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祁东县物理中心教研组编写
典型课案: 第17课时 信息题型处理方法
祁东二中: 撰稿 李家训 审查 李洪波
一、考点梳理:
信息给予题是一种新情景(或新背景)试题。形式上的特点是:结构上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首先介绍题目的物理背景,然后给出一些相关信息,最后提出问题;信息题的题干普遍较长,信息量也大。内容上的特点是:题目给出的信息中有显性信息,也有隐性信息,有有效信息也有辅助信息,甚至还有无用的干扰信息;有些信息对学生来说是较熟悉的,也有些是完全陌生的;题中专业术语较多;综合性较强。总之新信息给予题所提供的材料,大都是课本内容中所没有的,或是平时学习和训练中未曾遇见过的。它们的材料内容新(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等),表述方法新(文字、表格、示意图、函数图等),再就是题干内容较长。这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以及推理、判断和计算能力等要求较高。也是近年高考题的热点和难点。
解答这类新信息给予题,首先要通过认真阅读,读懂题干内容,着重了解所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发现、新技术和新方法;看懂题中图表所包含的信息;着重了解其物理意义以及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性与定量的函数关系,并能从中找出规律,从而确定解题的方向,正确建立相关物理模型,最终得到问题的求解。其解题的基本思路为:
(1)信息处理。仔细阅读提供的材料,理解和内化新信息和新情景,紧扣问题,多渠道地寻找信息,迅速而准确地剔除干扰信息,筛选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2)构建物理模型。将复杂的实际问题进行科学抽象,保留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把实际问题理想化处理,联想学过的相关知识,利用联想、迁移、类比等方法,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
(3)确定解题方法。将发现的规律和已学过的知识搭建桥梁,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并灵活应用原有知识,通过推理解决问题。
二、热身训练:
例题1 天文观测表明,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或星系)都有在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离我们越远的星体运动的速度(称为退行速度)越大。也就是说,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退行速度和它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即 v = H r,式中H为一常量,称为哈勃常数,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有人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则速度越大的星体现在离我们越远。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察一致。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可估算宇宙年龄T其计算式为工T =____________ 根据近期观测,哈勃常数H = 3×10-2 m/s .光年,其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由此估算 宇宙的年龄为___________年。
三、讲练平台
例题2 电视机显像管实际上是一只阴极射线管.图37-4所示是一阴极射线主要构造示意图,A、B是偏转磁场,可使电子在水平方向偏转,C、D是偏转电场,可使电子在竖直方向偏转.当A、B和C、D不接电压时,电子枪发出的电子经加速后以v=1.6×106 m/s的速度沿水平直线MN垂直打到竖直的荧光屏P的中心O上.以O为原点以竖直方向为y轴,水平方向为x轴建立坐标系.当在A、B和C、D间分别接上恒定电压后,电子在磁场中沿-x方向偏转了0.02 m,打在屏上的(-0.14,-0.15)点,已知磁场沿MN方向的宽度为0.06 m,电场沿MN方向的宽度为0.08 m,电场右边缘到屏的距离为0.08 m,电子从磁场射出后立即进入电场,且从电场的右边界射出.(电子的质量m=9×10-31 kg,电量e=1.6×10-19 C)试求:
(1)磁场和电场的方向,并说明电子在磁场区、电场区、无场区的运动过程.
(2)磁感应强度和电场强度.
