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莆田市第二十四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8-05-14 08:38: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莆田24中2017-2018(下)期中考
高一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苏州府志》记载:“邵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这种生产方式发展级慢的根本原因是(  )2-1-c-n-j-y
A.重本抑末思想的影响 B.外国资本的入侵
C.闭关锁国政策的制约 D.封建制度的阻碍
2.关于右图所示的说明。符合史实的是(  )
A.发明的时间是汉代
B.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交化
D.主要用于手工业生产
3.1757年,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这一现象直接反映了清政府(  )
A.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压制资本主义萌芽 D.重视国内市场开拓
4.明清时期,“(欧洲)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  )
A.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B.明清官窑的瓷器大量投放市场
C.官窑瓷器工艺制作水平越来越高 D.欧洲普遍采用中国的制瓷技艺
5.据史料记载,从商朝开始,平民一日吃两餐,分别在早上7﹣9时和下午15﹣19时。然而到了宋朝,开封市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由此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推动这种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A.农业的发展,粮食产量的增加 B.儒学发展,满足市民的欲望
C.坊市制突破,商品经济的繁荣 D.对外交流频繁,受西方的影响
6.《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曰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这直接反映了唐朝城市(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居民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
C.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 D.对外贸易活动频繁
7.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中国食物》一书中提及“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21·世纪*教育网
A.生产方式不同 B.宗教信仰不同
C.生活习俗不同 D.历史传统不同
8.《唐六典》记载:“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反映唐代手工业者(  )
A.地位优越 B.职业世袭 C.遭受歧视 D.地位低下
9.西汉晁错《论贵粟疏》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主要强调了(  )
A.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C.农商并重的必要性 D.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10.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 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 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1. 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
A.美国经济的崛起?????????B.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2.宋朝城市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A、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B、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D、有严格经营时间的限制
13.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一系列“禁海令”。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对此,丁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出处:21教育名师】
A.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处于附属地位 B.明初“海禁”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
C.民间贸易禁绝,官方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禁海令”的根本目的在于与民争利
14.明代中后期,苏州纺织业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依据应是( )
A.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B.出现颇具规模的“机房”
C.出现控制手工业者的包买商 D.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15.19世纪末,晋商创造了“身股”概念,即财东允许掌柜(经理人)等重要伙计以人力充顶股份,并参与分红。二战后,西方国家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也推行了类似制度。这种制度
A.实现了西方国家对企业经营的干预 B.赋予员工参与企业决策的平等地位
C.有助于调动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D.刺激了西方国家证券市场高度繁荣
16.“(明政府规定)政府以钱粮、银两或预先购好的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但钱粮往往每发后期(延误时期),且多扣克。”对材料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www-2-1-cnjy-com
A.封建政权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明朝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机户没有生产自主权 D.明政府组织机户进行有序地生产
17.《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
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
18.我国东南地区,江浙一带,在宋代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流传着“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社会经济生产的转型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民间商业繁盛的局面
19.从公元994年起,成都的铁钱监铸钱就停止了,一直到公元1005年,成都就没有再铸过钱了。但是,市场上并没有出现钱荒,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白银资源丰富 B.铁钱数量充足
C.民间发行交子 D.战乱后经济萧条
20.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越来越多的农民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下列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必然产物 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
C.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 D.导致了严重的统治危机
21.下列文献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C.“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D.“恶金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22.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
C.千耦其耘 D.自然经济
23.据统计,在清代,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约一半是府或省治所在地,较大的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材料体现了
A.清代商品经济发达,市镇兴盛 B.市、镇成为朝廷维护统治的政治中心
C.清朝政府对商业发展高度重视 D.政府利用政治手段来提高城市化水平
24.明代漳州名士张燮在《东西洋考》一书中提到:“顾海滨一带,田尽斥卤耕,者无所望岁,……贫者为佣,弈博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抑商的必要性 B.小农经济的脆弱
C.海禁政策的恶果 D.明朝社会矛盾的激化
25.宋人诗云:“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缫车嘈嘈似风雨,茧厚丝长无断缕。今年那暇织绢着,明日西门卖丝去。“诗中反映了
A.手工产品质量低下 B.农业生产规模庞大
C.农民家庭生活闲适 D.农户经营方式多样
26.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可见唐都长安
