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中有软流层,出现岩浆
B.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C.只有地壳是固态物质,其他均为液态
D.地幔物质为液态
方法技巧
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
上的上地幔)。岩石圈所包含的范围大,平均厚度70千米~100千米。如下图所示: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地球内部软流层以上的圈层。
一、选择题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变化图”,完成1~2题。
1.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5千米B.17千米C.33千米D.400千米
2.该地可能是下列哪个地方( )
A.非洲东非大裂谷B.青藏高原
C.吐鲁番盆地D.太平洋
3.2010年5月7日,冰岛埃亚菲亚德拉冰盖火山剧烈爆发,炽热的岩浆涌出,火山灰腾空而起,使欧洲航空业再度受到威胁。这些炽热的岩浆可能来源于( )
A.地壳B.下地幔C.岩石圈D.上地幔中的软流层
4.地球内部由外向里的分层依次是( )
A.地幔、地壳、地核
B.地核、地幔、地壳
C.地壳、地幔、地核
D.地壳、地核、地幔
5.下列地区中,地壳最薄的是( )
A.印度半岛
B.亚马孙平原
C.印度洋洋底
D.青藏高原
6.下图为“地球号”研究船钻探示意图,此船值得期待的科技成果是:钻探到地幔。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钻探到地幔过程中,钻头将经过岩石圈
B.钻探到地幔过程中,可能接触到变质岩
C.钻头钻探过程中将受高温高压的考验
D.钻探的最小深度应为35千米
7.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幔的厚度最大
B.地震波在地壳的传播速度比在地幔快
C.莫霍面位于地核与地幔之间
D.地核的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的构造图”,完成8~10题。
8.图中①表示( )
A.地幔B.地壳C.地核D.软流层
9.岩石圈位于( )
A.①顶部B.②的全部
C.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D.③外部
10.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说明了( )
A.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B.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二、综合题
11.读“地球内部圈层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圈层名称为:A________;C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界面名称:B________;D________。
(3)A层的平均厚度为________千米。
(4)________(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________的主要源地。
(5)岩石圈是指________层(填字母)和________顶部(软流层以上),由________构成。
(6)从A到F,压力越来越________,温度越来越________,密度越来越________。
(7)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主要是通过测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得到的。
答案
知识清单
传播速度 ②横波 ③纵波 ④波动 ⑤一致 ⑥垂直 ⑦莫霍面 ⑧古登堡面
⑨地壳 ⑩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较厚 ?较薄 ?上地幔 ?下地幔?软流层 ?铁 ?镍 ?上地幔顶部
基础达标练
1.A 2.B [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先传到地面,引起上下颠簸,然后是横波引起的左右摇晃。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震源深度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中。]
3.A [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4.A [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5.D [由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理概念存在包含关系,即甲包含乙,乙包含丙。]
方法技巧练
B [地球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上地幔中存在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它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岩石圈,但软流层以下除外核为液态外,其他均为固态物质。]
综合提升
1.A 2.D [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千米/秒之间,速度较慢,为横波。此波在5千米深度波速突然加快,说明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处;这种深度说明地壳较薄,应属于大洋地壳。]
3.D [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物质为熔融状态,人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4.C [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可知,地球内部由外向里依次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5.C [一般情况下,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6.D [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约35千米,所以钻探最小深度应为7千米左右。]
7.D
8.B 9.C 10.A [由图中信息可知,①②③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岩石圈位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11.(1)地壳 地幔 外地核 内地核
(2)莫霍面 古登堡面
(3)17 (4)C 岩浆 (5)A 上地幔 岩石
(6)大 高 大
(7)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有规律的变化
解析 本题以地球内部圈层剖面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地球内部以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为界,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地核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外核和内核。故A为地壳,B为莫霍面,C为地幔,D为古登堡面,E为外核,F为内核。其中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为岩石圈。越往地球内部压力越大,温度越高,密度也越大。
教材P24 探索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瓷碗或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西瓜是生还是熟。装在密封小盒里的物品,我们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也能猜到盒子中装的是什么。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研究地球的内部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地球如此巨大,用普通的方法是无法把它“敲”响的,于是,人们想到了地震,它就像是大自然赠与人类的“音响”,只要仔细探测地震波,便有可能知道一些地球内部的秘密。
第2课时 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习目标 说出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成分
