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8年中考科学系统复习专题23物质间的转化规律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18年中考科学系统复习专题23物质间的转化规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8-05-11 10:0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6张PPT。专题23 元素化合物间的相互转化考点一 碳、氧循环考点二 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考点三 物质的鉴别考点四 物质的除杂、混合物的分离考点五 溶液共存问题考点六 化学推断题考点一 碳、氧循环知道自然界中碳循环的主要途径,知道自然界中氧循环的主要途径(a)考点一 碳、氧循环1.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 而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 、矿物燃料等的 及微生物的 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得大气中的 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
2.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大气中的氧气来源于植物的 .大气中的氧气消耗的主要途径是动植物的 、微生物的
、燃料的 、其他氧化反应如铁生锈、食物的腐败等.氧气不断被消耗,又不断地产生,使得大气中 含量保持相对恒定.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燃烧分解作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燃烧氧气练习1 (2014·安徽)自然界中有几千万种含碳物质,并循环转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碳循环  
B. 森林的减少对碳的循环没有影响
C. 金刚石中碳原子间没有间隔  
D. 地下的煤中碳原子是静止不动的
练习2 (2014·庆阳)“低碳生活”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低碳的排放.下列活动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
A. 短时间不使用电脑,将其转为休眠模式
B. 减少使用私家车次数,多乘公交或骑自行车
C. 讲卫生,尽量多使用一次性餐具
D. 用传统发条式闹钟代替电子钟练一练AC练一练练习3 (2014·德阳)“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分离出来并加以利用.某校科研小组的同学设计用氢氧化钠溶液来“捕捉”二氧化碳,其基本过程如下(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捕捉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O2+2NaOH===Na2CO3+H2O(2)在整个“捕捉”过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3)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填序号) .
A. 该技术可有效减少碳排放
B. “反应分离”过程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和过滤
C. 能耗大是该技术的一大缺点
D. “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可用于生产尿素、甲醇、碳酸氢铵和纯碱等NaOH、CaOB练一练考点二 物质间的相互转化说明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关系,
说明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关系(b)考点二 物质间的相互转化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
金属(氧气)→金属氧化物(水,加热)→碱
可溶性碱受热不分解,但对应的金属氧化物能与水反应.
难溶性碱受热能分解,但对应的金属氧化物不与水反应.
活泼金属单质(如钠)一般不能用氢气等还原剂还原,但可用其他如电解法制取.2. 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
非金属(氧气)→非金属氧化物(水,加热)→酸
少数非金属氧化物如CO、SiO2等不溶于水.3. 物质间的相互转化
少数非金属氧化物不与碱反应如CO.
从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图,可以清楚地看出金属、碱性氧化物、碱、盐和非金属、酸性氧化物、酸、盐的转化.体现氧化物、酸、碱、盐的化学性质.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碱+酸→盐+水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盐+盐→两种新的盐
盐+碱→新盐+新碱
盐+酸→新盐+新酸
金属+酸→盐+氢气
金属+盐→新盐+新金属
提醒要点:“无机物之间的关系图”中用线相连的两类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但必须符合有关的反应发生条件.练一练练习1 (2015安徽)我国制碱工业先驱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其模拟流程如下:
(1)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
(2)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 的方法制取氢气,属于_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3)操作a的名称是_____,实验室进行此操作所需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
(4)写出NH4Cl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CaCO3 =CaO+CO2↑分解反应。物理过滤漏斗做化肥或氮肥等练一练练习2 (17湖州卷)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x、y、z三种物质间转化,表格中x、y、z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
B练一练练习3 (2016宁波).已知A﹣I均为初中科学常见的物质,其中组成A、C两种气体的元素相同,且C是常见的温室气体,B是铁锈的主要成分,D是单质,F是盐酸盐,根据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反应条件均已略去)回答下列问题:
(1)D的化学式为   .
(2)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
(3)若反应②在植物体内进行,这个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形式是   .
FeFe2O3+6HCl═2FeCl3+3H2O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练习4.(2017天津)下列各组转化关系中的反应为初中化学常见的反应,其中的“→”表示某种物质可一步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甲、乙、丙三种物质不符合对应“转化关系”的是( )练一练 D 考点三 物质的鉴别1.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1)H+:加紫色石蕊试液;加锌粉(生成的气体具有可燃性).
(2)OH-:紫色石蕊试液和无色酚酞试液均可.
