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赢在中考】历史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含义1、君主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二、知识梳理
(一)萌芽—战国
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长、国家出现局部统一的局面,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法家代表 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和以法治国,形成了最早的中央集权理论。 年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建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中央集权开始萌芽。
(二)形成—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形成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自称皇帝,皇帝下设 、 、 。
2、在地方,推行 。郡县制基本上为后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沿用。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4、加强思想控制,实行 。(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5、北伐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西起 ,东至 ,用来抵御匈奴。
6、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开凿 。
(三)巩固—西汉
1、西汉建立后,汉初统治者沿用秦朝的职官制度,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文帝、景帝时,出现 的盛世局面。2-1-c-n-j-y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 ,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势力。
(2)经济上:取消地方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改由中央专卖和铸造,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上:采纳董仲舒 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军事上:任用 、 为大将,发动讨伐匈奴的战争。
(5)民族关系上:汉高祖时由于国力不足,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匈奴首领 归附汉朝,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把 嫁给呼韩邪单于,实现了西汉与匈奴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
(6)边疆问题上: 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辟出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从此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完善—隋唐
隋朝:
1、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到 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605年 开凿大运河,巩固了隋朝中央集权统治。
唐朝:
1、唐太宗:重视纳谏与用人,完善科举制,扩充国学规模,实行 ,把 嫁给松赞干布,在新疆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在位时出现 的局面。
2、武则天:善于用人,完善科举制,创立殿试和设武举,在新疆地区设立北庭都护府,人称她的统治 。
3、唐玄宗:前期善于用人,完善科举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前期出现 局面。在民族关系上,先后册封回纥(维吾尔族祖先)、靺鞨(满族祖先)、南诏(彝族和白族祖先)首领为王,加强了唐朝对这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
4、8世纪时,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藏族祖先),使吐蕃同唐朝实现了“和同为一家”。
(五)加强—宋元
北宋建立后, 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21*cnjy*com
(六)新发展—元朝
元世祖在中央设 ,地方设 。元朝行省制度,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政府还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和 正式归属中央。元朝时民族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 。
(七)强化-明朝
1、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 ,都直属中央。
(2)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设 ,六部对皇帝负责,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结束。(3)设立 特务机构,监督臣民。www-2-1-cnjy-com
(4)明朝用 制度束缚读书人思想。
2、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边境的控制。
(2)继续削藩,强化君权。
(3)增设特务机构 ,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3、边疆问题:
(1)明朝初期到中期,倭寇危害严重,明政府派 抗击倭寇。
(2)为防御 南侵,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 ,西至 。
(八)顶峰-清朝
1、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和六部。雍正时设 ,军国大事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 ,加强思想控制。
2、边疆问题
(1)确立了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 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 的封号。】 年,设 ,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2)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还击战,1689年签订 ,巩固了东北边疆。
(3)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 ,管理整个新疆;乾隆帝还妥善安置重返祖国的土尔扈特人。
(4)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置 ,隶属福建省,巩固了东南海防。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3、现阶段的中国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做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积极性(1)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2)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3)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4)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5)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消极性(1)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2)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3)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考点一:法家思想
1.对于政治,他主张改革,实行法治;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 )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答案】D
【解题思路】题干限制语“春秋战国时期”、“改革---法制”,很容易知道是考法家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联系所学知识,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A、B两项是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政”;C项人物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故选D。
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
2.(2017·沈阳)公元前238年,嬴政开始亲政,为统一六国的战争积极准备着。他制定了三步战略: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时间,嬴政先后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由此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夏朝 B.秦朝 C.隋朝 D.元朝
【答案】B
【解题思路】仔细读题干,从题干就能判断是秦始皇统一中国。
【解析】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故选B。
考点三:“贞观之治”,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行省制度的影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3.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 ②行省制 ③“金瓶掣签”制 ④“三省六部”制 21·cn·jy·com
A.②①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③ D.②①②④
【答案】C
【解题思路】从各种制度来判断所处朝代,然后排序。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元朝时期,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清朝时期,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政府实行“金瓶掣签”制;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因此题干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故答案为C。
考点四: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贞观之治”,蒙古的统一和元朝的建立与统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2017·毕节)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下列管辖机构设立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域都护②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③新疆行省④澎湖巡检司⑤台湾府
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③ D.①⑤③②④
【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以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为切入点,然后联系各个朝代治理边疆的措施。
【解析】西域都护设立于西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设立于唐朝;澎湖巡检司设立于元朝;台湾府、新疆行省设立于清朝,台湾府设立于1684年,新疆行省设立于1884年。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②④⑤③。故选C。
考点五:君主集权的强化
5.清朝时,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八股取士 C.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立军机处
【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军机处的设立,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解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军机处的设立。回顾已学知识可知,雍正七年(1729),因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又改称军机处,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形同虚设,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达到了顶点。故答案为D。【来源:21cnj*y.co*m】
考点六:朱元璋强化皇权,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军机处的设立
6.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材料三: 材料四: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材料五: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内阁仍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21*cnjy*com
(1)材料一这种行政管理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是哪位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3)依据材料三,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制度?
