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清流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13 09:1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卷
高二文科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0.5分,共30小题15分)
1、梭伦的演说词中提到:“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竟至陷入绝境”,我们可以从中看出( )
① 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②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③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④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梭伦说:“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亦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文中的“他们”是指( )
A. 贵族 B. 平民 C. 外邦人  D. 奴隶
3、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 )
①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统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②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③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④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4、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同声赞誉梭伦是“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梭伦( )
A. 推翻王权,以贵族制取而代之 B. 实行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
C. 确立了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D. 确立“陶片放逐法”,最终确立民主制
5、按照财产等级制度,雅典第四等级可以参加或是担任官员的是( )
①公民大会 ②四百人会议 ③陪审员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6、右图是古雅典时期著名的民主政治家,对其评价正确的是( )
A.他的改革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B.他的改革奠定了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C.他的改革促成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D.他的改革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7、下列各项按因果关系排列,正确的应是( )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②贵族采用新的剥削方式 
③私田主人不向国君交纳私田产品  ④齐国采用“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实行“初税亩”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④②   D. ①③②④
8、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和商鞅变法的相同点是( )
A. 都代表地主阶级 B. 都废除井田制 C. 都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 都实现富国强兵
9、针对商鞅变法,大夫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该主张实质上是( )
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 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 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
10、商鞅变法中为加强对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统治而设立的制度是( )
A.废井田、开阡陌封疆 B.“世卿世禄”制 C.什伍连坐制 D.推行县制
11、战国时期,随着秦对外征战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东方六国惊呼“夫秦,虎狼之国”也,使秦国成为虎狼之国的根本原因是( )
A.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的实力 B.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不断提高
C.秦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快 D.秦国的旧制度被根本废除
12、 春秋时期齐桓公等纷纷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以诸侯会盟为形式成为“霸主”,有学者评论说“自有霸政,而封建残喘再得以苟延”。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诸侯争霸巩固了分封制 B. “霸主”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C. 新的国家组织方式产生 D. “霸政”维系了贵族间的秩序
13、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推进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是( )
A. 明确规定成年男子与父母分居 B. 奖励军功
C. 推行县制,国君掌握任免权 D. 燔诗书而明法令
14、下图是商鞅入秦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的场景,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 )
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 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 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
15、《史记》中记载:“(秦)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这从侧面印证了商鞅变法的哪一项内容( )
A. 连坐法 B. 奖励军功 C. 奖励耕织 D. 重农抑商
16、 北魏时有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这童谣和诗歌说明了( )
①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②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③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④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7、据《魏书·文明皇后冯氏传》的记载:“(冯太后)性聪达,自入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太后多智略,猜忍,能行大事,生杀赏罚,决之俄顷……是以威福兼作,震动内外。”由此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 ①冯太后聪颖惠达 ②冯太后做事果断,具有雄才大略 ③冯太后的“登尊极”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③ D、①②
18、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主要说明孝文帝( )
A.个人文化知识丰富 B.喜欢读诗辞汉赋文章
C.精通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 D.重视汉族文化
19、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 )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20、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减少阻力,继续推行封建化改革
C.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1、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
① 任用汉族地主 ② 推行三长制 ③ 胡汉服装融合 ④ 接受汉族文化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22、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都是北魏开凿的,但两尊佛像的面部特征和表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个唇厚、鼻高、目长、肩宽,气势雄健;一个丰满柔和、神态可亲。影响这种艺术创作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佛教的进一步盛行 B.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C. 汉化政策的影响 D. 雕刻工匠技术水平
2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 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 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C. 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 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24、王安石变法力图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北宋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B.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的矛盾
C.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的矛盾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
25、下列举措中明显体现王安石变法“因天下之利以生天下之财”和“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指导思想的农业措施有( )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方田均税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6、王安石变法中,能起到“治安、御外、节支”三种功效的军事措施是(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更戍法
27、 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的共同点是(  )
A. 改变了社会性质 B. 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 触动了显贵的利益 D. 以失败而告终
28、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
A. 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 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 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 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