例题3 阅读下列信息,并结合该信息解题:
(1) 开普勒从1609年~1619年发表了著名的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其中第一定律为:所有的行星分别在大小不同的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运动,太阳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椭圆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平方的比值都相等.实践证明,开普勒三定律也适用于其他中心天体的卫星运动.(2)从地球表面向火星发射火星探测器.设地球和火星都在同一平面上绕太阳做圆周运动,火星轨道半径Rm为地球轨道半径R0的1.500倍,简单而又比较节省能量的发射过程可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在地球表面用火箭对探测器进行加速,使之获得足够动能,从而脱离地球引力作用成为一个沿地球轨道运动的人造行星.第二步是在适当时刻点燃与探测器连在一起的火箭发动机,在短时间内对探测器沿原方向加速,使其速度数值增加到适当值,从而使得探测器沿着一个与地球轨道及火星轨道分别在长轴两端相切的半个椭圆轨道正好射到火星上.当探测器脱离地球并沿地球公转轨道稳定运行后,在某年3月1日零时测得探测器与火星之间的角距离为60°,如图所示,问应在何年何月何日点燃探测器上的火箭发动机方能使探测器恰好落在火星表面 (时间计算仅需精确到日),已知地球半径为:Re=6.4×106 m;=1.840;=1.400
四、当堂巩固:
1. 如图,是一个测定液面高度的传感器, 在导线芯的外面涂上一层绝缘物质,放在导电液体中,导线芯和导电液体构成电容器的两极,把这两极接入外电路,当外电路中的电流变化说明电容值增大时,则导电液体的深度h变化为
A.h增大
B.h减小
C.h不变
D.无法确定
2. 在核电站的反应堆中,是靠熔化的钠来传递核燃料棒产生的热量的.抽动液态钠的“泵”的传动机械部分不允许和钠接触,因此常使用一种称为“电磁泵”的机械.图所示这种“泵”的结构,N、S为磁铁的两极,c为放在磁场中的耐热导管,熔融的钠从其中流过,v为钠液的流动方向,要使钠液加速,加在导管中钠液的电流方向应为
A.由下流向上(c→a)
B.由上流向下(a→c)
C.逆着v方向(b→a)
D.顺着v方向(a→b)
3. 1999年11月20日,我国发射了“神舟号”载人飞船,次日载人舱着陆,实验获得成功.载人舱在将要着陆之前,由于空气的阻力作用,有一段匀速下落过程,若空气的阻力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载入人的质量为m,则此过程中载人舱的速度应为________.
4.利用超声波遇到物体发生反射,可测定物体运动的有关参量.图甲中仪器A和B通过电缆线驳接,B为超声波发射与接收一体化装置,而仪器A为B提供超声波信号源而且能将B接收到的超声波信号进行处理并在屏幕上显示其波形.
现固定装置B,并将它对准匀速行驶的小车C,使其每隔固定时间T0.发射一短促的超声波脉冲(如图3乙中幅度较大的波形),而B接收到的由小车C反射回的超声波经仪器A处理后显示如图37-9乙中幅度小的波形.反射波滞后的时间已在图37-9乙中示出,其中T和ΔT为已知量,另外还知道该测定条件下声波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0,试根据所给信息可判断小车的运动方向为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速度大小为________.
5.如图 所示是一种悬球式加速度仪,它可以用来测定沿水平轨道运动的列车的加速度.m是一个金属球,它系在金属丝的下端,金属丝的上端悬挂在O点,AB是一根长为L的电阻丝,其电阻值为R.金属丝与电阻丝接触良好,摩擦不计,电阻丝的中点C焊接一根导线.从O点也引出一根导线,两线之间接入一个电压表V(金属丝和导线电阻不计);图中虚线OC与AB相垂直,且OC=h,电阻丝AB接在电压为U的直流稳压电源上, 整个装置固定在列车中使AB沿着前进的方向,列车静止时金属丝呈竖直状态,当列车加速或减速前进时,金属线将偏离竖直方向,从电压表的读数变化可以测出加速
度的大小.
(1)当列车向右匀加速运动时,试写出加速度a与电压表读数U的对应关系.以便重新刻制电压表表面使它成为直读加速度数值的加速计.
(2)用此装置测得的最大加速度是多少
(3)为什么C点设置在电阻丝AB的中间 对电压表的选择有什么特殊要求
6.如图所示,厚度为h,宽度为d的导体板放在垂直于它的磁感应强度为B的均匀磁场中,当电流通过导体板时,在导体板上侧面A和下侧面A′之间会产生电势差,这种现象称为霍尔效应,实验表明,当磁场不太强时,电势差U、电流I和B的关系为U=k.