(4)根据材料四,朱元璋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了哪一官职?
(5)根据材料五,清朝为了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集权设置了哪一机构?请写出当时在位的皇帝。
【答案】
(1)秦朝;郡县制。(2)汉武帝。(3)行省制度。(4)丞相。(5)军机处;雍正帝。
【解题思路】从材料可以判断本题考以下几点内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元朝巩固的措施、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联系教材解答。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皇帝,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行政管理制度创立于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郡县制。(2)根据材料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实行了行省制度。(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的官职。(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了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集权,雍正在位时,设置了军机处。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 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分封制的形成 B.世袭制的确立
C.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2·1·c·n·j·y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推进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局面【出处:21教育名师】
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下图反映的是( )
A.秦朝对今西北地区的管辖 B.西汉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C.三国时诸葛亮管辖西南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4.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关于我国“君权”与“相权”的史实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秦朝设丞相分管行政,但最后由皇帝决断
B.唐玄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
C.明朝废除丞相,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D.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6.(2017·黄石)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败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 )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中央集权制 B.九品中正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7.下列事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是( )
①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②元朝设置宣政院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清朝设立驻藏大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元史》载:“世祖(忽必烈)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9.《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守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强化封建皇权 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 C.监视官民 D.控制国家兵权
10.明朝皇权空前强化,这主要表现在( )
A.设立三省六部 B.开创科举制 C.设立内阁 D.创立军机处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材料三: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1)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年?商鞅变法得到哪一位统治者的支持?该事件体现出“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这个事件有什么历史作用?
(2)请回答,“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哪一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
(4)请回答,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12.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均摘自《贞观政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圈套)矣。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请回答: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认识使唐太宗善于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请举出被他重用的贤才。
(3)唐太宗通过何种制度将材料三中所说的“天下英雄”纳入“彀”中?这一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21教育网
(4)从材料四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并写出唐太宗时期与吐蕃有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版权所有:21教育】
13.从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这种制度不断的演变,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它一方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又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1cnjy.com
(1)看什么图片,为了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隋朝建立的什么制度? www.21-cn-jy.com
(2)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的什么制度?
(3)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是?
(4)明清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以加强君权,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5)清朝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是雍正帝设立了什么机构?
(6)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最高统治者皇帝手握大权,有的皇帝能够励精图治从而会出现封建盛世,请举出隋唐到明清的封建盛世名称。 岳池县2017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21·世纪*教育网
【2018赢在中考】历史二轮专题解读与强化训练
专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君主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含义1、君主专制主义集权制度,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2、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
二、知识梳理
(一)萌芽—战国
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逐步形成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长、国家出现局部统一的局面,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国家和以法治国,形成了最早的中央集权理论。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变法,提出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中央集权开始萌芽。
(二)形成—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形成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自称皇帝,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县制基本上为后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沿用。
3、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4、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5、北伐匈奴,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用来抵御匈奴。
6、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开凿灵渠。
(三)巩固—西汉
1、西汉建立后,汉初统治者沿用秦朝的职官制度,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文帝、景帝时,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21*cnjy*com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王国的势力。
(2)经济上:取消地方的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改由中央专卖和铸造,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3)思想上: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4)军事上: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大将,发动讨伐匈奴的战争。
(5)民族关系上:汉高祖时由于国力不足,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公元前1世纪,匈奴分裂,其中一部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愿与汉朝“和亲”,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实现了西汉与匈奴较长时间的和平友好局面。
(6)边疆问题上: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辟出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从此新疆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1-c-n-j-y
(四)完善—隋唐
隋朝:
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到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605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巩固了隋朝中央集权统治。
唐朝:
