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合成 说课课件(共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力的合成 说课课件(共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8-05-10 12:4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力的合成人教社高中物理必修一模块第三章第四节力的合成:一、教学任务分析
二、教法选择 学法指导 教具与学具选择
三、教学过程设计
四、板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力的合成”研究的是力的等效关系,在初中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基础上,依据等效思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本节内容为以后学习速度、速度的变化,动量、动量的变化等矢量及运算奠定了基础,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缺乏感性认识,他们习惯的是仅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的运算。在教学方法上分散教学难点,从具体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实验探究,启迪学生的思维,得出结论。【教学重点】矢量和标量的概念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用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与应用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与合力的概念, 矢量和标量的概念及
区别;
(2)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
力的合力;
(3)知道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和感受分力与合力作用的等效思想;
(2)培养学生动手作图和实验操作能力、物理思
维能力;
(3)知道用等效代替和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求解。 【教学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培养学生实
事求是的精神。二、教法选择 学法指导 教具与学具选择 【教学方法】
以探究式体验教学法为主线、结合创设物理情景、用等效代替法、演示实验法和归纳法,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得出结论从而完成力的合成这节课的教学. 【学法指导】
采用实验探究法,等效代替法和作图法让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让学生在创设的物理情景中通过自主探究、实验作图加深对力的合成的理解,掌握作图求解的方法。【教学用具】

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力的合成演示器、小船、矩形水槽、钩码(两个)、弹簧秤(两个)、细绳(四根)、三角板、刻度尺。力的合成 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流程图1.复习回顾
提问:①什么是力?②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③本章中我们学过那些力? 【教学过程】 通过提问复习,不仅可以强化旧知识,而且可以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内容。2.实验导入新课3.新课教学(1)演示实验(2)学生探究实验: 请三组学生,两个学生一组,上讲台进行实验探究,当两个弹簧秤角度变化时,仍然拉动弹簧秤到O点位置,记录下不同角度下,弹簧秤的示数,并用力的图示画图,从中总结规律。 实验发现合力不仅与分力的大小有关,而且与分力的方向也有关。在物理学中物理量有两种:一是像力这样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另一种是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如体积、路程、功、能等。那么怎么去计算合力?力的合成遵从什么规律呢?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不是简单的将两个力相加减,而是用表示两个力的有向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这就叫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现在来解决前面引入实验时所提出的问题,知道两个分力的大小跟方向,就可以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力的大小跟方向。教师归纳:学生思考:学生思考:③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共点力作用在物体上,怎样求出它们的合力?答:多个力的合成应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学生思考:教师总结:(3)运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例题】力 方向水平向右,力 方向竖直向上,用作图法求解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课后选做练习:(1)已知合力F 的大小、方向及一个分力F1 的方,
求另一分力F2 的最小条件以及F2 的大小。
(2)已知合力F 的方向及一个分力F1 的大小、方
向,求另一分力F2 最小的条件以及F2 的大小。
(3)已知合力F 的大小及一个分力F1 的大小,求另
一个分力F2 最小的条件及大小。 4.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习了分力与合力的概念、力等效代替关系,矢量与标量的概念,并且学会了用作图法运 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 自我反馈与评价:5.课后作业(1)课本P14 练习四(3)、(4)。
(2)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关于力的等效替换的例子。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学习新知识的时候,
遗忘也同时开始。作业是课下复习巩固知识的过程,
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非智力因素等方面,
都有重要作用。四、板书设计『设计反思』复习提问
演示实验
讲课部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