作用
干
洁
空
气
氮气
构成有机体的重要元素
氧气
一切生物①________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对地面有②______作用
臭氧
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保护地球上的生物
水汽
影响③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2)垂直分层
Ⅰ.依据:垂直方向上大气的物理性质和④__________发生变化。
Ⅱ.分层:a为⑤________,b为⑥________,c为高层大气。
Ⅲ.分层特征
a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⑦______,原因在于⑧______是该层大气的直接热源;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因而空气的对流运动十分显著。
b层气温随高度增加呈明显⑨__________。原因是该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该层大气上部⑩____下部?____,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Ⅳ.与人类的关系
2.水圈
(1)组成
(2)作用:水分和热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__________________类型。水溶解岩石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满足生物需要。水循环可以调节?__________,净化大气。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
3.生物圈
(1)组成:由地球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圈层。
(2)特征:生物圈分别存在于?______、?________下层和地壳上层,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______的圈层。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 地球的外部圈层
读下图,完成1~2题。
1.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B.3个C.4个D.5个
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B.水圈C.岩石圈D.地壳
读下图,回答3~5题。
3.B圈层的主体是( )
A.河流B.湖泊C.冰川D.海洋
4.A、B、C、D四圈层中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的是( )
A.大气圈B.水圈C.岩石圈D.生物圈
5.C圈层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大气B.水C.土壤D.生物
6.读“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为(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方法技巧练
方法 图示法记忆大气圈各层次的大气运动状况
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问题。
(1)A层主要的直接热源是____________。
(2)B层________部冷________部热,气流以____________运动为主。
(3)在A、B、C三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层。现代飞机多在________层飞行,因为该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层中有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________层的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复杂的天气现象发生在________层。(填字母)
方法技巧
(1)对流层
(2)平流层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对流层特点的描述,全部正确的是( )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②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③低纬度厚度小于高纬度 ④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①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关于大气各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增,对流运动显著
B.集中大气质量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与固体杂质的是对流层
C.在平流层中存在一个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D.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中国“神舟七号”飞船在甘肃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首次实现了中国宇航员的太空漫步。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神舟七号”飞船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状况的是( )
5.中国宇航员翟志刚太空漫步时所处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B.平流层C.臭氧层D.高层大气
6.2008年9月20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CI687航班在从台北飞往巴厘岛途中遭遇强气流,导致机上至少有8人受伤,其中6人伤势较重。据统计,多数飞机失事都发生在对流层中,以下解释最合理的是( )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这一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空气密度最大
C.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导致飞行环境不稳定
D.该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7.有关生物圈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体
B.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上部和岩石圈的全部
C.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影响
D.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8.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 )
A.地面辐射B.大气辐射C.太阳辐射D.大气逆辐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综合题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__________,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绘B层的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处存在__________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图中50~85千米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所学的知识可以推测该高度范围内的大气运动以______运动为主。
(5)C层中有______层,__________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6)A→B→C大气密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知识清单
①生命活动 ②保温 ③天气变化 ④运动状况 ⑤对流层 ⑥平流层 ⑦降低 ⑧地面 ⑨递增趋势 ⑩热?冷 ?天气现象 ?平稳 ?反射无线电波 ?湖泊水 ?冰川水 ?自然带和自然景观 ?气候 ?水圈?大气圈 活跃
基础达标练