1、唐太宗:合并州县,重视纳谏与用人,完善科举制,扩充国学规模,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在新疆地区设立安西都护府,在位时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2、武则天:善于用人,完善科举制,创立殿试和设武举,在新疆地区设立北庭都护府,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21*cnjy*com
3、唐玄宗:前期善于用人,完善科举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前期出现“开元盛世”局面。在民族关系上,先后册封回纥(维吾尔族祖先)、靺鞨(满族祖先)、南诏(彝族和白族祖先)首领为王,加强了唐朝对这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各族的发展。
4、8世纪时,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藏族祖先),使吐蕃同唐朝实现了“和同为一家”。
(五)加强—宋元
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吸取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杯酒释兵权"等举措,收回朝中大将和节度使兵权,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但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使北宋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庞大的军队,导致了后来严重的社会危机。2·1·c·n·j·y
(六)新发展—元朝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元朝行省制度,是对古代郡县制度的重大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元政府还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西藏和台湾正式归属中央。元朝时民族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七)强化-明朝
1、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都直属中央。
(2)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设六部,六部对皇帝负责,秦朝以来的宰相制度结束。(3)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监督臣民。
(4)明朝用八股取士制度束缚读书人思想。
2、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边境的控制。
(2)继续削藩,强化君权。
(3)增设特务机构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
3、边疆问题:
(1)明朝初期到中期,倭寇危害严重,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
(2)为防御蒙古人南侵,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八)顶峰-清朝
1、清朝初期,中央政权机构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和六部。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狱,加强思想控制。21·cn·jy·com
2、边疆问题
(1)确立了达赖和班禅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顺治帝赐予五世达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还击战,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巩固了东北边疆。
(3)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新疆设伊犁将军,管理整个新疆;乾隆帝还妥善安置重返祖国的土尔扈特人。
(4)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东南海防。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3、现阶段的中国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做好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4、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积极性(1)政治:中央能够控制地方,从而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2)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3)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从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4)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抵抗侵略、维护主权提供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利益。(5)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这样推动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消极性(1)政治: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2)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3)文化: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限制古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考点一:法家思想
1.对于政治,他主张改革,实行法治;强调制定了“法”,就要严格执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 )21·世纪*教育网
A.孔子 B.孟子 C.庄子 D.韩非
【答案】D
【解题思路】题干限制语“春秋战国时期”、“改革---法制”,很容易知道是考法家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联系所学知识,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制。A、B两项是儒家代表人物,提出“仁”的学说,主张“仁政”;C项人物是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无为而治”。故选D。
考点二:秦朝中央集权制
2.(2017·沈阳)公元前238年,嬴政开始亲政,为统一六国的战争积极准备着。他制定了三步战略: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不到10年时间,嬴政先后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由此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 )
A.夏朝 B.秦朝 C.隋朝 D.元朝
【答案】B
【解题思路】仔细读题干,从题干就能判断是秦始皇统一中国。
【解析】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战国纷争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故选B。
考点三:“贞观之治”,秦巩固统一的措施,行省制度的影响,清政府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
3.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郡县制 ②行省制 ③“金瓶掣签”制 ④“三省六部”制
A.②①③④ B.④①③② C.①④②③ D.②①②④
【答案】C
【解题思路】从各种制度来判断所处朝代,然后排序。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时期,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元朝时期,为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元政府实行行省制度;清朝时期,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政府实行“金瓶掣签”制;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实行“三省六部”制。因此题干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④②③。故答案为C。21cnjy.com
考点四: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贞观之治”,蒙古的统一和元朝的建立与统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4.(2017·毕节)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下列管辖机构设立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域都护②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③新疆行省④澎湖巡检司⑤台湾府
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③ D.①⑤③②④
【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以我国历代政府历来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为切入点,然后联系各个朝代治理边疆的措施。
【解析】西域都护设立于西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设立于唐朝;澎湖巡检司设立于元朝;台湾府、新疆行省设立于清朝,台湾府设立于1684年,新疆行省设立于1884年。按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①②④⑤③。故选C。
考点五:君主集权的强化
5.清朝时,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标志是( )
A.废行省,设三司 B.八股取士 C.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立军机处
【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军机处的设立,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解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军机处的设立。回顾已学知识可知,雍正七年(1729),因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又改称军机处,军机处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形同虚设,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达到了顶点。故答案为D。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考点六:朱元璋强化皇权,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的大一统,清朝对全国的统治,军机处的设立
6.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巩固、强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政治上接受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材料三: 材料四: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材料五:清朝沿用明朝政治制度,内阁仍然是政府的中枢机构。但因受清朝建立并保留下来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制约,权力有限,使皇帝集权受到较大影响……后来,清朝统治者对中央中枢机构进行了改组。
(1)材料一这种行政管理制度创立于哪个朝代?该朝代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推行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是哪位皇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3)依据材料三,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实行了什么制度?
