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回延安》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05-12 08:5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贺敬之回 延 安现当代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贺敬之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56年。诗人从1940年至1946年,一直在延安学习工作。1956年,在久别10年之后重返延安,写出了这首诗。 介绍信天游
《回延安》是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爬山调的格式写的。
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韵律上:本节押韵,或一韵到底。
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 自由。
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多用叠字、衬字、铺排等表现方法。读课文,思考《回延安》的五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用简短的话进行概括。思路结构(1)回延安,激动满情怀
(2)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3)话延安,欢聚话今昔
(4)看延安,旧貌换新颜
(5)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诗歌中的修辞
诗中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对表现诗歌内容和诗人的感情都有很好效果。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夸张比喻排比、拟人拟人、比喻诗歌中的修辞借代: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以“延河”借代延安革命精神,表明了延安革命精神将统帅人们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采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对偶、借代把诗歌的内容表现得形象、生动,
而且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得亲切、热烈诗歌中的修辞 比兴(比喻、起兴):
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一种修辞。
所谓“比”,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1、“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2、“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比”开头,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起并喻写出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迎过延河来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
——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选择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渲染气氛亲人欢聚的热烈场面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延安旧貌换新颜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的红旗啊
高高的飘
革命万里起高潮
——从延安向全国扩展的大好的革命形势枣园毛泽东旧居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回顾延安历史,延安人民前赴后继,似滚滚延河水不断向前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夸张的手法,再次抒发了对延安母亲的眷念之情布置作业。
  贺敬之用“信天游”这样一种特殊的形式为我们带来了一首经典的好诗,请同学们课后模仿《回延安》的形式,试着创作一首信天游,要注意体现信天游的特点。结语。
  贺敬之在阔别延安10年之后惊喜地感受到了延安母亲的巨大变化,他希望“光荣的延河”永远在前头。现在,近50年过去了,作者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很显然,处于西部边陲的延安以及其他西部许多城市都没有发展起来,不仅是贺敬之,我们每一个人也都希望看到延安的发展,西部的发展。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我们希望延安这个革命根据地再次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