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四轮复习押高考历史24题+中国传统文明的形成—先秦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考历史四轮复习押高考历史24题+中国传统文明的形成—先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10 08:32: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近五年考点分布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2017年
新课标卷Ⅰ
分封制的作用
新课标卷Ⅱ
古代区域经济的发展
新课标卷Ⅲ
古代文字的发展
2016年
新课标卷Ⅰ
儒学的特点
新课标卷Ⅱ
汉字的演变
新课标卷Ⅲ
商周时期的政治特点
2015年
新课标卷Ⅰ
战国时期中国的农业
新课标卷Ⅱ
先秦儒学思想
2014年
新课标卷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新课标卷Ⅱ
西周分封制
2013年
新课标卷Ⅰ
战国分封制瓦解与中央集权的形成趋势
新课标卷Ⅱ
史学素养
二、命题分析及备考指导
从近五年新课标高考来看,24题主要考查中国先秦时期的历史。复习备考时需要把握以下方面的知识:
1.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一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1)政治上: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出现为重要标志,逐步形成了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纷纷改革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
(2)经济上: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发展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也由井田制发展到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3)思想文化上:科技与文艺成就突出,如甲古文的成熟,青铜艺术、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发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宗法制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
①对当时的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③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和法治意识相违背。
④历史遗存影响:影响了后世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祭祀、修订家谱、追根寻缘等社会习俗。
3.从时代背景角度说明儒、法、道、墨家思想主张的特点
(1)儒家的孔子主张“仁”、克己复礼,反映了面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社会矛盾剧烈,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继续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愿望;战国时期的儒家孟子、荀子分别主张“仁政“仁义”,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2)法家(韩非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3)道家主张“道”和无为而治的小国寡民社会,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面对诸侯争霸、割据林立,一种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4)战国时期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代表了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的愿望。






【典型示例1】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参考答案】A

【典型示例2】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A.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B.可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
C.是重农抑商政策的雏形
D.固化了当时的职业划分
【参考答案】D

【典型示例3】“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这句话强调的是
A.爱的层次差别和内在的联系
B.君子能成为圣君的必备条件
C.君子与百姓都应有仁爱之心
D.实施仁政的前提是仁民爱物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体现了爱的层次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体现了爱的内在联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成为君子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君子的品德,没有说明百姓的品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治理国家的政策,故D项错误。






春秋时期,齐国管仲主张“轻关市之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主张“市利之租必重”。两者主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宗族利益不同
B.治国思想不同
C.两国传统不同
D.直接目的不同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
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
下列与此相关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关系
C.分封制
D.郡县制
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2.B【解析】黄、炎两族出现在原始社会部落时代,而井田制出现在之后的商周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可知,两者之间存在宗法血缘关系,故B项正确;分封制出现在部落时代之后的西周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在秦朝得以确立下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