(3)CO32-:用盐酸和澄清石灰水.
(4)Cl-:用AgNO3溶液和稀HNO3.
(5)SO42-:用BaCl2溶液和稀HNO3.
(6)区别Cl-和SO:可用Ba(NO3)2溶液但不能用AgNO3溶液.
(7)Fe3+:加NaOH溶液(可溶性碱溶液)能生成红褐色絮状沉淀.
(8)Cu2+:加入NaOH溶液(可溶性碱溶液)能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9)NH4 + :与碱溶液混合(微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2. 物质鉴别的思路和方法
(1)气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用试纸,三用火点,四加试剂.
(2)固体、液体鉴别:一看颜色,二看气体,三辨沉淀.
(3)一种试剂的鉴别:
A. 几种溶液含不同阳离子时,常选用Ba(OH)2溶液或NaOH溶液做鉴别试剂.
B. 几种溶液含不同阴离子时,常选用强酸做鉴别试剂.
C. 几种溶液酸碱性不同时,常选用紫色石蕊做鉴别试剂.
D. 几种物质是金属或金属氧化物时,常选用稀强酸做鉴别试剂.
E. 一种试剂与四种溶液反应时,应是现象对比度大.多数是有沉淀、有气体,既有沉淀又有气体、沉淀颜色不同,无明显现象.
F. 当给定的一种试剂不能鉴别出被检物时,可从已鉴别出的物质中找出一种试剂再鉴别.
提醒要点:在鉴别物质时要注意:①先取样后操作,先现象后结论.②每进行一次实验,都要重新取样.③每次鉴别都应有明显的现象.练习1 (2012·嘉兴)根据已知物质和未知物质的特性,运用实验的方法,可以鉴别某些物质.有3包白色粉末,它们分别是碳酸钠、氯化钠、氧化钙中的一种,现用实验的方法将它们一一区分.
(1)取少量3种粉末,分别装入编号为甲、乙、丙的三支试管中,加水后都能溶解.其中甲试管壁明显变热,由此可知甲试管中加的粉末是 .
(2)取甲试管中的溶液分别滴入另两支试管中,乙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请写出乙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练一练氧化钙(CaO)Na2CO3+Ca(OH)2===CaCO3↓+2NaOH练习2 (2013·衢州)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的溶液,它可能是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钠溶液中的一种.龙龙、开开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下表方案进行鉴别.根据表格回答问题:练一练练一练(1)龙龙同学滴加的试剂可能是 溶液(写出一种即可).
(2)龙龙同学认为开开同学方案存在缺陷,理由是 .
练习3 (2013·绍兴)某兴趣小组用NaCl溶液、NaOH溶液和稀H2SO4三种试剂,将含有Cu2+、Ba2+、Ag+和NO的混合液中的三种阳离子逐一除去.步骤如下(所加试剂均过量):
步骤一:混合液中加入试剂A,过滤得到沉淀1和滤液1;
步骤二:滤液1中加入试剂B,过滤得到沉淀2和滤液2;
步骤三:滤液2中加入试剂C,过滤得到沉淀3和滤液3.
(1)同学们确认试剂A是NaCl溶液,写出步骤一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三种沉淀中,能溶于稀盐酸的是 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3)滤液3中,除NaNO3外还含有的盐是 .BaCl2或Ba(NO3)2或Ba(OH)2加入的稀硫酸中的硫酸根离子对实验产生干扰NaCl+AgNO3===NaNO3+AgCl↓氢氧化铜[Cu(OH)2]NaCl、Na2SO4考点四 物质的除杂、混合物的分离1. 除杂题:
解答除杂质一类的题目时,要注意三原则;三要领;五种常用方法.
三原则:①不引入新杂质;②不减少被提纯物质的质量;③杂质便于分离.
三要领:①根据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差异;②确定除杂质方法;③选择适宜试剂.
五种常用方法:
(1)沉淀法:加入一种试剂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沉淀,再用过滤法除去.
(2)化气法:加热或加入一种试剂将杂质变为气体逸出.
(3)置换法:利用置换反应的原理将杂质除去.
(4)转纯法:将被除去的杂质变为提纯的物质.
(5)吸收法:常用于气体的提纯.
