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五年考点分布
年份
试卷
考查内容
2017年
新课标卷Ⅰ
明朝经济的发展
新课标卷Ⅱ
明朝中枢机构的变化
新课标卷Ⅲ
史学素养
2016年
新课标卷Ⅰ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
新课标卷Ⅱ
清朝大陆移民
新课标卷Ⅲ
明朝市镇经济的发展
2015年
新课标卷Ⅰ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新课标卷Ⅱ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014年
新课标卷Ⅰ
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新课标卷Ⅱ
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2013年
新课标卷Ⅰ
英国光荣革命
新课标卷Ⅱ
清代小说的发展
二、命题分析及备考指导
从近五年新课标高考来看,27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历史。复习备考时需要把握以下方面的知识:
1.阶段特征
明清时期(1368一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它包括明朝(1368一1644年)、清朝前期(1636一1840年)。
(1)在政治方面
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这也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外实行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
(3)在文化方面
明清文化具有承古萌新的时代特征。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体现了儒学思想的活跃;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一大批科技巨著,但总体而言已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文学艺术具有高度的反封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教育、科举、文化政策都体现了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色彩。
2.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
(1)削弱相权
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
①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
②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内朝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2)加强思想控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
(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
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
(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
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
(5)加强监察机制
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2)原因
①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②)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
③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
④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
⑤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
4.明清时期影响社会转型的四大因素
(1)经济上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其封闭性、保守性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上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通过各种政治、经济措施限制手工业规模,征收重税,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3)政策上
封建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力长期停留在自然经济水平上;推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受到严格限制,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的交流。
(4)思想上
封建传统理学占统治地位。儒学的轻利思想和封建专制强化压抑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思想观念落后陈旧;社会上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根深蒂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典型示例1】“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
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
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
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的小农意识
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
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
【参考答案】C
【典型示例2】有学者在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内卷化”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在小农经济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事实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个体中单个人的劳动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没有发展的增长”可以用来解释
A.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B.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转型
C.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迟滞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内卷化”理论是学者解释明清江南经济发展时提出的,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从隋唐时期开始,在宋代完成,其重要表现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故A项错误;精耕细作生产方式(小农经济)的转型指的是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也不属于“没有发展的增长”,故B项错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主要产生于江南地区的部分手工业行业中(如丝织业),力量弱小,发展极其缓慢,符合“没有发展的增长”,故C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并不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故D项错误。
【典型示例3】明代文学家冯梦龙(1574~1646年)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道德观念正统地位动摇
B.社会对个性解放的憧憬
C.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排斥
D.思想解放潮流已经兴起
【参考答案】B
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此在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这表明他
A.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C.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
D.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
常德高三模拟)明代小说《说唐》、《杨家将传》中,樊梨花与穆桂英以武艺压倒夫婿,并挂帅出征;清代小说《再生缘》中,女主角易钗为弁,文武双全。这反映出
A.明清时期小说创作的繁荣
B.文字狱影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
C.民间对正统社会秩序的抗议
D.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男女平等
明末清初,大陆居民特别是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其
影响是
A.打击了东印度公司在台残余
B.开始突破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推动了台湾经济结构的转型
D.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1.B【解析】材料中乾隆皇帝认为商人大兴土木可以促进市场发展而加以赞同,并不是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故A项错误;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材料中乾隆皇帝认同奢侈有促进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不是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故C项错误;材料中乾隆皇帝指出了奢侈有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3.D【解析】材料未体现东印度公司,故A项错误;台湾属于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与闭关锁国政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体现台湾经济结构转型,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福建、广东等地居民大规模迁移台湾,与原住民共同参与当地开发”可知,闽、粤、台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台湾,这是有利于丰富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