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识的数》
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思路说明
首先进行旧知回顾,复习100以内数的认识,然后进行活动探究、小组讨论,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了解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师适时总结固化正确知识认知,并提高应用能力。21教育网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学习过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调动已有认知,通过用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估算等练习,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本课教学时着重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实践、思考的空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用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
2、使学生在数(猜)蚕豆、花生粒数的过程中,培养数感。
3、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用数表达与量化。
【教学难点】
估数。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小组准备蚕豆、花生米、黄豆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1】你会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吗?
小组讨论交流。
指导:我们用心观察生活,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比如我们的体重、家庭住址、物体的数量等。
【活动探究2】你能说出自己家中每个人的年龄吗?
小组交流讨论。
【讨论】小明家有一个人,今年是64岁。这个人可能是谁?
指导:这个人可能是小明的爷爷(外公)或者奶奶(外婆)。
【活动探究3】先抓一把蚕豆,数数有几粒;再抓一把花生米,猜猜大约有多少粒。
小组交流讨论。
指导:抓蚕豆或者花生米时手不宜太紧,也不宜太松,尽可能抓满就可以了。蚕豆颗粒比花生米颗粒要大,所以估数时,一把蚕豆的粒数应该比一把花生米的粒数要少一些。
小结:抓的东西越大,抓一把的个数越少;抓的东西越小,抓一把的个数越多。
【讨论】抓一把黄豆,你能估计出大约有多少粒呢?
小组交流讨论。
【活动探究4】我们走出教室,去校园里看一看,你能数出校园里哪些物体的个数?
实地探究,记录数值,小组交流讨论。
板书设计
我们认识的数
数的意义
估数
教学反思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