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协商建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北平),毛泽东在开幕词中庄严宣告:“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会议内容:①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琛、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③会议决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了首都(北平→北京)、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作词:田汉,作曲:聂耳>为代国歌)。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
(链接:碑文:毛泽东撰文,周恩来手书。三年:1946-1949,即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1919-1949,即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也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即1840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这次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国大典):⑴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政府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人民解放军总司令。⑵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54门礼炮28响<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斗争的28年,即1921-1949,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
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链接: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国大典,即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从天安门开始,在天安门结束),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是20世纪世界的伟大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4、西藏的和平解放: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在北京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全部获得解放(除台湾和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外)。
第2课 抗美援朝
1、原因: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②美国入侵朝鲜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③应朝鲜政府的请求。
2、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越过鸭绿江,抗美援朝。英雄人物:①、上甘岭战役用胸膛堵敌人机枪口,用生命掩护部队完成收复高地的黄继光;
②、为了不暴露目标,被烈火烧死的邱少云。③、营救落水朝鲜少年牺牲的罗盛教。(湖南新化县人)。(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4、结果: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标志:1953年7月中朝和美国在板门店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5、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第3课 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与国民经济的恢复
1、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①时间:1950年冬-1953年春。②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都是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③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④意义: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⒉国民经济的恢复:①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原因:长期战乱、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②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等。③结果: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二单元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4课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一、“一五”计划的实施:
(1)背景:①人民政权得到巩固。 ②国家经济情况有了根本的好转。党和政府参照苏联的建设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2)时间:1953年---1957年(提前完成)。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4)成就:独立的工业体系已初步建成,工业布局也有所改善。
①武汉长江大桥(毛泽东有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②宝成铁路、鹰厦铁路、集二铁路。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解放”牌汽车,沈阳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④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⑤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基本形成。⑥克拉玛依油田。
(5)通过“一五”计划,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也为以后的国家经济建设积累了经验。
第5课 三大改造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1953年,党和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的主要任务,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形式,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2、公私合营:1954年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为企业的公私合营。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1956年,基本上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被称为“我国和社会主义历史上最光辉的胜利之一”。
3、到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经济成为国家的主体经济成分,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⑵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经毛泽东提名,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2)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形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7课 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外交
1、独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新中国就与苏联,印度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1954年,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印度和缅甸,并分别同两国总理发表声明,共同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②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3、步入国际舞台:①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日内瓦国际会议,这是中国政府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并对会议做出了积极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②1955年4月,亚非29个独立国家的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亚非会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了解和友谊。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三单元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
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2、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1)以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为目标、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浮夸风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共产风”盛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自然灾害严重等因素,1959年至1961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失误原因: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对国情没有认识清楚;急于求成。
教训:正确认识国情,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5)左倾错误的纠正:①为克服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
1、原因:①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2、时间:1966--1976(10年)
3、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起来。4、最大冤案:刘少奇冤案。5、1971年9月13日。“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6、1976年10月,“四人帮”(王洪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
建设成就与科技进步
经济建设成就:(1)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2)大庆、大港和胜利油田。(3)南京长江大桥。(4)1.2万吨水压机和第一台一级大型电子显微镜。(5)湖北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东风牌卡车)等。
二、两弹一星:(1)人物:钱学森,邓稼先(被誉为“两弹元勋”)。(2)1960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了自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一号”。(3)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4)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三、1972年,屠呦呦等提炼出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医学奖。1976年,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被西方世界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第10课 艰苦创业与一心奉献的时代精神
1、“铁人”王进喜(石油工人。铁人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 2、解放军好战士雷锋(毛泽东题词 “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 3、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
第11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1、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关系改善。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1976年,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的东非大动脉--坦赞铁路胜利通车。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第四单元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1978年,中共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中,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12月底,北京。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①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③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小岗村的创举: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决定: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后来这种模式被确定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
第13课 改革的不断深化
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的。1984年,党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着重阐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和基本政策,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个体经济、民营经济蓬勃兴起。
二、1992年初,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并就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谈话。邓小平南方谈话,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三、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14课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
一、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0年,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深圳尤为典型)。1988年海南省建立,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作用和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共五个经济特区)
二、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1、1984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1985年起,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
3、20世纪90年代,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开放逐渐向内地推进。
4、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世贸组织多哈会议批准中国加入。
第15课 国计民生的改善
1、1997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七位。1978-200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如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银河巨型计算机,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等等。
2、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前,服装样式千篇一律,中山装,列宁装,军装。改革开放后,服装的面料、花色、款式逐渐多样化。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食消费的比例下降,肉食、副食、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居住环境也大大改观。
3、铁路、公路、民航、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迅猛发展。
4、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得到充实,居民自费旅游,参加各种娱乐、健身活动的越来越多。
第16课 “一国两制”与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84年,邓小平正式提出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主要包括:一个中国和两制并存,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长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高度自治。
二、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一国两制”构想首先在香港问题的解决上得到成功运用。(1842年,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一部分给英国。)
三、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
1、1992年,“海协会”(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简称)和“海基会”(台湾“海峡两岸基金会”的简称)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的共识,即“九二共识”。
2、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建设性的八项主张。
3、2005年4月,胡锦涛在北京与来访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举行会谈,这是60年来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首次正式会谈。
4、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国家分裂法》以立法的形式把反对和遏制“台独”、维护祖国统一上升为国家意志。
5、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和邮政合作等协议。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变成现实。
(链接:最早去台湾的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卫温。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回台湾。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台湾被割让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又回到了祖国怀抱。)
第18课 新时期的外交
1、1997年,中俄两国首脑在克里姆林宫签署联合声明,确立了面向21世纪的平等信任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2001年6月,中国与俄罗斯等六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议,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是新时期我国实行睦邻友好政策的突出表现。
3、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4、2000年10月,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45个非洲国家参加了论坛。
第五单元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19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同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五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2、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列入党章。
3、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大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
4、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章,并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5、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20课 综合国力的大大增强
1、党的“十六大”以来,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太空中第一位中国访客。
3、“神舟”飞天,“嫦娥”奔月,成为新时期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标志。
4、高速技术是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
5、194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成立。1949年11月11日,人民空军成立。2015年12月31日,火箭军组建。
6、2012年9月,“辽宁”号航空母舰正式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为中国第一艘现代航母。
新起点与新挑战
1、1999年,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随着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青藏铁路和生态保护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的陆续实施和完成,少数民族地区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2、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举办。2010年,第41届世博会在上海获得圆满成功。
4、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圆满举行,
5、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一带”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丝绸之路是西汉时张骞开辟的。“一路”是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孔子学院逐步遍及全球。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