式中的比例系数k称为霍尔系数.霍尔效应可解释如下:外部磁场的洛伦兹力使运动的电子聚集在导体板的一侧,在导体板的另一侧会出现多余的正电荷,从而形成横向电场,横向电场对电子施加与洛伦兹力方向相反的静电力,当静电力与洛伦兹力达到平衡时,导体板上下两侧之间就会形成稳定的电势差.
设电流I是由电子的定向流动形成的,电子的平均定向速度为v,电量为e,回答下列问题:
(1)达到稳定状态时,导体板上侧面A的电势________下侧面A′的电势(填“高于”“低于”或“等于”)
(2)电子所受的洛伦兹力的大小为_________.
(3)当导体板上下两侧之间的电势差为U时,电子所受静电力的大小为_______.
(4)由静电力和洛伦兹力平衡的条件,证明霍尔系数为k= ,其中n代表导体单位体积中电子的个数.
第17课时答案
二、热身训练:
三、讲练平台
命题意图:考查考生获取并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B级要求.
错解分析:考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想象不出电子在磁场和电场中的偏转情景,无法综合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规律来求解.
解题方法与技巧:因为磁场可使电子在水平方向上偏转,欲使电子打在x=-0.14 m点上,电子刚进入磁场时受力应指向-x方向,由左手定则知磁场方向竖直向上.
因为电场可使电子在竖直方向上,欲使电子打在y=-0.15 m点上,电子在电场中受力应沿-y方向,电场方向也应向上.电子进入磁场后,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迹如图37-5.电子进入电场时速度仍为v,方向偏转了θ角,在电场中做类平抛运动.
电子在电场中y方向分运动的轨迹可用图37-6表示.
电子从电场右边界进入无场区做匀速直线运动,最终打在屏上.
(2)设电子在磁场中的轨道半径为R,沿-x方向偏转距离为x,
则有x=0.02 m (R-x)2+0.062=R2
解得R=0.1 m 由R=得
B== T=9×10-5 T
设电子在电场中向下偏转距离为y,电子在电场区、无场区的运动时间是相同的,设为t,由图37-6看出t=,由磁场中三角形可看出,cosθ===0.8,故t= s=×10-6 s在无场区,电子在-y方向的距离是0.15-y=t·t解得y=0.05 m
由y= at2得
E== N/C=144 N/C
命题意图:考查考生摄取提炼信息获取新知的能力及空间想象能力.
B级要求.
错解分析:考生面对冗长的题干,不能迅速读懂题意获取信息,对探测器的发射情景理解不透,找不到清晰的解题思路.
解题方法与技巧:(题中信息:“从地面向火星发射火星探测器的两个步骤……”,表明:为使探测器落到火星上,必须选择适当时机点燃探测器上的发动机,使探测器沿椭圆轨道到达火星轨道的相切点,同时,火星也恰好运行到该点,为此必须首先确定点燃时刻两者的相对位置)
因探测器在地球公转轨道运行周期Td与地球公转周期Te相等:
Td=Te=365天
探测器在点火前绕太阳转动角速度
ωd=ωe==0.986°/天
探测器沿椭圆轨道的半长轴:
Rd==1.25R0
由(题中信息)开普勒第三定律得
探测器在椭圆轨道上运行周期
T′d=Te=365×1.400天=510天
因此,探测器从点火到到达火星所需时间:
t==255天
火星公转周期:
Tm=Te=365×1.840天=671天
火星绕太阳转动的角速度:ωm==0.537°/天
由于探测器运行至火星需255天,在此期间火星绕太阳运行的角度:
θ1=ωmt=0.537×255=137°
即:探测器在椭圆轨道近日点点火时,火星在远日点的切点之前137°.
亦即,点燃火箭发动机时,探测器与火星角距离应为
θ2=180°-θ1=43°(如图37-3)
已知某年3月1日零时,探测器与火星角距离为60°(火星在前,探测器在后)为使其角距离变为θ2=43°,必须等待t′时间
则:ωdt′-ωmt′=60°-43°=17°
所以:t′==天≈38天
故点燃发动机时刻应为当年3月1日后38天,即4月7日.