A.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
C.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 D.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
27.《史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这段记载说明21·cn·jy·com
A.汉代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工商业成为汉代社会基础
C.国家统一促进商业发展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28.《左传》相传为左丘明为解释《春秋》而作。书中记载“?欲绮夺夷阳五田”“郤犨与丝矫争田”“晋欲至与周争堠田”(注:划线部分是人名)。这些历史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贵族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日渐私有化?? C.地主土地兼并严重??????? D.少数民族对中原的冲击
29.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提到的“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
A.青铜 B.骨头??? C.铁  D.钢
30.《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
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
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 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自然资源的贫乏导致生活贫困 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第II卷(非选择题,共3小题,40分)
31.材料一: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与本,使天下各食起力。末计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二: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二是如何看待农业和商业的关系?(2分)各自的理由是什么?(4分)
(2)请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分别各举一例说明古代中国重农的表现(4分)
(3)尽管封建社会推行抑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手工业和商业还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请各列举古代冶炼业、丝织业、陶瓷业的一项成就。(3分)
32.开放、交流、合作、互利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南方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南海一号”还出水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21教育网
﹣﹣摘自《“南海一号”文物揭秘》
材料三、“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哥孛罗(注:即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哥孛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Laws)和制度(Institutions),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www.21-cn-jy.com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经济条件。(6)
(2)材料三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是什么?(2)你认为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切实?说明你的理由。(5)
(3)综合上述材料,在一个国家和地区谋求发展上你有何认识?(2)
33.材料 唐代的城市房产租赁业,集中出现在一些经济发达、或有较强政治职能的大城市。从全国范围来看,唐代城市房产租赁业的城市区域分布规模还比较小。但是从唐朝的都城长安城里的租赁业来看,小范围内区域分布规模相当大。长安城中有租赁活动存在的坊,朱雀大街以西有5坊,朱雀大街以东则有14坊。除兰陵坊以外,其余的坊则都围绕着东、西两市分布,一些临近横贯东西的春明大街,一些则贴近皇城。北宋中期以后,中国古代旧时对商业的空间时间的限制,都己逐渐解除,除禁地外,不论何处,都可开设门面,不论何时,都可以经营商业。鉴于此,宋朝都城开封城中,房产租赁业也很兴旺,城中区域分布密集。特别是沿汴河、蔡河两岸的官私房产大量出租,用以满足社会上各种承租者的需求。在宋代,除了都城开封以外,全国还有许多城市也有兴旺的房产租赁业。从城市的分布来看,南方城市居多。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唐、宋城市房产租赁业区域分布的不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房产租赁业发展的原因。(6分)
高一历史试卷答案
1.考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资本主义萌芽.这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学习时要注意学习其原因、标志、影响、及缓慢发展的原因等.2·1·c·n·j·y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题干所说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萌芽,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如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AC都只涉及了一方面,不全面;B不符合史实.故选D
2.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考查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及其意义.解答:依据题干图示可知,是唐代的曲辕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故B项正确.曲辕犁出现在唐代,故A项错误.曲辕犁仍然使用人力,没有出现农用动力革命性交化,而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交化是牛耕的出现,故C项错误.曲辕犁是农业生产工具,用于农业,故D项错误.故选B.21*cnjy*com
3.考点:明清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闭关锁国政策.这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学习时要注意其原因、影响等的学习.解答: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 “1757年,清政府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对丝绸、茶叶等传统商品的出口量严加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符合闭关锁国政策.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来源:21cnj*y.co*m】
4.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世界市场对传统手工业发展的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和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答案: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欧洲的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包括了地道的欧洲风格的器皿,这说明中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受世界市场的影响,故A项正确.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并不投放市场,故B项错误.CD材料两项没有涉及,应排除.故选A.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考点:古代市的变迁.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市的变迁.考查商朝到宋朝平民饮食变化的直接原因.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古代市的变迁的掌握.21*cnjy*com
答案: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朝的平民一日吃两餐,而且有时间限制,宋朝的平民入夜后会再吃一餐,形成一日三餐的习俗,说明宋朝的商业活动打破了时间限制,结合所学可知,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坊市制度被打破,故C项正确.AB两项与题干强调的内容无关,应排除.D项不符合宋朝的史实,应排除.故选C.
6.考点: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商业发展情况,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文学作品虽然有一定的文学成分,但是也可以作为史料进行参考.唐代的市场有严格的交易时间限制,每天中午时分“击鼓三百声”开市,日落前七刻,“击钲三百声”闭市,体现了政府对市的严格管制,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故C正确.商业活动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A错误.B材料不能直接反映.故B错误.D是无关项,故D错误.故选C.
