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进化》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21章第二节《生物的进化》,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
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材料分析,培养自学、交流能力和分析、比较、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思考生物的进化,学习解释生物进化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点】
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进化趋势;地球上各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教学难点】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挂图
2、学生准备:教材。
【导入新课】
教师:原始生命是简单的。原始生命又是怎样发展为复杂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
学生:思考通过生物进化。
【讲授新课】
教师: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来的?引导学生了解神创论。
学生:思考讨论神创论,回答自己是否认可。
教师: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来的?引导学生了解进化论。
学生:思考讨论进化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回答自己是否认可。
教师:生物进化的证据有那些呢?
教师:讲述生物进化的证据很多,如:古生物学方面、胚胎学方面、比较解剖学方面、生理学方面、生物化学方面、遗传学方面、生物地理学方面……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古生物学上的主要证据是化石,是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之一。化石,就是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它在地质层中的分布有何规律?
学生:思考理解,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证实了现代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面来的;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胚胎学上的证据,无论是高等动物或是高等植物,它们的个体发育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学生:思考理解,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共同的原始祖先都是单细胞生物。这些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共同的古代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古代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图中各动物的器官有何异同?
学生:思考理解,形态和功能不同,但它们所在部位和结构组成是相似的。这些器官所在部位和结构组成相似,说明它们的起源相同。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教师:总结,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共同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教师:试由马的进化过程推断使其向前进化的主要因素。
学生:思考理解,主要是环境的变迁。
教师:同源器官的起源相同,为什么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又不相同?
学生:思考理解,由于它们生活的环境不同造成的。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元古代:原核生物演化为真核细胞生物,形成地史时期的菌-藻类时代。
古生代: 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
寒武纪: 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时浅海广布,门类众多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是生物史的第一次大发展。寒武纪时三叶虫特别繁盛,因此寒武纪又被称为“三叶虫时代”。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生物演化最为特殊,主要是爬行动物大为发展,不仅陆上出现大型爬行动物,有一些还重回海洋,而另一些则能在空中活动,所以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银杏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新生代:约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今。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这个时期的生物已接近现代,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哺乳动物的兴起和繁盛,后期出现了人类。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
教师:总结生物进化的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学生:了解,进化论的创始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论学说
达尔文和他的自然选择学说
教师:分析自然选择学说,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阴。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华尺蠖,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1850年,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发现大多数华尺蠖成虫的体色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华尺蠖是浅色华尺蠖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类型。
教师:分析桦尺蠖的例子。
学生:由桦尺蠖的例子可以看到,桦尺蠖的体色有深有浅,只有当体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时,才具有保护色的意义,不易被天敌发现。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环境选择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的选择造成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由此可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教师: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见上图),请分析,在这个海岛上,为什么无翅的昆虫特别多?
海上风大,有翅的昆虫不利于生存。
学生:讨论分析并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人工选择。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复述本节所学知识。
学生:回忆复述。
略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共43张PPT)
第21章 ●第二节
生物的进化
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来的?
神创论
神创论者认为:在宇宙历史的某一特殊时刻,由上帝一次性创造出各种生物,最初有多少种,现在就有多少种,各种生物之间没有任何的亲缘关系。
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怎样来的?
进化论
进化论者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逐渐演变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生物进化的证据很多,如:古生物学方面、胚胎学方面、比较解剖学方面、生理学方面、生物化学方面、遗传学方面、生物地理学方面……
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胚胎学上的证据
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
1、古生物学上的证据
古生物学上的主要证据是化石,是生物进化最可靠的证据之一。
化石
马的进化
始祖鸟
1.1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化石
它在地质层中的分布有何规律?
化石,就是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
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1.1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化石的意义
这种分布规律说明了什么?
证实了现代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面来的;
揭示了生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返回
1.2古生物学上的证据——马的进化
此图说明了什么?
现代马是由始祖马,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
1.3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始祖鸟
1861年,德国考古人员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生物化石。这种化石残留有翅膀,嘴里有牙齿,翅膀前段有爪,并有像蜥蜴一样的、由多节尾椎骨组成的长尾。人们称它为始祖鸟。
1.3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始祖鸟的意义
始祖鸟在生物进化上有何重要意义?