(4)根据材料四,朱元璋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了哪一官职?
(5)根据材料五,清朝为了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集权设置了哪一机构?请写出当时在位的皇帝。
【答案】(1)秦朝;郡县制。(2)汉武帝。(3)行省制度。(4)丞相。(5)军机处;雍正帝。 【来源:21cnj*y.co*m】
【解题思路】从材料可以判断本题考以下几点内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元朝巩固的措施、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联系教材解答。
【解析】(1)根据材料一“皇帝,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行政管理制度创立于秦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郡县制。(2)根据材料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汉武帝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元朝统治者实行了行省制度。(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了丞相的官职。(5)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为了进一步强化封建君主集权,雍正在位时,设置了军机处。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 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 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
A.分封制的形成 B.世袭制的确立
C.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
【考点】秦灭六国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联系所学知识,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局面;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A项分封制的形成在西周时期,不符合题意。B项世袭制的确立在夏朝,不符合题意。C项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是汉武帝时期,不符合题意。D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创立中央集权 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推进大一统局面 D.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局面www-2-1-cnjy-com
【考点】大一统的汉朝,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A项创立中央集权的是秦始皇;B项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的是秦王嬴政;C项汉武帝在位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进了大一统局面,使西汉王朝达到鼎盛时期,故C符合题意;D项 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局面是在唐太宗时期;由此分析ABD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
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下图反映的是( )
A.秦朝对今西北地区的管辖 B.西汉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C.三国时诸葛亮管辖西南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结合图片可知这是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图,而两汉时期的西域指今甘肃玉门关、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由此推断该图反映的西汉王朝与新疆地区的关系。A项秦朝对今西北地区的管辖与图片无关,不符合题意。B项西汉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是设立西域都护,符合题意。C项三国时诸葛亮管辖西南,不符合题意。D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与图片无关,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4.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有关隋朝历史贡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 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C.创设了科举制度 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考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A、B、C项均为隋朝的贡献,D项指的是唐朝唐玄宗时期。故答案为:D。
5.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关于我国“君权”与“相权”的史实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秦朝设丞相分管行政,但最后由皇帝决断
B.唐玄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
C.明朝废除丞相,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
D.清朝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考点】“贞观之治”,朱元璋强化皇权,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A项秦朝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B项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唐太宗时期的宰相,不是唐玄宗时期的宰相;C项鉴于元代相权过重,威胁皇权的情况,明太祖在中央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D项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所以B项论述不正确,其他选项均正确。故答案为B。
6.(2017·黄石)2017年是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高考制度有利于国家人才的选拔。历史学者威尔?杜兰特在《世界文明史》里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曾写道:“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败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他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 ) 【出处:21教育名师】
A.中央集权制 B.九品中正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考点】科举制的创立
【解析】据题干“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没有混战或腐败的选举,没有仅凭巧言而能登入仕途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威尔?杜兰特称赞的是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隋炀帝设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故选D。
7.下列事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是( )
①西汉设立西域都护 ②元朝设置宣政院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清朝设立驻藏大臣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蒙古的统一和元朝的建立与统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元朝设置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鉴真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鉴真东渡日本属于对外交往,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无关。故①②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8.《元史》载:“世祖(忽必烈)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下列选项中符合“大新制作”的是( )
A.“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B.“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C.“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D.“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考点】蒙古的统一和元朝的建立与统治
【解析】根据题干“世祖(忽必烈)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刺史的设置,始于汉代,B 项是宋代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D 项是唐朝的三省,因此BD项不符合题意;C 项行省制是元代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故答案为C。
9.《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守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
A.强化封建皇权 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 C.监视官民 D.控制国家兵权
【考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根据材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承相”的信息可知,这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帝的君权。故答案为A。10.明朝皇权空前强化,这主要表现在( ) www.21-cn-jy.com
A.设立三省六部 B.开创科举制 C.设立内阁 D.创立军机处
【考点】君主集权的强化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A项是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B项开创科举制度的是隋朝;D项是清政府设置的机构;只有C项符合明朝时期。故答案为C。【版权所有:21教育】
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司马迁《史记?商鞅列传》材料二: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回师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材料三: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自此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有着重要的影响)。三公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
(1)商鞅变法发生在哪一年?商鞅变法得到哪一位统治者的支持?该事件体现出“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这个事件有什么历史作用?