1.C 2.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该景观的主体是瀑布,属于水圈。]
3.D 4.B 5.D [通过读图可以看出,A为岩石圈,B为水圈,C为生物圈,D为大气圈。水圈的主体是海洋,其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水量约占全球水储量的97%,水圈中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在生物圈各组成因素中,生物是最活跃的因素。]
6.D [地球上的不同圈层具有不同特征,其中的生物圈在其他各个圈层中都有渗透,与图中的①符合,水圈存在岩石圈之上,据此可知②为水圈,③为岩石圈。]
方法技巧练
(1)地面 (2)下 上 水平 (3)A B 天气晴朗,能见度好,大气平衡 B C A
解析 解答本题关键在于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中的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高度,A、B、C表示大气的垂直分层,各层的曲线反映了气温变化的特点。
综合提升
1.B [由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每上升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因而空气的对流十分显著。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整个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2.D [水圈包括地球表层所有的水体类型。]
3.B
4.C [大气垂直分层共分为三层:Ⅰ层对流层、Ⅱ层平流层、Ⅲ层高层大气。其气温变化趋势为:Ⅰ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Ⅱ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根据这三层中气温的变化范围及臭氧层所在位置得出C项正确。]
5.D [“神舟七号”的预定轨道应处于高层大气中,因此太空漫步时,应在高层大气中。]
6.C [在大气垂直分层中,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此不利于飞机飞行,而且天气的极端变化常给飞行安全带来威胁,而平流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利于飞机飞行。]
7.D 8.A
9.(1)中 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km,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度为17km~18km,在高纬度为8km~9km
(2)地面辐射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空
气对流显著
(3)见右图补绘 臭氧
(4)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对流
(5)电离 太阳活动(耀斑) 无线电短波
(6)逐渐变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迁移和读图能力。
(1)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km~18km,高纬度为8km~9km。据图示对流层的高度是12km,可以判断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2)对流层中的水汽、CO2主要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而地面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所以对流层的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其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有二:一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二是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3)B层为平流层,因为臭氧的存在,大量吸收紫外线,一方面使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另一方面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4)在50km~85km的高度范围内,气温的垂直变化跟对流层的气温变化相似,都是随高度上升,气温下降。据此可以推测该层的空气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5)C层为高层大气,该层有电离层,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太阳活动能使电离层产生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被部分或全部吸收。(6)大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受地球的吸引力越小,大气密度越小。
教材P28 思考
本思考题旨在使同学们认识到同人类关系密切的淡水以及人们接触最多的河水所占比例的微小,增强珍惜水资源的观念,并能审视自己的行为,养成合理用水和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材P29 思考
耗资巨大、举世瞩目的“生物圈2号”实验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其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但根本的一点在于人工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由于缺乏足够的自我调节能力,只要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由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与建筑“生物圈2号”所用的混凝土中的钙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氧气含量的下降,以及由于没有调节好内部气候而导致的粮食歉收,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生物圈2号”实验尽管没有获得成功,但它的最大意义在于向世人昭示了这样一个真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以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迄今为止,地球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人类应当努力保护它,而不是破坏它。
教材P29 复习题
1.地壳和地幔之间存在一个莫霍面,地幔和地核之间存在一个古登堡面。
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地壳的厚度不一,一般来说,大洋地壳较薄,主要由玄武岩之类密度大的岩石组成,大陆地壳较厚,表层主要由花岗岩之类密度较小的岩石组成。与地壳相比,地幔的化学组成变化不大,但其温度、压力随深度增加变化较为显著。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其中,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处于熔融状态的软流层。地核的化学组成主要是铁和镍。地核又可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外地核呈熔融状态,内地核为固体金属球。总体来看,各层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到地核,温度已增高到2000℃~5000℃,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
2.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氩等。依据温度随高度的变化规律,可将大气圈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对航空飞行十分有利。高层大气的密度非常小,且在该层中存在电离层,它能够反射无线电波。
3.水圈的主体是地球上的海洋,另外还包括陆地上的湖泊、河流、冰川、地下水、沼泽水等。
4.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水圈的全部、大气圈下层和地壳上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