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四轮复习押高考历史24—27题+命题分析及要点归纳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年高考历史四轮复习押高考历史24—27题+命题分析及要点归纳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11 08:26: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命题特点】
从近五年新课标高考来看,24—27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历史。

【知识归纳】
{易错知识}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在卿大夫的封地内,对于士而言,卿大夫又成为士的大宗。
3.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
4.柳宗元曾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这是说秦亡是因为暴政,而不是因为实行郡县制。
5.“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
6.明朝以前,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地位十分巩固;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
7.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
8.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式。
9.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10.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的“工商食官”。
11.“柜坊”的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12.明朝时期白银的普遍流通并没有促进对外贸易的繁荣,这是因为明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3.资本主义萌芽不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还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17.闭关锁国不是绝对禁止对外贸易,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就是例证。
{重点知识}
一、科举制与社会流动性
1.科举制实施的背景
(1)“士人”群体的形成: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中唐以后到北宋前期,新型的“士人”群体逐渐形成。“新型”的士人,是与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士人与士族相对而言的。
(2)“士人入仕”的过程:随着门阀士族的逐渐消失,一方面是政治因素导致的结果,即有唐朝政权自李世民、武则天以来虽目的不尽相同,却皆致力于抑制旧门阀的势力;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农民起义的涤荡,原来意义上的士族已经走向没落。唐宋科举制的实行,逐渐培养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人文化。从唐代开始,许多著名的文人官员都是进士出身。
(3)“士人”阶层形成:到9世纪前,进士科已经成为向上流动最为重要的可靠通道,成为唐朝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也成为“士子入仕”的唯一正途,“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为不美”。如此看来,一个通过考试竞争形成的,具有特殊优越感与自我意识的新“士人”阶层逐渐形成。
2.科举制促进社会流动

(2)社会流动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经常性的竞争压力,无疑给当时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它一方面激励士人奋勇向上,同时也促进社会角色的选择更加趋于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使得士人们更加关心自身命运。一般说来,科举落第者们更加贴近下层民众,或聚徒讲学、或影响公共事务、或成为乡里的文化的普及者和基层社会活动的组织者。
二、中国古代庄园经济
1.土地来源
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权威、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
2.经济形态
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布置庄园,使耕种与纺织等手工业结合,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
3.剥削方式
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
4.管理形式
中国古代庄园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
三、儒家学派的历史观

2.厚古薄今
孔子主张“厚古薄今”,他们要求人们效法夏商周的奴隶制“法先王”,要人们“克己”以恢复夏商周三代的“礼”。
3.道德理想主义
儒家以仁、义、礼、智、信为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以“内圣外王”为君主道德修养的主要目标。虽然,它严重脱离了社会实际,无法实现,但是,它却为一代代儒家知识分子提供了批判现实的精神力量,使中国古代君主制带有“开明”的色彩。

【典型示例1】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
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
C.嫡长子并无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材料中“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说明当时崇尚血缘宗法制,故A项正确;材料中“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说明当时是传位于懿王之子,不是依据贤能,故B项错误;材料中懿王太子燮在孝王后继承王位,说明仍是嫡长子优先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争霸的信息,故D项错误。
【典型示例2】“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这句话强调的是
A.爱的层次差别和内在的联系
B.君子能成为圣君的必备条件
C.君子与百姓都应有仁爱之心
D.实施仁政的前提是仁民爱物
【参考答案】A
【解题思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体现了爱的层次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体现了爱的内在联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成为君子的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君子的品德,没有说明百姓的品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治理国家的政策,故D项错误。
【典型示例3】“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材料反映出
A.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工商业发展
B.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参考答案】C

【典型示例4】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A.人员构成复杂
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朗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根据题目“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得出军机处的发展日益完善,备受重视,故B项正确。






《国语·晋语》说“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
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
下列与此相关的是
A.井田制
B.宗法关系
C.分封制
D.郡县制
据《册府元龟》记载:唐文宗时,“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唐武宗时,盐铁司曾上奏说,“伏以江南百姓,营生多以种茶为业”。材料反映了
A.唐代茶税收入明显增加
B.气候决定南北种植业差异
C.南方商品经济发展更快
D.农副产品市场流动性增强
明初规定“诸王临国中,无得至京”;清初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
B.顺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
C.明清亲王权力剥夺殆尽
D.皇室内部矛盾得以解决






1.B【解析】黄、炎两族出现在原始社会部落时代,而井田制出现在之后的商周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由材料中“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蟜氏繁衍出来的”可知,两者之间存在宗法血缘关系,故B项正确;分封制出现在部落时代之后的西周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郡县制在秦朝得以确立下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3.B【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限制亲王的活动范围,不是指封土授爵,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亲王进行严格的限制,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故B项正确;C项说法过于绝对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明清皇帝对亲王权力进行严格限制,皇室内部的矛盾并未得以解决,故D项错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