(2)请回答,“秦王扫六合”是指什么事件?“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哪一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皇帝”是谁?“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哪两“公”?
(4)请回答,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哪些措施?
【答案】
(1)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法家;商鞅变法是秦国国力大增,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2)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3)秦始皇(嬴政);太尉、御史大夫。(4)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辆形制(或车同轨);统一文字(或书同文)。
【考点】秦灭六国,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1)根据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了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这充分反映了商鞅的改革主张,属于法家学派。因此,商鞅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支持;体现出“诸子百家”中法家的思想;其历史作用是商鞅变法是秦国国力大增,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2)根据材料“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结合所学知识: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赞颂的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继位后,先后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因此,“秦王扫六合”是指秦统一六国;“扫六合”的完成是在公元前221年;“秦王”的最大贡献是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3)根据材料三“皇帝之下,有由三公九卿组成的中央政府……”结合所学知识,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嬴政)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因此,材料三中的“皇帝”是秦始皇(嬴政);“三公”除丞相外还有太尉、御史大夫。(4)材料四“一法度衡石丈尺”是指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度量衡;“车同轨”是指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车辆形制(或车同轨);“书同文字”是指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或书同文)。
12.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位伟大政治家。阅读下列唐太宗的言论(均摘自《贞观政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圈套)矣。材料四:“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族皆依朕如父母。”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思想?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认识使唐太宗善于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请举出被他重用的贤才。
(3)唐太宗通过何种制度将材料三中所说的“天下英雄”纳入“彀”中?这一制度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4)从材料四以看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并写出唐太宗时期与吐蕃有好往来的具体事例。 21教育网
【答案】
(1)重视人民的力量;贞观之治.(2)房玄龄、杜如晦、魏征.(3)科举制度。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4)开明的民族政策;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考点】“贞观之治”,科举制的创立,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的思想是:重视人民的力量;历史上把唐太宗统治的繁盛局面称为成为贞观之治。唐太宗继承唐高祖李渊制 定的尊祖崇道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二中的认识使唐太宗善于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被他重用的贤才是:房玄龄;杜如晦;魏征。唐太宗在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的辅佐下,以隋亡为教训,励精图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民族关系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治国措施,使得国家政治清明、军事发展、社会安定、思想文化繁荣、国力日益强大、民族关系缓和、中外友好往来增多。(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太宗通过科举制度将材料三中所说的“天下英雄”纳入“彀”中;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的历史作用是: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基础,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期与吐蕃有好往来的具体事例是: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
13.从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这种制度不断的演变,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它一方面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另一方面又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1)看什么图片,为了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隋朝建立的什么制度?
(2)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为今天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奠定基础的什么制度?
(3)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丞相(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废除丞相(宰相)制度的朝代是?
(4)明清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文化控制以加强君权,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
(5)清朝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点的标志是雍正帝设立了什么机构?
(6)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最高统治者皇帝手握大权,有的皇帝能够励精图治从而会出现封建盛世,请举出隋唐到明清的封建盛世名称。 岳池县2017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答案】
(1)三省六部制度(2)行省制度(3)明朝(4)八股取士?? 文字狱?? 毁书和删书(5)军机处(6)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康(雍)乾盛世(至少两个)
【考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朱元璋强化皇权,君主集权的强化
【解析】(1)本题考查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度的史实。为了提高行政效能,加强中央集权,唐朝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六部分管具体政务。故答案为:三省六部制度。(2)本题考查元朝建立的行省制度。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忽必烈建立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就开始于元朝。故答案为:行省制度。(3)本题考查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的史实。明朝前期为加强君权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故答案为:明朝。(4)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也多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明清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采取了文字狱的措施;这一措施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明清统治者还大量毁书和删书。故答案为:八股取士;文字狱;毁书和删书。(5)本题考查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的史实。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故答案为:军机处。(6)本题考查我国隋唐到明清的封建盛世。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史称“开皇之治”;唐太宗年号贞观,他在位期间,采取了许多巩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唐玄宗前期年号开元,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在清朝的康熙到乾隆年间,经济迅速恢复,国力空前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故答案为: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