因为它界于爬行类和鸟类之间,所以它是证明鸟类是同爬行类进化面来的重要证据。
返回
2、胚胎学上的证据——个体发育
无论是高等动物或是高等植物,它们的个体发育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共同的原始祖先都是单细胞生物。
2.1胚胎学上的证据——胚胎比较
图中的胚胎有何特点?
在发育初期都有鳃裂和尾,到了发育晚期,除鱼以外,其他动物和人的鳃裂都消失了,人的尾消失了。
2.1胚胎学上的证据——结论
这些特点说明了什么?
这些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共同的古代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古代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3、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同源器官
图中各动物的器官有何异同?
形态和功能不同,但它们所在部位和结构组成是相似的。
3、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结论
这些异同点说明了什么?
这些器官所在部位和结构组成相似,说明它们的起源相同。
凡是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
总 结
以上各种证据证明了什么?
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逐渐进化而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共同的原始祖先生活在水中。
思考题
试由马的进化过程推断使其向前进化的主要因素。
主要是环境的变迁。
同源器官的起源相同,为什么它们的形态和功能又不相同?
由于它们生活的环境不同造成的。
元古代:原核生物演化为真核细胞生物,形成地史时期的菌-藻类时代。
古生代: 早古生代指整个古生代的前半期,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三个纪,始于距今约5.7亿年,结束于距今约4亿年。
寒武纪: 是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寒武纪时浅海广布,门类众多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大量出现,是生物史的第一次大发展。寒武纪时三叶虫特别繁盛,因此寒武纪又被称为“三叶虫时代”。
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生物演化最为特殊,主要是爬行动物大为发展,不仅陆上出现大型爬行动物,有一些还重回海洋,而另一些则能在空中活动,所以中生代曾被称为爬行类时代,而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发生。植物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银杏为最繁盛,所以中生代又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新生代:约开始于6700万年前,延续至今。可划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两个纪。这个时期的生物已接近现代,脊椎动物的特征是哺乳动物的兴起和繁盛,后期出现了人类。植物以被子植物为主。
三. 生物进化的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
从低等到高等
从水生到陆生
四. 生物进化的原因
进化论的创始人——拉马克
用进废退论学说
达尔文和他的
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国博物学家,科学进化论的奠基人。
自然选择学说
1.自然选择
(1)什么是自然选择?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在进化论研究的历史上,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原因曾经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按照自然选择学说是这样解释的:
古代长颈鹿的颈,有的长、有的短,颈的长短可遗传。 长颈者可以吃到树叶,短颈者吃不到树叶。 短颈者因为吃不到树叶,在演化过程中逐渐被淘汰。
(2)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狮子和大象争夺水源
生存斗争——秃鹫在争斗
适者生存——叶尾壁虎的保护色
适者生存——竹节虫的拟态
适者生存——秘鲁叶状螳螂的拟态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阴。那里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华尺蠖,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长满地衣的树干上。1850年,一些生物学家来这里考察,发现大多数华尺蠖成虫的体色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这些深色的华尺蠖是浅色华尺蠖在自然条件下的变异类型。
1950年,曼彻斯特已经变成了一个工业城市。这里工厂林立,烟雾弥漫,工厂排出的煤烟杀死了地衣,结果使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这时候,又有一些生物学家到这里考察,使他们惊讶的是,这里的深色华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而浅色的华尺蠖却成了少数。
从桦尺蠖的例子可以看到,桦尺蠖的体色有深有浅,只有当体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时,才具有保护色的意义,不易被天敌发现。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环境选择生物进化的方向,环境的选择造成了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地进化。由此可见,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在某个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有许多无翅或残翅的昆虫(见上图),请分析,在这个海岛上,为什么无翅的昆虫特别多?
海上风大,有翅的昆虫不利于生存。
2.人工选择
什么是人工选择
通过人工方法保存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和淘汰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以改良生物的性状和培育新品种的过程叫人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