四、当堂巩固:
1.略.
2.(1)M=m()2·;(2)ΔE=4.2×10-12 J;(3)t=1×1010年=1百亿年
[歼灭难点训练]
1.A 2.A 3. mg/k 4.向右;
5.(1)a=g (2)amax=
(3)C点设置在AB中间的好处是:利用这个装置还可以测定列车做匀减速运动时的负加速度,这时小球偏向OC线的右方;伏特计要零点在中间,量程大于.
6.(1)低于 (2)evB (3)e (或evB) (4)电子受到横向静电力与洛伦兹力的作用,两力平衡,有e=evB ①
得:U=hvB ②
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I=nevdh
由U=k,有hvB=k 得:k=
典型课案: 第18课时 教给你考场答题
祁东二中 撰稿 李洪波 审查 李家训
笔试仍是当今高考能力选拔的主要手段,能力的考查均通过试卷的解答来体现.因此,卷面解题步骤及其规范化是考生必备的基本功.从历届高考阅卷情况看,"丢三落四,叙述不完整;言不达意,表述不确切;公式拼凑,缺乏连贯性;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等不规范的解题是部分考生失分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考点梳理:
本专题主要内容是2006年高考物理备考与解题策略,为了提高考生考的答题能力和得分能力,建议考生做好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主干知识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从考试的角度看它既是重点、热点也是难点,故考生要做到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2、加强对表述能力的训练
3、对于题解中方程的书写要规范
4、在解题过程中运用数学的方式要讲究
5、使用各种字母符号要规范
6、规范使用学科语言是不失冤枉分的保证
二、热身训练:
为了叙述方便,以下面一个题为例:
例题1 如图所示物体的质量m=2.0Kg,置于水平地面上,在F=6.0N的水平恒力下t=0时刻,由静止开始运动,已知物体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素μ=0.20,求t=5.0s时的速度和它离出发点的距离。
①要用字母表达的方程,不要掺有数字的方程。
例如,要“F-f=ma”,不要“6.0-f=2.0a”。
②要原始方程,不要变形后的方程,不要方程套方程。
例如,要“F-f=ma”“f=μN” “N=mg”“v2=2as”不要“”
③要方程,不要公式,公式的字母常会带来混乱。
例如,本题若写出“F=ma”就是错的。
④要用原始方程组联立求解,不要用连等式,不断地“续”进一些东西。
例如,本题的解答中,不要
“”
⑤方程要完备,忌漏掉方程:例如写了F-f=ma”“f=μN”而漏写了“N=mg”
三、讲练平台:
例2 如图,风洞实验室中可产生水平方向的、大小可调节的风力.现将一套有小球的细直杆放入风洞实验室.小球孔径略大于细杆直径.
(1)当杆在水平方向上固定时,调节风力的大小,使小球在杆上做匀速运动,这时小球所受的风力为小球所受重力的0.5倍,求小球与杆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2)保持小球所受风力不变,使杆与水平方向间夹角为37°,并固定,则小球从静止出发在细杆上滑下距离s所需时间为多少?(sin37°=0.6 cos37°=0.8)
命题意图:考查分析综合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渗透对解题规范化的考查.B级要求.
错解分析:本题属学科内综合题,难度中等,多数考生因 解题步骤不规范丢分.
解题方法与技巧:(1)设小球所受的风力为F,支持力为 FN,摩擦力为Ff,小球质量为m,作小球受力图,如图33-3,
当杆水平固定,即θ=0时,由题意得:
F=μmg ①
∴μ=F/mg=0.5 mg/mg=0.5 ②
(2)沿杆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cosθ+mgsinθ-Ff =ma ③
垂直于杆方向,由共点力平衡条件得:
FN+Fsinθ-mgcosθ=0 ④
又 Ff =μN ⑤
联立③④⑤式得:
a==
将F=0.5 mg代入上式得a= g ⑥
由运动学公式得:s=at2 ⑦
所以 t== ⑧
评析:解题时有受力分析图,有文字说明,又假设了几个物理量(F、FN、Ff、m),交代了公式的来龙去脉,(①式由题意得到,③④⑦式由物理规律得到,⑥式由联立方程组得到)、有运算过程(将字母代入公式)、有明确的结果(②式和⑧式),使之看了一目了然.
