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五年考点分布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2017年
新课标卷Ⅰ
西汉中央集权
新课标卷Ⅱ
史学素养
新课标卷Ⅲ
西汉经济
2016年
新课标卷Ⅰ
汉代的庄园经济
新课标卷Ⅱ
科举制
新课标卷Ⅲ
汉承秦制的积极作用
2015年
新课标卷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新课标卷Ⅱ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014年
新课标卷Ⅰ
儒学的演变
新课标卷Ⅱ
儒学的演变
2013年
新课标卷Ⅰ
程朱理学对孔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新课标卷Ⅱ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
二、命题分析及备考指导
从近五年新课标卷来看,25题主要考查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复习备考时可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1.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公元前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1)政治上
“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2)经济上
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等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经济重心地区: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经历了三国时期(220—280年)、南朝(420—589年)和北朝(439—581年)并立的变化。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紧荣奠定了基础,是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具体说来:
(1)在政治方面
政权更替频繁,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代表的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的全面改革,不仅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更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2)在经济方面
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3)在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在不少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文学艺术和三教并行发展。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特征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中央主要官职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但都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各个官职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于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君权不致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3)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行政权力体系,为以后历代王朝的中央机构开创了模式。
4.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朝官僚政治的差异
(1)内涵
先秦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标”制基础上、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官僚政治是秦朝开始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政治体系。
5.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所呈现的特点
(1)从思想来源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使儒学从先秦时期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经济重心的南移
(1)奠基: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①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②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③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④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2)初步开发:三国。
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②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4)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使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7.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入儒来重生自己,最终发展为“三教合一”。(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
【典型示例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
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社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但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故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知,政府在中正评议人物、定品时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不能说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故C项错误;据材料“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可以得出选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D项正确。
【典型示例2】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租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
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贵儒”又“尊道”
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参考答案】B
【典型示例3】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A.倾覆与再建 辉煌与成熟 经世与玄思
B.波峰与波谷 恢宏与古朴 鼎盛与革新
C.创新与再造 传承与新变 集成与转型
D.波峰与波谷 恢宏与古朴 经世与玄思
【参考答案】D
【解题思路】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受到打击,因此这一阶段政治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物质文明可以概括为恢宏与古朴,如长城、兵马俑等。在精神文明方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儒学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魏晋时期玄学开始流行,受到当时士人的追捧,因此这一阶段精神文明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世与玄思。D项对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特征的概括比较准确,故D项正确。
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
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
政策的变化有助于
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东晋南朝时,贾弼之祖孙三代专精谱学。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共七百多卷。宋刘湛、齐王俭、梁王僧孺也都有谱学专著。谱学盛行反映了
A.士族用谱学挽救衰亡的命运
B.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
C.突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
D.谱学是选官的重要依据
1.A【解析】由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可知,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监察制度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作用,故D项错误。
3.D【解析】A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故A项错误;士族注重本家族的谱系与材料“弼之撰《十八州士族谱》”相矛盾,故B项错误;谱学盛行反映了东晋南朝时重视门第家世,这是九品中正制选官的标准,故C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出身为依据选官用官,促使谱学兴盛,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