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15 11:02: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 )
A. 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 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
C. 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D. 儒家天命思想学说开始确立
2.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一·楚庄王第一》曰:“由此观之,正朔(帝王新颁历法)、服色之改,受命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人心之动也,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
A. 强调纲常名教维护等级秩序B. 提出天人感应制约君主专制
C. 宣扬天人合一加强君主专制D. 主张知行合一重建儒家信仰
3.欧阳修在《新唐书》的《五行志》三卷中,只记历年灾异而不书其应何事。他在序中说;从董仲舒到刘向与其子刘歆,都以《春秋》、《洪范》为学而失圣人本意。这表明欧阳修( )
A. 反对君权神授B. 维护纲常伦理C. 反对天人感应D. 维护圣人道统
4.汉武帝驾崩之后,朝中拟上其庙号为世宗(意即“划时代的典型”),经学家夏侯胜却提出了强烈的反对,他认为皇帝征战连年而使生灵涂炭,不应用“世宗”为庙号。这表明当时部分儒家学者( )
A. 已经控制朝政 B. 倡仁政反黩武的政治原则
C. 获得决定皇帝庙号的特权D. 主张民贵君轻
5.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C.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6.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学士大夫家族,经过两百余年的彼此联姻、互通声息、积累声望、垄断知识,终于演化为各地的士族集团,并且在魏晋时期居于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终确立B. 古代选官重视经济基础
C. 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生变化D. 儒学对政治的强大影响
7.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相对孔子的思想,主要变化有( )
①“君权神授”②“天人感应”③主张限制君权④提出“民贵君轻”
A. ①②B. 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
8.在先秦儒家那里,权力是附属于道德的,道德的极致必然或应然就是权力的极致。汉初儒生陆贾则提出“道因权面立,德因势而行”,汉初儒学这一变化( )
A. 淡化道德色彩以维护统治B. 深化核心价值以经世济民
C. 重构理论体系注重实用性D. 借鉴法家思想以顺应时代
9.西汉中期以后,皇帝在下达诏令时,动辄引经据典。而司法官吏在决议时也常常追求“应合古义”,从而在司法领域出现了一股“春秋决狱”之风。该现象反映出( )
A. 司法官吏判案依据是四书五经B. 皇帝的诏令必须符合司法程序
C. 司法成为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D. 儒学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依据
10.董仲舒认为,天意要大一统。皇帝受命于天;各封国的王侯又受命于皇帝;大臣受命于国君。家庭关系上,儿子受命于父亲;妻子受命于丈夫。这一思想( )
A. 强化了男尊女卑观念B. 体现了宗法分封原则
C. 体现了敬天法祖观念D. 服务于专制集权制度
11.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思想的时代。”柏杨先生评价的“国策”是(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君主专制,天下一统
C.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D. 大兴文治,反对暴政
12.汉代以前,民众对人神的信仰主要是有功于民的古圣先贤神,而汉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有政绩的官员死后被百姓立祠祭祀的现象,如汉和帝时的王涣为民平理冤狱,死后“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成为民众新的入神信仰对象。汉代民众对人神信仰的变化( )
A. 反映了皇权专制下的愚民政策B. 说明民众对政府信任的增强
C. 折射出民众对理想政治的渴望D. 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13.“臣谨案《春秋》谓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董仲舒说这段话的主要动机是( )
A. 巩固中央集权B. 树立皇帝权威C. 消灭异端学说D. 繁荣学术文化
14.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50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12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时,太学生已多至30000人。太学生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
A. 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 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 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 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15.汉武帝后期,董仲舒针对当时频繁发生的火灾,起草了一份奏章,用天人感应理论来批评汉武帝的过失。汉武帝大怒,欲将董仲舒斩首,旋又下诏赦免,但董仲舒江都王相的官职被罢。这表明( )
A. 统治者放弃儒家学说 B. 迷信思想已日渐式微
C. 皇权受到儒学的影响 D. 皇权与相权继续冲突
16.儒家思想到了汉代被赋予新的含义,主要是指( )
A. 人定胜天B. 独尊儒术C. 天人感应D. 实行“仁政”
17.在古装电视剧中,经常看到太监高呼“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的理论依据是( )
A. “以法为本”B. “民贵君轻”C. “天人感应”D. “工商皆本”
18.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这主要表明( )
A. 董仲舒的新儒学改变了孔孟儒学的方向 B. 儒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 董仲舒的新儒学更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D. 孔孟儒学不适合封建统治的需要
19.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全面“复古政制”成为时代的必需。汉武帝的实践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为传统王朝确立了基本的礼制模式。汉武帝确立的“礼制模式”( )
A. 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 使儒学具有了纲常伦理色彩
C. 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D. 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
20.董仲舒在君主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
A. 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B. 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
C. 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D. 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刘邦崛起于末吏,其政权基础,无以大胜于始皇。于是儒生效忠者乃以五德天命之术,附会造作,以宗教之信仰,拥已立之政权。以叔孙通为代表言天人而注重“受命”。而部分汉儒惩秦专制之失,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专制之流弊。凡言天人相应而注重革命之义者,皆其流派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什一而税,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古井田法虽难实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谵不足,塞并兼之路。夫已有大者又兼小者,天不能足之,况人乎?故明圣者象天所为制度,使诸有大俸禄,亦皆不得兼小利、与民争利业,乃天理也。
一一摘编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董仲舒建构起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特别是由于他首倡“罢黜百家,独草儒术”,经武帝钦定,从此使儒学登上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
一一摘编自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根据材料一,指出两种“天命观”的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两种“天命观”兴起的原因。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登上“王座”的原因。
答案
1.B 2.C 3.C 4.B 5.C 6.D 7.A 8.D 9.D 10.D 11.A 12.D 13.B 14.C 15.C 16.C 17.C 18.B
19.D 20.B
21.(1)区别:“受命”观,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权。“革命”观,强调以天权限制君权,约束君主作为。
原因:吸取秦朝实行暴政、短暂而亡的教训;稳固新政权和维护大一统的需要;小农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主要主张:轻徭薄赋,不夺民时;限制土地兼并;禁止官员经营工商业,与民争利。
意义: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封建经济健康发展。
(3)原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顺应了时代发展;汉武帝为维护大一统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体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