在掌握了以上除杂质的原则、要领、方法后,解答题目时要审清题目要求,分析理顺思路且与题目要求吻合,才能准确解题.2. 混合物的分离:
(1)可溶性与难溶性物质的混合物——常用溶解、过滤、蒸发三步操作加以分离,分别得到纯净物.如:粗盐的提纯;BaSO4和Na2SO4的混合物.
(2)两种物质均溶于水,但两种物质的溶解度一种随温度变化大,另一种变化不大时,可考虑——结晶法.即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加以分离.如:NaCl和KNO3的混合物.
(3)两种物质均溶于水时,可考虑用化学方法分离.如BaCl2和NaCl的混合物.可将混合物先溶于水,加入适量Na2CO3溶液,得到BaCO3和NaCl溶液.
BaCl2+ Na2CO3===BaCO3↓+2NaCl.将沉淀过滤出,洗净后在沉淀中加入适量盐酸溶液,又得到BaCl2溶液,CO2逸出.BaCO3+2HCl ===BaCl2+H2O+CO2↑.最后分别将NaCl溶液和BaCl2溶液蒸发,分别得到纯净的NaCl固体和BaCl2固体.
提醒要点:用化学方法或用物理方法进行混合物分离时,要区别除杂质与分离物质的不同点是:除杂质时只要求把杂质除掉、保留原物质即可;而混合物分离是几种物质用一定的方法分开,原混合物中各成分都必须保留.练一练练习1 (2015安顺) 下列方法中,不能达到目的是( )
B练一练练习2 (2017杭州)测定BaCl2·xH2O中结晶水数目的过程如图所示:
(1)写出此过程中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燃烧过程中,如果空气不充足和温度过高,会有部分沉淀物质转化为BaS,这会使x的测定结果______________(选填“偏低”、“偏高”或“不变”)。(1) BaCl2+H2SO4===BaSO4↓+2HCl (2) 偏高练一练练习3 (2013·宁波)为提纯下列物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和分离方法都正确的是( )
A练一练练习4 (2014·天津)某粗盐样品中含有杂质氯化镁、氯化钙.某同学设计了以下提纯方案: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方案中加入过量试剂a若为氢氧化钠溶液,则其目的是为了除去粗盐中的 .
(2)在过滤操作中,除用到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3)滤液B中所含的溶质为 .氯化镁漏斗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4)向滤液B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当观察到的溶液的现象为
时,应停止滴加,如果滴加的稀盐酸过量,对最后得到的精盐晶体的成分 (填“有”或“没有”)影响.
(5)操作c的名称为 .
(6)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可制取氢氧化钠、氢气、氯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一练无气泡放出没有蒸发2NaCl+2H2O===2NaOH+Cl2↑+H2↑考点五 溶液共存问题1. 离子间不能共存的条件: 两种离子相互作用如果有水、气体或沉淀等物质生成,则这两种离子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 常见不共存离子如下:
(1)H++OH-→H2O;
(2)H++CO32-→CO2↑;
(3)NH4++OH-→NH3↑;
(4)Ba2++SO42-→BaSO4 ↓;
(5)Ag++Cl-→AgCl ↓;
(6)Ca2++CO32-→CaCO3 ↓;
(7)Ba2++CO32-→BaCO3 ↓;
(8) Mg2++OH-→Mg(OH)2;
(9)Cu2++OH-→Cu(OH)2;
(10)Fe3++OH-→Fe(OH)3↓;2. 不共存离子间相互反应所得产物的特征:
(1)CO2通常情况下为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的无色气体;
(2)NH3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3)AgCl、BaSO4二者均为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
(4)CaCO3、BaCO3二者均为白色沉淀,且与盐酸(或稀硝酸)反应产生CO2气体;
(5)Mg(OH)2为白色沉淀,Fe(OH)3为红褐色沉淀,Cu(OH)2为蓝色沉淀,三者均溶于盐酸(或稀硝酸).练一练练习1 (2014·庆阳)下列各组物质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
A. NaCl BaCl2 Na2CO3   
B. KNO3 HCl CaCl2
C. H2SO4 FeCl3 NaNO3  
D. NaOH HNO3 NH4NO3
练习2 (2014·长沙)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加入到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 KNO3 NaCl HCl  
B. FeCl3 Na2SO4 KCl
C. CuSO4 H2SO4 NaCl  
D. FeCl2 KCl NaOHBA练一练练习3 (2014·达州)下列离子能在pH=1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 K+ NO3 -  Na+ OH-  
B. CO3 2- K+ Cl- Ca2+
C. H+ Ba2+ Cl- SO4 2-  
D. K+ OH- SO4 2-  Cu2+A推断题是中考科学中每年必考的题型之一,解题思路一般为:审题找“突破口”→大胆猜想→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解题的关键是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一、 以物质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1. 常见物质的颜色:多数气体为无色,多数固体化合物为白色,多数溶液为无色.