例题3:如图所示,一劲度系数k=800 N/m的轻弹簧两端各焊接着两个质量均为m=12 kg的物体.A、B竖立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现要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在上面物体A上,使A开始向上做匀加速运动,经0.4 s,B刚要离开地面,设整个过程弹簧都处于弹性限度内(g取10 m/s2)求:
(1)此过程中所加外力F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此过程中力F所做的功.
命题意图:以胡克定律、牛顿第二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为依托,考查理解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渗透着对解题步骤规范化的要求.B级要求.
错解分析:第(2)问中,计算变力F做功时,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将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系统重力势能和动能之和,部分考生容易忽视物体的动能导致错解,步骤不规范导致失分.
解题方法与技巧:(1)设A上升前,弹簧的压缩量为x1,B刚要离开地面时弹簧的伸长量为x2,A上升的加速度为a.
A原来静止时,因受力平衡,有
kx1=mg ①
设施加向上的力,使A刚做匀加速运动时的最小拉力为F1,有
F1+kx1-mg=ma ②
B恰好离开地面时,所需的拉力最大,设为F2,对A有
F2-kx2-mg=ma ③
对B有:kx2=mg ④
由位移公式,对A有x1+x2=at2 ⑤
由①④式,得x1=x2=== m ⑥
由⑤⑥式,解得 a=3.75 m/s2 ⑦
分别解②③得F1=45 N ⑧
F2=285 N ⑨
(2)在力作用的0.4 s内,在初末状态有x1=x2,弹性势能相等,由能量守恒知,外力做了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系统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即
WF=mg(x1+x2)+ m(at)2=49.5 J
所谓解题规范化,简单地说就是:解题要按一定的规格、格式进行.书写整洁,表达清楚,层次分明,结论明确.
规范化解题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1)要指明研究对象(个体还是系统);(2)据题意准确画出受力图、运动示意图、电路图、光路图或有关图象;(3)要指明物理过程及始末状态,包括其中的隐含条件或临界状态;(4)要指明所选取的正方向或零位置;(5)物理量尽量用题中给定的符号,需自设的物理量(包括待求量、中间过渡量)要说明其含义及符号;(6)要指明所用物理公式(定理、定律、方程等)的名称、条件和依据;并用“由……定律得……”“据……定理得……”以及关联词“因为……所以……”“将……代入……”“联立……”句式表达;(7)用文字串联起完整的思路及思维流程;(8)求得结果应有文字方程及代入题给数据的算式,最终结果要有准确的数字和单位;(9)最好对问题的结果适当进行讨论,说明其物理意义.
解题过程要注意防止以下问题:①防止随意设定物理量符号.如题目明确:支持力FN,摩擦力Ff、电动势E,则作图或运算过程,就不能随意另用N、f、ε来表示.如遇同类物理量较多,可用下角标来加以区别,如E1、E2、E3等.②防止书写不规范的物理公式及表达式,如牛顿第二定律写为“F=am”、动量守恒定律写成“m1v1+m2v2=m2v2′+m1v1′等.”③防止只写变形公式,省略原始公式.如:不能用R=mv/qB代替qvB=mv2/R.④防止通篇公式堆砌,无文字说明.
四、当堂巩固
1. 设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及周期的概念,论述人造地球卫星随着轨道半径的增加,它的线速度变小,周期变大.
2. 光滑水平面上放有如图所示的用绝缘材料制成的L形滑板(平面部分足够长),质量为4 m,距滑板的A壁为L1距离的B处放有一质量为m,电量为+q的大小不计的小物体,物体与板面的摩擦不计,整个装置处于场强为E的匀强电场中,初始时刻,滑块与物体都静止,试问:
(1)释放小物体,第一次与滑板A壁碰前物体的速度v1多大?
