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四轮复习押高考历史26题+中国传统文明的繁荣—隋唐至元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考历史四轮复习押高考历史26题+中国传统文明的繁荣—隋唐至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11 08:1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近五年考点分布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2017年
新课标卷Ⅰ
史学素养(唐朝)
新课标卷Ⅱ
唐朝经济的发展
新课标卷Ⅲ
唐朝小农经济
2016年
新课标卷Ⅰ
北宋君主专制
新课标卷Ⅱ
宋代经济政策的调整
新课标卷Ⅲ
书法与时代的关系
2015年
新课标卷Ⅰ
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新课标卷Ⅱ
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2014年
新课标卷Ⅰ
宋明理学
新课标卷Ⅱ
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3年
新课标卷Ⅰ
宋代交子的出现及其功能
新课标卷Ⅱ
考查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命题分析及备考指导
从近五年新课标高考来看,26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隋唐至宋元的历史。复习备考时需要把握以下方面的知识:
1.阶段特征
(1)隋朝(581—618年)、唐朝(618—907年)的变化。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紧柔时期。
①国家统一,概域辽阔,政局相对稳定。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和租庸调等制度发达。
②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
③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④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⑤科技文化世界领先,泽被深远,全面解煌辉。

①政治上,封建国家分裂割据,几个民族政权并立到走向大统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民族
融合进一步发展。
②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尤其租佃关系、商业经济;中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③思想文化上,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了儒学思想,并成为新的正统思想;四大发明等科技成就突出;宋词、元曲、书法和绘画对后世影响深远。
2.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
(1)中央机构的变化
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2)选官制度的改革
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①积极方面
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专制政府中的有文化素养的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②消极方面
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在儒学经义的范围内,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3)土地制度的变化
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田制逐渐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5)军事制度的变革
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唐玄宗以来的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
3.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
(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不同点
①三省设置
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中书门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
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4.先秦到宋元时期城市发展的特征
总体趋势:严格限制(从周至唐)——放松限制(宋元)。
(1)从周至唐
①市坊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活动。
②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5.理学的形成和科技文化的繁荣
(1)理学形成
①隋唐时期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的正统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②宋代
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用“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2)科技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用于航海。


【典型示例1】对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有学者认为,从秦到清依次经历郡政阶段、州政阶
段、省政阶段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相调适的产物。其中的“州政阶段”
主要是指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先秦时期主要实行分封制,地方由封国统治,故A项错误;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属郡政阶段,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州已经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属州政阶段,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沿袭元以来的行省制,属省政阶段,故D项错误。
【典型示例2】如以北宋初期太宗、真宗年间的物价指数为基数,到两宋之交的宋徽宗时,作为农产品
代表的米价格上涨约11倍,作为手工业品代表的绢价格上涨约2倍。这种差异容易导致
A.纸币贬值加速
B.农民税负加重
C.土地兼并严重
D.自然经济解体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宋代纸币是地方性货币,故A项错误;农民税负状况取决于国家的赋税政策,故B项错误;农产品的价格上涨,农业会成为获利的重要途径,引发土地兼并,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始于鸦片战争之后,故D项错误。
【典型示例3】在《唐代墓志汇编》的志文中,常见墓主蒙童(初入学塾的儿童)时“幼挺岐嶷(幼年聪
慧)”“宣慈惠和(博爱众人)”、“弱不好弄(弄:玩耍)”、“蔚然老成”的表现,同样的描述在唐代高僧
传中也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唐代
A.志文往往夸大墓主的品德言行
B.佛教思想深刻影响日常生活
C.儒家的礼教规约备受社会推崇
D.儒佛两种文化已完成了融合
【参考答案】C







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
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
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
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
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
宋代关于物的立法,有动产和不动产的区分,其中动产被称为“财”或“物”,不动产被称为“产”或“业”。业主的土地所有权也由单一的所有权派生出永佃权、占佃权等,以及基于土地所有权的典当、抵当等担保物权。这反映了宋代
A.民间租佃关系的日益规范
B.商品经济的繁荣
C.法律注重保护土地所有权
D.社会主流观念改变
据统计,唐宰相总计人数为369人,其中十分之九皆为北人。北宋初期,将相重臣几乎全是北
人。北宋中叶以后,南人当宰相渐多。这反映出唐宋时期
A.学术中心逐步由北向南移转
B.政治中心逐渐呈现出南人化趋势
C.政权中心籍贯分布稳定性强
D.文化中心南移引发政治中心南移








1.C【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的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的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力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

3.B【解析】唐宋时期宰相逐渐南人化,但宰相并不是学术的代表,不能说明学术中心的转移,故A项错误;宰相是中央的主要长官,宰相逐渐南人化反映出政治中心逐渐南人化趋势,故B项正确;唐宋时期政权中心逐渐南移,籍贯分布并不稳定,故C项错误;政治中心南移引发文化中心南移,故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