7.考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牛耕.考查造成中西方对牛肉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牛耕相关知识的掌握.答案:抓住限定信息“主要原因”,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因为在长期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形态中,牛耕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的动力来源,牛主要是耕作用牲畜而非食用牲畜,故A项正确.BD与题中所述现象没有明显的必然联系,应排除.C项是表面现象,且不是东西方这种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应排除.故选A.
8.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考查官营手工业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和对官营手工业相关知识的掌握.答案:材料中“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说明工种不得更换,职业世袭,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
9.考点: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分析:本题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对材料意思的分析可知“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都体现了商业的危害性.答案:材料的意思是:那些大的商贾却囤积居奇等着赚成倍的利润,小的商人也摆摊的摆摊走街串巷的走街串巷,拿着稀奇的货物,成天在大都市中串来串去,等到上面的人急着要这些奇技淫巧的东西,卖的钱就会翻倍.因此这些商人男的不耕耘女的不蚕织,却都穿的漂漂亮亮,吃的精米大肉;没有农民的辛苦,收入却有比农民多千百倍.因为他们有钱,就可以和王侯贵族们交往,他们比那些小官小吏还有势力,用钱相互倾轧;他们遨游千里,车子冠盖远远就能看见,乘着名车赶着肥马,穿着丝鞋托着长纱.这就是商人所以能兼并农民的土地,农民所以要流亡失所的缘故!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B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像到了它的天然中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同时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故贸易顺差严重,故②、③都正确;中国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没有积极鼓励对外贸易,故①错误;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成为新的贸易中心,中国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故④错误。故①②组合错误,故A排除。②③组合正确,故B正确。②④组合错误,故C排除。①④组合错误,故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影响
11. D
12.D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中关键信息“不包括”,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故A项排除。草市进一步发展,故B项排除。且“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政府对市场由直接管理改为间接,商税在财政收入中比重大幅上升,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联系所学有严格经营时间的限制不属于宋代,D的表述不合史实,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13.A试题分析:本题是在考查海禁问题。“海禁”并未导致海外贸易“完全”中断,不能选B。民间贸易并非,官方对外贸易也不是十分发达,不能选C。“禁海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而不是在于与民争利,不能选D。材料中的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被彻底剥离了意在强调农耕文明时代海外贸易的地位是很低的,只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地位而已,所以本题答案只能是A。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禁海令”
【名师点睛】文字型材料选择题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材料包括历史文献、历史人物的言论、诗词等,它的选择方法和其他材料性试题一样,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挂钩”,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14.D试题分析:本题是在考查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依据。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依据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是否出现雇佣关系才是判断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关键所在,所以本题答案就是D。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出现颇具规模的“机房”、 出现控制手工业者的包买商均不是“最主要依据”,A、B、C是均不能选的。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雇佣关系
15.C试题分析:材料反映的是“人民资本主义”“经营者革命”,是企业的一种自我调整,非国家干预,故A项错误;股票虽然呈现了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但企业决定权依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故B项错误;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一定程度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也推行了类似制度”可知,是企业内部股票分散的一种现象,不涉及股票市场的交易,故D项错误。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人民资本
16.A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丝料分发机户,机户织毕交官取酬”可知当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明朝政府的做法,比如延误时限等,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因此可以得出A符合题意,排除D。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这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故B不合题意;C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故排除。故答案为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17.B试题分析:本题以唐宋街鼓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唐宋时期坊市制度的变化,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唐代设有“街鼓”为坊市报时,宋代则没有了这一现象,说明唐代坊市受官府的严格监管,宋代坊市受官府的监管不严格,也即唐代的坊市制度到宋代已被打破,坊市制度崩溃。因此,B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街鼓的存废与坊市制度的变迁,反映不出社会治安状况和人口增长态势,故AC两项不符合材料。材料只能反映唐朝时期城市管理的严格,而宋代城市管理已较为宽松,故D项不符合材料。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18.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
19.C试题分析:中国白银资源并不丰富,同时白银在宋代并不作为流通货币大量使用,故A项错误。宋代经济十分发达,对货币需求旺盛,铁钱即使再充足也不可能十余年间都不需要铸钱,不符合常理,故B项错误。由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民间商品经济发达,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的使用减少了市场对铁钱的需求,故C项正确。材料中提到的时间是北宋初期,而宋初国家安定,南方地区更是几无战乱,该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商业的发展?交子