2. 一些特殊物质的颜色:
黑色:MnO2、CuO、Fe3O4、C、FeS(硫化亚铁)
蓝色:CuSO4、5H2O、Cu(OH)2、含Cu2+ 溶液、液态固态O2(淡蓝色)
红色:Cu(亮红色)、Fe2O3(红棕色)、红磷(暗红色)
黄色:硫黄(单质S)、含Fe3+ 的溶液(棕黄色)
绿色:含Fe2+ 的溶液(浅绿色)
无色气体:N2、CO2、CO、O2、H2、CH4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NH3、SO2练一练二、 以物质特征性质(现象)为突破口
1.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氨;
2. 白色沉淀且不溶于稀硝酸或酸的物质有:BaSO4、AgCl(就这两种物质)
3. 沉淀能溶于酸并且有气体(CO2)放出的:不溶的碳酸盐
4. 沉淀能溶于酸但没气体放出的:不溶的碱
三、 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1.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2.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C;
3.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
4. 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
5. 最常用的溶剂、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H2O;
6.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Fe.
四、 总结常见物质的用途
重要的建筑材料:碳酸钙、氢氧化钙等;用作铅笔芯、润滑剂、电极:石墨;具有吸附性的物质:木炭、活性炭.练一练练习1.【2017四川德阳】(8分)A、B、C、D、E、F、X、Y都是初中化学只的常见物质,已知X 是一种混合物,A、B、Y是单质;通常情况下,C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且相对分子质量为17的气体,D、E是含有相同元素的氧化物。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X的名称 是 。
(2)B与Y反应的条件是 。
(3)E+氧化铁→D的化学方程式是 。
(4)C+D+饱和食盐水→F的化学方程式是 。 空气 O2+C点燃CO23CO+Fe2O3 高温3CO2+2FeNH3+CO2+H20+NaCl===NH4Cl+NaHCO3 ↓练一练练习2 (2013·湖州)实验室有一瓶标签残缺(如图)的试剂.实验员告诉小明,这瓶试剂可能是氢氧化钠、氯化钠、硫酸钠、碳酸钠中的一种.为确定试剂成分,小明进行如下实验:
  (1)根据步骤①现象,小明得出了该试剂可能为氯化钠或硫酸钠.小明作出该判断的依据是步骤①的实验现象是“无色酚酞试液 .不变色(或“无色”)”(2)由步骤②可确定该试剂为 .硫酸钠(或“Na2SO4”)练一练练习3 (2013·义乌)小阳同学在厨房里,发现3包用相同塑料袋装着的白色粉末,询问后得知是淀粉、苏打(碳酸钠、Na2CO3)和小苏打(碳酸氢钠、NaHCO3).为了区分它们,把3种白色粉末分别标号为A、B、C后,设计了如下探究过程:
(1)各取白色粉末少量于试管中,分别加适量水充分振荡,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A、C试管内为无色溶液,B试管内出现明显分层现象.可判断白色粉末B为 .
(2)查询资料:碳酸氢钠在加热时能分解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而碳酸钠不会分解.淀粉(3)取少量A、C两种白色粉末,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发现加热A时,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加热C时无上述现象.可判断白色粉末A为 .
(4)小阳用碳酸钠粉末又做了以下实验:
根据上述现象,可判断甲溶液是 .练一练小苏打稀盐酸1. D 2.B 3.B 4.B 5. B 6.D
7. (1)在装置末端尖嘴导管处,放置一盏燃着的酒精灯
(2) ①Fe+2HCl=FeCl2+H2↑ ②4.64
(3)还原性和可燃性
8. (1)①Ag+、Cu2+
②过滤 铁
9.C
10.CuSO4、CaCO3.BaCl2、NaOH.11.(1)过滤 (2)2.2 (3)碳酸钙与硫酸钡 (4)硫酸铜
(5)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质量为X,则12、(1)H2SO4(2)过滤(3)20%(4)35.5
13、(1)A (2)19.7 (3)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