29、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
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30、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
A. 反对科举制度 B.重视封建伦理道德 C.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D.认为品行比学识更重要
二、非选择题:(四大题 共85分)
31、(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国学整理社《诸子集成》
材料二 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 —— 《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
材料三 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四 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五百麦斗者”,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者为第三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 ——崔连仲《世界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和梭伦的法制思想的不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8分)
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
(4)从商鞅和梭伦的人生结局来看,历史上的改革家具有怎样的精神?(4分)
32、(2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临川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读书非常广博,儒家经书、佛经、诸子百家、医书、小说无所不读。早年便随父辗转南北,到过很多地方, 了解社会现状,很早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担任地方官司多年,每天一地,来不及休息,便立即考察当地农业生产情况,并着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调到中央任职以后,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先后两次被罢免相位,但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人称“拗相公”。
——《历史上重大改革与回眸》(岳麓版)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类别
目的
措施
理财
富国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
整军
强兵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取士
选才
改革科举制、改革官制、整顿太学
材料三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进非,致忠直疏远,谗佞辐辏,败坏百度,以至于此。 ——司马光《司马温公集》
请回答: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王安石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8分)
(2)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既有成功之处,又埋伏着失败的隐患。从材料二中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6分)
(3)如果通过历史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对材料三的理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6分)
33、(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北魏初年,朝廷)经常发布“劝课农桑”的诏令,要求地方官督促百姓尽力农耕,为朝廷提供尽可能多的粮食以及纺织品之类的物资,还把一批又一批的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强行迁徙到京城平城附近,“计口授田”,按照人口拨给无主荒田,由政府督促耕种,然后收取租税,供给京城朝廷百官及禁卫军队。 ——郭建《千秋兴亡·三国两晋南北朝卷》
材料四 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魏孝文帝采纳赵郡汉族大姓李世安的建议,颁布均田令。……丁男(15岁以上的男子)受露田(注:露田基本上是无主荒地,需休耕轮作)40亩,妇女20亩;丁男受桑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方,丁男受麻田,数量相同。耕牛每头受露田30亩,限4牛。所受露田,凡两年轮耕一次的加一倍,三年轮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者年满70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露田交还国家,并且不准买卖。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可以世代相传,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买卖。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梭伦改革的哪项内容?其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的依据是什么?这项改革措施对雅典的哪一个阶层最有利?(6分)
材料二反映了梭伦的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的影响?(4分)
材料三反映出北魏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材料三“计口授田”的规定与材料四的“均田令”是何关系?(4分)
(5)概括指出北魏政权推行均田制所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34、(19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六月,宋高宗宣布退位,36岁的皇太子赵奋登基为 帝,史称宋孝宗。即位伊始,宋孝宗理智地确立了 “内修外攘”的治国方针。他下令:“凡侥幸冒滥者,务必革去”,如在户部的属吏就由北宋时90佘人精简为70余 人。同时缩减各级官员荫补子弟的数量。还建立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对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的官员,不分等级职位高低,一律严惩。在用人方面,孝宗主张“知礼者 不必知乐,知乐者不必知刑,若得其人不当数易,宜久任以责成效”。宋孝宗在减免赋税岛的同时,积极改进差役制度,实行均役法,以改变役务繁重,摊派不公的弊病。宋孝宗还下令招募流徙百姓以及归正人开垦无主荒田和官田,并积柘修复各地废堰淤圩,兴修水利。 宋孝宗时代,是南宋王朝由破敝走向恢复,由消沉走向振兴的时代。南宋苟且衰颓的政风为之一振,户口增加,“内府之金,至于贯朽而不可校”,有小康之称。 特别是募兵选将,治军繕备,使军队素质大大提高,如虞允文苦心经营出一支兵强马壮、武艺精良的军队,不仅有力地抵御了金军的侵扰,而且成为南宋后期抗蒙(元) 战争的主要力量。但是宋孝宗锐意进取,殚精竭虑,却始终未能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这不能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物质条件有着内在的联系。
——摘编自陈晓营《宋孝宗治国政策与成效之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孝宗改革的内容。(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孝宗改革的作用。(10分)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卷
高二文科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CBD 6—10 DBDDC 11—15 ADADB
16—20 DADAD 21—25 BCDBC 26—30 ACCDC
二.非选择题
31、(20分)(1)不同:商鞅:君臣司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4分)
(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2分)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2分)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梭伦: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4分)
(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4分)
(4)改革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坚强不拔的意志,为国家乃至全人类共同利益奋斗的决心和献身精神。(言之有理即可,4分)
32、(20分)(1)北宋中期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时代需要改革家。(2分)王安石勤奋好学,少有大志;(2分)注重调查,了解下情;(2分)为人刚正、意志坚强,具备了改革家的素质。(2分)
(2)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2分)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4分)(只要能从成功和失败两方面正确分析即可。)
(3)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减小变法的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统治阶级内部认识,解决内部纷争。在用人问题上应慎重。(6分)
33.(26分)【答案】(1)财产等级制。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对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最有利。(6分)
(2)政治上:公民大会成为雅典最高权力机构,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石。
经济上:促进了雅典工商业发展,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4分)
(3)变化:从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变为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
原因:在长期的征服、南迁过程中,受到中原汉族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4分)
(4)关系:“计口授田”是均田制的雏形;均田制是对“计口授田”的继承和完善。(4分)
(5)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封建政权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求;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8分)
34.(19分)(1)内容:精简整顿吏制;严格考核制度;用人不必求全责备;改革赋税制度;重视农业,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募兵选将,治军缮备。(9分)
(2)作用:使南宋走向恢复和振兴;政治风气有所好转;农业恢复,户口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军队素质提高,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金军的侵扰;但是没有完成收复失地的大业。(10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