20.B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它是封建社会一个难以治愈的顽疾”,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土地兼并无疑加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严重的统治危机,ACD三项表述符合史实,表述正确。B是封建经济衰退的表现,表述本身错误,不符合史实,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符合题干要求“对土地兼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故答案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兼并的影响
21.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变革,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从根本上”。“恶金”指的是铁,材料反映的是铁制农具的出现和使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判断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已经出现,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了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故D项正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的是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不是从最根本的生产力变革的角度分析,故A项错误。BC项分别反映的是早期农业刀耕火种和原始医药的出现,与题干中的时间“春秋战国时期”不符,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铁器的使用
22.C试题分析:原始农业属于生产部门,与方框中所要填写的农业经营方式不一致,故A项错误;男耕女织即个体农耕是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推广后才出现的,故B项错误;早期农业生产出现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工具简陋,不得不集体劳作,千耦其耘就是奴隶集体耕种方式,故C项正确;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点之一,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23.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清代的时候,从较小的市镇到较大的城镇,一般都是当地的治所所在地,是当地的政治中心。分析选项,B项符合题意。A只反映经济信息;C属于商业政策;D中政治手段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商业的发展?市镇的发展
24.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文字“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熟悉自古力势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踪于外者,既接纳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说明由于海禁政策的实行断绝了沿海居民的生存活计,必然会导致居民沦为盗贼继而勾结外国势力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充分反映出海禁政策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名师点睛】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
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日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量扩大,“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③清代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25.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小麦”、“大麦”、“煮茧”、“缫车”、“织绢”、“卖丝”等信息体现了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多样的特点,所以答案选D。AB项材料无法体现,C项不符合材料中“有忙事”等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
26.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商业。依据所学,唐代的时候,市与坊是分开的,有时间的严格限制,政府严格监管,故A、B错误,排除;材料“……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说明当时市场专业化明显,故D符合题意;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与史实不符。所以应选D。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商业的发展·市的发展
27.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的信息说明国家统一为商业发展,故C项正确;A 不符合古代经济政策;B材料中没有反应;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商业发展
28.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争田现象说明土地所有权的转移,结合时代背景可判断当时土地私有制已经出现。股B项正确,A项是现象; C项是汉代以后,D项与题干无关。均与题意无关,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桑麻田”
29.答案: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耒耜
【名师点睛】耒耜,是古代汉族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耒耜的发明开创了汉族农耕文化。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石、木、骨头。21cnjy.com
30.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原文大意是说“朝廷任命(任延)出任九真太守。九真郡的民俗以打猎为业,不知道用牛耕种,百姓向交趾郡人买粮食,往往搞得很困顿。任延就命当地人铸造耕田农具,教他们开垦荒地。当地的田地一年一年地开拓。百姓们富足了,说明(任延)到任后当地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因此选B.?推广曲辕犁始于隋唐时期,排除A;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不是题干的主要意思。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名师点睛】在高考复习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四个重点。一是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二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突出成就;三是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四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2)运用两种方法。一是联系的方法,了解古代中国经济情况需联系当时的政治发展情况;二是辩证的方法,对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既要看到它的辉煌成就,又要看到它蕴含的消极因素。(3)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弄清古代中国经济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逐步落后于欧美国家的发展轨迹。
31.答参考案:
(1)材料一认为农业和商业是矛盾的,农业为本商业为末。理由是农业可“使天下各食其力”、商业“游食之民甚众”。 材料二认为农工商皆为本。理由是认为“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6)
(2)生产工具:汉代发明播种工具耧车。生产技术:北魏《齐民要术》记载推广绿肥种植和实行轮作,比西方早一千多年。(4)
(3)冶炼业: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钢的产量和质量大大提高。丝织业:明清时期花楼机能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3)
32(1)条件: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术先进;对外贸易发达与中外经济交流频繁;丝绸之路开通和海上丝绸之路兴盛.(6)
(2)原因:法律和制度的阻碍.(2)观点:是.理由:封建制度日益腐朽;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制约.(5)或者:否.理由:宋元以来中国经济仍在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等.(5)
(3)认识:融通则进,封闭则退;开放与合作是发展的必由之路.(2)
33.参考答案:
(1)唐代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中小城市较少;长安城规模大,主要集中在商业区。(3分)北宋全国分布较普遍,南方城市居多;开封城中的区域分布密集。(3分)
(2)商品经济发展,流动人口增加,城市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6分)
同课章节目录