(2)若物体与A壁碰后相对水平面的速率为碰前速率的3/5,则物体在第二次跟A壁碰撞之前,滑板相对于水平面的速度v和物体相对于水平面的速度v2分别为多大?
(3)物体从开始运动到第二次碰撞前,电场力做的功为多大?(设碰撞所经历时间极短)
3. 如图所示,滑块A、B的质量分别为m1与m2,m1<m2,由轻质弹簧相连接,置于水平的气垫导轨上.用一轻绳把两滑块拉至最近,使弹簧处于最大压缩状态后绑紧.两滑块一起以恒定的速度
v0向右滑动.突然,轻绳断开,当弹簧伸长至本身的自然长度时,滑块A的速度正好为零.问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滑块B是否会有速度等于零的时刻?试通过定量分析,证明你的结论.
4.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 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 m高处自由下落,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 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 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g=10 m/s2)
5. 如图所示,倾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底边长为2l,底边处在水平位置,斜边为光滑绝缘导轨.现在底边中点O处固定一正电荷Q,让一个质量为m的带负电的点电荷q从斜面顶端A沿斜面滑下(始终不脱离斜面).已测得它滑到仍在斜边上的垂足D处的速度为v,问该质点滑到斜边底端C点时的速度和加速度各为多少?
6. 如图所示,宽为L的平面镜MN放于水平地面,A、B、P点等高,A点位于镜左缘M的正上方,B点位于镜中心的正上方,P点在A点右侧距A点为3L(图中未标出).现分别有两只小球自A、B两点自由下落,从P点向镜面看去,看到两球的像的运动时间之比tA∶tB等于多少?
第18课时:参考答案
1. 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设卫星的质量为m,轨道半径为r,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为F,
F=G ①
式中G为万有引力恒量,M是地球的质量.
设v是卫星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T是运动周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m ②
由①②推导出v= ③
③式表明:r越大,v越小.
人造卫星的周期就是它环绕地球运行一周所需的时间T,
T= ④
由③④推出 T=2π ⑤
⑤式说明:r越大,T越大.
2.(1)对物体,根据动能定理,有
qEL1=mv12,得 v1=
(2)物体与滑板碰撞前后动量守恒,设物体第一次与滑板碰后的速度为v1′;滑板的速度为v,则
mv1=mv1′+4mv
若v1′=v1,则v=,因为v1′>v不符合实际,
故应取v1′=- v1,则v=v1=
在物体第一次与A壁碰后到第二次与A壁碰前,物体做匀变速运动,滑板做匀速运动,在这段时间内,两者相对于水平面的位移相同.
∴t=v·t
即 v2=v1=
(3)电场力做功
W=mv12+( mv22- mv1′2)= qEL1
3.当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时,系统的机械能等于两滑块的动能和弹簧的弹性势能之和.当弹簧伸长到其自然长度时,弹性势能为零,因这时滑块A的速度为零,故系统的机械能等于滑块B的动能.设这时滑块B的速度为v则有
E= m2v2 ①
由动量守恒定律(m1+m2)v0=m2v ②
解得 E= ③
假定在以后的运动中,滑块B可以出现速度为零的时刻,并设此时滑块A的速度为v1.这时,不论弹簧是处于伸长还是压缩状态,都具有弹性势能Ep.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m1v12+Ep= () ④
根据动量守恒 (m1+m2)v0=m1v1 ⑤
求出v1,代入④式得
+Ep= ⑥
因为Ep≥0,故得
≤ ⑦
即 m1≥m2,与已知条件m1<m2不符.
可见滑块B的速度永不为零,即在以后的运动中,不可能出现滑块B的速度为零的情况.
4.1.5×103 N
5.vc=
ac=g-
6.解:设小球下落的高度AM=h,△MDN∽△FPN,得MD/PF=MN/FN=L/2L=1/2,则MD=PF/2=,MD=h/2,由于图中C点为MN的中点,CG′=,由自由落体位移公式h= gt2,得t=,则tA∶tB=2-/(2-).
图37-4
图37-7
图37-5
图37-6
图37-3
F
图33′-2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